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三語教育中的父語



Moria Flaig
12. März 2017


Ingolstadt的一座巴洛克式教堂


三語教育中的父語

雪梨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社會,種族非常繁多,身處其中,若非仔細觀察,有時候真的讓人感到很茫然。有時我會帶著諼諼去河邊的遊戲場玩,那裡可以遇到各種類型的家庭、聽到各種不同的語言,像我們這樣的混血家庭還真不少呢!有時候也會遇到三語家庭,通常這種家庭的組合跟我們家一樣,父母皆來自不同的國家,孩子打從出生起,就面臨三語環境。

如何辨認三語家庭呢?通常可以從父母的英語口音來判斷。此外,跨種族的混血兒很顯眼,一眼就可以得知。但有些經由異國婚姻所產生的家庭,曖曖內含光,卻非能夠讓人容易地從表面觀察得知,像是中韓、中日、日韓混血,真的是看不出來,倒是可以從語言來判斷,我對於日韓兩種語言的分辨能力還算蠻強的。

然而,中東人之間的混血,或是白種人之間的混血,有些中東人的外表跟白人差異不是很大,若是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又無從外表判斷起,要不是他們自己說起,還真是難以得知呢。我在學校認識一個伊拉克來的媽媽,我們的感情還不錯,她自己是亞蘭人(耶穌生前使用古亞蘭文Aramaic,或譯阿拉姆語),但是嫁給說阿拉伯文的族群,若不是她自己說起,還真是看不出來呢!她說,他們的孩子能聽得懂阿拉伯文,但完全不會亞蘭文,我想,那是因為亞蘭人在伊拉克是少數民族,夫妻皆受阿拉伯文的教育,但是爸爸不懂亞蘭文,阿拉伯文遂變成他們全家通用語。




當我們在遊戲場遇到混血家庭時,我總是喜歡豎起耳朵偷偷地觀察,通常的狀況與上述的伊拉克家庭不同。經我的觀察和研判,三語家庭中的三語:母語、父語、環境語,「父語」經常是三語中最弱的一環。然而,父親在三語教育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不外乎是:儘量說自己的母語唄!這說起來容易,對於平日出外工作的父親來說,做起來卻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呢!

我在雪梨所觀察到的三語家庭,這些父親皆放棄了自己的母語,大部份都說英文呢。他們說英語時,感覺上,似乎是在對旁邊的媽媽說,但是有時候又對著自己的孩子說,改口說母語時,孩子似乎不太理會,父親只好又改口說英文嘍!問題在哪裡?在於:孩子的母親不懂父親的語言,而父親也不懂母親的語言,英語是他們全家唯一共同的語言。

當我遇到說德語、法語的爸爸時,更能夠細微地觀察他們互動的狀況,與說德語、法語的媽媽們相比,顯然地,這些爸爸都沒有說夠多的「父語」,讓他們的寶寶得到足夠的輸入量,導致孩子的回應不是很熱切,我遇過一個說德文的爸爸,他對孩子說德文的數量降低到只變成,單字,我聽到那個爸爸說了Ball(拼法與英文一致,但是發音不同),他說這個字時,彷彿只是為了提醒孩子要注意,但是孩子哪會要去注意那些?孩子需要的是更完整、更豐富的語言「灌溉」,孩子的德語才能夠成長茁壯。顯然地,為了全家人之間的溝通,在媽媽又聽不懂「父語」的狀況之下,父親們只好選擇使用英語來克服這項溝通障礙。

相較而言,孩子與媽媽相處的時間較多,聽到「母語」的時間不會少於「父語」,即使父親聽不懂母親的語言,三語中的「母語」真的不需要太過擔憂,因為少有爸爸會留守在家帶小孩的,因此「父語」岌岌可危。難怪乎!三語教育的成功率相當地低,只有百分之40%。剩下的60%,有一半成了雙語人,也就是說,只要媽媽這一邊的輸入量足夠的話,「母語」教育應該不成問題。在這樣的條件之下,「父語」教育應該如何進行和維繫呢?答案是:非常地困難!

諼諼的同班同學中有一個韓國人,我跟他媽媽閒聊時,韓國媽媽說韓語難學啊!發音太難,她也是經過一番努力才將他們家的韓語教育維持住,我們有著同樣處境,我很瞭解這個媽媽的心境,中文發音也不容易。然而,孩子的叔叔卻娶了一個中國太太,也是住在雪梨,他們家孩子的中文還算不錯,但是韓語卻很差,只能聽懂一點點。我想那是因為孩子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太少了,而非韓語比中文難學。

去年我們在家自學時,我每星期固定帶孩子上一次圖書館,在圖書館認識了一個韓國媽媽,嫁給了香港人,母子之間使用韓語無礙,但是這個孩子完全聽不懂廣東話,與爸爸單獨相處的時間太少了,而爸爸和孩子在一起時,媽媽也會在場,媽媽聽不懂廣東話,爸爸只好統統說英文了,這種情況讓父語教育變得困難重重。相較而言,她家的韓語教育就沒有問題了,因為媽媽與孩子獨處的時間相對來說多很多。




回想起諼諼四歲時,我家也歷經到同樣的危機,諼諼的德語變得越來越差,原因無外乎是,爸爸在家的時間少,幸好!我家與上述的家庭不同,與其說,我們是一個中文家庭,不如說,我們是一個德語家庭,我們三人皆能夠使用德語,爸爸只聽得懂中文,而不會說中文,因此,我們三人在一起時,自然而然地使用德語來溝通,而不會選擇中文來溝通。雖然爸爸在家的時間少,但是這樣的組合,卻鞏固了我家的德語教育。

等到諼諼的德文開始變得不太流利時,就在這時候,我們搬回去德國了,總共住了五個月,我趕緊抓住這段黃金時刻,加緊訓練諼諼的德語閱讀,搬來澳洲時,他已經能夠自主無礙地閱讀科普類的百科叢書了,現在也能夠自行閱讀大部頭的長篇故事。五歲以前,諼諼三語能力的排序是:中英德;來澳洲之後大反轉成:英德中,中文最後墊底。

諼諼跟媽媽相處的時間最長,上學的日子也一延再延,最後中文還是落個墊底的局面,怎麼會這樣呢?先不談,英德字彙有些是公用的問題,我想,主要原因是在於,中文讀寫入門難、培育時間長。德文在欠缺環境的狀況之下,爸爸工作再忙,輸入再少,孩子還是能夠藉由閱讀來累積實力。再者,我們三人在一起時,只使用德語,我們夫妻都不喜歡說英文,不可能讓英文夾縫鑽進來,再加上,我們母子倆說中文時,爸爸也聽得懂,在我家根本沒有必要使用英文來說話。有時候孩子還是會問媽媽:「領帶(tie)中文怎麼說?」這時雖然說了個英文字,但是他還是得使用中文問呀,可不是使用英語問哦!

比較上述的例子,我家三語教育中的「母語」,卻是最岌岌可危的一環,歸根究底終究是,中文難讀、難寫、難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