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新階段:國語課本



Moria Flaig
26. März 2017




黑森林特產布穀鐘


新階段:國語課本

我家的三語教育走到中文讀寫這個階段,卻演變成一連串令人沮喪歎氣的挫敗經驗,若不是自己在家教孩子,真不敢相信,中文竟然有這麼難學。暗問自己小時候怎麼學會讀寫的?其實沒有祕訣,在台灣人人都學國語課本,然而人人都通過了中文讀寫這一關。照這樣說來,中文識字其實沒什麼神秘之處,只需要照著課本按部就班地學下去,不會離譜到哪裡去!

試過幾個方法之後,媽媽終於覺悟到,要孩子學好中文,其實不必出奇制勝,只要按照小學課本的進度一課課地學下去,就行了。我們的運氣差,在決定改用國語課本時,正好遇上課本換新版,等了幾個月後,新課本陸續上市之後,我們才正式按照國語課本在家自學中文。

使用課本的好處是,課本有系統、有進度、由簡入繁,學過的字會一再地重複出現,而生字的引進也是循序漸進,不會一次出現太多,讓孩子無法消化。雖然讀經派倡導:背誦雋永名句,可讓孩子受用一生。但缺點是,認字的順序並非由簡入繁,無法建立起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對於生活在國外的小孩子來說,從簡單的字入門,特別要緊,若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學習筆畫繁複的字,難度太高,容易讓孩子馬上放棄。個人認為,按照國小課本的進度學習,讓孩子經歷到由簡漸繁的過程,這樣才能夠培養孩子學習中文的信心與興趣。

古人啓蒙識字,也是從簡單的獨體字開始,如一、二、大、小、天、上、下、山、水、石、木等等。而經文中所出現的字,隨機出現,並非由簡入繁,沒有系統,有些繁複的字,卻居於核心地位,不利於初學者學習。


布穀鐘之城Triberg


去年八月時,國語課本終於抵達澳洲。我發現新編的國語課本,與過去不相同,援引了一些新的概念,生字有「習寫字」與「認讀字」的不同,「認讀字」只需要先會認,不需要會寫,這與我們過去的學法不同。以前,凡是課本裏面的生字我們統統要會讀寫。如今,增加「認讀字」為的是,提高學童的識字量,提早讓學生進入獨立閱讀階段。

新編的國語課本,怎麼看都讓人覺得,結合了參考書的功能,多了好多比較字形、字義、同音字的項目,感覺上貼心多了。此外,另一項明顯的改變是,在課文之外,額外多了好多閱讀的項目,使用一些超出課文的範圍的生字。我想,這種編寫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透過閱讀來提高識字量,提早獨立閱讀的時間。我計算過,康軒版一年級上、下兩冊的課文一共列出了三百七十個生字,然而學童能夠從這兩本課本閱讀到的字,遠遠地超出四百個字。

例如,在「我會讀」的項目中,利用課文中少量的生字來編寫不同的文章,試看康軒版第二課吹泡泡:吹吹吹,吹泡泡,我先吹一個小泡泡,再吹一個大泡泡,小泡泡和大泡泡,一個一個都向天上跑。「我會念」這個單元則出現了一篇利用課文裏的生字,所編寫出來的文章,「吹泡泡的月亮」:月亮吹了好多好多的泡泡,大泡泡,小泡泡,變成天上一閃一亮,一亮一閃的大星星和小星星。在這篇文章中,多了月亮和星星這兩個概念,則以漂亮的插圖讓小孩以圖會意,於是,閱讀「吹泡泡的月亮」這篇文章,並不需要學習額外的生字,孩子也能夠自行閱讀。

回顧我這一兩年來對於中文識字的思考,其實,我前前後後所使用的方法都不脫離「直接識字」的範疇,只是一直沒有找到適合的教材,再加上自己太鐵齒,不相信教科書,以致於,諼諼的識字教育變得斷斷續續、離離落落。所謂直接識字,就是老師在教學上不做字形的分析解釋、不重視寫字的訓練、沒有使用音標,直接讓學童讀,並以多讀來增加識字量。

我家的中文課一直使用指讀認字法,所使用的就是這種「直接識字法」,讓孩子先熟讀課文,然後再由媽媽一一指認,以音來對形。不需要刻意要求背誦記憶,因為諼諼課文背得很快,字卻認得很慢,單字的識別力很差,但是直接閱讀全文的能力卻出奇地好。他所用的方法即是「記誦猜字」,猜久了、讀多了,最後在腦海中也能形成牢固的記憶。


澳洲昆士蘭珊瑚沙灘


網友或許會感到十分訝異,既然在國外生活,我有脫離體制教育的條件,為何使用台灣父母最討厭的國語課本,而不採用故事內容精彩、圖畫吸引人的繪本呢?

其實答案一點都不複雜,之前使用繪本完全失敗,甚至曾經使用過幾本得獎作品,像是:『老虎先生』、『這不是我的帽子』等等,都無法贏得諼諼的青睞。改用國語課本之後,諼諼變得很高興,因為國語課本的字數很少、生字少,識字壓力大大降低了許多,況且現在的國語課本也利用大量的插圖,來讓小朋友讀書識字、瞭解文意,所採納的概念正是來自繪本呢。

然而,繪本的缺點是,要找字少的,容易讀的,內容大多是設計給嬰幼兒看的,諼諼不感興趣。內容適合他讀的,字卻又多的不得了,令他生厭。國語課本字數很少,每一課的生字不多,大約十到十二個字,一次習寫一頁五字,兩天就可以上完了。對於我們這種不能每天上中文的家庭來說,是恰恰好的份量。再者,諼諼雖然喜歡聽故事,欣賞繪本時,不想有認字的壓力。聽一本美麗動人的繪本時,卻不能好好地聆聽感受,還要被迫識字,實在是大煞風景。

此外,國語課本以兒童詩為主軸,用字淺白,但是語彙優美,既簡短、又易學,雖然沒有什麼故事性,但篇幅很短,對於識字不多的初學者來說,能夠速戰速決讀完一課,不必跟一本故事書長期抗戰,繪本的字太多、故事太長反而容易造成孩子挫折感。更重要的是課本的設計與繪本不同,生字會在以後的課文重複出現,所謂「螺旋式學習法」,反覆使用學過的生字,來閱讀新的課文,對於諼諼這種識字有困難的孩子來說,能夠時時和老朋友碰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

有些人建議我應該使用偏重日常會話、實用性高的教材,例如:使用專門為外國人(包括華僑)所編寫的教材。以前諼諼的中文學校就是使用這樣的教材:「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全書以日常對話來編寫。這種教材有什麼問題呢?我認為,不但是內容過於貧瘠無聊,主旨在日常會話,不在於培養文字素養。諼諼會說中文,不需要學說話,他要學的其實跟台灣所有小一的小朋友一模一樣:學認字。雖然不曾在中文環境中生活過,但是他的中文不是阿兜仔中文,而是道道地地的台灣土產,只是識字能力較差罷了!

諼諼對於文字的感受力很強,很喜歡『小太陽』作者林良寫的詩:「春天來了,來到哪裡?來到柔柔的草地上。春天來了,來到哪裡?來到綠綠的樹上。春天來了,來到哪裡?來到香香的、剛開放的花朵裡。」這樣優美的文字,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個句子,卻能夠讓孩子親炙感受,對文字產生感動。比起:「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這樣僵化的文字,兒童文學所表現出來的文字力道和品味,就是不一樣。

為什麼要使用國語課本?我想,主要是,課本有著連繪本也做不到的地方,就是所謂「文學的薰陶」。有時候,現代的教育太過偏重題材要新鮮有趣、內容要生動活潑了,教育不能光是快快樂樂的就好了,有時候,孩子需要一點來自深層的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