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Moria Flaig
27. Mai 2017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期

最近我在部落格中討論了不少有關兒童英語教學的問題,有些讀者問起具體的進行方式,老實說,一言難盡,比較技術性的文字,其實很煩人,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耐心去讀?於是這幾天,我將三年前的筆記修改了一下,把教導諼諼閱讀英語的經驗整理出來,在此與大家分享:

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我所閱讀過的雙語教育的研究資料中,研究者都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雙語兒童唯有擁有雙語的閱讀能力,才能讓透過文字,不斷地擴充字彙量,自主性地學習下去,其雙語能力才能夠齊頭並進,均衡地發展下去,並且進而從書本中認識日常生活中所聽不到的用詞,唯有擁有廣大的字彙量,孩子日後才有能力閱讀深奧的讀物,在這裡,詞彙量的增加決定在於日常的閱讀之中。 直言之,聽得懂還不算真正地駕馭了一個語言,君不見,多少雙語兒童只會聽、不能說,更遑論會讀了。

於是,諼諼一滿四歲,我就著手進行英語閱讀教育,當初,之所以會提前讓諼諼學習英語閱讀的主因是,在諼諼快滿四歲時,爸爸說,我們要收拾包裹,打道回府了,告別多年來在美國的生活。當時,我為了將孩子的英語保鮮,為了他將來在非英語環境中能夠擁有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於是我決定趁著七八月暑假時,看完世界杯足球賽後,自己在家教導孩子學習英語閱讀。

後來爸爸卻得到雪梨大學的工作,我們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英語國家,這是始料未及的事情,顯然當初的作法根本是多此一舉。再加上自己的英語也不是很專業,卻膽敢把自己的孩子拿來當試驗品。的確,當初的想法只不過純粹是想將孩子的英語,好好地保鮮存放而已,不然小小孩,學得快,忘得也快,到頭來白忙一場。然而,我家的閱讀教育一路走來,後來,無心插柳柳成蔭,卻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發現,讓小孩使用英語來吸收知識的效率,實在是太驚人了,尤其在自然科學方面,再結合自主學習的理念,於是我在網上發聲的膽量就越來越大了,開始倡導英語閱讀,目的不是為了讓家家戶戶的英語都得滿分,而是深信,英語能夠彌補漢語的難與慢,良好英語閱讀力能夠讓小孩提早吸收知識,而且一次可以很大量。沒錯!在這裡我要宣告的一個真理,媽媽不要怕自己的英語不好,只怕不敢教而已。




三年前,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套詳盡又有趣的免費教材「ProgressivePhonics」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我將全部教材下載到平板電腦上,這套教材目前的內容比三年前更為詳盡,相信有些讀者已經試用過了。此外,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個教導拼音的網站,叫「ReadingBear」http://www.readingbear.org,也是按照Phonics的模式進行教學,並由真人演示:有個漂亮優雅的阿姨,一個字一個音地清楚地發音,諼諼深受亮麗的阿姨所吸引。

由於諼諼在小班時,已經學會了26個字母,並領悟到字母與發音之間的關聯性。再加上,我已經辦妥下學年度VPK的入學手續,所謂的學前預備班,在九月開課,教導幼兒基本的識字技能,課程包括讀寫字母、數字、Sight Words和基本的Phonics,也是布希掃盲政策的一部份。於是,我配合著上網學習,加上VPK的助力,以半實驗半求證的態度,開始了幼兒英語閱讀教學實驗,我那四歲的兒子正是我的實驗兔子。


2014七月中旬開張了

剛開始的兩個星期進度很緩慢,孩子反抗的情緒也非常強烈,孩子心裡不斷地質疑:「怎麼向來都是媽媽讀故事,現在怎麼變成寶寶自己要會讀了呢?」看到孩子接受度不高,我怕壞了孩子學習的胃口,但又相信只要能夠激發起孩子的學習動機,再難他都會努力,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只有「會」與「不會」,沒有「困難」與「容易」的分別。

所以問題不在於太難,而是以諼諼的個性,一見到「不會」的事情,馬上就放棄,因為他一開始認定這是「不會」的事情,連我這個媽也幾乎要宣告放棄了。但一方面我又相信,一旦激起他的興趣,他可以一頭栽下去,無時無刻都在探索同一個主題。

雖然心中有這番對話,但面對孩子的反抗情緒,我心裡面還是不斷地質疑著:「孩子才剛滿四歲,畢竟年紀太小了,實在沒有必要那麼早就學閱讀,還是再等兩年吧,等他六歲以後上了小學,學校老師就會教了,他自然就能學會了,我何必急在這一時呢?至於英語是否日後而全部忘光光,那就順其自然吧。」

但可怕的兒童失憶症,讓我這個做媽的很不放心,當時我也無能法預知,我們日後會搬到澳洲去,其實自己當時的做法真是多此一舉,後來的發展卻恰恰相反,現在還怕孩子英語讀得太多了呢!那時,一心只為了保持孩子的英文力,心急如焚的媽,眼看著前功就要盡棄了,還好我苦撐下來了。




我每天還是懷著希望,一直堅持下去。後來發現到,其實癥結在於自己用的方法不對。原來是教學時間太長,讓孩子感到無聊與挫折,認字一開始對於小孩子來說是件非常吃力的事情,而且非常枯燥,我每次卻進行兩個小時,當然讓他不好受了。

教閱讀不能本著平常念繪本的熱度,更不能本著孩子聽故事的熱衷,每次一進行就兩個多小時。完全沒有考慮到,閱讀完全跟聽故事不同:「濃湯要慢慢熬」。難怪孩子反彈得很厲害,進行了兩個星期,孩子完全拒絕合作,當我幾乎要宣告放棄時,卻讀到一篇德國輔導閱讀障礙學童的研究論文。

他們對這些孩子所施行的閱讀訓練是:速度儘量放慢,時間儘量縮短。濃湯真的要慢慢熬,有些閱讀障礙是過動所引起的,過動兒最大的問題就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年紀越小的小孩,越是有同樣的問題:注意力無法集中。所以學者建議,讀的時間要盡可能地短,那是因為小孩子的注意力還不夠,無法進行長時間的閱讀,時間太長,孩子容易對於文字感到疲倦。

此外,諼諼的年紀還小,跟他解釋拼字規則,簡直是雞同鴨講,白搭!在這種情況如何解釋Phonics呢?用嘴巴解釋,不如用行動來解釋,我儘量進行閃字卡遊戲,用卡片造出好笑的音,cat、sat、pat、mat、bat、fat、rat、hat,這一組字通常是Phonics第一課基本單字,但若是讓孩子隨意擺置,可以製造出些意想不到的「笑果」,遊戲果然可以增加趣味與成就感。

我還發現一個關鍵點,我家向來不使用網上影像來當教材的,這一次卻是例外。諼諼居然迷上了「ReadingBear」,解釋規則,真是十張嘴都不夠用,乾脆讓孩子多看網上教學,除了可以看到漂亮的阿姨外,透過影像,阿姨會將cat分解成c、a、t,不知不覺之中,諼諼終於領悟出,兩個字母放在一起是怎麼變成另一個音的。

利用種種方法,我試圖著將孩子的聽覺學習,慢慢地轉換成視覺學習,整個過程真是舉步維艱,從錯誤中吸取經驗。然而關鍵時刻終於到來:c、a、t終於變成了 cat



延伸閱讀: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7.html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自然發音法(Phonics)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html
半套Phonics夠用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_26.html
為英語閱讀起航做準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0.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一分美元童書
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為英語閱讀起航做準備



Moria Flaig
27. Mai 2017







為英語閱讀起航做準備

最近有讀者問道:「如何教導幼兒閱讀英語?幾歲開始?」先暫且擱下Phonics的筆戰不談,我們在進行識字教育之前,千萬不要忘記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先朗讀大量的英語繪本給孩子聽。孩子唯有先熟識繪本的語彙和行文方式,學習英文閱讀時,才能夠順利無礙。

要讀多久?幾歲開始讀起?基本上,越早越好,以我家的狀況來說,起步較晚,比較積極的進行統共也只有一年多而已,我建議住在台灣的媽媽們在讓孩子學習英語閱讀之前,至少要有規律地讀個兩年,最理想的時期是兩歲到五歲之間。

英語親子共讀與中文親子共讀的方法和技巧區別不大,如果媽媽不想和寶寶說英語,可以只朗讀英語,但使用「中文」與寶寶進行問答,共讀時,問寶寶一些問題,讓寶寶指認插圖,這樣可以幫助寶寶認識新的字彙,媽媽也可以以此來確認寶寶是否有理解故事內容。

這樣會不會讓小孩兩語混淆不清呢?只要媽媽不要一下子說中文、一下子說英文,或是兩語夾雜不清,基本上,孩子不會將語言混淆。朗讀時只讀英文,問問題時則說中文,這樣能夠確保寶寶將中英兩語分開處理。

基本上,我主要使用這個方法來維持我家的中文教育。諼諼到六歲之前,都認為我不會英文和德文,通常他會將聽到的英文和德文翻譯給我聽,實在是很好笑!現在快七歲了,才使用一些英文字來問我問題,比如:「媽媽!那一家玩具有賣Ankylosaurus的模型耶!」我視情況而定,如果是比較專業的用詞,我自己也不確定中文的說法,我們通常就會使用外語,不然我就會跟他說:「我聽不懂你指的是什麼東西耶!」

神奇的是,雖然我讀了那麼多英文繪本給他聽,他的英文閱讀也是我教的,甚至在培養他閱讀純文字的讀物時(五歲半),我們也曾經共讀了一陣子長篇故事,但是他一直認為我不會英語,甚至我們夫妻之間只使用德語交談,他卻一直認為我不會德語。我家這種中英德的三角關係,他一直弄不清,直到現在他跟爸爸說話時,我若是插嘴回答,他會很生氣地說:「我在跟爸爸說話!」。我想,他心中存在著某種預期和假想,誰人都不能破壞。然而,我家最後的秘密至今他都還沒有看穿呢!其實爸爸也聽得懂中文,哈哈!




我什麼時候開始為孩子朗讀英語繪本的?諼諼兩歲時,我只是隨意讀讀,量很少,雖然當時我們住在美國,遍地都是英文書,但我所採取的策略卻是,先以中德雙母語為主,延緩環境語言的學習,我們不急著學英語,所以書上寫的是英文,我說的卻是中文,反正小孩只聽故事,用哪一種語言來說,都無所謂。

等到諼諼快三歲時,為了準備入園,加上當時他的英德兩語有點混淆不清,為了幫助他把這兩種語言系統釐清,於是我打起精神來專心朗讀英文繪本,這時候我才開始有系統地研究英語童書。我一直朗讀到孩子滿四歲為止,孩子一滿四歲,我就開始進行閱讀教育。

每天要朗讀多長時間,才有用?這要看自己孩子的注意力能夠持續多久呢?諼諼是一個注意力非常高的孩子,聽故事連續聽個兩個多小時都沒有問題,問題是我的喉嚨受不了唷!而且他早也要聽、晚也要聽,當時親子共讀繪本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動。基本上,如果孩子專注力不夠,朗讀的時間可以從每日的15分鐘開始做起,再視孩子接受的程度慢慢地增長。當媽媽發現孩子對文意的掌握大致無誤時,就可以為識字教育而準備嘍!




要讀哪些書給孩子聽呢?閱讀有分級,朗讀故事有分等級嗎?剛開始當然以簡短的故事為主,至今我對一本書印象特別深刻,是第一本能夠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中的書,書名叫做:『Where is my mother?』是Dr.Seuss系列中的一本。那時候諼諼剛入園不久,本來以為,他在園內鐵定聽不懂,會哭著回來,沒想到,朗讀功力大發,入園沒多久,他馬上就把一本算起來很厚的書給背了起來。然後,一面翻書、一面說故事給自己聽。

不久之後,我發掘到美國小學教科書,雖然是教科書,事實上是十幾本繪本故事編撰在一起的大集子,其中還有不少名著呢!我會採用教科書的原因是,這些書都有清楚的分齡分級,比如2.2意指小二第二階段,而且一次可以讀上個十幾篇,足以讓諼諼好好地飽餐一頓。此後,我就按著級數來朗讀,並且積極收購「Reading Treasures」之類的國小教科書,我還曾經撰文分享『一分美元童書』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正是那時候網購童書所得的經驗。

如果寶寶的英語還沒有任何基礎,我建議先讀K,也就是美國小學第一年的教材,這時候的小孩正開始學習閱讀,通常這個階段的繪本字少句短、詞彙常見,很適合初學者閱讀。「I Can Read」的第一級也很適合用來入門。

如果不想一次購買量多的x x系列來進行朗讀,還有一個要訣,就是按照孩子的興趣來選書,保證深得孩子的喜愛,諼諼三歲時最迷戀的故事有三:巴布工程師(Bob The Builder)、火車湯馬士(Thomas and Friends)、救火員山姆(Fireman Sam)。此外,還有大紅狗(Clifford:The Big Red Dog)和小熊維尼也深得孩子的心。

就算,故事中會出現一些不常見的字彙,也沒關係,只要孩子有興趣,通常小孩子不會在乎這些。根據我的經驗,『火車湯馬士』這一系列特別棘手,作者大量運用擬音字來表達火車行駛的方式和情緒反應,很有趣是沒錯,但卻苦了我,因為這些措辭都不是常見用語。

這些系列叢書通常已經動漫化了,坊間賣有DVD,YouTube上也能夠找到不少相關影片,看DVD可以加強孩子的聽力,但是相較而言,以聽無畫面的有聲書效果最佳。但是在英語界中有聲童書並不多,有的話也都是比較零星的出版品,比較有規劃的有聲書通常是古典名著,難度太高,不適合初學者。約四歲半時,諼諼迷上聽古典兒童名著,像海蒂、小公主、小木屋系列,這些有聲書動輒十片以上,但是這些有聲書卻是諼諼一年後閱讀兒童文學名著的奠基石。

我朗讀美國國小教科書,大概是讀到四年級的程度,通常五年級以上所觸及的主題和內容,是為青春期做準備,這樣的內容對於一個四歲的小孩來說,窮極無聊,我遂逐漸捨棄分級的方式,轉而以孩子的興趣為主。

所謂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一點都不誇張,尤其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的專注力只願意放在有興趣的事物上,於是找到孩子的興趣,利用孩子的興趣來學習,其實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還可以配合一些週邊產品,讓興趣效應發揮到最高點,比如說,我們當時買了一隻小熊維尼、樂高救火車、一套巴布工程師工具和服裝等等。讓孩子將學習與想像世界結合在一起,互相支持與呼應,最有趣不過了。




2014年暑假時(佛州暑假開始於六月),我們大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參加教會主辦的兒童聖經夏令營,那時認識了一個遠從台灣來參加夏令營的媽媽,她自己在家教孩子Phonics,並以此為入門來讓孩子學習英語。於是我開始思考教導閱讀的可能性,並積極地在網上找資料。

等到七月中旬世界杯足球賽一結束,我馬上積極進行,所使用的教材正是最近在部落格中所介紹的「ProgressivePhonics」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輔以網上真人教學「ReadingBear」http://www.readingbear.org。我以取材方便、花費不多為原則,並借閱圖書館的繪本童書為輔助,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事後,我回顧這整個閱讀教育的歷程,其實朗讀那一個階段最為關鍵,也為孩子日後的閱讀力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諼諼在學習閱讀時,能夠非常迅速地進入獨立閱讀階段的最主要原因,緊接著就順利地步入大量閱讀的大道了。之後,諼諼完全不需要大人的教導,就能夠直接以閱讀來吸收知識,自主學習,就學習效率來說非常地高。然而,這一切都是根源於,在他兩、三歲時,媽媽的朗讀幫助他熟識繪本的語彙與行文風格,讓他順利地從所熟悉的語言中,掌握了文字解碼的技巧。

至於應該幾歲開始進行在家英語教育呢?當然越早越好,錯過的媽媽,現在開始還不算晚。就理論層面來說,雙語教育最好在學前就開始,一般兒童學習母語的能力從五歲開始逐步走下坡,十歲以後進入了青春期,學習母語的能力就差不多終止了。父母若打算只將英語視為一種外語來學習的話,基本上沒有什麼年齡限制。

純粹以閱讀的觀點來看,我建議英語朗讀最好在學前就開始了,閱讀的訓練最好在三年級之前就要開始了,小一、小二生的中文閱讀能力還很差,因此對於英語讀物的接受力會很強,若是趁著這個時期能夠學會英語閱讀的話,通常不會只偏食於中文讀物,因為,與中文相較,英語好讀得太多了。




就以我家的狀況來說,我們在家不說英語,也沒有電視媒體提供英語環境,諼諼三歲在美國時每週也只上兩天的幼稚園,但四歲時,學習英語閱讀時,卻只花幾個月時間就達到獨立閱讀階段,快五歲時,就能夠自行閱讀字多訊息多的科普百科叢書了。還是那句老話,英文與中文相較而言,好學得太多了,只要大家能夠用對方法、把握時機,其實,培養一個英語小書蟲,比培養一個中文小書蟲容易多了。

從哪一點可以判斷呢?諼諼德文的閱讀力幾乎完全與英文同步發展,然而,諼諼不在德語國家成長,德語唯一的來源是經常工作晚歸的爸爸,但他的德語閱讀程度幾乎與英文相同,也能夠自如地閱讀字多訊息多的科普叢書。由此可以推論,即使在台灣欠缺英語環境,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家努力,一樣可以培養出一個英文小書蟲的,在FB上我遇見不少成功的例子。大家別忘了,中文閱讀需要天長地久地培養,拼音文字的閱讀,在很短的時日之內就可以見到成效。大家不妨試試看!

最後,我要強調的一點是,我這裡所談的英語閱讀,與一般的教法不同,一般學校是以背單字、熟練文法句型、並逐字解譯來教導英語閱讀。而我的方法是讓小孩以記憶中的音去對字形的「解碼法」,也就是在學習閱讀之前,在某一定的程度上,這個小孩已經能夠聽懂一些英語了。因此,閱讀前階段的朗讀特別重要,是孩子累積字彙量、增進認知能力的關鍵時期,只要這個時期的基礎深厚,將來閱讀起航之後,孩子就能夠航行得無遠弗屆。

每個孩子都愛聽故事,即使是聽不懂的外語,也能以極高的好奇心來聆聽哦!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學者倡導英語教育越早開始越好的緣故了,兩、三歲的小孩學任何事物有個特點,他們不知不覺內化的能力特強,在這個陌生的世界中,即便是母語也還是在學習階段之中,若是媽媽能夠在此階段有規律地朗讀英語故事給孩子聽,不知不覺中,孩子就全部照單收下了。



延伸閱讀: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7.html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1.html
半套Phonics夠用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自然發音法(Phonics)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html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一分美元童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入學階段的反抗期



Moria Flaig
24. Mai 2017





入學階段的反抗期

關於反抗期,有很多人談兩、三歲時的「trouble two」和青春期的風暴,但甚少人著墨於六歲入學期間的反抗行為,諼諼目前正處於這一個階段,卻難以在網上找到對策來應付。

諼諼快六歲半時,反抗行為越來越明顯,直到現在快要七歲了,暴風圈還沒過境,本以為上學之後會改善的。一開始的確有明顯的改變,在學校必須服從老師,入學之後,突然之間變得很乖巧、很順服。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服從效應沒有擴大到家中,反而比以前更變本加厲,最明顯的行為是:「爭辯」。

本來以為,他的中文沒有好到跟媽媽「據理力爭」的程度,畢竟他從沒有過在中文的環境之中生活過,理應欠缺使用中文和人吵架的能力。其實不然,很明顯地,英文爭辯的技巧全然地可以用在中文之上。諼諼去上學之後,突然變得伶牙俐齒,很會爭辯,而且都用中文和媽媽爭辯呢!

怎麼會這樣呢?學校中既然沒有同儕讓他用中文吵架,這爭辯的技巧是從哪裡來的?我想,三語寶寶與人爭辯吵架關鍵點並不是在語言上的措辭,而是只要學如何立論,這種能力都可以運用在三語之上。由此可見澳洲小學重視立論?只要學會立論,就算中文不太靈光,一樣可以頓時之間讓一個乖乖牌的小孩變得伶牙俐齒、讓人無言以對?等等!媽媽先別高興得太早,可能還有隱情。

難道是孩子接觸了學校的環境,從同學的行為中學來的?可是同學都說英文呢,怎麼全英語的環境能夠一下子讓中文能力提高這麼許多?

家中電視網路都沒有,諼諼唯一的中文來源是媽媽。最合理的推論應該是,從媽媽那裡學來的。很有可能,上學之後,因為每天為了接送上下學、午餐盒、寫作業、學中文,讓媽媽不滿的事情縱然高增,因而批判的用詞也跟著高增。生活裡比起過去多了很多麻煩事,無形之中,親子之間的衝突增加了,孩子的伶牙俐齒其實是從我這裡學來的,而不是模仿同學。

諼諼自己也說了,學校同學會跟老師爭辯,那是有樣學樣嘍!回家之後,不滿情緒一爆發,不管媽媽反應如何,也要跟媽媽據理力爭。我想,最合理的解釋是,行為模式是觀察同學而來,言語措辭卻是模仿媽媽而來的。

諼諼行為上的表現除了在爭辯之外,還特別表現在挑食上,自從上了學之後,變得特別會挑食,他自己也說了,比無尾熊還挑,不僅挑食,而且還挑剔。午餐盒因為無法保溫,就算是喜歡吃的食物,也寧可餓著不願吃變冷的食物;學校規定不能帶甜食,雖然喜歡吃甜食,也堅持不吃,原封不動地帶回家。零用錢不用來買食物,卻只用來買冰淇淋吃,學校裡沒有賣他喜歡吃的食物?唉!冰怎麼能夠當正餐呢?

午餐冷了也不吃、水果切塊變黑也不吃、食物搭配錯誤也不吃,弄得媽媽束手無策。是孩子變得比以前更會反抗呢?還是學校的環境有很多限制引起心理反彈呢?

總之,入學意味著孩子暫時離開父母的保護傘自己在外奮鬥,自己去面對外面世界的人事物,孩子大概覺得自己得到某種程度的獨立了,因此要求他人要尊重他的想法、他的選擇、他的決定,就算是餓著了,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不要媽媽管太多,當然要堅持到底!



半套Phonics夠用嗎?



Moria Flaig
23. Mai 2017






半套Phonics夠用嗎?

最近我貼了一篇談論自然發音法(Phonics)的文章,今早在FB上看到了一則留言,留言中提到,在台灣很多老師教Phonics,只是按照一般教材教完就了事,其實真正的Phonics還有更多更詳盡的規則,大家只學了半套,當然不夠用。言下之意是說,台灣對於教授Phonics的師資訓練欠缺專業,導致在教學市場上,大家只認識了半套,小孩子的英文當然會學得不精。

老實說,我也沒受過專業訓練,以家長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小孩子學Phonics正是只需要這半套,剩下的另一半,不是要靠熟識更多的規則,而是靠他自己多讀多聽來彌補剩下的這半套的不足,這正是我寫上一篇文章的本意。我們讓小孩學Phonics的本意,並非要他們全盤掌握英語的拼音規則,而是要讓他們有個入門的捷徑。

這半套夠用嗎?只學那半套,剩下的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讓孩子以大量閱讀來彌補那不足的半套,就行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不認為讓初學閱讀的小孩學完整的一整套有任何的意義,尤其是年紀小的小孩,還不善於理解規則,Phonics貴在簡單、易記、入門容易,最美好的地方就是只需要半套,不需要強記太多繁雜的規則,小孩子就能夠閱讀了。缺點在於,想要學更多、更詳細、更俱學理依據的規則的話,就要進入語音學的世界裏,一個小孩子不見得對於繁複的語音學會有任何興趣,其實他們根本也不需要另外的半套。

小孩子並不需要學全一整套Phonics之後,英語才能夠得到堅實的基礎,也不是要在堅實的基礎之上,閱讀力才能夠得以展開。諼諼當初也只學了半套,甚至連半套都不到,還是能夠閱讀啊!一旦能夠獨立閱讀之後,就不需要繼續跟規則作戰了,正是我上篇文章中所強調的得魚忘筌,小孩若能夠從豐富的閱讀經驗中,自己去發現新的規則,活用規則,就不會死抓著規則不放,享受閱讀的樂趣,這才是學習閱讀的目的。怕只怕規則記得多,閱讀經驗卻過於貧瘠,最後根本無法活用規則,閱讀不是樂趣,卻變成一種痛苦。




當初我所使用的教材,是來自「Progressive Phonics」網頁上的電子書(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alphabet/the-new-alphabetti-books),這套教材編寫方式正是以閱讀文章為主,把拼字規則放在文章裏面,並以醒目的紅字來突顯所要學的單字,以多讀多看來熟識規則,根本不需要背單字。相較而言,一般教材只在規則之下列舉幾個重要單字,要求學生死背單字,來熟練規則,但死記單字不一定能夠將規則活用於閱讀之中。文與句所帶來的印象一定比單字來得更為深刻,因此小孩學英文一定要從文章中來認識單字,不能光只是背單字。

這些電子書的閱讀,我們大約只密集地進行了兩個半月,我就停用了這套教材,沒讀完,就直接使用讀本,三年前,「Progressive Phonics」的規模比今天小很多,雖然當時諼諼只掌握了半套的規則,但光憑這半套,就足以自行閱讀簡單的讀本(Early Reader),我們要得魚忘筌啊!

然而閱讀力提升的關鍵卻是在於這些讀本的閱讀,所謂讀本正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繪本,不同之處在於,讀本有清楚的級數指標讓家長依循,家長只要讓孩子跟著這個指標,一級一級地讀上去就行了。無論是「Oxfort Reading Tree」或是「I can read」系列,都行!重要的是,在初學階段,找到符合閱讀程度的讀物很重要。太難,小孩容易感到挫折、閱讀興趣大減;太簡單,沒有挑戰性,閱讀力得不到提升。

諼諼現在讀小二,班上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已經能夠自行閱讀繪本故事了,程度好的小朋友也能夠流暢地閱讀內容精簡的科普讀物了,剛好符合一般研究指出的,小孩子要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到了二年級時,才能夠進入「獨立閱讀階段」,這是英語國家一般小孩學習閱讀的狀況。諼諼本身的歷程有點特別,在六歲半入學時,經過學校鑑定,他的閱讀程度遠超過小六,不同於一般狀況。




然而,澳洲的老師也只有教半套而已, 大家別懷疑,每星期也只教一到兩個規則,而且主要用於加強拼字能力,並非用於提升閱讀能力。可見,他們也不是將全套Phonics教授完畢,才讓小孩子開始學習閱讀的,通常是搭配著使用,一般來說,讓孩子們熟識Phonics規則有助於拼字,這是針對「寫」而言,而非「讀」。

這半套真的夠用嗎?剛開始一定夠!剩下的,要靠孩子自己努力嘍!家長們的確要改變想法,放手!讓孩子靠自己,不能一切要依賴制式教育,讓孩子學習一套事先設計好的完美體系,並無助於自主能力的發展,我們不能先為孩子蓋好一條完美的鐵軌,孩子只要順著軌道走就行了。

孩子也要自己去發現去學習,Phonics也不例外!給他半套!剩下的,靠自己嘍!





延伸閱讀: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7.html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時期: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1.html
自然發音法(Phonics)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html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自然發音法(Phonics)


Moria Flaig
11. Mai 2017







自然發音法(Phonics)

最近在FB上有媽媽問道:「小孩開始學英語時,是不是一定要先學Phonics?」先不去談教材和教法的問題,我在這裡就以前教諼諼學習英文閱讀的經驗,來提出我對Phonics一點小小的看法。

首先,很多人誤以為,要讓小孩學好英語要先學好Phonics,學好Phonics,英文一定沒問題。不是的,Phonics只是入門而已,只是開始,不是結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Phonics對於初學者來說,的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好的開始,不一定意味著一定有好的結果。

諼諼當初學習英語閱讀也是從Phonics入門,Phonics可以讓小孩子對於英語繁複的發音系統有個約略的掌握,尤其是單音節字,也就是一般小孩子剛開始學習讀寫時,最先會學習的那些字彙:cat、moon、sun、boat、tree、buy、boy、rain等等,這些字彙對小孩來說是最簡單、最常用的字彙,也最能夠代表Phonics的特色。

Phonics的好處是,能先讓小孩子按照一些簡單的發音規則,看到基本的單字就能夠讀出來,起步簡單、學習輕鬆、記憶容易,對於年紀小的小孩,不會覺得難度太高。例如,學會meat,就能讀heat、mean、tea、peace,依此類推、舉一反三。並能夠以此出發,運用在實際的閱讀上,更進一步地以閱讀來學習更多的字彙,來識得更多發音的規則,甚至能夠發形同音異的拼法,例如:head、heaven、healthy等等。或是音同形異的字,如:their、there、they're等等

Phonics並不等於中文的注音符號,並非一套完整的系統,而是一套粗略、簡易的拼字規則,如上所言,形同音異的狀況非常地多,上述所舉「ea」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還有更多不符合規則的狀況,多音節的弱音現象(schwa)和消音現象(elision),是英文發音中最難掌握的部分,這都是要靠著多聽多讀來彌補,以便認識更多的字彙和讀法。

在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Phonics只是學習英語的起頭,並非完結;只是入門,並無法深入;對於單音節字有用,對於多音節字較沒有用;相較而言,英語是在歐語系中單音節字較多的語言,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有更多更多的字彙是多音節。尤其是學到一定程度之後,內容加深時,篇幅加長時,孩子馬上會發現,過去所學的Phonics根本不夠用。小孩子一見字長、不常見的外來字就吃螺絲,讀不出來了,這個現象即使在英語國家也很正常,以我當閱讀媽媽的觀察,一個閱讀經驗豐富的孩子,遇到這種障礙時,就會比較容易克服。




因此,Phonics只是一種基本的輔助發音的工具,我們要得魚忘筌,最終還是要透過大量閱讀來認識更多的發音類型,而不是只單單熟記那幾個規則就能夠走偏天下。因此,英文的基礎要紮實,還是那句老話:大量閱讀。就連一星期一節的外教,原汁原味的美語輸入,都無法勝過每日勤快地閱讀。然而,在這裏親子共讀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了,父母幫孩子選擇適合的讀物、一起共讀、並且循序漸進地一階一階地讀上去,讓英文閱讀變成一種習慣,並養成自主學習英文的能力。

至於Phonics是不是英語的基礎,學好英文一定要先學好Phonics?Phonics學好,英文一定會很好?當然不是!一開始的確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見影,但是當字彙量越來越大、多音節字越來越多、文章越來越長時,那種神奇的功效就會慢慢消失。換言之,想要讓小孩子把英文學好,關鍵還是在閱讀經驗的累積,這要靠時間來磨鍊。

澳洲小學的小二也有教Phonics(諼諼沒有上Kindy和小一,所以不清楚),每星期只教一個規則,進度很緩慢,為什麼進度這麼慢呢?最近他們老師才在教很基本的「ai」:rain、train、paint等等。可見,他們並不是先把所有的規則學全之後,再學習閱讀,而是把規則和閱讀文本搭配在一起學,尤其在加強拼字能力上,Phonics起了補強的作用。所以不能只單學規則,不閱讀文本,閱讀比規則更加地重要。當初諼諼學習英文閱讀時,只把規則學了一半,就能夠獨立閱讀了,之後,只有學拼字時,才再度學習Phonics。




在英語國家中,一般學校在教導閱讀時,Phonics只是先教個梗概,而不是一次全部教完畢,再讓學童進行實際的閱讀,他們並不著重於個別規則的掌握,而是著重於從實際的閱讀中來認識規則。更重要的是,他們讓孩子從多量的閱讀中,自己去發現其它的拼音類型(pattern),常見的規則只是起示範性的作用而已。

具體來說,以上面的 digraph 「ea」為例,孩子學會meat,就能讀heat、mean、tea、peace,但是見到其它的digraph 「ee」、「ie」時,就能夠憑著語感、觸類旁通,自己理解出其它類似的規則,來讀see、deep、keep、piece、grieve、believe,甚至能夠讀receive,但又能夠知道science不在此例。在此重要的是,常見的規則只是起示範的作用,孩子要具備有的能力則是,以常規出發,觸類旁通到其它不常見的規則。

所以,不能死抓著規則不知道變通,更不能只靠學校老師的教導,英文拼字個別的狀況非常地多,老師所能教導的很有限。所以自行閱讀的經驗顯得更為重要,可以從閱讀中得到更豐富經驗來鞏固規則、類比規則、衍生規則、進而自己發現規則。

典型的Phonics教材,就如照片上顯示的一般,在規則之下羅列幾個基本的單字,要孩子們見圖拼字,填充短句。這一類型的教材強調從單字來記憶規則,在台灣可能會演變成,要求把單字全部都背起來,才算得上是精熟一個規則。

基本上我並不採取這樣的方式來教Phonics,我採取的是文本閱讀法,先不給規則,也不解釋規則,也不要求記憶規則,而是直接閱讀短文、直接朗讀、直接得到語感,讓孩子從文本中領悟到規則。當初我使用的是「Progressive Phonics」網站上的電子書 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可以免費在下載,這是一系列以Phonics為系統所編寫的短篇故事,不必記憶規則、不必背單字、不必練習寫字;直接讀、直接發音、直接理解、讓孩子自行領悟規則。

原則上,可以先讀「Alphabetti」,先熟悉26個字母。這裡要注意的是「Alphabetti」1-8冊一直重複dog、bob、dad 等字,這些字的字型都很類似,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困惑,尤其對於年紀小的小孩來說,要辨認b、d、p、q、g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剛開始我們進行得很痛苦,我只教了四天就放棄這份教材。因此,如果小孩年紀還小的話,最好先避開前八冊。




照片所顯示的是我們去年在家自學時所使用的拼字教材「Giant Workbook Spelling」,SchoolZone出版。當時諼諼閱讀英文書已經超過了一年半了,已經讀過很多書了,我使用這本教材是用來讓諼諼學習「寫」,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年多前,他還沒有自主書寫字母的能力,很多字都是用字母尺描出來的。寫完這一大本書之後,我就直接讓他聽寫聖經經文(NIV),直到今年上小二,他才又跟著學校課程再度接觸到Phonics。

但若問起孩子規則是什麼,他卻解釋不出來。語言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盡在不言中,連本人都說不出來個所以然來。孩子們知道規則,卻說不出來,但卻能夠應用自如,這種現象在年紀小的幼兒身上特別明顯。所以我才說啊!要得魚忘筌。



後記:新版的「Alphabetti」是從 c、a、t、s、m 開始學,可見作者有察覺到舊版的困難度。




延伸閱讀: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拼字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澳洲的讀寫年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_15.html
半套Phonics夠用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_26.html
Progressive Phonics
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alphabet/the-new-alphabetti-books
為英語閱讀起航做準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0.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1.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時期:恍然大悟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一分美元童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觀念數學



Moria Flaig
18. Mai 2017





觀念數學

在這裡介紹一本很俱有啓發性的書,國小數學不只有加減乘除而已,數字中其實隱藏著一些非常有趣的訊息。這本書與計算無關,而是一種觀念數學,讓小孩怎麼樣對數字產生興趣,啓發孩子進行數學思考,這本書叫做:The Numbers Book。

數學雖然是一種計算的技能,但數學中也有不少有趣的訊息可以讓我們去發掘,我們的數學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技能的訓練上。諼諼的手慢、動作慢、算得也慢,這樣的孩子比起別的孩子,反應較遲鈍,算數看似一門無法應付的科目。但是沒關係,這本書可以告訴孩子,數字也是非常有趣,不是只有計算而已。果然,諼諼讀了之後,計算能力並沒有變得比較好,算術還是很遲鈍,但是沒關係,欠缺數學細胞,並不代表數學完蛋了。重要的是,他喜歡這本書,喜歡這本書所介紹的觀念。



最令諼諼著迷的是:無限這個概念。藉由這本書,他認識到了,這個符號可以無止盡地進行下去,因此稱之為無限。然而諼諼不是唯一思考這個問題的孩子,今天在諼諼的學校當閱讀媽媽時,有個孩子問我:「宇宙是無限大嗎?」我當時回答:「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有些人相信宇宙是無限的,但有些人不是!」我答得真傻,這種回答對於理解根本沒有幫助,當下靈機一動,我立馬把這本書解釋無限的這一頁給他看。

無限是什麼?是宇宙嗎?我一心只想著,這個問題背後所隱藏的思索與討論,沒有想到這些探討並無法幫助一個小二生來理解宇宙的大小。對於一個小孩子,我們應該給一個具體的答案,我應該說:「是啊!宇宙是無限大!」小二應該有小二的答案,二十歲有二十歲的答案,我這個閱讀媽媽的經驗還不老道。



這本書還提出一個有趣的自然現象,蟬的生命週期往往是以13或是17年為生命週期,13與17是基數,蟬的天敵是鳥類,而有些鳥類的生命週期是五年,為了避開天敵,於是蟬選擇了以13或是17年的基數作為生命週期,來錯開鳥類的生命週期。可見,自然界的生物也能夠理解基數法則(不是任何數字的倍數),按照此法則來生存,來確保自己族類的永續生存。

此外,作者對於九九乘法表也提出了一個有效的記憶法,與傳統不同的是,她將答案列在10x10表格來表示,讓乘法表的特性更加地一目瞭然。有心讓小孩學乘法的父母們,不妨參考一下這本書!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Moria Flaig
14. Mai 2017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最近在FB讀到一則國小英語老師的貼文,主要談到一個問題:在台灣一些學生,才剛上小學二、三年級英語就遇到了瓶頸,通常是因為背單字背不好而導致成績不佳,一要求背單字就淚流滿面。我們都是過來人,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

現在的英語教育開始得很早,然而讓我吃驚的是,今天的孩子所面臨的困境和我們以前並沒有多大的差異。是學生本身程度不好?還是學校教法有問題?背單字真的是這麼重要嗎?我想,按照我們以往那種學英文的模式,單字背不好的結果是,考試成績會很差,難怪學生要淚流滿面了。

這個老師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精熟Phonics規則,我想了很久,Phonics有沒有必要精熟?針對這問題我會另外寫一篇文章來討論,基本上,學習英語的方法有很多,Phonics不是唯一的方法。

要求孩子們熟練所有的Phonics規則,那還是不脫離背!背!背!填鴨式的模式,我們小時候背的是KK音標,現在背的是Phonics,那是換湯不換藥的教法,對於孩子的學習有幫助嗎?就短期來說,很有效,對長期來說,沒有幫助。我明白,家長們想要看到好成績的期望,但是我們能不能先將這樣的期待放在一邊,先不要要求孩子馬上要達到百分之百,學語言是一條漫漫長路,不是上幾節課、背了幾個單字就能夠立竿見影的。




我所推薦的療癒法不是Phonics,而是建議大家先將文法、單字、發音規則統統放在一邊!特別是上過雙語、全美語幼稚園的孩子,英語聽力與會話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程度,這樣的基礎大多是來自於,家長對於雙語幼稚園的投資,這麼美好的基石,實在是不能浪費啊!

首先,大家能不能繼續雙語幼稚園的模式,讓學生們多聽多讀呢?這才是關鍵!孩子只要聽得懂、讀得懂,理解是最佳的學習動力,一個愛看英文繪本的孩子,一定也是一個喜愛學習英語的孩子。方法其實很簡單,以閱讀故事書為主來教學,以多聽多讀來代替背單字、背文法、背拼音規則,先提升學生本身的程度,先不要要求學生要輸出、要表現,而是先理解。一旦,孩子讀得懂了,而且懂得越來越多,就有學下去的動力了。

此外,一、二年級的小孩,中文閱讀能力還很差,英文相較而言,太容易讀了,再加上老師的引導,只消多澆灌一點繪本閱讀,英語就算是外語,雖然在台灣沒有說英語的環境,但是現在要得到英文文本太簡單了,網路上多得是,我相信,國界應該能夠跨越的。

當然啦!最後可能有人要問了,這樣的教學方式要如何評量?每個學校都有給分數的標準,沒有人可以逃得掉的?以聽力、會話、閱讀為評量方式,來評量孩子的英語能力。您說如何呢?至於單字背得好不好、寫也不是完全對、字序倒置,老師對於學生錯誤要網開一面,不能要求過嚴格,我們的教育不能太過吹毛求疵,拘泥於小細節,不然就會迷失了大方向。




我一直在觀察兒童學習閱讀的歷程,雖然我家生活在英語國家,諼諼學習英語的條件與台灣不同,就認知的層面來說,很難類比。但是,有一點我要提出來,我們的英語教育與國外相比,不允許小朋友拼字錯誤、發音錯誤,不小心少寫了一個字母,pen與pan混淆不清,都算錯,不但對小孩子的打擊大,而且這個標準對一個英語國家的小朋友來說,也太過嚴苛了。

在德國很多小學老師不完全不改拼字,他們只看文章的內容,將寫作的障礙降到最低點,使用這種方法來鼓勵孩子自由寫作。在澳洲,小學有教Phonics,但是他們一個星期只教一個規則。拼字小考時,原則上,老師有改正錯誤;寫短文時,拼字的要求相對來說,寬鬆了許多。但大家可以看到我所貼的照片,諼諼的問題不是拼法錯誤,而是寫法錯誤(大小寫混合),考試時,老師全部算正確。目的就是允許他有足夠的時間,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慢慢地改進。

這好像說,小朋友字寫錯了不必改正一樣。正是如此!我們真的不必太計較那一筆一劃。對於寫不好的學生來說,澳洲的老師能夠給與他們十分充裕的時間來調整,來跟進,不讓大小寫的問題嚴重地打擊孩子的信心。

還有一點,我覺得很好的地方是,澳洲小學沒有評量字體,大家也看到我貼的照片,諼諼的字跡糟得一塌糊塗,很難讀得懂,但沒關係!老師只檢查了拼字,對於字體不是很在意。要是在台灣的話,這樣的字體可能只能得到丙下,光想就覺得很慘!他們的小考也沒有給分,只有老師覺得不錯時,給一張小貼紙、蓋個小印章以資鼓勵!孩子就很高興了!

然而優劣的標準在哪裡?與全體比較又如何?這根本不重要,不是教育的方向和重點。澳洲小學也有發成績單,期中與期末,一年兩次,小考都沒有給分,作業也沒有評量,家長平時都沒有看到分數,然而成績是怎麼來的?老師們無中生有吧!那又何妨?那家長們是不是會覺得很不公平呢?我想,每個家長的要求和感受都不同吧!我看重的是孩子實質的能力,閱讀力、理解力、思考力,至於成績如何?我沒那麼在意!至於其他家長認為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





延伸閱讀:

學校要不要評量字體?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html四歲小孩那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自然發音法(Phonics)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html
半套Phonics夠用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_26.html
為英語閱讀起航做準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0.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1.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一分美元童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最佳催眠術



Moria Flaig
14. Mai 2017





最佳催眠術

雖然媽媽規定每天十點一到,就要準備上床睡覺,但是,這個小子非得要折騰到十一點以後,甚至十二點了,還是一直喊著:「我不睏!我不累!書還沒看完!」

家裡有個不愛睡覺的孩子,睡眠問題變成親子關係中一大隱憂。諼諼每天不到半夜不睡覺,睡眠不足會不會影響到學習?上課會不會打瞌睡?孩子每天在學校裏面會不會都在神遊?好像不是耶!孩子如果真的累的話,應該不會夜夜的戰鬥力都這麼強?再加上,澳洲學校沒有午睡時間,他依然每天保持精神奕奕。

倡導親子共讀的我,我家卻沒有床邊故事。什麼?那還談什麼親子共讀?我怎麼這麼敢?大家有所不知,打從孩子嬰兒時期,我們就發現,故事越說,孩子精神越是旺盛,常常說到三更半夜,媽媽口乾舌燥,孩子還要聽下去。最高記錄是,我們夫妻輪流說故事說了一整夜,孩子依然沒有睡意。連超敏感超難入眠的媽媽都先陣亡了,不管尿布了,讓爸爸去換吧!

或許,佛羅里達的陽光太過強烈,導致嬰兒都不用睡覺,但是事實卻不是如此,因為教會中一個姐妹的小孩超會睡的,早上睡、下午睡、每天晚上七點整準時上床。這兩個小孩生日只差幾天,人家的這麼好睡,我家的卻都不用睡。

就這樣,我們奮戰了六年。好不容易熬到小孩入學了,完了!媽媽開始擔心孩子會不會睡眠不足,會不會上課沒有精神!試了各種方法,都不甚靈驗。

直到最近,終於發現一個最佳催眠法,說穿了,沒什麼祕訣,不需要精彩的床邊故事,越精彩反而效果越差,最佳催眠法沒有別的,就是讀國語課本。媽媽只消讀一課,問孩子幾個問題,讓他指認幾個字,保准孩子馬上會說:「我好睏哦!」

真的是好有效的方法哦!大家不妨試試看!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閱讀媽媽初體驗



Moria Flaig
12. Mai 2017





閱讀媽媽初體驗

長久以來,一直關注「閱讀」這一個議題,自己的孩子順理成章地成了我的研究對象。諼諼的學校從第二季開始有所謂的閱讀媽媽,讓家長到校聽孩子們讀書。既然有這麼好的機會,我當然不能放過了。

這星期是我第一次當閱讀媽媽,非常地期待,現在終於有機會見識到英語家庭,如何培養他們孩子的閱讀力?初步觀察的結果,令人訝異的是,反而是英語家庭,不怎麼培養孩子的閱讀力。

澳洲教育體系對於閱讀是採取差異性教學,每一個小孩所讀的書本不同,而且閱讀級別也完全不一樣,因為小孩之間程度差異大,不必仔細查究他們的閱讀級別,在孩子們朗讀的過程中,直接就可以判斷他們的閱讀程度了。

回家後,我查了這些孩子的姓氏,再按照他們的口音和閱讀程度加以分析,從中發現,英語姓氏的孩子閱讀能力並沒有比較高,而這些小孩很明顯地都有著較重的澳洲口音。發音「字正腔圓」、澳洲口音較輕微、非英語姓氏的白人(澳洲白人中義、西、希、東歐族群相當地多),他們的閱讀能力卻是最高的,這些族群也是在過去白澳政策中,最受歡迎的一群。亞裔孩子的發音比較獨特,以印度裔的發音最難辨認(諼諼班上沒有印度裔),他們通常是第一代移民的子女,在家還使用母語,閱讀能力卻也不輸給澳洲本地人,家長注重教育的痕跡,清晰可見,他們的閱讀能力雖然沒有比較高,卻是最常得獎狀的族群。

先甭提亞裔族群得獎一事,大家心裡都有數,這到底是這麼一回事。這次初步觀察的結果,讓我聯想到雙語效應:雙語兒童的語言能力遠比單語家庭兒童的能力來得高。從姓氏來看,諼諼他們班,最大的族群是義裔,也是澳洲第二大族裔,義大利人通常非常注重語言教育,通常第二代、第三代在家中還使用義大利語,義大利語是音形嚴格一致的拼音文字,傳承較為容易。



此外,我還有一個感受,一個閱讀能力好的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與理解的確是遙遙領先於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這一點證實了一般學理的說法,閱讀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石。一個認讀有困難的孩子,對於簡短的文章的理解都有困難了,更何況要他們記憶那些落落長的學術用語,學術用語大多是希臘拉丁外來語,並非根源於英語,也不常出現在日常語用之中,若是閱讀能力不好,要吸收消化這些語彙就會有困難。

我很明顯地感受到,一個閱讀能力好的孩子,對於生澀的語彙就不會排斥抗拒,反而很喜歡挑戰這些陌生的字彙,不但能夠自己讀出,而且還能夠自行從上下文中理解詞彙的意涵。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一碰到外來語,通常需要大人的引導來發音,不會自己主動讀出,這樣一來,對於專有語彙的吸收、記憶,相形之下就比較緩慢了。

一個班級才二十幾個孩子,雖然不能代表整個社會,卻是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然而,澳洲基礎教育中的閱讀教育還需要努力的地方和方向在哪裡?

現在回答這個問題還太早,但有一點很可能是缺少教科書。正如眾所週知,澳洲小學實行無教科書政策,真是我小時候的夢想天堂,教室裡面只有故事書,沒有課本,家庭作業也只有讀故事書,不必讀課本。的確,這樣的制度的好處是,小孩子先學習慣用字彙,從生動有趣的繪本故事中學習閱讀,又自然又可親,孩子的接受度高。

壞處也是在這一點,因為沒有教科書來讓小孩子一開始就習慣於專門術語,這反而會讓閱讀習慣左右認知發展,也就是說,如果家長自己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讀物要力求多元廣泛的話,很可能,孩子上了七年的小學,還是只會讀故事書,而且只偏重於某些主題的讀物。



相較而言,科普讀物的主要特徵是,使用超多外來語,無論哪一門學科,都無法避免接觸這些字彙,不趁早習慣,更待何時?這次雖說是初體驗,但很明顯地可以看出來,閱讀能力較差的孩子對於學術字彙掌握度非常低。我想,澳洲教育單位的立意本是要讓學習入門容易,但是我們也不能一直地停留在這個階段,基本上在中年級時,應該開始使用教科書或是參考書,而不是整個小學都沒有使用任何的教科書。

對此,或許大家會反駁,我們怎麼能倡導制式教育呢?哈哈!教科書當然不能過渡使用,也不能只有一個版本,原則上,是越多版本越好,訓練孩子多元思維,對於閱讀量少的孩子,同一個科目老師應該要建議兩本教科書來參考。

此外,在多族群的社會中,澳洲小學摒棄一般專業用語來教學,卻使用兒童用語來教學,在數學和科學這兩科特別地嚴重,分明是要讓家長看不懂,為什麼不用國際間一般常用的專業術語,來讓各個族群的人都看得懂呢?小兒用語對於英語家庭或許有一定程度的傳統,但是大多數人都是移民,這樣的傳承意義實在不大,教科書在這樣的社會中,反而有助於理解,讓家長有個參考的依據。

雖然如此,澳洲的閱讀教育的基本方向是正確的,低小以故事書為教學的基石,真的是深得我心,是我小時候的夢想天堂,諼諼卻抱怨連連,為什麼呢?他不喜歡看太過奇幻的冒險故事,而喜歡研究科學知識,科普百科在他們的教室裏卻很缺乏,上閱讀課主要以故事書為主,科普為輔,對他來說,那些讀物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欲呢!怎麼補救,媽媽建議他自己帶一些書去看,但是他不願意。我可以明白孩子不願跟他人不同的想法,我想,自己跟老師溝通看看呢!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為什麼無法製造時光機


Moria Flaig
7. Mai 2017






為什麼無法製造時光機

這個星期日,諼諼提出一個理論:時光機無法製造出來。這個理論不是他看科幻小說得來的結果,而是他自己推論出來的,並解釋了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推論。

諼諼說:「這個世界的空間是三度空間,所有的物品都是三度空間。有本書上寫說,時間是第四度空間。人只能製造三度空間的物品,然而時光機卻必須在現在、過去、未來移動,所以時光機必須具備四度空間,但是人並無法製造四度空間的東西,只能製造三度空間的東西。因此,時光機無法被製造出來!」哇!這樣的推論好有道理哦!連學物理的爸爸都頻頻點頭。

諼諼又說了:「Stilton這一系列書中有提到,飛行速度若超越光速,可以回到過去;飛行速度低於光速,就能夠到未來。但那是科幻故事,不是真的。」

爸爸接著說:「那也不是純粹幻想來的,是有科學根據的,是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的哦!」若是飛行速度超越光速,就可以回到過去;飛行速度略低於光速時,就能夠到未來;飛行速度等同於光速時,就會在光速中恆久地飛往未來前進。

我問爸爸,時光機是真的無法製造嗎?他說,現階段的科技還很難製造超越光速的東西。但是在上述的條件之下,的確可以回到過去和未來,而且真的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不是科幻小說家構想出來的。

看來,諼諼似乎已經能夠利用從書本上所讀到一些訊息中,來對一些問題做獨立思考、探究、推論和下結論了,先不論他的結論對不對,但是從他的推論過程看來,的確符合邏輯思考。

呼應上一篇貼文:『能夠獨處的孩子』,我相信,一個常常獨處的孩子,擁有足夠的時間、空間來對一些問題進行思考,自行找到答案,並進一步地做更深度的探討與研究。獨處與獨立思考之間是不是有正相關?有的!

能夠獨處的孩子



Moria Flaig
5. Mai 2017








能夠獨處的孩子

初到歐洲留學時,走在街上,發現很多人都是獨自一個人,日子久了之後才認識到,德國人和我們台灣人最大不同之處,即是他們很懂得獨處。就連喜歡成群結隊的學生,也大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一開始,這種生活方式的確讓人感到沈悶,後來在歐陸生活久了,我也深知孤獨的樂趣。

我從日本搬回去德國時,大約有整整兩個月,過著隱居、毫無言語的生活,大概是因為在日本時腦力激盪過深,導致於我深深地愛上獨居的境界,悠哉悠哉地享受孤獨的感覺:獨自旅行、聽到內心獨白的聲音,神與我同在的幸福感。現在回味起來,還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那種對人對事不必有所期待,是最單純不過的幸福了。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從小學會獨處,孩子長大才會獨立思考』,網友的留言恰恰切入我的心坎裡。這篇文章剛好能夠對應上,我家所施行的陽春麵教育:沒有網路、沒有螢幕、沒有活動、沒有才藝、沒有多元智能。只有麵和湯,配上幾根青菜,麵即是主食閱讀、湯是解渴的科學知識、四種語言是幾根點綴的青菜。以這樣的雙色調一直走到今日。今天能讀到這篇跟我的理念不謀而合的文章,真是令人振奮。

為什麼我會選擇這樣的教育方式?那是因為我相信一件事情,父母若是期待孩子在發展上與眾不同的話,首先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發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給孩子時間找到自己、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給與孩子時間思考與學習。我們太忙著教育我們的孩子,卻都沒有給他們時間學習。

這說來矛盾,的確如此,孩子忙忙忙、不正是盲盲盲嗎?他們上那麼多課,到底什麼時候才有時間學習呢?什麼時候才能夠靜下來想一想呢?如何給與孩子時間思考學習,其實方法很簡單:降低刺激;以少變多。




如何降低刺激?首先要增加獨處的時間:第一、先擺脫媒體的束縛,家中最好無電視、網路、手機、音樂,來減少暴露螢幕的時間,以增加寧靜空閒;第二、儘量減少上幼稚園的時間,來延緩孩子進入社會的年齡;第三、孩子入學後,儘量少安排課後活動,以放牛吃草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做什麼?獨處、閱讀、做工藝、玩玩具、到河邊走走,都行。第四、多帶孩子去大自然中遠足健行,避免去人潮擁擠的購物中心、遊樂園。

然而,我的內心卻有掙扎,諼諼各項發展並非齊頭並進。從他對知識的熱愛、超快的閱讀速度、超強的理解能力來看,看似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但是其他方面並非如此了,寫字、畫畫、算數、說話、反應等等,異常地遲緩。真的是手的發育跟不上大腦,是不是刺激不夠?觸角不夠多元?學習機會太少?導致他在某些方面發展特別遲緩,還是只是遺傳(爸爸家有讀寫障礙家族遺傳)?

我心裡面老是在想著:要補救、要補救,找職能師、上美術課、勞作課、寫作課、戲劇表演、演講說話,多多訓練手和嘴巴不就得了。後來我卻發現,這個想法真是徹底地錯誤,真正能夠教導孩子的人並不是學校老師、也不是父母、不是電腦網路、更不是職能師、也不是這些課程,而是孩子他自己。

其實,孩子的每一項能力都是孩子自己學習得來的,沒有一項是我們大人教給他們的,我們能夠給與的只是適度的引導而已。然而在今天這個社會中,學校、媒體、活動、課程,還有更多是父母本身,努力地想要取代孩子他自己,幫助孩子學習、左右孩子學習、加速孩子學習,於是開發多元智能的理論就出爐了。



我們那一代只要考試成績好就夠了,今天光是有學優還不行咧,現在的教育強調發展多智能、多媒體刺激、多技能學習、廣泛地讓孩子接觸各種知識、各種媒體、各種活動、各種才藝:語言要雙語三語,才藝要美術音樂,體育要騎馬劍擊,學科要數學物理,科技要編程與機器人,都還不只是學個皮毛、做做樣子而已,而是要深入精髓,因為在父母的心目中,孩子將來個個都是要準備成為大師的,並且學前就要開始,贏在起跑點已經不算什麼了,更厲害的是,小孩子最好在學前就要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老實說,在這一點上,我也是中毒蠻深的)。

這都是在談如何引導孩子去發展更多元的技能和提高吸收知識的效率。怎麼沒有人倡導讓孩子什麼都要不參與?什麼都不要學,就光是獨處就好了呢?獨處時也能學習,以少變多,是一門好深奧的學問?

其實不然,首先先打預防針。哪個媽咪能夠對五花八門的教材與課程完全免疫呢?誰能夠對於培養多才多藝的多才兒童不抱持夢想?我就可以,想想荷包,就會覺得獨處比上課經濟實惠多了,經濟主導教育方式,經濟弱勢者選擇低刺激的教育方式,所以我能夠免疫。

陽春麵的單一單純單面向,經濟實惠,極簡約主義,這一點我家做得很徹底。我們一向很少參加活動,去年自學時只固定參與一項聖經課。不花錢、不花時間、不上網研究、一切從簡,把孩子放在家裡,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媽媽有時候試試看所研發的新方法(可憐的孩子被爸媽當試驗品)。

就這樣走到今天,光吃陽春麵,主食閱讀、湯汁科學、青菜語言,除此之外,就啥都沒有了嗎?叫點滷味來補充營養嘛!有必要嗎?是這樣營養不良才會發育遲緩的嗎?哈哈!媽咪有時候也會深深地懷疑,是不是自己給孩子吃的食物太沒營養了,才會造成孩子手慢、嘴慢、反應慢、發育慢。但是換一個角度來想,若是快快快,孩子提前把什麼都學完了,面對往後漫長的人生,會多沒趣啊;有挑戰,人生才有起承轉合,一帆風順,那多無味呀!

然而孩子獨處時,能夠做些什麼事?他可忙著呢!光看書就耗掉大部份的時間、還要玩、發呆、畫畫、心血來潮做一點手工藝,他自己已經有夠多要研究的事情。況且無聊、發呆也很不錯喲!我家兒子最拿手好戲就是唱獨角戲、自編自導自演自己看,誰都不能參與,自己玩得很開心。

然而,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能夠獨立思考嗎?請大家看下一篇貼文:『為什麼時光機無法製造?』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為孩子打上螢幕抗體


Moria Flaig
9. Mai 2017


諼諼第一張澳洲地圖



為孩子打上螢幕抗體

一個網友問道:「如何做到無電視、無網路、無電動、無手機?」

我覺得第一步還蠻容易的,就是先戒掉電視。自從網路興盛以來,我再也不看電視了,比起網路的多彩多姿,電視實在是沒啥好看的,只要父母能戒掉電視,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對於稚齡的幼兒來說,電視卻俱有強大的吸引力,因為幼兒不會上網(我這話好像說得太滿了,說不定也有會上網的學步兒呢!)。幼兒還不會讀寫,要上網必須有大人在一旁協助,自己還不會操作使用。所以,家中若有學步兒的話,先從管制電視做起,這一點並不難做到。

第二步就是剪掉家中的無限網路,家中安裝無限網路只會使全家一起沈淪下去。我家一直沒有安裝無限網路,我們以連接手機的方式上網,原則上,以有限的模式連接,對於無限的約,再便宜也要慎重考慮。

第三步是,不要把手機、平板電腦給小孩玩。很多父母為了安撫小孩,使用手機、平板電腦讓小孩看影片,還有打電動,很多小孩在四、五歲時就沉迷於打電動,根據我的觀察,喜歡電電動的孩子也喜歡動手動腳,把畫面上的暴力落實於現實世界之中,一點都不誇張。

然而,最關鍵的一點卻是,父母本身對於兒童暴露於螢幕的態度是什麼?現代社會崇尚多媒體教學、多媒體學習,聽起來,視覺效果有助於小孩子的學習,以影片取代文字,這樣子教出來的小孩比較聰明嗎?若非如此,為什麼大家這麼熱衷投入,其實有一個原因是,父母自己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我的原則卻是,無論是哪一個學科領域,只要能夠找到書本,就儘量使用書本,不要以電腦螢幕取代書本。如果影像真的勝過於文字的話,那我們的教育全部改成看影片就好了、教室改建成電影院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教導小孩閱讀呢?可見,影片根本無法取代書籍,小孩子的教育不能缺少書本,卻可以缺少影片。



如何不讓螢幕攻陷孩子的大腦?首先要做防禦工作,為孩子打上預防針。方法也沒有特殊之處,即是先讓小孩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孩一旦愛上閱讀、愛上文字、愛上圖片,自然傾向於以閱讀來學習知識,對於文字的喜愛會遠遠勝過影像,這樣孩子對螢幕就俱有足夠的免疫力了。

在學校常常聽到媽媽們在抱怨,他們的孩子成日沉迷於使用平板電腦上網、打電動,完全不願意閱讀,連要求他們寫家庭作業都有困難。為什麼螢幕能夠綁架住我們的孩子?怎麼會走到這個田地呢?我認為,這個錯誤來自於過早的電腦教育,與不足的閱讀教育,也就是孩子在學會閱讀、沒有打預防針以前就先迷上螢幕了。

諼諼的學校要求家長買iPad,我們沒有買,我們怎麼敢不買呢?難道不怕小孩在學校趕不上同學嗎?完全不怕!數學沒有必要上網學習,所有的網上作業,我們一概沒有做。諼諼的數學是沒有出眾之處,但是也不是差到不行,只要不是低於中等水平,就可以了,我對於數學的要求,並不是很高。

至於學校的電腦政策嘛!我們的態度是:第一、電腦教育沒有必要從五歲開始。第二、即使開始了,小孩只學會使用電腦,並沒有學會電腦語言,這樣的電腦教育根本是多餘的,要使用電腦,就算是二十歲以後再開始都不算晚,不必趕在小學,在閱讀的關鍵期讓螢幕取代書本。第三、電腦真正難的地方在於使用電腦語言寫程式,五、六歲的小孩連基本的算術都還不會,哪有可能學習電腦語言呢?第四、就算是小孩趕早學會使用電腦,對於將來學習寫程式會有直接幫助嗎?答案是:沒有!反而會有礙。因為讓小孩過早習慣應用軟體,軟體之便,也是軟體之害,軟體會在某一個程度上讓小孩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個學科領域,都在談適齡教育,數學不要過早過難,寫字更是越晚越好,連外語也沒必要過早學習,為什麼對電腦大家都要趕早呢?為什麼不給予小孩在學習閱讀時,有更多時間接觸書本,卻早早讓他們暴露於螢幕之下?其他的學科要趕早,我完全沒意見,有很多人卻不知道,電腦教育其實是越晚越好,越晚開始,孩子越不會依賴軟體,將來才「願意」自己寫程式。

我們不認同學校的政策,也沒跟學校說明,學校也沒主動跟我們反應,我們也沒必要去掀起燎原之火。然而,諼諼上電腦課的時候做什麼呢?諼諼說,老師給他一張數學習題讓他寫。這樣對孩子的學習有沒有影響?我問他,他覺得老師這樣安排好嗎?令人吃驚的是,他卻說,很好啊!他不覺得使用電腦有比較好。

還說了,螢幕對於眼睛和大腦都不好!哇!我問他誰說的?爸爸說的嗎?(爸爸來自於無電視家庭)他說,他自己在學校觀察到的,很多同學都喜歡打電動,老師甚至使用電動來獎罰學生,如果學生遵守秩序、迅速完成老師所指定的習題的話,老師就允許學生打電動。媽媽繼續問了:「可是你沒有電動可以玩啊!那你做完功課之後,做什麼呢?」諼諼說:「我可以看書啊!」媽媽繼續問了:「只有你看書嗎?」諼諼說:「對啊!其他人玩電動。」他接著說:「但老師有規定,不可以玩暴力性電玩(killing game),但是有同學偷偷玩星際大戰,被我看到!」

天啊!螢幕泛濫到這種地步,影像快要取代文字了,連學校也無法幸免於難。在家長討論用哪一個作業系統,買哪一款平板時,自己的小孩早就被螢幕綁架了,學校再不改變政策的話,還迷信多元媒體的話⋯⋯。

想到這裡,幸好!我們已經打了預防針!


為孩子打上抵抗螢幕預防針



Moria Flaig
9. Mai 2017





為孩子打上抵抗螢幕預防針

一個網友問道:「如何做到無電視、無網路、無電動、無手機?」

我覺得第一步還蠻容易的,就是先戒掉電視。自從網路興盛以來,我再也不看電視了,比起網路的多彩多姿,電視實在是沒啥好看的,只要父母能戒掉電視,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對於稚齡的幼兒來說,電視卻俱有強大的吸引力,因為幼兒不會上網(我這話好像說得太滿了,說不定也有會上網的學步兒呢!)。幼兒還不會讀寫,要上網必須有大人在一旁協助,自己還不會操作使用。所以,家中若有學步兒的話,先從管制電視做起,這一點並不難做到。

第二步就是剪掉家中的無限網路,家中安裝無限網路只會使全家一起沈淪下去。我家一直沒有安裝無限網路,我們以連接手機的方式上網,原則上,以有限的模式連接,對於無限的約,再便宜也要慎重考慮。

第三步是,不要把手機、平板電腦給小孩玩。很多父母為了安撫小孩,使用手機、平板電腦讓小孩看影片,還有打電動,很多小孩在四、五歲時就沉迷於打電動,根據我的觀察,喜歡電電動的孩子也喜歡動手動腳,把畫面上的暴力落實於現實世界之中,一點都不誇張。

然而,最關鍵的一點卻是,父母本身對於兒童暴露於螢幕的態度是什麼?現代社會崇尚多媒體教學、多媒體學習,聽起來,視覺效果有助於小孩子的學習,以影片取代文字,這樣子教出來的小孩比較聰明嗎?若非如此,為什麼大家這麼熱衷投入,其實有一個原因是,父母自己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我的原則卻是,無論是哪一個學科領域,只要能夠找到書本,就儘量使用書本,不要以電腦螢幕取代書本。如果影像真的勝過於文字的話,那我們的教育全部改成看影片就好了、教室改建成電影院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教導小孩閱讀呢?可見,影片根本無法取代書籍,小孩子的教育不能缺少書本,卻可以缺少影片。



如何不讓螢幕攻陷孩子的大腦?首先要做防禦工作,為孩子打上預防針。方法也沒有特殊之處,即是先讓小孩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孩一旦愛上閱讀、愛上文字、愛上圖片,自然傾向於以閱讀來學習知識,對於文字的喜愛會遠遠勝過影像,這樣孩子對螢幕就俱有足夠的免疫力了。

在學校常常聽到媽媽們在抱怨,他們的孩子成日沉迷於使用平板電腦上網、打電動,完全不願意閱讀,連要求他們寫家庭作業都有困難。為什麼螢幕能夠綁架住我們的孩子?怎麼會走到這個田地呢?我認為,這個錯誤來自於過早的電腦教育,與不足的閱讀教育,也就是孩子在學會閱讀、沒有打預防針以前就先迷上螢幕了。

諼諼的學校要求家長買iPad,我們沒有買,我們怎麼敢不買呢?難道不怕小孩在學校趕不上同學嗎?完全不怕!數學沒有必要上網學習,所有的網上作業,我們一概沒有做。諼諼的數學是沒有出眾之處,但是也不是差到不行,只要不是低於中等水平,就可以了,我對於數學的要求,並不是很高。

至於學校的電腦政策嘛!我們的態度是:第一、電腦教育沒有必要從五歲開始。第二、即使開始了,小孩只學會使用電腦,並沒有學會電腦語言,這樣的電腦教育根本是多餘的,要使用電腦,就算是二十歲以後再開始都不算晚,不必趕在小學,在閱讀的關鍵期讓螢幕取代書本。第三、電腦真正難的地方在於使用電腦語言寫程式,五、六歲的小孩連基本的算術都還不會,哪有可能學習電腦語言呢?第四、就算是小孩趕早學會使用電腦,對於將來學習寫程式會有直接幫助嗎?答案是:沒有!反而會有礙。因為讓小孩過早習慣應用軟體,軟體之便,也是軟體之害,軟體會在某一個程度上讓小孩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個學科領域,都在談適齡教育,數學不要過早過難,寫字更是越晚越好,連外語也沒必要過早學習,為什麼對電腦大家都要趕早呢?為什麼不給予小孩在學習閱讀時,有更多時間接觸書本,卻早早讓他們暴露於螢幕之下?其他的學科要趕早,我完全沒意見,有很多人卻不知道,電腦教育其實是越晚越好,越晚開始,孩子越不會依賴軟體,將來才「願意」自己寫程式。




我們不認同學校的政策,也沒跟學校說明,學校也沒主動跟我們反應,我們也沒必要去掀起燎原之火。然而,諼諼上電腦課的時候做什麼呢?諼諼說,老師給他一張數學習題讓他寫。這樣對孩子的學習有沒有影響?我問他,他覺得老師這樣安排好嗎?令人吃驚的是,他卻說,很好啊!他不覺得使用電腦有比較好。

還說了,螢幕對於眼睛和大腦都不好!哇!我問他誰說的?爸爸說的嗎?(爸爸來自於無電視家庭)他說,他自己在學校觀察到的,很多同學都喜歡打電動,老師甚至使用電動來獎罰學生,如果學生遵守秩序、迅速完成老師所指定的習題的話,老師就允許學生打電動。媽媽繼續問了:「可是你沒有電動可以玩啊!那你做完功課之後,做什麼呢?」諼諼說:「我可以看書啊!」媽媽繼續問了:「只有你看書嗎?」諼諼說:「對啊!其他人玩電動。」他接著說:「但老師有規定,不可以玩暴力性電玩(killing game),但是有同學偷偷玩星際大戰,被我看到!」

天啊!螢幕泛濫到這種地步,影像快要取代文字了,連學校也無法幸免於難。在家長討論用哪一個作業系統,買哪一款平板時,自己的小孩早就被螢幕綁架了,學校再不改變政策的話,還迷信多元媒體的話⋯⋯。

想到這裡,幸好!我們已經打了預防針!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閃字卡效應



Moria Flaig
4. Mai 2017








閃字卡效應

最近在網上PO了一文:『漢字認知歷程』,文中大略陳述了,我最近對於孩子學習中文時的觀察所得到的初步結論。網友也提供寶貴的反饋意見,他們的意見與我的觀察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閃字卡」的問題。

其實在我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的確有很多家庭使用閃字卡來教導孩子識字,然而使用閃卡有一個特殊的現象是:閱讀閃卡的孩子,識字量高,但通常接受繪本的程度較低,我不是說這些孩子完全排斥繪本,不喜歡故事書,而是媽媽們反應到,繪本相較於閃卡,比較沒有識字效率。

初步來看,「閃字卡效益」似乎能夠推翻我的假設,我在『漢字認知歷程』中假設了:兒童識字之初,先讀詞再辨認單字,因為「詞」完全符合日常語用的認知習慣。然而,閃卡都是單字,這些兒童讀了閃卡之後,若是沒有具備把字組合起來的能力,基本上,他們是不會讀詞的,因此,讀閃卡的孩子反而是:讀字先於讀詞,不喜歡閱讀繪本這樣的文本。認知歷程與我的假設剛好相反。

然而,或許大家已經觀察到,讀閃卡的孩子,都是年紀很小時就開始讀了,雖然我沒有做過確切的統計調查,不過初步印象是很多孩子兩、三歲就開始了,有的甚至早在兩歲之前。以大腦的發展來看,其實兩、三歲幼兒對於閃卡上的字,基本上視為圖像,而非文字,在這個階段的幼兒還處於前閱讀階段,大腦側化還沒有完全,此階段的幼兒擅於辨認圖形,並不善於處理文字。因為他們的大腦處理訊息的活動還側重於右腦,右腦擅於處理圖像。

於是,在這裡我們要注意到一個問題:辨認閃卡的能力是不是等同於閱讀能力?讀閃卡的孩子是不是將字組合成詞的能力還很薄弱?對於有完整文本的繪本的閱讀能力也尚未具備?

同時我也發現,識字教育開始較晚的小孩,通常不會讀閃字卡,家長通常會讓他們直接閱讀書本,正符合一般學理,幼兒自身的語言發展大約在五、六歲左右發展成熟,這時候的兒童開始有了自己閱讀文字的欲望。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幼兒的大腦側化逐漸走向高峰,逐漸地從圖像式思維轉變成語言邏輯式思維,因而對於閱讀文字產生了需求,這也是為什麼大部份國家的識字教育開始於這個階段的原因。學齡期的幼兒已經不擅於閱讀閃字卡了,相較於稚齡的幼兒來說,他們更擅於處理文字的訊息,因此,繪本反而是更有效的教材與讀物。






基於人類大腦發展的歷程,有學派注重開發右腦,甚至倡導不要太早跟嬰兒說話,太早使用語言,多讓嬰兒看圖片與閃卡,還有幾何圖形,使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延緩大腦側化的過程(從右腦轉移到左腦),讓右腦得以充分開發,發揮右腦富有的創意特徵,讓嬰兒日後繼續保有創意。

在諼諼嬰兒期,我也看了不少此類相關訊息,基本上,我並沒有採取這種單一偏頗的方式來開發左腦:禁語,只有圖片刺激,沒有語言輸入。反之,面對無聲無語的嬰兒,我的話超多的。我的方法是,隨時隨地搬一堆書讓孩子盡情翻閱,然後讓孩子一一指認圖中的物品名稱(媽媽說、孩子指認)。

這樣對於嬰兒的語言發展有幫助嗎?諼諼開口開得晚,但是他跳過模仿單詞的過程,開口沒有多久之後,就能夠表達詞義完整的句子,而且會跟大人對話,起步晚,進步快。最終而言,我覺得效果還真不錯,因為他在指認圖片的過程之中,學到非常多的語彙,從中他也得到了對於圖片仔細觀察的能力。換言之,我使用圖片來對應語言,讓孩子從識圖的過程中來學習語言。

然而漢字閃字卡所使用的方法正是如此,以圖片來對應語言,一個音代表一個圖片,因此,幼兒能夠藉由閃卡而識字。但是,這並非是閱讀,識字的確是閱讀的基礎,但是嬰幼兒能夠識別單字,並不代表他們已經具備了閱讀文本的能力,因為他們還不俱有將字組合成詞、將詞組合成句子的能力。以反方向的進程來說,幼兒能夠記誦簡短的故事,並逐字指認,這也不代表這個孩子俱有閱讀的能力,文本內容一改變,他們就讀不出來了,可見只擁有對字對音的能力。

怎麼樣才是俱有閱讀的能力呢?同樣的字出現在不同的文本之中,而能夠順利地在上下文中順利地認讀出來,這才算時俱有閱讀能力。

至於,讀閃卡的孩子進入學齡期,開始閱讀文本時,這時候的閱讀能力如何呢?嬰幼兒期的閃卡訓練能不能幫助日後閱讀?我並沒有積極地訓練諼諼讀閃卡,所以無從判斷!我只能從其他媽咪們片段描述中來判斷,這有待讀者提供更多的訊息,我才能夠,略窺一二呢!

Anzac Day與澳洲認同意識



Moria Flaig
6. Mai 2017








Anzac Day與澳洲認同意識

德國文化深沈艱澀,法國文化精緻華麗,日本文化簡潔細緻,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美國文化兼容並蓄,那澳洲文化呢?就以上我生活過的國家來說,澳洲文化真的很難形容,很難說出俱有什麼樣的特質?

與美國相較,澳洲人並未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與國族意識,就目前看來,我只能說,它是很多種族與文化的集合體,正如塗爾幹所說,社會並非個體的總和,而是多於總和,然而在總和之外,澳洲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至今,我仍然未找到答案。然而在這個多種族、多文化的國家裡,如何形成一個新的文化認同意識,勢必成為澳洲整個社會必須努力的方向。

最近的Anzac Day(四月二十五日),在澳洲媒體界發生了一件引起各界關注的事件:有一個媒體人本身是穆斯林,卻在公開場合中表示,Anzac Day 只是澳洲政府進入世界舞台的手段,並沒實質上的任何歷史內涵。這樣的言論引起各界反彈,最後她自己公開道歉。

背景是什麼?Anzac Day 原本是澳洲緬懷為國捐軀的士兵所設立的紀念日。然而問題卻不單純。因為在所有澳洲所參與過的戰爭中,事實上都跟澳洲本身無關,所謂的:historical empty,也就是有歷史事件發生,卻沒有實質的歷史內涵。一個歷史事件發生了,但對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說,卻說不上來俱有任何歷史意義,的確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特別是第一大戰時,紐澳軍團遠征到土耳其,死了非常多的人,大約七千多人,就當時澳洲的人口數量而言,是相當龐大的數字。與規模更龐大、殺傷力更強大的二次大戰相比,二次大戰中,澳洲只損失了四千多人。






然而,這些年輕人為何而戰?為何而犧牲?說穿了,沒有原因和理由。因為澳洲的軍隊至今仍然以英國女王為最高統帥,他們只是「服從」英國人的指令參與了戰爭,而這些戰事卻與自己國內政治毫無關聯。也就是說,澳洲在沒有面臨到任何的政治衝突之下,而介入了人家的戰爭,管了人家的事,所謂何來?連澳洲人自己也感到非常地迷惘。

澳洲與土耳其距離非常地遠,一次大戰時,兩國之間真的是毫無外交上的衝突,澳洲人懵懵懂懂地介入戰事,損失慘重,痛失親人的情感求諸於這樣的紀念日,對於新移民來說,卻只有朦朧的感受。

後來,澳洲政府將其他戰爭加入此紀念日之中:二次大戰、越戰與韓戰。除了二次大戰中之外,其他兩次戰爭也沒有與澳洲有直接的關聯。二戰時,日本佔領新幾內亞,嚴重威脅到澳洲的安全,日本轟炸北部的達爾文港,衝突是直接的,危機是顯而易見的,足足構成戰爭的條件。然而其他戰爭卻非如此了,真的是妾身不明,澳洲為誰犧牲?為誰付出?難怪引起批評和反思。

近年來,澳洲政府卻將認同意識、族群團結冀望於Anzac Day,年年舉行大規模的慶典活動,以圖族群大融合,這樣的政策,是用對方法嗎?的確,國族的認同意識往往與歷史意識、歷史教育有直接的關係,這也就是為什麼各國致力於歷史教育的原因了。但Anzac Day是澳洲歷史上,一個俱有代表性的時刻嗎?

事實上,Anzac Day能不能成為一個團結族群的媒介?進而產生一個新的國族意識?實在是有待商榷。讓我們檢視一下新一代的移民的背景,他們大部份來自於韓國、中國、印度、東南亞各國,歐洲移民越來越少了,然而聯繫這些族群共同認同意識與情感會是二次大戰、韓戰與越戰嗎?





反觀歐洲,尤其是德國與法國,是兩次大戰的主戰場,但是這兩個國家,每到這個日子,除了國家元首在紀念碑前放上花環、哀思片刻、公開演講、讓媒體照照相、Willy Brandt 得個諾貝爾和平獎(華沙之跪),除此之外,基本上政府為此沒有舉行特別的慶祝或是哀悼活動,更沒有全民休假來突顯這個日子的重要性。

然而,這兩個國家卻是對於戰爭反省最深刻、最俱批判性的國家,相較於英語國家(包括美國與英國)將兩次大戰的紀念活動視為國力與戰鬥力的展現,在歐陸則是將兩次大戰視為人類的浩劫、歷史的傷痕,並將歷史的反思實際的落實在教育與媒體之中。尋找歷史意義真的沒有必要求諸於紀念日!

歷史意識根源於集體的記憶,集體的生活經驗,而非紀念日。我想,澳洲政府必須致力於尋找這樣的共同的經驗,來凝聚一個新的國家認同意識,而非訂定一個紀念日,大家每年休個假,就能夠產生出一個新的共同意識。

放眼過去,澳洲的歷史還很短,展望未來,會有更多的亞洲移民湧進來,與歐洲之間的臍帶關係終會被切斷,然而這個新生的澳洲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國家?代表一個怎麼樣的文化?美國模式會不會再度出現?以同質性(homogenous)來犧牲多元異質?

的確,與美國不同的地方是,澳洲政府致力於多元文化、多種族、多語言的移民政策,在保有各個族群異質文化的同時,澳洲仍舊在尋找一個集體意識?這會是什麼呢?目前,我還沒有答案。有一點可以肯定,以Anzac Day來代表集體意識,實在是太薄弱了。

以歐洲的多元文化、多語言政策來看,法東的德語區、北義的德語區、捷克波士米亞的德語區、波蘭西利西亞的德語區、北德的丹麥區、西班牙的加泰隆語區、巴斯克自治區等等,這些少數民族能夠持續地保有自己的歷史、傳統、語言、文化與民族認同意識,完全靠著健全的語言政策與歷史教育。

然而,澳洲能不能以Community的概念走出自己的模式,擺脫美式大熔爐的命運,創造出一個像馬賽克一樣:一方面保有每一塊的個體,另一方面所有的碎片組合在一起,卻能拼湊出一個更俱有創造性、更美麗的圖像來。

這是澳洲當前必須去思考、去努力的議題。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三語寶寶怎麼算算數?



Moria Flaig
4. Mai 2017









三語寶寶怎麼算算數

以前曾經寫一篇文章叫『三語數學』,探討一個問題:「三語兒童平時用哪一種語言算算數?」有經常使用外語的人都心知肚明,一般人都是使用第一語言算算數,即使在國外生活多年,也無法將小時候所學的算數轉換成外語。教會中一個老姐妹來自英國,在德國生活了一輩子,她的德文真的非常好,但她自己也說了,除了不會用德文算算數之外,日常生活中能夠遇到的,她絕大部分都能夠使用德文表達。

可見,對於一個外語熟練的人來說,使用外語來算算數,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呢!那三語兒童呢?與這些年長之後才使用雙語的人有什麼不同?答案是,視孩子使用哪一種語言來學習數字而定,學校使用哪一種語言教學決定了孩子的數學思維。

在網路上,我的確讀到過致力於雙語數學的媽咪,也就是說,學校的數學習題孩子帶回家之後,媽咪再使用母語全部教導一遍。我比較偷懶,我們還要學中文,不想花太多時間在數學上,能夠在學校解決的,儘量讓孩子在學校解決,平常,我沒有額外關照孩子的數學。但我採取的方式是,在諼諼入學之前,先教導加減法,還有兩個一數、三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簡易乘法,讓孩子帶著最基本的算數能力進入學校。當時我全部使用中文教導,老實說,我自己本身對於數字的反應超遲鈍的,所以沒啥用心在教。

但是我們在家自學的這一年,對諼諼的算數卻產生極大的影響,從入學到現在,雖然已經經過一段時間了,他現在做算數習題,還是全程使用中文計算,令我感到十分驚訝,本以為,他會隨著學校的教學,會將算數的語言全部轉換成英文,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證實了我以前在『三語數學』中的假設。

我問道:「你現在在學校算數學還是用中文算嗎?」諼諼回答:「對啊!因為中文和德文我會數到一百,英文就不行了!」聽了之後,心想,這下子可慘了,他們快要進入算三位數加減法了,不久就要進入乘法了,孩子卻還不會數到一百。這也難怪,平時在家做數學作業,我都是中文解釋,並沒有使用英文,但是若是英文不靈光,數字越大時,會不會越來越吃力?

但是為什麼說德文也會數到一百?而英文不會呢?我覺得孩子自己並不清楚狀況。至今,爸爸只在我們自學之初,教過諼諼一點加法,除此之外,他一概不管自學的事情!況且,德文數字超難的,英文再怎麼說都比較容易,孩子怎麼會說,能夠使用中文和德文算到一百,我不信。

於是,立馬要他用德文從一數到一百。果然不出我所料,數到二十,就數不下去了,因為德文數字二十之後的說法和英文不同,必須先說個位數再說十位數。我只好叫他改用法文數,同樣地也只數到二十,但法文能夠類比英文,繼續算下去。法文是外語,德文是母語,數學的程度卻是法文比英文好?就令人匪夷所思了!於是我要求他用英文從一數到一百,果然不出我所料!雖然數得不是很順,中間常常丟三落四,但是最終還是能夠數得齊全,學校教育的功力就在此,因為聽得多嘛。

諼諼在數字運算上有個特點,與日常語用不同,不會隨著對應的人的不同、隨著情境的不同而切換語言,即使學校的語言是英語,使用英語教算數,他在學校還是繼續使用中文計算。可見,三語寶寶使用哪一種語言算算數,與最初使用哪一種語言學算數有極大的關係。

有必要讓他全部轉換成英文嗎?或許他會慢慢地改成使用英語來做算術,就目前來看,即使因為三語的關係,計算較慢、反應較慢、思考不夠敏捷,但他對學校的數學教學大致上還能夠勝任。只不過,他們教的是心算法,不採取筆算,在反應上吃虧很多,的確,直接使用英語計算會比較有利,但目前的狀況也不是太過淒慘,總是要給孩子一點時間慢慢地調整。

的確,我向來並不太關注於孩子對於數字的理解,連他的生日都沒有告知,對於時間的認識更是沒怎麼教導,反正我們家也沒有時鐘讓他看。直到最近,諼諼突然關注起自己的生日,我才告訴他正確的數字,以往都是說夏天,來到澳洲之後,這個說法行不通了,一晃眼,孩子也快要七歲了,還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媽媽自己對於數字沒感覺,孩子也跟著遲鈍。

這是三語帶來的錯亂嗎?正是如此!諼諼平日在學校使用英文算算數,回家之後,和媽媽使用中文做作業、購物比價、算零用錢。假日,我們全家一起玩大富翁、桌遊、紙牌時,使用什麼語言來算呢?答案是德文!因為這麼錯亂,所以他的算數能力有很多漏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