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爲了婚禮,忙得焦頭爛額,累得精疲力竭,今天還在補眠。
新娘是兒子嬸嬸的妹妹,新郎則來自斯洛伐克,這是一場以新娘家族爲主的婚禮,基本上我們這邊因人多勢衆,在過去筆者經歷過的幾場婚禮中,無論男方女方皆能取得地主氣勢,這次我方是嫁女兒,無形中卻彌漫著一種深濃的「入贅」氛圍。
「贅婿」這種婚姻組合,在德國挺常見的,並非全因男方是外國人的緣故。兒子的姑姑們出嫁後,也大多住在婆家,或是只跟婆家來往,與夫家聯繫甚少。兒子的一個姑丈是羅馬尼亞人,也是個全職贅婿,跟岳父岳母吃住在一起,妻子出外工作,丈夫在家相「妻」教子。兒子的兩個叔叔,其中一個過去也是跟岳父岳母住在一起,也算是「嫁入」妻族,另一個則是全職煮夫。
這種「嫁入妻族」婚姻形態的形成,與德國稅制有關,雙薪獲利程度並沒有高於單薪,於是許多男性在婚後、選擇了在家相「妻」教子這條路。
自己懷孕時,也曾對婆婆說,想生女兒,因爲女兒會招來女婿,而兒子將來則跟著新娘遠走他方。在德國,現實中的婚姻文化也真是如此,婚後小倆口跟女方家族走得近,與夫家形同陌路。再加上教會强力膠般的連帶,人脈以女方教會為核心,女兒往往與娘家緊密相連,女方家族勢力越是龐大,這種狀況越是明顯。
於是,新郎被迫融入女方家庭,經濟上也是由女方出資,蓋房子也是由女方發動人脈,出錢出力,毛坯房完成後,其餘的牆面地板等細工就全由女婿一力承擔。女婿的「業績」全憑蓋豪宅的能力來展現,無人關心他的事業與生涯規劃,理由很簡單,房子蓋得如何可以目測,職場上,無論你是誰?與我何干?
將來若是離了婚,男方就要準備一大捆資料,證明自己對房子曾經辛苦付出,否則極可能連一塊磚也拿不到,還要月付妻子孩子贍養費。
婚後小倆口,不只有參與例行教會活動,與女方家族做緊密連結,婚後日常、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女兒通常也會請母親幫忙,不會主動去問婆婆,爲了生活方便起見,德國女性大多傾向選擇「贅婿」爲結婚對象。婆媳問題古今中外皆然,而岳母與女婿間的摩擦,就比較絲潤圓滑,雖然實際上也是暗流洶湧,並不如婆媳之間的衝突劇烈難圓。
尤其,基督徒大多生很多,小孩數目是信仰虔誠度的衡量標準,小孩多,需要幫忙的時候,也就異常頻繁,再加上現代社會都是雙薪家庭,年幼的小孩由誰來照料?開口央求母親總比起央求婆婆,來得容易許多,孩子又外婆帶,教育理念上的差異,也不會造成婆媳問題的導火線,我想,這也是造成德國婚姻文化中、贅婿氛圍濃厚的主因之一。
傳統父系社會依然存在,尤其是教會保守的環境中,倫理教育不斷强化著灌輸著、男尊女卑的觀念,女子還是被期待在家相夫教子,做個賢妻良母。事情吊詭之處也就在這裏,正因傳統的性別角色在教會中不斷地被教導與被深化,這導致了教會中的女性根本不願意外嫁,傾向找一個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男性,讓他在家庭中披著父權社會的外衣,實質上扮演著贅婿的角色。
女性以此平衡,在社會中男尊女卑不公平的待遇。
《德式贅婿文化》—來自薇亦柔止的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