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新階段:識字法



Moria Flaig
28. März 2017



小鎮Schiltach


新階段:識字法

中文讀寫異常地困難,諼諼的英德閱讀也是我自己教的,卻猶如野馬奔馳,學得非常地快,中文卻是老牛拖車,前進得十分緩慢,唉!中文不僅是難學,還難教咧!

我曾經讀過一篇研究雪梨地區母語教育(在澳洲稱為community language)的比較,作者拿雪梨地區其他的東亞族群來做比較:日語與韓語,在雪梨日語與韓語的教學成果皆遠遠地勝過中文,然而在雪梨使用中文的移民多過這兩個語種,我所知道的日語與韓語學校每週只上課三小時,德國學校上課只有一節不到一個小時,與中文學校的六小時相比,中文學校比人家多出了一倍,比德國學校多六倍,怎麼效果會比較差呢?為什麼會這樣?

我想,絕對不會是缺乏語言環境,所謂輸入不足所致,正如大家所知,日語與韓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拼音文字。然而中文卻非如此,若非習得三千字,是不俱有任何的基本閱讀能力,就以兒童來說,至少也要習得兩千五百字,才能夠閱讀童書。可見,中文教育的困難在於:國字難學。

然而,如何找到一個有效率的識字方法?是我一直以來所感興趣的課題。我曾經讀過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計劃,稱之為「高效識字法」,與傳統的識字法不同。傳統的教法通常以習寫國字來識字,然而香港大學以「直接閱讀法」來教學,在教導國字上,沒有分析字形、比較字形、沒有使用音標、大幅度地降低習字的時間,全部以直接讀、直接識字來進行。

研究者建議,學校不要考聽寫、默寫,也不要考寫國字,小學低年級的學習重點應該放在識字的訓練上,而非寫字能力的訓練。經驗證明以這種教學法,可以加速國字認讀的速度、提早學童獨立閱讀的年齡。

基本上,我家也是採取這樣的進程,就連英文、德文也是以大量閱讀、從閱讀中學習拼字。在中文教學上,我一樣採用直接閱讀的方法,讓孩子多讀、多認字,以增加閱讀經驗來增加識字量。尤其是在第一年,我不管他字記得牢還是記不牢,我的原則就是多讀、多看,同樣的字往後會反覆出現,眼前記不住,以後再遇到時,說不定就記得住了,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夠識字。

至於練字嘛!主要是讓孩子熟悉筆順和描繪線條,雖然諼諼也快七歲了,但是他手的發育很遲緩,寫的能力很差,線條的描繪和掌握都還要靠「描」,沒有辦法自己寫出字來,目前習寫國字的目的是在幫助國字的認讀,而非在於培養寫字的能力。


慕尼黑寧芬堡


然而,「直接閱讀法」是以「背書識字」的方式來進行,其實不是我刻意要求孩子要背書,而是諼諼自己的學習方式所導致的。諼諼喜歡聆聽記誦,表現了聽覺記憶強的一面。這可能和他嬰幼時期聆聽繪本朗讀有關,無論成因為何?總之,這是他最熟悉的學習方式。

所以諼諼學中文的方法也是那一字訣:「背」,雖然大字識不了一籮筐,無論是課文、讀一讀、比一比、童詩花園,只要一經他的耳朵,統統錄音起來。一上的課文都很短,媽媽還沒有察覺孩子是在背書、不是在認字,等到上第二冊一下時,課文長度加倍了,要一口氣背出一整篇課文,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漸漸地狐狸尾巴就露出來了。原來,諼諼是個字盲,朗讀課文完全靠背誦,而非認字。

同時,媽媽不得不驚異於,統統背起來的功夫,孩子是怎麼辦到的?

倡導讀經的王貴財老師說,小孩子的理解差,記憶力強,所以正是學習古文的好時機,小時候讀不懂,沒關係,只要記得住就行了,將來孩子自然會不斷地反芻,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會慢慢地理解消化,這稱之為填牛。若不把握這個記憶力強的黃金時期,錯失了這個時間點,以後要實行古典教育,孩子就沒有囫圇吞棗的能力了。諼諼善於背誦充分地顯現出「囫圇吞棗」這一個特性,但識字卻相當地吃力。

但王老師也有說,讀經識字如同煮湯圓,我們同時煮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湯圓,一開始沒有動靜,經過一段時日之後,字會一一地浮現,逐漸地孩子就一一地把字給認出來了。的確,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媽媽煮的湯圓終於漸漸地從鍋底浮現,諼諼終於會認字了!

此刻,媽媽驚覺於自家的識字教育竟然也是一種填牛教育,差只差在,人家填的是四書五經,我填的是國語課本。論文字的境界,即便我本人喜歡兒童文學,並不認為兒童文學是缺乏意境的語言文字,但不可否認的是,國語課本遠遠不及於四書五經流傳千年的古老與雋永。媽媽猶豫著:要學永垂不朽的絕妙好辭,還是即時新聞?

最後,我還是放棄讀經的路徑,機械式地記憶重複性的知識,是最沒有創造性的學習方式,為什麼媽媽還要孩子重蹈自己兒時的覆轍呢?再者,國語課本的編撰以童詩為基調,童詩淺白易懂,孩子一讀就能夠牢記,根本不需要背,古詩卻不同,不好背、也不好懂呢!我不想讓我們家的中文課陷入有背沒有懂的困境。

經過幾番嘗試與修正,我目前還是以直接讀、直接記、直接認的方法讓孩子讀書認字,沒有學習注音、沒有分析字形,有習字但是習字並非以寫為目標,而是為了讓孩子仔細觀察字形、以便於聯想、記憶字形。上課時,並不要求要馬上會認讀所有的生字,而是以多讀來彌補孩子對於字的生疏感,孩子讀過一陣子之後,下水的湯圓會漸漸地浮現水面。



新階段:識字障礙



Moria Flaig
28. März 2017


霍亨索倫堡


新階段:識字障礙

在教諼諼識字時,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識字現象:字放在文中,能夠讀,若是把字單獨抽離出來,就讀不出來了。

此外,一旦把一個詞拆開來,那兩個字也認不出來了,放在一起卻能夠認得。比如說,「大家」、「一起」、「一個」能夠認得出來,但當「家」、「起」、「個」單獨出現時,卻就認不出來了。更奇怪的是,所有的課文諼諼全部會讀,就算隔了好一陣子沒讀了的課文,讀起來還是全文流暢利索,實際上,大字卻認識不了幾個。

面對這種現象,我臨機一動,試驗一個方法,把以前製作的閃字卡拿出來,我特意挑了康軒版一下「作夢的雲」這篇課文,因為這一課的生字都很難,有白雲、作夢、變成、美麗、有趣、黑天鵝、棉花糖等等。於是我把這些字全排在地上(不是詞),我說一個字、他找一個字,令人驚訝的是,他都找得出來,但是要他自己讀,卻都讀不出來。

若是我問白雲的「雲」在哪裡?他能夠找得到那一張字卡,但是若是拿「雲」這張字卡要他讀出來,卻讀不出來。由此可見,他所讀過的文字的確有烙印在腦海之中,只是不夠深刻,而且不僅是烙印得深淺的問題,似乎是喚起記憶的技巧欠缺熟練。

諼諼的記性很好,課文只要媽媽讀過一次,就能夠牢記在心,無奈的是,他對於字形的記憶卻是奇差無比,而且叫不出字的名字!幸虧他認得幾個字,就是因為這樣,不必記得特別牢,也能夠靠著那幾個面熟的字的提示,順利地把整篇文章給「背」出來,讓媽媽誤認以為,孩子真厲害,課文只要讀一遍,全部的生字馬上就認識了,其實這只是一個假象。

原來諼諼是一個「字盲」,除了幾個基本的字熟識之外,每每只要把字單獨拿出來,就不會讀了,再把字放回去,又認得了。

鑒於此,為了提高孩子的識字能力,每上一課,除了練習寫生字之外,媽媽還加上一項:文字組合遊戲。也就是把課文裡面的字,一個字一個字分別寫在閃字卡上,然後攤開排在地毯上,讓他將字排列成句子,深化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諼諼找字的能力還不錯!但問題來了,字找得到、句子也排得出來,玩完組字遊戲之後,媽媽拿著閃字卡一個一個地問,卻什麼字也認不出來。你說奇怪不奇怪?

啊!我的孩子是個字盲嗎?




從經驗中,媽媽深知,兒童學習閱讀是先掌握全文,然後才是句子,再來是詞,最後才是單字。單一的字,沒有與其他字組合成詞,缺乏線索來輔助識別,對兒童來說最難認了。但諼諼學中文已經學了一年多了,字盲並沒有得到啓明。

我很納悶,這是什麼樣的認知過程所造成這種現象呢?顯然地,諼諼習慣以上下文的線索來猜測、了解生字的發音與意義,課文中每一個句子,只要開頭的字認得,整個句子就背得出來,這樣的記憶策略,也使用於背誦唐詩之中,媽媽只要提示第一個字,整首詩就背得出來。

原來,課文在讀第一次時,諼諼通常能夠將整課全部「錄音」起來,但如何將眼睛所見的字形,去對耳朵所聞的字音,一個字一個字地、精準地、一一對上,目前,他還不俱有這項能力。與其說孩子在讀書,不如說他是在背書。這表示,他辨別字形的能力很差。

然而如何將音與形精準地對上,而且還能夠瞭解字義,對於不識字的幼兒而言,似乎是一項不可能之任務。本來以為,諼諼永遠認不了字,因為「背書」和「認字」之間,他並不明白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他以為會「背」就是會「讀」了。

直到最近我發現到諼諼的認字模式在改變,感覺上很像倡導讀經的王財貴老師所說的:煮湯圓理論。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兒童識字宛如煮湯圓,一次煮個幾百個字,隔一陣子之後,湯圓會一一浮現。」




王老師的煮湯圓理論似乎有些道理,我們一次煮個幾百個字,先不管孩子認不認得單一的字,湯圓先全部下水煮了再說,雖然一開始不見動靜,但是經過一段時日之後,我們會看見湯圓一一地浮現。

然而,等待湯圓的浮現需要時日,我還是運用了一些方式來加強「字形」與「字音」之間的連結,來幫助他認字:

一是、移動字的位置,字的位置越多元,越能訓練孩子在不同的位置中認出字的音,比如說將一個詞倒過來排。比如:將月亮排成「亮月」來讓孩子發現修正,可以改善孩子只認得月,不認得亮的缺失,位置的變動能夠加強孩子識別單字的能力。

二是、重複相同的詞來造不同的句子:比如說,諼諼不會認「唱歌」兩字,我要求他排「爸爸媽媽一起唱歌」、「小鳥在唱歌」、「姐姐去唱歌」。排了幾次,孩子就認得「唱歌」兩字了。

三是、造詞。等到了識字量夠多時,可以讓孩子利用幾個生字來造詞,並將過去所學過的字和生字放在一起,變成更多的詞彙。造詞的練習更可以加強孩子對於個別字的認讀與運用。

根據諼諼的識字速度,大約要等到進行第二甚至第三輪時(上完一本課本為一輪,第一次複習為第二輪),才能見湯圓慢慢地從鍋底浮現。所幸,字盲不是無藥可救,還是有希望的。媽媽該秉持的信念是,持續下去的耐心與毅力。

幾經周折,從字盲到彷彿相識,現在終於叫得出名字了!字啊字!諼諼終於認識你啦!從2015年10月諼諼進入中文學校,一直到2017年3月的今天,諼諼的中文識字教育歷時一年半,湯圓終於一一地從鍋底浮現了。



新階段:書寫障礙



Moria Flaig
28. März 2017



Freizeit 2019



新階段:書寫障礙

諼諼辨識字形的能力雖然較差,但只要多讀就能夠克服這項障礙,雖然識字的速度遲緩,但多多少少還是能認識了一些字,識字量也持續在增加之中。但一說起寫字嘛!那可就是完全不要抱任何希望了,感覺上,他不像是在寫字,倒是在「畫」字,怎麼會是這樣呢?

試問自己當初是怎麼學會讀書寫字的?印象中,字看多了,就會讀了,字寫久了,也就會寫了,練字讓手能夠自然反射出動作,寫出字形,這需要什麼特別的技巧嗎?然而,這其中問題可大著呢!首先,沒有練過字的孩子,對於筆順完全沒有概念,沒有大人指導,根本無法正確地掌握筆順。過去,一直不想給孩子壓力,所以我向來沒有要求,寫字一定要按照筆順,以為,等孩子大一點就好了,何必吹毛求疵呢?沒想到,光筆順這一個項,可內含著一大學問呢!

我們寫字之所以能夠自然地反應寫出來,那就是因為,正確地掌握到了筆順的原則,因此,手能夠毫無困難地將所有字的筆畫全部記憶下來,如果寫字沒有按照筆順,字就寫得不順,寫同樣的字,每次任意更改筆畫的順序,大腦就記錄不了手的動作、寫字的動作。咦!人的手有記憶?

我曾經讀到一本專門談論學習障礙的書:「The Mislabeled Child」(作者:Brock EIDE)。 其中分析到書寫障礙(dysgraphia)形成的原因,有一點引起我的關注,寫字可不是照著樣子描幾遍就可以練成,人的動作是可以形成記憶的,然而書寫障礙的形成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對於動作欠缺記憶性。

人的手有「記憶」?的確如此!當然不是手在記憶,而是在練字時,人的大腦記錄了手的動作,但是有些人的手指頭卻無法透過神經傳遞訊息給大腦,遂造成了手的失憶,成為書寫障礙,這種類型的書寫障礙稱為:finger agnostic(相較而言,有些書寫障礙是閱讀障礙或是手眼協調障礙所造成)。

然而,動作的記憶在書寫中卻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也就是,我們練字要練到,行雲流水、毫不費勁、一氣呵成地將字運筆而出,甚至不需要回想、思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反射動作,這樣的寫字才能夠有效率,有效率的書寫活動,才能將寫字變成一種正常運作的職能,速記、寫作才能夠隨心所欲。寫字的動作太慢,需要過多思考的時間,長期而言,都會是一種學習障礙。




諼諼似乎很缺乏將寫字的動作內化成自然反射的這種能力,在我的觀察中,他寫任何的字,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停頓、回想、思考,即便寫英文也是如此,而且對於字形的空間配置與掌握的能力也很差,也就是寫出來的字,部件與部件之間沒有協調性,不是過大,就是過小。

此外,他寫字時無法順利掌握到筆順,書寫中文一定要遵循筆順,筆順之所以十分重要,那是因為只有遵循筆順,大腦才能夠順利地記錄下手的動作,才能夠真正達成「寫字」的目的:準確、迅速與效率。也就是說,練字的目的不光是在於正確地描繪出字形而已,主要的目的是讓大腦牢牢地記住寫字的精細動作,這樣子,我們想寫什麼字才就能夠揮筆而就,不需要經過回想、思考的過程,也能夠將字迅速、準確地寫出來。

唯有如此,才稱得上真正地學會了寫字,否則只是照著樣子描描罷了!大腦並沒有把手的動作給記住,並沒有形成「行雲流水」般的技巧。大腦沒有完成筆順的記憶,因此寫字這個動作就無法內化成反射性的動作。

為了讓孩子按照筆順寫字,媽媽只好想出對策來克服:第一,媽媽握著孩子的手在白板上運筆練習,同樣的字多運筆幾次,這樣子可以幫助孩子的手熟悉筆順。第二,每一課的生字,課本上都有清楚地分析筆順,我就讓孩子直接在課本上描。第三,媽媽用鉛筆在白紙上將字寫下,同一個字寫個八次,寫好了之後,讓孩子使用彩色筆描,媽媽在一旁注意筆順,筆順一錯,可以馬上糾正。第四,發明一些口訣來幫助記憶,比如:「坐」的口訣是,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人,下面一個土。「來」的口訣是,一個大十字架,左邊一個壞人,右邊一個壞人,中間的人是耶穌,「來」就是耶穌會再來。





雖然做了這樣的嘗試和努力,孩子寫字的情況卻沒有得到改善,後來我放棄了讓孩子學會寫字的目標,將習字停了好一陣子,直到最近,我從網上下載南一版的生字簿,再度讓他隨著課本的進度習字。然而,我讓他練字的目的卻非為了要能夠「寫」,而是為了要能夠「讀」,寫字能夠幫助分析字形、看清楚字形、記憶字形。

需不需要靠習字來輔助認字?小孩子是否能夠以純閱讀、完全靠視覺來記憶字形?答案既是肯定也是否定。爸爸沒有習字就能夠認字閱讀,那是因為他是成人,成人已經駕馭各種學習技巧,但是諼諼是小孩,還不知道善用方法來學習,成人善以閱讀來學習,小孩子善以聆聽來學習,這種認知方式不利於記憶字形。

小孩沒有習字,是否能夠認字?答案是肯定的,諼諼沒有習字,卻也認識了不少字。但也是否定的。因為他在認讀單字有很大的困難,比如:認讀「好朋友」沒有問題,一旦這三個字分開出現時,卻識別不出來了。我猜,很可能是因為沒有經常習字所致。沒有經過一筆一劃仔細觀察字形、臨摹字的過程,光是以指讀、匆匆瞥過幾眼來認識一個字,孩子雖然在腦海中會對字產生印象,但是要求他自主性地把字從記憶中呼喚而出,這種能力顯然是非常地薄弱,我想關鍵點在於缺乏習字,沒有經常性的習字,沒有經過一筆一劃的練習,音與字之間的連結就不夠牢固、深刻,無法建立見字就反應讀出的能力。

一旦,字的量多起來時,孩子就容易將所有的字混淆不清,分不清哪個字是哪個字?相對來說,詞卻好認多了,見到「大」會讀「大家」;見到「月」會讀「月亮」。鑒於此,我恢復習字,每讀完一課之後,讓孩子練習寫生字,寫完之後,再讓他朗讀一遍課文,看看習字能不能幫助認字?結果發現,的確,在某個程度上,習字能夠幫助記憶字形,能夠改善識字效率。此外,諼諼也從分析觀察字形中,開始歸納一些字形相似的字:我們讀南一版一下第二課時,從生字「落」,他發現了「落」與路和格的相似性,這三個字都有同樣的部件:各。

對於不善於寫字的孩子,還是要寫一點字,這能夠幫助分析、記憶字形,對於國字的辨認有莫大的幫助呢!



新階段:國語課本



Moria Flaig
26. März 2017




黑森林特產布穀鐘


新階段:國語課本

我家的三語教育走到中文讀寫這個階段,卻演變成一連串令人沮喪歎氣的挫敗經驗,若不是自己在家教孩子,真不敢相信,中文竟然有這麼難學。暗問自己小時候怎麼學會讀寫的?其實沒有祕訣,在台灣人人都學國語課本,然而人人都通過了中文讀寫這一關。照這樣說來,中文識字其實沒什麼神秘之處,只需要照著課本按部就班地學下去,不會離譜到哪裡去!

試過幾個方法之後,媽媽終於覺悟到,要孩子學好中文,其實不必出奇制勝,只要按照小學課本的進度一課課地學下去,就行了。我們的運氣差,在決定改用國語課本時,正好遇上課本換新版,等了幾個月後,新課本陸續上市之後,我們才正式按照國語課本在家自學中文。

使用課本的好處是,課本有系統、有進度、由簡入繁,學過的字會一再地重複出現,而生字的引進也是循序漸進,不會一次出現太多,讓孩子無法消化。雖然讀經派倡導:背誦雋永名句,可讓孩子受用一生。但缺點是,認字的順序並非由簡入繁,無法建立起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對於生活在國外的小孩子來說,從簡單的字入門,特別要緊,若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學習筆畫繁複的字,難度太高,容易讓孩子馬上放棄。個人認為,按照國小課本的進度學習,讓孩子經歷到由簡漸繁的過程,這樣才能夠培養孩子學習中文的信心與興趣。

古人啓蒙識字,也是從簡單的獨體字開始,如一、二、大、小、天、上、下、山、水、石、木等等。而經文中所出現的字,隨機出現,並非由簡入繁,沒有系統,有些繁複的字,卻居於核心地位,不利於初學者學習。


布穀鐘之城Triberg


去年八月時,國語課本終於抵達澳洲。我發現新編的國語課本,與過去不相同,援引了一些新的概念,生字有「習寫字」與「認讀字」的不同,「認讀字」只需要先會認,不需要會寫,這與我們過去的學法不同。以前,凡是課本裏面的生字我們統統要會讀寫。如今,增加「認讀字」為的是,提高學童的識字量,提早讓學生進入獨立閱讀階段。

新編的國語課本,怎麼看都讓人覺得,結合了參考書的功能,多了好多比較字形、字義、同音字的項目,感覺上貼心多了。此外,另一項明顯的改變是,在課文之外,額外多了好多閱讀的項目,使用一些超出課文的範圍的生字。我想,這種編寫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透過閱讀來提高識字量,提早獨立閱讀的時間。我計算過,康軒版一年級上、下兩冊的課文一共列出了三百七十個生字,然而學童能夠從這兩本課本閱讀到的字,遠遠地超出四百個字。

例如,在「我會讀」的項目中,利用課文中少量的生字來編寫不同的文章,試看康軒版第二課吹泡泡:吹吹吹,吹泡泡,我先吹一個小泡泡,再吹一個大泡泡,小泡泡和大泡泡,一個一個都向天上跑。「我會念」這個單元則出現了一篇利用課文裏的生字,所編寫出來的文章,「吹泡泡的月亮」:月亮吹了好多好多的泡泡,大泡泡,小泡泡,變成天上一閃一亮,一亮一閃的大星星和小星星。在這篇文章中,多了月亮和星星這兩個概念,則以漂亮的插圖讓小孩以圖會意,於是,閱讀「吹泡泡的月亮」這篇文章,並不需要學習額外的生字,孩子也能夠自行閱讀。

回顧我這一兩年來對於中文識字的思考,其實,我前前後後所使用的方法都不脫離「直接識字」的範疇,只是一直沒有找到適合的教材,再加上自己太鐵齒,不相信教科書,以致於,諼諼的識字教育變得斷斷續續、離離落落。所謂直接識字,就是老師在教學上不做字形的分析解釋、不重視寫字的訓練、沒有使用音標,直接讓學童讀,並以多讀來增加識字量。

我家的中文課一直使用指讀認字法,所使用的就是這種「直接識字法」,讓孩子先熟讀課文,然後再由媽媽一一指認,以音來對形。不需要刻意要求背誦記憶,因為諼諼課文背得很快,字卻認得很慢,單字的識別力很差,但是直接閱讀全文的能力卻出奇地好。他所用的方法即是「記誦猜字」,猜久了、讀多了,最後在腦海中也能形成牢固的記憶。


澳洲昆士蘭珊瑚沙灘


網友或許會感到十分訝異,既然在國外生活,我有脫離體制教育的條件,為何使用台灣父母最討厭的國語課本,而不採用故事內容精彩、圖畫吸引人的繪本呢?

其實答案一點都不複雜,之前使用繪本完全失敗,甚至曾經使用過幾本得獎作品,像是:『老虎先生』、『這不是我的帽子』等等,都無法贏得諼諼的青睞。改用國語課本之後,諼諼變得很高興,因為國語課本的字數很少、生字少,識字壓力大大降低了許多,況且現在的國語課本也利用大量的插圖,來讓小朋友讀書識字、瞭解文意,所採納的概念正是來自繪本呢。

然而,繪本的缺點是,要找字少的,容易讀的,內容大多是設計給嬰幼兒看的,諼諼不感興趣。內容適合他讀的,字卻又多的不得了,令他生厭。國語課本字數很少,每一課的生字不多,大約十到十二個字,一次習寫一頁五字,兩天就可以上完了。對於我們這種不能每天上中文的家庭來說,是恰恰好的份量。再者,諼諼雖然喜歡聽故事,欣賞繪本時,不想有認字的壓力。聽一本美麗動人的繪本時,卻不能好好地聆聽感受,還要被迫識字,實在是大煞風景。

此外,國語課本以兒童詩為主軸,用字淺白,但是語彙優美,既簡短、又易學,雖然沒有什麼故事性,但篇幅很短,對於識字不多的初學者來說,能夠速戰速決讀完一課,不必跟一本故事書長期抗戰,繪本的字太多、故事太長反而容易造成孩子挫折感。更重要的是課本的設計與繪本不同,生字會在以後的課文重複出現,所謂「螺旋式學習法」,反覆使用學過的生字,來閱讀新的課文,對於諼諼這種識字有困難的孩子來說,能夠時時和老朋友碰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

有些人建議我應該使用偏重日常會話、實用性高的教材,例如:使用專門為外國人(包括華僑)所編寫的教材。以前諼諼的中文學校就是使用這樣的教材:「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全書以日常對話來編寫。這種教材有什麼問題呢?我認為,不但是內容過於貧瘠無聊,主旨在日常會話,不在於培養文字素養。諼諼會說中文,不需要學說話,他要學的其實跟台灣所有小一的小朋友一模一樣:學認字。雖然不曾在中文環境中生活過,但是他的中文不是阿兜仔中文,而是道道地地的台灣土產,只是識字能力較差罷了!

諼諼對於文字的感受力很強,很喜歡『小太陽』作者林良寫的詩:「春天來了,來到哪裡?來到柔柔的草地上。春天來了,來到哪裡?來到綠綠的樹上。春天來了,來到哪裡?來到香香的、剛開放的花朵裡。」這樣優美的文字,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個句子,卻能夠讓孩子親炙感受,對文字產生感動。比起:「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這樣僵化的文字,兒童文學所表現出來的文字力道和品味,就是不一樣。

為什麼要使用國語課本?我想,主要是,課本有著連繪本也做不到的地方,就是所謂「文學的薰陶」。有時候,現代的教育太過偏重題材要新鮮有趣、內容要生動活潑了,教育不能光是快快樂樂的就好了,有時候,孩子需要一點來自深層的滋潤。


轉折點:識字敏感期



Moria Flaig
26. März 2017




博登湖渡輪


轉折點:識字敏感期

歷經一連串的試驗與失敗,媽媽一共嘗試了四種方法:讀經識字法、中文學校與繪本識字法、兒歌識字法,都因為效果不佳,一一宣告終結。

在無計可施之下,只好抱持著輕鬆自在地的心境,讓孩子跟著中文學校的腳步,一切回歸零點、慢慢來、慢慢學、慢慢地熟悉中文這個奇異世界。遂將在家自學的重點轉向:算數、英文拼寫與法文。

各種嘗試既然沒有得到突破,於是,我抱持著聊勝於無的心態,讓諼諼繼續上中文學校,並沒有馬上把課停下來,諼諼上中文學校一直上到去年六月底才結束,總共上了三季度。

去年七、八月時,諼諼年滿六歲了,我們決定讓他在雪梨入小學,既然要入學了,意味著將來學習中文的時間並不多了,媽媽決定把入學前剩下的時間都拿來學中文,於是立馬把課停下來,將孩子拉回家中自己教。

不意,敏感期就在這時候悄悄地降臨了。難怪乎!在台灣小孩子都是六歲以後才入學!就在快滿六歲時,諼諼明顯地表現出對於中文的敏感度:開始辨識「字」了。在此之前,連認讀「詞」都有困難呢!


博登湖渡輪

欸!中文識字也有敏感期?難道中文識字敏感期跟拼音文字有根本上的差異?當初經歷到諼諼年僅四歲就學會閱讀英文與德文,並輕鬆地達到大量閱讀的程度。媽媽天真地以為,學完英文,接著學德文,學完德文,接著學中文,連很晚才起步的法文,孩子也很快地掌握了基本的閱讀能力,哪會有什麼問題?然而對於自己的母語中文,媽媽反而教得最差,我們母子兩個繞圈子繞了老半天,孩子大字還認不上幾個,真叫人焦急。

幸好!在諼諼快滿六歲時,媽媽驚覺孩子的識字狀況稍微有所改變:開始認字嘍!什麼叫做開始識字了?其實只是開始將字「分開」認了,而非準確地認讀每個字。之前只能讀句子或是詞組,個別的字完全無法認讀。開始認字之後,中文不再是一個個筆畫糾結在一起的鬼畫符,而是有意義的符碼。果然!學習漢字也有敏感期,而這個敏感期真的是與拼音文字的時間點不同,足足晚了快兩年。

這時,我還發現練字的好處,練字能夠讓孩子將字看個清楚:字的組成、部首、偏旁、筆畫,先不論文字學上,字的構成與意義之間的關聯,對諼諼這個字盲來說,先認清楚字形非常地要緊,特別是區分那些字形相類似的字。比如說:開、門、們;或是春與看。

大家可能會問,怎麼會分不出「春」與「看」呢?一開始諼諼還真的分不出來呢!對於識字不多的小小孩來說,這兩個字看起來,真的是很一樣。所以,練字可以幫助區辨字形,顯得特別重要,因為練字的過程能夠讓他們先將字給看清楚,這也是我後來才明白的道理,「先看清楚」對一個不識字的小孩來說是多麼重要啊!看清楚才能將字區辨開來。

一直以來,我所實行的是直接認字法,過渡迷信閃字卡的視覺效應,後來才發現,諼諼的視覺記憶不佳呢!光是靠媽媽逐字指讀,不能留下深刻印象,造成了孩子對每個字的印象都很模糊,當字越學越多時,最後,容易將所有的字全部混淆不分了。

當我決定中文自學之後,在這一個轉折點上,孩子的識字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啊!孩子終於知道要將字分開認了,此後,雖然不是字字分得清清楚楚,「詞」與「字」之間還糾纏了很長一段時間,比如,能夠認「朋友」,但無法認「朋」與「友」,能夠認「好朋友」但無法認「好」。

然而,之後,我陸陸續續引進有系統認字方法,使用國語課本,才讓我家的中文識字教育起死回生。雖然進展得很緩慢,但卻是充滿了希望。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失敗的嘗試:兒歌識字法


Moria Flaig
26. März 2017



慕尼黑英國花園



失敗的嘗試:兒歌識字法

從諼諼學法文的經驗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兒童皆有一個特性,就是特別喜歡重複性的詞句,兒歌對兒童來說,是最好的教材不過了。兒歌有三種特性:押韻利於發音朗誦、重複利於記憶背誦、文意簡潔利於明瞭。讓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重複的句子。因此我家的法文課大多以兒歌作為教材,時而配合繪本故事來進行。

於是我在想,不如從法語課吸取經驗,將諼諼兩、三歲時所唱過的兒歌寫在平板電腦上,讓他回憶認讀。諼諼兩、三歲時,超愛唱兒歌的,唱到媽媽的耳根子無法忍受,不是嫌他五音不全,而是從早聽到晚,不斷地重複,唱到讓人神經崩潰。縱使諼諼許久已不再唱兒歌了,但歌詞都還記得呢!

中文兒歌也有上述三項特點:押韻利於發音朗誦、重複利於記憶背誦、文意簡潔利於明瞭。再加上孩子本來就已經會唱了,省去訓練背誦這道繁複的手續,等到他從兒歌中,認識了足夠的國字之後,再來讀繪本,應該會讀得順利一些。

比起兒歌來,雖然傳統詩詞俱有視覺上的美感、又有深遠的意境,但是對一個小小孩來說,既無法判斷優美的文學意境,深奧的哲理更是理解上的一大障礙,對於認字完全沒有多大的幫助。我的目的不過是識字而已,何必繞遠路,緣木求魚?不如從簡單容易的兒歌開始識字吧!

當時,我的確如火如荼地讓諼諼抄寫一陣子的『火車快飛』、『妹妹背著洋娃娃』、『造飛機』等兒歌,兒歌真的是很符合孩子的認知方式,容易學、孩子很快地就上手了。然而,這些兒歌卻讓我想起了童詩,對於小時候所讀過的一些童詩,像『春天來了』,到目前為止,還印象深刻、記憶猶新。然而這些童詩卻是從課本上學到的,繞了這麼一大圈,不如拜託家人買國語課本來讓孩子學,不就了結了嗎?省時、省事、免煩惱。

經過不少時日的摸索,終於找到了方法,這個方法沒什麼石破天驚之處,說來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按照國語課本的進度,一課課地上下去。而低年級的國語課本正是以兒童詩為基調編寫而成的,哎呀!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啊!卻在燈火闌珊處。


失敗的嘗試:繪本識字法



Moria Flaig
25. März 2017


慕尼黑


失敗的嘗試:繪本識字法

第三個失敗方法是繪本識字法:顯然地,諼諼會讀漢語拼音之後,走上了高速公路的快捷道路,就不願意走鄉間彎彎曲曲的石子路了,會了漢語拼音,在中文學校,光靠著拼音就能夠迅速閱讀,一天就矇混過去了,識不識字變得無關緊要。

看到這種情況,我只好另尋辦法來提高孩子認字的意願。小孩子都喜歡看繪本,擅於從圖畫猜解文意,於是我把孩子拉回到他所熟悉的親子共讀時期,利用繪本來讓孩子親近國字。我的方法是:直接從孩子喜歡的繪本中,挑選幾本簡單的,內容不要太長太困難,最好讀一兩次以後,孩子就能夠背誦自如了,然後再直接讓孩子從記憶中的「音」去對出「字」來。的確,比起之前的讀經法,孩子對於繪本的接受度強多了,而且通常一本書只要讀一兩次,就能夠全部記住,不像古典經文,需要反覆地操練,背到口乾舌燥,還是半生不熟。

此外,我將這些繪本的內容在平板電腦上製作成簡報,大概製作了十本左右的繪本簡報,讓孩子閱讀時,先閃出有音標的句子,再閃出沒有音標的句子,一個個句子讀完之後,最後閃出詞,從中發現,認詞、認字通常是最困難的階段,但孩子會憑著記憶,根據故事的順序來猜,猜不對的機律很高。

於是我改變方式,讓孩子先跟著媽媽熟讀全文,然後媽媽一一指讀個別的句子,先閃有音標,然後再閃無音標的,然後再指讀全文,因為認詞的能力差,於是先省略了「認詞」這一個步驟。讓孩子在視覺上先適應漢字的「圖形」,等他熟讀這十本書之後,再一一指認個別的生詞。

媽媽指讀時,孩子讀得很順,看似已經會「讀」了,但是別忘了,孩子只是在背書,而非認字,但沒關係,先讓孩子心裡面認為自己會讀了,就行了。先不讓孩子認單個的詞和字,而是先讓孩子大量地「瀏覽」過很多漢字之後,然後再進行個別的「認詞」,最後才「認字」。

我先著重閱讀量,熟讀個別的句子,並且一一指讀個別的字,但不要要求孩子自己馬上能夠認字,等到閱讀量夠了之後,個別的字會慢慢地在他腦海中形成印象,等時間一到,他就能夠認出個別的字了。
在理念上,這樣的識字法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我後來還是放棄了這個方法。繪本的問題在於,字數少的繪本並不適合諼諼閱讀,通常是為學前幼兒寫的,而適合諼諼閱讀的書卻字數往往太多,諼諼識字量本來就少了,看到那麼多字的書,簡直是倒足了胃口,連看都不想看呢!我曾經試過『這不是我的帽子』、『老虎先生』等得獎作品,雖然這兩本都是故事很短的繪本,而且諼諼很快地就能夠記憶背誦,但是字卻是超多,連讀一篇小故事就這麼吃力,實在是讓孩子感到十分地氣餒。

萬事起頭難,中文識字教育尤其難,千萬要從容易的開始,一路走來,我從古詩古文、轉往繪本故事,最後卻轉向簡單容易的兒歌,就是因為一開始相信讀經識字是條可行之路,眼高手低的結果,讓我走了不少冤枉路。

冤枉路是否真的是不值得呢?如今回顧起來,我必須說,因為這些冤枉路讓我更瞭解孩子的認知方式和學習上的困難。如今孩子入學了,學障的問題越來越明顯,中文識字的問題,反而為諼諼的書寫障礙提供一個解答:諼諼的視覺記憶不甚好啊!


失敗的嘗試:海外中文教材



Moria Flaig
24. März 2017



慕尼黑




失敗的嘗試:海外中文教材


二、海外中文教材:

海外僑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從中國進口的教材,編寫機構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類似台灣的僑務委員會,諼諼的中文學校所使用的教材叫做「幼兒漢語」,看似是一套專門為華僑設計的教科書,使用漢語拼音、簡體字。但校方強調,在學前課程中,孩子所習寫的字大都是獨體字,沒有繁簡之分,所以對於將來打算學習繁體字的學童來說,學前所使用的四冊課本對於將來學習繁體並沒有妨礙。

然而,這種教材的主要問題並不是繁簡之爭,也不是意識形態之戰,而是,這種教材有一個嚴重的缺點,那就是他們把華僑子弟當成外國人來教育。諼諼進入中文學校時,從第二冊開始學起。第一課的課文是:「這是什麼?這是電腦!」第二課:「那是什麼?那是熊貓。」第三課:「你吃什麼?我吃蘋果。」第四課:「你喝什麼?我喝牛奶。」第五課:「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

學過外語的人都很熟悉這種形式的教材吧!一課一個句型,並列出與主題相關的詞語,文字與圖畫相配合,讓學童將不同的詞語置入同樣的句型之中,比如說:「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書中列舉客廳、臥室等等相關語,來讓學童代換廚房。

太慘了!上中文課還要先學說中文嗎?課本裡所有的內容都只是日常會話練習。難道這些華僑子弟的父母都沒教孩子學說話嗎?說話還用學校老師來教?中文這樣優美的文字,我們所編寫出來的課本,卻是那樣地貧瘠,字句一點都不優美,以這樣的文字培養出來的孩子,中文會好嗎?

諼諼一年上下來,先不談有沒有識字的問題,光是看了這樣的課本,真是令人「望文興嘆」。我只好趕緊聯繫台灣的親友,請他們幫忙尋找國語課本。經過幾番周折,課文終於寄到了澳洲。哇!台灣的國語課本讓人感到好溫馨喔!雖然是小孩子讀的書,但是編者也有顧及到,課本不僅是識字的工具而已,識字教育是培養文學素養的開始,課本則是培養文字敏銳度的重要媒介。要讓孩子對文字產生敏感,就要餵養美麗的文字。

我就很愛讀康軒版第一冊第六課「我們的家」:「天空,是星星的家。小河,是小魚的家。大樹,是小鳥的家。美麗的地球,是我們的家。」雖然只是簡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兒童對世界認知的方式,讀了令人感動呢!

住在海外的家長們!如果你們有心在家進行教育中文,千萬要記住,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外國人來教育,慎選所使用的課本,儘量請國內的親友寄國語課本,雖然麻煩了一點,但是這樣的麻煩往往是值得的。

孩子的文學素養要從小開始培養,因為唯有如此,孩子的中文才能夠俱有內涵、語言才能擁有豐厚的情感。孩子在閱讀時,才能夠進入兒童文學那豐富的世界,唯有美麗的文字才能溫暖孩子的心,讓孩子對文字產生敏銳的情感。這對於初級教育來說,異常地重要。

我們在孩子嬰兒期時,都會細心地選購童書,每日與孩子共同體驗繪本文字的魅力,目的就是要孩子聽到最美的、最動人的故事。如今孩子進入了識字階段,難道會有所不同嗎?只能讓他讀:「這是什麼?這是電腦。那是什麼?那是熊貓。」這種打動不了人心的文字嗎?

識字!識字!不光只是認識文與字而已,我們人之所以會對於母語有所眷戀,那是因為,母語是一種蘊涵著豐厚感情的語言文字,而這種感情是來自於,打從出世那一刻起,親子之間感情與語言無間地交流所產生的,語言是表達情感的媒介,然而沒有情感的語言,無法打動人心,就是因為有了情感,所以語言才會動人、才會深刻、才會美麗。

雖然只是課本而已,卻是要孩子精讀、琅琅上口的文章,對於會留下深刻烙印於心的印記,我們怎能不慎重選擇呢!

失敗的嘗試:漢語拼音



Moria Flaig
24. März 2017




慕尼黑寧芬堡


失敗的嘗試:漢語拼音


第二次失敗的嘗試是中文學校:在技術上,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解釋。一是、漢語拼音的問題。二是、教材的問題。

雪梨的中文人口非常龐大,環境提供了許多便利,在我們搬來澳洲之後,心生「教育外包」的心態,教小孩中文實在是太吃力了,還是找個有經驗的老師較妥當,乾脆全部讓給中文學校包辦好了。

很快地,我找到了一間令人滿意的中文學校,想看看在一個大環境中,是否能夠提昇孩子學習中文的意願,進而讓他在視覺上從英文腦轉換成中文腦。加上下午的繪畫課,一共是六個小時,每週六小時的浸泡,對於生活在海外的孩子們來說,是一個相當難得的學習時間,這樣能夠讓孩子有充分地沉浸於中文的環境裏。

但不久之後,我就發現了僑校的一些問題,在技術上,整體來說,中文學校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漢語拼音的問題。二是、教材的問題。



寧芬堡之天鵝湖


一、漢語拼音的問題:

入學之後,我馬上發現一個很嚴重的現象就是:由於諼諼已經會閱讀英文和德文了,在沒有經過大人的教導之下,他自己就會讀漢語拼音,加上他的聽覺記憶超強,就算沒有學過拼音,課本在學校讀過一遍,回家之後,每一課都讀得很順,但是有沒有在認字呢?事實上,都沒有耶!那他都在讀什麼,答案是: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能夠讓他直接想起在課堂上朗讀的內容,諼諼以為讀得出來就好了,都沒有想要看那些字呢!沒想到,漢語拼音嚴重地阻礙了孩子對於國字認讀的意願。一開始,我以為漢語拼音能夠幫助孩子識字,興沖沖地從圖書館裏借出一些香港來的童書,繁體字但有些標注了漢語拼音。

為了鼓勵孩子多讀中文書,讓他覺得中文其實並不難學,於是我順著孩子會漢語拼音的優勢,把這些有漢語拼音的繪本認真地讀了一陣子,說真的!孩子讀得很高興,不用學也會讀,當然高興嘍!但是識字效果完全是零。於是我發現到了一個問題:音標根本不能幫助孩子認字,要讓諼諼識字必須根絕音標。


「讀經派」也強調小孩在學習認字前,不應該先學音標,不應該從注音認字,而是要然孩子直接認,任何的注音系統會降低孩子認字的意願。我也看出來,諼諼在讀附有漢語拼音的繪本時,那些音標可以輔助認字,他馬上可以流利地讀完一整本書,讀的速度非常神速,讓他得到成就感,光讀漢語拼音照樣能讀書,好便捷哦!認讀筆畫繁複的漢字,當然是費時又費勁。

日後,我改用台灣的國語課本,也沒有教注音符號,讓諼諼直接讀課文,雖然我也知道他還是在背書,沒有每個字都能認讀,然而,背也有了不少的時日了,字也勉強認上了不少嘍,我想,這應該歸功於,台灣的課本使用注音符號,諼諼不懂這些符號,只好地把字給看清楚了!



失敗的嘗試:讀經識字



Moria Flaig
24. März 2017




慕尼黑Schloß Schleißheim



失敗的嘗試:讀經識字

兩年前,我們從美國搬回去德國時,經歷了一場灰姑娘般的盛宴,諼諼在一夜之間就學會了德文閱讀,彷彿醜小鴨在一瞬間變成了美麗的天鵝,並旋即展翅高飛去擁抱廣闊的天空,去擁抱那豐富誘人的知識:科普。能夠閱讀主題式百科全書代表著,孩子英德兩語的閱讀能力,皆已經臻至獨立階段,能夠自主地吸收知識了,可見英文和德文閱讀訓練已經完結,媽媽可以「退休」了。

非也!非也!孩子的學習才剛剛展開,當我們開始下個目標時,灰姑娘華麗的盛裝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馬上所面對的是一場嚴酷的考驗,媽媽不管用什麼方法,孩子對於國字的記憶總是這麼的差。

老實說,當初之所以會將中文放在最後才進行,是因為它很難,養成的時間非常地長。沒想到這個決定卻「鑄成大錯」,我當初應該在孩子沒有開始學會拼音文字之前,就先進行中文識字教育,讓孩子的眼睛早點習慣國字。中文的難認、難讀、難寫,這種困難度嚴重地阻礙孩子識字的意願,在這裡我建議,在國外生活的媽媽們,中文的識字教育最好在正規教育開始以前就進行,免得在孩子駕馭拼音文字之後,對國字產生排斥感。

既然順序顛倒了,亡羊補牢,於是我決定延緩入學時間,多給孩子一年的時間,先將中文的學習導入正軌之後再入學。光陰荏苒,從準備期到現在算來也快要兩年了,這段時間中經過不斷地試驗、修正,一切並未如我所願,無法導入正軌不說,諼諼的中文教育可以以「顛沛流離」來形容,我試過了很多方法,依照孩子的認知習慣做了很多的調整。總結這兩年多來的學習成果,不甚理想,原因在於,在摸索方法的時間過長,沒有在一開始就找到對的方法,我家的中文教育可謂是媽媽失敗作品,但我也在失敗中認識到了孩子的學習模式。

首先,第一個失敗的方法是讀經法:兩年前,早在我們還在學習德文閱讀時,在網上狂找資訊,偶爾之中讀到部落格『家有春夏』,格主楊老師分享自家經驗,她的三語寶寶春子在三歲時就啓蒙讀經,以背誦古文、四書五經、老莊諸子為主體,進行讀經識字教育,非常有成效,這個方法深深地吸引了我,讀經不但可以識字還可以培養古文素養,一箭雙雕,實在是一個美麗的遠景。

再加上,我在教導諼諼英德閱讀時,也觀察到諼諼學習拼音文字時,也是先靠背誦來記「音」,熟稔之後,再以「音」去對「字」,於是我對讀經派的方法深信不疑。然而,我的錯誤在於,對讀經派所提倡的「能背就能認字」的直接認字法,沒有先弄清楚「背書」與「識字」之間的關聯性,誤以為這個方法適合諼諼,因為他的記憶力很強,往往媽媽讀一、兩次,他就能夠全部復述無誤,一一指讀,彷彿都能夠認得出字來。

這一點讓我誤以為他的認知方式與讀經派的方法是一致的,卻忽略了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有個關鍵性的不同,表音文字能夠從字形中讀出音,表意文字不能。等孩子完全掌握了英文的發音規則之後,閱讀習慣隨之改變,不再以記音來對字,而是全然自主地拼音讀字,這是我沒有思考到的面向。


Schloß Schleißheim

直到最近才發現,諼諼是一個聽覺型的學習者,是一個「過耳不忘」的孩子,故事聽過一、兩次就能夠復述,而字呢?卻一個也不認得。原來在認知上,背書與認字之間還有一個沒有解釋清楚地帶:小孩子如何將「字形」與「字音」做一連結?讀經派認為只要一一指讀就行了,孩子自然就能夠將形與音做連結,然而我家諼諼可是有指沒有認字呢!

回想諼諼在學習英文閱讀之初,對於sight words的掌握也有困難,所謂sight words是常見、表示抽象邏輯的詞彙,例如:and、but、because、the、then、for、what等等。現在回想起來,原來他當初之所以會學得這麼快,完全靠著極佳的聽覺記憶,媽媽只要導讀一次,他就能夠把內容全部記住,逐字讀出,讓媽媽誤以為孩子會認字,哪是在認字?其實都是在背書啊!諼諼的聽覺記憶極佳,對於表達抽象意義的sight words認讀卻有困難,那是因為沒有具體內容可以記憶。比如rabbit比but長多了,但是rabbit很具體,諼諼能夠馬上認出,但是遇到but,卻讀不出來了!

媽媽導讀時,他能夠將內容馬上記住,當時我沒有察覺到,諼諼只是個記「音」的高手,並不擅長於辨認字形,諼諼學習英文閱讀也快要兩年半了,遲到現在才發覺,他對於 b、d、a、p、q、g、9、6 的書寫還有困難呢(閱讀則沒有問題)。因此,對於「視覺不佳」的孩子來說,「讀經識字」根本是識不了字。

再加上,文言文是一種口語中不會出現的行文方式,試看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除了遠方、君子之外,全部都是單音獨體,然而諼諼在認讀「朋友」兩個字時,並不會把「朋」與「友」分開認,而是放一起學,一旦把兩個字分開,他就認不出來了。

在我們搬到澳洲之前,我在德國曾經試行了一個月的「讀經識字」,讓諼諼背了五章約翰福音,並在他掌握了某種程度的背誦技巧之後,試著節選一些重要的經句,逐字地指讀認字。背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識字卻打不著邊,可見不是每個小孩都適合讀經識字。真不知道讀經派是如何解釋「背書」與「認字」之間的關聯性?

我觀察到,兒童的識字過程和成人相反,不是從字到句然後到文,而是從文到句到詞,最後才字,就如前面所言,諼諼先將「朋友」一起認,經過一段很長的時日之後,才將「朋」與「友」逐漸分開辨認,然而,文言文都是單音獨體的字,沒有詞可以配合、也沒有上下文可以讓他猜字,以此種方法來識字當然是非常地困難!

然而,單一字的記憶與辨認,雖然很困難,但若是將字放在段落中去認、去理解,就簡單多了。比如說,要諼諼讀出「我們都是好朋友」一整句,要比讀出個別的字:「們」、「好」、「是」要容易多了。可見,認讀以兩個字或三個字所組成的詞、或是短句,較為容易,但是他見到單一的字時,卻常常僵住、想不出來了。那是因為,單一的字所能提供的訊息太少了,諼諼習慣以上下文來猜字,比如:以認讀「大」,來猜「大家」或是「大象」、「大門」等等。

總之,讀經識字法或許對許多小朋友來說是一個容易的學習法,以三語寶寶春子為例,對她來說很適合,或許她在辨認字形上俱有天賦,但是對於辨認字形能力較差的諼諼來說,並不適合。要將一個字與其他字結合成詞、或是放在文句中來學習、甚至放在整篇故事中來學習,不可分離打散,否則辨讀就有困難。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該放棄工作去讀神學嗎?



Elisa Flaig
15日3月2009年






理想與現實之間
有時並不在於選擇還是妥協
而是去知道什麼該擺在第一順位
這是我從我先生身上學來的


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親近神的話語
但他並沒有因此去讀神學還是哲學
雖然最感興趣的學問是奇怪的文字

上大學前一心想讀考古學研究埃及文契形文字
但他說靠挖掘養不活自己所以寧可放棄
最賦有絕技的是寫電腦程式
但因電腦容易讓人上癮而沒有去學電腦工程
最具天賦的能力是數學
但他說物理的出路比數學好
讀物理也要會數學所以是一樣的

他都沒有把這些當成人生目標
唯一的理由是先把肚子填飽再說
現在他研究的是天文物理學
設計電腦程式來計算一個星系的形成
小時候學的絕技最終卻也能有所發揮

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想研究的事物
每天還是研讀聖經
聖經早就倒背如流
很早以來自己學希臘文希伯來文古埃及文
還是不想離開他原本的興趣︰奇怪的文字
對於聖經背景和神學各種學派的掌握如數家珍
也不必特別去讀神學

一樣可以盡情神邀遊於神學殿堂
現在研究之餘抽空自學中文這種更奇怪的文字
雖然學習的時間有限但也進步神速
不到一年的時間五本教材全部被他讀完了
上次開國際研討會時
來了好多日本人
他還跟他們說
將來還想去日本做研究
我心想是他想順便學點日文
但我卻跟他們日本人說他喜歡吃壽司

說他有理想嘛好像沒有
說他沒有堅持嘛算起來還蠻多的
而一切還是先把無聊的程式寫了再說
但他想做的事情一件卻也沒有放棄
而且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
比如在百忙中抽空學中文
學得卻比任何一個漢學系的學生還要快

從他身上我看到了
一個基督徒不同於一般人的人生態度
他知道
什麼地方應該簡單
什麼地方又應該深入
什麼時候應該追求
什麼時候又應該放棄

過簡單的生活
人生一樣可以很深刻
像他什麼都沒有經歷過
但卻培養了深沈思考的習慣
對事情的看法都很深刻

他也沒有什麼不顧一切要追求的事情
但只要時間和能力允許
就會自己去探究想知道的事情
試試看自己辦得到辦不到

你想研究神學
無論現在研究到什麼程度
既然想研究就不要放棄
但現實與理想之間不是選擇的問題
不是站在十字路口的兩難
更不是時間上能不能兼顧的問題

而是你願不願意先寫完枯燥無味的程式之後
再泡杯咖啡細細地品味Buber的我和你
就像他每天細細地品味聖經一樣

他的確有點與眾不同
但這都和他的家庭背景和信仰有關
有信仰的人相信永生
從來不怕沒有時間
對我們來說
肉體會老逝沒什麼要眷戀的
而靈魂卻能夠永恆沒什麼害怕的
沒有什麼是現在急著一定要完成的
既然有永生也沒有什麼要放棄的
但眼前的生活終究要有飯吃
不必每日三珍海味
但最好選擇能夠過一種安穩的生活
信仰能夠幫助你站在這個穩固的磐石上

麵包淡如水
十年如一日
我們不是要對自己小氣刻薄
勉強自己過苦行僧的生活
而是生活若能簡單就簡單
能夠免去的麻煩就要免去
簡單的生活能夠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金錢盡情地去享受人生

而讀書的事情
不是哪個大學哪種學位才值得求取的問題
而是現在是資訊社會
學問的養成並不來自於大學更不是靠老師傳授
而是要靠自己去求取
至於要求取到什麼程度
就是上面所說的
什麼地方應該簡單
什麼地方又應該深入
什麼時候應該追求
什麼時候又應該放棄
這要自己去拿捏了

你若相信神
世上沒有什麼是該堅持的
也沒有什麼該放棄的
你照樣還是可以又工作又研究神學
我先生忙得要命
週末一定把所有的時間留給我們自己和留給神
時間留給神
讀經
和神親近
留給自己
讀中文
咀嚼奇怪的文字
留給我們
天氣好時兩個人一起去踏青





基督徒在婚前能不能有性行為



Elisa Flaig
3月14日2009年






基督徒在婚前能不能有性行為

妓女這個字希臘文是
πορνη (porne)
porno在現代的用法通常指的是色情藝術pornography
新約中的πορνεια(porneia哥林多前書6-7章)
中文和合本翻譯成淫亂
希臘原文本指的是賣淫還是嫖妓
而德文聖經卻常常翻譯成Unzucht
意思是有害善良風俗的行為
這個兩個翻譯都不精確

什麼是有害善良風俗的行為
依社會文化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
兩百年前還在交往當中的男女若是牽了手
會被認為有害善良風俗
而現代正在交往的男女連牽手都沒有牽
雙方大概會懷疑對方到底有沒有問題
這兩種翻譯與希臘原文的嫖妓有所差異
而免淫亂其實就是不要買淫和賣淫
不是傳統教會說的要貞潔禁慾
而這段經文現代卻常常被引用來解釋
婚前性行為的禁忌
其實希臘原文根本沒有這個意思

基督徒婚前到底能不能有性行為
聖經中並沒有明確的教導
更沒有說是禁止
淫亂一辭是很不精確的說法
看原文的意思只是要我們不能賣淫嫖妓

而男女交往時
的確必須正視性這個問題
要去了解對方的身體
不是很偽善地說
我們交往多年僅至於牽手
而是雙方必須去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之後
才能夠考慮婚姻的問題

否則等到結婚之後才發現對方
是同性戀
是虐待狂
或是性冷感
還是陽萎
那就太遲了

曾經聽說過一個令人辛酸的故事
一個女牧師一直找不到對象
後來在家人的介紹撮合之下
認識了一個家庭背景不錯的對象
而且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
那就萬無一失了嗎
沒想到結婚後卻發現
對方居然是一個同性戀
他的家人還隱瞞這個事實
極力撮合這段婚姻
因為他們相信只要他們的兒子娶個牧師
就會變正常了
當然這個男人並沒有因此變得正常了
卻毀了一個女人的一輩子
最後雙方只能以離婚收場

靈魂與肉體兩者之間
哪一個重要
我們先要保護靈魂還是肉體
精神上愛得轟轟烈烈
最後卻必須分手
難道會因為沒有肉體上的性行為
而不會造成任何傷害嗎
還是在愛上之前
先徹徹底底地把對方認識清楚才比較理智呢
這包含精神上和肉體上的認識

我很反對基督徒在婚前去避免認識性
典型的對外說辭是
我們交往多年還是只是牽過手
這是騙別人騙自己的做法和說辭
男女交往無論決定要不要有實際的性交
一旦有了身體的碰觸
無論觸摸到哪個程度
兩個人的關係就是進入了性的關係裡面
就是Sexuality
(Sex指的是實質的性交
Sexuality是指與sex相關的所有事物)

但這並不是說神允許我們隨便
按照哥林多書的經文來看
我們還是要以結合為前提和異性進行交往
不是為了自己的縱情和私慾
男女一旦有了身體上的接觸
無論是接觸到什麼樣的程度
無論是否只止於牽手擁抱
還是有更親密的身體觸摸
我們都要對我們的感情負責

經過很多不實際的戀情之後
這次我是先結婚再談戀愛的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變得很實際
無論身體上信仰上儀式上法律上
在一切都無法明確之前
要我愛上一個人是很困難的

婚前要不要有性行為
這個自由是神留給我們去決定
而結婚前還不認識對方的身體
是盲目的
不去掌握了解
是愚蠢的
一切都不應該等到結婚之後
再來後悔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中文自學上軌道了



Moria Flaig
17. März 2017



慕尼黑寧芬堡入口



中文自學上軌道了

幾經周折,從字盲到似曾相識,現在終於叫得出名字了!字啊字!諼諼終於認識你啦!

自從我們將國語課本康軒版第一冊上完之後,第二冊進行得非常不順利,一直徘徊在前半冊,落到不進則退的田地。每當媽媽要往跨一步時,孩子就往後退一步,字越來越多、課文越來越長,讓諼諼讀起來倍感吃力,本來識字就有困難了,字數多起來之後,就越加不認識字,最後多到索性徹底放棄。

為了鼓勵孩子不要放棄,於是我改弦易轍,改用比較簡單的南一版,並且從最簡單的第一冊開始,捲土重來,並要求習字時加上漢語拼音,加強字形與字音之間的連結,用意在培養孩子對於國字的敏感度。南一版簡單、明瞭,孩子接受度很高,目前第一冊只剩下最後一課了,漸漸地讓我看到了,這個方案發生了實效:習字果然有用、漢語拼音果然有用,字少更是重要,現在諼諼看國字也能感到親切,不再感到沮喪陌生了。

孩子有了信心之後,就懷有雄心。

幾天前,我們去購物中心時,孩子帶著媽媽去看一種玩具,還說:「如果我努力學中文的話,可不可以買這種玩具給我呢?」唉呀!這種玩具是那種玩幾天就會被拋棄的那一種耶!然而,諼諼向來很少要求買糖買玩具,這次居然會相中這一款,令我感到驚訝,會主動要求的話,一定是非常喜歡嘍!孩子從哪裡能夠得知這種東西呢?從學校啊!一定是有小朋友帶這種玩具到學校去,卻被他相中。而且還曉得提出具體的獎勵方案,依照「努力就有獎」的原則,他設想,如果自己認真學中文的話,媽媽就會答應買這一款玩具。

知我者,諼諼也!他真的把媽媽的脾胃摸得一清二楚。我家中文自學一而再、再而三地難產,一切根源於孩子沒有興趣、不願配合、不願克服困難,現在孩子自己卻找到了實實在在的動力,願意配合媽媽的規劃,往前邁進,雖然那種玩具不是什麼寓教於樂的「優質玩具」,但有時候為了開心而玩,就算不是寓教於樂的玩具,但開心也不錯啊!

再者,語言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立竿見影的一次性的行動,要讓學習細水長流的話,訣竅在於找到一種親子雙方都接受認可的進行模式,而且能夠將此模式像刷牙洗臉一樣例行化,閱讀是如此、認字是如此、習字也是如此,學習不在於量多,而是在於每日一點一滴的累積與實踐。持久又有恆,是海外中文教育中最難挨的一個關卡。

由於缺乏外在環境的支持,持久的恆心,堅持不懈的毅力,對於生活在海外的家庭來說特別重要,因為我們必須額外找到時間來學習中文,加上學校日常的課業,這是一種雙重的負擔,要從中拿捏到平衡點,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最重要是,孩子願意學習,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往前邁進的動力。


讀書的樂趣



Moria Flaig
17. März 2017





Ingolstadt



讀書的樂趣

小孩最瞭解讀書的樂趣在哪裡,這怎麼說呢?小孩看書純粹為了開心,不是為了進步,小孩不會這樣思考、更不會這樣規劃,更何況是要從哪裡進步到哪裡?他們看書單純是為了樂趣,光是看圖,就能感到十分地滿意,這是大人所沒有的。

再者,小孩讀書沒有目的,才能懂得樂趣在哪裡。無目的之目的是謂遊戲,小孩將讀書視為一種遊戲,提高閱讀力是其次、增長知識是其次、考試求學沒有概念、提昇自己的視野更是沒想過,小孩讀書跟遊戲一樣,為的是要樂在其中。

但是在一旁的大人就不是這樣看待讀書這一件事情了,兒童讀物有分高低階,有專門培養文學素養的、培養科學知識的、更有升學考試的,大人期望孩子一階一階地往上讀,孩子卻不明白封面上的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小孩雖然對於書本的題材內容也有所偏好,但想法卻是不同,無論是漫畫、繪本、故事書、科普知識、美食食譜、報章雜誌、甚至廣告宣傳單,只要看得順眼,一頭栽入、神遊其中,就能夠徜徉於文字世界中、得到閱讀的樂趣、得到見聞的樂趣、得到認識世界的樂趣,管他閱讀程度是高階低階,一概囫圇吞棗地吞進去。總之,無論讀什麼書,小孩子閱讀的心情總是快樂無比,盡情品味箇中滋味。

每當看到諼諼看書專注和滿足的神情,媽媽不禁也羨慕起來了。人長大以後,一直忙得很,已經很久沒有敞開心懷暢快地讀書了。咦!自己不是一直在讀書嗎?說起來慚愧,那都是為了一些目的而讀的:為了考試、為了學位、為了研究、甚至為了自己的救贖而讀書;結婚生子以後,還要為了家庭幸福而用功,懷孕期、哺乳期、學步期、學前期、學齡期、青春期等等,這都是為了孩子而讀的書。誰說人生苦短,在我看來卻是漫漫長路,有一堆讀不完的書等著我,人生有多長,書排起來就有多長!

自己雖然也因此讀了不少書,大腦中好像也填進了不少知識,但是心裡面總覺得空空的,有一種說不清、理不明的遺憾,是什麼樣的遺憾呢?唉!那是有讀而沒有享受到樂趣的遺憾。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讀紅樓夢了,哎喲!那種慢步調?早已沒有那種閒情逸致嘍!然而這種遺憾,是很多忙碌的媽媽都有過深刻的體會。

兒子讀書的身影提醒了我:好久好久沒有享受過讀書的樂趣了,彷彿自己早已經喪失了享樂的能力:不為什麼而讀,純粹為了樂趣而讀的心境,不讀政治文、教養文、信仰文、學術文,單純只為了一種想要「讀樂樂」的心情,不求從書中得到知識,不求從中得到了悟,只求從中得到樂趣。這是我最近從孩子身上所悟到的道理,既樸素又平易。其實,孩子比大人更懂得生活呢!因為他們懂得如何得到樂趣。

於是,現在送孩子上學後,有時獨自一個人閒晃到圖書館「溫書」,我不貪圖新知,只願回味從前,書架上還排著不少自己少女時期所看過的書呢!有些是所深愛的經典、有些是瓊瑤、武俠、偵探之類的普羅文學,成長於解嚴時期的我還沉迷過蘇童、余華、莫言等人的作品。

一個歐巴桑迷戀瓊瑤?其實沒什麼不好,瓊瑤能夠提醒中年人去思考一件事情:放眼過去,審視現在,想想有什麼是已經追求過的?有什麼又是追求了,卻沒有得到的?什麼是得到的又失去的?都是挺要緊的事呢!自己的人生的確有著太多無法彌補的遺憾,但也有滿得溢出來的收獲和意外,得與失之間,支撐平衡點的支點放在哪裡?只有自己心裡清楚明白。

為孩子辛勤耕耘的媽媽們,有時候放自己一、兩天假,買點巧克力、洋芋片,躲在被窩裏面,蓬頭垢面、披頭散髮,沈醉於書中的世界,時而感動流涕、時而憤憤不平,坐一回情緒的雲霄飛車,享受一下看書的樂趣,心中好舒暢。

等到「破繭而出」時,又會是一番新氣象。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上教會讓人良心不安?



Elisa Flaig
2009-3-17









上教會讓人良心不安?

這個張相片是我在Ulm大教堂拍攝到的
是教堂裡面彩繪玻璃的一個構圖
一個數著財寶的財主
是數著地上呢還是天上的財富
馬太福音說書上說(6︰19-21)
我們不應該積攢地上的財富
應該積攢財寶在天上

我成了基督徒之後
常常良心感到不安
心裡面常問一個問題
奉獻夠多嗎
我的事奉上帝會喜悅嗎
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不夠努力
會不會下地獄
最近和丈夫一起讀希伯來書之後
終於解開了我的心結

關於神對罪的赦免
他說了一句很有哲思近似海德格的話
上帝是存在於時間之外
而我們人是存在於時間之內
從上帝的觀點的來看
我們的罪早就完全被赦免了
但因為我們存在時間之內
所以我們仍舊活在罪之中

希伯來書一再地指出
靠著耶穌基督的血
我們的罪已經完全被赦免了
神不再記念我們的過犯

希伯來書9︰12
(耶穌基督)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
乃是用自己的血
只一次進了聖所
成了永遠贖罪的事

希伯來書9︰9
(人)所獻的禮物和祭物
就著良心說
都不能叫禮拜的人得以完全

希伯來書10︰1-23
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若不然,獻祭的事豈不早已止住了嗎?因為禮拜的人,良心既被潔淨,就不再覺得有罪了。但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因為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所以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啊,祭物和禮物是你不願意的;你曾給我預備了身體。燔祭和贖罪祭是你不喜歡的。那時我說:神啊,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以上說:祭物和禮物,燔祭和贖罪祭,是你不願意的,也是你不喜歡的(這都是按著律法獻的);後又說: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可見他是除去在先的,為要立定在後的。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體,就得以成聖。凡祭司天天站著事奉神,屢次獻上一樣的祭物,這祭物永不能除罪。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從此,等候他仇敵成了他的腳凳。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聖靈也對我們作見證;因為他既已說過:主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寫在他們心上,又要放在他們的裡面。以後就說:我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和他們的過犯。這些罪過既已赦免,就不用再為罪獻祭了。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

仔細讀了這些章節之後
才知道自己過去有些觀念是錯誤的
當然這也是被人誤導的結果
在教會裡每個人都說要事奉要樂捐要禮拜
這些外在的要求一直壓著我去做一些事情
做了反而讓我良心不安
自從我成了基督徒之後一直在問一件事情
我做得夠嗎
這些事情可以讓上帝喜悅嗎
是出的力太少還是捐的錢太少
傳福音不盡力嗎
對於弟兄姐妹的關愛太少還是干涉太多
良心一直惶惶不安
總覺得不管怎麼做怎麼事奉
都有不足都有瑕疵
甚至連打掃教會時
每次還覺得地擦得不乾淨
地擦不乾淨事奉不夠誠意
會不會下地獄
心裡質問著神
到底什麼叫做得夠多了

現在仔細讀了這幾句話
才知道基督早就讓我們得以完全了
怎麼自己的想法和格局老還是停留在
佛教的做善事累積功德的階段
好像買了積分卡
想多積點善行
積了點又覺得不妥
我該饒了自己吧

而這些壓力不只是內心的猜疑
而是真實地來自牧者本身
我一進教會
我們日本師娘就對我說
來教會不是來吃喝玩樂
是來事奉的
她這一句話讓我一直很不安
甚至連結婚時
讓我覺得不管怎麼辦就怎麼不妥
最後乾脆不辦了

現在我很少去教會
終究說起來就只有一個原因
去教會會讓我良心不安
我不想繼續背負這個
不管怎麼做都還不夠
不管做什麼都不妥的包袱
就猶如經文裡面所描述的
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
不只是獻祭不能讓我們得救
任何的善行也不能讓我們得救
任何的捐獻都是不圓滿的數目
這些只能夠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缺陷
不能讓我們真正在神的恩典中去事奉
但教會總要求我們要事奉
事奉了反而讓我們良心不安
乾脆不去不做
反而比較安心
不做不錯嘛

現在我才知道
去教會不是要得到神的喜悅
而是我們真心地想去
而不是怕不去會下地獄

我問我先生他會不會也感到良心不安
他說不會
神已經赦免我們有所的罪了
凡事只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神
在基督裡頭是自由的
沒有非得一定要做什麼的外在規定
聖經是鼓勵善行的
但沒有說善行能夠讓我們得救
聖經也要我們聚會(希伯來書10︰25)
但沒有說一定要主日崇拜
更沒有說以哪種形式舉行
幾個弟兄姐妹聚在一起就是新約裡所說的聚會
我們應該實質地去關愛我們的弟兄姐妹
這比任何形式上的崇拜儀式還要重要

我們的神不是手執天平的神
將來審判時要稱稱我們在世上一切罪行有多重
要稱稱我們的捐獻夠不夠多
我們的神是寬恕赦免的神
耶穌基督一次的犧牲
就擔當了我們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切罪行
撕裂聖所的帳幕
也毀去了一切計算罪行計算善行的天平
這天平並不存在過
只是存在我的心中

他說完之後
我淚流滿面
他的這番話銷毀了一直存在我心中的天平
我之所以能夠得救
不是因為我是個良善的好人
不是因為我做得夠了
而是耶穌基督為我這個罪人代過了
我們的罪不是任何的善行可以彌補的
祂的救恩更不是靠個人任何努力可以求取得到的
而是祂愛我們白白地給了我們
我們又何苦勉強自己
又何苦老是在數落別人
既想稱稱自己
又想稱稱別人
到底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