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14. November 2017
從中文識字來看學障成因
學障的成因是什麼?第六條染色體異常(Snowling 2008)?大腦從右腦側化到左腦的過程遲緩?研究者還未真正解開學障成因之謎。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做:『How to Help Your Dyslexic and Dyspraxic Child』。這本書啓發了我對讀寫障礙的成因做進一步的瞭解:
大腦在發育的過程中,神經元之間會做無數的連接,嬰兒得到來自外界的刺激越多,神經元之間的連結也就會越多。同時隨著成長,大腦也會把一些沒有效率的路徑給刪除掉,來加速大腦工作的效率。然而,某些兒童的大腦並沒有刪除掉一些效率較差的路線,使得大腦在運作時,在篩選訊息時,必須花費很多時間來選擇路徑,而造成大腦運作速度緩慢的結果。(注)
(注)Sally McKeown, How to Help Your Dyslexic and Dyspraxic Child, p32-33.
有人以一場音樂會的錄音來比喻讀寫障礙,一般而言,品質好的錄音是將雜音降到最低,品質不好的錄音,雜音也收錄很多。然而,讀寫障礙兒童的大腦就好比是,不但將演奏會的音樂全給錄起來了,就連觀眾們所發出的咳嗽聲也錄起來了,相較而言,這雖然是一種比較完整的錄音,但品質卻是不太好。
從上述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諼諼在識字時,寧可拐彎抹角地想盡辦法來記憶字形以外的旁支末節,而不直接記憶字形。按常理,眼看字形,耳聽字音,音形直接結合,字形提示字音,字音提示字形,迅速便捷。但是有些小孩的大腦並非如此運作,他們在篩選訊息時,沒有選擇重點,沒有正中目標。
在上一篇貼文『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中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我曾經記錄了,諼諼在識字時有一些獨特的習慣,他喜歡將課文統統背起來,識別單個國字的能力卻很差,我們也知道我們在識字時,不是將錄音帶重新播放一次就好了,而是見到國字就要能夠馬上回憶起字音,即所謂自動化歷程,然而他的大腦卻並非如此處理。
首先,在視覺上很明顯地,他非常依賴與字形本身無關的、甚至細微難以察覺到的提示,比如字序,會讀「回家」,卻不會讀「家人」,因為「家」的位置改變了,就認不出來了。此外,會讀生字表,不代表能夠識字哦!因為他能夠把一串字給記起來,按照順序來認字。會讀識字卡,也不代表會識字,因為他熟悉識字卡的顏色和字體,同樣的字出現在別的地方,字跡不同、紙張顏色不同,字就認不出來了。誰會關注紙張和字體?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現象?
這說明了學障兒在記憶字形時沒有選擇重點,沒有正中靶心,而是記住了字跡、字序、詞組、字的位置、字前後左右的鄰居、字和紙張的顏色,卻沒有記住字形!我們會認為記憶字形不是更直接、更簡便嗎?硬把一串生字表給背起來,不是很難嗎?為什麼他的大腦會選擇了一條最麻煩、最複雜的路徑來識別字形,而非以最便捷的方式,直接記憶字形、直接提取字形就行了?
當大腦過度依賴字音的提示來喚起字形,或是依賴其他的提示,像是插圖、課本的視覺效果,甚至紙張和字的顏色,都會影響到大腦對於字形記憶上存取的路徑,大腦在記憶時,沒有選擇到重點。任何的一點提示都會造成音形「直接連結」的困難,從記憶中提取時大腦寧可繞遠路,讓認字的學習變得非常地沒有效率。仔細想想這些現象,其來有自,非常類似他在嬰兒期時的學習模式。
大約十個月大開始,他每天一定要「指讀」好多好多的書,所謂「指讀」就是用手指讀繪本,把書一頁頁地翻閱,一個個地指著書本中的圖畫,發出嗯!嗯!嗯!的聲音,要求媽媽說出所指之物的名稱。我若問:「x x x在哪裡?」他皆能夠正確無誤地指出來,反之,我指著圖畫,他則沈默不語。症狀跟現在指讀國字的情形一模一樣,以前是指著「圖」,說不出物品名稱,現在則是指著「字」,說不出字音,但是媽媽若是隨機抽問,卻可以順利指認出來,因為有聲音與語言的提示。
這正是我在上一篇貼文中所描述的:要求他在一堆字卡中找出特定的字來,若有音的提示時,比如我問:「朋在哪裡?」他往往能夠順利地找出來相應的字來。詭異的是,直接指著字卡,沒有音、沒有圖的提示,要求他自己讀出字音,就讀不出來了,耳朵聽見字音,對得上字形,但是眼睛看到字形,卻回想不出字音,可見他在認讀國字時,非常依賴發音的提示。
話說嬰兒牙牙學語期,那時我家就住在圖書館隔壁,我每天都要搬了好多書給他看呢,凡舉圖鑒、百科、繪本,他都愛讀,當然啦!嬰兒只看圖畫。就這樣「指讀」了一年多,看了那麼多書,卻完全沒發出任何聽起來像是語言的聲音,只有兩次意外地聽到他說話了。有一段時間我帶著他回台灣娘家省親,當時他一歲半,剛剛到家時,他外公拿著一根香蕉要給他吃,他不想吃,情急之下,非常清晰地溜出一句話:「我不要吃香蕉!」還有一次,他比我早起,朦朧之間聽到他叫說:「媽媽起來!」
這兩次讓我高興得不得了,以為他終於決定要說話了,令人失望的是,他只說了一句話,繼續堅持以往的作風,保持沈默,表情達意都是靠「指」的,就這樣沈默到兩歲時,才下定了決心打開金口。唉!為什麼他不在指認圖畫時,直接重複媽媽所說的,不就結了呢?大部分嬰兒不都是,媽媽說蘋果,寶寶跟著說蘋果;媽媽說車子,寶寶跟著說車子,然而他卻要煞費苦心地每天指認圖畫、圖片、搬書、翻書,不知指認了多少本書之後,才開口說話?誰家有哪個嬰兒是這麼學說話的呢?
現在七歲了,指讀認字,還是因循著類似的學習模式,同一個字經過多次指讀了,還是想不出字音來,若是在一堆字卡中,我問:「x 在哪裡?」要他找出特定的一個字來,卻能夠順利地找到,有了發音的提示,就可以喚起他的記憶。這種學習模式很類似嬰兒時的沈默指讀時期,寶寶指著圖上的物品,媽媽說出物品的名稱,反之,媽媽指著圖,要求寶寶說出名稱,寶寶總是沈默不語。
目前我正在閱讀一本書,叫做:『The Late-Talking Child』,這本書讓我回過頭來檢視諼諼以前學習說話的歷程,從中發現,讀寫障礙和遲語(late-talking)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相關性。在此要注意,不是所有的遲語兒都會有讀寫障礙。雖然遲語本身並不會直接造成讀寫障礙,卻是讀寫障礙的症狀之一。我家爸爸也是遲語兒,而且是遲到兩歲半之後才開口說話。但事後證明,他是數理資優、雙手兼利(不同於雙手混合型)、西洋棋好手,是一個右腦型學習者,雖然語言發育較晚,但是並不影響他日後對於語言的學習,他的外語能力還相當地好,除了母語德語之外,還熟稔英語、法語、中文和希臘文。
作者 Stephen M. Camarata 強調,絕大部分的遲語問題不會發展成語障或是自閉症,只是語言發育比較晚而已,有些遲語兒甚至有數學方面的天賦,他做了調查,遲語兒的父母的職業大多是工程師、電腦程式師、會計師、數理邏輯等相關職業,典型的右腦型學習者,他們大多智力正常,很多數理俱有天賦的人,語言發展也會比常人遲緩。(注)
(注)Stephen M. Camarata, The Late-Talking Child: A Symptom or a Stage? p. 36.
但諼諼的遲語模式與爸爸的不同,爸爸只是比較晚開口說話而已,但是諼諼則是因循著某種手續繁複的認知模式,使得大腦在訊息傳遞的過程中,變得非常沒有效率,眼睛見圖形,耳朵聽到語音,但是嘴巴並沒有跟著說出話來,圖形與語言兩者自動聯結的過程在他身上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在學齡期就表現出,眼睛見符碼(字形),耳朵聽語音(字音),符碼與語言之間的聯結產生了困難,比起尋常的小朋友需要更多次反覆的練習,大腦才能夠將音形順利聯結成功。
因為音形聯結困難,因此,諼諼在識字時總是關注一些枝枝節節、無關緊要的訊息來幫助記憶,而不直接記憶字形,反而讓識字多了幾道手續,例如:插圖。沒了插圖,就回想不起字音來,插圖本來要幫助識字的,現在反而阻礙了形聲直接結合的道路,多了圖示,多了一份分散注意力的因素。
然而,從我們家的過去中,我看到了有些學障是終生性的,有些是可以克服的,即使是終生型,無法全面克服,因為大腦的發育如此,非人力、外力、藥力所能夠改變的,但也可以經由職療,孩子可以學得一些對策來達到讀寫的目標。
回想起諼諼嬰兒時的指讀期,這種不斷重複、確認的動作,不斷地指著同一個物品或是圖案,要求媽媽說出名稱來,雖然整個過程比較繁複,但最後他也學會了說話。這說明了,有些學障似乎能夠經由學習來「深化」大腦提取訊息的路徑。經過不斷地指認,他還是學會了說話,並且清楚地區分中、德、英三種語言。
在嬰兒期曾經發生一件令人難以忘懷的事情,他一歲時在義大利初識農耕用的拖拉機(tractor),從此以後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拖拉機,所讀的童書全是以拖拉機為主!一歲半回台灣娘家時,有一次他指著書上的一輛車,那輛車的形狀與拖拉機一樣,卻是一輛挖土機,他指著要我說,我說:「挖土機!」這下子不得了,他跑去問阿媽,阿媽說:「挖土機!」又不相信,跑去問阿公,阿公說:「挖土機!」還是不相信,又跑去問舅舅,舅舅說:「挖土機!」就這樣不知反覆「問」了多少次,最後他確認了什麼?他沒有說話,我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他認知到了一件事,形狀一樣的車,名稱不一定都是一樣的,若是仔細觀察,挖土機有隻巨大的怪手,會挖土,功能與耕地用的拖拉機不同。
從這裡推論到認字困難,學障就有救了!昨天他把「起」讀成「跑」,南一版第二課:「一起手拉手」、康軒版第一課:「大家一起做早操」,「起」這個字一開始就學了,怎麼搞的,還是不會讀呢?但進一步想,媽媽應該感到欣慰才是,因為他讀成「跑」,我們正在復習南一版第三課:「你跑我也跑」。孩子觀察到了,「跑」和「起」有共同的部件,連我都沒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卻注意到了。
沒錯!就像以前的挖土機一樣,識字不是不可能的,他只是需要比較多次反覆練習來深化此條路徑的聯結罷了,反覆練習能夠讓他注意到「跑」和「起」這兩個字的相同之處與相異之處。
嬰兒期牙牙學語時,需要重複指認「圖形」,來確認圖形與語音之間的關係,現在識字也需要重複指讀「字形」,來鞏固「語音」與「符號」之間的關聯。然而嬰兒期指讀了一年多,花費這麼大的力氣才得以建立起這條聯結,因為這條路徑必須經過反覆操作、不斷地深化,大腦在尋路時,才不會迷路。
如今識字是否也能夠經過重複指讀來深化路徑,讓大腦在尋路時,能夠更便捷、更迅速、不會迷路呢?問題是深化之後,大腦在記憶提取字形時,會變得比較有效率嗎?還是每一個字都必須經過同樣的程序反覆操作才能夠牢記?每個字都有自己的路徑嗎?都需要經過加工、深化,字的記憶才能得以鞏固?還是這是一種能夠推演類比的技能?大腦只要學會這種技能,不需要每個字都加以反覆練習,而是以類比的方式,就能夠達成識字目標了?
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但自從我改變識字方法之後,善用識字卡,將識字範圍縮小到課文的生字之後,孩子的識字效率大幅度地提升了,他自己也感覺到,兩眼突然能夠分辨字形了,字盲突然見到一線光明。
延伸閱讀:
識字一定要直接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11.html
善用閃字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html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
讀詞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_60.html
字盲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47.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數數障礙
跳躍型學習者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30.html
空間型學習者
循序缺陷
奇異的資優特質
是學障還是資優?
聽覺型VS視覺型學習者
學障資優(2e)與智力測驗
學障資優(2e)三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