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18. Dezember 2017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二
前言:不是所有的小孩不適合這種教法,只是某一類型的小孩不適合
上學期結束時,我收到了一張令人震撼的成績單,諼諼的數學成績非常差,我想離倒數第一大概不遠,在澳洲沒排名次這回事,全靠我自己猜測,從後來幾次的師親面談中,我得知了成績的意義,老師的意思是說,他都不會算耶!
在入學之前,有學算數啊!怎麼會這樣?於是我開始讀一些資料,就目前我所讀到的研究指出,數學障礙往往伴隨著閱讀障礙、低落的語文理解能力、和低智商,但是諼諼的英文閱讀能力高得驚人,拼字年齡也高達12歲半(今7歲半),語文智商也非常地高,縱使三語因素讓他的英文較差,我們幾乎可以排除語言弱勢的因素,數學不好是理解力不好嗎?
面對這兩個不對稱的發展,我和學校兩方皆展開一場找原因的奮戰:學障?三語轉換?專注力不足?適應不良?首先,是一連串的測驗:IQ、Raven's、AGAT、CogAT、PAT、NAPLAN和上述的YARC閱讀與拼字測驗,學校總共為諼諼測了六、七種測驗,然而,令人非常驚訝的是,本來我們以為他的數學推理能力會很差的,沒想到CogAT的數學推理、空間推理能力得分卻非常地高,瑞文氏圖測也非常地高,既然不是先天缺乏數學理解能力,問題是在哪裡?
撇開班級本身混亂的秩序不談,經過一番實地觀察、直接參與教學現場之後,我認為,教學法是主要癥結,加上諼諼本身2E的特質,無法變通的固著性行為,兩者碰撞在一起,不是相輔相成,而是本來會的,統統變成不會。
在入學前,諼諼已經學會加減法進位、借位法,本來以為這樣一來就萬無一失,沒想到,他們根本沒有教進位借位法。諼諼愁眉苦臉地對我說:「媽媽教的數學根本沒有用!」什麼?沒有用?數學到哪一個國家都一樣,怎麼來到了澳洲就變樣了呢?當時我不明白為所說的沒有用是怎麼沒有用?我們要知道,這種固著性強的小孩要讓他們改變方式比登天還要困難,他已經先入為主接受了進位借位法,老師教別的方法,當然不行。當時,我也無法判斷,他說沒有用,是不是真的沒有用?沒想到諼諼真的在萬般無助、信心完全崩潰的狀態之下渡過了一個學期。
接到成績單之後,我馬上與老師會談,才知道事態嚴重,果然,我當初教的完全沒有用,在面談中老師把她教的方法一一解釋給我聽,沒有進位法,他們主要使用跳躍法與拆解法,因為太多複雜了,我不得不上網下載新州政府所頒佈的數學教綱,這時才知道,進位法要等到高年級才會教呢!難怪諼諼說:「媽媽教的根本沒有用!」因為學校老師不是這麼教的。
在假期中,我馬上在家進行傳統的紙筆計算,看看孩子有沒有把以前學的全都忘光光!沒有啊!還是會算,莫非在學校就變成不會算?假期結束,我及時跟老師反應,他在家都會算啊!真的不知道問題在哪裡?老師還不相信我說的,勉為其難地答應我會再測試他一次,這次,老師說,他會算了!
那時候我還未參與教學,根本不知道到底怎麼一回事,也還不知道諼諼是2E。事後分析,我想,傳統紙筆演算,方法直接簡單,反而比較適合2E生,2E兒理解力高、實際操作能力差,不適合花樣變化太多、操作過於繁複的教學法;傳統教法注重抽象推理、公式推演、方法直接,反而比較簡單、明確,最重要的是不必寫、不必分析描述。澳洲的教法不但方法太過繁複,而且偏愛性質比較不明確的語言、使用手動工具和電腦操作,要求寫很多很多,而且每個步驟都要解釋,反而不適合手眼協調度差的諼諼。
新式教法太過繁複,這話怎麼說?是什麼樣的教學法,造成孩子的適應不良呢?簡單地來說,在澳洲算數的教法是一種結合數字、語文、遊戲、美勞、工具與多媒體的教學法,強調文字解說、口頭唱數、實物點數、步驟分析、多樣的計算策略、發現模式、實際手動操作、使用電腦繪圖。完全沒有紙筆考試,只有口頭評量,評量時不重視計算,而是重視解釋與說明,感覺上好親切哦!但諼諼生性沈默,不喜歡回答問題,更不喜歡按照老師的步驟和方法來計算,口頭評量對他非常不利。雖說這種方法怎麼看都是立意不錯的教學法,但諼諼在五花八門的變化中,迷失了方向。
顯然地這種教學風格不適合諼諼這種學障生,主要原因在於學習過程過於繁複、步驟過多,有礙於自動化,口頭評量對於以中文來思考數字的諼諼來說,無法立即轉換反應,紙筆計算反而較佳。什麼是自動化呢?自動化即是,一看到9x7=?不用累加計算就能夠反應出63。寫過幾次「媽」這個字,不用回想思考,手就能夠自動寫出來。閱讀即是一種高度自動化的結果,你想想看,如果讀每個字都要拆解成音節,再將音節拼起來,這樣讀一本書該會有多累啊!然而,在某些事情上,諼諼的大腦卻無法做到自動化這一點。
手眼不協調、手無法記憶筆順、動作、無法唱數數字、無法記憶乘法表、看到數字(或是中文字)無法順利切換成語音等等,凡與順序有關的事情都有學習上的困難,自動化有障礙,我稱為「循序缺陷」。詳情請看舊文『循序缺陷』。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25.html
對於這樣的孩子,若是教學活動太多樣、步驟太繁複,又要算、又要說、又要唱、又要寫、又要畫、又要剪、又要貼、又要玩、又要做體操、又要操作工具和電腦,對於他人來說,可能是又好玩、又有樂趣的學習方式,但是對於手眼協調能力不好的學障兒來說,multi-tasking則是一種災難,反而會讓他無所適從,他需要的環境正好與此恰恰相反,安靜、專注、單一、直接、明確、一個一個來、而且步驟越簡化越好。最好是,一看到就能夠馬上反應出答案的那一種透明度高和明確性強的計算題,最好不要要求寫出分解步驟和囉哩八嗦的說明,因為他寫字不行啊。
正是這樣,不只是活動多樣讓小孩子無法專心,澳洲的算法強調分解步驟,步驟越多、自動化就會越困難,其實加減法我們只要學會一招就夠用,那就是進位借位法,其他都是推演而已,乘法從加法推演而來,除法從乘法推演而來,分數從除法推演而來,代數從四則運算推演而來。但是在澳洲進位借位法要到高年級時學習四位數加減法時才會教,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計算策略,既囉嗦、又繁瑣,尤其是低年級的算數皆以步驟繁多的拆解法為主,對於注意力不好的學障兒來說,真的是越拆越糊塗,到底是什麼樣的計算策略,讓人厭煩呢?在舊文『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中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9/blog-post_30.html,我曾經介紹過,現在摘要如下:
1)跳躍式(jumping strategy):8+6=?8往前跳6步。45+34=?方法有兩種,第一種即是,以十個一數將45往前跳三步:55、65、75;然後再往前跳四步:76、77、78、79。答案79。第二個方法是,4跳3步、5跳4步。答案79。
2)分解法(split strategy):46+33=?先把46分解成40+6;33分解成30+3,所以:40+30=70;6+3=9;70+9=79。
3)補數法(inverse strategy):65-37=?這個方法的基本概念是,看看37要補上多少差數,才能夠達到65?37加上3等於40,40再加上20等於60,60再加上5等於65,最後3+20+5=28,答案是28。
我在課堂上,還看到其他方法,是教綱中沒有列舉的,例如:雙倍法(double strategy),8+6=?有兩個算法,第一個是,8x2=16,8-6=2,16-2=14。第二個是,6x2=12,8-6=2,12+2=14。
不要懷疑,這些他們統統要會,而且所有的步驟都要會解釋,評量時老師會要求小朋友以指定的方法做分析和解釋,諼諼善於推論,但並不善於解釋,更慘的是,他非常地不喜歡變通,只願意使用一種方法來計算。我想,無論方法為何?其實我們最終目只有一個,小孩要會算,如此而已,可惜的是,他們根本不重視計算,不重視抽象推演,只重視學習過程。
這種設計從正面來看是多元思考、注重學習過程、富有啓發性,從負面來看則是,操作步驟過於繁瑣,對於一般兒童來說,這種學習方式或許很豐富、很有趣、很好玩,但是對於學障兒而言並非如此,你想想看,將遊戲變成學數學的苦差事,這種遊戲會好玩嗎?固著性強的兒童對於任何變通辦法都會感到不安與焦慮。再加上學障兒本身自動化就有很大的困難了,現在又要面臨五花八門的計算策略、又有多元媒體如重山地卡在中間,這不是雪上加霜嗎?
以一個家長的身份來說,若是這樣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孩子發揮潛能,反而阻礙學習,讓一個孩子從數學資優生變成數學學障生,教育單位是否應該考慮改換教學方式?學校做了這麼多測驗的目的何在?無非是要以此做為改善教學的參考,使得教學能夠適性,發揮孩子的潛能。設計多種操作方式,本意是為了讓孩子以不同的面向來理解同樣的問題,但若有孩子不適應這樣的學習方式,反而感到迷惘、困惑,我想,這種方法設計再精美也是枉然的。
學期終了,我和諼諼去同學家玩,他的同學有一個姐姐是五年級生,我向她借她的簿子來看,因為澳洲小學沒有使用教科書,我們家長只能從孩子上課的簿子來判斷,他們在學校都學了些什麼?這些簿子平時只放在學校,不帶回家,要等到一年過去了,家長才能知道,他們究竟在學什麼?本來只是想知道進度而已,一看那五年級的數學簿子和家庭作業本,果然與我一直以來的猜測相同,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定義、解說,一點都看不出進度來。
最奇特的地方是,學生得自己編故事來算算數,什麼叫做做編故事?類似我們所熟知的應用題,普通的應用題只有簡單的陳述,但是他們卻讓孩子自己編一大篇故事、使用文字敘述來表達數學概念?很顯然地這位姐姐偏愛長篇大論,寫得還真多,而不見算式,到底算在哪裡?
咦!數學課不是教算數嗎?難道是上英文課?五年級的家庭作業中居然出現不少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和乘法表,有點誇張!我猜想,正是因為平常很少演練算式,上課時都是在寫文字、操作平板電腦,孩子們計算能力不好啊!難怪老師不得不時時回頭溫習低年級(二十以內加減法)和中年級(九九乘法)所學過的計算技巧。
簡言之,他們的數學課完全不重視算,而是重視其他事情,上面的例子是作文,低小則重美勞。有一次教分數,其中有一道題目是烤餅乾,要求小朋友以剪貼圓形來表示餅乾,老師完全讓學生自己發揮,但是有幾個學生不懂怎麼操作,老師要他們統統到前面聽解釋,一開頭總是會問:「你想烤幾塊餅乾?」這下子問題來了,有的說七塊,有的說五塊,老師就說:「七塊不適合算分數!烤八塊好不好呢?」撇開美勞的問題不談,這樣的練習題不是會讓小孩感到困惑嗎?算數學一定要明確!不明確的題目卻不時地出現。
放暑假前我去了一趟特教老師那裡,去談瑞文氏圖形測驗和閱讀拼字測驗。從數據看來,諼諼的英文和數學都應該很好才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成就與潛能差距太遠了。特教跟我透露一點玄機,澳洲的數學教學法引起很多爭議,有很多數學專家說這不是數學,而是語文,果然離我這一年來猜測的不遠呵!
特教老師跟我保證,諼諼轉去德國之後,數學不會不好,應該會大好,因為他的推理能力非常地好,現在不好是因為眼下的教法所致,在這裡數學的教法很注重寫、解釋與日常應用,問題開放(不明確?),學生自己設定、自己回答,可答也可以不答。這種教法與純數學相去甚遠。我瞭解自己兒子的性格,他對於程序有固著性,不願意變通,在無時無刻都要求會變通的環境裡,他只會無所適從。
一個很簡單的算式,直接以數字寫出答案就行了,澳洲的教法不只是那種拆解法麻煩,而且進行方式更麻煩,又算、又說、又唱、又寫、又畫、又剪、又貼、又玩、又肢體活動、又操作工具和電腦,這麼大費周章到底是為什麼?數學不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語言嗎?數字對於諼諼這種三語兒童無非是最棒的形式表現,一個數字可以將他腦中三種語言表達出來,不必轉換,多輕省啊!然而在這個多種族、多文化的社會中,他們是不是應該考慮將文化語言背景因素降到最低來教數學呢?
的確上面列舉出來的:算、說、唱、寫、畫、剪、貼、玩、肢體活動、操作工具和電腦,對孩子的發展都很重要,此文的目的不是在倡導,學校只要讓孩子算數學就夠了,其他的活動是多餘的。恰恰相反,因為教法是這麼繁複,活動是這麼繁多,他們光是寫數學,根本沒有時間做其他的活動,於是,算、說、唱、寫、畫、剪、貼、玩、肢體活動全被犧牲掉了。
澳洲這種教學法不是很符合職療嗎?學習結合手動操作,其實不然,澳洲的兒童大多在三歲時進入公幼,公幼與小學是同一系列的體系,他們不會訓練不足,然而卻越來越多的孩子必須接受職療、特教輔導、服藥控制專注力。關於治療、服藥的事情,這不是我隨意添加、任意猜測,而是老師自己親口告訴我的,只差沒指名道姓,此外,我在參與他們上課時,特教老師也會進來輔導學生,有時候一組學生會被送去做書寫輔導,諼諼是其中之一,就我所看到的,為數還不少!
然而,算、說、唱、寫、畫、剪、貼、玩、肢體活動、操作工具和電腦,對孩子的發展都很重要,我只是希望不要全部一起來。一張算式,幾道算題,讓孩子集中精神演算,早早算完,早早去玩啊!就是因為要做的事情這麼多,一節數學課歷經一個半小時還做不完,此外,更奇怪的地方是,我們小時候每星期都有一、兩次美勞課,他們幾乎沒有做美勞,只有逢年過節才有美勞作品帶回家,理由很簡單,沒時間!他們從公幼(三-四歲)開始,每天上課六個小時,與德國小學每天上課三個小時比較,兩倍的時間,而且讀、寫、算教育比起德國的小孩提早三年,時間應該非常充分,為什麼沒時間做美勞?
再者,因為都寫不完,所以小朋友通常是草草了事,剪也沒有剪好、貼也沒貼好、畫也沒畫好、寫更是沒有寫好、算式還忘記寫上,最後根本沒算,因為等畫好、剪好、貼好、寫好,時間已經過了,沒有時間算耶!教學目標是什麼?沒錯!是數學,但是為什麼沒讓孩子算呢?最終的目的完全沒有達到,豈不是白忙了一場?
這時,我們要多想一下「減法教育」,我的孩子沒這麼聰明,學習有障礙,一次沒辦法做這麼多事情啦!事情必須一件一件分開做,然而方法則以精簡為尚!
延伸閱讀:
建構式數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
語言與建構式數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
專注力缺陷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5.html
靈活的教法其實不靈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9/blog-post_30.html
系統轉換困難:語言文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21.html
識字一定要直接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11.html
善用閃字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html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
字盲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47.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數數障礙
跳躍型學習者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30.html
空間型學習者
循序缺陷
奇異的資優特質
是學障還是資優?
聽覺型VS視覺型學習者
學障資優(2e)與智力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