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30. November 2017
善用閃字卡
近文『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貼出之後,不少讀者反應,的確在眾多識字困難中,最奇特的現象是,孩子只會讀詞組,不識個別的國字,將同一個字放在不同的詞組中,就無法認讀了。 因此,身為父母要注意到一件事情,孩子能識讀特定的詞組,並不代表他能夠識字。
比如:會讀「大海」,卻不會讀「海水」,字的組合不同了,當較難認的「海」擺在第一順位時,即使認得「水」,卻不會讀「海水」,可見孩子在認讀「大海」時,一見到「大」就讀「大海」,根本沒認讀「海」,略過了,導致「海」擺放在第一位時,雖然與常見的「水」組合在一起,卻無法順利認讀出來。顛倒詞最能夠來解釋這個現象,使用同樣的兩個字,會讀「人家」,卻不會讀「家人」,兩個一樣的字,只是字序顛倒而已,就無法認讀了,可見孩子在認讀「人家」時,見「人」即讀「人家」,略過筆畫較複雜的「家」。此外,我還發現到,較少出現在詞組中的字,諼諼有認讀的困難,像「去」,沒有詞組可以提供線索,孩子認讀則有困難。
總而言之,識字有困難的孩子,在識字時,往往記住了第一個字,就略過第二個字,不明瞭「一字一音」原則,以為認得第一個字,等同於認識了兩個字,依賴固定詞組所提供的線索來揣測不熟識的字,善於以熟記課文、上下文來揣測陌生的字,而非直接記憶字形。我們大人在操作指讀時,若稍稍跳字,孩子還是照樣能夠將課文「背」出來,可見,孩子根本不是以認出「字形」來讀課文的,而是根據對字音的記憶來讀課文!
這種識字習慣會大幅度地降低識字效率。正常來說,無論字與字之間如何組合,都不應該影響到識字的精確度才對,也就是說,唯有熟識個別國字的字形,一旦新的組合出現時,大腦不需要重新學習一次,立即能夠順利地將整個詞組讀出,這才是有效率的識字歷程。也就是說,在學習認讀「人家」時,所記憶的字形是「人」與「家」,因此,當「家人」自序倒置時,就能夠直接認讀無誤。
一年前,我針對諼諼偏愛詞組的現象,提出了「讀詞卡」的辦法,建議製作詞卡來讓孩子多認識詞組來增加語彙量。我所根據的理論是,無論是日常語用還是書面表達,國字很少單一出現,嬰兒在學習語言時,主要是以記憶詞組為主,也就是說,我們帶著孩子去海邊玩時,會向孩子說「大海」、「海水」、「海浪」、「海風」、「海邊」、「海上」等詞組,並不會刻意把詞組分開使用,來讓孩子明白「海水」是「海」與「水」兩字所組合而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兒童先認識到的是詞組,並沒有額外學習單個「字」,所以我認為,學習認讀詞組完全符合兒童認知心理。
的確,在學前兒童是以學習詞組為核心來掌握漢語的,但進入識字階段時,問題就來了,依照六年來的認知習慣,對他們來說最熟悉、最容易的「閱讀」方式當然是讀整個句子、整個詞組,而非單一的國字。與英文相較,student為學生,一個字即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不需要拆解,然而中文並非如此,學生這個概念既非「學」也非「生」,而是由「學生」兩個字組成一個概念,需要拆解開來學習,諼諼似乎對於這樣的構詞原則,欠缺意識,以致於,我們將詞組拆開成兩個字時,他就顯現出認字上有極大的困難了,以為認讀第一個字就代表認讀兩個字。
認識兩個字為一組的「詞」最符合日常語言,雖然讓孩子備感親切,然而,這是沒有效率的閱讀方式,孩子應該先牢記「海」的字形之後,再將「海」與其他字組合在一起,來學習與「海」相關的詞組,例如「大海」、「海水」、「海浪」、「海風」、「海邊」、「海上」等,而非學了六個不同詞組之後,才學會了「海」這個字,然而這一年來,諼諼就是卡在這個門檻上,過不去,可見讀詞卡只配合了孩子認知上的習慣,但是並不是解決識字障礙的好辦法。
在瞭解問題所在之後,必須對症下藥,然而什麼是最有效的識字法?我試了不少方法,以往的策略是順著孩子的偏愛:廣泛閱讀、多讀詞組,深信多看、多讀、讀久了,眼睛自然就熟識字形,然而事與願違,多讀反而造成孩子識字上的模糊不清,結果都是用猜的。
直到最近我密集地觀察孩子的識字習慣後才發現,要改善識字困難先要把握幾個原則:第一、我們在教導國字時,必須先幫助孩子確立一字一音的概念,字卡是一字一卡,不需要多解釋,操作幾次孩子就能夠明白;第二、縮小識字範圍對於視覺記憶有缺陷的孩子特別重要,字量過多反而會讓孩子對每個字的印象都很模糊;第三、反覆練習能夠提高大腦提取訊息的效率、改善字音與字形結合的困難;第四、善用字卡來變化字的排列組合,這樣可以打破「背書」的困境。有些小孩不是以記憶字形來讀課文,而是以「背書」的方式來讀課文,課文只要全都背起來了,馬上變成無效的教材,因為孩子只要識得幾個起頭的字,就能夠順利地讀完整篇課文,其他字全部略過不認。使用字卡,可以用課文中有的字,排出課文中沒有的組合,打破背書與詞組困境。
再者,大量閱讀課文並無助於識字,至少對諼諼來說是如此,最有效的方法則是少量精讀,將識字範圍限定在課文範圍之中,並且刻意拆散詞組,使用閃字卡來閃字、變化字的組合、排句子,擴大字的認識與應用。要訣是,要打破孩子的認知習慣(以前我順著孩子的認知習慣),把字一一拆散,一個一個讓孩子認識清楚。一字一卡的好處是能夠讓孩子具體地明白中文單音獨體的書寫原則。比起課本,閃字卡的好處是容易操作,便於將詞組拆解開來、再重新組合,一字一卡,不僅能夠讓孩子熟識單一國字,並且能夠更進一步靈活地排列成各種組合來造詞、造句,讓孩子認讀比課文所教的還要更多的組合。
以康軒版第一課為例,以課文的用字為範圍,光是「早」這個字就可以組合成:「早操」、「早上」、「早起」、「早來」、「好早」、「一早」、「一大早」、「起一個大早」、「早安」、「你早」、「你們早」、「大家早」等等!然而課文中只出現:「早操」和「早安」兩種組合。圖中所示,課文出現的不常見的「秋千」,但使用字卡可以排出更常用的「秋天」,讓孩子識讀。
如何製作字卡?首先,我使用粗筆芯的2B鉛筆,在白紙上描課文後面的生字表,最好達到白紙黑字、字體一致的效果,來降低視覺差異。再來,我將識字範圍局限在課文之內,斟酌情況(生字若不是太多的話),有時候我也會將「讀一讀」此單元列入識字範圍,但是其他單元中所出現的生字則全部略過不處理,這不會影響到後面的課文的學習,這些生字一定會再度出現,所以不必擔心會遺落了些重要的字。
我們的國語課本好處多多,最大的好處是,生字表的編排是有系統的,只要依循這個系統,將識讀的生字限制在課文範圍內,並依照此編排讓孩子循序學下去,不會有所遺落。此外,無論是生字與否,要將課文中所有的字製作成字卡,必要時同樣的字重複製作兩張,以便於排列組合時,能夠更靈活運用,比如:吹泡泡、吹一吹。
字卡操作步驟如下:
1)逐字指讀課文。
2)讓孩子認讀生字表上面的生字。別忘了,帶發音的指認和不帶發音的指認皆要精熟。所謂帶發音的指認則是,媽媽問:「雲在哪裡?」孩子耳朵聽到字音就能找出字形。不帶發音的方法是,媽媽直接指「雲」,讓孩子眼睛看到字形,就要能夠說出字音。
3)將字卡一張張「閃」出來,讓孩子說出字音,反覆操作、直到熟識為止。
4)將字卡排成詞組,讓孩子讀出。
5)將字卡排成句子,讓孩子讀出。
6)當妳覺得孩子在背書、或是根據上下文讀出句子,但是認讀個別國字的能力卻很差,別忘了使用倒讀法,讓他倒讀課文與媽媽所排出的句子。
7)認讀困難的字,要額外挑出來,重複練習。
8)隔天,整個步驟再重複操作一次。諼諼記得快,但是忘得也快,因此,別忘了,不時將舊的字卡拿出來復習。
這個方法建立在三個面向:
1)加強字形、字音之間的連結:諼諼在識字上最大的困難是,看到字形想不起字音,表現出字音與字形在連結上有困難。字卡機械式的操作方式,能夠改善記憶提取的速度與音形連結上的困難。
2)直接識字:我並不做字義的解說、造字原則的分析、字族比較、形聲字與字形相類的辨讀等等,很多學者提出這些方法,我以前也試過,我相信這些方法有一定的功效,但是這些方法用在諼諼身上,反而會讓他混淆不清。比如:國語課本(南一版第四課後面)將在、左、右、友放在一起比較,不比較則已,讀了比較之後,諼諼現在認讀「在」,有時候會讀了「右」還是「左」,但在此之前卻沒有這個現象。
3)重複的練習:有些孩子喜歡重複練習,重複練習讓他們感到安適,諼諼有些固著性行為,特別適合機械式的重複復習,因此,重複讀識字卡,能夠改善音形連結自動化的困難,改善命名速度(naming speed),一見字形能夠馬上憶起字音,識別速度則是閱讀的關鍵。
以前我也知道製作字卡的道理,一直以來,懶得做,一年來多次更換教法,都沒有得到具體成效,直到現在,我才發現要解決識字問題,並在段時間內得到成效,經常性地認讀字卡是關鍵。經過兩、三個星期的練習之後,諼諼識字狀況改善了很多,漸漸地脫離依賴詞組的習慣,總算能夠辨認單一的國字了。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識字問題應該能夠得到改善。
延伸閱讀:
識字一定要直接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11.html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
讀詞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_60.html
字盲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47.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數數障礙
跳躍型學習者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30.html
空間型學習者
循序缺陷
奇異的資優特質
是學障還是資優?
聽覺型VS視覺型學習者
學障資優(2e)與智力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