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16. Januar 2017
Schömberg
書寫障礙
諼諼只上了六個星期的一年級,這六個星期之中,諼諼每個星期的拼字考試全部答對,然而,這個一百分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重大的隱憂,連校長也比媽媽還清楚的隱憂:諼諼有著明顯的書寫職能障礙。對他來說,閱讀拼字做起來非常輕鬆容易,但是要他寫出來的話,卻與標準有很大的距離,他寫出來的字充滿了:鏡像、上下倒置、大小寫混合、筆順錯誤。
由於a與d看起來雷同,於是諼諼遇到a時一概寫大寫A;d與b是鏡像文字,於是遇到d時,他全部寫大寫D;q與p是鏡像文字,於是遇到q時,以大寫Q來區分;g與9雷同,於是遇到g時,以大寫G來避免錯誤;n與h雷同,於是遇到n時,一概寫大寫N;同樣的問題不勝枚舉。
雖然如此,考試時,老師都算他全部答對了,作文時,也不訂正大小寫混合的錯誤。這個一百分完全來自於老師的海量包容。
但老師和校長在面對家長時,可不是這麼有雅量,他們一再跟我強調,諼諼必須改變寫字的習慣,不然就得接受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 ,既然如此,為什麼考試時,都還要算他全寫對呢?
我在想,澳洲人的想法是,既然孩子都有理解,那就行了,就算是與標準有相當大的距離,但就孩子的年齡來說,眼前老師還不會太過於計較這些錯誤,而是先給與學生充裕的時間習慣、學習、改進。
但結果可能會是,表面上,孩子的成績都看起來都很好,但卻有某種讓大家焦慮不安的學習障礙。或許這樣的學障,長大就會好,但有些卻不會變好,像是小姑的讀寫障礙,感覺上,她也蠻會寫的,但拼字的問題卻沒有因為長大而變好,只有藉由電腦的幫助,才能勉強成章。
到目前為止,我還不敢將讀寫障礙的這個家族遺傳全盤向學校攤開,先觀察是不是有改進的可能性?至少這一年來鏡像文字的問題是改善了不少,現在幾乎很少出現了。但緊接著出現的問題卻是大小寫混合,很明顯地,諼諼以大寫來解決鏡像文字所帶來的混淆,b與d是鏡像文字,怎麼分別?一個寫大寫就行了,這個方法可以避免拼字上的「錯誤」,這樣的解決方式雖然不算是圓滿,但是最少可以避免鏡像文字(b與d)與形似文字(a與d)所帶來的錯誤,字都拼對了,但是大小寫混合不是標準寫法,無人以這種方式書寫,難以得到大家的認同。
至少孩子懂得如何找到方法來解決問題,或許下一步如何戒除大小寫混合的問題,他自己或許可以找到方法來克服吧?
延伸閱讀:
學校要不要評量字體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html
現在寫不好長大就好了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3/blog-post_95.html
讀寫之間的差距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_12.html
Moria Flaig
17. Januar 2017
鐵達尼號
隨著小姑她們的來訪,我家掀起了討論三一神論(trinity)的浪潮。剛好趕上了我們最近在雪梨和教會因為在三一神論上的看法意見相左,而起了一些衝突。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與英國弟兄的交流並沒有隨著小姑們的到來而得到平息,她們從德國帶來的訊息,卻讓我再度沉浸入三一神論的正反合之中。
無論祂們是三還是一,我想,最終我們都要回歸於耶穌基督,定睛在基督,不離開基督。在我看來,歷年來對於三一神論的爭議,其實大家的歧見並不是很大,但是可惜的是人們卻因此無法相容。
我們英國弟兄所提出的問題是:「聖靈是不是神?」無論聖靈是不是三一神之一,並未嚴重動搖到基督教最核心教義,也就是對於耶穌基督的信仰。到底是要以祂還是以它(it)來翻譯聖靈?這個問題在德文中完全不涉及到,因為德文的聖靈是陽性,一概以「他」來翻譯,希臘文也是有性別的語言,我想情況類似。
可惜的是,教會不願意包容這位弟兄的看法,將他視為異端,於是我們跟著他離開了教會,原因不在於我們認同他的觀點,而是在於,我們不認同教會這種對於弟兄姐妹毫無寬容憐憫之心的教條主義。
然而,我們家族中的討論卻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是小叔所提出來的:「耶穌是不是神?」這問題深刻地危及到對於耶穌基督的信仰。若耶穌並非道成肉身、為世人釘死在十字架、以寶血洗淨世人的罪的神的話,若耶穌基督只是一個人,頂多只能是一個先知的話,那整個基督受難、救贖的過程、以及對於基督的信仰,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小叔的論證方式主要有三點:一、是根據「申命記」: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神是獨一的主。(申命記6:4)小叔是絕對的一神論者,這段經文所提到的是獨一神,不是二神,耶穌的出現違反了一神原則。二、他認為,耶穌與亞伯拉罕、雅各、摩西所經歷到的神,不是同一個神。三、在希伯來聖經中,耶和華本是以YHWH四個希伯來字母寫成,其原來的發音失傳,但根據現代聖經學的研究,可能發成YaHWeH,以中文可以注音成:雅威。因此,YHWH不是耶穌,因為寫法與發音皆與耶穌不同。
針對他的這些觀點,我在我們家庭論壇上留下幾篇貼文,其中有一篇想與大家分享的是,鐵達尼號的比喻:
試想你正站在鐵達尼號上,大船快沈沒了。此時此刻,卻來了一艘救生船,你到底是上船去?還是不上船?還是要先知道下列幾個問題的答案,再考慮要不要上船?
1)這艘救生船的名字是什麼?怎麼寫?怎麼發音?
2)哪一年出廠製造的?
3)這艘救生船是不是與亞伯拉罕、雅各和摩西的同樣機型?如果不是舊機型,你就不上去嗎?
4)這艘救生船的功能是不是與亞伯拉罕、雅各和摩西的同樣功能?甚至功能要更好、更強大,凡上船的人必得救,那你就不上去嗎?
現在這艘救生船是專程為了救你而來了,不是舊機型,而是新機種,名字也不是YHWH,而是耶穌,只要上船的人必得救,那請你趕緊上船吧!
Moria Flaig
16. Januar 2017
黑森林
奇異的識字現象
趁著爸爸和姑姑們去大堡礁潛水,於是媽媽拿出國語課本來復習以前的舊課文(康軒版國語課本一上),從中我發現了諼諼在識字上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除了以往所談到的,認識詞比認識字更為容易,也就是說,一旦把一個詞的拆開來,那兩個字諼諼就認不出來了,放在一起卻能夠認得。比如說,「大家」、「一起」、「一個」能夠認得出來,但當「家」、「起」、「個」單獨出現時,卻就認不出來了。
這幾天,在教注音符號時,卻發現另一個現象。要他在幾個注音符號中找出一個特定的符號,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從中拿起一個符號,要他說出一個符號的發音時,卻說不出來。
一見到這種現象,我臨機一動,把以前的製作的閃字卡拿出來,挑出了「作夢的雲」這篇課文,這一課的生字都很難,有白雲、作夢、變成、美麗、有趣、黑天鵝、棉花糖等等。於是我把這些字排在地上(不是詞),要他一個一個找出來,令人驚訝的是,他卻都找得出來,但是要他自己讀,卻都讀不出來。
諼諼已經有兩個月,沒有讀中文了,難免生疏荒廢了,但他依稀彷彿還記得。若是我問白雲的「雲」在哪裡?他能夠找得到那一張字卡,但是若是拿「雲」這張字卡要他讀出來,卻讀不出來。由此可見,他讀過的文字的確有烙印在腦海之中,但這不僅是烙印得深淺的問題,似乎是喚起記憶的技巧欠缺熟練。
我在想,是不是因為在國外欠缺中文環境,造成孩子沒有機會將自己在書中所學到的文字,在日常生活之中去尋索、去體驗、去印證,以致於要讀的時候,老是苦苦地尋思,而回想不出來。但是若是要他在一些字中,找出某個特定的字,卻又認得出來了。
這幾天在練習注音符號的當頭,於是我把注音符號影印出來,因為課本有配合動物的圖案,這能夠讓小孩子輕易地以圖形聯想發音,因此特地影印出來貼在牆壁上,幫助記憶。或許我真的必須將課文後面所列出的生字也影印出來,貼在牆上,讓諼諼時時仰望思索,或許能夠幫助他喚起記憶,強化大腦之中形與音之間的連接,說不一定,這樣就能夠改善中文環境的匱乏與刺激的不足。
Moria Flaig
26. Dezember 2016
慕尼黑市政廳
澳洲小一除法
十一月時諼諼在澳洲雪梨入了小學,讀了小一的最後六個星期(註),馬上面臨的挑戰卻是乘法。在我的記憶中,以前乘法是小三的課程,因此,在過去一年中,我們在家自學中,只有加減法,乘法只停留在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的概念之中,再輔以銅板鈔票時鐘導入,諼諼並沒有正式地背誦乘法表。
註:和所有的英語國家一樣,澳洲小學在一年級之前有一年的Kindergarten,一年前,我們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但並沒有登記,因為依照澳洲的法規,小孩要年滿六歲,才能夠登記自學,若是六歲之後沒有登記自學,就必須依法入學。諼諼年滿六歲之後,我找到了一家私立學校,接受我們沒有登記自學,但有自學的事實,這家私立學校是以程度來編班,沒有強制要求諼諼從Kindergarten讀起。
沒想到,入學之後,馬上遇到乘法不打緊,背完了x2之後,緊接著的卻是難度較高的x3。驚魂未定之際,正當要打起精神來應付九九乘法表的英文版時,沒想到,還有更難的在後面等著呢,卻是媽媽所不知道的!
好不容易熬完了六個星期,一眨眼,暑假就到了,南半球的暑假是在十二月與一月,上學的最後一天,諼諼從學校帶回來兩本練習本,一本看似我們小時候的「提早寫作」,另一本則是剪貼簿,貼著不少數學習作。媽媽從中赫然發現,他們已經在學除法了,晴天霹靂。
小一就學除法,進度實在是驚人的超前,而且還是兩位數的12和24。試問在加減法還不熟練的情況下,乘法表更是完全沒有升火起灶,小孩子如何學除法?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這個後來的有時間趕上進度嗎?這時,我不得不好好地研究了一下:「這到底是這麼一回事?」
反覆地審視了幾次諼諼的練習本,他們的教法,和我們小時候的學法的確有很大的差異。原來,他們只是先認識觀念,並不強調算式的演練。先以實物來讓孩子認識數學的基本觀念,再從實物中導入數字計算,因此,美名小一除法,其實只是先認識「分配」這個概念而已,計算能力倒是在其次,和我之前在部落格所提到的「澳洲小一乘法」情況雷同。
當時我一見孩子帶回來的功課是背乘法表的x2、x3、x5,心裡就感到十分地不安,再加上他們採取的是差異性教學,很有可能是,程度好的才有學,程度不好的不必學,那我們是屬於不必學的那一組嗎?
我即刻向老師請益,英文界乘法是怎麼背的,因為中文只背誦數字,x2:212、224、236、248等等,在口訣上省略了「乘以」與「等於」。我也跟她反應,以前我沒有教過他乘法。老師卻回答說,不必馬上會!先學會銅板鈔票時鐘,就行了。她的回答讓我非常地驚訝,當下我對於這種模擬兩可的說法相當地不滿意,到底要讓孩子立馬背乘法表,還是不要背?
兩個星期之後,乘法的教學並沒延續下去,而是轉移到另一個主題:「切蛋糕」,也就是分數,配合美勞的剪剪貼貼,孩子帶回了一些美勞作品,不是半圓就是半個四方形,幸好這些我們自學中也曾經練習過,雖然家庭作業還是停留在乘法表上,但是我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因為老師說不必「會」,於是我先把乘法的問題丟開,並沒有特別留意,分數都教了些什麼,只安心地等待這個學年快點結束。
放假時,我從孩子帶回來的剪貼簿中赫然發現,果然更驚人的還在後頭:老師不是只教分數而已,而是連除法也順便教了。12除2,把6放在2個格子之中;12除3,把4放在3個格子之中;12除4,把3放在4個格子之中;12除6,把2放在6個格子之中。同樣的方法運用在24除以2、3、4、6之上。
看似簡單明瞭的方法,但是媽媽心裡不禁納悶:小一就學除法了,怎麼學?怎麼教?會許真的像是老師說的那樣,不必現在就「會」,而是先讓小孩子有「分配」(sharing)的概念就行了。
或許,當初我們在小學三四年級時,也是從分糖果來學除法的,但是最後整體的印象卻只剩下,從熟練乘法表來學除法,好像沒有剪貼,也沒有分糖果。學數學果真是先有觀念就好了,不一定要會計算嗎?
回想我們過去一年的在家自學,數學本來是諼諼不太喜歡的科目,於是我就斷定了,孩子喜歡文字,不喜歡數字,因為閱讀理解能力超強、對於科學的理解能力驚人,孩子所知道的事情,是連我這個媽也搞不懂的東西。但是一提起算算數,枯燥的閃字卡與心算,總是讓諼諼躲躲閃閃、退避三舍。實物計算也丟三落四,怎麼算也算不清,卻偏愛那種算不來的大數,百萬、億、兆、光年。數學怎麼教?真是讓媽媽傷透了腦筋。
入學之後,明顯的書寫障礙卻讓諼諼愛起數學來,實在是讓媽媽大吃了一驚,果然還是學校的老師有經驗,知道該怎麼教?本來以為,孩子還不到學乘除的時候,因為加減法還未熟練,乘法表也沒有背過。然而,澳洲的老師卻不怎麼在乎加減法的訓練,尤其是最重要的進位、借位法,老師似乎不怎麼重視,卻直接跳躍到教乘除的原理。
然而算式只是配合著系統來演練,但是沒真正地抽離出系統,要求他們單獨計算。比如說,要求單獨演算6x2=12,4x3=12,3x4=12,2x6=12等算式,而是全部放在系統之中一起看,讓孩子先理解清楚。看來,對於年紀小的學童,他們似乎不怎麼看重計算能力的培養,而是看重理解的方式。
在別開生面入學面試之中,的確讓我經歷到了,3+4=6,也能夠被接受。3+4的答案怎麼會是6呢?哎呀!諼諼在算時,落了一個指頭,校長卻算他答對了。這背後卻有著深刻的意涵,教育是一條長遠的路,若是孩子在3+4=6上就感到挫敗不已,長久往後,如何讓孩子繼續走下去?
雖然目前我還不明白學校整體的課程是怎麼規劃的,學校也給了課綱,我看了一下,除法的確也沒有在小一的範圍之內。但我想,或許就像老師說的,現在還不需要「會」吧!先「學」就行了。或許這是一個看重學習的過程、不強調學習結果的學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