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恐龍之旅


Moria Flaig
2. November 2016




Australian Museum


恐龍之旅

諼諼是一個標準的恐龍迷,雖然Australian Museum已經去過了,仍然意猶未盡,老是吵著要再去。哇!那些超大的骨架的確很有震撼力,不由得讓孩子想像著,骨頭若是變成活生生的恐龍,那不就是刺激得不得了!幻想之際,又不禁地害怕了起來了,想要拔腿就跑,這種矛盾的心情,卻令孩子著迷不已,就好像坐上雲霄飛車,又怕又愛,真是刺激極了。

回想起,我們還住在美國時,諼諼的幼稚園的對面,剛好是佛羅里達州立博物館,裏面有一副完整的長毛象骨骸,從嬰兒期開始,他就稱那隻長毛象為:積木恐龍王。常常吵著要去看,看到時又害怕得不得了,可見,諼諼對恐龍的癡迷,從小貝比起就種下了「禍根」。

然而,諼諼對於恐龍的著迷,不是受到電影『侏羅紀公園』的感染,而是受到書本的「熏陶」,對恐龍書的閱讀量,完全不下於對於太空。可惜,他早就把兩家圖書館的恐龍書都讀完了,導致我家的「恐龍熱」大消退。

最近,為了孩子入學手續,我們去了幾趟孩子的學校。學校離一所圖書館不遠,是市圖的分館,本來想,既然是分館,藏書應該跟本館差不多,所以至今還沒去看看。結果,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原來他們把書分散在幾個分館之中,要折騰人多去跑幾趟。這所分館的恐龍書,都是以前沒有看過的,於是,我們一口氣借了滿滿的一大袋。然而,這幾本書卻再度點燃了孩子對恐龍的熱情。

暴龍T-Rex

於是,爸爸在前往美國矽谷開會之前,在手忙腳亂慌亂之中,趕在飛機起飛的前一天,卻宣布要帶孩子去看恐龍。媽媽心中納悶:從澳洲飛到美國路途遙遠,為了準備資料、演講稿,已經不眠不休地熬了幾夜,現在為何不好好地待在家養精蓄銳,為什麼在倉促中,還要去走這一趟呢?回來以後再去,就不會這麼趕了,不是嗎?

這可能是爸爸對孩子表達不捨之情的方式吧?兩天前才去了一趟雪梨大學博物館看木乃伊和隕石,這回又趕著要去看恐龍,大概是,深怕孩子在他不在家期間欠缺了什麼。

就這樣,我們又重溫了一次恐龍之旅。孩子如數家珍地說出每一隻恐龍的拉丁學名,媽媽完全記不住那些落落長的名字,然而他卻能夠準確地說出它們的名字。媽媽早已見怪不怪了,雖然沒有上回的驚喜,卻也驚於,小孩的記憶力並非一般所謂的:船過水無痕;時日久了,他還是記得以前所學過的知識。

與這次與上次不同,在骨骸之間,赫然地坐著一位白衣老人(其實也就是大學實驗室裡最常見的白衣)。他就著一張小桌子,桌上擺著幾根骨頭,在昏暗中,點著一盞燈,正在那裡刮骨,情景有點詭異,感覺像是聊齋裏面的情節。我想,他應該是一位古生物學家才對,他的工作除了刮骨之外,就是為小朋友解答問題了。

他除了介紹正在刮的那塊骨頭,指出是屬於恐龍的哪個部分之外,他還引導孩子做些刮骨的工作。為了讓小孩子能夠實際地體會到什麼是化石,他特意讓諼諼摸摸、抱抱那些化石。哇!化石特別沈、特別硬,像塊石頭,難怪中文稱之為「化石」!這些化石只是巨大支架的一小部份,然而清理的工作看來卻十分繁瑣、耗時,很難想像一整隻恐龍的清理工作要花費多少時日?

他拿起著幾顆石頭,烏溜溜的,顏色跟化石不同,就問諼諼:「在恐龍的骨骸中常常會發現一些石頭,這些石頭是做什麼用的?」諼諼馬上回答:「恐龍會吞食一些石頭來幫助消化!」然後就嘩啦,說了一串恐龍的學名,說他在書上曾經讀過,哪些恐龍會吞食石頭來幫助消化食物。典型的諼諼!

談話中,我們也問這位學者,他們在哪裡挖到了這些化石?沒想到,那些化石是在加拿大出土的,這讓諼諼大失所望,他一心想要挖到恐龍化石,當然最想知道在澳洲的哪裡可以挖到?他知道澳洲和美國猶他州一樣,也是恐龍之鄉,他老是在路上尋尋覓覓,就是希望總有一天能夠讓他遇到。

遇到什麼?遇到一塊恐龍化石呀!每當我們走在路上時,諼諼的眼睛老是盯著路上的石頭看,然後撿了一大堆石頭回家,還能夠認出某些石頭,像是好認的石灰石之類。

走路時盯著地上瞧,多危險啊!哪會撿到什麼化石?無非是撿到銅板罷了。他這麼做,無非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塊恐龍化石,然後往下挖,就可以挖出一副恐龍了。(以前我們住佛羅里達時,有時到野外健行,的確曾經發現過幾塊貝類的化石,因為佛羅里達大部份地區在冰河期是海洋。)

最後,這位老學者拿出了幾塊扁平的石頭,詭異地對諼諼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是恐龍的糞便哦!」然後要諼諼用手拿拿看,沒想到,諼諼一溜煙就逃走了。老人哈哈大笑,他說,每個小孩聽到他這麼說之後,都會有有趣的反應,有些小孩子還會拿來聞一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