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13. November 2016
自學的自律與他律
小孩子展望未來的能力還很不足,他們並不明白,所學為何?就幼兒的心理來說,學習貴於得到樂趣,興趣是推動他們向前行的動力。特點是,他們的學習是無企圖、無目的性的,正是席勒美學中所指出的「無目的的目的性」,他們的學習動機純粹源自於遊戲,而非在規劃自己的未來。於是在碰到困難、學習缺乏樂趣時,他們往往就會放棄。
幼兒的學習並非在規劃未來,只是一連串的嘗試與遊戲,覺得快樂又有趣。父母對於小孩的興趣與愛好一定要當真,要真心地培養這棵易於枯萎的花朵。然而興趣是否轉型成為專業?嗜好是否能夠變成職業?然而最後是不是真的能夠美夢成真?這時候,光是喜歡是不夠的,還要看基本功夫的訓練是不是夠紮實?更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能夠堅持自己的選擇,排除萬難,勇敢向前行。
這是教育最困難之處,如何將興趣一步步地導向有系統的學習、持之以恆的練習、將學習中所得的技藝轉換成職業取向?又能面對困難而無所畏懼?
這時候,類似學校教育的東西就要出現了:他律。學校有作業、考試和評比來推動學習;自學卻只能靠父母施加點壓力和手段,來督促孩子每天練習。學校的方式很具體,自學的孩子除了靠家長的督促之外,還是只有督促再督促了。
堂妹的女兒芭蕾舞跳得可真美,那種展現美麗曲線的才能,也不是只有「才能」兩字可以道盡,堂妹自己也提出「推」字訣:在孩子遇到瓶頸時,父母要幫忙推一推。我想,這可說出了所有父母都會面臨到的問題:孩子遇到瓶頸時,要不要推一把?還是堅持孩子的自主性?
一個自律性高的孩子,學習動機也就高,無論事情有多難,他會排除萬難,不斷地往目標前進,自律是一個推動不斷學習的動力機。一個沒有以自律為基石的學習,只靠一時他律的壓力,凡事被動學習,最終,自學的路無法走得又長又遠。
但在孩子卡關時,父母要不要推一把?會不會壞了自主性的好習慣?
自學家庭如何克服學習上的瓶頸?特別是才藝上的學習,經年累月的練習像是一把壓力鍋,親子雙方都必須去找到「洩氣」的出口。當孩子想放棄時,父母又不得不去推一把,幫助孩子渡過瓶頸,但又不能推得太奮力,讓孩子喪失自動自發的能力。在「推」的同時,必須讓孩子自己去克服,父母不能老是幫著移除路障,孩子要自己跳過路障,這樣才能夠在克服困難之後,自律性的學習再度走入正軌。
期望凡事隨心所欲、一帆風順、以最容易的方式來達成目標,這樣的一個孩子,表面上看起來聰明、知識吸收得很快,其實是一個無法面對挑戰的孩子。
最近,在FB上結識了一些自學家庭,才知道,別家的自學也有不快樂的時候,也會遭受困難和壓力,自學的內容也會有索然無味的部份,也要咬緊牙關衝過去的時候。刻苦練習、枯燥無味,在自學中,也很正常啊!自學並不意味著,凡事要順著孩子的意進行、凡事以孩子的拿手好戲為先、學習一定要精彩有趣、讓人拍案叫絕才叫做學習。孩子也要面臨紀律的鍛鍊、也要熬過枯燥無味的煎熬、也需學習如何迎戰瓶頸到來時的挑戰,這樣才能夠培養出一個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地追求進步的孩子。
其實,這些我都深刻地體會過,也不斷地檢討自己是不是方法得當?但是,同樣地付出,為什麼有些科目孩子學起來很快樂?為什麼有些科目孩子學起來很痛苦?
答案,不用我說,明眼人都知道是:又是興趣。而我們自學生又特別看重興趣:適性教育。對於孩子的興趣無不全力支援,無論是閱讀的書籍、平日的活動、甚至玩具,都以興趣為導向!但遇到沒興趣的、卻又很基本、很重要的,這時候,完全使不上力,徹底地棄甲而逃。這種有始無終的學習態度是不是「太過看重興趣和有趣」所培養出來的?
目前我們看得出來,諼諼特別喜歡科學,尤其是學會閱讀之後,對於科學的偏愛越來越明顯,由於能夠自己讀、自己學,對於科學的研究就能夠特別地深入。雖然我和爸爸都無意將他培養成「科學家」,但是孩子不時地跟爸爸探討科學議題,感覺上,孩子是塊學習科學的料。
昨天孩子義正嚴辭地對我說:「人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情!」我說:「對!人的時間能力有限,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情。」誰知道,他的想法卻是:「世間只有神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是我要知道人知道的所有的事情。」的確很有抱負和企圖心。
但我也看到了這個企圖心的背後,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意志力的鍛鍊。我想,興趣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明白,克服困難是何等重要的能力,學習不可能都是一蹴而就,學走路就會跌倒(可能正因為他沒有跌過),一有困難,就規避,這樣的路不會走得長久。
媽媽自己不得不反省,是不是凡事太順著孩子的意,自學也需要他律來導入正軌,一個過度強調自主性學習,卻讓孩子沒有機會認識到,吃飯不能只挑自己喜歡的菜,營養要均衡;學習也會遇到挫折,也有不喜歡、不高興的時候,遇到挫折時,我們需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這也是一種學習。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品格的學習比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要,在這時候卻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再者,與其說孩子要有決心,不如說是媽媽要有決心,媽媽一心軟,萬里長城絕對傾城決裂、馬上功虧一簣。無論孩子學什麼,媽媽我是不是太過看重,孩子是不是喜歡?孩子接受程度如何?孩子是不是有興趣?我想,以我這樣的教育心態,無法培育出堅持不懈的人格。
識字方法就算有千千萬,最終的目的還是只有一個:閱讀。目標清楚,走到目標的路(方法)倒是其次。然而,媽媽自己要堅持下去,而不只是孩子要堅持下去。媽媽自己動不動就想要放棄,以為識字方法錯了,所以孩子不喜歡識字,就堅持不下去了,這的確給孩子逃避學習的好藉口。
這幾天,孩子在雪梨入學了,每天送孩子去上學時,有時候會跟校長寒暄幾句話,我總要說:「孩子喜歡上學!」。後來,我覺得自己思考方向錯了,有些事情,就算孩子不喜歡,也是得面對,每個國家都有義務教育的政策,這由不得孩子喜歡還是不喜歡。
媽媽問起,孩子在學校學習讀寫的狀況,諼諼說,入學之後,他那一組只有寫、寫、寫了、完全沒有他一向鍾愛的閱讀(他們採用分組式的差異性教學)。我心裡拍案叫絕,如果若是在家自學的話,「寫」總是拖泥帶水,「讀」卻讀到天荒地老,這時候,他律現身現得好,這一點我自己來做,不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團體制約的力量不可小覷。
自律與他律這兩個好朋友,其實會伴隨著孩子渡過一生。在自學中,這兩者之間的正反合,如何拿捏得恰到好處?如何避免學校教育那種他律獨大而喪失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如何避免興趣導向而讓孩子喪失了迎戰困難的能力?唉!拿捏之間,無不是藝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