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當方塊字變成有意義時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Moria Flaig
15. März 2016


去年,諼諼曾經接受一段時間的中文震撼教育,為了學中文,我家不時出現親子對峙的火爆場面,讓媽媽和寶寶都倍感挫折。於是,媽媽改弦易轍,放手認分。

在改變的過程中,一定歷經一些陣痛的,孩子怎麼可以不懂母語呢?唉呀!別提了!有些事情是可以靠自身努力而改變的,然而,有些事情則是環境決定了命運,媽媽又何必為此看不開?

無論諼諼認同哪一種國籍、文化,孩子將來會有自己生活世界,中文只不過是孩子知識領域的一部份,不會成為認知學習的工具,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有轉機。

就以目前諼諼所迷戀的恐龍為例,要一個五歲小孩用英文閱讀恐龍,將所有的學名背起來,可能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用中文嘛???就難咯!就連英文不好的媽媽,都覺得那些英文的恐龍書好讀得太多了。我不能怪孩子選擇的興趣太古怪、太艱澀,然而中文的強項不在此。

唐詩宋詞的雋永與精煉,又不是五歲年紀能夠體會出來的境界,就算孩子現在不會讀中文,媽媽也不要太難過,欣賞中文的美需要有一顆歷經滄桑的心。五歲,正好是對自然科學有著極大的好奇心的年齡,目前孩子對於知識有著熱切的渴望,英文既然是條通達的捷徑,媽媽應該放手讓他自己發展學習,何必太計較他的中文程度遠遠落後於英文呢?


調整了心情之後,於是媽媽輕鬆自在地讓孩子跟著中文學校的腳步,一切回歸零點、慢慢來、慢慢學、慢慢地熟悉中文這個奇異世界。遂將在家自學的重點轉向:算數、英文拼寫與法文。

自學了幾個月,總算是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孩子不再跟媽媽討價還價、偷斤減兩,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正在朝著自動自發的方向前進,也就是說,不用媽媽催、不用緊迫盯人,自己也能主動地會把功課做好。於是,在這三項之外,媽媽悄悄地引進新的一項:寫漢字。每次寫五個字,每字寫兩行十四遍,算起來共七十個字。想來令人心疼,諼諼不過是個小小孩,就被迫寫這麼多的字。不過也還好,寫得還蠻順利的,不再罷工抗議了。

對於孩子的學習,我一向先斟酌孩子的發展是否夠成熟了,如果孩子本身,無論是情緒還是能力,都還沒有準備就緒,就逼迫他學習一件新的事物,都會遭到孩子強力抵制。學習動機像是一棵要小心澆灌的花苗,水太少會渴死,水太多會淹死。趁著花苗還沒被大水淹死之前,我馬上剎車喊停,我家的中文課就這樣停擺了,休戰以休養生息。很多朋友看到諼諼讀英文讀得這麼好,就問我說,為什麼不教諼諼讀中文?唉!他們不知道媽媽的苦楚啊!這談何容易!

不意,敏感期悄悄地降臨了。


欸!學習中文也有敏感期?難道中文識字敏感期跟拼音文字有根本上的差異?當初看到諼諼年僅四歲就學會閱讀英文與德文,並輕鬆地達到大量閱讀的程度。媽媽天真地以為,學完英文,接著學德文,學完德文,接著學中文,哪會有什麼問題?連很晚才起步的法文,也很快地能全然地掌握發音規則,所有的字不管認不認識,全部都能夠流利地讀出來。而母語之一的中文,大字卻不識幾個,真叫人費解。三語之一的漢語,果真的不是普通的不好學,叫寶寶心灰意冷,叫媽媽不知如何是好。左等右等,怎麼敏感期卻遲遲不肯來呢!

幸好!這學期開學沒有多久,媽媽驚覺孩子稍微有所改變,開始識字了,中文不再是一個個筆畫糾結在一起的鬼畫符,而是有意義的符碼。果然!學習漢字也有敏感期,而這個敏感期真的是與拼音文字的時間不同,足足晚了一年半快兩年的時間。

難怪!難怪!拉丁字母大小寫,通共也只有52個字,諼諼從小在英語的環境中成長,所見所聞都是英文,再加上,三歲在美國上幼稚園時,老師都有教字母的,所以不到四歲,識字敏感期就來了,學起英文閱讀,一發不可收拾。

反觀中文,雖然諼諼日常生活中與媽媽對話流利無礙,但由於未曾在中文環境生活過,中文字的世界對他來說,卻是異常地陌生,不像是在台灣長大的孩子,舉目所見都是中文。在識字之前,就算沒聽過多少故事書的孩子,多多少少在大街小巷也見過不少看版招牌吧!然而,諼諼連看看版的機會都沒有。

期待已久的敏感期終也讓我等到了,孩子對於中文字開始顯露出一點點的興趣了,能夠分辨那些糾結在一起的一筆一畫了。媽媽欣喜之餘,卻還不敢妄動,小心翼翼地澆水,深怕澆得太急,容易溢出來,深怕逼得太嚴、太緊,會讓孩子失去學習中文的興趣。

最近他在中文學校學了「土豆」兩個字,也就是我們稱為馬鈴薯的食物。回家後,他自己不看書卻也能夠寫得出來了,讓媽媽感到非常地感動。中文學校以傳統的方式教學,土法果然有土法的好處,每個字多抄寫幾次後,寫久了也就認得了,不但能夠認,自己還能夠寫得出來。

再者,我必須承認,之前對於兒童學習中文的考察,過於粗糙與急躁。雖然至今我仍然深信,以兒童的認知模式,最好從完整的文章來識字,並且直接讀文識字,而非先單音獨體地抄、抄、抄,等到字抄到一定的量之後,再讀文章。

對此,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中文不比英文,英文可以直接讀,讀久了,孩子就能夠自行歸納出拼音規則,就連非母語的法文,諼諼也是以同樣的直接閱讀來學習。中文則不然,從字形中看不出任何的發音規則,若實行直接閱讀識字,會有困難,孩子歸納不出發音規則來。此外,中文字的字體結構太複雜,孩子根本認不出來,認來認去,統共認了「我的」兩個字,效率非常地低。

如今,經驗證明,傳統的練字法還是有好處的,練字讓孩子先學會分析字的結構、部首、偏旁,這有助於孩子瞭解字本身的意義,也有助於區分字形類似的字。比如說:開、閉、門、們、悶。

對於識字不多的小小孩來說,練習寫相對來說,顯得特別重要,因為練字能夠讓他們先看清楚每個字,我現在才知道,看清楚是多麼重要啊!才能將字區辨得清。我想,那時候,我實行直接認字法,反而讓孩子認字不清了,媽媽過渡迷信閃字卡效應,造成孩子對每個字的印象都很模糊,當字越來越多時,最後全部混淆不清。

從諼諼學法文的經驗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兒童有個特性,就是特別喜歡重複性,兒歌對兒童來說,是最好不過的教材了,兒歌有三種特性:押韻利於發音朗誦、重複利於記憶背誦、文意簡潔利於明瞭。讓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重複的句子。隨後我大多以兒歌作為法文教材,配合一個繪本故事來進行我們平日的法文課。


於是我在想,不如讓他練習寫以前他所唱過的兒歌。諼諼兩、三歲時,超愛唱兒歌的,唱到媽媽的耳根子無法忍受,不是嫌他五音不全,而是不斷地重複,從早聽到晚,簡直讓人神經崩潰。縱使諼諼不再唱兒歌了,但歌詞應該都還記得吧!

現在若是讓他每天抄寫歌詞,寫久了,應該也能夠識字吧。中文兒歌也有上述三項特點,再加上孩子本來已經會唱了,省去訓練背誦這道繁複的手續,等到他會認一些基本的字之後,再來讀繪本,應該會比較容易一些。

回首前塵,光是中文識字整整讓我摸索了一年,從剛開始的誦經識字,到後來的繪本識字,統統因為孩子的抗拒而告終。我想失敗的原因是在於,孩子對於這個文字太過陌生,沒有親切感,沒有親切感就沒有學習的意願。於是,媽媽放手讓中文學校去整治這種陌生感。每週末和幾個小朋友一起學習、一起練字,不到半年的時間,孩子終於對中文字產生親切感了。

於是我開始思索一個新的方法,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識字概念的方法,兼具傳統注重重複抄寫與現代注重全文識字,應該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吧?此外,我不想費勁訓練孩子背誦經文,那不如讓他抄寫兒歌吧!我看重兒歌的幾個特點:短、高度重複、意思簡單扼要、易於記憶背誦,根本不需要強迫孩子背那些艱澀的古典經文噢!孩子也能讀書識字。

雖然傳統經文有視覺美感、又有深奧的哲理,但是對一個小小孩來說,既無法判斷優美的文學意境,哲理更是理解上的一大障礙。我想,還是免了吧!我的目的不過是讓他識字而已,何必繞遠路,緣木求魚。於是決定讓他從『火車快飛』開始抄寫。

當然讀者會說,媽媽妳的落差太大了,之前不是吹捧經典教育嗎?這麼一來,孩子將來的中文素養就淪落為幾首平凡無奇的兒歌了。大家不知道,在國外生長的孩子,會幾首兒歌,已經很棒了!媽媽要感到驕傲了!遑論讀書、作文這種奢望。

我將『火車快飛』整齊地寫在作業本上,要他照樣描摹。那頭卻傳來:「媽媽!我不要寫火車快飛!火車不會飛啊!」諼諼凡事要求精確的性格又發作了,唉!果真是德國出品,功能與規格必定無誤,會飛的火車,必定是不良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