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28. Januar 2018
高潛能+低成就
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在澳洲暑假開始於年終,而非年中,一個學年度結束於年底聖誕節之前,在澳洲歡唱聖誕歌曲的季節也是驪歌響起之時,每到這個時節,離別與歡樂交雜在一起的情緒還挺複雜的。
學年快結束之前,我去了一趟特教老師的辦公室,諼諼這一整年在數學與寫作上,出現了困難,種種測驗顯示,他的智力實為資優,擁有高潛能,但為什麼成績會低落呢?於是,資優老師把他送去特教老師那裡做一些測驗:瑞文式圖形智力測驗,來鑑定邏輯推理能力;拼字年齡和閱讀年齡,來觀察讀寫障礙的程度。
去年一整年,學校總共為諼諼做了七、八種測驗,計有:IQ、Raven's、AGAT、CogAT、PAT、NAPLAN模擬考,加上上述的YARC閱讀年齡與拼字年齡測驗,這些都是標準化的測驗,在電腦資料庫中皆可以轉換成百分位,種類有智力、認知潛能、學力、閱讀理解、拼字等等,可謂非常地全面俱到。
相較於IQ,認知能力測驗CogAT(Cognitive Ability Test)能夠預測學童在學科上的表現,一共包含了語文、數學、空間三項認知能力,在美國廣做為篩選資優教育人選的工具。與學力測驗PAT(Progressive Achievement Test)相較,CogAT測的是潛能,PAT測的則是學力,測試學童一個年度的學習成果,所得百分位與同年級比較,不以同年齡比較。
CogAT顯示,諼諼的數學、空間理解能力非常地好,瑞文氏圖測也非常地高,閱讀與拼字年齡也高達12歲半(測驗時7歲半),然而在這種潛力之下,他的數學和寫作的成績卻令人擔憂。孩子年紀還小,不懂成績單的意義,只明顯地感覺到,努力了,沒有進步,付出心力了,卻沒有收獲。不是不會算、不會寫,而是算不出來、寫不出來,總是有一道隱形的牆擋住他的去路,說不出具體的問題在哪裡?這是2E(twice exceptional)啊!2E兒是萬人中才有幾個,發生率很低,卻落在我家。
在前面的幾篇貼文中,我曾經討論過2E,2E有個奇特之處,有些2E兒沒有外顯障礙,只有內在差異,有讀寫障礙,卻沒有讀寫障礙的事實,說起來非常地矛盾,近來靠著我自己勤讀研究資料,初步得到的理解是,因自動化程度低,2E兒在學習讀寫算等基本技能時,會出現障礙,雖然理解力高,但是具體付諸行動時,卻實現不出來。在發展中,讀寫障礙會嚴重地影響認知發展,能克服的學童,日後能夠改善智能發展,提高IQ得分,無法克服的學童,隨著成長,IQ卻越來越低。以諼諼的狀況來說,他沒有閱讀障礙,能讀能寫,卻常常寫不出來,導致潛能與學業成就兩者相距太遠。(請見近文『矛盾的學障症狀』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2.html)
此外,鑑定學障還可以看所謂的內在差異,內在差異有三方面:一、智力測驗中的內在差異,語文與非語文之間的差異,若是內在差異高達12-15點以上(一個標準差),可視為學障。諼諼的非語文智商低於語文智商22點(1.5個標準差),學習非語言方面的技能有障礙;二、認知能力測驗(CogAT)與學力測驗(PAT)之間的差距,若某一科的差異高達1.5個標準差,可視為學障;諼諼數學空間認知能力高,但是數學一科的學力測驗明顯低於CogAT。三、各科成績之間的內在差異,諼諼的學力測驗(PAT)中,數學一科PR73,雖然不是差到不行,但與閱讀差若雲泥,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各科差異,不是與群體比較。
從學校成績和PAT來看,本來預期諼諼的數學認知能力會差語文很多的,意外的是,CogAT的數學和空間兩項居然明顯地高過於語文,更奇怪的是,他的CogAT語文智商卻低於智力測驗的語文智商20點,快達1.5個標準差。資優老師猜測,可能是團測時專注差而受到了影響。此外,各種測驗得分的不穩定、互相矛盾、忽高忽低,也是2E的特徵之一,因此,她將諼諼送去特教老師那裡做瑞文圖測。
學障會壓低智商全量,所以學障兒的智力要以瑞文氏圖形測驗來看,可以排除非母語、雙語、專注力缺陷、讀寫障礙、手眼協調障礙、自閉症、處理速度、工作記憶等因素。測驗的結果非常地高,特教老師說,換算成PR則將近100,怎麼可能?我不知道在她的電腦系統中跳出什麼樣的數值,但我知道自己的兒子有學障,絕不是什麼IQ幾近於頂的那一種。特教老師說,這個孩子有高潛能但同時也有輕微的障礙,高資優兒童常會在某一個領域有缺陷,這個說法與我所讀過的研究很接近,各個領域在發展中相「競爭」的結果,某些能力太突出時,同時也擠掉其他能力的發展空間,稱為不同步發展(asynchronous development)。她還做了讀寫測驗,拼字與閱讀都有算入處理速度,從數值差異來觀察,諼諼的確有輕微的書寫障礙。
瑞文和CogAT合併一起看,諼諼的數學潛能雖然達到資優教育的標準,但下學期的成績單下來了之後,雖然進步了很多,但卻沒有資優的表現,於是我又回頭找資優老師問清楚,看看諼諼是否能夠入選資優數學組。最後討論的結果,她決定,暫時只讓他參加語文組,至於另一組,等他的數學成績穩定下來之後再說,但他還是納入資優系統,老師會在上課時注意他個別的需求的。很典型的澳式「乾坤挪移大法」,媽媽的解譯方式是:諼諼的情況複雜,教學上無法處理,讓他加入只會添大家的麻煩,先觀察後再說。
再看英文部分,PAT成就測驗,分成數學與閱讀兩部分,與同年級比較,並非與同年齡比較,諼諼六歲半時就讀了二年級,年齡偏低。二年級閱讀測驗高,因此能夠繼續參加三年級的閱讀測驗,三年級得分也是達到能夠參加四年級閱讀測驗的程度,因為某種因素而沒舉行(後來才知道資優老師高升,調去行政部門工作)。因此,特教老師做了四年級與五年級的閱讀測驗(YARC),五年級的部分幾乎全對,得分高過於四年級的得分,最後平均得到的閱讀年齡是11歲半,也就是六年級程度;拼字年齡測得12歲半,七年級程度。因為他沒有學過拼字,本來我以為他只會讀不會寫的,所以作文寫不出來,沒想到拼字年齡卻高過於閱讀年齡。
綜合各種測驗來看,不只是出現了明顯的內在差異而已,而且還出現了互相矛盾、忽高忽低的現象,智商的語文部分遠遠高於非語言,而CogAT的得分則完全相反,數學與空間認知意外地高過於語文認知,CogAT的語文實在不應該低於數學與空間,而且還低於IQ的語文20點。此外,拼字年齡高於閱讀年齡也是令人大感意外。
再來看在校成績,下半年諼諼雖然科科皆有進步,最弱的數學和寫作兩項都晉升到中等程度,其他的科目也都有進步,可見學障不是無藥可救,雖然不能根治,經過一番努力還是得到了突破。雖然如此,還是令人十分不放心,尤其是數學,雖然整體所有突破,但還不甚理想,實際結果與上述的各項測驗相去甚遠。再者,寫作有障礙,七歲半以12歲半拼字能力的加持,對寫作毫無幫助。雖然面對這些奇特的現象,我早已經習慣了,然而真正的癥結在哪裡?是學障造成低成就嗎?還是另有其因呢?
學障造成了低成就,不是不會寫、不會算,自動化程度低,造成孩子在實際操作時有了障礙,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父母只能去面對,無法改變學障持久固著的本質。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算數能力發展受阻,寫作課時腹笥甚窘嗎?是語言轉換有困難嗎?是理解有障礙?還是學校的教法有問題?
就數學而言,之前我曾經懷疑過三語教育會讓數字概念不容易形成,三語之間的頻頻轉換會嚴重地阻礙到數字轉換成語言的歷程,從數數障礙即可見一斑。自從我將觀照點放在學障上之後,我還發現到,澳洲小學的教學方式特別不利於學障兒,此話怎麼說?(請見『建構式數學』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
根據我自己實際參與數學課,對學校的教學狀況有了實地的瞭解之後,學障本身的確造成學習困難:固著性行為造成語言系統轉換困難,英轉中,中轉英,讓他的大腦運作起來不是那麼利索。但根據我自己對孩子的瞭解,除了學障之外,外在的因素還有兩項:班級秩序與教學法。
與傳統的班級概念非常不同的地方是,他們老師允許學生上課時到處閒逛遊走、進進出出、說話討論、做自己的事情、甚至打電動,尤其是班上有幾個小朋友有嚴重的專注力與情緒障礙,老師卻允許這些小朋友不做功課,讓他們上課時打電動,他們就不吵不鬧了嗎?玩iPad就能夠讓他們安靜與專心了嗎?這是解決班級秩序問題的方案嗎?
然而,諼諼是一個敏感的孩子,容易分心晃神,在入學之前,他的專注力非常地好,然而教室裏狀況實在是太多了,他根本無法專心。一個孩子上課時思緒無法集中,是應該以吃藥來控制,還是老師應該更有效地控制班級秩序,以不影響他人為原則?在尊重個體差異之餘,老師對於秩序的維護,是不是也應該以整體為考量?
此外,澳洲小學的數學教學以語文為核心,大幅度地要求使用語言文字來解釋步驟與規則,由於沒有課本,因此要求在簿子上寫下解釋文,純機械式演算非常地少,這與傳統概念中的算數相去甚遠,到底是要會算還是會寫?很少算卻要求要會算,這不是很矛盾嗎?諼諼對這種教學法非常地不適應,感到無所適從,關於這個議題,另外一文有分析,請見:『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二』。
簡短而言,澳式數學是一種結合語文、書寫、數字、唱數、遊戲、手動美勞、工具操作的教學法,強調步驟分解、步驟解說、發現規則與實際手動操作的學習方式,怎麼看都是立意不錯的教學法。但以一個家長的身份來說,這樣的教學法對於一個手眼協調有困難的學障兒,操作起來太過繁複,若是這樣的教學無法讓孩子發揮潛能,反而阻礙學習,一個孩子從資優兒變成學障兒,教育單位是否應該考慮改換教學方式呢?學校做了這麼多測驗的目的何在?無非是要以此做為改善教學的參考,使得教學能夠適性,若是有孩子不適應這樣的學習方式,教學法本是要幫助孩子學習的,卻讓孩子迷惘,我想,理論再美好也是枉然的。
不久之後諼諼就要轉去德國了,對於不喜歡改變的諼諼來說,雖然重新適應新的環境是一大挑戰,但這也是危機中的轉機。德國中級教育雖然注重小組討論與文本詮釋,但並非在國小就開始實施,在重視討論的傳統之下,小學數學反而比較制式傳統、簡單不囉嗦、以機械式演算為中心,沒有討論式、建構式的教學;寫的訓練通常以聽寫拼字為主,作文開始得較晚,這看似呆板的教育,了無新意,但呆板重複卻是諼諼的強項,只要孩子能夠學習,我不介意傳統制式,教育不一定要翻轉。制式會扼殺理解力?創造力?德國是全世界專利人均最高的國家,從結果來看,制式不見得會扼殺創造力,孩子不見得會因此而無法發揮潛能,相反地,紮實的穩固是發展的前提。
此外,在德國一般小學施行半天制(有些小學也改革成全天制),中午時就放學,學童回家吃午飯,吃完午飯,要寫一些功課(澳洲的功課是一星期份,我們一次寫完),德國人做事講求效率,以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學校只俱指導功能,不負責填鴨,日常的讀寫算實在用不到六個半小時來教學,實際操作演練、消化吸收都是讓學童在家完成,而非在學校。
此外,澳洲小學沒有使用教科書,因此,家長無法知道孩子在學校都學了些什麼,往往等到事態嚴重到了不能彌補的時候,發現學障來襲,再介入,都已經太遲了。德國小學很傳統,使用課本,家長每日可以很明確地掌握進度與學習內容,就算孩子在學校無法吸收學習,在家還有機會補回來。因此專注力障礙、書寫障礙、記憶力缺陷所帶來的問題可以降到最低點。
至於事情發展是否如我所預測的?這些都是我家爸爸口中的小學,如今難說哦?雖說各國教育中,我對德國的制度最為熟悉,但是對初級教育的認識,還不算深入。每種制度都有它的黑暗面,我相信在德國也有不少,最為眾人所詬病的是因循傳統,被爸爸罵得要死的,像是拉丁文,但我心底卻是超期盼的。最後具體成效如何?讀者們請拭目以待,看我對各國教育體制如何愛恨交加吧!
Moria Flaig
28. Januar 2018
三語笑話
三語兒童小諼諼常常跟爸爸說笑話,他喜歡說的笑話很符合他的身份:三語兒童,顯示了他對於語言有著獨特的理解方式和幽默感。這次他說了一個從書上看來的、自己再加以改編的笑話,實在是很好笑,媽媽不得不記錄下來。
有一匹馬馱了一個袋子,袋子裏面藏著一隻狼,到遠方旅行,到了目的地時,狼從袋子裏跳出來,肚子餓了卻要吃馬,不感激馬一路辛苦地背著牠。這時候,來了一隻兔子,馬要兔子主持公道,兔子想到一個計策,就跟狼說:「這麼小的袋子,你不可能躲在裏面吧!」於是要狼演示是如何藏在袋子裏的?於是狼就再度鑽進了袋子裏,馬就趕緊把袋口給封起來。
這個故事感覺上很像是伊索寓言,不知道是從哪一本書看來的,坐在一旁的我,於是故意問他說:「為什麼狼要吃馬呢?兔子比較小,為什麼不先把兔子吃了呢?」諼諼用中文解釋道:「妳把馬倒著讀讀看就知道原因了。」我心想他一定是從英文故事書上讀來的,於是想想看Horse倒著讀是什麼字?沒字啊!
後來他說,馬倒著讀是:「am!」我怎麼想也想不通,為什麼Horse 倒著讀是:「am!」說了半天,他還表演吃東西的動作給我看,不明白為什麼媽媽會聽不懂。突然間我恍然大悟,他說的是,每當媽媽要他吃東西時說的那句話:「am!」就是台語的嬰兒語,吃的意思,也就是「ma」倒著讀,哈哈!
說完了,他繼續用德文跟說了一個腦筋急轉彎的笑話給爸爸聽,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北極熊媽媽找到了一本書,帶回家給小熊寶寶讀,就跟小熊說:「書倒著讀就是小熊了。」這下子,媽媽更聽不懂了,急忙問:「為什麼書倒著讀就會變成小熊呢?」諼諼又用德語重複一次:「Buch rückwärts lesen ist Kalb (書倒著讀就是小熊了 )」書(德語Buch)倒著讀是Chub(ch也可以發k,以英語發音),即是德語的Kalb(英語:calf),意思是動物的小寶寶,呵呵!果然是書倒著讀就是小熊了!超難懂的三語笑話,大家看懂了嗎?
最後,他又說了另一個笑話:「字典的意思是恐龍!」天啊!字典怎麼會變成是恐龍呢?他說:「字典就是Thesaurus啊!分開讀就是恐龍。」經過一番解釋,原來他將Thesaurus拆解成the saurus=恐龍,哎喲!不知道是從哪一本書上讀來的笑話唷!呵呵!
原來,諼諼天生喜歡倒著讀,難怪乎!他老是寫鏡像文,以前一開始寫自己的名字時,正是倒著拼呢!
後記:上傳這篇文章之後,我突然想到,馬倒著讀是台語的「am」,「吃」的小兒語。那麼!我靈光一閃,就跟諼諼說,那媽媽倒著讀不就是「am am」?就是嬰兒語吃飯的意思。諼諼卻馬上接口問:「媽媽煮am am倒著讀是什麼呢?」哈哈!還是「媽媽煮am am」。這個孩子真有趣。
延伸閱讀:
荔枝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52.html
Moria Flaig
5. Januar 2018
孩子為什麼不願識字
最近在臉書上接到一個網友的私訊,論及一位中年級的小朋友,上課時表現都不錯,計算能力也嫻熟,每次上完課之後,老師詢問上課的內容,也都明白無誤,一個看似聰明伶俐、記憶力強的孩子,卻不識字,國語課本雖不是能夠倒背如流,但因為記憶力強,上課時只需用心聆聽老師講解就能夠將內容記住,理論上,這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理應很強啊,但是為什麼不願意識字呢?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識字?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視覺記憶不良而導致識字障礙吧!但我今天不是要談學障起因,而是學習動機。就學習動機來說,我想不願意識字的原因是,他看不到識字的必要性。上課時都聽懂了,為什麼自己要會讀呢?剛好諼諼正是這一類型的孩子,在沒有深刻經歷到識字的必要性之前,他就是不願識字。需求是動機的觸媒、動機是學習的推進器,當必要性深深地撞擊著孩子的心靈時,才會引爆動機的火花。
諼諼三歲時就能夠認讀一些英文字,那時候我自己也感到非常地驚訝,沒有人教他,他這麼會呢?我們不要小看耳濡目染的力量,這種力量比起一個母親殷殷的期盼大多了,在美國舉目所見都是英文字,一個三歲小孩會認幾個字,應該很正常吧?然而我們家從來不說英文,也沒有電視、網路可以讓他看到、聽到英文,雖然他聽懂得英文、也會說英文,但是沒有人教他如何「讀」英文啊?
弔詭的地方就在這裡,他一直以為他的父母不會英文,他沒有媽媽爸爸來教他英文,他不得不自己想辦法學,一個小貝比這麼小就有危機意識?就學習動機而言,這一點的確很關鍵,說來一點都不誇張,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深信英文閱讀是他自己教自己的,不是媽媽教的。的確如此,我只是引導他讀而已,並沒有解釋怎麼讀、怎麼拼字,確實是他自己學的。我所使用的方法是直接閱讀法,他只是跟著iPad讀罷了,讀完之後,我把文章拷貝貼在牆上,他自己搖頭晃腦地對著牆壁大聲朗讀,欸!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會感到學習英文的迫切性,那是因為沒有爸爸媽媽教他、讀給他聽,他必須自己想辦法學習。
中文就完全不同了,不但是舉頭不見方塊字,低頭看著課本也很陌生,還有一層心理因素,這就是我說的,為什麼那位小朋友不願識字的原因。這要從諼諼嬰幼兒時期的「床邊故事」談起,由於我們住在美國,手邊的中文童書數量雖然很有限,但是我每天一定說故事給孩子聽,因此,每本繪本諼諼都聽到爛熟了。但是感覺上,比起英文,他卻沒有表現出積極主動識字的需求,除了欠缺環境刺激、中文難學之外,他還發現,中文無法自己學習,必須靠媽媽一字一音地傳授,導致他的想法是:「我都聽懂了,全都背熟了,不會時媽媽會告訴我,為什麼要自己識字呢?」他看不到識字的迫切性。對於英文的想法則是,如果我自己不會讀,誰來告訴我?
一年來我在家施行中文自學教育,諼諼對於中文識字敷衍了事的態度,顯而易見,國語課本只要聽過一、兩次,就全背起來了,就像當初嬰幼兒時期一樣,媽媽說故事,寶寶照單全收,全都會背了,為什麼還要識字?自己讀,內容會有不同嗎?根本不需要。英文就不一樣了,沒人讀給他聽,非得自己讀不可啊!
我們在國外生活,孩子在學校用不到中文,出門看不到中文、完全體會不到學習中文的迫切性,這很正常,因為所有的書都是用英文寫的,會讀英文就好了,為什麼要學中文?這種想法也很自然,很容易理解。再加上中文又是這麼難認、難寫、難學,孩子的學習動機當然低落。反觀德文,卻完全兩樣了,我們不住在德國、舉目也不見德文、身邊的德文書也不多,德國人在美國、澳洲更是稀有,不是像是中國人滿街跑,圖書館還有大堆中文童書可以借閱,中文環境比德文環境好太多了,但諼諼的德文閱讀能力卻比中文好太多了,那是因為德文會說就會讀,根本不必學呀!
然而生活在台灣的這位小朋友,舉目所見都是中文,家裡、學校、電視說的都是中文,卻也沒有感受到識字的迫切性,他的想法跟我兒子一模一樣,在學校專心聽講,明、白、就、好、了,何必識字?
自己讀會有不同嗎?這位小朋友不但沒有識字的迫切需求,而且也沒有體會到,自己能夠閱讀,能夠讓所學、所接觸的面更深更廣,那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到處都有聲光影像的傳媒,資訊遍地都是,沒有讓他感受到不識字的不便。他只是個孩子而已,去便利商店買點心吃,老闆自然會幫他找錢,何必自己先看價錢!不似諼諼生活在英語世界中無時無刻地感受到強烈的危機感,只因為他的父母說的語言與英文不同。以前我們出門時,這小子老是念念叨叨地叮嚀他的父母,要注意這個、要注意那個的,他以為我們看不懂英文呢!這一年來成熟了許多,突然開悟,原來自己的父母不是不識字!
然而孩子不願識字的原因,除了內在的學習障礙之外,是不是各種取代人腦的技術太過便利了,讓孩子沒有感到識字的迫切感呢?我想,不久之後,所有的手機都像識讀筆一樣,都有識讀功能,我們只要掃描一下不認識的字,手機就能夠自動幫我們讀出來,那我們的下一代還需要識字嗎?不需要吧!
延伸閱讀:
Moria Flaig
12. Januar 2018
專注力缺陷
最近,網上一位特教老師的觀點引起我的注意,專注力缺陷往往是中文讀寫的隱形殺手,專注力伴隨而來的問題有:注意細節的能力差、空間視覺記憶缺陷、工作記憶缺陷、處理速度慢、執行效率低,這些缺陷都會嚴重地影響到中文讀寫的學習。
專注力缺陷是不是只是發愣晃神而已?是不是只是好動而已?然而有些好動的孩子卻能夠一邊看電視、一邊寫功課,專注於功課的精神完全不會受到外界干擾,有些孩子即便沒有電腦電視音響,外表看起來很安靜、不好動、凡事非常地專心致志,卻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外界一點點小變化都會讓他魂飛天外、精神渙散,諼諼就是這一類型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從結果來判斷,並非由外在環境,有些孩子就算是在安靜的環境之下,也很容易分心。
從那位特教老師所提供的照片顯示(服藥前後的比對),一個專注力差的孩子書寫國字時往往缺少筆畫,字體結構差,觀察與記憶字形的能力低,從記憶中呼喚提取字形的速度緩慢,從照片上的字跡來比對,諼諼的字體也是這樣,支離破碎,欠缺結構,彷彿孩子天生欠缺審美觀,況且他還在仿寫階段,要他自己寫出,那就更慘了。要求他仿寫五次後憑著記憶寫出,馬上寫是寫得出來,但隔一段時間之後他就寫不出來了,可見手的動作無法進入長期記憶。
長久以來我並沒有想過問題會出在注意力上,因為諼諼是一個做事情非常專注的孩子,無論是玩樂高、研究科學、還是閱讀,他總是專心致志,非常地投入,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有專注力的問題?再加上,我們是無螢幕家庭,除了下西洋棋之外,他絕對不會有機會碰到電腦螢幕,關於專注力,我們可是做了最萬全的防範,孩子怎麼反而因此得了注意力缺陷呢?
若從過動這個面向來觀察,他與一般孩子不同的是,打從出世起就「很忙」,怎麼說「很忙」呢?他一直忙於自己的事情,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有目標,新生兒期忙於觀察四周,爬行期忙於到處爬行、行走,連睡覺時也在爬。學會獨立行走之後,一屁股坐下來,就決心於「閱讀」,沒書可讀的時候就坐立難安。一個忙於探索這個世界的嬰兒,專注力應該是天生的好。然而,研究卻發現,注意力缺陷正是起於,嬰幼兒的睡眠理應該比成人還要長很多的,到學齡期,一般學童吃過晚飯七八點就就寢,諼諼必須天天耗到十一、二點,出生後就捨不得睡覺,幼兒期甚至精力旺盛到,媽媽說一整夜的故事,寶寶卻完全沒有睡意,整夜都沒有闔上眼,要求我不斷地讀下去,咦!不是說小貝比的專注力只能持續十幾分鐘嗎?怎麼會持續一整夜?故事不是能催眠嗎?沒效啦!他對所有的故事付與高度的關注,無法分心睡覺。雖然日後在行為上表現不像過動兒肢體活動那樣地頻繁旺盛,但是事實上,他的心智活動一直過於旺盛,導致於自我調適與控制的能力欠佳,唉!沒書讀時坐立難安呀。
因此,我們不能只是從外在環境來判斷孩子的注意力缺陷,雖然我們沒有讓孩子接觸螢幕,儘量讓他接觸書本與大自然,若從學障來觀察,專注力的問題就很明顯了。諼諼的書寫能力在自動化上出現了障礙,讓他描摹字母,一描完,馬上寫出來的字,筆順卻完全倒反(從下到上、從右到左的運筆方式),無論描多少次還是如此,可見他的書寫能力無法經由反覆練習來進入自動化的程序,自動化有障礙。這時候,他寫作文時往往要花很久的時間去回想,我們都知道,寫字本身應該是一種反射、不需要思考的動作,然而他寫字時卻要極力回想,連臨摹抄寫也是如此,處理速度低,都在晃神發愣,無法將心中的意思迅速表達出來。
難道這是注意力缺陷的徵兆?最近看了一本書『How to Help Your Dyslexic and Dyspraxic Child』,作者提出了一個點值得我們注意,患有讀寫、運動障礙的孩子注意力往往不佳,因為自動化程度低,因此凡事進行緩慢,本來不需要花費精神的反射動作,他們卻必須比常人花費更多注意力去執行,正常小孩只需要反覆書寫幾次就能夠進入自動化程序,然而,患有書寫困難的小孩並沒有這種能力,自動化程度低,寫字無法隨心所欲,執行任何一個小動作都需要經過思考,結果是本來不需要思考注意的小細節,都需要思考注意,相較於一般人,專注力會比較差。我想,他與過動兒和緩慢兒不同的是,注意力缺陷不是學障的原因,而是學障的結果。他們班有服藥的過動兒,寫字完全沒有自動化的問題,行雲流水,非常流暢漂亮,但是閱讀時則是兩樣,完全無法集中精神。
什麼是專注力缺陷?難道專注力非常高的孩子也會有注意力缺陷嗎?諼諼往往可以專心地讀好幾個小時的書,完全不會分心,還能過目不忘。他七個星期大時(請注意不是七個月大),我們提著嬰兒籃參加家人的洗禮,他全程參與,一整天到半夜都沒闔上眼睛,而且也沒有哭鬧,非常聚精會神地觀察周遭的一切。精神這麼專注的小貝比長大後,在學校卻完全無法專注、無法學習、晃神分心、做白日夢,做功課時靈魂總是雲遊四海,那是因為他一向太專注了,外界所有訊息統統接受,大腦中沒有內建起篩選的機制,統統專注的結果是,在學校那種吵雜的環境中,完、全、無、法、專、心。
入學之後,事情的發展就越來越清楚了,諼諼這樣的孩子跟著好動的e世代一起學習,身處於多元媒體無所不在的教室中,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長久以來我們在家中所培養的專注力徹底地被擊潰,是因為沒看過電視,沒打過預防針所以不俱免疫力嗎?是因為長久以來生長於安靜、專注的環境之中,孩子反而因此不適應吵雜、凌亂、沒有秩序的學校生活嗎?是因為自動化缺陷,即使是孩子本身擁有高度的專注力,自動化缺陷也會耗盡孩子的專注力嗎?是也!非也!
就拿看書這一件事情來說,令人驚訝的是,諼諼走在人來車往的路上也能專心看書,顯然地,他對於有興趣的事物專注力很高,而且有著沈溺、上癮、無法自拔的傾向,相對來說,對於沒有興趣的事物,專注力就很低了,無論進行多少次的練習都無法進入自動化的程序,是寫字時不專心寫、背九九乘法時不專心背,而無法自動化的?還是對於寫字、背九九乘法完全沒有興趣,而無法自動化?說來起來,這個現象其實很正常,誰家的孩子不是如此呢?對於有興趣的事物付與高度的關注,學習迅速,對於沒有興趣的事物缺乏學習的意願,學習速度緩慢。看起來很正常的現象,不幸的是,但當這種現象呈現兩極化時,就變成學障了。
一個剛出世不久的嬰兒照理說應該好好地睡覺才對,為了觀察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卻沒空睡;讀故事書時,應該只是瀏覽大概內容來得到樂趣 就行了,他卻給予高度的關注,一一地把細節都給背起來了。你說他的專注好還是不好呢?我想,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既好又是不好。就拿他爸爸來說,他在工作時,你跟他說什麼、外界發生什麼事情、就算天崩地裂,他也沒反應,他的專注力不僅是好而已,而是太好了。我想,從這裡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他們父子兩個對於專注力的自我調節控制的能力比起常人來說,是比較太差,該專心時容易受到影響,該「分心」的時候卻無法分心,無法控制自如。
會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關鍵在哪裡?我想是在於自動化,需要透過機械式學習的事物,像是書寫、數數、乘法表,卻無法進入自動化的程序,造成寫字的時候常常發愣,想不起來,字無論描多少次,都無法牢記;九九乘法背了很久,還是記不牢。雖然教育界反對機械式學習的聲浪越來越強(請見『建構式數學』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但是很現實的是,就算九九乘法不用背,用累加法一樣也能夠計算,寫國字能夠省掉機械式練習嗎?有人說用電腦打字,打字也要能選字,寫字能力差的孩子,識字能力不見得好。很現實的是,每個小孩子在學習的路上,皆無法躲過機械式的歷程,對一個自動化有困難的學障兒來說,更是如此。不用背九九乘法,累加法要寫很長,寫字本來就非常困難了,累加弼教好嗎?
然而去機械化的教學法終究是治標不治本,要改善專注力只有一方了,讓讀寫計算儘早進入自動化,讓該專心的能夠專心,不需要注意的事情,皆能自動化,這才能夠讓專注力導入正常!
延伸閱讀:
中文、折紙與職療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2/blog-post.html
高潛能+低成就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89.html
孩子為什麼不願識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68.html
建構式數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二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31.html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9/blog-post_30.html
系統轉換困難:數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24.html
系統轉換困難:語言文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21.html
識字一定要直接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11.html
善用閃字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html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
字盲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47.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數數障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8.html
跳躍型學習者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30.html
空間型學習者
循序缺陷
奇異的資優特質
是學障還是資優?
聽覺型VS視覺型學習者
學障資優(2e)與智力測驗
Moria Flaig
15. Januar 2018
矛盾的學障症狀
『How to Help Your Dyslexic and Dyspraxic Child』這本書讓我對學障有另一個層面的認識,我們如何理解學障?是不是每條症狀一一地核對確認就行了呢?學障特殊之處正是,並不一定只是學習某種能力有障礙而已,往往還會伴隨著其他障礙一起出現,因此很難診斷,典型的現象是,患有讀寫困難孩子閱讀能力卻很好,但是手眼協調不佳,反之,有些患有運動障礙的孩子雖然沒有接球的問題,卻讀寫有困難。這時,我們到底要說孩子是患了哪一種障礙呢?
讀寫障礙(dyslexia)不代表著只有讀寫有障礙而已,運動障礙(dyspraxia)不只是肢體動作自動化程度低而已,數學障礙(dyscalculia)不只是不會加減計算,專注力缺陷不只是好動,亞斯不只是不愛搭理人,這些缺陷還會影響到其他面向的學習,造成其他障礙的發生,讀寫障礙往往伴隨著數學障礙、溝通障礙、專注力缺陷等障礙一起出現。各種學障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有些孩子的症狀很清楚地與一種缺陷完全相吻合,有些孩子俱有多種互相重疊的缺陷,有些孩子沒有外顯缺陷,卻俱有某種內在看不到的隱形缺陷。
學障並不在於學習聽說讀寫算有障礙而已,大腦在理解後,將訊息透過神經傳遞到肢體上,動作在執行時產生了落差,無法聽令大腦的使喚,耳朵聽到語音但是嘴巴無法模仿發音,眼睛看到字形但是手無法仿寫記憶,障礙有時候只發生在一種技能上的學習,有時候多種,有些孩子不能透過教導學習來克服障礙,有些孩子能夠克服,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學障,但這時候,障礙不是消失了,做父母的還是能夠看得到,障礙一直如影隨形地存在著,只是被克服了而已,沒有根治。
在諼諼身上我看到了,他在進行書寫與計算時,理解上與執行上發生了很大的落差,手不配合大腦來運作,以致於寫不出來、算不出來,透過學習他克服了讀寫障礙,他是自學閱讀以後才進入學校體系的,學校以書寫拼字來教導閱讀,幸虧諼諼在入學前就已經會閱讀了,閱讀部分因而免遭池魚之殃,完全沒有問題,入學後測得拼字能力也高達十二歲半,但是由於自動化困難,所以寫字時無法隨心所欲,但是我們不要忘了,英文讀寫的學習歷程非常短,中文讀寫與數學學習的歷程則非常地長,因此他的學障就明顯地表現在這兩個面向上。
此外,作者還進一步指出,有時候矛盾的是,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現特別好,卻同時俱有缺陷。比如,有些患有讀寫障礙的孩子,讀寫能力卻是特別好,聽起來是一個相當矛盾的一個措辭,但確實是如此。諼諼就是這一類型的孩子,讀寫能力應該非常地強,但因為神經不配合的關係,卻患有讀寫障礙,雖然有俱有拼字、造句、作文的能力,卻時常寫不出來。因此,我們會發現一些書上所列舉的評量表,使用在某些孩子身上顯得格外地矛盾,就以這本書上的評量表來看,諼諼的讀寫障礙吻合度,比起運動障礙(手眼協調)高出很多,實際上運動神經的問題才是造成他的學障的主因,但他早爬早走不符合評量表,而晚畫晚寫在評量表卻未列舉,雖然在評量上與讀寫障礙較為接近,卻沒有外顯的讀寫障礙,我們不能因此說他的讀寫障礙是不存在的!
我在諼諼學校還遇到一個更極端的孩子,這個孩子患有運動障礙(dyspraxia)卻在運動上有特殊天賦,才六歲就被選為奧運體操貯備選手,定期參加集訓,但他媽媽說他在精細動作方面卻有嚴重的障礙,無法寫字,還說這種大動作發達、小動作失調的情況並非十分罕見。
這聽起來像是,諼諼的手眼協調困難起於七個月時就開始學走路?十個月大時就能夠到處自由行走?運動神經發育特別早的孩子,日後肢體協調能力反而會比較差嗎?如今他不但接不到球、打棒球總是揮棒落空、騎腳踏車常常跌倒、在幼兒期時還無法騎三輪車、行走時無法與路人保持距離、而且不會過馬路。換言之,早期運動神經發育得太早並非好事,這反而是日後運動障礙(dyspraxia)的前兆。
若從過讀症(hyperlexia)來看學障,雖說過讀症與讀寫障礙的失讀症(dyslexia)正好相反,過讀症是在口語表達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全之前就出現了閱讀行為,能夠閱讀並不代表能夠理解文字意涵,所以最終也是一種讀寫障礙。諼諼似乎是這一類型的孩子,閱讀行為出現得非常早,前閱讀行為(emerging reading)甚至在一歲以前就出現了,那時候他總是以指認書上的繪圖來學習語言,自發性英文認讀早在三歲時就出現了,加以訓練之後,四歲時就能夠獨立閱讀所有的英德書籍,入學之後被測出閱讀年齡高達十一歲半。閱讀能力強,口語表達能力雖然沒有明顯地落後同儕,但是性情沈默,非但不喜歡說話,而且還是個遲語兒。可見,過早出現的閱讀行為,在日後有可能發展成讀寫困難。
再來看工作記憶缺陷,不要懷疑,工作記憶力有缺陷的孩子往往卻有驚人的記憶力,諼諼記誦九九乘法有困難,要歷經非常辛苦的練習才能夠將記憶轉入自動化的程序,在中文識字上,我們也渡過無數痛苦的歷程,奇怪的是,有些字他可以馬上認讀,有些字無論我怎麼教,都毫無印象,但是課文只要讀過一、兩次,就能夠通通背起來。這個暑假還執意要背『The Famous Five』21本長篇章節故事,我不相信天底下有這樣看書的孩子,於是隨便朗讀一段來讓他接續,他真的接得下去。再者,特長的化學、恐龍、星球名稱根本不用背,讀過一次馬上記住,難道字越長越好記、名稱越怪越容易學習?然而,要求他記住一個簡單的「快」字,卻完全沒有辦法,怎麼會這麼矛盾呢?這孩子到底是記憶力好?還是記憶力差?最後我想通了,這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記憶有缺陷。
最俱戲劇性的莫過於數學障礙,讀者可能已經猜到我要說什麼了,沒錯!一個數理推理能力佳的孩子,數學空間推理在智力測驗和CoGAT認知測驗上都得高分,但是算數能力卻非常地差,被老師宣告得了數學障礙,必須進行職療。今天要他算7x5=?他卻拆解為7x3+7x2=21+14=35,眼尖的讀者可能已經看出,他使用的正是代數的分配律,數學推理能力不錯嘛!卻無法直接反應35這麼簡單的數字。在邏輯推理上他的確很擅長,七歲就能夠進行分數乘法和加減運算(沒有通約分),但是因為記憶力差,自動化程度低,實際操作起來非常地吃力,而且算錯、記錯的機律很高。
什麼是專注力缺陷?專注力非常高的孩子也會有注意力缺陷,若非不是自己的孩子是這樣,我真不敢相信,世上居然會有這麼離奇的事。諼諼往往可以專心地讀好幾個小時的書,完全不會分心,還能過目不忘。他七個星期大時(請注意不是七個月大),我們提著嬰兒籃參加家人的洗禮,他全程參與,一整天都沒合眼,而且也沒有哭鬧,他一出生就是如此,非常聚精會神地觀察周遭的一切。精神這麼專注的小貝比長大後,在學校完全無法專注、無法學習、晃神分心、做白日夢,做功課時靈魂總是雲遊四海,那是因為他一向太專注了,外界所有訊息統統接受,沒有篩選,大腦中沒有內建起篩選的機制,統統專注的結果是,在學校那種吵雜的環境中,完、全、無、法、專、心。
向來我排除了亞斯的可能性,因為諼諼從小總是笑臉迎人非常可愛,阿姨們常說這個小孩眼睛會放電來吸引人的注意,他雖然不愛說話,但是眼睛會說話就行了。這和自閉兒面目缺乏表情、視線避免與人接觸完全兩樣,他的視線不僅喜歡與人接觸,而且就像朋友說的,會放電,自閉兒對人不是不理不睬嗎?一個總是以笑臉迎人的孩子怎麼會是亞斯呢?
然而諼諼卻俱有幾個亞斯特質:喜歡轉圓圈、只願意吃特定的食物、喜歡做重複的動作、沉迷於特定的事物、精通天文學深奧的理論、對於日常生活卻沒有興趣、沒有區分看書與背書的不同、說話時有時像是一本百科全書、無法變通。固執、無法變通,不是說是最適合數學的機械式演算嗎?怎麼會數學不好呢?問題就是出在這裡,澳洲小學採用多元多媒體教學,所謂建構式數學,讓孩子學習各種瑣碎的算法。然而亞斯兒只固著於一種方法,多元化只會讓他的世界崩潰、瑣碎繁多的步驟只會加深自動化的困難。我們想想看,每天放學一定要走同樣的一條路的孩子,加減法當然要堅守媽媽教的進位借位法,不願走其他的路徑。不幸的是,在澳洲老師根本不教進位借位法。
亞斯兒在好惡上表現得非常極端,終日沈溺於自己的興趣之中,對於沒有興趣的事情,完全不理不睬。諼諼對於看書這一件事情非常地執著,非常地沉迷,簡直到了沈淪的地步。他不到一歲就開始看書,弔詭的地方就在這裡,他的學習障礙就出現在熱衷於看書這一件事情上,「讀書」彷彿妨礙到其他技能的學習,不願意寫、不願意算、有時候也懶得說話,天下事總是複雜得難以一言以蔽之。要他從事別種活動就精神渙散、無法集中注意力,雖然經過反覆操作練習,就是無法進入自動化的程序,這種狹隘性與局限性行為歸根結底是來自於,孩子知道他學習有困難,不願意學習新的事物,寧可不斷地重複一樣的事情。讀書可謂他生來就從事的活動,不讀不行。
從上述種種矛盾的症狀來看,諼諼的障礙是屬於哪一種?以各種測驗來看,諼諼的讀寫能力非常好,七歲時測驗測得拼字年齡十二歲半、閱讀年齡十一歲半,卻有讀寫的障礙,CogAT測得數學空間推理能力達到資優,卻有數學障礙,一向非常專注的孩子到了學校注意力全面崩盤,總是笑臉迎人的孩子卻是個固執的小亞斯。沒錯!我們很難說他是亞斯一族還是讀寫障礙一族,他的障礙是多重複合型,具體上屬於哪一種障礙?不是很明確。
正如『How to Help Your Dyslexic and Dyspraxic Child』這本書的作者所提出的觀點,有些孩子的症狀剛剛好符合某種特定的缺陷,有些則是多種症狀的複合體,沒有外顯的特定缺陷,孩子的症狀並不完全吻合於某一種缺陷時,這並不是說學障就不存在了!相反地,它的影響面可能更為擴大與散發。以諼諼的情況而言,他的障礙雖然不明顯地出現在聽說讀寫算上,卻嚴重地妨礙到聽說讀寫算的學習,可謂擴大到所有的層面。
我們都知道學障是屬於終身性,只能盡力去克服,不能痊癒。此外,教育系統的形態往往能夠決定學障的嚴重程度。就以時下盛行的建構式數學來說,那種繁瑣多變的計算方法,非常不利於學障礙兒那種固守一成不變的思維模式(請見『建構式數學』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在這種體系中,諼諼的數學障礙就出現了,在傳統體系中,他的數學障礙可能不會外顯出來,我也看好小學之後的數學,因為機械式的數字計算減少,主要以邏輯推論為主。再者,在國外憑著表音文字的簡單易學,他克服了讀寫上的困難,若是進入中文體系的話,讀寫會變得毫無希望,眼無法認讀國字、手無法記憶筆畫,後果不堪設想,不僅是無法讀寫,還無法透過閱讀來學習,這會嚴重影響到認知的發展。由此可見,在不同體系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障礙,是否能夠靠著學習來克服,也視體系本身而定。
總括而言,諼諼並沒有真實的讀寫障礙和數學障礙,何謂真實?他既沒有語音拼字的困難,也沒有數學理解的困難,然而他的學障卻表現在書寫與數學這兩方面,主要由兩種因素所造成的:自動化困難與固著性行為。然而這是一體兩面的伴生現象,因為神經系統在運作時自動化發生了困難,於是孩子以反覆動作來彌補缺陷,固著於狹隘的興趣、重複呆板的動作、固執與不能變通其實不是性格的問題,而是神經系統的問題,因為任何的改變都會造成自動化的困難,自動化困難導致神經傳導訊息時負荷量過大,隨之而來的是工作記憶缺陷和注意力缺陷,讓學習更加困難,因此,孩子以固執的行為來抗拒任何的變化。
學障能不能痊癒?我們都知道不能痊癒,但是關鍵在於學習意願,只要孩子的學習意願高,雖然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障礙還是能夠被克服的。他當初學習英文閱讀學得非常地快,我從來沒想到他是有學障的,學寫字時學障的問題漸漸地浮上檯面,從無法克服到克服,歷經艱難,如今還殘存著一些問題,我知道他的書寫障礙不會完全消失,我想終身都不會消失,肢體協調不佳不會因為26個字母書寫正確而消失,在某種程度上書寫障礙算是被克服了,但還是會永遠存在。諼諼還學會了騎腳踏車,而且學得非常地快,然而三、四歲時騎三輪車怎麼騎卻都不會轉動,一輛三輪車放在家中兩三年,最終他還是沒有把踏板踏出去,是三輪車比較難學嗎?不是的,學障就是這麼奇怪,有時候障礙能夠被克服,但是有時候則心有餘力不足啊!
延伸閱讀:
語言與建構式數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2/blog-post_9.html
中文、折紙與職療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2/blog-post.html
高潛能+低成就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89.html
建構式數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二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31.html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9/blog-post_30.html
系統轉換困難:數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24.html
系統轉換困難:語言文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21.html
識字一定要直接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11.html
善用閃字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html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
字盲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47.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數數障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8.html
跳躍型學習者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30.html
空間型學習者
循序缺陷
奇異的資優特質
是學障還是資優?
聽覺型VS視覺型學習者
學障資優(2e)與智力測驗
Moria Flaig
18. Januar 2018
建構式數學
我最近在部落格上貼文『靈活的教法其實不靈』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html抱怨澳式數學,主要的問題是,多樣化的算法反而不利於自動化,對於學障兒來說,這樣的教學法不是助力而是阻力。我的直覺告訴我,這種新數學不一定是澳洲產品,不是來自美國就是來自英國,英語系國家在教育體制上互通一氣,從美國到澳洲的歷程,我有深刻的感受,澳洲在制度面往往與英國亦步亦趨,從英國搬來的媽媽也說,在英國低小算數也是這樣教,按這個線索我在網上多次查詢英國的數學教育,毫無斬獲,因為不知道關鍵字,還真的無法查起。
後來卻得到台灣的老師指點迷津,說是教改數學,我鍵入「教改數學」之後,螢幕直接跳出的是建構式數學,這種數學不是什麼澳洲產品,而是來自美國,也稱為新數學。然而「建構」兩個字引起我的注意,何謂建構式?在台灣提倡建構式數學的史英解釋說,這種數學教育本源自於皮亞傑發展心理學,於是我的腦中快速閃過,自己十五年前在德國畢業口試中還真的有這麼一道建構主義,建構式數學與我學的溝通理論中的建構主義有什麼關係?欸!人腦是一個封閉系統,互為主體性的溝通終究是個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我在腦中閃過幾個簡短的概念之後,塵封往事,懶得去掀起一陣灰。言歸正傳,說來自己還曾經是個建構主義的信徒,諷刺的是,十五年後自己的孩子卻被建構式數學打敗,現在卻作文反對起建構式數學,說來還真是矛盾。
讀了史英的文章和相關研究之後,我必須說,他們所說的建構主義與我所認識的建構主義有很大的出入。從溝通系統的封閉性這個思路來看,人腦是個封閉性體系,透過教導、灌輸都無法讓兒童學習,只有讓兒童自己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習才有可能。然而,在此我不是要討論,在台灣推動建構式數學的人士所倡導的「建構式」是不是符合建構主義原本的精神,更不是要以此來評論,建構式數學是不是因為台灣的考試文化而導致僵化的結局。而是要探討,建構式數學即使不是在台灣,在澳洲也一樣會有弊端出現,問題在於方法本身,而非外在文化因素。
根據史英的解釋:「什麼是建構式數學?簡單的說,人類對於事物的了解不是從外界灌輸得來,而是他自己摸索體會所得。摸索體會,如果用比較專有名詞來講就是「建構」—─建立起結構的意思。這個理論最開始是皮亞傑研究認知發展所提出來的。一個孩子要學會一樣事情,認識一個事情基本上要有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是重要的,因為知識不是零碎的片段,東一點西一點,必須有完整的結構才算對整件事情有通盤的了解,才能夠加以應用。這個結構,不可能透過別人灌輸給他,必須自己像蓋房子疊積木一樣,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資料來源:http://www.dyjh.tc.edu.tw/~t02007/10.htm
其實史英所強調的:「人要從內在開始建構他的知識才行。」和自學界所強調的自主性、適性、個體性、非體制教育其實是一致的,每個兒童的個性、專長、理解方式皆不同,因此學習必須要經由兒童自己探索、發現、思考來達成,而非我們成人以外力強加施予就能夠習得知識。我想其中的差異只是,他們強調建構,自學強調自主性學習與給予探索機會。
然而這個耐人尋味的「建構」兩個字,搬到數學教育就出現了建構式數學。最原本的精神是要讓孩子們透過自行討論,建構出一套自己的計算方式,擺脫傳統的標準計算法、死記乘法表、代數公式的學習方式,鼓勵孩子去發掘自己的計算方式,重視學習過程,不重視結果。這種重視過程,不只是看答案的教育,出發點是很好沒錯,為什麼會失敗呢?學者們說是,因為台灣教育界長久以來僵化的風氣所致,無法讓建構式數學發揮原本的多元化的面貌。乘法以累加法計算,本來是讓兒童自行思索出自己的計算方式,讓數學思考更多樣化,不應該依照九九乘法表機械式背出,而沒有經過思考。然而考試文化的結果,最後建構式數學在台灣卻流於,非用累加法不行,有背九九乘法表的兒童,使用乘法表計算,老師一律算錯,教學走向僵化一路,教改因而失敗。
此外,台灣在實行六年的建構式數學之後,第一屆建構數學兒童進入國中後,因為計算能力差,學了六年數學還不會乘法表,段考成績低落,引起家長的恐慌,民眾向教育部門施壓,教育部不得不剎車喊停。然而讓建構式數學失敗的真的是「標準答案」文化導致的嗎?
澳洲所施行的正是這種新數學,21+16=?不能直接回答37,必須拆解成:21=20+1,16=10+6,1+6=7,20+10=30,7+30=37。步驟繁瑣的計算方式,剛好不是諼諼這種學障兒所擅長的。對此我必須說,建構式數學的失敗不是「背書文化」造成,依我來看,就算在澳洲沒有教科書文化、沒有「標準答案」的包袱,建構式數學走向僵化是必然的,甚至更甚於「背書文化」,為什麼呢?因為建構式數學算法過於瑣碎、步驟繁多,尤其對於年紀小的小孩(澳洲普遍四歲入小學),他們的記憶力與理解力還不到能夠駕馭多步驟的階段,連最簡單的加法都要使用這麼多步驟,孩子腦子轉不過來時,最後的結局就是:背!而且學校真的要求家長在家貫徹執行。
當初的提倡建構式數學的初衷不是在於,是要讓孩子自己建構出最本初、最自然的計算方式,老師只是引導而已嗎?然而什麼是孩子最本初、最自然的建構式學習?那就是扳指頭計算加減,算久了大腦就會自動化,內建起心算能力。然而教學現場搬到澳洲,會是如何呢?沒有比較好,一樣走向僵化的命運。澳洲沒有教科書文化、有沒有「標準答案文化」我是不知道啦?但是建構式數學說是要幫助小朋友從一開始就內建心算能力,不但以更複雜的分解法來取代步驟簡單的進位借位法,為了要讓小朋友戒掉使用手指頭的習慣,現在連加法都要背起來耶!我們家長都被要求在家操練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後來還擴大到二十五。我就很納悶,既然要他們背,那為什麼還要他們學各種計算策略呢?既然要求他們只能心算,不能用手指頭,為什麼不採用步驟最少的方法,步驟繁複一定是不利於心算啊!尤其是跳躍式計算策略,9+8=?要在腦海中跳八下,才能算出17,而且不只是要跳,還要跟著數,心智很難操作耶!
乘法更是個大災難,過去式數學是背九九乘法表,建構式數學說是不必背了,累加就行了,矛盾的是加減法本來不必背的,現在反而要背?乘法表本來應該背的,現在卻不必背了,這是什麼道理?累加法不但導致計算緩慢,以前只需要兩三個步驟就能夠完成的計算,現在要寫出十個步驟才能完成。這對於學障兒更是一大災難,諼諼原本寫字就很吃力了,要他寫十幾個步驟,簡直要命,算個簡單的乘法老是頻頻塗改,出錯機律大幅度提高,在這麼長的計算過程中需要高度地集中精神,對於專注力和記憶力都是一項考驗。
學校也知道不背九九乘法的後果是什麼?於是從最「自然」的數數著手來改善,但這卻加深「背數學」的悲慘命運。聽說他們在Preschool就開始背,整個低年級階段更是要求學童不斷重複唱數兩個一數、三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而且統統要數到一百,而且統統要會「背」倒數,我們沒有上過Preschool的,收到百數表在家讓孩子背。不但如此,到了中年級他們還要會唱數四個一數、六個一數、七個一數,八個一數、九個一數,難道這與背九九乘法表會有不同嗎?最終還是脫離不了「背」的命運。我們都知道大部份兒童都能夠自行發展出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的能力,根本不需要背,但是學校在低年級時額外引入了三個一數,諼諼現在二升三了,三個一數背了一年,還是不會背,老實說,我自己也不會背,更不會倒數,為什麼孩子要會背呢?乘法表本來背到3x9=27就行了,搞到最後,三個一數卻要背到一百,乘法最終還是脫離不了背啊!而且比起過去式,建構式背得還要更多,建構式數學不是說要反對「死背文化」嗎?
沒背過的家長還真的是吃虧倒霉,因為學校不負責訓練背,要求家長自行在家練習,在學校老師會一個個地問。背還不打緊,而且還要學各種瑣碎的算法。以前我們只要學進位借位法一種方法就行了,現在算法不但繁多繁瑣、而且老師要求每個步驟都要解釋,美其名是說訓練孩子討論、思考、表達、多元解題的技巧,其實更慘,孩子為了避免那些麻煩的解釋,老師嘮叨的詢問步驟,二話不說先隨口說出答案再「想」,這不是逼著孩子不先思考,先把答案「背」出來嗎?這種教法還能夠讓孩子思考嗎?
再者,何謂多元?學習多種算法就一定等同於多元式思考嗎?老師在實際教學時,能夠多種算法同時教嗎?哪有可能,一定是教了一種算法,在評量、確認所有的學生都會算之後,再教另外一種。評量時嚴格要求解釋步驟,查看學生有沒有按照老師教的算法算,不然幹嘛還教呢?最後的結果是學生學了很多方法是沒有錯,表面上看起來很多元,但在實際評量時,只允許一種算法,因為老師引導的方式是一個步驟、一個解釋,最慘的是,在這麼多算法中,孩子卻不能自由地只選擇一種算法來回答問題,我有特別問過老師,是不是所有的算法都要學?是不是每一個步驟都要會解釋,答案是:YES。這樣教有沒有達到多元思考的結果?有沒有允許孩子自己思考呢?根本沒有!孩子只會感到他自己的算法不被老師接受,而且最大的困惑是:為什麼同樣的問題,不久之前老師要求那樣算,現在突然又改了呢?為什麼我的算法老是被改正?到底要怎樣算才是正確的?
為什麼要用「口」算?不用筆算直接寫出答案就行了呢?以建構式數學的精神來說,為了要去一元化,強調多元化算法的結果,只能用「口」算了,因為筆算不但看不出計算過程,也無法解釋計算步驟,老師控制不到啊!筆算容易讓小孩子只願意使用一種方法,為了貫徹多元化,唯一的方法就是口頭評量,老師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問,檢查學童是怎麼算的,這時才看得到計算過程,孩子才能夠學會解釋,這樣才符合建構式重視解釋、言說表達、互動溝通的精神。美其名是讓孩子以自由討論的方式自行建構出自己的算法,然而凡事以口頭評量的結果,真的能夠讓孩子自由思索計算方式嗎?根本不是那一回事,正如上述,老師進行口頭評量時,學童能不能堅持使用自己的方法?不能!學童能不能拒絕解釋算法,也不能!堅持自己的算法,老師就認為沒聽懂、沒學會嘛!收到的成績單當然是超難看。
一張算式,讓孩子自己盡情發揮不是更好嗎?第一、不用嘮嘮叨叨地解釋步驟,第二、孩子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計算,愛怎麼算就怎麼算,甚至用手指頭都沒關係,反正老師看不到,為什麼多元化不能以自由的方式產生呢?為什麼要強制執行呢?
如果台灣教改的敗筆在於考試文化的單一性,那澳洲的失敗難道是在於多元文化的強制性嗎?正是如此!建構式數學在實施時必然會走向這種僵局,多元化只會加深孩子學習的負擔,過去只需要學一種,現在要學習很多種,學校並沒有讓孩子自由選擇一種,我的孩子有學障,而且不懂得變通,為什麼學校要加重他的負擔呢?溝通互動更是誤會一場,一個六、七歲的學童,還沒有能力做歸納、綜合、分析性、多種可能性的思考,美其名是以溝通互動來從事多元思考,最後結果是,多元化路徑都是必須經過老師強加灌輸才有可能達成,因為學童不可能自己討論出多元的路徑啊!建構式數學不是說,老師只是引導而已,哪有可能?一群、七六歲的小孩自制力沒好到靠著引導就能夠學習啦!
的確,澳洲學校沒有考試、沒有處罰,孩子無法具體地感受「強制性」在哪裡?唯一感受到的是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痛苦。諼諼是一個極度一元性的孩子,不會變通、不喜歡改變。如果一個喜歡單一、只吃燕麥片的孩子而不被多元化體制所接受,這個體制卻大談多元化思維,這不是一種謊言嗎?
延伸閱讀:
語言與建構式數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2/blog-post_9.html
Moria Flaig
12. Januar 2018
閃字小撇步
暑假中,我利用時間讓孩子多學一點中文,使用閃字卡來讓孩子識字有許多好處(請見近文『善用閃字卡』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html),不但如此,諼諼自己還主動研發出方法,很類似英文的「word search」、「cross word」,本文介紹孩子自己找出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在閃字的時候,我發現到,孩子對特定的某些字識讀有困難,字音字形的聯結在大腦中無法建徑。例如:不、也、去、到、就、來、早、著、是,這些都是經常來訪的常用字,經常看到,認讀機會高,應該很容易就熟識了,然而並非如此,相較於顏色,紅、藍、黑、綠、黃,這些筆畫繁複、不會經常出現的字,照理說這些字應該是難認難記才對,怎麼反而比較好記憶呢?尤其是「到」和「不」這兩個字,無論如何重複閃字,我也組成各種不同的詞組,像是:到了、回到、來到、剛到,或是排成句子:我們回到家了。不幸的是,孩子總是記不住,非常地詭異。
漸漸地我明白了,這些字之所以不容易記住,是因為欠缺圖像,尤其是連接詞與沒有具體動作的動詞,對他來說非常難記憶,那是因為抽象概念無法提供具體的圖像來幫助記憶,造成自動化異常地困難。這讓我回想起,當初諼諼在學習英文閱讀時,老是不會讀「but」,但是會讀「bus」,一個抽象一個具象,事情就是這麼詭異。可見他一開始在識字時,自己在大腦中會以某種聯想來建立起音形聯結的機制,至於是什麼樣的聯想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他也會說出自己的想像,有時候令人捧腹大笑,比如說,「草」這個字,他認為看起來像是一頭羊,草字頭看起來像是羊的兩只角,「日」則是羊的身體,「十」則是羊的尾巴,所以「草」這個字是,羊低頭吃草的鳥瞰圖。完全錯誤的聯想,但是卻是非常美好的聯想,以前我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請見『孩子的想像VS說文解字』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vs.html),對此,聯想本身的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因為羊這樣的圖形而把「草」字給記住了,這才是要緊的事情。
南一下第三課的生字超多的,而且出現了幾個不常用的字,記憶力不佳的諼諼學起來很吃力,為了克服這樣的困難,他建議玩找字遊戲,正是他在學校學到的「word search」。將課文所有的字製作成閃字卡後,排列成四方矩陣(見圖),然後要求孩子從矩陣中找出「燕子」、「藍色」、「毯子」、「剪刀」、「時候」等詞組,當孩子皆能夠順利找出詞組之後,矩陣圖再排一次,這次我要他找出「藍」、「剪」、「毯」、「燕」、「候」等單個字,等全部進行完畢之後,收起矩陣圖,我再一張一張閃字,確認是不是每個字都一一記住了。若是出現記得不牢固的狀況,比如,無法認讀「剪」,再排出「一把藍色的剪刀」讓孩子認讀,並靈活將不同的生字排列組合,多進行幾遍,這樣能夠幫助記憶生難字。
上述的難字:不、也、去、到、就、來、早、是、沒,因為這些字沒有具體的圖像,孩子記憶上有困難,排成矩陣讓孩子選取,「不去」、「來到」、「就是」、「早來」、「不是」、「也是」、「沒來」、「沒去」等詞組,可以幫助認讀。
或許,你會問這和單閃有什麼不同?單閃是被動地提取呼喚記憶,找字則是主動地刪選過濾訊息,雖說找字比較容易,但是在識字的歷程中,兩者必須相輔相成。在職療中,並不直接訓練孩子識字閱讀,卻以找字來訓練孩子視動辨認的能力,可見尋找辨認的能力在識字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