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21. September 2015
諼諼剛滿五歲,因為他的生日剛好在入學期限的邊緣,澳洲政府規定,剛滿入學年齡的小孩,可以延緩一年再入學。一年前考慮提早讓他在德國入學的我,現在卻想讓他延緩入學。為什麼呢?正因為他已經會閱讀了。
一年前我正如火如荼地訓練他讀英文時,心裡生起的念頭是,在完成訓練後我就要偷懶歇業,課子的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那時決心放手交給學校老師去督促,無心繼續督促另一個語言:德文。俗話說,打鐵要趁熱,趁著這股熱,回德之後,他必須馬上進入學校學習德文閱讀。
研究了德國的法規之後,瞭解了德國學童入學的概況,我所要面臨的實際的問題是,孩子若五歲時提早入學,他有可能比起同學早讀兩年,因為諼諼的生日在六月,剛好在政府所規定的期限的邊緣,很多德國的父母在面臨同樣的狀況,卻寧可選擇讓生日接近入學期限的孩子晚一年入學,我婆家的做法正是如此。所以,孩子若提早入學,年齡上有可能會比同學小兩歲,我們都知道小孩年齡越小,即使生日相差幾個月,身心發展發育都會差距非常大,所以美國的幼稚園大多以半歲來分班。此外,身體上的差距,會造成孩子畏縮和缺乏自信心,小人家兩歲,身高必定矮一大截。先不論提早入學,和延遲入學的優缺點,就身高的事實,讓我打消了提早讓他入學的念頭。
那時知道孩子近期不可能入學,而赴澳簽證未定,更無法去上幼稚園,只好帶著孩子跟著我旅行散養。幸好他之前學會了讀英文,自然而然就會閱讀德文書,回德的那段時間,孩子很配合,也體貼媽媽的心。我們在旅途中,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就去找圖書館找書店,我總會讓孩子輕鬆地讀個一兩小時的書,有時也買本書,讓孩子隨時隨地可以讀書,於是很快地德英兩文,皆能夠閱讀流暢了。
我就這樣帶著孩子旅行閒晃了五個月,才來到了澳洲,到了澳洲後,還是只是到處閒晃。學校好像一輛移動的列車,我們走到哪裡學到哪裡:我們住過貴族養馬的馬場,燃起孩子對馬的熱愛,我們到過賓士汽車博物館,我們到過兩個動物園,還沒到澳洲之前就先去看袋鼠了,我們到過馬丁路德翻譯新約的閣樓,到過拿破崙大軍在耶拿駐紮的古戰場,我們在宮殿裏看到了中古騎士,我們在威瑪遇到了歌德和席勒的,我們去了德國最大的中古市集,親身經驗到中古時代人的生活,我們見證了全世界最大的飛行物齊伯林的隕落,我們在黑森林看到世界最大的咕咕鐘,我們來到了雪梨,孩子喜歡上雪梨歌劇院,我們到海邊看到被風化的岩石,剛好可以配合孩子正在研讀地球科學..... 而這些都不是在學校可以學得到的,我很清楚,留在學校中,幼稚園老師只不過讓孩子著色畫畫罷了。
來澳已經兩個半月了,我們還是沒有為孩子找學校。首先先為孩子找到書,住在旅館時就開始梭巡附近的圖書館,還買到不少廉價的下架書。搬入新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最近的圖書館,馬上借了好多書回家讀。他現在每天能夠大量地讀著歷史地理科學方面的書籍,孩子的興趣越來越廣泛,閱讀的廣泛,觸角的延伸,其實一開始只是起源於,我們在宮殿看到一個騎著一匹馬的鐵甲騎士,這副鐵甲深深地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地他從騎士的故事,閱讀的興趣擴及到城堡,十字軍東征,歐洲歷史,從騎士火龍可以擴及恐龍化石,地球科學,舉凡跟戰士裝備相關的羅馬人,十字軍東征的摩爾人,聖經故事,拿破崙和法國大革命,日本武士等等,都是他涉獵的範圍,從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故事中,可以順便研讀歐洲近東地區的地理文化,進而閱讀世界地理,探索世界地圖。孩子讀書沒有課表,沒有分科目,只是隨著他的興趣,讓他自由地探索。他也不挑,幾乎任何領域的知識他都有興趣,我突然覺得孩子其實可以不必去上學,可以在家自學。
澳洲的學制與美國相似,不同的是學童在入學時必須滿五歲半,也就是說,每年一,二月開學時,入學的小孩必須在前一年的六月底就年滿五歲,才有資格進入小學就讀學前班,所謂的Kindergarten。而德國小學則以年滿六歲為入學資格,在九月一日的開學日,所有入學的小孩必須在六月三十日前滿六歲。相較於台灣與德國,美國入學年齡則是提早一年,而澳洲則是提早半年。美國與澳洲的Kindergarten,雖然名為學前班,但小孩在這一年開始學習閱讀,卻是關鍵的一年,不能算是學前教育了,而是正式的學校教育。對德國人來說,讓未滿六歲的學童學習讀寫,未免太早了,德國人深信,身心必須要達到某個成熟度,小孩子學習起來才能夠事半功倍,所以幼稚園一律不准教讀寫。台灣學制基本上根據同樣的理念來設計,但是一般幼稚園都有教學童學讀寫注音,基本國字,還有練習算數,所以基本上大多數的台灣小孩,六歲前就已經開始讀寫的訓練。
我想讓諼諼延緩一年入學,並非因為男孩心身發展比較遲,或是因為他的年齡剛好落在邊緣地帶,怕孩子年齡小,又是男孩發育較晚,將來會比不上同儕,因而不想勉強讓他入學。我的考慮並非在此,以他目前的閱讀力,應付學校的課業應該不會是個問題。我們的考量,不是怕孩子跟不上,卻因為孩子已經能夠獨立閱讀了,因而心生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群書中一年的念頭,這該會是多麼美好的時光啊!不必每天早起趕時間,不必寫功課,更沒有成績壓力,想讀什麼書就讀什麼書,想學習什麼主題就學什麼主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多麼無拘無束。每天晚上想讀書讀到多晚,隨自己的意。若是明年起到了學校讀書,這美好的無拘無束的快樂童年就要結束了,令我這個做媽有點不忍心。現在孩子已經能夠獨立讀書了,其實不必怎麼督促,陪著他讀一年書,又何妨呢?如果不意外的話,下年度我們想讓他在家自學。
此外,我想給他一年的時間,讓他等待自己還不會或是還不想做的事情,陸陸續續我就會看到他,開始認方塊字,讀中文書,還有算數。算數也是一件他一直「不想做」的事情,雖然我們認為他早就會一點了,數字也會讀也會認,但是他總是說自己還不會。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用時間等待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時間表,不是我們大人所能夠知道的,我們願意給孩子時間,讓他等待。
實際上,事實證明一切。諼諼自今年二月離開美國之後,如今九月了,就再也沒去上學,美國政府撥款所成立的學前識字班VPK,他並沒有上完就離開了,其實他們老師只剛剛教完26個字母,他就跟著我們十萬八千里路地搬家,從美國到德國,又從德國搬到澳洲。他的閱讀力,卻因為沒有去上學而荒廢,反而突飛猛進,現在無論英文德文,都已經達到能夠瀏覽科學方面的書籍的程度,俱有藉由文字來吸收知識的能力了。有必要讓孩子去學校讀書嗎?去「浪費時間」嗎?若是讓他留在家中讀書一年,閱讀力是不是能夠更上一層樓呢?而我現在想要努力輸入餵養的中文,是否還存著一絲絲的希望呢?
孩子還小,需要玩伴,去中文學校上了四次的課,他告訴我,他在中文學校已經交到了朋友,我很替他高興。明年若能夠進入小學,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或許能找到更多的玩伴。種種複雜的因素,讓我每天徘徊在「去」與「不去」的掙扎之中。如果不去的話,我就有很多羈絆,讓孩子綁著什麼也做不了?如果去的話,我夢想中的中文腦,也可能會被外在的英語環境所吞噬殆盡,而隨之灰飛煙滅。我若能犧牲一年,再陪伴他讀書一年,或許中文腦的偉大計劃能夠實現成真。彷彿中有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吸引著我,往著在家教育的方向走。
做事不能只憑著一股熱忱,我必須先評估實際的狀況,首先要從圖書館設備開始。我們去圖書館借書,初步的結果是,和佛州Tallahassee相較,雪梨市圖的圖書中,支持兒童學習閱讀的書很不足,在架子上只擺著幾本書,而且沒有分級分類,我當初在美國借了好幾百本書給他學閱讀,光是繪本就擺滿了一整間屋子,從無言書,到一字書,到一言書,親子共讀,孩子自讀,循序漸進,美國市圖童書分級非常地嚴謹,孩子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讀上來的。這裏要實行當初的計劃,有很大的困難,圖書的擺設都沒有分級分類,而且只有架子上的幾本書,讓懷疑澳洲小學生都不讀書嗎?所以我必須放棄分級式的故事書,改讓孩子閱讀科普和歷史地理。目前看來,諼諼反而更喜歡閱讀知性的書籍,當初超齡超前學習的擔憂是多餘的。
最大的收獲是,這裡的圖書館有不少中文童書。後來,孩子進入中文學校之後,我發現學校旁邊的圖書館的中文書更多,我興奮地辦了兩家圖書館四張借書卡。有書,要教孩子認漢字就有希望了。我很感激澳洲政府,很照顧非英語族群,顯然我們每個月付那麼多稅,不是白付的。
接著,要教日文和法文,能在圖書館找到教材嗎?答案是非常令人失望。和德國市圖裏面,一整櫃一整櫃的外語學習教材相比,很顯然地,澳洲人和美國人一樣,不喜歡學習外語。還好,我順利地找到了日本國際交流協會創立的日本語圖書館,還有全世界最有權威的法語專門學校:Alliance Française。我若善於利用這兩地的圖書設備,雖然是自己以土法來教,小孩應該可以學到一點外語吧。
那他的英文怎麼辦呢?我們又是無電視家庭,小孩沒有去上學,完全沒有英語環境來刺激,英文久而久之就會忘記了,不是嗎?其實不然,這正是閱讀的妙處,自從小孩學會了閱讀,現在是早也讀晚也讀,想忘也忘不了。但有些字的發音他並不知道,單單只是靠著他閱讀的經驗隨意猜猜,英文的發音例外特多,猜錯的時候常常發生。這時,小孩的確需要有專人指導,雪梨各地的圖書館中都設有homework center,讓中小學生下課後到此地討論功課,我的確應該構思些功課讓孩子參與其中,他們另外設有專人輔導閱讀,我們若是能夠善用這些設施,小孩應該有機會矯正錯誤的發音。
我現在正在積極尋找共學群體,我們是外國人,我知道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孩子每個星期能夠固定和其他小孩共學的話,應該可以彌補一些在家自學的不足。比如說,缺乏同儕,缺乏外界刺激,孩子遲早要進入社會的,雖然目前在家自學的規劃只在近期的一年半中進行,孩子若能在這段時間中在家自學,又有同儕共學共玩的喜樂,是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