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等待敏感期的到來



Moria Flaig
22. September 2015



昨天默默跟我說,他想畫畫,要我給他紙和筆。之前,他是一個從來也不畫畫的小孩,怎麼突然跟我要紙和筆呢?

沒錯已經五歲了,無論幼稚園老師怎麼引導,我怎麼鼓勵,孩子的爸,為了啓發他畫畫,甚至用印表紙把書墊在下面,描了一隻大恐龍給孩子,媽媽憂心忡忡地送孩子去繪畫課「學畫畫」,孩子卻至今在課堂上什麼也沒畫,老師只好描圖樣給他著色,不然就是坐在隔壁的小孩給他畫個五彩繽紛的花草蝴蝶,而他自己只是枯坐在課堂上,畫冊上什麼也沒留下。

兒童心理學所談到的自發性繪畫,三歲小孩能夠畫出圓圈,四歲小孩應該會在圓圈內加上五官變成人頭,五歲小孩會在人頭下面加上雙手雙腳變成小人,這些默默至今都沒有畫過。在美國時,幼稚園老師說,默默的讀寫能力不錯,但是美術方面的能力很欠缺,要我們在家加強。繪畫事關創造力與想像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嗎?要家長怎麼在家加強呢?

昨天,他自己卻啟動了繪畫的按鈕,不停地畫了一整個晚上,今天早上起床還要繼續畫。在他三四歲時,我曾經問過他為什麼從不畫畫,他說他完全不會畫,叔叔阿姨送了好多畫本,他只是拿來讀拿來看,不拿來畫。他說,他的同學都會畫魚畫樹畫花,畫小貓小狗,而他什麼都不會畫。媽媽明白了,孩子說自己不會畫,是因為畫得不像,就認為自己不會畫畫,他還不明白,天底下沒有不會畫畫的小孩,小孩畫畫並不重在「像」而是貴在「有趣」。

我很瞭解,默默是一個喜歡等待的孩子,知道什麼時候才是開始畫畫的時刻,完全自己決定,旁人逼不得的。而這個時刻而就在此時此刻,就在昨天,他一張又一張地畫著騎士的故事,有城堡,有火龍,有公主,有領主,還有一堆攻城的武器,故事中訴說這,騎士與火龍戰鬥,救出被火龍抓走的公主。還有一群騎士圍攻一個大城堡,大射「飛彈」(其實是大石頭),還有防衛的士兵從城堡上擲出一張燃燒的地毯,他還在圖畫旁邊用文字注解說明:十字軍圍攻耶路撒冷(siege of Jerusalem) ,還用了幾個生字(因為我對中世紀武器的名稱並不是很熟悉)。我從來沒有注意到,孩子自己已經開始寫字了,他所寫的就是每天所讀的。當然他寫的不是英文就是德文字,中國字還沒出現,但沒關係,他是一個喜歡等待的小孩,時間一到,中國字自然會出現在他的創作之中。

孩子的性格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有必要讓孩子照著學校的課表進度來學習嗎?」之前在美國上幼稚園時,不是也是有環境有同儕刺激,美國小孩幻想力真豐富,能夠把簡單的房子和大樹畫成色彩繽紛的奇幻世界,而我的孩子呢?面對一張白紙,什麼也沒下筆。今天我才如夢初醒,孩子在等待,等待最佳時機,就如當初等他開口說話一樣,足足讓我們等了兩年,一開口就會說話了,說得字正腔圓,說得很清楚。之前,其實他早就會說話了,他只是在等待,等待他有把握有信心的時刻到來,等待相信自己會說話的時刻。就像他當初跨出人生的第一步之前,他扶著傢俱足足走了三個月了,早也走晚也走,那時我每個星期帶著他去上親子課,老師早就說,他應該馬上自己就會走路了,但跨出那一步,卻足足讓我們等了三個月。而那一步,不用我們拉不用我們扶,他等等,想想,自己決定跨出那一步,而那一步非常地穩,之後走路若不是不小心被坑洞絆倒了,一直走得很穩,沒有跌倒。

在學德文閱讀時,每次都不願意讀,推說不會讀,只願意讀英文繪本,就這樣推推拖拖過了一段時日,我幾乎想要放棄,心裡盤算著:等我們從澳洲搬回德國再學也不遲呀!奇蹟突然出現,突然有一天晚上他跟我說,他要讀書,一本一兩百頁的故事書,一口氣全部讀完,不是不會讀嗎?怎麼能夠一口氣讀完一本書,而且讀得非常地順,長的字也讀得很好。原來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把握有信心的那一刻什麼時候到來,做父母的要耐心等待。

孩子的爸,從小就有數理天份,十二三歲時買了台電腦,無師自通學會寫電腦程式,上大學前無師自通學會了超難學的古希臘文,算是個天才型的人。對於兒子在嬰幼兒期沒有顯現出任何的數學天份,是有點失望。在默默兩歲剛開口說話時,數數一數馬上就數到了十幾,媽媽確信孩子曾經露出那麼點數學天份,但他並沒有數下去,停頓了下來,直到現在。我沒有繼續教他數,我想至今他還在等待,等到他有自信有把握的時刻的到來,自己就會在大腦中啟動數學的按鈕,哪怕我們要多等個一兩年,那又何妨呢?

現在很多學者批評東亞式的初級和中級教育:太早讓小孩學艱難的數學,把人生最寶貴的時間全耗在做數學習題之中,沒有引導小孩更廣泛地閱讀其他知識領域,凡舉歷史,人文,地理,文學,生物,地球科學,等等。這樣著重訓練機械式數學計算的教育,所訓練出來的孩子,雖然有很好的計算能力,書寫能力,卻沒有很好的閱讀能力與科學知識,沒有閱讀的習慣就沒有自主思考的習慣。大部份的孩子因為學校的課業繁重,要做大量的數學國語習題,沒有時間閱讀來廣泛地吸收知識。這種機械式的訓練模式,倒盡了學生的學習胃口,以致於讓學生日後對學習產生極大的厭惡感。

我在美國認識了一些帶著孩子到美國進修的訪問學者,他們都要在家為孩子補上美國學校所落後的功課,免得回中國之後跟不上學校進度,他們都說美國的數學教得很簡單。其實學習數學是可以等待的。孩子的爸爸,小時候也沒做什麼數學習題,長大後照樣可以成為研究數理的科學家。一個物理學博士連加減乘除法的進位和借位的技巧也沒見過!因為他們學的是「概念」式數學,而非訓練迅速計算能力的計算機。

我們的教育太過功利,只看結果,只看考試分數,只看計算結果,答案錯就是錯,連小數也斤斤計較。在德國數學老師評分不是只看答案,而是看學生推算的過程,觀念是否正確,最後的答案對不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推算過程。因為到了大學,真正物理數學的計算是不會有答案,即使有答案也不可能在短短四個小時的考堂中推算出來,何苦跟孩子計較那些小數點的細微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