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不利ADD兒的教學法



Moria Flaig
17. Februar 2019







不利ADD兒的教學法

最近在網上遇到意氣相投的媽媽,終於,也有網友觀察到,建構式數學是不適合ADD兒的一種教學方式,對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兒童最困難的事莫過於,駕馭步驟繁複的事情,像是寫國字。然而,建構式數學不利於ADD兒,問題並非出在於理念本身,而是算式過於繁複,對於無法專心的ADD兒來說,不是幫助學習,而是加重學習,因此,建構式數學不利於ADD兒,簡單直接的教學法反而比較適合ADD兒。詳情請參照:『建構式數學』一文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8/01/blog-post_20.html

建構式數學不但強調拆解計算、步驟繁複,還強調溝通互動,我並不清楚,當初在台灣實踐建構式數學時,討論互動落實的程度如何?但在澳洲小學中,則是全面以分組討論來進行、全面以視聽媒體來教學、全面以口試來考試、紙筆計算儘量減少。澳洲小學的教學不只有數學採用建構式,而是全面建構式,本來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教育理念,但是我家的ADD兒卻完全適應不良。

近來,我讀到一本書,印證了我的觀察,作者也認為新式教學法不利於ADD兒,並引用實證研究佐證,也提及很多學障兒的父母試圖將孩子轉入體制外教育系統來減輕學習負擔,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反而會加深學習障礙,作者也把蒙式等其他教育體系也納入分析討論(請參閱:Armin Born與Claudia Oehler:Lernen mit ADS-Kinder,p73-77),我自己對於其他類型的學校毫無觀察的機會,只能以澳洲的小學為例來與讀者分享,澳洲小學正是實行新式教學法。然而,何謂傳統?何謂新式?光從字面上來看,定義籠統,簡單來說,還是可以定義為:

傳統教學法:使用教科書、學習內容固定、以靜態讀寫為學習方式、強調遵守紀律以免干擾同學、以紙筆考試為主要評量方式。
新式教學法:沒有教科書、使用多元媒體、學習內容即興不固定、以動態互動小組討論為學習方式、允許孩子到處走動、以口試團測為評量方式。



梗概而言,新式教學法重視多樣化的學習途徑,老師不只是呆板地照本宣科、按表操課,同時也引入不同的教學技巧,像是科際整合、差異性教學、互動教學、視聽媒體教學、實體操作,從教育的觀點出發,這應該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式,ADD兒為什麼會對於新式教學法適應不良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動態太多的環境之中,ADD兒根本無法專心學習:

一、容易分心:新式教學主要使用視聽媒體教學,比起刺激原單一的課本來說,刺激源太多,ADD兒無法專心、無法吸收。
二、寫太多:由於沒有使用課本,要求記錄學習內容,做習題時,又必須寫長文,連數學也不例外,對於有書寫困難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負擔。
三、強調溝通互動:ADD兒大多內向安靜,比起自己閱讀、探索、操作、練習,ADD兒對於互動性的討論沒有太大的興趣。
四、學習內容不固定:新式教學要求學生自己組織架構學習主題,以開放性問答題為主(注釋),沒有固定答案,學習內容與目標不明確,ADD兒組織能力差,往往不明白學習目標為何?
五、全靠聽覺記憶:新式教學不使用課本,著重老師的口頭傳授,ADD兒患有工作記憶缺陷,一聽即忘,記不住老師傳授的內容。
六、無法應付口試。

(註釋)開放性問答題即所謂end-off,題目不固定,答案也不固定,強調自我安排組織。如何學看時鐘?老師讓學生自己畫出時鐘,然後學生自己寫上時間;如何學習分數?學生自己畫披薩,自己切割,自己寫上幾分之幾。學生得到36個銅板,由學生自己排列,可以排列成1x 36、2x18、3x 12、4x9、6x6等矩陣,以此來學除法。



然而,一個健全的教育不僅是聽、說、讀、寫、算要完備,而且孩子還要具備自發性探索、自主性學習、溝通互動的能力。新式教學法本身並沒有錯,是一個非常值得追求的教育理念,我覺得問題並不在於理念本身,而是落實的方式。例如:諼諼聽覺記憶差,我使用有聲書來改善他的聽覺記憶,有聲書可以在課餘時盡情享受,這不代表要學校教學要全面以聽覺來進行,進而廢除教科書,孩子學習全靠稍縱即逝的視聽媒體,忽視有影有形有重量的書本。此外,探索性學習固然重要,但是不一定非得要以互動性的團體活動來進行,非得跟大家綁在一起,難道孩子就不能自己探索發現?

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我們可謂從新式教學走到老式教學, 最近貼出『德國的數學成績』一文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9/02/blog-post_55.html,從中我深刻地體悟到,還是老式教學法比較適合ADD兒,對於曾經追求過另類教育的我,無非是一大警惕。的確,在實際的人生中,孩子兩者都需要,兩者方式都是學習,一旦牽涉到考試評量,很現實地,教育就會面臨規格化的困境,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新式教育強調個體性,卻又試圖以另一種方式把個體性規格化,在這種矛盾之中,新式教育如何取得平衡,老式教育只評量學科能力,新式教育包涵更多面向、要求更多能力,這些都成為評量的因素,對於有學習困難的小孩來說,反而變成更沈重的負擔。

在此,我不是在倡導,教育不應該重視個性、自主性、創造性,統統要回到死板保守。我覺得,當下教育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應該選擇老式還是新式,要死板還是創新,政治要靠左還是靠右,而是現在的父母對孩子期待太多,我們不應該期待孩子一次做太多事情,只不過是學算數而已,要會算、會寫、會溝通互動、最後還要建構式來培養創意,這種期待非常不實際,為什麼不單單讓孩子「算」就好了?不幸的是,父母只要聽到俱有意涵深遠、學習內容豐富、還能培養創意,不僅能夠為聽說讀寫算基本技能打下基礎,還能促進溝通互動、激發大腦發育,全方位學習的確非常地吸引人,視聽媒體似乎全都包下了這一切的優勢,但都不先想想孩子能不能應付,大家一窩蜂地盲目投入,最後得到的結果是,孩子適應不良。

老式的教學方式單純,沒有使用iPad,孩子每天所背的書包非常沈甸,裏面裝著的都是有影有形有重量的書,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小孩不會喜歡啊!但是內容明確清楚,ADD兒學起來輕鬆容易。至於人生其他面向,如:創造性、個體性、自我探索發現、溝通互動、興趣愛好、科技奇幻、甚至宗教信仰等等,不能讓孩子自己慢慢來發掘嗎?非得要跟學校掛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