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三語寶寶的中文教育:探索篇 2


默默在學習英文和德文閱讀的過程中,都有經歷些挫折和痛苦,學習是一定要付出努力的。從中我也觀察到,孩子最不喜歡讀的是教科書,枯燥無聊,孩子若不懂經文的話,一定會感到枯燥無聊,無法激起學習意願和動機。但是孩子一旦學會了閱讀,脫離了教科書,若能從閱讀中得到的滿足和快樂,對於書就會變得愛不釋手,連廣告傳單也能讀得津津有味。

孩子捨不得擱下書的那種情景,絕對是每個做父母見了都會感動的,這可謂教育的終極目標。我相信,這絕非光認了幾個字就能夠達到的,識字只是過程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愛書,並且愛上讀書,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樂此不疲。這才是教小孩認字的目的。

我讓孩子識字是要培養一個愛書的孩子,而非認字天才,我不在乎是要識字三千還是五千,就算慢工才能出細活,也沒關係。在這個考量之下,因此,我很快地放棄「讀經法」。

發現了「家有春夏」的文章之後,再度興起我對讀經派的注意。其實讀經派的經驗和理論都印證了,默默在學英文閱讀時所經歷的階段:背誦。孩子因先將文章背起來,進而能夠認字,所以他能夠在短短的時日中學會了閱讀,這也和我使用背誦法有關。這的確是我到目前為止所認識到的,最有效的認字法。

而「家有春夏」的春子,也和默默一樣是三語混血兒,巧的是我們兩家同樣是中英德三語,巧的是他們家和日本也很有淵源,更巧的是,我們這兩個媽媽都是哥廷根大學畢業的。不同的是,我們家信基督,他們夫妻是梵文學者。我們家如果要認真地施行古典教育,那就要從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教起了,而非研讀中文聖經和合本。我讀了她的文章之後,馬上鼓動孩子的爸教孩子古希臘文,但他說很忙沒有時間,不為所動,這又是後話了。

「家有春夏」的作者極力推動兒童的古典教育的理念,和我的不謀而合,尤其在海外孩子們在缺乏中文環境之下,我深信,兒童的中文能力要提升,無不與古文程度息息相關,海外華人子弟的閱讀能力低落,往往也是缺乏古文訓練所造成的。

我認同她的理念,但我並不想讓默默讀四書五經,而是想讓他讀聖經:神所默示的話語。和合本的譯文雖然典雅,但非古文,行文也偏口語,於是我在聖經之外,特意地加入了唐詩宋詞的背誦,讓默默也能夠學得中國文字的精髓,中文無非是種「詩的語言」,非常地優美。幸虧我小時候背一些了,這讓我一輩子,無論行到何方,無論在哪個國家居住,都能時時懷有古人的唐詩情懷,這完全要歸功於童年時背詩的功夫。

讀經派的基本理念是:記誦為本,識字為次,朗讀為本,強記為次,古文為本,白話為次,能誦就能背,能背就能讀。不學注音,不學音標,不學寫字,直接認字。他們利用古典經文為教材,主要是培養孩子古典人文素養,並相信這種素養唯有從小紮根,才能深根,才能潛移默化。因為,兒童有個特點,記憶力超強,但理解力薄弱,他們就是利用兒童這個特點,進行古典教育。一旦過了黃金時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就漸漸加入分析理解階段,逐漸喪失背誦的能力,更遑論要孩子親近難讀拗口的古文了

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理念,但我也不想讓孩子天天搖頭晃腦地背誦不知所云的古文。我也同意,若要讓孩子背經典,並不一定要求孩子百分之百理解文意,但是瞭解個大概是必要的,只有瞭解大意後,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就能自己慢慢地去咀嚼文本內深層的意涵。

因此,誦讀聖經其實是最佳的選擇,合和本時而淺白,時而艱澀。雖然四歲大的孩子對於經文不能完全瞭解,但是文意只要能瞭解個大概,就能夠隨口背誦了,能背誦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有日後待他對聖經逐漸熟稔後,他終究能夠進而瞭解經文背後的深刻的意涵,對於信主的家庭,聖經無非是教育子弟最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