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叢林中的豪宅:居住空間新觀念



Moria Flaig
11. Dezember 2016



藍山


叢林中的豪宅:居住空間新觀念

台灣的億萬豪宅在哪裡?沒錯!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台北市大安區,臨近國父紀念館與中正廟,以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來說,人們只能以那種人工化的公園來圓夢嘍!那裡我也住過,老實說,除了車潮、人潮之外,「風水」不是很好,比起好山好水俯臨台灣海峽的淡水,其實以外國人的眼光,淡水更符合興建豪宅的條件。這說明了台灣的富豪們還是寧可抱著金雞蛋,死守寸土寸金的財富,也不願讓自己的生活更舒適、更休閒、更放鬆地融入大自然之中。

雪梨市中心CBD也同樣寸土寸金,卻沒有富豪願意住在「華爾街」,雪梨租金最貴的地段位於George Street,同時也是毒梟與妓女的天堂,富豪、銀行家會就近在那裡選擇作為居住地點嗎?當然不會!相對於台灣人重視房地產的價值,雪梨人更重視生活空間與居住品質。如何將美麗的自然資源引入居住空間之中?讓人的日常生活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又不失生活機能?好山好水通常位於交通不便的荒郊野外之中,對於繁忙的都市人來說,享受大自然簡直是一種奢望,與其他的城市相較,我覺得雪梨在這點的確做得相當地不錯,讓奢望落實,縱使市井小民也能住得起充滿自然風光的玲瓏小居室,讓自然保育區不遠離購物中心。

回顧以往我們所居住過的城市,佛羅里達首府塔城(Tellahassee)可說是建立在綠色森林之中,從空中鳥瞰,第一眼的塔城,給人一個凌空降入原始叢林的感覺,的確塔城在某個程度上還保留原始風味,還遺留著拓荒時代的生活格局,大部份豪宅隱暱於樹林深處,加上沼澤遍佈,綠樹、湖泊、豪宅,三者相映成輝,形成一個特殊的居住空間與景觀。

有一次,跟著友人去佛州知名海灘聖喬治島(St. George Island)渡假,出城才不到幾里路,我們疾馳在一個無人的公路上,「前不著店,後不著村」的,美國友人卻在這個時刻,指著路旁一處叢林,說出驚人之語:「這裡住著塔城最有錢的人!」我只看到一排排的綠林,什麼也每瞧見!唯一讓人與豪宅聯想在一起的是:一個歐式鐵柵欄門。然而,這種「豪門」我們的公寓也有,在美國不算稀奇,除此之外,留給我們的只有,一連串對富人生活綺麗的夢想,真的是最美麗的豪宅,因為完全不落形跡。

原來美國人喜歡在荒蕪之中蓋豪宅,最好「前不著店,後不著村」,完全遠離塵囂,荒野中的豪宅完全表現出美國人那種注重隱密性的性格,在荒野中,不僅能夠享受全然的綠色視野、聆聽自然的聲音,夜晚也能看到閃爍的星光(因為在荒原中沒有光害)、果然是十足的美式拓荒精神。

然而,塔城雖然俱有豐富美好的自然資源,但是市政府對於這個美好的環境,沒有太多的規劃與耕耘,完全符合環保的精神。換言之,我們只能憑著「拓荒精神」自己在荒原中走出一條道路,真的是名副其實的:路是人走出來的。


藍山

與德國的森林相較:規劃完善的森林健行步道、詳盡的旅遊指南、平整的自行車專用道,美國人完全欠缺這種概念,於是徒有美麗的自然空間,路卻需要人自己去走出來,雖然這樣不失原始風味,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要將自然景觀「延攬」入具體生活之中,有實際上的困難。結果是,美國人日常中卻很少走到戶外,一概以車代步、大多數的人之只是移動於建築物與車子之間,美國人大部份超重,巨大的體積被譽為全世界最俱重量型的民族。的確,我們全家在美國健行時,很少遇到任何的行人,美國人放著好山好水,真的是枉費了造物主的一片美意。

有一次不意之間,我聽到一個中國人口中發出歎息:「哇!這麼大片的地就放著荒蕪,美國人好有錢哦!」對於地大物博的美國來說,擁有一塊地不算什麼!單放著長草,也不算可惜。但看到這樣的景象,在中國人的腦中大概只能出現一個問號:為什麼不開發?

歐洲的城市,以小而巧為特色,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個典型的人口十萬左右的大學城,除了各學科的研究機構之外,還設有各種專科醫院,大學城通常有三多:學生多、醫院多、還有醫生多,而堪稱佛州首府的塔城,卻只有一家綜合醫院,偌大的城市,診所卻全部集中在醫院附近,美國真的是醫療資源的荒漠,完全不懂得如何將資源分散均分到各個區域。

此外,不少歐洲小城,有令人羨慕的名勝古蹟:教堂、宮殿、城堡、修道院、博物館等等等,錯落在整個城市之中,穿梭於歐洲城市之中,感覺就好像時光倒流,回到了古代。歐洲城市生活空間重在與過去對話,歷史古蹟的保存與歷史時空的凝固,這成了歐洲人生活哲學的主軸。

雖然歐洲城市也有設計精美的公園、物種繁多的植物園,與美國城市建築於叢林荒原之中相較,歐洲的城鄉之間有很明顯的界限,要出了城市才能夠見到一望無際的田野,歐洲城市也就是地理學中的所謂的甜甜圈式城市類型:第一圈是歷史老城、第二圈新開發區、然後是工業區與大型購物中心、田野、森林。雖然要走入大自然不是那麼地遙遠,但與美國那種城市建立在沼澤地與森林之中,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歐式生活與美式生活最大的差異卻是,歐洲人,人人是自然的愛好者,夏天到森林散步騎馬、冬天到山上滑雪、單車徒步旅行等等,成了最常見的戶外活動。美國人真的是放著好山好水,任由荒蕪!

歐洲的建築,每棟建築物看似風格相仿,但卻完全完全不一樣,與美式那種大量生產的豪宅迥異。在塔城附近有個小城稱之為Seaside,是楚門秀拍片之地,那種一大片大量生產的豪宅的確生存在現實世界之中。


藍山纜車

來了雪梨之後,我們不禁要驚呼:雪梨也盛行大量生產的豪宅。與美國相比,規模的確小了很多,無論是傳統的維多利亞式的紅磚建築,還是新式白色透明的後現代公寓,卻都有量產,雪梨的建築風格比起歐洲的多彩多姿,的確單調了許多,而且只有這兩種選擇。

但雪梨人對於居住空間的設計有一個非常引人之處,他們擅於將生活空間融入自然環境之中。比如,雪梨的游泳池常常建在河岸或是海岸。再者,公寓群直接建在自然保育區旁邊、或是迷人的海灘上。對於歐洲人來說,兩者同樣地不可思議。第一,一般人概念中的臨水之地,無論河岸還是海岸都是屬於公共領域,政府如何允許私人興建游泳池?第二,自然資源保育地,不都是遠離塵囂嗎?政府如何允許在此地興建大型公寓住宅群和購物中心?

然而,上週末,我們的奧運公園的建行,就見到了十分不同的生活空間的規劃,公寓群很巧妙地嵌合在自然保育地之中,讓沼澤就在住家旁邊,塔城雖然也是沼澤遍佈,但是大多的沼澤與林地都是「不得其門而入」,民眾必須自己「拓荒」,才能夠找到通往自然的羊腸小徑。與之相較,雪梨人擅於利用沼澤地,在自然保育區中建立完善的健行路線、並進行環保教育,讓民眾的居住空間能夠擴大、延伸到自然之中,民眾要享受原始叢林不需要長途跋涉,開車遠離城市,原始沼澤地就位於住家旁邊,並且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透過適度的規劃,讓人的活動與自然協調地糅合在一起,上班、上學、購物、郊遊都能夠在此進行。

與一般自然保育的概念不同,在雪梨環保並不代表著完全排斥人為的元素,自然與人的生活也可以緊密地「守望相助」,唯有人與自然緊密相鄰,人才能夠真正的明白,如何愛護自然、如何守護自然、如何在自然裏面生活、如何與之相處?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大都會之中,政府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相當大的手筆與決心,因為豪邁、闊氣地在都市中劃出一塊綠地,價格不菲,大家看看歌劇院旁邊的皇家植物園,佔地之廣,而且位於人潮最多之處,是不是夠豪邁?

再者,要讓民眾生活在自然之中,不只是畫一塊綠地、蓋個水池、種幾棵樹就可以了事了,更要像是散落滿地的珍珠,偏及各處,而且不是蓋公園,那種人為設計出來的景觀,而是真正要將自然的原始風味,原封不動地鑲在高樓大廈之間,向世人宣告,除了購物商城血拼之外,我們的心靈也要好好照顧,然而一杯又香又濃的抹茶就在眼前,大家駐足片刻,好好地品嘗吧!我覺得光是看這一點,雪梨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