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小一乘法:德式VS澳式


Moria Flaig
1. Dezember 2016


雪梨一處海灘


小一乘法:德式VS澳式

這星期學校老師出的作業有:背九九乘法表中的2與3;上星期是背x2、x5、x10,還算正常,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我在還沒入學前就會了。讓媽媽摸不著頭緒的是,老師要求背「乘以三」。小一就學乘法,未免太早了吧?

因為我們是新來的,再加上諼諼沒上過Kindergarten與小一,我並不清楚,過去這兩年學校到底教了些什麼?再加上,澳洲小學一律沒有使用教科書,只有教育部公佈的學程可供參考,我更是沒有頭緒了。

以台灣經驗,背乘法表應該是三年級才會出現的,所以我們大膽地跳了兩級,去迎接小一的尾巴。沒想到一進校門,就馬上面臨到媽媽沒有教的乘法,孩子頻頻抱怨媽媽教的進位與借位法,毫無用武之地。

哇!這讓媽媽心慌起來了,孩子跳級是不是跳得太遠了?要不要讓他降一級?算數裏的乘法也有好幾個「等級」,兩位數加減法也有難易的不同,有沒有進位和借位,技巧與難度上就差很多。學程上沒有詳細的定義,他們過去兩年學的加減法是哪一種程度?在他們還沒有熟練加減法的進位、借位法之前,就讓他們學乘法,澳洲教育單位「敢」這麼做嗎?

媽媽心中問號連連,於是抓緊放學時間,見縫插針,問一問級任老師。雖然打從孩子入學之後,媽媽不明白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也不能做得太過份,讓學校貼上了「直升機媽媽」的標簽。幸好!級任老師對於我們這種插班生,還挺有耐心的。

簡短的交談之後,我不禁要對澳洲小學的教學方式「另眼相看」了。老師說,她的確還沒有正式教進位法,但是他們從小一起就要學乘法,在具體應用中,即是目前在學的計算時間與錢幣。媽媽也承認,錢遲早要算清楚,而且越早越好,這一點不算太早,在台灣小一的確也有算時間與數錢幣,待我問到乘以3時?

老師的解釋是,他們一到三年級都會不斷地接觸乘法表,因此,他們不必馬上會。聽到老師回答說:「不必馬上會!」果然是澳式的模擬兩可,這下子媽媽更是六神無主了,到底是要讓孩子背九九乘法表呢?還是不背?到底孩子要現在學會?還是不必學會?

朋友的女兒有紐西蘭的小二小三經驗,她好意地要我先別慌,紐澳的小二小三生會不斷地接觸乘法,她解釋道:「我覺得國外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認為學習的歷程很長,所以重點都放在理解,至於熟練這部分,他們給與孩子很多時間可以慢慢來。台灣就是什麼都要做到位,而且不懂沒關係,反正不停演練自然就熟了!所以現在台灣孩子的數學最快在升上高年級就開始崩壞,因為從不曾理解都在背誦,真的需要思索時,孩子就不會思考數學了。」

她一針見血地道出這種慢炖慢熬的「立意」,這種學程的立意是在於慢慢地引導孩子去理解乘法的概念,數學重在於理解,而非在於死背。所以老師才說,現在不必「會」。原來她的意思是說,小孩子還需要很多時間來學習來理解,學校會給孩子時間成長的。

回想起,我們在面試時,諼諼回答3+4=6,校長卻讓他跳兩級。主要是他看到諼諼已經會加減法,只是不慎算錯罷了。答案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會算,所以算錯了也算對。(請看近文『3+4=6還能跳級』)

經過一個月的初探,我對澳洲初級教育初步的認識是:與德國相較,澳洲小學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凡事都提早:四歲就提早入學、提早學習讀寫、提早作文(小一就作詩)、提早背乘法表,獨獨沒有提早學習外文。

德國教育注重小孩的成熟度,在小孩年滿六歲之前,政府禁止教育機構教導讀寫與計算,德國小孩很少在六歲之前就已經學會了閱讀。去年我帶孩子回德國旅行時,在火車上、書店裏,很多人發現諼諼在讀書,好奇的人不禁問起諼諼的年齡,聽到我的回答,無不驚呼:「啊!四歲就會讀書啊!」

在這一點上,英語國家與德語國家對於初級教育,在理念上還是有個根本上的不同。德國人重視等待小孩的成熟度,再開始學習,不少德國父母寧可等到孩子七歲以後再入學,但一旦開始就要徹底。

以讀寫為例子,雖然法律規定,小孩未滿六歲,教育機構不准教導讀寫與計算,但入學一年之後,德國小孩在二年級時,就必須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與英文國家所出產的讀本(Early Reader)相比,德國小二讀本程度的確高出很多。然而,美國小孩四歲時就開始學習讀寫,很多澳洲小孩四歲時就入小學。而英語系的小孩學習閱讀,卻要經過兩年到三年的慢炖慢熬,才有辦法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

當我問道,這一班的程度對諼諼來說,會不會太難?級任老師接著說,他們班很多人都還在學習閱讀,諼諼適應得很好,要我別擔心。雖然他們已經上兩年學了,卻還不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一般而言,澳洲的小學生最少要到二年級以後,才能漸漸地進入獨立閱讀的階段。

與這種慢長的學習過程,與德國人重視等待,水到渠成,然後一氣呵成,英語系國家的確願意花較長的時間讓小孩子慢慢地來。德國人重視小孩子的成熟度,英語系國家卻要提早開始慢慢地準備就緒。德國人重視效率,英語系國家則重視學習的漫長過程。

對於澳洲小學普遍招收四歲兒童入學的現象,德國人大概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這卻普遍地存在於英語系國家,雖然美國大部份小學不允許未滿五歲的兒童入小學,但是政府設有學前VPK(諼諼就是那時候學會讀寫的),這也算是一種正式的讀寫教育。

哪一種比較好?我想,一個孩子的發展都需要這兩種形態的教育。諼諼受惠於美國政府VPK政策的早,早在四歲半之前就學會了閱讀,再加上他的理解力很快,很多事情只要讀過一次,就全部學起來。但是他某些面向的發展,卻是異常地遲緩:說話、畫畫、寫字、勞作、音樂等等,一個「遲緩兒」很需要英語系國家這種包容與寬待。我一個在德國朋友,她兒子小一就被學校留級,原因是沒有學會閱讀。

我想,最理想的狀態是結合這兩種體制,所以我們寧可讓諼諼晚一點入學,等待他發育成熟,雖然他已經晚了,但是終究還是沒有等到他的手「夠」成熟。以手的進度,他大概跟他爸爸一樣,七歲以後再入學比較恰當,但是法規不讓我們等啊!澳洲強調「早教」嘛!諼諼的閱讀能力的確也受惠於這種「早教」,早早開始具備閱讀與自學的能力。

「提早」是好是壞,我想,每個孩子的發展進程不同,要視孩子的發育而定。提早,雖然在啓智上有某一程度的幫助,但有時候,等待,也是讓腳步往前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