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雙語腦



Moria Flaig
20. Januar 2016


雙語寶寶在認知上會有什麼特質呢?雙語腦跟單語腦在處理訊息上會有什麼不同呢?根據學者的研究,從出生起,就生長在雙語環境的小孩,的確有多方面與眾不同的特質:

1 字彙量:雙語寶寶的字彙量比起單語寶寶要來得低,表達能力也有明顯落後的現象,事實上,雙語寶寶在字彙量上的落後,只表現在一種語言上,但若是將雙語加起來一起計算的話,雙語寶寶的字彙量遠遠超過單語寶寶。

E. Bialystok認為這似乎是終身不可逆轉的劣勢,因為雙語人的大腦在呼叫出單字的過程中,明顯地比單語人緩慢,例如,在識別動物名稱上(我自己也是這樣,看到一種動物,腦中同時出現了好幾種語言的名稱,但不見得馬上能夠反應出情境所需要的那一種說法)。

但有些學者卻認為,這種劣勢只是在表現學前階段,雙語寶寶在五、六歲入學後,在字彙量的劣勢,就能夠通過學校教育彌補不足,逐漸地趕上單語寶寶。

2 語音意識:由於一出世就學習兩種語言,雙語寶寶生來練就了超敏感的語音意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也就是說,對發音的轉換與掌握,特別敏銳。尤其是近親語系之間的語音轉換,特別能夠駕輕就熟。

具體來說,諼諼從小就能夠就所認識的德文單字中,在無人指導之下,自己轉換成英文音,Traktor與tractor,Bus與bus,Dinosaurier與dinosaurs,Biologie與biology,Paleontologe與paleonotologist等等,或是倒過來將英文轉換成德文音。

現在正在學習法文,對於英德法共同字彙的轉換,不必經過學習,自己就能夠辦到。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稱為語音意識。

3 專注力:由於長期聆聽兩種不同的語言,雙語寶寶的專注力特別好,經過研究,特別是兩種語言是近親語系時,由於很多地方差別些微,在聆聽時,時時要辨別兩者的細微處,需要高度的專注力。比如:Bus的複數型,德文Buse,英文Buses,相差不多。

這導致諼諼從小專注力特別好,這也是為什麼,他在學前就能夠長時間地閱讀純文字的長篇故事,一次聽個幾小時的有聲書也聽不膩,對於男孩「聽不進去」的特質,雙語教育特別有幫助。

4 多重任務:雙語寶寶善於同時進行多項任務(multi-tasking),雙語寶寶一出生就被訓練要同時處理兩種以上的訊息,從一個語言轉換成另一個語言的能力,所以天生造就了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

諼諼能夠一面聽有聲書「夏綠蒂的網」,一面看另一本書「小熊維尼」。一面看電視,一面煮飯,我還能夠理解,一面聽廣播,一面寫作,我也辦得到,但是耳裏聽著故事,同時眼裏看著另外一本不同的故事的書,大腦同時處理兩個故事情節?這就厲害了,不過,也有可能他「夏綠蒂的網」已經聽得滾瓜爛熟了,所以沒有妨礙。

5 Executive-control:E. Bialystok曾經做過一項實驗,讓四到五歲的寶寶對物品做分類,先要求他們按照顏色分,然後再要求他們按照形狀分,雙語寶寶比單語寶寶表現得更為出色,可能因為學習兩種語言,雙語寶寶生來就被訓練要能夠靈活轉換主題、轉換專注的目標,這項實驗的結果被詮釋為,雙語寶寶的大腦比單語寶寶更能靈活變化。

6 類比能力(deductive):雙語寶寶類比的能力較強,這很可能是因為,雙語寶寶生來就習慣所有的東西都有兩種以上的說法,因此天生培養了演繹類比的能力。這項能力常與創造力研究結合在一起來探討,創造力較強的人類比能力較強,也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較為突出。

7 記憶力:E. Bialystok的研究團隊發現,雙語人無論是短時段或是長時段的記憶力都有突出之處,這項研究讓Bialystok得獎,她的貢獻在於,學習語言有防止或是延遲老年癡呆症(Alzheimer)的功效。近年來,銀髮族學習外語的熱潮,不斷地被宣導成一種頭腦體操(brain-jogging),老年人不僅要運動健身,大腦也要運動防老化,學習外語遂成為防止大腦老化的最佳方法。


8 抽象概念:雙語寶寶很早就必須面臨到,以語言來理解抽象概念的情境。比如說,爸爸用德文問:「天空是什麼顏色?」和媽媽用中文問:「天空是什麼顏色?」使用不同的語言時,回答不同,但意思卻是完全相同。這時,孩子比常人提早被訓練去理解抽象觀念。

此外,在日常中雙語寶寶的大腦無時地在翻譯訊息,因此,抽象化的能力特佳。因為抽象化能夠將訊息處理得更為迅速,比如藍色這個觀念,藍色有很多種耶,天空有時候也灰灰的啊!
具體而言,雙語兒童比起單語兒童對於顏色、數字、幾何圖形、性格描述、形容事物等等的理解力比較早。

再加上,以前我朗讀英文繪本時,通常說完一個故事都會用中文問諼諼一些問題,再讓他從圖畫中描述他所聽到的訊息,我問的問題不外是問圖畫上的顏色、數量、名字、事物名稱等等。於是練就了將這些概念轉換成不同的語言的能力。

9 拼音能力:雙語寶寶拼音能力較佳。在香港有人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讓兒童在學前學英文,也就是兩文三語方案,然後評量入學後漢語拼音的能力。實驗結果是,學過英文的兒童,學習漢語拼音能力較佳。

在能夠閱讀英語與德語的前提之下,諼諼甚至不必學習任何漢語拼音的規則,就能夠流利地閱讀所有附注漢語拼音的故事書。在學習法文時,也是在很短的時日中就能夠全盤掌握法語的拼音規則。一種是已經會說了(漢語拼音),一種完全不會說(法文)。

雙語寶寶或是三語寶寶因為語言的複雜性,使得他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多掌握了一些語音,可以避免一般兒童會遇到的發音問題。

具體而言,諼諼有一段時間患有「美南症」,也就是說,字頭有兩個子音的話,美國南方人習慣略掉的第一個子音,把bloom說成loom,省略b。這影響到說德文的習慣,把spielen說成pielen,省略了s。但經過雙語訓練後,現在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了。

所幸,諼諼沒有出現「澳洲症」,澳洲人說話與法國人相同,習慣省略掉最後的子音甚至母音或半母音,把idea說成ID,把tear說成tea,把here說成he。

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日後對於拼字的學習,有些人能夠經過學校訓練得以矯正,有些人卻因此無法學習正確的寫法。

10 識字能力的轉移(transition of literacy):如果雙語都是拼音文字的話,雙語寶寶在學習讀寫上有先天的優勢,不必學習兩次,學會了一種,就能讀另一種。具體而言,諼諼學會了英語閱讀,能夠直接將拼音的原則和技巧運用在學習德語的閱讀上。

也就是說,我只要讓他注意幾項德文拼音中的特殊規則,比如雙母音,經過約兩個星期的練習,很快地,就能夠閱讀德文,三個星期後,他一口氣讀完一本160頁的故事書。

顯然地,他將過去從英文所學到的拼音技巧運用在學習德文上,不必辛苦地再來一次:cat bat hat fat mat sat,大家應該很熟悉吧,這就是phonics的第一課:The fat cat sat on the mat 。 

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成為:transition of literacy。這項發現在美國被應用在教育拉美裔的族群,在美國,一般拉美裔族群教育程度較低,因此較不注重學前教育,有些小孩在入學前完全沒有接觸過英文,為了改善這些小孩課業上明顯落後的現象,於是,學者提出「母語讀寫優先方案」,也就是,先教導這些小孩先學會讀寫西班牙文,然後將讀寫西班牙文的技巧運用在學習英文上,這個方案大幅度地改善這些小孩在校成績明顯地落後的劣勢。

11 外語學習能力:眾所週知,雙語寶寶學習外語的能力比一般人還要強。現今的大腦神經科學發現了一件事實,嬰兒時期就成為雙語人的人,在處理雙語訊息時,腦部是同一區域在運作。

也就是說,他們無論使用哪一種語言思考,在大腦中跑的是同一迴路, 而三歲以後才成為雙語人的腦,大腦在處理母語與第二語言時,所啟動的卻是不同的區域,也就是說,這樣的大腦比較沒有效率。

此外,在嬰兒時期就成為雙語寶寶的人,在日後學習外語時,大腦在母語與外語時,跑的是同樣的迴路,所以在嬰兒期就成為雙語寶寶的人,日後在學習外語上有極大的優勢,也就是說,在處理語言訊息上,他們的大腦較迅捷、有效率,所以學外語也較常人迅捷、有效率。當然嘍,也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一出生就被訓練學習兩種語言,再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比起常人更加地駕輕就熟了。


請參考:E. Bialystok, Bilingual M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