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遷居中的三語教育



Moria Flaig
18. Januar 2016


古時孟母三遷,我家則是逐水草而居,孩子的語言教育跟著維持生計的工作走。在科學研究圈中,這種家庭還真是不少,以前在美國的大學宿舍中,每天傍晚在我家後院沙堆裏,總是聚集著一群玩鞦韆的小孩,這些小孩不少跟諼諼一樣,是周遊列國的國際人。

諼諼除了常跟隔壁來自耶路撒冷的小男孩玩之外,還常跟另一個小男聚在一起,他的父母來自尼泊爾,他自己出生於日本,生長於法國和美國,小小年紀,已經住過三個國家了。我和他媽媽常常閒話家常,她說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下,她的兒子最後選擇了英語作為溝通語言,雖然他們在搬來美國之前,他曾經學會說一點法文,但一到美國之後,法文全部忘光光,不由得讓我驚歎了一聲,多可惜啊!小孩果然學得快,但忘得也快。雖然,他奶奶也來美國幫忙照顧孫子,但孩子並沒有因而學會尼泊爾語,她把原因歸於語言環境複雜,我又驚歎了一聲,她家也是三語啊!深怕諼諼以後也是如此。當時,這個小孩五歲,諼諼三歲,我在諼諼身上還看不到三語的可能性。

因此,住在國外的朋友也要注意,遷居到不同的國家,孩子的語言能力很明顯地會大幅度地波動,最大的影響力來自於外在環境,尤其是來自同齡小孩的影響力。我們一落地美洲大陸,諼諼就馬上發現後院的那群小孩子,雖然他只是靜靜地在沙堆上玩沙,還不會說話的他,回家後,卻開始咿咿呀呀地學起英文的聲調,他會說的第一個英文字是yucky(噁心),因為他常常把沙放在嘴裏,其他的孩子一看到,馬上就對他說:yucky,可見渴望溝通是人類學習語言最原始的動機。

我常常說,媽媽一個人的力量敵不過外在環境,我們移居德國時,諼諼的德語能力明顯上昇,去年二月到六月之間,我們在德國住了五個月,孩子的德文從結結巴巴,沒多久就流利得把所聽到的CD全部背起來,友人驚訝得,說他可以去電視台「說書」了,到最後遠遠超越了英文,自言自語全部轉換成德文。搬來澳洲之後,諼諼在家自學,雖然孩子使用英文的機會很有限,但是因為所閱讀的讀物全是英文,諼諼讀書讀得又特別勤快,因此自言自語又翻轉成英語,目前英文的閱讀力卻是最強的!大體上,遷居中的小孩,語言能力完全跟著大環境走,搬到什麼國家,哪種語言就馬上直線上昇。

孩子和媽媽相處的時間最長,照理說,中文應該是最好才對,中文在三歲入園前最強沒錯,當時諼諼還能找到不少說中文的小朋友,等到這些小朋友也一一入園了,後來和這些小朋友一起玩時,孩子之間交談的語言漸漸地轉變成英文,耶奇怪!為什麼以前都中文,後來卻只說英文呢?就如我以往常說的,環境最後一定得勝,孩子們早在幼稚園學會了:玩樂英文!只要是玩,就要說英文。

眼下,雖然每週固定上中文學校,開始學習中文的讀寫,但是學習的進度非常地緩慢。怎麼有上課反而效果最差呢?除了中文讀寫的學習較難之外,此外,所有上中文學校的小孩所面臨的問題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在英語環境出生長大,中文很差,彼此之間只使用英文交談,同儕效應宣告失效,在這樣的環境中根本無法提高小孩子的中文程度,所以家長不能全靠中文學校,對一個移民家庭來說,孩子的中文要學得好,在家教育卻是關鍵,在家多與孩子說中文,多一起閱讀中文繪本,培養孩子閱讀中文的習慣,家長要投資相當多的時間與心力。

遷居中的家庭,父母要隨著遷居的狀況來彌補某種語言的輸入不足,尤其是,以準備充裕的圖書最為重要。無論在哪個國家居住,所準備的圖書量一定要夠孩子閱讀。此外,還有一個不用花太多錢的方法,那就是善用網路,網路上可以買到非常多的英文電子童書。可惜的是,中文在這方面的資源,就有點缺乏了。台灣文建會的「繪本花園」網站,動畫式的設計可以加強孩子的聽力,但不適合閱讀。整體而言,在中文網站中很難找到電子繪本供人免費下載使用。不過,光是「繪本花園」的資源就很可觀了,若是善加利用,對於住在國外的朋友來說,是個培養孩子中文能力不錯的管道。可惜的是,不能使用iPad。的確,電子書相較於紙本,便宜多了,又沒有重量,而且不必遠渡重洋到國外購買,只要使用信用卡就可以直接下載了,對於時常移居的家庭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方便歸方便,我們還是要提供夠量的紙本,讓孩子自由翻閱,這樣孩子才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遷居狀況對孩子的語言程度影響極大,若是父母能夠事先妥善地規劃,能夠避免一些遺憾。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鄰居,能夠在離開法國之後,繼續教導孩子說法文,或許他們的孩子不會將所有的法文遺忘殆盡,當然啦!有可能他們夫妻不會說法文,無法教導。以我們家為例,在我們頻繁的遷動中,鞏固孩子的英語力與德語力靠的卻是閱讀,閱讀讓孩子在離開德語環境之後,能夠藉由閱讀來繼續學習德語,雖然目前沒有大量的德文讀物來培養他的德文閱讀力,但手邊的德文書已經足以維持孩子目前的需求量。而中文,卻因為不會閱讀,不進則退,有越來越差之勢。雖然我求助於中文學校,希望學校的環境能夠讓孩子的中文得到進步,但事實並非如此,不會閱讀,無法學習新知,中文程度無法升級。所以,父母要在離開一個國家之前,積極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只要能夠閱讀,語言能力就能夠得到鞏固。

並不是每個家庭以移民為目標才來到一個國家居留的,有更多的人只是因為學業和暫時性的工作而居留在一個國家,這樣的家庭更應該就遷居的狀況,為孩子的語言教育做切乎實際的規劃。就我家的情況來說,在孩子四歲時,我就知道我們會離開美國,但並不知道後來會來到澳洲,於是,我在孩子四歲時就開始教導孩子閱讀,配合學校的VPK書寫字母的鍛鍊,孩子在四歲半離開美國時,達到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此以後,開始閱讀海量般的書籍,我運用這個方法,將他的英文力保存下來。其實之前,我也是反對學前識字的一份子。因緣際會,孩子卻提早了兩年學習閱讀,後來發現,沒有專家學者說的那種嚴重後果,反而,孩子因而得利,我就在這種戒慎戒恐的心情之下,貫徹了孩子的閱讀訓練。總而言之,專家的話要參考沒錯,但是每個小孩情況不同,不能完全照書養,有興趣的讀者,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捍衛學前識字」。


回德之後,移居澳洲的事情很快地就定下來了,於是我馬上改弦易轍:加速孩子德文閱讀的訓練,在離開德國之前,他的德文閱讀能力就和英文齊頭並進了。目前,我們並沒有在澳洲定居的打算,今秋,諼諼很可能先回德入小學,短短這一年中,我所能夠做的事情是,儘量利用英語環境所能夠提供的資源:書。抓緊學前所剩下的最後時間,培養孩子大量閱讀英文的能力,我的目標是,在離開澳洲前,孩子的閱讀力能夠達到獨立閱讀純文字的書籍:兩、三百頁的長篇故事。目前我們已經透過親子共讀的方式讀完兩本書,第三本正在進行中。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在離開英語的環境之後,在缺乏外界的刺激之下,能夠藉由不斷地閱讀,讓英語力不斷地往前邁進。假設我們決定日後定居在英語國家,就要採取與此截然相反的做法,要將培養閱讀的重點放在中文與德文上,好讓孩子能夠在英語的大環境中,將這兩種母語的讀寫磨得更圓熟。

目前,諼諼的英文閱讀速度非常地快,他的朗讀速度是我的眼睛所跟不上的,在他閱讀「夏綠蒂的網」時,第二章有一段鵝與豬之間,非常有趣、充滿韻律感的對話,是孩子的最愛,諼諼可以像唱饒舌歌一樣迅速地溜出來,模仿鵝聒噪的音調,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

讀寫能力決定了一個語言是否能夠成功地成為孩子的母語的關鍵。更深一層來看,會讀並不意味著會寫。雖然諼諼的閱讀能力已經達到國小高年級的程度了,也就是說十一、二歲左右的程度,但是拼音的能力卻還很差。寫的能力無論如何將來能夠靠著學校教育來完成,但是如果在離開一個語言環境之前沒有學會閱讀,尤其沒有達到大量閱讀的能力,這樣一來,孩子在離開語言環境之後,一定會忘記所有所學過的。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經提到孩子的爸的教授,他的兒子曾經在六歲入學前,在德國上三年的幼稚園,比起諼諼只上一年半的幼稚園,他多上了一年半,但是離開德國之後,他卻完全將德文忘得一乾二淨,不留下絲毫的痕跡。而現今諼諼還不滿六歲,你說危不危險呢?

當孩子學會了當地的語言,在離開之前也順利地學會了閱讀,我們別忘了最後一件事情,就是要繼續提供孩子足夠的圖書量,供應孩子繼續讀下去。我離開美國時,扛了兩箱英文童書回德國,所費不貲,後來有點後悔,因為孩子的閱讀程度進步得很快,那些書等我們回德國時,已經用不上了。這個經驗告訴我,備書要往長遠的方向看,不能光顧著目前的需求。來澳洲後,我學乖了,儘量不花錢買書,以圖書館為主要的書源,最近所買的書都以長期需要為目標,科學類的、長篇漫畫、長篇故事等等,也就是即使孩子大了之後,還可以繼續閱讀的書,比如漫畫Asterix,成人也很喜歡讀,經典兒童文學,我也很喜歡啊!搬來澳洲時,我們從德國帶來了不少書,都是孩子喜歡的騎士、城堡、古羅馬,當他迷戀上恐龍之後,孩子的爸從德國訂購了恐龍的書,空運來澳,為了就是讓他在缺少德文書源的環境之下,繼續閱讀德文。

此外,離開一個國家之後,親子共讀,更是一個鞏固語言的最佳方式,把親子共讀當成刷牙洗臉一樣的習慣來實行。當初我們離開美國之後,孩子在學習德文閱讀的同時,我還是繼續督促孩子閱讀英文,來到澳洲之後,也不忘讓孩子時常閱讀德文書,為此,我甚至在雪梨找到一家專賣進口書的外文書店,讓孩子在書店裏看德文書和法文書。此外,自學的環境更是提供了他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現在半年過去了,無論是英文還是德文,兩者皆能夠得心應手。

唯有中文,還有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