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中文教育再出發


Moria Flaig
4. August 2016

華生灣


暌違一年的讀經識字法,最近在我家再度興起「熱潮」。一年來,我家的中文教育走走停停,終也磨蹭到諼諼年滿六歲,到了傳統的入學年齡。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六歲半時入了學,正式開始學注音符號,這提醒了我:該是積極教導孩子學習中文的時候了。於是,我又開始關注起孩子的中文教育。

我們搬來澳洲之後,諼諼每星期六去上中文學校,也持續上了快一年了,除了眼睛比較習慣中文之外,基本上,並沒有多大的進步,也就是說,有看沒有懂,完全記不住字的筆順,筆畫複雜的字,統統放棄。指頭的小肌肉好像發育未完全,媽媽也不想勉強孩子。心想,再等一年就好了。一轉眼,一年過去了。

此外,中文課只有每週六上一次,與在台灣天天上中文課的小朋友相較,諼諼當然學不好嘍!然而,我們平日的自學又多將時間花在英文拼字與數學的學習上,只有有時候媽媽心血來潮,才回想起中文來,要求孩子額外練習寫些字,朗讀課文,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當然進步得很慢了!

六歲了!應該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入小學。從出生到現在,諼諼並沒有上過多少學,因為自學的緣故,他很早就已經習慣在家讀書、寫字的生活!現在要將中文課加入自學之中,應該不是難事。六歲生日也提醒了媽媽,對孩子的態度要有所改變。已經沒有藉口說,年紀小,發育較晚,筆握不穩。

要求六歲的小孩寫字不能算是過早!要求六歲小孩算數不能算是強求!要求六歲小孩識字不能算是揠苗助長。我想,如果中文讀寫再遲疑的話,起步晚,將來孩子會是個「文盲」。這一年來,中文學校的經驗讓媽媽我有所覺悟,孩子的中文教育不能完全靠中文學校,必須另闢學習路徑,來提升孩子的中文程度,因為學校教得不多,每星期就上一次課,就長期而言,小孩很難以這樣的進度來達到良好的讀寫能力。

最後,我所面臨的挑戰即是,如何將中文也引入聖經教育之中?這是為什麼我考慮再試一次「讀經識字法」。對於孩子的中文教育,一直找不到適當的方法,所謂「眼前無路想回頭」,繞了一圈遠路,或許我應該再回到這條「讀經識字法」,配合目前我們每日讀經進度,其實不必花太多的心思找方法、找教材,因為聖經本身就是方法、就是教材。

在孩子完成一天主要的功課之後:德英文聽寫、聖經閱讀、算數、拼字測驗(Naplan-Test)、法文等等。最後的一道菜,即是聆聽媽媽的中文聖經朗讀,配合當天所讀的NIV英文譯文,我讀出同樣的一段中文譯文(和合本)給孩子聽,一面讀,一面提示一些問題,看看孩子的中文聽力是否能夠跟得上。媽媽朗讀完畢之後,從中選出兩句經文,和孩子一起背誦,並事先將經文寫在紙上,一面背誦,一面指讀,直到熟稔為止。等孩子背完了之後,再讓孩子練習寫經文中的幾個字,最好是一個詞,以利於記憶。

阿媽從台灣寄出的小學國語課本還在空中飛行,我最近的覺悟是,要孩子學好中文,其實不必想這麼多奇巧的方法,只要按照台灣小學課本的進度來教,就是了。但是課本要等到九月開學以後才買得到,因而要等上好幾個月,只好請阿媽先將姪子用過的舊課本先寄來澳洲。

使用課本的好處是,課本有系統、有進度、由簡入繁。而讀經的好處是,可以讓孩子從小熟悉中文聖經的用語,再者,背誦雋永名句,可讓孩子受用一生。但缺點是,聖經並非由簡入繁、無法建立起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一般兒童學習中文的讀寫,皆是從最簡單的字開始學起,如一、二、天、上、山、水、石、木等等。而經文中所出現的字,隨機出現,並非由簡入繁,沒有系統,有些繁複的字,卻居於核心地位,不利於初學者學習。

比如: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是「撒母耳上」第一章,所背的經文是:「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諼諼除了認得「我」與「的」兩字之外,其餘的字都是難寫的生字。在這種情況之下,我還是讓他寫了「耶和華」三個字。因為這是聖經中最常出現的三個字,縱使「耶」不是常見字,還是先練習比較妥當。而且諼諼在寫的時候,頻頻抱怨「華」太難寫了。

由此可見,小孩學中文還是得循序漸進才行,自學的中文課,還是需要課本,按照國小課本的進度學習,孩子才能夠經歷到由簡漸繁的過程,這樣才能夠培養孩子學習中文的信心與興趣。

我想,聖經經文只是適合聆聽與背誦,學寫字還是要按照課本,一步一步來,才可以見到孩子在進步。就以目前盛行的「讀經識字」法,目前無法採用,要等到孩子識字量夠了,再考慮是否實行這個方法。這不只因為,我們家不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而是,小孩子一開始就接觸字體過於複雜的字,挑戰性太高,學習欲望很容易因此被澆滅,這讓孩子變得對中文沒有興趣。我們還是要從簡單的入門才行,所以,朗讀經文的任務,只好落在媽媽身上了。


後記:阿媽從台灣寄出的課本終於抵達澳洲了,我略略翻閱了一下,發現新編的國語課本,的確援引了新的理念,區分「習寫字」與「認讀字」的不同,「認讀字」只需要先學會讀,不需要會寫。這與我們過去的學法不同,在過去,凡是課本裏面的生字我們統統要會讀、會寫。如今,增加「認讀字」的目的是增加學童的識字量,提早學生獨立閱讀。

其實這樣的理念與「讀經識字法」的理念相去不遠,將重點放在「閱讀識字」上,果然新課本額外增加好多閱讀量,與傳統的「書寫識字」截然不同。媽媽我,果然是繞遠路繞了一大圈。只是讀經法還是不太一樣,強調背誦,讓小孩以背誦課文來識字,教育部若是明文規定要求背誦,大概會被大家罵死。

我想,未來我家的中文課即使不要求背誦記憶,但也離不開從熟讀來認字的範疇。這回,我特意不讓諼諼學注音符號,就是因為過去一年中,諼諼過於依賴課本中的漢語拼音而不主動認字,因此至今識字的能力仍然很差,因為一看到漢語拼音馬上能夠提示字的發音,所以字不用認也讀得出來。這次我倒要看看,使用台灣來的課本,沒有漢語拼音的輔助,也看不懂注音符號,這樣一來,是否能夠改善孩子識字能力?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