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我的教養風格:德風?



Moria Flaig
15. Februar 2016


最近重溫三毛的「夢中的橄欖樹」,最大的感觸是,若說在國外流浪是上一輩人的夢想,卻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與哀愁。

到國外求學、工作、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了,在異國育兒的人也越來越多。孩子不單是沒生過,更沒養過,生兒的陣痛是短暫的,然而養兒的忙碌卻是一輩子。在國外求教於誰?問遠方的媽媽不靈,因為媽媽也沒在國外養過小孩(其實有啦!我們小時候住過泰國)。問婆婆更是雪上加霜,就已經看不懂人家德國人怎麼教養小孩了,還要找德國公婆來掀起世界大戰嗎?這時候,只有問網路了!

這幾年下來,在上網讀過五花八門的異國育兒經。不禁驚歎,這些媽媽都好用心地在經營自己的天地,而且很有觀察入微的文化敏感度,這都是我所欠缺的,既無心經營,又是粗線條地不敏銳。但最讓我驚訝不已的是,她們筆下之意,似乎都非常認同她們僑居地的教養風格,在強勢文化之下,絲毫不會倍感壓抑?

若要問我認同哪個國家的教養風格?說實在的,我回答不出來,因為所學的緣故,在很多方面,我很認同德國的社會制度,但對於德國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嘛,卻有很多不敢苟同之處。德國人是出了名的嚴厲、冷漠、強人所難、嚴以律人、不寬以待人、吹毛求疵等等等,這都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看重的那種美德。

而人之所以會如此處世,當然這和背後一連串的家庭教育有關了。儘管孩子的爸是德國人,我卻不是百分之百認同德國人的教養風格,我還是喜歡寬容馬虎一點的那種台式作風。


首先,德國人的毛病就是極端,完全不明瞭道家哲學中說的:「物極必反」的道理。咦!黑格爾辯證法:正反合,不正是德國土產哲學嗎?但很不幸地,在德國人身上很少看到「合」的美好結晶,大部分人都在敗在「反」的那一面了。

試看:完美主義的反面,就是吹毛求疵。尊重個性的反面,就是我行我素。堅持原則的反面,就是不懂得靈活變通。專心致志的反面,就是鑽牛角尖。噯呀!這些特質形塑出來的德國人,我腦海中馬上浮現的圖像是:吹毛求疵、固守原則的死腦筋,加上我行我素、冷漠、不通人情、拒人於千里之外的不可愛。

大家不用懷疑基因的力量,台灣媽媽在美國、澳洲養育出來的德國孩子,就是這副「德行」:遵守秩序、完美主義、專心致志、堅持原則。在諼諼身上,德國人的人格特質統統成了顯性反應,幸虧年紀還小,還沒有完全敗在反的那一面。

然而美國人的樂觀進取、有容乃大、奇想創發,在諼諼身上,美國人的人格特質卻成為隱性反應。是有啦,只是比較明顯罷了。欸!文化的塑造力不可小覷哦!而另一半的臺灣基因呢?幸好,也很明顯:諼諼喜歡分享,也熱心助人。但這和德國基因結合起來,加上美國人的熱情洋溢,一加一加一就變成???


美國的幼稚園老師在懇親面談時常跟我說:「他很聽話、很遵守秩序,但是很難通融,會指責其他小朋友。妳知道的,老師也會看不到有哪些小孩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就會來跟老師反應。」言下之意是說,他一看到有哪個小朋友被欺負了,一定馬上出言制止,一定跑去老師那邊告狀,誰會喜歡會告狀的小朋友?唉!德國人的批判精神在作祟,難道不能凡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嗎?他身上不是也有台灣血統嗎?做人處事為什麼就不能寬待一點?為了幫助被欺負的小朋友,跑去老師那裡告狀,受害者又不是自己!難道這就是台灣人愛管閒事的基因在發酵嗎?

說到這些人格特質的確有它的優點,但是,大家也知道我剛說的物極必反的道理,當孩子要追求極致時,卻每每令媽媽抓狂:吹毛求疵、我行我素、不會變通、極度地鑽牛角尖。老師說:「妳這個孩子做任何事情特別認真。」言下之意,就是那種一個字寫不好,可以擦掉十幾次也不嫌煩,一味地鑽牛角尖的認真,讓全班專等著他一個人。一聽到老師們這麼說時,我不禁喟嘆起基因的力量來:孩子做事為什麼不能馬虎一點呢?

回想起,以前在美國時,每到感恩節和聖誕節時,學校總是安排了大餐慶祝,因為州政府就在學校旁邊,大部份的父母也在州政府上班,所以學校總是邀請父母和小朋友在教室一起用餐。這終於讓我見到自己的兒子怎麼上學,總算讓我見識到自己的兒子怎麼地「與眾不同」。

為了吃大餐,全班小朋友興奮得早早就把著色畫好,就算沒畫好的小朋友也在收東西了。父母們陸續地都來了,每個小朋友興奮地要吃大餐,才不管什麼著色不著色的。在這種氛圍之下,只見諼諼一個人在混亂中,神色篤定地繼續在著色!在還沒有塗好之前,絕對不會有任何事情能夠干擾到他,就算香噴噴的一大盤烤雞擺在他前面,他也不為所動。見到媽媽來了,更是繼續埋頭苦幹。

我看到,所有的小朋友的畫紙上塗得五顏六色,好漂亮啊!只有諼諼在幾箱蠟筆堆中尋找棕色的蠟筆,找不到不行,因為他堅持,樹葉一定是綠色,樹幹一定是棕色,花朵一定是紅色,太陽一定是黃色,中規中矩,沒畫完絕不罷休。唉!德國人凡事精確、認真、徹底,在他身上一覽無遺。


平心而論,我既認同這種文化,但也不喜歡這種文化。對於老師的吃驚的表情,我漸漸地不感訝異了,在德國人眼中絕對沒有草草了事的事情,字要寫得最完美,才肯停手,畫要畫完,才肯休息。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完美的標準在哪裡,但是超慢的寫字速度,的確令人抓狂。我常常跟他說,不要再改了,寫出來就好了,有寫就好了!耶!媽媽怎能夠教小孩做事隨便,但他的確需要一點草草了事的態度。

再者,諼諼伸張正義的騎士精神,加上台灣人的愛管閒事的基因,更是一加一等於三,有時候熱心過了頭,怎麼拉都拉不回來了。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德國超市購物,有兩個大男人不知道為什事就大吵了起來,的確像是成語中的:潑婦罵街。當下,諼諼也跟著大聲地嚷起來了,想要主持公道,我們兩個大人立馬就把他拉到一旁。喂!你一個四歲小毛孩,想要為兩個德國壯漢勸架,未免是太不自量力了。耶!媽媽怎麼能夠教小孩當縮頭烏龜,但他的確需要多一點德國人的置身事外的冷漠。


德國人這樣活得累不累?當然累了,當德國小孩的媽更累!你們也知道,他是德國基因加上臺灣基因加上美國文化,牛起來,更累了!所以,在我自己的教養風格中,不得不加上一點中國風的處世技巧:草草了事。馬馬虎虎。窮則變,變則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堅持原則、追求極致的完美主義也很重要,但是畫畫不像,還是要畫,字寫不像,還是要寫,凡事不能卡在不完美之中,而裹足不前。

細數以往,不到會說話,絕不開金口,不到會加減計算,絕不數數,不到會畫畫,絕不塗鴉,一切全停擺在不完美之中。現在,天天跟我計較,寫得不像、寫得不好,而不願意寫,一直在意自己的字寫得不像。什麼叫做像呢?媽媽絞盡腦汁也解釋不來什麼叫做「像」。只能說:「像呀!很像呀!這樣寫沒錯!」雖然他老是寫鏡像,我最後只能說雖然左右相反,但很像啊,繼續這樣寫就沒錯!絕對不能讓他改。

讓他寫英文拼音練習,每個字非得使用字母表來描,因為寫得不像,所以不肯自己寫。他的字母表是鏤空的鉛體字,可以用鉛筆描。我說,寫得不像沒關係,多寫多練習,有一天就寫得像了,就會寫了,我們寫字嘛!不一定要等到會寫才要寫。就像數學,就算你每次算得不對,每天還是要算啊!你看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媽媽在說什麼啊?孩子根本無法理解媽媽的歪理。他一定要等到寫得跟印刷品的一樣,才願意寫,這跟羅馬又有什麼關係?好吧!要描就描吧!或許每天描,描久了,有一天真能寫出印刷品了。

你說,德式教養累不累人呢?為什麼凡事不能變通隨便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