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紅蘿蔔的故事
Moria Flaig
13. Februar 2016
食育的故事
諼諼不喜歡吃紅蘿蔔,無論我怎麼威脅利誘、軟硬兼施,任憑媽媽說破了嘴,諼諼對於紅蘿蔔就是有很深的偏見。於是,媽媽就說了一個紅蘿蔔的故事:
從前從前有一個騎士名叫唐吉訶德,他是中古最後的騎士,為什麼是最後的騎士呢?原來那時候,火藥引進了歐洲,子彈射穿堅硬的鐵甲,大炮攻破堅固的城堡,各國領主再也不需要騎士為他保衛城堡了,於是唐吉訶德就失業了。失業的他做什麼呢?
除了到處亂逛之外,其中可做的事情是:幫媽媽解決小孩的問題。騎士跟育兒又有什麼關係呢?有一天,有個媽媽跟唐吉訶德訴苦,她的寶寶不喜歡吃紅蘿蔔,常常惹她生氣。唐吉訶德卻說:「沒問題!一切包在我身上。」
第二天,唐吉訶德騎著他的老馬,來到了這位媽媽的家門口,剛好遇見了在門口嬉戲的寶寶。好炫目哦!寶寶眼睛一亮,好奇地問道:「你的穿著好奇怪噢!你是誰?」唐吉訶德回答說:「我是唐吉訶德,是中古最後的騎士。你看我閃亮的一身,就是堅固無比的鐵甲,手上這把是無堅不摧的長矛。」
寶寶又吃驚地看著他的老馬,也是披著一身鐵甲,只深邃地露出兩顆黑溜溜的眼睛。「牠是你的馬嗎?」寶寶問道。唐吉訶德回答說:「沒錯!我的馬最喜歡吃紅蘿蔔哦!」說著唐吉訶德就下馬,並拿出了一大袋紅蘿蔔。
「你看!」唐吉訶德拿出了幾根紅蘿蔔,拔起腰間的劍,咻地一劃,紅蘿蔔遂都成了兩截。嚇得寶寶目瞪口呆,唐吉訶德將一截放在手掌心上,馬兒舌頭一舔就把紅蘿蔔送入了口中,喀喀地嚼了起來,一口接著一口。那清脆地響聲,看得寶寶不禁地流了口水。
唐吉訶德向寶寶說:「哎唷!紅蘿蔔聽起來好脆,好好吃哦!我也好想吃。」於是,就拿出一根紅蘿蔔大口地嚼起來了。寶寶看著唐吉訶德一副享受的表情,伴著馬兒清脆的咀嚼聲,再也忍不住了,也出聲說:「我也要吃。」
於是,唐吉訶德在寶寶的手中塞入一根紅蘿蔔,寶寶二話不說也跟著嚼了起來。「寶寶!滋味怎麼樣?紅蘿蔔好好吃,是不是?」寶寶連忙點頭地說:「好好吃!好好吃!好吃極了!」
這個故事一定喚起了諼諼以前在德國餵馬吃紅蘿蔔的記憶,突然間大聲說:「媽媽!我也要吃紅蘿蔔!」我高興地幾乎要尖叫起來:「真的嗎?」沒想到小孩子真的這麼好騙。
於是我削了一根紅蘿蔔遞給他,諼諼真的就認真地大嚼起來,直說好吃。本來以為,他只是在演戲,但是吃完一根之後,又要了一根,媽媽心裏想:「這未免太入戲了吧!」第二天,孩子起床後。我問:「早餐你要吃什麼?」那一頭卻回答道:「紅蘿蔔!」
這時,我不得不肅然起敬,故事不僅能催眠、能打發時間、還能教算數、教英文、教法文。更絕的是,故事還有魔力,能治偏食症。
雪梨最美的健行路徑
23. Februar 2016
雪梨健行步道
最近我們在雪梨發現了一個秘境,其實那不算是什麼大發現,而是大名鼎鼎的健行步道,名氣僅次於邦迪海灘(Bondi)沿岸的那條路線。海雖有海的波瀾壯闊,與舒人心胸的清新,但是邦迪海岸壯觀的人潮與狹小的路徑,卻令人卻步,以致於酷愛健行的我們,通常不會選擇這條路徑。
現在我介紹的這條路線呢,之所以是個秘境那是因為,這條路大概是雪梨所有名勝中,唯一沒有人潮之處,非常地清幽。除了偶爾會遇到一、兩個慢跑的人之外,沿途幽靜的程度可比擬於王維詩的意境:「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大家可想而知,是誰在說話呢?當然一路嘰嘰喳喳的是,我家那個愛說話的兒子。
本來以為只有週間才沒有人潮。上班族別太失望,我們第二次去時是星期日,也是一路悠然地遙望對岸的歌劇院和港灣大橋,悄然地對著摩天大樓,卻能讓你聆聽百鳥爭鳴而沒有見到任何人的蹤影,真是個清幽的秘境,還能讓你望著對岸繁華的商業區大笑。這麼近的路途,雪梨人怎麼傻傻地,放著大好風光,而不來欣賞呢?再加上動物園就在這裡,參觀動物園配上探訪秘境,真是絕配,居然連週末也沒見半個人影,令人百思莫解。
有興趣的朋友,只消在雪梨歌劇院的碼頭(Circular Quai)搭往動物園的渡輪(F2 Taronga Zoo),下船之後,沿著河岸走,不拘哪個方向,都是這條健行路線了。往港灣大橋的方向能夠走到下一個渡輪線(F6 Mosman Bay),往太平洋的方向就再沒有碼頭了,所以回程必須往回走到動物園,再搭乘渡輪回歌劇院。最經典的路線則是,從動物園往太平洋的方向走到雪梨國家公園(Sydney Harbor National Park)。
要特別注意的是,動物園下午五點就關門了,最晚班的渡輪在傍晚七點就發船了。而這條健行路線最美的景色卻是眺望港灣大橋的夕陽,所以夏天想要欣賞夕陽的話,必須等到八、九點左右。而從動物園往Mosman Bay的方向走,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下一個碼頭(South Mosman),F6 的渡輪到晚上十點還有行駛。
通常我們會在在太陽快下山時往回走,在往South Mosman的路上欣賞夕陽,然後在入夜時,才搭乘姍姍而來的渡輪回到歌劇院,順便在渡輪上欣賞那擁抱著歌劇院的奢華夜景。一天的行程中,既可享受遠離塵囂的寧靜,又能飽餐城市繁華的入世景象。滾滾紅塵不再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愛恨交加之物(註解:有些人將南山解為功名利祿)。而這兩個極端,在這裡再也不是個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而是奇妙地揉合了城市的冶豔與自然的樸實。
難怪!我們第一次搭這班渡輪時,曾經看到整船西裝革履的經理人,與我們的汗衫、牛仔褲形成了搶眼的對比。都快傍晚了,難道這群人都約好,下班後一起到動物園裏觀賞動物?當然不是!說不定雪梨的銀行家都愛在這裡置產呢?原來秘境不是我一個人的大發現,老早就聚集一些酷愛在欲望城市中隱居的銀行家呢!
聽的教育
Moria Flaig
24. Februar 2016
最近家裡又收到一包國際包裹,是孩子的爸在德國訂購的書和CD,孩子興奮得像是過聖誕節一般,這包沈沈的包裹裏,又是什麼樣的驚喜呢?
在這裏我要特別介紹,在德國教育中,有一項是英語系國家望塵莫及的,就是讓小孩聽有聲書。在此,我要介紹的不是一般紙本的有聲版,而是這些有聲書都沒有紙本,它們是專門製作來讓小孩子聽的,沒錯,就是要聽,德文叫做Hörspiel,直譯為聽戲。聽起來有點像中國傳統的說書、數來寶。說不定,德國人的靈感是來自中國也難說,立意是要讓小孩子們感覺到,聽一段太空探險像是聽一齣戲一樣精彩絕倫。
除了一般大家熟知的晚安故事之外,德國最俱特色的有聲書莫過於,以說書的形式來介紹百科知識,讓百科知識像是說書一般生動有趣。在德國的百科童書中,其中以『Was Ist Was』和『Wieso?Warum?Deshalb?』這兩大系列叢書最為人熟知,而除了正統的紙本之外,同時他們也推出一系列相應的有聲書,其中以『Was Ist Was』最得諼諼的喜愛。
『Was Ist Was』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塑造了三個角色來進行對話,來介紹兒童最關注的課題。這三個角色分別是!?。也就是驚嘆號、問號與句號。以幽默的對話來介紹各種百科知識,讓孩子學習起來,完全不會覺得枯燥無聊,並且能夠一聽再聽,百聽不厭。
透過聆聽,以這種最簡單的方式來學習,讓孩子輕鬆自在地把自然科學、歷史文化種種百科知識全部收錄在大腦之中。這種強調聽的教育,並非是新潮流,而是爸爸小時候就有了。我大多的德國朋友,小時候也都喜歡聽這樣的有聲書。他們都說,他們往往聽到耳熟能詳、琅琅上口。
尤其那個時代沒有網路、觀看影片也不普遍,而德國人更是將電視視為毫無意義的東西,於是有聲卡帶就成了最受父母喜愛的「教具」。尤其在教會環境中,讓孩子聆聽兒童聖經或是與信仰相關的故事,一向是培靈、門徒訓練的一個重要途徑。爸爸小時候,歐媽就是這樣教爸爸的呢!
德國人相信,常讓小孩子聆聽有聲書,能夠訓練孩子的專注力,還能夠讓孩子在聆聽時思考其中的各種問題。諼諼就常常在聽完之後,不斷地提出問題,還指出哪些是他們說錯的,值得再思考研究的。比如說,恐龍的後代是不是鳥類?在他所看過的恐龍書中,就提出了與此不同的觀點。
看書看久了,眼睛也會疲憊,也要保眼休息,讓孩子聆聽一段與殺人鯨或是古埃及相關的精彩「戲文」,是一項不錯的調節。只可惜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在美國或是在澳洲,我都還未找到這樣的一系列的「有聲」百科全書。
誰說在家自學必須樣樣都由媽媽自己教,其實不然,有了這樣的好幫手,孩子自己聽,自己學,自己思考。孩子靜心聆聽時,媽媽雲淡風輕地在旁歇一歇,沏上一壺好咖啡,好好地品味一本書,好舒服噢!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美式VS德式教養
Moria Flaig
16. Februar 2016
話說教養風格該吹哪一國風?世上沒有完美的教養風格,各國有各國的特色,各有各的煩人棘手之處。沒有比較過不知道,沒有實際親身體驗,更是不知道箇中的矛盾與衝突,就以美國、德國這種教育理念輸出國來說,也不例外,大家不必羨慕在國外養兒育女的媽媽們,華麗的外表,也有敗絮其內。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國家都嘛有它的詬病之處。
諼諼在美國成長,我算是領教過美式教養的點點滴滴。美國人不會雞蛋裏挑骨頭,處事乾脆利落,也沒有德國人的極度的要求精確完美,甚至有時候比臺灣人還請裁(台語)。這是美國人的優點,但在他們社會深層之下,卻也暗藏敗絮在其中。
在林林總總的美式教養理念裏,其中最令我心儀的是:強調創意、尊重個體與有容乃大,但這三者卻最令人不解。難道創造力、尊重個性、包容並蓄也會物極必反?美國人倒是沒有德國人極端的毛病,而是我在懷疑,這三種特質的背後隱藏著美國人生活形態的種種無奈。
1)強調創意:
比起德國人教育小孩要務實精確,美國人卻偏重於:凡事要創造表現。鼓勵每個孩子表現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角色扮演,仔細觀察美國小孩的穿著:女孩個個必是美貌公主,男孩個個必是救世英雄。諼諼則穿得普普(台語),因為信仰的緣故,我們不鼓勵他認同某個英雄。
每年萬聖節一到,媽媽們皆要使出渾身解數,幫寶貝們化妝成他們心目中的英雄美女,聽說有些媽媽動輒花上幾百美元的製裝費,在所不惜。我們呢!沒什麼創意啦!他只是雲淡風輕地套上工程師的工具,再帶上頭盔,低調地裝扮成巴布工程師。
再看看幼稚園的佈置,教室的角落裏總是掛滿了琳琅滿目的「戲服」,是專門設計給孩子們服裝表演的角落,炫目耀眼的戲服,讓孩子們能夠自由自在地裝扮公主、超人等等,天天過足戲劇人生的癮,連媽媽都不由得地羨慕起來:「噯呀!這是我小時候的夢想噢!可恨生得太早了!」可見,美國的社會多麼鼓勵小孩變裝表演。
在美國,你若是問一個小男孩叫什麼名字,他可能會回答說:「蜘蛛人!」。女孩嘛,我猜大概會說:「仙蒂瑞拉!」他們不是在愚弄大人,而是認真的。諼諼就回答過:Bob(工程師)、Sam(救火員)和Mike(騎士),只差沒說Thomas,因為那是輛火車,生男孩的媽媽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
這絢麗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隱憂呢?我們不要為了孩子說自己是蜘蛛人而太過興奮,應該把它看成警訊,首先,最不對勁的事情是,孩子所認同的人物,不約而同地皆來自電視、電影。從這兩三年來滿街跑的冰雪奇緣的公主裝,和到處嚇人的蜘蛛人和蝙蝠俠來看,就可以看出,現在小孩所模仿的角色可不是憑自己的創造力幻想出來的,而是被電視、電影培養出來。這剛好和創造力理論背道而馳,電視是創造力的第一號殺手:父母不必太過高興,小孩都是在模仿,而非自主創造。
諼諼迷上了恐龍,遇見恐龍的同好者時,他們的媽媽都會不約而同地問一個問題:諼諼是不是看了『侏羅紀公園』才迷上了恐龍?我連忙解釋道:「沒有耶!我們家沒有電視!他是看了書才喜歡上恐龍的。」原來,這些小小恐龍迷都是看了『侏羅紀公園』,才迷上恐龍的。這部片子不是限制級嗎?小小孩怎麼會有機會看到?
『冰雪奇緣』、『蜘蛛俠』大賣之後,相關產品就無所不在,幾乎攻佔了整個兒童用品的市場。扮演蜘蛛人跟創造力有關係嗎?一個鼓勵創意表演的文化,說穿了其實是鼓勵複製大眾品味,孩子不過是複製了在電視看到的影像罷了。我在美國最不喜歡買小孩的東西,最傷腦筋得是,找不到沒有蜘蛛人的鞋子,沒有蝙蝠俠的衣服,沒有米老鼠的背包。而這樣的產品在德國不會有父母買的,德國是一個高度批判的社會,德國人的嘴巴最惡毒了,不會有父母願意讓孩子背一個蜘蛛人的標簽,讓人取笑,但這在美國卻是稀鬆平常。
而美國電視文化氾濫的情況,從無所不在的電視機就可以判斷,上餐館吃飯,餐廳裏放著一台電視已經夠煞風景了,但對美國人卻還不夠,必須是擺上一排。根據美國人的說法是,因為每個人想看的節目不同,所以餐館乾脆很豪邁地擺上一排。天啊!想看電視不能在家看嗎?要大家跟著你耗?上餐廳吃飯重點不在於吃飯嗎?重點難道會是在看電視?難道是餐館的飯太難吃,不得不推出電視來當小菜?等等等疑慮至今令人不解。
以前我們所租的公寓,公共設施裏面就包含了五台電視:會議室、電腦室、交誼廳、烤肉區和健身房,就只差游泳池的洗手間、更衣室沒擺上電視了。似乎美國人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配電視,開會也要看電視?上網也要看電視?令人匪夷所思。
除了鼓勵孩子們表演外,更令人費解的是,幼稚園中無止無盡的美勞課,這背後又隱藏了什麼樣的無奈?美國的幼稚園中,美勞時間佔泰半,諼諼每天總會帶回一堆作品,每次都能帶回個兩、三件,做一件就要花多少時間了,他還能帶個兩、三件回家?太驚人了!而且都很有創意,很有巧思,想必,老師一定花很多心血設計出來的。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家牆上貼滿了孩子的美勞作品,漂亮的作品讓我省下不少裝潢費用。
媽媽興奮之餘,卻有朋友跟我說,誒!其實那都不是小朋友自己做的,都是老師幫忙做成的,我們父母要老師做的東西幹什麼?我也知道這些作品大部份是在老師的「協助」下完成,那也不錯呀!至少孩子也看到了東西是怎麼做成,也是個不錯的經驗呀,更何況做出來的東西真的很漂亮,老師很瞭解媽媽的心思,家裡的確需要點像樣的裝飾品。
說正格的,我不是很在意老師是以什麼方式讓小孩做美勞,也不是很在意老師的花樣有沒有一直在翻新,所使用的教具是不是蒙特利梭。最讓我最費解的不過是,諼諼和十幾個小孩窩在一間小小的教室中,這麼長的時間裏就只是做勞作?有點不太對勁吧!喜歡看書聽故事的諼諼,偏偏不喜歡美勞,他的雙手不太靈巧,美勞讓他倍感到挫折。上沒幾天幼稚園,就哭著不願意去了,成天被關著嘛!既沒有什麼故事可以聽,也沒有滑梯可以玩,就只有勞作,上學哪是去玩的,簡直是去坐牢。
當初跟孩子說好的,去上學是要讓他去學校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呀 ,結果整天都被綁著做勞作、畫畫,不能出去外面玩,怎能叫孩子不失望呢?哎呀!枉費我付了那麼多學費送他去上學!都沒有時間玩耶!
小孩正在發育成長,學校應該多安排戶外活動讓他們玩才對呀!但事情沒這麼簡單,園方所安排的戶外遊戲時間,只有早上、下午各一次,而且每次只有半小時,有時候我們來晚了,只剩下一次可以玩了,而且是短短的半小時,諼諼當然覺得上當了,當初說好是來玩的,怎麼什麼都沒得玩呢?
美國人是全世界最重量的民族,但他們沒有歐洲人來得高大,肥胖的問題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先撇開飲食與電視的問題不談。首先,最令媽媽憂心忡忡的是,美國的幼稚園不重視戶外活動,導致孩子的活動量不夠。再者,美國小孩都是由父母開車接送上下學,不習慣於風吹日曬雨淋,在學校時,又是整天被關在室內,那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風吹日曬雨淋呢?
而德國的幼教卻特別重視戶外活動,在德國時,常常看見幼稚園老師推著「一車」的小孩到公園裏遊戲、到森林裏漫步、到雪地裏打雪仗、堆雪人、到農莊裏看動物。教室外的衣架上總是掛著一排,雨衣雨鞋,雪衣雪鞋,就算是下雨、下雪也有戶外活動,在德國人的觀念裏,淋雨和賞雪是非常重要的生活體驗。
在美國從來沒有見過哪個幼稚園這樣做,把戶外活動視為主要活動之一,把玩雪、淋雨當成重要的體驗,而且玩耍的地點不在校地之內,而是善用社區資源:老師帶著一隊小孩到附近走走逛逛,甚至一起坐公車到老城裏看內卡河(流經海德堡、圖賓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我想,這不僅是來自於美國人的生活型態太過安逸,此外,第一個要考量的是安全問題。美國人不願冒險帶學生過馬路,言下之意,其實是,他們更不願意冒險在校外遇到持槍的歹徒。此外,美國的幼稚園都是超大型,和德國的小巧玲瓏,運作起來天差地別,要一個大型的學校時常進行這樣的戶外活動,技術上有困難吧!
美國的幼稚園(preschool)大部份是教會或是私人經營,收零歲到五歲的學前幼兒,一歲以後,每半歲分成一班,全部在同一個學校之中,因此,美國的幼稚園特別龐大,戶外遊戲時間要輪流,而且只限於校地之內,每天兩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一次半小時。
而在德國,一般幼稚園(Kindergarten)只收三到六歲的小孩,三歲前稱為Kita,也就是台灣的托兒所。德國幼稚園大多是混齡,規模一到兩班,所以一個幼稚園統共三十幾個小孩很正常。這樣的迷你學校,要安排戶外活動就容易多了,早上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美勞時間不需要多,光是到處走走逛逛就可以消耗大半的時間和精力,這和美國注重美勞和室內活動的教養方式完全不同。
持槍搶劫的恐慌,導致於戶外活動的變成奇觀,高居不下的犯罪率成為戶外活動的第一殺手。反觀德國的幼稚園,老師一隻手推著車載著小的,另一隻手拉著大的,大家一起協同過馬路,一群孩子排排隊走在人行道上,漫步到農莊去看動物,這樣的教育方式在地大物博的美國卻變成奢望。
在公共安全的顧慮之下,美國的小孩不能自由自在地在戶外遊戲,最後變成十幾個孩子窩在小小的教室內做勞作,而且是做一整天哦!孩子被圈養在室內,不能風吹日曬雨淋、不能跋山涉水、不能奔馳流汗,在這樣的環境成長的孩子,免疫力較低,容易得肥胖症,難怪美國的小孩個個被訓練成,隨時隨地使用殺菌劑洗手殺菌。因為在狹小的空間中,小孩容易互相傳染感冒、結膜炎、腸炎等等。
去年冬天我們回到了德國,長期習慣室內活動的諼諼,對德國人最熱衷的徒步旅行、滑雪、騎馬種種戶外運動一點興趣都沒有。冷啊!那是他沒有體驗過的溫度。於是春暖花開之後,我一個人帶著還沒滿五歲的他,在德東地區走過大城小鎮,最後還是山頭上的Wartburg(世界文化遺產)征服了他的心,從此以後,他愛上了徒步旅行。
在歐洲旅行特別能夠訓練長途跋涉的耐力,小小年紀的他,能夠徒步一整天都不會喊累。來到澳洲之後,我們也時常在河岸、海岸建行,過去的訓練果然建立了雄厚的基礎,一天走下來,年老的媽媽累到不行時,小孩還能蹦蹦跳跳地興奮得要命,好像一台發電機。
我也開始培養他騎馬的興趣,沒錯!要孩子喜歡騎馬,把騎馬當成日常的運動,首先要先愛上馬,於是我時常帶他去看馬,培養他學騎馬的情緒,可望在將來,他能夠在原野上自由奔馳,就算是在雪地中,也要狂飆。當然目前以他的年紀,不能學騎馬,雪梨也沒有騎馬的環境。而其他訓練小孩的運動:劍術、防身術、舞蹈、體操、溜冰、游泳、甚至球類,皆能在室內進行,唯有騎馬、滑雪不能在室內進行。有了美國經驗之後,我特別注意戶外活動對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於是我們看上了騎馬這項運動。
最後,大家不要忘了專家的話,戶外活動,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一個解不出的數學題,出去跑一圈後,不解之處就能夠自動解開了。這也是諼諼自學以來,媽媽最大的心得,孩子遇到算數不會,媽媽怎麼教?怎麼解釋?也就是不用教,不用解釋,我們徒步建行回來之後,他自然就會了。誰說培養創意一定要表演呢?要變裝呢?要勞作呢?大自然不是最好培養創意的教室嗎?
2)尊重個體:
再者,美國人強調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事物,和德國人重視紀律和自律不同。德國人也尊重孩子,但是美國人會犧牲紀律來滿足孩子,德國人則會把紀律擺在前面,先訓練孩子能夠自律,孩子以遵守紀律來贏得父母的尊重,先後順序不同。
美國人尊重孩子所喜歡的妝扮、喜歡的食物、喜歡的玩具、喜歡的活動。美國的父母可以天天讓小孩穿公主裝上學、讓他們天天吃漢堡、披薩、炸雞、甜食而沒有青菜水果,允許吃飯配電視,還允許孩子玩暴力性的電玩。這些在我看來,這不是在尊重孩子,而是在縱容孩子、蹧蹋孩子。尊重孩子不是漫無目的、毫無尺度地尊重,不是會哭的小孩就有糖吃,不是會吵就會贏。尊重個性是在限定的框架之中,讓孩子自由活動、自由發展個性,而非毫無限度地容忍、尊重、放任。讀者有興趣的話,請看我的舊文:「尊重個性的美式教育」。
尊重孩子的個性、看重孩子的表現、發揚孩子的長處等等,這些固然重要,但在過度強調尊重的美式教育中,小公主、小霸王確實成為美國社會的隱憂,現在反而有更多的美國學者在談我們過去所忽略的,挫折的忍受力,接受挑戰的勇氣(例如:Brooks 與 Goldstein合著的『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
尊重與縱容一線之隔,尊重與紀律,魚與熊掌之間,我還是很德式地把紀律放在前面,孩子必須先以遵守紀律來贏得尊重,更遑論要父母犧牲掉紀律來尊重孩子的意願。我以孩子不違反紀律和原則的框架來尊重孩子、來鼓勵孩子、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在一個漫無框架的教養風格之下成長的孩子,反而比較沒有自信心,因為他自己不知道怎麼衡量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裡,不知道什麼是被允許接受的,什麼又是不被允許接受的,這樣的小孩反而更容易遭遇到挫折。適度地為孩子劃清界限、限制孩子活動的自由,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在界限之內,他能夠得到尊重與讚許,越過界限了,他會得到警告與懲罰。
我的美國朋友說的,美國人將尊重孩子的教育觀發揮到了極致,連孩子的球隊輸了球,也要讓孩子覺得是贏了。就算是輸了,美國人的觀念是,先尊重孩子的成績,而非責備孩子。或許這是美國人最後能夠贏的祕訣吧!原來他們要先教會孩子如何保持贏球樂觀,所以最後美國人總都能夠贏。的確,這與台灣父母計較成績輸贏是完全兩樣的教養觀念,在台灣,父母看到考99分的考卷,可能會為那一分之差而惋惜,而非為那99分而高興。最後,考99分的孩子卻比考90分的孩子還要悲哀。
以德國人的觀點來看,德國人不會像美國人一樣做不切實際的期待,過度地樂觀反而會讓孩子遭遇到更大的挫敗。他們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什麼叫做沒有把握的事情,那就是一種能夠實際評估自己的能力,要比賽就是要贏,輸了也算贏的話,那就不用比了。
上屆世界杯足球賽中,我們特別去了Jacksonville看場送行賽,我們深深地被美國球迷高度樂觀的情緒所感染了,同時,從未想望到德國這次能夠贏得世界杯,還是保守地把冠軍設定在巴西隊上,你說德國人太過悲觀嗎?不是,這就是德國人的務實,不作不切實際的奢望。這個史上進入決賽最多次的國家,我想,德國人就是那個老是考99分的孩子,不是滋味,這次就算是贏了,但終究,巴西還是多得一次冠軍,遙遙領先呢!
教養孩子也是也是如此,過度肯定孩子,最終孩子無法衡量自己,容易失去方向,不是嗎?
3)有容乃大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所組成的國家,是不是一個兼容並蓄的國家呢?其實從很多方面來說,我們更要去看種族隔離和壁壘的種種黑暗面。在很多城市裏,我們還能看到,白種人和非裔、亞裔、拉美裔,並沒有混雜居住在一起,美國人所期待的文化大熔爐,並沒有真正出現過。美南的黑人比例較高,南北戰爭的南方大本營亞特蘭大就在塔城不遠之處。剛來到塔城時,第一個讓人無法接受事情是,居然真的有黑人區。既然生活空間存在著壁壘鴻溝,跨種族的婚姻更是少之又少了,無論走到哪裡,就諼諼一個混血兒。
就算來到了亞裔人口眾多的澳洲,諼諼並沒有因此有更多的機會遇到和自己相同的混血寶寶。反而,在單一膚色種族的歐洲,異國婚姻和混血兒的情況更為普遍。諼諼的堂弟、堂妹就和諼諼一樣是混血兒,因為諼諼的叔叔娶的是日本人。諼諼的表弟直樹跟諼諼長得有幾分神似哦!為了尊重人家,我不敢隨便亂貼人家寶寶的照片。
以前在美國教會上英文課時,我們就上一本討論美國多元文化的書,書中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比擬:美國文化是屬於大熔爐模式(melting pot)還是馬賽克模式(mosaic)?經過討論後,顯然地,美國人喜歡馬賽克模式,簡言之,他們希望大家各管各的、各過各的,不是很贊同大熔爐的理念,因為馬賽克可以保有並發揮自己美麗的光芒,這使整副圖案更美麗輝煌,難怪在這個多種族的國家裏,混血兒卻不多!或許他們心裡根本不希望,他們的種族最後是黑白混合的灰色,而應該是黑白分明的多彩多姿。
在國外養育寶寶的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兼容並蓄,兼具東西方文化的優異特質,同時避免東西方文化中的缺陷。不是只是像一小片馬賽克,固守在自己的角落中,黯黯發光。
諼諼有美國人的樂觀熱情、喜愛幻想,也有歐洲人的嚴謹慎重、精確務實、吹毛求疵,而且也有台灣人的熱心助人與與人同樂的胸懷,有時候熱心過了頭,也會變成好管閒事、干涉人家的是非小雞婆。所幸啊!他不像德國人是個只顧自己的自了漢。幸好啊!他不像美國人自我陶醉的英雄主義。
教養風格該吹哪一個風?在我看來,無論是吹哪國風,過與不及都是不健全,我們不需要一味地效法德國人苛刻的完美主義,也不必過度推崇美國人那種自我沈醉的尊重個性,更要警惕台式教養中過度干涉的弊病,但也不要小覷我們自己文化中豐厚的養份而捨棄不用,反去緣木求魚。
這不是一加一加總的問題,而是要更巧妙地去面對文化差異之下的種種矛盾與衝突,而且要有戒心地不要盲目地重了人家的蠱,戴著玫瑰色的眼鏡而看不到美麗的背後所隱藏的陷阱。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也不是誰強誰弱的問題,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堅持,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光彩,也有它的醜惡之處。無論中西怎麼融合,怎麼組裝,最後,我想每個媽媽都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教養風格。
至於,我家該吹哪一國風呢?那就且先讓百家爭鳴吧!
延伸閱讀:
混血兒的角落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16.html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我的教養風格:德風?
Moria Flaig
15. Februar 2016
最近重溫三毛的「夢中的橄欖樹」,最大的感觸是,若說在國外流浪是上一輩人的夢想,卻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與哀愁。
到國外求學、工作、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了,在異國育兒的人也越來越多。孩子不單是沒生過,更沒養過,生兒的陣痛是短暫的,然而養兒的忙碌卻是一輩子。在國外求教於誰?問遠方的媽媽不靈,因為媽媽也沒在國外養過小孩(其實有啦!我們小時候住過泰國)。問婆婆更是雪上加霜,就已經看不懂人家德國人怎麼教養小孩了,還要找德國公婆來掀起世界大戰嗎?這時候,只有問網路了!
這幾年下來,在上網讀過五花八門的異國育兒經。不禁驚歎,這些媽媽都好用心地在經營自己的天地,而且很有觀察入微的文化敏感度,這都是我所欠缺的,既無心經營,又是粗線條地不敏銳。但最讓我驚訝不已的是,她們筆下之意,似乎都非常認同她們僑居地的教養風格,在強勢文化之下,絲毫不會倍感壓抑?
若要問我認同哪個國家的教養風格?說實在的,我回答不出來,因為所學的緣故,在很多方面,我很認同德國的社會制度,但對於德國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嘛,卻有很多不敢苟同之處。德國人是出了名的嚴厲、冷漠、強人所難、嚴以律人、不寬以待人、吹毛求疵等等等,這都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看重的那種美德。
而人之所以會如此處世,當然這和背後一連串的家庭教育有關了。儘管孩子的爸是德國人,我卻不是百分之百認同德國人的教養風格,我還是喜歡寬容馬虎一點的那種台式作風。
首先,德國人的毛病就是極端,完全不明瞭道家哲學中說的:「物極必反」的道理。咦!黑格爾辯證法:正反合,不正是德國土產哲學嗎?但很不幸地,在德國人身上很少看到「合」的美好結晶,大部分人都在敗在「反」的那一面了。
試看:完美主義的反面,就是吹毛求疵。尊重個性的反面,就是我行我素。堅持原則的反面,就是不懂得靈活變通。專心致志的反面,就是鑽牛角尖。噯呀!這些特質形塑出來的德國人,我腦海中馬上浮現的圖像是:吹毛求疵、固守原則的死腦筋,加上我行我素、冷漠、不通人情、拒人於千里之外的不可愛。
大家不用懷疑基因的力量,台灣媽媽在美國、澳洲養育出來的德國孩子,就是這副「德行」:遵守秩序、完美主義、專心致志、堅持原則。在諼諼身上,德國人的人格特質統統成了顯性反應,幸虧年紀還小,還沒有完全敗在反的那一面。
然而美國人的樂觀進取、有容乃大、奇想創發,在諼諼身上,美國人的人格特質卻成為隱性反應。是有啦,只是比較明顯罷了。欸!文化的塑造力不可小覷哦!而另一半的臺灣基因呢?幸好,也很明顯:諼諼喜歡分享,也熱心助人。但這和德國基因結合起來,加上美國人的熱情洋溢,一加一加一就變成???
美國的幼稚園老師在懇親面談時常跟我說:「他很聽話、很遵守秩序,但是很難通融,會指責其他小朋友。妳知道的,老師也會看不到有哪些小孩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就會來跟老師反應。」言下之意是說,他一看到有哪個小朋友被欺負了,一定馬上出言制止,一定跑去老師那邊告狀,誰會喜歡會告狀的小朋友?唉!德國人的批判精神在作祟,難道不能凡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嗎?他身上不是也有台灣血統嗎?做人處事為什麼就不能寬待一點?為了幫助被欺負的小朋友,跑去老師那裡告狀,受害者又不是自己!難道這就是台灣人愛管閒事的基因在發酵嗎?
說到這些人格特質的確有它的優點,但是,大家也知道我剛說的物極必反的道理,當孩子要追求極致時,卻每每令媽媽抓狂:吹毛求疵、我行我素、不會變通、極度地鑽牛角尖。老師說:「妳這個孩子做任何事情特別認真。」言下之意,就是那種一個字寫不好,可以擦掉十幾次也不嫌煩,一味地鑽牛角尖的認真,讓全班專等著他一個人。一聽到老師們這麼說時,我不禁喟嘆起基因的力量來:孩子做事為什麼不能馬虎一點呢?
回想起,以前在美國時,每到感恩節和聖誕節時,學校總是安排了大餐慶祝,因為州政府就在學校旁邊,大部份的父母也在州政府上班,所以學校總是邀請父母和小朋友在教室一起用餐。這終於讓我見到自己的兒子怎麼上學,總算讓我見識到自己的兒子怎麼地「與眾不同」。
為了吃大餐,全班小朋友興奮得早早就把著色畫好,就算沒畫好的小朋友也在收東西了。父母們陸續地都來了,每個小朋友興奮地要吃大餐,才不管什麼著色不著色的。在這種氛圍之下,只見諼諼一個人在混亂中,神色篤定地繼續在著色!在還沒有塗好之前,絕對不會有任何事情能夠干擾到他,就算香噴噴的一大盤烤雞擺在他前面,他也不為所動。見到媽媽來了,更是繼續埋頭苦幹。
我看到,所有的小朋友的畫紙上塗得五顏六色,好漂亮啊!只有諼諼在幾箱蠟筆堆中尋找棕色的蠟筆,找不到不行,因為他堅持,樹葉一定是綠色,樹幹一定是棕色,花朵一定是紅色,太陽一定是黃色,中規中矩,沒畫完絕不罷休。唉!德國人凡事精確、認真、徹底,在他身上一覽無遺。
平心而論,我既認同這種文化,但也不喜歡這種文化。對於老師的吃驚的表情,我漸漸地不感訝異了,在德國人眼中絕對沒有草草了事的事情,字要寫得最完美,才肯停手,畫要畫完,才肯休息。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完美的標準在哪裡,但是超慢的寫字速度,的確令人抓狂。我常常跟他說,不要再改了,寫出來就好了,有寫就好了!耶!媽媽怎能夠教小孩做事隨便,但他的確需要一點草草了事的態度。
再者,諼諼伸張正義的騎士精神,加上台灣人的愛管閒事的基因,更是一加一等於三,有時候熱心過了頭,怎麼拉都拉不回來了。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德國超市購物,有兩個大男人不知道為什事就大吵了起來,的確像是成語中的:潑婦罵街。當下,諼諼也跟著大聲地嚷起來了,想要主持公道,我們兩個大人立馬就把他拉到一旁。喂!你一個四歲小毛孩,想要為兩個德國壯漢勸架,未免是太不自量力了。耶!媽媽怎麼能夠教小孩當縮頭烏龜,但他的確需要多一點德國人的置身事外的冷漠。
德國人這樣活得累不累?當然累了,當德國小孩的媽更累!你們也知道,他是德國基因加上臺灣基因加上美國文化,牛起來,更累了!所以,在我自己的教養風格中,不得不加上一點中國風的處世技巧:草草了事。馬馬虎虎。窮則變,變則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堅持原則、追求極致的完美主義也很重要,但是畫畫不像,還是要畫,字寫不像,還是要寫,凡事不能卡在不完美之中,而裹足不前。
細數以往,不到會說話,絕不開金口,不到會加減計算,絕不數數,不到會畫畫,絕不塗鴉,一切全停擺在不完美之中。現在,天天跟我計較,寫得不像、寫得不好,而不願意寫,一直在意自己的字寫得不像。什麼叫做像呢?媽媽絞盡腦汁也解釋不來什麼叫做「像」。只能說:「像呀!很像呀!這樣寫沒錯!」雖然他老是寫鏡像,我最後只能說雖然左右相反,但很像啊,繼續這樣寫就沒錯!絕對不能讓他改。
讓他寫英文拼音練習,每個字非得使用字母表來描,因為寫得不像,所以不肯自己寫。他的字母表是鏤空的鉛體字,可以用鉛筆描。我說,寫得不像沒關係,多寫多練習,有一天就寫得像了,就會寫了,我們寫字嘛!不一定要等到會寫才要寫。就像數學,就算你每次算得不對,每天還是要算啊!你看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媽媽在說什麼啊?孩子根本無法理解媽媽的歪理。他一定要等到寫得跟印刷品的一樣,才願意寫,這跟羅馬又有什麼關係?好吧!要描就描吧!或許每天描,描久了,有一天真能寫出印刷品了。
你說,德式教養累不累人呢?為什麼凡事不能變通隨便一點呢?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我家沒電視沒無限網路
Moria Flaig
14. Februar 2016
我家搬來雪梨之後,每到傍晚時刻,我就帶著孩子到附近的河邊公園溜達溜達,因而認識了幾個媽媽,大家都是新移民,都是「被迫」家裡蹲的全職媽媽。除了在家帶孩子之外,平日沒有太多的消遣娛樂,日子過得太無聊,大家一歎再歎地說:「雪梨好悶哦!我都快得憂鬱症了。」
她們看著新來的我,就問道說:「妳在這裡有親戚朋友嗎?」我回答說:「沒有!」又問:「你們辦了移民嗎?」我回答說:「不是!我和孩子是跟著先生的工作過來的。」她們接著又問:「那妳已經認識了新朋友嗎?」我又回答說:「沒有!」她們歎口氣說:「唉呀!我也是啊!很多人把老家的父母帶來國外,讓他們幫忙看著孩子,自己就可以去上班了,我們呢!可沒有!每天孩子上學後,一個人在家無事可做,可悶了!只剩下電視可以看了。」說完之後,正要談起最近有哪些好看的連續劇,我接著就說:「我家沒電視。」大家齊聲大呼:「什麼!你們家沒電視!」
一個媽媽突然說:「那用電腦看也一樣!」我又說了:「我家沒有裝無限網路!」這下子,驚呼聲更大了:「什麼!妳家沒裝無限網路?那妳不上網嗎?」我回答說:「我們用手機連接網路,有流量的限制,所以無法看影片。」
「那妳有沒有讓他玩手機、iPad上的遊戲呢?現在的小孩很聰明的,我女兒四歲時就會玩了!」我回答說:「我兒子從來沒有玩過電玩,我不准他玩我的手機和iPad。」
她們望了一眼諼諼:「什麼!小孩在這裡已經夠可憐了,連個玩伴都找不著,在家不准看電視、又不准上網、又沒讓他玩電玩,那你們家小孩平時都在做什麼?」我回答說:「在看書!」又是驚聲連連:「這麼小的小孩還不會看書吧?」我幽然地回答說:「他很早就開始讀書了,每天都要看很多書。」
「只讓小孩看書,那豈不是太悶了嗎?」一個媽媽一臉不相信地接著說。
另一個媽媽突然連珠砲般地道:「現在這個社會不能只是會看書!要多看電視、網路、多玩電玩,這樣小孩腦筋才會靈活。我家的都在看電視,連吃飯也看,我自己也是這樣看電視長大的。在這個電腦的時代,如果小孩從小不早接觸電腦的話,將來會很吃虧的。妳不是說,妳老公從事跟電腦有關的行業嗎?他應該知道的呀!」
她們的想法我心中有數,我只好稍微地解釋一下說:「我們小時候的電腦,跟現在的電腦完全不同,我們小時候的電腦一開機,什麼都沒有,只有DOS,所有指令都要自己寫,電腦才能夠執行。現在的電腦一開機,什麼都有,所以現在的小孩根本不需要自己寫程式,更不需要學習任何電腦語言,一樣會操作電腦。現在的小孩學電腦,其實都是在享受現成、做好的東西,所以他們無法從電腦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技巧,無法創造新的東西。我老公在帶學生時就發現,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欠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因為過於習慣現成的東西。」
「那妳老公怎麼開始學電腦的?」我回答說:「他小時候,讀了一本C++,就自己試,自己摸索,就這樣開始寫程式的。以前那個時代,連使用郵件的人都很少,更別提網路了!所有的東西都必須自己寫。」唉!以往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我家無電視無電腦的教育,曲高和寡,一下子讓這些媽媽無法接受,當下止住,不想繼續再說教了。
但是各位家長真的要相信,上網、打電動跟學電腦一點關係也沒有。學電腦要學的是學電腦語言、寫程式,只有能夠掌握電腦語言,才能夠寫出有創造性的東西。所有上網、玩電玩都是消費行為,只是學會了如何使用電腦而已。我們不要為了三、四歲小孩能夠下載、上網就高興得不得了,其實這麼早接觸電腦對他們百害無一益,這麼小的孩子連基本的算數都還不會算,怎麼可能學會電腦語言,太早習慣於網路的視覺享受,將來會對枯燥無味的寫程式沒有興趣的。我每天所看的那寫程式的螢幕只有兩種顏色,黑色的背景,反白的字(黃色或白色),說有多無聊就有多無聊!
我家沒電視、沒有無限網路、不准玩電玩,這種生活環境差不多可以與「貧乏的刺激」畫上等號了。這時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在部落格裏曾經提過心理學中的刺激理論:多刺激=高學業成就,有興趣的讀者請看:「簡樸教養的震撼」。
e 世代也是如此嗎?絕非如此!現成的例子就是孩子的爸。婆家是標準的無電視家庭,家裡無電視可看,也就無所謂的禁止看電視。但孩子的爸在十二歲時讀了一本C++後,在無人指導之下,就開始自己寫程式,他並沒有因為少看電視而趕不上電腦時代。所以,我一點也不擔心,少刺激,少看電視,少上網,會造成小孩將來學業成就低落。而孩子的爸從小無電視可看,反而因為沒有看電視,而有多餘的時間可以自己學寫程式,大腦也沒有比別人差,反而有異於常人的專注力與記憶力。
我家沒電視、網路,其實不是我蓄意要曲高和寡,要製造一個拒絕視覺媒體的生活環境。其實也都是因為孩子的爸,所以我家沒電視。這對於看電視長大、中毒不淺的我來說,老實說,我也毒癮發作的時候。以前常趁著老公去大學上班時,在家狂看日劇DVD,但是後來所有的日劇在幾次搬家中一一送人了。幸好,孩子出生後,忙得連吃飯睡覺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偷閒看影片。日後更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陪孩子讀書看書都來不及,現在更沒時間看日劇了,久而久之,我的毒癮好像就這樣戒了,不僅是不想看電視,連看電影的欲望也沒有。每次一說到要去看電影,心中馬上就興起:「我去看電影,那誰來看小孩呢?」
一陣沈默之後,一個媽媽又說了:「我家那個,越大越管不住了,放學回家後,就是翻天覆地地鬧,不然就是打電玩,不然就是吵要玩我的電腦、手機,我只好讓他看電視,讓電視管住他嘍!要不然我實在沒有方法可以制服他,讓他安靜下來。」既然有媽媽用電視管住小孩,難道就不能用書看住小孩嗎?我就是用書看住小孩的那個媽媽。
於是我就建議:「那妳就去圖書館借書,越多越好,最好在家中擺上一堆,讓他能夠在家自由地翻,自由地讀,書讀久了,漸漸地孩子就能夠靜下來了,看上個一、兩個小時也不會吵鬧。」我知道我說的是天方夜譚,人家孩子就是靜不下來讀書,我卻建議人家去借堆書來讓孩子看,豈不是雪上加霜嗎?
但在這裡我要強調一件事情,諼諼天生就不是一個安靜的孩子,他兩歲以前是一個小忙孩,活動量出奇的大,七個月大就扶著床的圍欄站著,八個月大就開始扶著傢俱到處遊走,成日忙個不停,十個月大能自己走了,更是到處走訪、到處翻箱倒櫃、到處搗蛋,每天非常地忙碌。
「好安靜的小孩喔!」這是所有的人見到他的第一句話,昔日的小忙孩,如今怎麼會變得這麼安靜呢?是什麼時候才開始靜下來?
我得承認,這是我刻意培養出來的,用書培養出來的,因為當初我被孩子的活動量給嚇壞了。當諼諼還是個小貝比時,我帶著他去上親子課,全班十來個小貝比,全都是同年同月生的,都還在地上坐著的時候,只有諼諼一個人最忙碌,不斷地遊走,不時地搬東西,完全靜不下來,上親子活動課超認真,因為就他一個人在「活動」。
老師完全沒有考慮到,一個高齡媽媽獨力帶個好動的小貝比有多辛苦。卻很高興地說,多年來她帶過這麼多寶寶,諼諼是她帶過的寶寶中,第一個這麼早就在學走路的。而諼諼的好動卻刺激其他寶寶走路的欲望,很神奇的,最後在我們結業時,這一班的小貝比們都在一歲時,一個接著一個學會走路了。老師又說了,我們這一班是她帶過的這麼多班中,最多貝比在滿周歲時學會走路的。老師當然高興了,她又不必追著孩子滿街跑。不過說是在的,那時每天累得要命是有回報的,我卻因禍得福,讓我提早覺醒,徹底地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其他的貝比全都能安安靜靜地坐著玩,而我的孩子卻特別好動,非得讓我追著到處跑呢?」孩子還沒滿週歲就追得這麼辛苦,實在是不敢想往後的日子。
雖然提早走路沒有什麼後遺症,後來諼諼也沒有得到傳說中的O型腿。但從此以後,我卻刻意地培養孩子從事靜態活動:看書、說故事、聽CD。有人會說,讓孩子坐在電視前看電視也很靜態啊!大家沒有發現到嗎?電視看越多的小孩越是沒有在看電視嗎?越是要乖乖坐著越是到處跑!欸!我是在繞口令嗎?
電視看太多,接受的刺激過多,就會越過動。大家有沒有仔細地觀察過現在的小孩如何看電視?他們都是東摸西摸、東忙西忙、一下子玩玩具、一下子看電視,說穿了,他們沒有真的在看電視啦!不要以為電視開著,就算眼睛沒有盯著在看,他們的大腦就會自動將電視裏面的台詞錄下來,讓電視成為孩子學習語言的小幫手。
其實不然,他們的大腦只會將之視為不斷干擾他們的雜音。小孩的大腦正在發育,電視卻不斷地阻止他們發育,小孩正在觀察這個世界,而電視卻不斷地干擾他們的專心注意力,讓他們無法專心觀察,於是過動的世代就因此而誕生了。我們的世界老是在教導孩子不專心,到頭來你要孩子怎麼能夠專心呢?
諼諼天生是個極度好動的孩子,因此,我刻意讓他從事靜態活動,我不讓他看電視,不讓他打電動,老實說,就算想讓他看,我家也無電視可看。取而代之,我每天讀很多繪本故事給他聽,漸漸地他就安靜下來了。聽故事必須要靜下來,專注地聆聽,想要一本接著聽一本,就必須安靜地坐著,就這樣諼諼從小練就了專心聽媽媽說故事的本事,對於繪本的圖畫更是細細地觀察,一聽能聽個兩個小時以上,說到媽媽喉嚨沙啞還嫌不夠。於是好動坐不住的習性就這樣根治了,不再到處跑到處走了。
諼諼也不是百分之百沒見過電視,他知道什麼是電視,但是他和其他小孩看電視的方式不太一樣,他表現得非常靜態:全神貫注,剎車失靈,眼睛完全定睛在螢幕上,整個人像是失了魂一般。
他一歲半時,我帶他回台灣外婆家,我自己的家則是典型的電視家庭,每個房間都放台電視不打緊,而且都是超大型螢幕,不想看都不行,因為沒有辦法看不到。老人家因為老花眼,要大螢幕才看得清楚。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卻是一項干擾,因為想不看都不行,於是日常起居都被電視牽制住了。
那時候,諼諼迷上「To y Story」,同樣一部片子,可以看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看完了中文版,又看了德文版,又看了英文版,又看了法文版,又看了日文版,只差沒有放粵語版來看,一部片可以不斷地一直重複,看到我爸媽實在是受不了了,他們想要看蔡英文選總統,電視卻被小孫子全全給霸住了,他們根本不想看極度無聊的卡通片。
這就是這個世界的問題,無限量所帶來的災難,無限的影像、無限的重複、無限制的消費、無限制的關注某些事物,造成我們的大腦剎車失靈,像是上了毒癮一般,要不斷地買毒品來吸食。
我家沒電視沒無限網路,就是不想讓小孩這麼小就中毒,小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中,若是沒有節制性地接受媒體的刺激,對於孩子的發育,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第一,大腦容易疲勞,對於新的刺激會沒有反應。第二,會造成過動,大腦無法專注於一件事情上。
我不是說,小孩動不好,小孩當然要會跑會跳才是健全的孩子。但靜與動兩個現象結合在一起,就是個大問題了。一個孩子若是專注力不夠,無法專注於接收新的訊息上,讀了三分鐘的書就要起來走一圈,那什麼時候能夠專心地讀完一本書呢?就算最後能夠順利地讀完了一本書,這樣邊讀邊玩,孩子能夠順利地將書中的情節全部串連起來嗎?
是讀書太無趣、太枯燥了嗎?還是小孩不喜歡讀、而覺得枯燥呢?反過來說,要是小孩自己愛讀得要命,你能全都收起來不讓他讀嗎?我們是不是能夠讓讀書變成玩累了之後的調劑?讀書是不是能夠變成比玩更有趣的事情呢?這要看父母怎麼引導小孩嘍!難道看電視就不會枯燥無聊嗎?各位家長有沒有注意到,有很多坐在電視機前的寶寶,其實沒有在看電視。
有一次,我和一個媽媽帶著小孩在我家公寓的休閒中心玩,那個媽媽拿出她的iPad說,她的孩子迷上海底火山。一聽到要看Discovery,我當然贊同,很富有教育意義啊!於是就讓諼諼陪他一起看。不一會兒,那個小孩就蹦蹦跳跳去別處玩了,不一會又回來看了一眼,高高興興地指著螢幕議論了一番,看沒兩三分鐘,又跑去別的地方玩了,留下諼諼一個人從看到尾。咦!他媽媽不是說,這是他迷上的片子嗎?怎麼最後留下諼諼一個人在看,而自己滿屋子跑呢?
同樣的事情曾經發生幾次,只要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影片,最後都只剩下諼諼一個人在看,他一定從頭看到尾,不會有別的事情讓他分心,而其他小朋友自己跑去別的地方玩。我倒覺得,這些小孩好像對電視好像沒興趣,根本沒在看。不是說,要讓小孩看電視,這樣才不會太悶嗎?既然電視是用來解悶的,然而小孩真的喜歡看電視嗎?我很懷疑!他們都也沒在看啦!這是我觀察所得到的結論。
當然啊!我家的禁慾主義也不是絕對的,以前,我也會讓諼諼看他最喜歡的「Fireman Sam」、「Bob the Builder」和「Thomas and Friends」等等DVD,老實說,我在美國就買了不少,他也曾經幾度剎車失靈,失魂落魄地迷上這些DVD。但曾幾何時,他對於三者已經完全不感興趣了。
然而媽媽沉迷於日劇的時光不再復返,為了尋找到適合孩子看的影片,媽媽所有的關注焦點全都鎖定於:尋找最富有教育意義的卡通片上了。哪一天會不會趁著先生、孩子都不在家時抱著筆記型電腦再度狂看日劇呢?我想,有朝一日,毒癮一定會再度發作的。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讓孩子自學的小撇步
Moria Flaig
9. Februar 2016
跟著公立學校開學的腳步,諼諼的自學也緩緩地進入新的階段。去年,在孩子完成了英、德兩種言語的閱讀訓練之後,我家的自學主要以讓孩子盡情地讀、海量地讀、無限量地暢讀群書為基調。至於其他技能的學習,卻是經過漫漫長路,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之後,孩子才慢慢地習慣了在家自學的學習方式。
在跨年前後,我積極地引入幾項新的「課目」,嘗試了各種不同的方法,才漸漸地將多彩多姿的讀,導引成鍛鍊枯燥的基本功夫,直到近日,媽媽才感覺到,孩子的自學終於上了軌道:從隨興的閱讀,順利轉型成有規律的讀寫與計算。在這裡我想要與網友分享,如何讓自學上軌道的一點小小的撇步?
1)放棄寫自學計劃書:在台灣申請自學的媽媽們都知道,政府要求家長擬定一項嚴密的計劃書,對我來說,可說是,嚴苛的計劃書。澳洲政府的要求也不比台灣少,所以我走法律漏洞,孩子在不滿六歲之前,還是自由之身,所以我沒有寫。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去鑽法規漏洞,要寫的人還是要寫。
2)放棄學科的劃分:一開始,我和每個自學的媽媽一樣,先擬定自學科目,按照自己過去上學的經驗,制定學科來讓孩子學習,但是施行幾天之後,就宣告自學停擺,我放棄了所有的計劃,包括自然、歷史、地理等等,後來,我發現,這些科目讓孩子自己讀、自己學比自己教還有效率。
3)自學的難處:基本技能學習是自學中最難的部分,首先,沒上過學的小孩根本對於寫字沒有概念,特別欠缺例行練習的習慣,就寫字這一項,根本不瞭解反覆練習重要性,字要寫到行雲流水、運用自如,不是一天兩日的功夫就能夠達成的,這種枯燥的反覆練習對於一個小小孩來說,是最大考驗,也最容易引起反抗情緒。
4)要一項一項來:自學不像學校教育,從開學的第一天開始,孩子就跟著大家的腳步,一起讀書、寫字、畫畫、算數,樣樣都來。就算自己沒有概念,但是看著其他人、模仿其他人也會知道應該怎麼做。而自學完全是兩回事,根本無法按表操課,這時候,我的建議是,媽媽要一項一項地引進技能的學習,因為這些都是很枯燥無味的事情,又必須經過天長地久的練習,孩子的耐心是有限的,媽媽的耐性更是有限,如果從自學的第一天就要求孩子樣樣來,這會讓孩子倒儘胃口,抵抗的情緒驟增。
於是,我按照閱讀、畫畫、法文、英文拼音、算數和寫漢字的順序,一項一項地慢慢來。等一項進入軌道之後,再嘗試新的項目。目前我家自學的課程有:閱讀、算數、拼寫英文、法文。諼諼的中文學校開學之後,眼下又多了一項:練漢字。科目的設計,教學內容,完全不是按照澳洲政府所規定的五項學程走,而是我自己試著教,等孩子接受之後,就納入自學範圍。
5)試圖找到適性的方法:要引導一個小小孩進行讀寫和算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常常引爆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親子之戰。熟知我的部落格的讀者們都知道,要讓孩子甘心樂意地寫和算,要費一番心思,而且親子之間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讓孩子乖乖地進行每日的寫字、計算、閱讀。我嘗試了各種方法,一旦找到對味的學習方式,就持續讓孩子以同樣的方式學習,一旦方法不對,馬上放棄。以閱讀為例,我積極找到適合孩子的書,以親子共讀的方式,一起讀純文字的故事書,經過一番密集的鼓勵和不懈地閱讀,目前閱讀這一項是諼諼最喜愛的科目。
6)讀書與遊戲穿插其中進行:大致上,我以三餐粗略地分成三個時段,將自學的科目分成三組進行,每一時段以閱讀來結束,讓孩子知道讀完一章故事就能夠自由活動了:
早餐後:英文拼寫、漢字練習、閱讀
午餐後:法文、戶外遊戲
晚餐後:算數、閱讀
只要完成一組任務,孩子就可以自由閱讀、自由遊戲、自由聽喜愛的CD,晚飯前,我還會帶他到外面和鄰近的小孩玩耍,調節一下嚴肅的氣氛。讓孩子知道只要完成一項任務,就可以做自己喜愛的事情。
7)基本功夫不可輕忽:以前認為,自學不需要課表、不要課程,到目前為止,我還是沒有使用課本,也沒有使用任何知名的課程,孩子想學什麼、讀什麼?還是以孩子的興趣為主。但是後來發覺,以這種方式為自學的主調,容易忽視基本功夫的訓練:讀寫與計算。原因是,要在家要按表操課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小孩容易產生抗拒的情緒,然而,讀寫與計算卻必須透過持續性、規律性的練習來達成,這種基本功夫就是基礎教育的基石,就算再討厭寫字,誰也逃不了。所以,我改變了自學的方式,以訓練基本功夫為主軸,剩下的時間,再讓孩子自己安排想要讀的書,想要做的事情。
8)結論:當初決定自學後,我也是畫了一個漂亮的課表貼在冰箱上,後來發現完全沒有實行的可能性。經過大半年的摸索後,現在得到的經驗是,剛開始自學家庭,無法像是在一般學校一樣:按表操課。是因為小孩還沒有學習的概念,學習本身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習如何學習?所以要先讓孩子習慣學習這件事。
再者,小孩子做任何事情很隨性,沒有嚴格的時間概念,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讀什麼就讀什麼。但是這個年齡的小孩已經有順序的概念了,於是我利用小孩這個特點,全面放棄時間表,以吃一頓飯為準,規定吃完飯之後開始上課,而非一般,上完課再開始吃飯、休息。因為吃完飯,很明顯的是一件事情的結束,在這個時間點開始新的活動,小孩子比較不會抗拒。
其次,在每一個科目的引進之前,我都是先經過一陣子的密集地實驗後,先確認孩子的接受度與可行性之後,再決定要不要列入自學的項目。比如說,密集地訓練孩子學法文,密集地訓練孩子閱讀長篇故事,等到媽媽掌握了孩子的學習特性和喜好之後,評估孩子的接受度,調整教法和學習方式,媽媽確認了可行性之後,再將之加入自學於項目之中。
這樣的好處是,孩子有時間習慣自己所要學習的科目,再者,在實驗的過程中,媽媽可以先把孩子的學習習慣摸透,採用孩子偏愛的學習方式,所謂適性教育。這樣可以避免在自學中衝突頻頻,讓學習變成壓力和不愉快的經驗。讓孩子喜歡學習,愛上學習,就是要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而愉快不一定是時下所強調的,從遊戲中學習,得獎品獎勵,例如,為了要讓孩子認識26個字母,大費周章地買了26個大型積木讓小孩搬運。我想,愉快對孩子來說,不一定是要好好玩,才叫做愉快。孩子會自動自發做的事情,大多是讓他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從學習中得到成就,對孩子來說,是件再高興不過的事情了。諼諼以前很討厭數字,現在漸漸地喜歡上算數了,媽媽數度改變教法,經過了數度磨鍊之後,最後,終於讓他習慣算算數了,然而1到100還算不全的他,現在心算的速度卻越來了越快,何必一定要求要數到一百才能夠學算數,不會數到一百,只要會數到二十,照樣還是可以學加減法。
哎!現在只剩下寫國字了,每次寫字時,總是淚眼汪汪地跟我討價還價,寫字實在是太沒有成就感了,到如今,媽媽還沒有找對方法呢!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圖書館淘寶鎖定漫畫
Moria Flaig
5. Februar 2016
5. Februar 2016
愛讀高盧英雄傳的諼諼
最近在部落格裏面談到,圖書館好像知道我們在讀「Little House」似的,一次為我們進購了一整套,我們向來讀電子的,諼諼終於有紙本可讀了,好幸運啊!
最近在另一家圖書館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諼諼幾乎讀全了36冊的漫畫Asterix,但在圖書館卻很難借到這系列的漫畫,於是諼諼老要求我帶他去書店看,在書店一次可以全部看全,不是很爽快嗎?在書店關門的時候,他習慣要求買一冊看中意的。但是數量太多了,我又不想破財,只能夠很節制地買了六冊,作為聖誕禮物。很幸運地,上週帶孩子上圖書館,往放置漫畫的架子上一看,圖書館好像知道我們在讀這套書似地,買進了好多Asterix,一本本嶄新的書讓諼諼樂得合不攏嘴。
本來以為孩子對這套漫畫已經不再發燒,不知道是看得太多次,還是怎麼了,家裡的那些Asterix,本來是愛不釋手的,最近老是囤在床下(我們家有些書放在孩子的床下,以便於取閱),而從圖書館借出這些新書之後,卻再度激起孩子對於Asterix的熱情。
嶄新的書帶回家後,諼諼讀到半夜三更不睡覺,第二天早上去中文學校果然發昏,接孩子時,老師跟我反應:「他是不是聽不懂中文啊!為什麼上課時,都沒有反應呀?」諼諼的長相向來不太有說服力,再加上剛開學,老師還摸不清每個孩子的性格。我說:「他大概還在睡覺吧!」
說起看漫畫,嚴格說起來,諼諼從兩歲時就開始看漫畫書了,當時孩子的爸買了一套聖經漫畫,為孩子上主日學。雖然當時諼諼還不識字,但看漫畫照樣可以閱讀神的話語。因此,引導孩子進入閱讀的世界,漫畫書是一種很有效的媒介。
在澳洲的圖書館也能夠找到其他的漫畫,但是都是日本漫畫,而日本漫畫通常不適宜兒童閱讀,而美系漫畫卻很少見,就連最普及的迪士尼漫畫也不見蹤影,難道澳洲的小孩不喜歡米老鼠與唐老鴨嗎?這到底怎麼回事呢?直到最近,我才在報上讀到,亞馬遜最近在澳洲簽約,正式進入澳洲市場,從此以後,很多書都會透過亞馬遜進口,難怪美系的圖書這麼難得。說不定這是最近一連串驚喜背後所隱藏的原因呢!
而美國人根本不讀Asterix,英文版的Asterix是名正言順的英國貨,標價只有英鎊,但政府將Asterix列入5-6年級的書單(列入書單的書,封面都會貼上標簽,並標明年級,以利於識別),難怪圖書館裏面找得到。
此外,Stilton也有出一系列的漫畫,卻是義大利的血統,而英文版卻是在美國出版,也是我們在圖書館挖寶時所鎖定的目標之一,相較於Asterix,卻是少數能夠找到的珍品
圖書市場上缺乏漫畫嗎?在伊紀國屋裏可以找到滿坑滿谷的日系漫畫,而且都是英文翻譯本哦!可見澳洲人也愛看漫畫,很可惜!但卻難以找到適合兒童閱讀的漫畫書!有了亞馬遜之後,圖書館應該會考慮進購美系漫畫吧!
經歷了一連串驚喜之後,說不定,不久,圖書館會陸陸續續擺上更多的Asterix和丁丁歷險記。嶄新、香噴噴的紙頁,實著地讓諼諼飽餐一頓。讓孩子抱著期待的心情上圖書館,也是找書借書的動力。淘到那些嶄新的Asterix的兩天後,我們又去了圖書館,馬上又淘到了另一本Asterix,雖然只有一本,但有這樣的收獲也不錯啊!
讓我們靜靜地期待下一次的驚喜吧!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讓數學說故事
Moria Flaig
8. Februar 2016
讓數學說故事
最近在部落格中,曾經提到過,如何教小孩算算數,除了運用閃字卡來訓練加減法之外,我還發現一個相當有趣的方法,在這裡要與網友分享。那是我一開始在帶入孩子學習減法時,用來解釋減法原理的例子:媽媽買了六個蘋果,寶寶吃了兩個,冰箱裡還剩下幾個蘋果?媽媽如何解譯閃字卡上的數字,讓寶寶更能夠「一目瞭然」呢?沒錯!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實物說明,為了引起孩子的共鳴,一開始想到的是美味可口的食物:蘋果。但後來發現,利用孩子有興趣的題材,能使枯燥無味數學課,更加生動有趣。
這卻是孩子的建議:「媽媽!妳怎麼不說騎士的故事。」最近利用閃字卡來訓練諼諼練習心算,讓他用看的,不用算的,孩子用眼睛讀出數字,然後心算得出答案,本來是默默無言的練習,今天諼諼卻靈機一動,要我說騎士的故事來練習算數,於是我就用數字說起騎士的故事來,果然,本來死氣沈沈的數字頓時變成詼諧幽默的言語了。
比如說,國王本來有九個騎士,後來又來了兩個騎士來效忠他,現在國王一共有幾個騎士呢?不然就是國王有15個騎士,戰爭時,這15個騎士全部陣亡沙場,活著回來的有幾個呢?不然就是,國王有五個騎士,有一天城堡裏來了兩個騎士,國王因而大宴賓客,突然有三個騎士肚子痛去上廁所,這時剩下多少騎士陪國王吃飯呢?不然就是,國王有五個騎士,有一天,國王請騎士們吃飯,突然這五個騎士都說肚子痛,要回家休息,還剩下幾個騎士陪國王吃飯呢?諼諼卻硬要說,一個!因為還剩下國王一個人在吃飯。不然就是,暴龍媽媽生了12顆蛋,被Pterosaur(會飛行的恐龍)抓走了兩個,還有兩個沒有孵化,最後暴龍媽媽一共有幾個寶寶呢?
除了這種簡單幽默的出題方式之外,數字還真的可以說成一個故事:
從前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十二個騎士,有一天國王的女兒伊莎貝拉公主被火龍給抓走了,於是國王徵召了所有的騎士去解救公主,只要誰能夠救出公主,國王就把公主嫁給他。結果十二個騎士中,有一個騎士年老告病沒來,一個騎士家有母夜叉,不敢來。人馬到齊了之後,這支騎士軍團浩浩蕩蕩地從城堡出發了,誓死一定要救回公主。
在路上,鄰國王子羅伯心儀公主已久,聞訊之後,也匆忙地帶領兩個騎士趕來幫忙,加入了軍團。一路上,騎士們明爭暗鬥,每個人都想要得到公主。喬治心中暗暗地打算:「嘿嘿!最好在抵達火龍山之前,先把其他人幹掉,就沒有人跟我爭著娶公主了,只要我娶到公主,將來國王的寶座就是我的了!」他的主要對手就是善良的彼得和鄰國的王子。
上火龍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一路上必須經過一連串層出不窮的挑戰,必須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再加上喬治不時地使出陰險的毒計,暗暗謀害其他與他競爭的騎士。於是,有三個騎士水土不服、上吐下瀉而折返,有兩個騎士從馬背滾下而摔死,有三個騎士被急流給沖走了,而鄰國那兩個騎士,因忠心護主而滑落了山溝。最後,剩下幾個人能夠抵達火龍山,與火龍奮戰呢?
諼諼算出了,最後剩下了三個人與火龍奮戰,但是他不停地問,剩下的這三個騎士到底是哪三個騎士呢?是陰險的喬治、善良的彼得與鄰國的王子嗎?最後哪個騎士會贏呢?我就說:「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繼續把故事說下去!」
這種故事聽起來有點像是黑色笑話,但卻讓枯燥的數學運算變得有趣極了!
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讓孩子樂於做家事
Moria Flaig
8. Februar 2016
我想,世上沒有一個小孩不喜歡扮家家酒的,小孩子天生有個性格,就是喜歡幫忙做家事。但礙於安全的考量,我一直沒有讓諼諼幫忙做家事,但是他卻很喜歡幫忙。有時候,幫過頭了,越幫越忙,好意卻反成了親子大戰的導火線。
從兩歲時讓媽媽抓狂不已的掃地,到三歲時的煎煎炒炒,那時媽媽高分貝的吼,都源自於孩子老是把廚房當成探索的場所:把鍋子當成打擊樂器,接受!把棍子拿來當飯勺,接受!把奶瓶、水瓶當成調味料,接受!但媽媽的忍受也是有限度的,諼諼特別喜歡在煎煮炒炸的當下,踮著腳尖,雙眼往油鍋裏一探,多危險呀!基於安全考量,我一向將廚房劃為小孩子的禁地。
諼諼三歲時,特別熱衷於煮飯,兩三下就把家中的廚房用具訛來當玩具玩。有一次,還趁著我不注意時,把廚房的調味料全部倒在鍋裏,當菜炒,為了防止這種抓狂事件層出不窮,我向來杜絕小孩在廚房裏玩耍,一切都是為了安全:碗盤打破了,會刺傷手腳,所以不准;瓦斯爐、烤箱、油鍋更不用說了,媽媽煮飯時,會燙傷,所以不准靠近;櫃子裡的清潔劑,有毒、有腐蝕性,更是不准碰。能否把廚房當成遊戲間,一直爸媽之間爭議不休的話題。我主張一律不准碰廚房裏的東西,爸爸卻覺得鍋碗瓢盆也是一種富有教育意義的玩具呀!見鬼了!一旦都變成破鍋破碗了,不用他收尾,當然富有教育意義了!
以前在美國時,諼諼有個個人專用廚房,不是爸媽從玩具店裏買來的精美玩具,而是媽媽自己拼湊出來的,壽司是用紙折的,麵條是包裝禮品用的紙屑,魚肉青菜是各色黏土捏成的,鍋碗瓢盆則以優格的盒子來代替,炒菜鍋是用舊不要的。而瓦斯爐和流理臺則是巨大的塑膠玩具箱搭成的。我們要搬離美國時,留下多少玩具沒帶走,孩子卻一直惦念不忘他的廚房。
在幾度的遷移之後,孩子早就不再扮家家酒了,雖然如此,然而,孩子喜歡幫忙的熱忱要繼續培養,天生喜歡動手做的習慣要維持,聽說不繼續培養訓練的話,小孩這種特性會逐漸消失,培養小孩做家事要及早開始,千萬不要等到青春期叫也叫不動的時再開始,那時為時已晚。
五歲的小孩也有足夠的安全意識,盤子也拿得穩了,也知道玻璃要小心易碎,這時,終於到了可以培養洗碗做家事的時候了。此外,孩子多做家事還能夠提高孩子的成就感和自我意識,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自己也能夠幫的上忙,自己也能夠助人,還有覺得自己是個值得信賴委託的人。
稀鬆平常的洗碗,對一個小孩來說,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他不知道碗裏外都要用菜瓜布刷乾淨,盤子的兩面都要刷,其次,所有的碗盤刷好之後,他並不知道要用水沖掉洗碗精的泡沫,最後,洗完之後,要用乾的擦碗巾擦乾。使用擦碗巾擦乾餐具,這個概念他倒是有,因為,以往他有時候會幫忙擦餐具,所以有經驗。
為了避免危險發生,通常我會先把鋒利的刀子和沈重的炒菜鍋先洗好,鋒利的,怕割到手,太沈的,容易手滑拿不穩,滑落會撞破其他餐具。剩下的盤子、碗和杯子,才讓他洗。你看!小孩是不是天生是處理家務的好幫手呢?
當然啦,比起傳說中的女孩子,五歲就能夠烤蛋糕、做煎餅、煮咖啡,當然我還不奢望孩子能做一頓美味的早餐給媽媽吃,但若能夠從現在開始訓練,特別在孩子從洗碗開始,說不定,不久之後,諼諼也能夠準備早點了。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親子美勞
Moria Flaig
29. Januar 2016
在家自學的美勞課,無非是多讓孩子在畫紙上塗塗抹抹罷了!我家自學的美勞課也不例外。除此之外,我們也根據孩子的興趣,做些讓孩子高興的工藝,其中大概以製作騎士裝備最讓孩子興奮不已吧!打自回德經歷了一場深刻的騎士文化之後,扮演騎士,閱讀騎士的書籍,研究騎士所有的事情,一直都是孩子樂此不疲的活動,當然免不了購置與騎士有關的裝備和玩具,Playmobil的騎士我就買了不少。
自作騎士裝備只要買幾件簡單的工藝材料:銀色紙板、顏料、軟質木板、雙面膠帶、熱膠、點膠器等等,頭盔除外,我們是用買的,然而這些材料就能夠為孩子做一套騎士鐵甲裝備。雖然鐵甲是紙糊的,盾牌、長矛和木劍是木頭削製的,但孩子每天總是要穿上個幾回,玩扮演的遊戲時,只要套上這些裝備,搖身一變,儼然是個風光的騎士。以前在德國時,好友更是廢物利用,利用厚紙板和鋁鉑紙,為孩子全身上下打造了一套騎士的鐵甲,就連鐵鞋和頭盔也是銀的呢!
最近孩子更是興起製作書籍的念頭,我們一起做「夏綠蒂的網」。也就是由我抄下書中的句子,其中空下一個字,讓他練習填字,以此來訓練他的拼字能力。在抄抄寫寫當中,他卻興起為這本書畫插畫的主意。畫插畫的確是一個好主意,不僅是練習了閱讀、也練習了寫字,還練習了繪畫。以書上的故事來畫插畫,因為主題特定,繪畫不再只是隨意畫自己喜歡的恐龍,諼諼必須挑戰自己所不熟悉的主題,這次就畫了兩條粉紅豬。
與閱讀相較,諼諼並不是特別喜愛畫畫,為了讓繪畫變得更有趣,孩子的爸特意買了一個大帆布畫框帶回家,讓孩子畫上巨大的恐龍,因為恐龍本身很大,畫框就要買最大的。這樣一來,塗塗抹抹就變得一項浩大的工程,因為浩大而讓孩子感到繪畫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也因而過了一個快樂的塗鴉暑假。
有一次我們在書店看到一本模型紙飛機的「書」,將書中的紙片肢解下來,就能夠組合成一架紙飛機,光一本就能夠製作50架,雖然孩子的手還沒巧到能夠製作精緻的紙飛機模型,但是在爸媽的幫助之下,完成了一架紙飛機,孩子飛著紙飛機那種興奮的情緒,真是難以言喻啊!孩子自己還做不來,沒有關係,就讓爸爸媽媽過過製作模型飛機的癮吧,彷彿自己也回到了童年!再加上,這本書上對於每一個機種都有詳盡的介紹,孩子不只是玩了飛機,也認識了各式的客機、戰鬥機,精熟到每一機種都能道出名稱和特殊功能。
除了美勞之外,孩子的爸在工作之餘,時常帶領著孩子做機器人,以前做的放在德國沒有帶來,目前在澳洲所做的看起來像隻大蜘蛛,孩子為之起名為「Charlotte」,正是夏綠蒂,也就是取自孩子最喜愛的一本書:「夏綠蒂的網」。
目前這隻蜘蛛已經能夠在桌上爬行了,而且監視器的裝置讓它不會掉落地上,也就是說,當它走到桌子的邊緣時,蜘蛛會自動轉向。就像我們在德國時,所看到的一台無人操作的吸塵器,會自動轉向。
當然孩子不會寫電腦程式這種複雜的事情,他只是在一旁看著爸爸組裝零件罷了!但是,從小看著,說不一定,長大以後也會有興趣自己做。雖然,孩子的手藝還不是能做這些物品的時候,但是,我們還是時時帶領著他,讓他看著我們做。
回想起以前小時候過年過節時,自己總是圍繞在阿媽的身邊團團轉,看著她如何包粽子、做年糕、蘿蔔糕、殺雞拔毛、如何切菜、炒菜等等。現代的教養已經不再強調觀察生活過程的重要性了,因為所有的吃食都簡化了手續,雞不用自己宰,魚不用自己剖腹,只要打開包裝,把食物放進烤箱或者微波爐就行了,孩子看不到食物烹調的過程,看到的只是端上桌的結果而已。孩子無事可觀察,生活遂變得枯燥無味,不如去看電視來得有趣。
我們雖然不是老是別出心裁地帶領著孩子做美勞,但是總是希望讓他多觀察,多經歷些生活的過程,無論去哪裡,我一向都帶著孩子在身邊,就連購物的辛苦,趕車的緊張,都希望孩子也看到我所看到的,也經歷到我所經歷的。不只是做很重要,看也很重要,經歷更重要。小孩靜靜地蹲在旁邊、站在旁邊,仔細觀察所有的過程,這就是孩子向大人學習如何過日子的方法。
孩子與大人不同,對於日常的細節特別有興趣,對大人來說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對孩子很多是初體驗,一切都充滿新奇,大人所厭煩的日常生活,對孩子來說,卻是再有趣不過了。
還記得剛到雪梨之初,我們全家一起坐渡輪的初體驗,孩子難以描摹的興奮,讓我的iPad捕捉到那一刻。雖然我們全家不是天天能有登上埃菲爾鐵塔的經歷,來到雪梨之後,也不是能夠天天坐渡輪看看水上風光,但是與孩子到處遊山玩水的過程中,不知經歷了多少回這樣的初體驗,然而快樂的童年,雖然一切不能盡訴,父母能夠給的,不是金山銀山,大概只有像這樣子的美好回憶了。
讓數字變成文字
Moria Flaig
27. Januar 2016
記得小時候,自己在上幼稚園大班之前就會數到一百,而且會數偶數、基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數學一向不怎麼靈光的我,很早就能數數了,數數應該是最容易不過的了,諼諼為什麼到了五歲還數不全呢?
然而諼諼的爸是研究物理的,兒子怎能數學不好呢?這當然是句笑話,有研究物理學的爸爸,不一定能夠遺傳到數理的基因。我們也可以拿出愛因斯坦小時候數學成績也不好之類的傳說,來自我安慰。
根據心理學,由於大腦側化的結果,小孩所表現出來的語言天份和數學天份,往往成為對比:數學好的人,語言能力差;語言能力好的人,數學能力較差。孩子的爸天生數學好,但是說話的確很白目,他自己雖然外語能力很好,但家族中卻有遺傳性的讀寫障礙,他們家清一色的數理好。既然諼諼的閱讀能力過人,我們就別期待他數學也表現過人?大腦側化嘛,總是要有所犧牲。
但這都不是重點,數學稟賦較差的孩子,最終還是要學會基本的數學運算,重點是在於,如何讓孩子覺得數學好好玩,學起來不吃力,並且喜歡玩、喜歡學、學得有成就感,這才是在家自學的要思考的方向。
諼諼四歲在美國上VPK時,勉強地跟著老師學到20,離開美國之後,全心沉浸在閱讀上,從此再也沒有練習數字了,再說,我自己也不會教。三、四個月前,偶而發現他自己會簡單的加減法,在實際看到了孩子數字觀念逐漸成熟之後,於是順水推舟,開始讓他做點加減法練習,這才算是正式開始數學的訓練。目前已經能夠運算兩位數了,但卻我被發現他數數還是數得離離落落。但為什麼數到一百會是這麼困難的事情呢?是數字觀念發展遲緩嗎?
不然就是三語讓他數字概念發展緩慢,有興趣的讀者請讀我的另一篇文章:「三語數學」。畢竟他必須要學會用使用三種語言來算數,而且這三種數字系統又完全不同,真是難為他了,更遑論以後還要學煩人的法語數字系統,法語數字70以後的說法特別奇怪:70(60+10),72(60+12),80(4個20),93(4個20+13),依此類推。
而德文的數字卻是先說個位數再說十位數,比如說,53是3加50,也是很奇怪,但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這樣數數,卻好數得多了,也就是以1到10原有的順序,再加上十位數就行了。而中文則要先說十位數,孩子說了十位數,就忘了個位數怎麼接下去,難怪中間總是會有些落鈎,德文則不會有這種困難。
我想,對諼諼來說,最困難的地方還是,一到一百,三語要皆靈光,不但如此,還要從十倒著數、從一百倒著數、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凡事都要學三次,真是難為他了。
直到後來我買了數學習作本才明白,諼諼的問題倒不是遲緩的問題,而是兒童學算術,並不一定要先會數到一百,再學加減法。按照澳洲的學程,小孩先學寫0-20,然後再學12之內的加減法,再把數字的觀念慢慢擴展到50,然後再學排序,之後才是12以後的加減法。有些甚至先學簡單的乘法,也就是加法的擴大,然後再學50到100的數字。
這樣看來,數數數到一百對小孩來說,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嘍!所以,不一定要等到小孩會數到一百之後才能教導數字運算,小孩只要有了0-20的數字概念,就能開始學加減法了。而我自己因為過去的經驗,而誤導了諼諼學習數學的順序,一直以為一定要等到孩子一百數全了之後,才能夠學習加減法。
為了加強諼諼數數的能力,一向不相信閃字卡的我,最近買了第一套閃字卡,1-100的數字閃字卡。這卻讓我有個重大發現,利用閱讀來學習數數反而是一條捷徑,小孩子數字卡看熟,數數自然就琅琅上口了。
於是我固定讓諼諼練習看著閃字卡數到一百,讓他看著數,看久了,看順了,數數便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小孩子有一個特點,只要他們相信自己辦得到,就真的辦得到,他們一旦不相信自己辦得到,就算能力已經到了,他們還是辦不到。所以,首先要讓諼諼相信,他會數數,我就利用他已經會讀數字的特點,讓他看著閃字卡數,自己說不出來沒有關係,看著卡也是數。閃字卡上有數字可以看,會看就會說,只要說得出來,就能夠相信自己會數了。就這樣重複地練習了一陣子之後,漸漸地,孩子也就愈數愈順了,現在不必看閃卡片也能自己數到一百了。
能數到一百之後,我讓他練習用英文與德文數。比起中文,畢竟英文和德文長多了,雖然目前還需要讀卡,但是看著數字能夠說出英文和德文也很重要,目前先熟讀閃字卡,持續練習,相信不久之後,孩子也能夠用英文和德文數到一百了。
數字閃字卡用途多多,除了練習數數之外,還可以練習排序。不會數數沒關係,大小觀念相對來說,更為重要。利用閃字卡來排成一列長長的列車,卻是一件令孩子興奮不已的事情,數字列車好長好長,排列出來的列車有多長,數字就有多大,列車讓數字具體化。看到長長的列車,孩子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噢!
體驗了數字閃字卡的神奇功效之後,我又買了加減法各一套的閃字卡,乘法還太難,但也順便買了。以前是出算式出在紙張上,讓他自己寫,寫得很痛苦,因為討厭寫字,現在只要亮出閃字卡,讓他直接說出答案,不用寫,孩子很喜歡這樣的練習。逐漸地,簡單的算式,不必算了,也就是不必使用手指頭比,就能夠說出答案來了,他似乎開始進入心算的階段。
十以後的加法進位,我也讓他試著心算,當然我還沒有教進位法,進位法要在加減法非常熟練之後,才能夠學習,否則步驟太多,容易混淆。我現在使用的是往前跳躍法,例如,九加三,九往前跳三步。總之,比起用筆運算,他似乎偏愛閃字卡,用眼讀的來算,不用寫,比較快。心算無非是算數的最高境界,看到數字就能夠說出答案,心裏想著數字就能想出答案,這要比筆算快多了,難怪諼諼會喜歡。
諼諼很不喜歡寫字,利用閃字卡教導數學,不用寫字,這個方法反而讓他開始喜歡上數字,開始喜歡算數。尤其是,不用寫習作本,數了一大堆花草、動物、昆蟲、水果之後,才能夠得出答案,這樣的費功夫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步驟太多、太複雜了。現在更捨棄使用手指頭,只要練習用腦子運算,算不出來,沒關係,偶爾讓指頭來幫幫忙,也行。
我家數學經過三番兩次的翻轉,我現在才醒悟,原來一般學校的數學教學法,其實是有問題的。要求算實體,從實體中得出數字,然後再從數字中算出答案,這樣步驟太多,不是很麻煩很慢嗎?要這樣經過兩、三道手續的算法,諼諼當然不願意算了。為什麼學校不讓小孩直接學習數字運算。而實體只不過是幫助兒童瞭解數字概念而已,而非算數真正要學習的。學習算數最終要讓人俱有心算的能力,不是嗎?為什麼學校不早早開始教導孩子心算呢?
這跟閱讀的問題類似,閱讀最終的目的是要能夠讀書,看到字就能夠明白意思,也就是一看到字,大腦就能夠解義,能夠將文字與意義之間做一個連結,所謂望文生義。而非停留在觀察一個字,是哪些字母所組成的,它的發音、拼法、母音是什麼?是短母音?還是長母音?但是學校一般訓練閱讀卻是這樣訓練的,先分析,而非先閱讀。要讓小孩學會閱讀一本書,無非是要讓小孩大量地讀、海量地讀、儘量地讀、每天讀、無時無刻地讀。何必探究母音是長是短呢?
那我們是否能夠將算數當成學習閱讀來學習呢?讓孩子讀閃字卡,大腦不必經過計算就能夠直接反應出答案,也就是看到文字,大腦就能夠理解字義,看到數字就能夠知道答案,這是最快速的算法,何必先算花花草草呢?
當然在此之前,孩子一定要有明確的數字概念才行,一定要知道加減法是怎麼產生的,而非直接以閃字卡來訓練,孩子看久了,以為把答案全部背起來,就行了,最後變成看到卡就直接反應,完全不知道運算的過程。這樣是捨本逐末的學習,對於小孩子學習數學反而有害無利。
因此,最基本的算數原理還是先要理解,也就是說,你家的寶寶若是像諼諼一樣不喜歡算實體的話,也要讓他先算一陣子實物或是手指頭,再使用加減法閃字卡,進行心算的訓練。這樣子,孩子的數字概念才會穩固。
讓孩子表演話劇
Moria Flaig
16. Januar 2016
孩子兩歲多時,爸爸為孩子在德國訂了一套漫畫聖經空運到美國,開始了孩子的信仰教育。而這套聖經是爸爸小時候所讀過的書,叫做「Die Bibel im Bild」。後來我在美國也買到了英文原著:「The Bible in Pictures」,而且是將十五冊裝訂成一大冊,價格非常地便宜,只要美金15元。
在諼諼學會閱讀之前,他爸爸就時常抱著兩、三歲的他,利用小寶寶喜歡看圖畫的特性,用這套漫畫書來教導神的話語。用漫畫來上主日學,是不是有點不倫不類呢?這套聖經相較於其他的漫畫聖經,畫風趨於保守,而且注重細節。不過進一步想一想,這是爸爸小時候讀過的漫畫耶!當然是年代久遠的作品了,與我們現在市面上所看到的漫畫,畫風既非華麗,也非誇大不實,更沒有鬼怪搞笑,算是一套淳樸而且「古風」十足的漫畫了。
爸爸沒有空親子共讀時,諼諼自己就拿著這十五冊書自己看圖說話,一面讀,一面念念有辭,讀得津津有味,看起來真的像是在看書似地。還不識字的小寶寶怎能夠讀書呢?對小孩子來說,看圖就是看書了,尤其是漫畫書,所有的情節全部用圖畫來表示,不識字也能看得懂。
確實如此,其實不僅僅是漫畫書,諼諼兩、三歲時,自己常常拿起故事書來大聲朗讀,不識字的他,大聲朗誦出來的故事卻是跟書上寫的一模一樣,一字不漏,很多人誤以為小寶寶會讀書呢!小寶寶復述能力很強,只要有圖畫,就能夠把親子共讀時聽過的故事,重述一遍,對他們來說,這樣就是讀書了。
因此,在孩子識字前,讓孩子看漫畫書,的確是不錯的讀書法,當時我還興起一個念頭,在台灣找一部中國歷史漫畫書來教導孩子學習中國歷史呢,愛看漫畫的他,歷史漫畫一定一本頂好的中國史入門之書!
諼諼非常喜歡讀這套漫畫聖經,學會閱讀之後,更是常常自己讀,讀得愛不釋手。這套聖經算是唯一少數在我們不斷地搬遷時,沒有被我送人的書了。它們一直陪著我們,孩子會長大,讀的書也會改變,我不知送走了多少書?但是這套聖經卻是諼諼從兩歲起一直讀到現在,一直陪伴在他身邊,這套書似乎適合各種年齡層的寶寶。從識字前的口頭描述,到識字後的自己逐字閱讀,小寶寶逐漸成長,知識跟著增長,而聖經的故事卻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不適齡」。
在以前,他們父子倆一起親子共讀這套漫畫聖經時,就已經時常利用人偶來演聖經的故事了。也就是說,運用家中兩個人偶當道具,這兩個人偶的名字正是亞當和夏娃。孩子揣摩漫畫中的場景與對白,將聖經故事演成話劇,有時候自己也飾演其中的角色。因為漫畫全是以對話來陳述故事,所以非常適合用來演話劇,只要把角色分配好,並決定誰為哪個角色「配音」,說哪個角色的台詞,不必額外寫劇本,只要按照著漫畫的對白,就能夠演出一場戲了。直到今日,他們父子一直熱衷於上演聖經人偶戲。
從孩子的演藝生涯中,我們發現了,以表演的方式來「研經」,確實能夠順帶訓練地孩子幾項能力:
第一,寓教於樂,演戲能夠讓讀經的時間不會過於枯燥嚴肅。教育學者發現,兒童最喜愛的學習方式是能夠親身經歷的學習方式。比如說,讓小孩子到博物館見習恐龍骨頭,能夠激發孩子認識恐龍的動機。因此,時下的幼教特別強調動手做,野外遠足等等,這些都是強調親身經歷、自己動手做的教育方式。而我家的說故事時間,不是只有說故事、聽故事而已,還有讓孩子自己表演故事,而表演式的學習,讓孩子融入角色之中,更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第二,既然要表演,孩子必須要精確地掌握故事的情節,這樣故事才能夠連貫得起來。而清楚細節,卻是基督徒讀經的序曲,歐洲傳統經院的讀經法所強調的,正是注重細節的研經法。
第三,除了注重細節之外,無可置疑地,這是訓練孩子瞭解情節的前後因果、來龍去脈的最佳方式。在此要特別注意,聖經的情節發展往往是出人意表,這時候,我們大人不時地穿插一些解釋,能夠幫助孩子瞭解聖經的意涵。前因後果非常地重要,若是孩子對於因果理解有誤,對於經文意義就會理解錯誤。
例如:神為什麼喜悅狡詐的雅各而不喜悅老實的以掃?我們都知道,以掃為了一碗紅豆湯賣了長子的名份,而得不到神的喜悅。對一個孩子來說,可能會覺得長子名份有什麼大不了的,而雅各卻以欺騙的手段來得到父親以撒的祝福,這樣的角色應該是傳統的反派才對,為什麼欺騙父親反而得到祝福呢?聖經這樣說哪對?以掃雅各的故事與一般的訓誨故事不同,這時候,大人若是加以解釋,孩子就能夠瞭解故事情節為什麼會這樣發展了。這個故事並非要教導,為人要欺騙狡詐才能得勝,還是:「難怪猶太人多是狡詐!」,這種不實的推論,而是要教導孩子,神比任何事物還要重要,不可輕易地為了一碗紅豆湯而賣了長子的名份。
第四,既然是表演,就要對於對白要精熟到會背誦。因此,表演是訓練孩子記憶力最佳的方式。孩子記不清時,可以讓他看看漫畫的圖,圖能夠勾起孩子的記憶力了。有時候就讓孩子照著書讀對白,也無妨,不是正式上台表演,只是一場遊戲罷了,只要孩子玩得開心,落了台詞,無關緊要。
長久以來,一直都是他們父子倆在演聖經人偶劇,我一直都是當觀眾來欣賞,因為那是德語劇場,媽媽被定義為不會德語,所以不能參與,只能觀賞。當然現在孩子夠大了,逐漸地也知道媽媽其實能夠跨越語言的鴻溝的,但是這幕戲,是他們父子倆的戲。我只能在旁邊假裝看不懂。
看到孩子熱衷於演戲,媽媽靈機一動,似乎應該去找到一套有趣的中文漫畫書,來激發他用中文上演人偶劇的細胞吧!以演戲方式來學中文,效果一定不錯吧!
用「夏綠蒂的網」來練字
Moria Flaig
3. Februar 2016
曾經多次在部落格中提到過,諼諼很討厭寫字,套上中文的說法:要他練字,彷彿是要了他的命一樣。要求他寫習作本,更是親子對決似地,老是跟媽媽大眼瞪小眼,連抄都不願意抄,看著孩子枯坐瞪著習作本的樣子,媽媽生氣不打緊,更氣的是,不知道孩子問題在哪裡,他自己也說不出來,讓媽媽無法對症下藥。
「要寫的字都已經列在上面了,明明只要用抄的就好了,為什麼不抄呢?」看著孩子一臉憂鬱,最後,只好媽媽代勞了,孩子拼字,媽媽寫字,沒關係,用說的也是練習。說起練習題,只不過是將幾個字填在相應的圖案之下,看到蘋果就把apple填上去,看到狗就把dog填上,再簡單不過了,為什麼會是這麼地難寫呢?難在難於寫?還是難在於抄?按著字抄卻不會抄,好像隔著萬重山,難以跨越似地。但是少個字母,要他填上,卻滿心歡喜。很顯然地,孩子對於沒有挑戰性的事情,沒有興趣,抄到底是太難還是太簡單?
於是我靈機一動,既然喜歡填充,就讓他填吧!我看習作本的填充題也全都寫完了,剩下的一堆要抄寫的,怎麼辦呢?於是我將「夏綠蒂的網」翻開第一頁,抄下幾個句子,每個句子空下一個字,讓他去填。本以為他不喜歡寫整個字,只願意填一個字母的,這樣一來,他就得寫出整個字了,而且又不像習作本一般,答案全部事先列出,讓他輕鬆抄下,這挑戰性太大了,我要看他怎麼反應?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記得整本書的內容,所填上的每個字,完全無誤。
這本書是我們親子共讀的第二本書,我們只一起朗讀過一遍,不是諼諼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他之所以能夠記住整本書,能夠無誤地填出所缺的字,那是因為「夏綠蒂的網」這本書,他常聽有聲CD,已經聽到耳熟能詳,甚至都會背了,於是一個句子中,空下一個字,馬上就能夠猜出句中所缺的是什麼字,順利地將所有的字填出來,因為全都是熟悉的句子。
再看看他的拼音,本來以為他不會拼出一整個字的,事實證明,他會拼,只是礙於寫字,所以一直不願意寫整字的練習題。而填寫字母只要寫出一個字母就行了,寫起來比較快,相較於抄下整個字,孩子的想法是,抄字很辛苦。
用這一招果然見效,諼諼絲毫沒有抗拒,洋洋灑灑地把字都填上了,若是遇到不會拼的字,我不介意讓他翻書去找,然後抄下,抄也要知道怎麼抄,也要知道要抄哪個字,書上的字那麼多,能夠找到要抄下的字,就要能夠會讀書上所有的字,對一個小小孩來說,大概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吧!但很成功地,他寫完了一整頁,十個空格,也就是十個字,還包含weak、chair比較難拼的雙母音,但他還是順利地全部寫完。第一次寫字沒有罷工,沒有望文興嘆,沒有枯坐乾瞪眼,而且很得意地全部完成,我不禁地鬆了一口氣。
第二次練習時,我還是滿滿地寫了一張紙,但孩子卻又開始望文興嘆了。他說要寫的字太多了,限定只填五個字,好!五個字就五個字,比完全不願意寫,好多了。他又問我是不是能夠空出一些空白讓他畫插圖,太好了!這樣一來不是能夠將閱讀、拼字和繪畫完全結合在一起?一箭雙雕的拼字課,再完美不過的了。於是我將一頁習題變成兩頁,每頁只填五個字,並空下一大半空白讓他畫插畫。他寫完了之後,果然畫起插畫來,畫的是:Fern的爸爸拿著斧頭要去殺剛出生的小豬,卻被Fern阻止的畫面。完全符合文字的內容。
畫好之後,他與前一張收在一起,說是要做成一本書。好主意!雖然只是媽媽抄書,寶寶填字,但是若是能夠因此做成一本書的話,對孩子來說,那也是一項很可觀的成果。成就感能夠激勵孩子,鼓勵孩子繼續練習寫下去。
看來,我真該去買一本「夏綠蒂的網」來讓他練字了!因為這本書快到期了,要還給圖書館了。只要他肯寫字,無論用什麼方法都好。尤其是,這是一本孩子非常喜歡的故事書,更重要的是,諼諼已經將整本書聽得滾瓜爛熟了,讓他填充,做拼字練習,正好得心應手。而故事比起單調枯燥的習作本來說,有趣太多了,這倒是不失一個練習閱讀與拼字的好方法。
我只是一直很納悶,為什麼孩子對於色彩繽紛、圖案豐富的習作本沒有什麼興趣呢?回想自己小學時代,不是也不喜歡單調無聊的填充、是非、選擇這些練習題嗎?相較而言,一篇感人的故事的確更能夠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致,尤其是利用一篇孩子喜歡的故事,來練字,來拼字,怎能不叫孩子不歡欣鼓舞呢?
其實仔細想想,這也難怪,我應該回到以前我所提出的假設的,兒童對於閱讀的認知的順序是:先是文,再來是句,然後才是詞,最後才是字。也就是說,在認知上,兒童閱讀只看故事的整體意涵,強調認知上的全面性。而習作本的問題在於只練習寫單字,太局限於精細動作,沒有精彩的文章可讀,也沒有簡單的句子可看,卻只能看一大堆圖,而圖畫之間又無法連接成有意義的故事。而寫字本身就只侷限於故事的局部,完成於一個字,相對於一整本書而言,太局部了,對於看慣一整本書的諼諼來說,不只是無所適從,而且是萬重山般的障礙。
孩子要寫成apple一個字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啊!牛步般的速度,不但讓孩子沒有成就感,而且倍感挫折。但是學寫字卻無法從寫文章開始,必先學會寫一個一個的字母,然後學拼音法,然後再學造句,最後才是作文。而這兩者巨大的鴻溝要如何跨越呢?
我一再強調,學習語文最佳的方法是閱讀,閱讀完整的文章,完整的故事,這比機械性地背誦單字,記憶文法規則來得有效多了。若學習寫字也能夠兼顧兒童認知上著重文本的全面性,而非只是機械式地學單字拼寫法,看圖寫字,而是從文本中來學習,這樣不就能夠兼顧「讀」與「寫」兩者嗎?
於是,利用一篇孩子熟知的故事讓孩子填字,來讓孩子來學拼字,將兒童對於閱讀的認知特點,應用在學習寫字上,一方面結合兩方面的特點:閱讀的全面性與書寫的局部性,另一方面讓孩子寫起字來更為輕鬆有趣,這不是很理想嗎?故事畢竟比起看圖填字有趣太多了,這無異是一個學習寫字的好辦法。一開始可以先填短的字,等孩子拼音能力漸長,再讓他填長的字。而小說故事的好處就在於,用字有深有淺,厚厚的一本書中,一定可以找到最簡單的拼法,像是pig、big、dog,或是較難的拼法,像是doughnut、night、secret。
歷經幾度的寫字大罷工,媽媽快要棄甲投降了,幾乎要刪減掉寫字這項功課,沒想到「夏綠蒂的網」拯救了自學的大難關:寫字。
說到這裡,媽媽並沒有因此而放心,因為還有更難寫的中文等著呢!孩子連寫個字母都要斤斤計較,拉丁字母大小寫加上10個數字,總共要學的字也只不過62個字,我想不透這到底難在哪裡?更別談要他學寫三千個方塊字了,豈不是比登天還難啊!
沒關係,關關難過,關關過。等拼字上軌道之後,我再想想中文應該怎麼辦吧!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簡樸教育的震撼
Moria Flaig
20. Januar 2016
就如讀者所知,我最近和諼諼一起讀「Little House」這一系列作品,本來沒有興趣讀日常生活瑣事的,但讀了一本又一本,卻熱愛起荒野生活的瑣瑣碎碎。這些書之所以會讓我們沈迷不已,我想,主要是,他們家的生活型態跟我們一家的確也有相近之處。沒錯!一處又一處地遷移也是我們的生活的基調。在「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結尾,Laura說:「如果你坐著帆布馬車,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也不知道明天會去到哪裡?」的確如此,我們一家並不知,雪梨的下一站又會是哪裡?諼諼到底會在哪裡上學去呢?
Laura所描述的拓荒生活,卻給我極大的教養震撼。以前的人教養方式很簡樸,沒有什麼深奧的理論,更別談什麼樣的教養哲學,孩子也不必拼精英中學,對於大學更是沒概念。Laura一家住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而在這一大片草原上住的就只是他們孤零零的一家人,沒有鄰居、沒有城鎮、沒有商店、更沒有網路電視,Laura和Mary玩什麼呢?當然沒有玩具。她們姐妹完全徜徉在大自然裡,不會在商店裏撒潑,吵著要買糖買玩具,因為沒有欲求,教養的問題似乎完全不存在。
以現代的認知心理學來說,那是一個缺乏刺激的世界,連自然景觀也是極度地單調無聊,一望無際的草原,沒有森林與海洋,多乏味的景觀啊!而我們都知道:低刺激,低成就。真的是如此嗎?Laura直到八歲才入學,她的姐姐Mary算來卻已經十歲了。但這樣的教養環境教出來的孩子卻不缺乏創造力,一個空無一物的世界卻是培養入微的觀察能力的好地方,這是我從Laura身上看到的最大的感受。她語言的魅力就在描繪的細緻入微,把語言當成圖畫一樣來佈局,讓我們生長在現代的人能夠精確地得知,在那個物質缺乏的世界裡,要如何過日子?在低刺激環境之下,教養出來的孩子其實有著非凡的創造力。
而那時的小孩如何認知?如何學習?答案是,大自然是唱作俱佳的教師!是最好的教材!而在物質缺乏的狀態之中,一切仰賴於自然,一切取材於自然,一切自己動手做。Laura書中描寫了,當時她的父親如何蓋房子,如何掘井,如何造傢俱?對現代人來說,完全不可思議。那時的小孩會有偏食症嗎?在Laura的描述中,還未提及媽媽最愛吃的菜,爸爸最愛的美味,或是她們姐妹愛吃的零食,他們吃的所有食物都取自於自然,除了糖、咖啡、煙草之外,無論是肉、奶、甚至麵粉和蔬菜都是來自自然,不是依照個人喜好選購而來的。他們每日所需全部取自於大自然。既然如此,在食育上,毫無親子衝突可言。
大草原的教養方式與現代人的教養幼兒的方式,大相逕庭。現代的孩子,有課後輔導、有才藝課、網上作業,喜歡旅遊的父母更是帶著孩子環遊各國,家裡有書籍、有電視、有網路等等。現代的孩子所能夠得到的刺激,比起Laura姐妹不知道多了多少倍。沒有上學、上才藝課的諼諼,每週五也有聖經課,每週六也要上中文學校和繪畫課。我們儘量做到教養簡單樸素,不要太過複雜,也不要花費太多時間在上課和通車上,但孩子還是有這麼多的課要上。比起大草原,現代社會裡,到處都是刺激,到處都有訊息,到處都有訓練孩子的課程,現代的孩子比較聰明嗎?
前幾天趁著星期日,我們夫妻帶著諼諼沿著河岸散步,在play ground遇到一個孩子,這個友善可愛的孩子,似乎是個印度裔的孩子,他的上衣印著諼諼最愛的恐龍,諼諼一看到自己的最愛,就和他攀談起來了。一談到自己的興趣,諼諼馬上溜出一串恐龍的學名,大談哪一種是草食(herbivorous)、哪一種又是肉食(carnivorous) 、哪一種是有甲(armored)、哪些生長在侏羅紀、那些是屬於白堊紀等等。我想,大家大概有注意到,我兒子說話像是一本書。沒錯!平時在家也是這樣碎碎念,可能我們早就習慣了,但是人家小朋友就覺得你這個小孩太奇怪了。
諼諼嘩啦說了一堆之後,那個孩子卻從中穿插了一句:「恐龍會吃人,超人會把恐龍都吃了。」彷彿在說,恐龍會吃人,沒有關係,而超人會拯救全世界。我必須說,這個孩子「太有」想像力了,很可能這個孩子看過兩部電影:「侏羅紀公園」和「超人」,而在他的腦子裏,卻將兩者合而為一,可惜的是,兩者之間並毫無關聯。然而這兩部電影諼諼都沒有看過,他只聽過超人,並不知道什麼是超人。
在散步的途中,我不斷地思考心理學的刺激理論:社經地位低的家庭,圖書量擁有量低,所以小孩接觸圖畫書的機會減少,因此,小孩將來的學業成就低。社經地位低的家庭,父母與孩子交談的時間少,所以在這種環境之下成長的小孩子,字彙量較低,字彙量低,學業成就也就低。而Laura一家人在無人的大草原上生活,刺激更低了,能輸入語言的只有她們的父母,在這樣的環境成長的孩子,將來學業成就更低了。是這樣嗎?多刺激就比較聰明嗎?刺激貧瘠的孩子就較笨嗎?我看,不見得吧!
與其說學業成就低的孩子來自於刺激低的家庭,不如說是來自刺激高的家庭,客廳中24小時電視網路不停。高度暴露於傳媒中的小孩,這與家庭的社經地位有關係嗎?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看電視會少看嗎?網路會少上嗎?電玩會少打嗎?社經地位低的家庭,書的擁有量會少嗎?我們家不是就是買不起書才老是跑去圖書館借書的嗎?我們家不就是買不起電視電腦,沒有電視台和網路可看,所以才只能看書的嗎?比起家中有網路電視的孩子,諼諼所接受的刺激實在是超低的,可望將來學業成就低。真的是這樣嗎?
從Laura的例子來看,我必須說,幼教越簡樸越好。低刺激,反而孩子更能夠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訊息貧乏,反而更能夠培養孩子的想像力。現代社會的問題不就是,媒體都幫孩子想好了,孩子自己還需要想什麼呢?
我最近買了幾本漂亮的習作本,問題卻來了。媽媽就是中意習作本中美麗的圖案,諼諼看到圖案卻反而不會做習題了。尤其是算數,本來會加減的他,簡單的也已經會心算了,而現在算加減卻要先數圖案,卻一道題也算不出來。為什麼要先看一堆圖案之後才計算呢?他對於這樣大費周章大為不滿。豐富的視覺媒體有比較好嗎?結果,大腦的效率反而較低,不是嗎?因為必須先處理圖畫的部分,才能夠計算。其實,直接使用數字計算,才是最快的。
再來說到拼音,更是氣人,都是先要看圖再寫字,為什麼不是光有字就好了?出示一堆圖案,然後列出一些字,要孩子將字抄在圖下面,到底用意是什麼?我瞭解編者的用意,希望小朋友能夠從畫想起字,圖畫的訊息太多,孩子必須經過重重的解譯,漂亮誘人的視覺媒體,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豐富的訊息反而讓孩子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比如:書上畫著一隻粉紅色的小豬,到底要孩子寫pig?還是piglet?還是pink?還是fat?還是???
我只好回到以前沒有圖畫的時代,就只是單純讓諼諼做加減,就算有時候用算的太慢,他用背的,也無所謂,他爸說,正是要他背起來,看到數字就能夠反應,這才是算數的最高境界。拼字只好回到填字法,也就是一個單字裏面讓他填一個字母,兩三下功課馬上寫完。這樣才算是平息了作業罷工之戰。
正如眾所週知,澳洲小學沒有課本,但是回家的功課呢?國小的基本訓練無非是算數與閱讀。最近在play ground聽到一個中國媽媽說起,目前澳洲小學實行上網作作業,所有的數學題全部上網登錄練習,我聽到之後,不由得驚呼一聲!太慘了。幸好閱讀還有書可讀,如果連閱讀也是上網閱讀的話,這種e-learning的教學法,到底要教導孩子讀書還是讀電腦?若是只是讀電腦,那不就慘不忍睹了嗎?
多刺激、多訊息有比較好嗎?不見得吧!多刺激、多訊息讓大腦運作的相對緩慢吧!為什麼不一切從簡,只讓孩子算數字和讀文字就好了呢?簡樸教養反而孩子更有時間成長、更有時間思考、更有時間發現世界、發現自己。急著把孩子送貴族學校的媽媽們!是否能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只是發發呆、看看書、觀察河裡的小於來打發時間呢?
雪梨的家在河邊,到超級市場購物時,我們母子倆總是沿河邊的步道慢步,諼諼總是駐足在河邊,往河裡看看,一看總是看好久噢!看什麼呢?有一次我問他。河水嚴重汙染,黑黑的什麼也看不到呀!他說:「我在看魚呀!」我非常地驚訝,河裡居然有魚。「有啊!」他指給我看,果然在渾濁的水面下果然游著一條魚。這就是孩子每日的功課,觀察這個世界,而且觀察的很仔細。
以前我們小時候還常在河裡捉大肚魚,現在的河水汙染嚴重,有哪個父母肯讓孩子下水抓魚呢?從前哪裡有這麼多危險和顧慮,那時候的孩子放學回家就往河邊跑,玩水、捉魚、抓蝦,多麼快樂呀!其實孩子們所需要的快樂都是很單純的快樂,玩玩沙、玩玩水、散步、觀海,如此罷了!
我儘量讓教養簡樸,捨棄容易引發親子大戰的才藝課,捨棄跋山涉水的貴族學校(也沒那種閒錢去上),捨棄斤斤計較分數的補習班。到目前為止,諼諼所學會的,除了觀察魚之外,他會閱讀、會算數、會說三語,都是媽媽自己教的。而這絕對不是媽媽會教,而是孩子有時間成長、觀察、體驗、更重要的是,每天有時間優遊自在地讀書、玩耍,從容不迫。
親子共讀長篇故事
Moria Flaig
1. Februar 2016
圖書館終於買進了Laura Ingalls Wilder的書了!漸漸地,我快要摸熟圖書館中「Junior Fiction」架上所陳列的書了。走到書架前,一眼就讓我看到了這幾本新書,正是自己尋尋覓覓已久的珍品。嶄新的書拿在手上,有著清新的厚重感,雀躍的心情難以形容,我一口氣借出了四本。
諼諼一翻開他正在閱讀的「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不由得驚叫一聲,啊!厚厚的一本書還剩沒幾頁耶!瞪大眼睛,喜滋滋地,高興得不得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能夠讀這麼厚的一本書,他一直不知道這一系列的書都是三百多頁的「大部頭」呢!小小孩根本沒有野心,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能耐。
Little House這一系列,一直在圖書館借不到,向來,我們只讀電子版,這次卻意外地讓我找到了紙本,彷彿圖書館知道我們在讀這套書似地,專幫我們從美國訂購?的確,這套書在澳洲還沒有版權,必須向美國進購,澳洲的圖書市場一直是以英國書為大宗,美國的書在澳洲向來難找。而「夏綠蒂的網」之所以能夠一直久居暢銷書不下,那是因為在澳洲有版權啊!所以「夏綠蒂的網」在澳洲並不難找,但是其他美籍童書,除了Dr. Seuss之外,連鼎鼎大名的「青蛙與蟾蜍」,我從未在澳洲大陸找到它們的蹤影,其他書更不用說了。諼諼真是幸運啊!
在美國,能夠向圖書館要求進購我們所需要的書,在雪梨的話,我就不清楚了。說不定是神特意眷顧愛看書的諼諼也不一定,冥冥之中,安排了圖書館進購這一套兒童文學中的經典之作。為了紀念美國兒童文學的鼻祖,美國兒童文學大獎就以Laura為名:「Laura Ingalls Wilder Medal」。說實在地,既然是經典,而圖書館卻沒有買進,有點說不過去吧!
與孩子共讀長篇故事,到目前為止,一共讀完了三本,進入了第四本,除了「夏綠蒂的網」之外,這三本都是屬於「Little House」系列的作品,也是作者自身的自傳。因為是自傳,所以有連續性,而正是連續性讓孩子不斷地想讀下去。孩子還跟媽媽說,他想讀完這九部作品,小小孩兒的心中是有點野心。而這讓媽媽欣喜不已,表示孩子真心喜歡這套書。聖誕節前,我已經向另一家圖書館借到了第七冊的CD:「Little Town on the Prairie」,孩子聽了好幾回,既然聽過,讀起來應該更容易吧!但這套書俱有連續性,孩子斷然地說:「繼續下一冊吧!」聽歸聽,讀還是按照順序來吧!於是我們接續著讀第三冊:「On the Banks of Plum Creek」。
比起前兩集,這一集的章節較短,一共41章340頁,每一章約八頁。這麼短的篇幅,孩子很快地就能夠朗讀完一章。於是我改變以前的做法,我會事先閱讀一遍,挑出生字,自己不懂的字,先查字典,在共讀的時候,多花點時間和孩子討論生字。我所提出的字,孩子若已經瞭解字義了,就由他自己來解釋(他喜歡以肢體表演來解釋),若是遇到他不懂的字,就由我來解釋。總之,藉由這個方法,可以讓孩子多認識些生字,就算是已經認識的字,也要能夠想出解釋的辦法,比如說,利用同義字來解釋,或是用德文和中文來解釋。這種方法,除了訓練翻譯能力之外,還能引導孩子練習思索同義字,對於將來寫作有極大的幫助。
經過了這一陣子的親子共讀,諼諼現在能夠獨立閱讀文學類的中篇故事了。我儘量挑原作,有時候也讓他讀一點莎士比亞之類的經典,簡約兒童版。雖然他自己在閱讀時,還不會閱讀兩、三百頁這麼厚重的長篇,但是100頁左右、帶有幾幅鉛筆素描的小故事,他自己卻能夠獨立閱讀。最近更是迷上了Terry Deary的歷史故事,Terry Deary擅於濃縮某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將歷史戲劇化,並且以一個小孩為主角來身歷其境,完全以孩子的觀點來看歷史事件。讓孩子親身經歷歷史事件,進而認識歷史,對於喜歡將故事表演出來的諼諼來說,無異是最對味的故事書了。此外,孩子讀了這樣風格的故事書,不僅讀了精彩動人的故事,也順帶認識了歷史。
能夠獨自閱讀中篇故事,不需要媽媽督促,完全自己讀,自己品味,喜歡的故事能夠重複地讀個十幾遍,欣賞一種主題或是寫作風格時,就要求媽媽在圖書館找到同系列的作品。孩子知道自己喜歡讀什麼樣類型的故事書了,我想,這就是我們近日親子共讀的成果吧!
他的閱讀力,若是以字彙量和理解力來看,雖然已經能夠閱讀長篇故事了,但是,這個年齡的孩子的秩序感還很差,還不太明白,先讀一小段,下一次再接續讀下去的道理。一次讀不完的書,對他來說會有挫折感,雖然有時候他自己會讀點「夏綠蒂的網」,但是只是隨意地翻閱一小段,並非逐字逐章地、從頭到尾完整地讀完一整本書。我想,要培養他這種逐章逐字的閱讀能力,我們的親子共讀長篇還是需要持續一段時間後,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夠臻至完全獨立的階段,而要跳進這個階段,就由媽媽搭橋來讓孩子走過去。
其實,在這個親子共讀的過程中,最美好的事情是,媽媽也趁機讀了不少書。我想,大家都跟我一樣,進入了中年之後,要忙的事情太多,以致於無法好好地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就像我多年來無法好好地寫作一樣,讀書寫作所需要的,正是一顆沈澱下來的心。特別是文學作品,好久沒有品嘗了,近年來為了孩子,腦袋中全都被教養的書塞爆,幾度想要拿起文學作品要來品味,但靜不下來的感覺一直湧上心頭,一有其他雜念,於是,手中的書又放下了,心頭所惦念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你說!一個媽媽要惦念的事情會是什麼呢?當然大多是孩子的事情嘍!
這時候,親子共讀對媽媽來說,無非是一劑強針劑。小孩子若無人引導,自己不懂得如何讀下去,媽媽若非是為了孩子,自己也沒耐性讀下去。親子共讀無非是結合兩者的需求,督促孩子讀書,確實也讓媽媽獲益不淺。如今,親子攜手共讀,宏願是一起讀完這九本書。而這個目標,其實不只是想要完成孩子語言教育的里程碑而已,更是媽媽自己想要重溫閱讀舊夢所使出的絕招!
我的孩子!謝謝你!生來當媽媽的孩子,讓媽媽圓夢!回想起小時候,那種時間不被壓縮的日子,童年的可貴,貴在有時間,貴在無目的,貴在無所事事,因為無所事事,所以能夠無憂無慮地徜徉在書海之中,不為什麼而讀,只為了喜歡看故事。無所為,而無不為,那種愉悅實在是無以言喻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