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我家英語環境的來源


Moria Flaig
25. August 2016

華生灣


這個問題不是白問了嗎?我家住在澳洲,英語環境自然來自於澳洲這個國家,身處英語環境,根本不需要額外製造英語環境。還要特意排斥英語環境呢!免得諼諼的大腦徹底被英語所攻佔。

其實不然,因為自學,諼諼能夠接觸到英語的機會其實非常有限,媽媽的確必須特意安排一些活動,讓諼諼身處於英語環境之中。最近,網友問我一個問題,她家也是三語,但她家不是住在英語國家,她想知道諼諼的英文環境的主要從哪裡來?

仔細想來,其實只有每週一次的課後活動(聖經課),還有教會聚會。嚴格說來一週只有兩次,每次兩到三個小時,英語的語音輸入與中文和德文相比,實在是非常地少。

既然如此,那我家三語的平衡如何把持住?我想,諼諼的英語環境,主要並非來自於外在環境,而是來自於書本。雖然英語的語音輸入不多,但是他的英語字彙量在三語中還是最多的。由此推論,他的英語不是聽來的,而是讀來的。

此外,我家沒有電視、也不看影片、更沒有請家教、我們夫妻在家也從不說英文,但是孩子仍然能夠藉著每天閱讀英文,維持一定的英語力,在拼字上,目前更是遙遙領先了德文。

今天讀經讀到「撒母耳上第十九章」,文中有個字cistern,我不認識,我本來以為諼諼不可能知道的,因為我的英漢字典裡面沒有這個字,我只是隨意問了一下,沒想到,他卻說:「井、well、Brunne」依序中文、英文、德文的翻譯,媽媽驚訝得不得了。

閱讀的確能夠補足語音輸入的不足,根據研究,從電視、電影所得到的字彙,要比從童書中所得到的,少很多。這就是為什麼,近幾年,各國大力推廣親子共讀的主要原因,因為從書中所得的字,比從聽來的還要多很多。

此外,閱讀還可以避免受到小朋友們口齒不清的影響,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問題,我們住美國時,隔壁鄰居有個小女孩比諼諼大不了多少,她父母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但是她說的話,實在是太奇怪了,連她自己的父母都搖頭歎氣,反正需要翻譯就對啦!兩個人在一起玩沒多久,諼諼就模仿她的說話的習慣。我沒有禁止諼諼跟她玩,但心裡面實在是不希望,孩子才出去玩沒多久,回來說話就變成媽媽聽不懂。

所以啊,閱讀可以對抗澳洲這種深奧難懂的口音,即使跟當地小孩玩,也能完全免疫。我家自學完全使用美國音,媽媽既聽不懂英國音,更聽不懂澳洲音,諼諼只有學到一點澳洲尾音,但英文的發音,各腔各調變得最厲害的還是母音,只要母音維持不變,聲調有些不同(也不要離譜得像印度腔和新加坡腔),媽媽勉強一點,也可以馬虎聽得懂!

我為什麼強調母音呢?諸位有興趣的話,試著在家教英語拼音,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如果母音的發音「朝令夕改」的話,教媽媽怎麼教?難怪有這麼多讀寫障礙出現。

不管有多少人吐槽美國音,為了教會孩子的拼音,我嚴守美國音,正確來說,北美音。我不想為了英國音比較優美,或者為了適應澳洲音而弄得人仰馬翻,我不想為了解釋澳洲音的home(聽起來像ham),要費盡唇舌。諼諼四歲開始按照美國音學phonics,現在也按照phonics學拼音,我實在不想要有任何變動。

總而言之,諼諼在家自學,沒有爸媽在家說英文給他聽,也與澳洲人不相干,最多只能自言自語,但至少書能夠「說」給他聽。我家的英語來源主要來自哪裡呢?不就是書唄!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閱讀式教學


Moria Flaig
22. August 2016


華生灣

閱讀式教學

我家自學的時間並不多,既然稱之為自學,當然要孩子自己學,媽媽只負責督導讀寫技能的學習,並沒有傳授知識。對於一般學校所設立的科目,如: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社會文化、科技等等,我統統沒有教,也沒有時間教。

那諼諼如何學得這些知識呢?我使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自己讀。既然我已經教會了讀,他就要自己會讀,我相信,只要自己能讀,自己也就能夠學,於是我讓他盡量的讀、大量的讀、海量的讀,讓他自己從閱讀中發現興趣、發掘問題。

所使用的「教材」沒有什麼特別的,就只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書。不用說,同樣的主題,只要孩子有興趣,我統統借回家,有時候同一本書也得重複借,因為書實在很缺,幸好,孩子不在意重複讀上好幾次。所以我家自學不用考試,凡是孩子有興趣研究的事物,根本不用擔心孩子記不牢,因為他讀過的次數很多,要忘記也很難。

諼諼讀了些有趣的書,自然就會找人聊,他大多找他爸爸,因為語言比較相近,書中所學到的字彙可以直接用上,不必而額外讀德文。而他爸爸呢,也沒課本,更不排課,也沒有固定時間,每次都很隨性地,孩子想聊什麼,他就說什麼。

因此,諼諼吸收知識的方法是,先讀足夠的相關書籍,然後找個聊天的對象,他大多跟爸爸聊。我問了他,為什麼很少找媽媽聊呢?他的回答居然是:「妳不是科學家,所以對於科學技術沒有興趣,爸爸都會讀我的書,妳沒有讀我的書。」我為什麼會給孩子這種錯誤的印象呢?我偶爾也會讀一讀他的書啊!

諼諼最開始研讀自然科學,起於對恐龍的興趣,恐龍那奇特的樣子,的確很吸引孩子的目光,書讀一讀也就罷了,還很認真地把所有的恐龍的名字全部牢牢記住,冷不防地,嘰哩呱啦地就說了一串媽媽完全沒轍的恐龍學名,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能說什麼呢?只能問:「那是什麼?媽媽不知道耶!」不問則已,一問又是嘰哩呱啦說了一串令人退避三捨的#@%$???

我對恐龍也不是沒有興趣,但這點興趣並沒有深厚到,讓我去借一本中文的恐龍大全來,徹夜用功地把恐龍全部的中文名稱給弄清楚,我覺得,上網查出侏羅紀、白堊紀等等,重要的中文名稱,已經恪盡媽媽的職守了。

我曾經在部落格提到過,我遇到過一個超認真的韓國媽媽,她真的是這麼做了,因為她兒子很愛恐龍,所以很認真地把恐龍的書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孩子聽,對於各種恐龍的認識不輸給我兒子,我剛認識她時,還誤以為她是古生物學家。我們是在哪裡認識的?沒錯,就在圖書館放恐龍的書的前面。

別人的媽媽都做到了,自己的媽媽卻做不到。我想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給孩子一個惡劣的印象:「媽媽不是科學家,對於科學技術沒興趣,找媽媽談,沒有用!我說的媽媽聽不懂。」什麼時候孩子變得這麼瞧不起人?

的確,媽媽對於孩子的興趣並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熱情,讓孩子感覺到,媽媽不是一個同好者,不是一個相談的好對象,但孩子忘了,媽媽也是個不時幫他找書、借書、買書的人,沒有媽媽,他哪來的書可讀?

就這樣,我家開始了徹底的閱讀式教學,知識的取得完全讓孩子自己「看著辦」,父母不傳授知識,書讀夠了,有感言要發表,自己找我們討論。這時候,我們會額外說一些孩子從書中得不到的知識。唉!說實在的,媽媽額外所知的事情不多,從爸爸那裡可以得到比較多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

諼諼在漫畫史奴比上讀到,一個星系大約有6Trillion個星星,唉!也不知道誰去數的?我們也不知道這個數字正不正確?昨天諼諼上床睡覺時,問爸爸:「Trillion有幾個零?」爸爸還要計算一下,才回答說:「24個零。」孩子很天真地接著說:「那宇宙中是不是也有六個Trillion個星系?那我們就能夠算出宇宙中有幾個星星了?」這我們父母要怎麼回答?難道要說:「趕快睡覺,這考試不會考!」(註:美國以12個零視為Trillion,歐洲的算法卻是24零,查理布朗是美國的漫畫)

基本上,我們從不規定要讀的書、要學的科目、要關注的問題,要讀什麼書、對什麼事物有興趣、挖掘到了什麼問題?我們也不會太在意,孩子所得知的是不是小道消息?完全取決於他自己。那孩子會不會偏食?當然會,對於恐龍的迷戀,即是一大偏食,偏食是小孩的本性。所以我們在學校才要設立那麼多科目嗎?偏食會不會影響到「大腦的健康」呢?

諼諼不是只對於自然科學和科技有興趣,他對於歷史、各國文化和聖經也有著無限的熱忱,這些都是在他涉獵的範圍之內,整體而言,他對於知識的吸收還算文理均衡。

但相對於太空與技術來說,我覺得諼諼對於生物似乎不太喜歡,怎麼會這樣呢?小孩都喜歡動物啊!小孩是喜歡小動物,有些動物,他就很害怕。儘管我從圖書館借了很多生物的書,他都不願意看,雖然袋鼠、北極熊、熊貓、鯨魚這些他都喜歡,但是他很怕鯊魚、獅子,所以不願意看與海洋和動物的書,因為這些書中常常,不意地出現他所害怕的鯊魚與獅子。

我們在雪梨借了一年多的書,使用兩家圖書館的借書卡,但漸漸地,媽媽感覺到,書越來越難借了,因為大部份都已經讀借過、讀過了,甚至開始重複借第二輪的恐龍、太空、機器人、騎士等等相關書籍。沒錯!當務之急是開闢書源,我們必須跑另一家圖書館,申請新的借書卡,看看別家圖書館有沒有不一樣的書源?

這是閱讀式教學的缺點嗎?孩子年紀尚小,還讀不到純粹物理化學、數學電算的書籍。很顯然地,光是靠著書閱讀、學習,書源總有窮盡的時候,屆時借什麼來看呢?誰說學海無涯呢?

或許,多學外語,說不定是條出路呢!因為多了一項外語,就多了一條書源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獎勵


Moria Flaig
21. August 2016


雪梨歌劇院

獎勵

我家不准吃糖果甜食,也沒有電視可以看,更不買DVD,諼諼對於玩玩具一向也不是很熱衷。我一直找不到獎勵的方式,來鼓勵諼諼自學。

六月諼諼生日時,教會的姐妹送了一個紅包,讓他自己選購想要買的生日禮物。我們向來只逛玩具店,很少買玩具,澳洲賣的玩具除了樂高之外,都不是我們要買的,這裡賣的玩具大部份是垃圾玩具,媽媽實在不願浪費這個錢,什麼叫做垃圾玩具?就是很容易玩膩,買了沒幾天就要送給垃圾桶的玩具。

此外,我們買玩具都要有個緣由,不是過節、就是生日,不然媽媽決不輕易為孩子買玩具。因為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媽媽如果老是禁不起誘惑的話,以後上街購物時,孩子永遠就只會吵吵鬧鬧、沒完沒了。有一次,一個聾啞慈善機構義賣二手玩具,媽媽問孩子想哪一個,諼諼見勢,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弄得媽媽最後決定統統不要。

教會姐妹的禮,讓我發現,鈔票比玩具更有魅力,因為容易換算,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理財?於是媽媽想到了一個很好的獎勵方式,就是以集點的方式來換獎品。孩子每當完成一項課業,就可以得到一張貼紙當獎勵,一張代表一點,換算成澳幣,就是十分,積滿一百點,就是十澳元。

然而,諼諼最喜歡玩的就是樂高,積滿一百點,就能夠買一盒小樂高玩具。他用教會姐妹送的錢,買了一艘太空船,這讓他高興得不得了,現在可以以集點的方式來買他心目中的樂高,當然更樂了。

尤其是最近我家自學引進了中文課,中文對小小孩來說實在是超難學,所以特別需要以獎勵的辦法來推動孩子學習的意願,光是是這一項就有閱讀課文、寫字、排字,可以多得到三張貼紙,這讓諼諼興奮不已。

我不但製定了短期的獎勵,還製定了長期的獎勵,得到三百張貼紙,可以得到一個中型的樂高,集滿五百張貼紙,就能夠買一個大型的樂高,集滿一千張,就能夠買超大型的樂高。

這個獎勵方法實施之後,果然,孩子變得非常地積極認真,每天自學完畢之後,老是盤問一共得到幾張貼紙了,還需要幾張貼紙就可以買樂高?每週上街購物時,都要順便去逛一下玩具店,心裡先盤算一下,目前已經集多少點,就能夠買什麼樣的樂高,沒想到,這還是一項不錯的算數練習呢,於是我樂於奉陪。

孩子也真的很自制,不吵不鬧,看看就好了,要買的話,就要努力認真哦!諼諼!你現在還少幾張貼紙呢?



三語寶寶讀經自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英德聽寫,誰勝出?


Moria Flaig
24. August 2016

雪梨歌劇院

英德聽寫,誰勝出?

正如眾所週知,英文的拼音系統比較繁瑣,有很多個別的變化,根據研究,按照Phonics原則所能讀出的英文字只有百分之八十,剩下的變成視情況而定。對於教拼字的媽媽來說,是一大災難,到底應該怎麼教才好呢?難道剩下的百分之二十都要媽媽一個一個教嗎?這未免太多吧!該怎麼教?我最近有深刻的體會,閱讀能夠指點迷津的確是指南針:讀越多,寫得越好。

諼諼寫完兩大本的Phonics的練習本之後,我就不再購買任何的練習本,直接讓他聽寫,德文也一併寫。一開始,媽媽不得不佩服諼諼的德語拼字能力,以前都沒寫過耶!怎麼才開始,就能夠跟訓練過的英文拼字,並駕齊驅,似乎還有略勝一籌之勢,雙語的力量太神奇了。

就在我們的英德聽寫並行了一個月之後,因為兩者同時進行與比較,我才漸漸地感受閱讀的神奇魔力,英文的確比較強。

之前,我只讓他練習英語的拼字,還擔憂於孩子是不是遺傳到讀寫障礙?因為寫得實在是很糟。如今,雖然字跡還是上不了檯面,醜到不行,但是英文聽寫很明顯地,進步神速,現在已經不需要任何提示,都能夠順利地將字拼出來,孩子也察覺到自己的進步,每次聽寫英文時,看他不假思索的自信,就知道他有把握。

但是聽寫德文嘛!寫一個字抱怨一個字,不是想上廁所,就是說肚子餓,寫得媽媽一肚子的火。尤其是雙母音與德文特有的Ä、Ö、Ü三音,也比英文簡單多了,但是光是區別ie與ei兩個音,就昏天暗地,怎麼教都教不會。德文明明採用的是音形一致的拼寫原則,怎麼發音就怎麼寫,怎麼寫就怎麼發音,怎麼會寫得比英文那種音形不一的還差?

基本上,德文能說就能夠寫,況且這還只是聽寫而已喔!又不是要他作文,作文就完全兩樣了,德文的作文的確比較困難。但是英德聽寫兩相較勁,最後還是英文勝出了,為什麼呢?媽媽實在是想不通。

唯一能夠解釋的是,閱讀的力量。光是去年一整年,我們就向圖書館借了五、六百本書,都是童書,這還不包含我們自己所有的(所借的每一書,圖書館都有記錄)。當初,我們扛了不少德文書來到澳洲,再加上他爸爸不時網購德文書籍,諼諼很喜歡讀德文書,買了都有讀,不是全然偏食。

然而,相較於這裡有豐富的英語書源,德文的閱讀本來就難了,眼前又欠缺豐富的書源,因此,這種不平衡就明顯地表現在於聽寫上。

最近,網友問我一個問題,她家也是三語,但她家不是住在英語國家,她知道諼諼在家自學,問到諼諼的英文環境的主要從哪裡來?仔細想來,其實只有每週一次的課後活動(聖經課),還有週六教會聚會。嚴格說來一週只有兩天,每次兩到三小時,英語的語音輸入非常地少。

雖然語音輸入不多,但是他的英語字彙量在三語中還是最多的。今天讀經讀到「撒母耳上第十九章」,文中有個字cistern,我不認識,我本來以為諼諼不可能知道的,因為我的英漢字典裡面沒有這個字,只是隨意問了一下,沒想到,他卻說:「井、well、Brunne」依序中文、英文、德文的翻譯,媽媽驚訝得不得了,問孩子哪裡讀到的?諼諼有一個特殊的能力,一遇到罕見字,媽媽問他在哪裡讀到的,他居然能夠在群書中將字翻出來給媽媽看,不是翻字典喔!這次比較正常,因為他想不起來在哪裡讀到的。

閱讀的確能夠補足環境的不足,諼諼在家自學,我家沒有電視、也不看影片、更沒有請家教、我們夫妻在家也不說英文,但是孩子仍然能夠藉著書籍維持一定的英語力,在拼字上,更是遙遙領先了德文。

我教拼字也教了一段時日了,前些日子,越教越彷徨,幾乎放棄了:讀得多,就寫得好的說法。現在終於嚐到閱讀的厲害了,果然是讀得越多,寫得越好。之前只是時候未到,還讓人感受不到閱讀的功力。如今,已經水到渠成,媽媽可以變點新花樣,引導孩子寫短文嘍!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字盲


Moria Flaig
22. August 2016


華生灣

這星期我們開始國語第一冊第二輪的復習,從中發現了一件有趣的現象,其實也不是什麼新的發現,而是以前就發現了:諼諼在讀中文時,字放在文中,能夠讀,但是把字獨自抽離出來,就讀不出來了。

小孩的記性很好,短短的課文只要媽媽導讀一次,就能夠牢記在心,然而他的確也認得幾個字,就是因為這樣,就算是記得不牢,也能夠靠著那幾個面熟的字的提示,順利地把整個文章「背」出來,這樣的假象,讓媽媽誤認以為,孩子真厲害,課文只要讀一遍,全部的生字都認識了。不然就是,之前中文學校教得好,學費沒白繳。然而,現在卻被我發現,這只是一個假象而已。

原來諼諼是一個「字盲」,除了簡單的字以外,只要把字單獨拆開,就不會讀了,再把字放回去,又認得了。

媽媽為了提高孩子的識字能力,每複習完了一課,除了練習寫生字之外,媽媽還加上一項:文字組合遊戲。也就是把課文的字,每一個字一字一字地分別寫在閃字卡上,然後攤開排在地毯上,讓孩子造句。

媽媽說一個句子,讓孩子把字找出來,排列出媽媽所說的句子。諼諼找字的能力還不錯!但問題來了,字找得到、句子也排得出來,玩完組字遊戲之後,媽媽拿著閃字卡一個一個地問,卻什麼字也認不出來。你說奇怪不奇怪?

啊!我的孩子是個字盲嗎?

從過去的經驗中,媽媽也知道,兒童是先掌握全文,然後才是句子,再來是詞,最後才是字,之前也多次撰文描述這種奇異的現象。所以台灣才會有讀經派的興起,讓小孩背誦經文,然後一一指讀,讓小孩從指讀中認字。

而文言文中,不太使用「詞」,多使用單獨的「字」。試想,學而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除了「遠方」、「不知」與「君子」可以算是詞之外,其他一概以單獨的「字」來表達,可見文言文較少使用詞語。

所以「讀經識字」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孩子被逼得非得要認個別的字不可,不能只是靠著少數熟悉的幾個字就能夠猜出一個陌生的詞,進而猜出整個句子。

既然是字盲的話,我們的組字遊戲更得勤加練習,至少孩子在找的過程中,字也看了、組好了字,句子也讀了。有看、有讀,雖然還是個字盲,但沒關係,或許勤加練習之後,慢慢地就能夠多識幾字了。

此外,媽媽也不是只要求孩子組合課文裏面的句子而已,而是儘量利用課文有限的幾個字,讓孩子組合成各種可能的句子,讓孩子知道在課文之外,利用所學的生字,可以組成更多的詞語。讓孩子經歷一個事實,中文雖然難學,但是就光是利用一課的幾個字,排列組合之後,可以表達出那麼多不同意思的句子呢!可見,中文是一開始困難,一旦累計一定的識字量之後,中文其實是很容易學的。

縱然,孩子目前還無法體會這個道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我相信,孩子自然能夠有所體會。

後來發現,字盲無法短時間之內得到治療,找字這項任務對諼諼來說,還是太難了。為了建立起孩子的信心,媽媽改變策略,先把字找好,讓他去組成句子,這樣一來,就簡單多了。

他自己要求在字卡寫上,耶穌基督與十字架,讓這七張卡片也加入陣容。第四課「跳格子」課文中有一句是:我的腳丫子跳過大大小小的房子。於是我讓他排出:耶穌洗我小小的腳丫子。沒錯,這正是「約翰福音第十三章」所記載的,耶穌為門徒洗腳。課文中還有句話是:畫個小格子,就是小房子。我讓他排出:畫個十字架,就是耶穌基督。

漸漸地孩子對於「找一找」這個遊戲感到興趣了,既然是字盲,且慢不讓他找字,先讓他將幾個字組成句子,深化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也是一項不錯的練習。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三語之間的秘密


Moria Flaig
22. August 2016

Mosman

三語之間的秘密

諼諼在五歲之前,小腦袋中有一個迷思,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媽媽說中文、爸爸說德文、其他的人都說英文,他很固著於這種世界觀。

如果美國友人問他說:「那媽媽會不會英文呢?」他就搖搖頭,天啊!媽媽我可是整整讀了一年的英文繪本給他聽,孩子怎麼會忘得這麼快?「那爸爸會不會英文呢?」他也搖搖頭。再問他「那爸爸會不會中文呢?」他還是搖搖頭。更奇的是:「那媽媽會不會德文呢?」他還是搖搖頭。難道他從來沒見過,爸媽在一起說話時,都說德文嗎?

如果友人繼續問他:「那你爸媽要怎麼溝通呢?說哪一種語言呢?」諼諼完全愣住,回答不出來,在他的小小腦袋中,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友人問他:「難道你爸媽之間都不說話嗎?」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我們去年回德國辦簽證,他的英語的世界突然轉變成德語的世界,剛開始,孩子仍執守於他的英文世界觀,不願意說德文,經過一陣子的觀望,孩子終於放棄了這個迷思,在大腦中進行一場科學革命:地方換了,語言也會跟著改變,願意和別人說德文了。

然而,孩子漸漸地長大了,五歲時也讀了不少書,從書中知道,這個世界有這各式各樣的種族和語言,這個世界不是英語的世界。他好像突然開竅似地,有一天,嘰哩呱啦地跟媽媽說一串英語,這一回變成媽媽愣住,不知道怎麼反應,就說:「媽媽聽不懂。」沒想到,諼諼卻說:「媽媽妳聽得懂英文啊!我看到妳和別人都說英文啊!」媽媽大吃一驚,孩子會長大,果然,這是守不住的秘密。

有一次,諼諼問了媽媽一件事情,媽媽出其不意地嘩啦地用德語回答,孩子居然氣急敗壞地哭了起來。說:「媽媽不可以說德文。」這樣的情況發生幾次之後,媽媽反而「放心多了」,諼諼固執於自己的世界觀,這種「盲目」反而讓他的三語得以穩固。

五歲的小孩也懂得跟爸爸打小報告,數落媽媽的不是,但是諼諼沒這麼機靈,在媽媽背後跟爸爸大聲地說,媽媽怎麼不好,怎麼壞,不懂得小小聲地說,每次都明目張膽地嗆聲,在房裏看書的媽媽當然聽得一清二楚,心裡很不爽。

隔天趁著爸爸去上班時,媽媽就開始興師問罪,問孩子為什麼在媽媽背後說媽媽的壞話:「你不要以為,媽媽聽不懂你們在說什麼!」這時候,孩子突然豁然開朗,明白了這個秘密:媽媽也聽得懂德文。

終於等到六歲了,諼諼變得會說悄悄話了,仿佛中,他察覺到,他爸爸也聽得中文。有時候,有話不敢直說,就把嘴巴靠過媽媽的耳朵來,怕讓爸爸聽見了。但奇怪的是,如果你問他:「爸爸聽得懂中文嗎?」他還是搖搖頭。更令人驚訝的是,他認為,爸爸聽不懂英文。但若問他:「有沒有看過爸爸跟別人說英文呢?」卻回答說:「有啊!」

這是什麼邏輯?是自己的兒子笨呢?還是三語兒童必須「自欺欺人」,才願意把三語說下去?

但是若是進一步詳細盤問他:「你覺得爸爸聽得中文嗎?」他冷靜地回答說:「聽得懂啊!」再繼續問他:「那爸爸會說中文嗎?」他也很清楚:「不會!」其實他老早就察覺,爸爸聽得懂中文,但是從來沒有說過。他也看過爸爸跟別人說英文,只是很少看到罷了!不像日常跟著媽媽外出,常常看到媽媽跟別人說英文。

有時候,諼諼喜歡充當我們夫妻倆的翻譯,其實,我們夫妻之間全部使用德語溝通,不使用其他語言,他卻一直沒有察覺。爸爸說一句話,諼諼馬上用中文復述一遍給媽媽聽,讓我們不勝其擾。難道長久以來,他完全不明白,爸爸媽媽都是直接使用德語溝通,不需要翻譯嗎?但這個秘密又不能直接說破,保守著這個秘密有個好處,就是讓諼諼持續不斷地說三種語言,不會放棄使用中文與德文。

現在孩子六歲了,變得機靈了,好像早就看穿了父母的秘密。但他願意繼續相信,對媽媽說話,不能說英文與德文,因為媽媽聽不懂;對爸爸說話,不能說英文與中文,因為爸爸聽不懂。然而事實是,我們兩個三種語言統統聽得懂,但這個秘密不能拆穿,否則孩子就會因利勢導,就不願意說德文與中文了。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童書介紹:老鼠記者

Moria Flaig
31. Juli 2016

諼諼專注閲讀Stilton


Geronimo Stilton

諼諼迷完了恐龍、騎士,迷上了漫畫「Asterix」和「丁丁歷險記」,迷完了漫畫,最近迷上了「老鼠記者:Geronimo Stilton」,連吃點心都要求要吃起司口味,因為在老鼠社會中,陳年起司的珍貴,猶如人類社會中的陳年葡萄酒。

「老鼠記者」這一系列童書,來自義大利,所針對的對象是國小四年級以上的學童,筆調詼諧,並使用大量的雙關語,其相關語大部份與老鼠相關,比如:catastrophe,就寫成cat-astrophe,這個字本身的意思是災難,而貓的出現對老鼠來說,不是個大災難嗎?

作者利用雙關語,來讓孩子認識一些程度較高的字彙,並使用不同的顏色與字體在文章中突顯出來,讓孩子在視覺上得到刺激,而能夠在閱讀中,認識小孩子較少接觸到的字彙,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點子。

每本書都是一個個別、獨立的歷險故事,沒有連續性,所以沒有非得按照順序讀的壓力,想看哪一本就看哪一本。有些故事則將知識性的主題融入歷險之中,比如:古埃及、恐龍、東方快車、三劍客、復活島巨石、澳洲的Uluru等等。

在老鼠們旅行、歷險的同時,作者能將知識性的訊息利用「小紙條」、「小貼士」方式,穿插其中介紹給小讀者認識,並附上插圖,讓小朋友一目瞭然。這一系列既是有趣刺激歷險故事,同時又能讓孩子們得到一些背景知識,因此,讓諼諼愛不釋手。


此外,還額外獨立出,以女孩為主角的另一系列的故事,這一系列則稱為「Thea Stilton」,基本上,諼諼男孩、女孩兩個系列都看,對他而言同樣地有趣,雖然主角是女孩,但是尋寶、冒險的趣味則是大同小異。

只是在女孩子系列中,不時有男女互相愛慕的情節出現,對一個六歲的小孩來說,這也未免太早出現的情節,但是對於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大家都知道,少女漫畫看最多的,不就是這個年齡層嗎?

有些故事則繪製成漫畫,老鼠們坐時光機回到過去見證歷史,讓孩子們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認識歷史故事:像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艾菲爾鐵塔的建造、羅馬競技場、馬可波羅遊中國等等,整體來說,雖然歷史的描述不多,大多情節都集中在老鼠們如何遏制惡貓海盜的惡搞,但是卻能夠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諼諼讀了艾菲爾鐵塔那一集之後,馬上畫出了巴黎鐵塔。巴黎!的確是令人難忘的日子。

最近在圖書館淘寶,我們的目標即是鎖定這一系列的童書,幸好!這一系列有一百多部作品,可以讓諼諼慢慢地讀、慢慢地品味。即便如此,我們近來也快把兩家圖書館的「Geronimo Stilton」都借完了。

接下來諼諼要挑戰哪一系列的童書呢?讀者們拭目以待吧!



永矢弗諼︰
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理解式教學


Moria Flaig
19. August 2016

Mosman


理解式教學

最近讀了網友的部落格,網友是一位教師,曾經被家長質問:「老師可否提出一個因理解式、非考試型教學法而得到成功的案例?」

作者曾經因為這個問題而徹夜難眠,而我讀到這裡,不禁心中一凜,自己的教學法是理解型?還是考試型?

我家考試不多,就算有,頂多只能稱為練習題。但是,諼諼有理解媽媽所教的嗎?我從來不追究,也不「考」究,只能說,媽媽一直假設,孩子都有理解,所以自學進展得下去,孩子也願意跟著讀下去。所以媽媽相信孩子都有理解了。沒錯!自學的理解,沒有學測可測,類似我們基督徒的想法,將不見之事,視為有存在之實。

但說起成功嘛!這很難定義,我跟作者所見略同,如果孩子能夠快樂地學習、時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有發掘問題的習慣,我想,這樣的學習生活就算是成功嘍!

在這裡,自學沒有評分、也沒有比較、更沒有作品可以看得到,那什麼叫做成功?是不是說,等孩子年滿十八被哈佛大學錄取了,才叫算成功呢?我們也不必參禪,生活中俯拾即是真理,明白了真理,就算是成功?我只是就實際面來考量,孩子每天完成了媽媽計劃好要完成的功課,只要做到這一點,媽媽就覺得是成功了。

有時候,有驚喜,有時候,也只有歎氣。但無論今天是悲或是喜,我們每天堅持學下去。我相信,孩子若是沒有理解的話,這樣的學習根本堅持不下去,孩子願意學下去,那是因為他理解了,願意知道得更多,去飛越更廣闊的天地。我想,這樣就算是理解式的教育。

至於非考試型嘛!我認為,讓孩子自行理解完了,大人就不必再追究了。金字塔之所以能夠蓋成,那是因為底面積很大,我們應該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建造他的底面積,底面積能夠蓋成,最後金字塔的頂端也就能夠穩固,大人何必斤斤計較那一磚一瓦呢?就算少了一磚一瓦,金字塔也沒有倒塌呀!

是不用考試沒錯!但是有時候,媽媽也用考卷來讓孩子練習寫寫字,做完了,得到了獎勵勳章一枚(貼紙一張),到底考得好不好?其實孩子根本沒有概念,但我想,他自己心裡有數,寫得出來,叫做考得好。然而,這些都是即席的練習,孩子日常的學習、閱讀,則是孩子讀孩子的書,媽媽考媽媽的試,兩不相干。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保持三語均衡的策略


Moria Flaig
20. August 2016

華生灣


保持三語均衡的策略

我家的三語教育,一路走來,其實常常走了岔路、繞了遠路,也沒有始終如一的決心,再加上,我家常常搬遷,所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諼諼成為三語寶寶是環境造成的,不是媽媽規劃出來的,媽媽只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我並沒有在小孩出生之前就決定了要怎麼教育小孩,而是我們夫妻各自有各自的母語,又生活在英語環境之中。因此,孩子順理成章成為三語寶寶,可以說,得來毫不費吹灰之力,我不需要去想語言輸入的問題,也不需要刻意製造特殊的環境,我們連看影片、DVD都很少,媽媽只要做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保證這三語的讀寫能夠並進,使得孩子在三語之中,不偏食,不厭食,每日皆得到均衡的養分。

單單就讀寫這一項,就令人肝腸寸斷。因為,諼諼的中文厭食症,症狀不輕。

為了保證小孩三語均衡發展,其實我用了三個策略:一是提早識字年齡;二是延緩小孩的入學年齡,在家自學;三是大量閱讀。

三種語言中,目前,英語他讀得最多,識字量最多,閱讀能力最強,但聽得最少;中文他聽得最多,沒有任何閱讀能力;德文雖然介於兩者之間,但因為我們夫妻之間使用德文交談,加上自學的緣故,他爸爸也常常在家寫程式,所以德文說得最多最流利。然而,這三者常常在較勁,但我猜,最後的大勝利者,還是大環境的語言:英文。

三語之中,英文還是最厲害,語音輸入最少,卻是最厲害!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除了大環境在主導之外,我想關鍵是閱讀。

英文很容易讀,對小孩子來說有著無限的吸引力,讀!讀!讀!關在房間裏,自己讀,彷彿是自己的世界,這無關乎爸爸媽媽,只關乎自己。他連自言自語都說英文,顯然地不願意我們參與他的世界。

雖然他在三歲、四歲時,曾經在美國上過幼稚園,那時候年紀還小,接觸到的也只有小孩,小孩本身除了有口齒不清的問題之外,其實字彙量不多,我敢說,他的英文大部份是讀來的,不是聽來,因為他知道不少的罕見字,像是centurion、trillion、cretaceous、squire等等。因此,我很相信閱讀的魔力。

至於自學嘛!其實當初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看,諼諼四歲時,英德閱讀的學習進行得非常順利,但那時候他每天有上Pre-kindergarten,不能算是自學。真正的自學開始於,他的英德閱讀皆達到大量閱讀階段之後,那時,他五歲了,我才開始思考在家自學的可能性。

那時我發現,小孩子只要能夠讀就能夠學,如果去上學了,就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廣泛地吸收知識了,美其名是去上學,其實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豈不是可惜?於是我決定今年不讓他入小學,讓他百分之百在家自學。

當初我也沒有把握,有沒有辦法教「寫」,其實英德閱讀都是他自己教會自己的,我只是引導、督促而已,讓他讀書給媽媽聽,我並沒有實際地教。但是寫就不同了,再加上,他的手指頭的肌肉發育得很慢,五歲多才開始提筆畫畫,要教的事情驟然增加很多,光是握筆一項就磨了快兩年,以致於我根本沒有把握教得來?教不來?

試了許多方法之後,英文、德文拼字終於有了突破,算是能寫了,既然英文、德文的讀寫有了一定的根基,孩子也年滿六歲了,應該像一般小孩一樣,開始學習中文的讀寫嘍!於是我決定在自學中導入中文的讀寫教育。

如眾所週知,這一項最費精力、時間,收獲也最低。目前進行的時間還很短,我還沒有把握會不會有成果。如果,諼諼的中文讀寫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得到進展,這意味著,孩子有希望學會中文,我們就要多花點時間努力,屆時,我可能就會決定,再延緩明年的入學時間,等到他的中文讀寫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再讓他入學。如果孩子的中文無法在一定的時間之內得到進展與突破,我可能會大幅度地降低中文教育的目標,放棄三語均衡、均勢的理想,讓孩子進入體制學校。

基於信仰,我們在家自學的主要目的是閱讀聖經,要讓一個五歲小孩能夠閱讀聖經,談何容易。因此,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培養孩子閱讀長篇故事的能力,我們一共讀了五本英文經典名著,兩本德文經典名著,我用這個方法來增加孩子的字彙量、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等到他的字彙量足夠之後,我們才真正地進入聖經的閱讀。果然,調整了幾個月,我也找到了孩子喜愛的讀經模式,聖經遂順理成章地變成我們的教本,自學變成更有條理,按著聖經讀嘛!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諼諼學習英文無法像學習中文和德文一樣,都是我們父母很有耐心地一字一句地把話說清楚,並且靜靜地聽他完整地表達完畢。他身處的英語環境都是團體的場合,和一群小孩一起玩很愉快沒有錯,但這樣就鮮少有機會,讓孩子與帶領的老師一對一地,將要表達出來的話完整地說出來。我觀察到的是,每回諼諼要說話時,不斷地被其他孩子干擾、打斷,導致會話只能斷斷續續地進行。當然,我無法要求孩子在參與遊戲組時,帶領的老師專只對應他一個人,參與這樣的活動的目的就是玩,不是要學英文,不是嗎?

我想,三語教育要能夠成功,關鍵在於,小孩在嬰幼兒期不要太早入園,三歲是比較理想的時間。在學齡期,不要太早入小學,等到三語的讀寫皆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進入體制學校之中。並提前孩子識字年齡,因為要學的有三語,學習讀寫的時間較長,所以要提早兩、三年開始識字。最好能夠在學前進入大量閱讀的階段,以保證三語皆有大量的輸入量,這樣子的話,孩子在進入體制學校之後,其他的語言才能夠藉由閱讀,繼續發展下去,這樣才有機會維持三語均衡、均勢的狀態。

這個策略,目前使用在德文的學習上,將來,我們離開澳洲之後,也能夠應用在英文的學習上。媽媽殷切期待,不久的將來,也能夠運用在中文的學習之上。

眼前,我所看到的是,諼諼每天大量地閱讀英文,中文識字量,屈指可數,簡直是文盲,就連程度低的法文,都讀得比中文好得太多了,怎能夠令人不憂心呢?就算是每天都說中文,也無法得到進步、藉由閱讀獲得更多的字彙。面對這種靜止不前的狀態,要得到改善唯有鞭策中文閱讀了。

總歸一句話,三語要均衡發展,閱讀力是關鍵。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要不要學注音?


Moria Flaig
18. August 2016

雪梨圓形碼頭的街頭藝術家


諼諼正在學康軒版國語課本第一冊,但我沒有教他注音,之前有點猶豫,要不要先讓他學注音?孩子若會注音,就能夠自己讀,再者,第一冊一向與首冊相呼應,若孩子沒學過首冊的注音符號,豈不是接續不下去?但我知道學注音的後果,因此,諼諼在不識注音的情況之下,進入了「中文學堂」。

幸好,目前新編的課本,除了「吱吱喳喳」使用注音符號之外,沒有出現只有注音的字,全部使用國字,不學注音也能夠讀,雖然沒有學注音,諼諼也順利地將第一冊全部「讀」完畢。

但鑒於中文學校的經驗,我決定不讓他學注音,因為注音會降低了孩子識字的意願,延緩識字的效率。諼諼自己也說了,中文學校所使用的課本比較容易讀,當然好讀嘍!中文學校所使用的課本,都附上漢語拼音,孩子一看就知道怎麼發音,還用去認字嗎?音標會讓孩子變得很被動,沒有興趣主動記憶漢字的字形,朗讀課文只靠漢語拼音的提示,敷衍一下罷了。

這個問題在雙語兒童身上尤其嚴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拼音文字,在視覺上比較排斥漢字,因此,與在台灣成長的兒童相較,他們很難隨著識字量的增加而逐漸地離開注音的輔助,因為他們最熟悉的就是拼音文字,只要眼睛一瞄,馬上就知道該怎麼讀,根本不願意仔細地把字看清楚。

現在我家使用台灣的課本,少了漢語拼音,少了發音的提示,孩子就得自己認出字形、回憶字音。雖然這會讓識字的過程變得十分困難,但是唯有如此,才能逼著孩子去記住字形,不靠注音的輔助。

再者,我現在讓他在白紙上描字,卻發現,他往往描完,就算了,在描的過程中,並沒有將音與形結合在一起,因此,我在字的上面添加了漢語拼音,讓他在寫字的時候,要求連帶地將發音也寫上,但是他不會注音符號,所以只能寫漢語拼音。

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幫助記憶字的發音,另一方面,熟悉漢語拼音也有助於將來電腦的使用。說不定,不久之後,諼諼可以自行閱讀圖書館的中文藏書,有些是標有漢語拼音的故事書哦!

我希望使用這個方法,可以改善孩子認字的效率。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阿媽寄來的國語課本



Moria Flaig
15. August 2016




黑森林裏的春花

阿媽寄來的國語課本

我家的三語教育從去年起,走到中文讀寫這個階段,卻演變成一連串令人沮喪歎氣的挫敗經驗,若不是自己在家教孩子,真不敢相信,中文有這麼難學。

生長在國外的小孩,無法抬眼所見,耳朵所聞皆是中文,眼睛對於中文字的敏感度比起生長在中文環境的小朋友差很多。雖然諼諼大部份的時間是在家與媽媽相處,入學時間也一延再延,自學也是由媽媽一手包辦,目的就是要防止英文掌控孩子的大腦,然而在種種預防措施之下,諼諼學起中文讀寫,卻沒有又快又好。一拖再拖,拖到孩子年滿六歲,媽媽倉惶地打鴨子上架,讓孩子現在非得學不可!

再者,孩子的中文欠缺閱讀的刺激。雖然我們曾經經過長時間的親子共讀,中文繪本的閱讀也曾經是親子共讀的主調,但比起現在孩子能夠自己閱讀英文、德文書,中文的閱讀力要達到相同的目標,顯得遙不可及。

暗問自己小時候怎麼學會讀寫的?其實沒有祕訣,在台灣人人都學國語課本,然而人人都通過了中文讀寫這一關。照這樣說來,學習中文讀寫其實沒什麼神秘之處,只需要照著課本按部就班地學下去,如此罷了!

說起教科書,我一直擔憂,孩子可能會排斥。諼諼學英文閱讀時,我沒用過任何一本教科書。學德文閱讀時,用了兩天教科書,孩子馬上就拒絕機械式的拼音練習。現在學中文閱讀會不會也不喜歡教科書呢?

教改之後的國語課本,怎麼看都讓人覺得,結合了許多參考書的功能,多了好多比較字形、字義、同音字的項目,感覺上貼心多了。此外,另一項明顯的改變是,在課文之外,額外多了好多閱讀的練習,然而這些練習所使用的字都是超出課文的範圍,使用額外的生字。我想,這樣編寫課本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藉由閱讀提高字彙量,提早獨立閱讀的時間。我計算過,康軒版一年級上、下兩冊的課文一共列出了三百七十個生字,然而學童能夠從這兩本課本閱讀到的字,遠遠地超出三百七十個字。

可見現今已經不鼓勵由抄寫來識字了,練字只需要練習課文下面所列出的生字就可以了,即所謂的「習寫字」,而閱讀裏所出現的生字不必練習寫,即所謂的「認讀字」,有些甚至根本不需要會認讀,只讓學童照著注音讀一讀罷了。諼諼不會注音,所以由媽媽領讀,會認的儘量讀,不會讀的,就只讀個印象就行了。

與我們小時候相較,以前課本裏面所有的生字一律通通要會寫,現在則以多讀來提高識字量,降低寫字量來減輕學童功課壓力。我想,這些改變大概是因應時下強調閱讀的潮流。很顯然地,台灣教育界已經普遍認為,兒童識字不一定要從書寫獲得,也能夠從大量的閱讀中來達成。

這些額外的閱讀單元,大多圍繞著與課文同樣的主題來設計,但也使用不少課文以外的生字。我讓諼諼試讀了四天,媽媽先導讀課文兩遍,再由孩子自己獨立讀出,讀完課文之後,課文後面的閱讀練習,諼諼也能夠自己讀出個大概。

我想,編者的用意在於,讓學童利用課文中少量的字彙來閱讀不同的文章,比如康軒版第二課吹泡泡:吹吹吹,吹泡泡,我先吹一個小泡泡,再吹一個大泡泡,小泡泡和大泡泡,一個一個都向天上跑。「我會念」這個單元則出現了一篇利用課文裏的生字,所編寫出來的文章,「吹泡泡的月亮」:月亮吹了好多好多的泡泡,大泡泡,小泡泡,變成天上一閃一亮,一亮一閃的大星星和小星星。在「吹泡泡的月亮」這篇文章中,多了月亮和星星這兩個概念,則以漂亮的插圖讓小孩以圖會意,一閃一亮可以從兒歌「小星星」來聯想,於是「吹泡泡的月亮」這篇文章並不需要學習額外的生字,孩子也能夠自行閱讀。

在不懂注音的前提之下,諼諼也能利用課文中學到的生字,透過觀察插圖,由圖會意,文中猜字,自己成功地讀出全文。

我想,從閱讀中來識字,這個原則體現在諼諼身上,是最清楚不過了。中文學校幾乎沒有怎麼教寫,回家功課往往只有一行字,課本裏面每個字都有漢語拼音,課文怎麼讀,一目瞭然,根本不必識字,因為有了漢語拼音的輔助,讓孩子不必刻意地去記住字形也能夠讀出課文。同樣的方法用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台灣國語課本,也很靈光,很多字諼諼可以自己讀得出來,其實他是用猜的,這一點讓媽媽感到非常地驚訝,孩子是怎麼辦到的?

諼諼似乎有某種閱讀能力,沒錯!就是猜字的能力,尤其是把字放在文中,他最會讀了,善於運用讀書時用慣的「以圖會意」、「以上下文猜字」的方法,與其說他會識字,不如說他很會猜字。一旦把字獨立出來讓他讀,他就不會讀了,這種現象奇怪到幾近詭異。

這四天,我們把康軒版第一冊八課全部上完。我進行的方式是,先由媽媽導讀兩次課文之後,讓孩子自己獨立讀出課文,課文後面的「閱讀」,只要跟課文有緊密的相關,諼諼大部份都能夠自己猜出個百分之八十。

此外,這些日子來在中文學校所學,仿佛之中也發揮了作用,諼諼雖然識字不多,但是學校有教過的詞語像是:動物、水果、顏色、家人名稱等等,很明顯地,他能在文中辨認出這些字來。詭異的是,如上所言,他對於個別的字的辨別能力很差,字只能從文中讀出,若把字從文中個別抽離出來讓他念,他就不認得了,有時候同樣的字出現在不同的地方,突然又不認得了。

因此,最好不要學音標,中文學校所使用的課本都有漢語拼音,這造成諼諼對於拼音的過度依賴,養成沒有主動記憶字形的習慣,每個字在腦海中只留下個大概印象,因此,字放在文中猜得出,但是獨立抽離,卻又不識得了。

經過這些初步的觀察。明瞭了孩子的閱讀習慣之後,我當下決定,先讓諼諼迅速地將第一冊讀完。連他自己都很驚訝,媽媽每天讓他讀兩課,馬上就說:「快快讀完之後,然後重複復習幾遍,這樣一來,諼諼就會認字了。」孩子馬上看出了媽媽的企圖。

除了閱讀之外,我們也花了不少時間解決筆順的問題,從中發現,練筆順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眼下只先讓他熟悉中文運筆的習慣,我不要求要孩子要能夠自主寫出字來。先讓孩子多閱讀、多看字、藉由多讀、多看來增加認字的機會。寫字只能慢慢練、慢慢來,此外,阿媽只寄了課本,其他的習作本與字詞練習本都還沒上市呢!等書運到澳洲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現在先將就著在白紙上練習了。

我計劃三個版本的課本都買了,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多讀、多看、多熟悉,至於國語習作、生字練習,也就是說,寫的部分,我只會使用一套。目前我在南一版與康軒版之間搖擺不定,據說南一版是三個版本中最簡單的,我想可能比較適合諼諼的程度。

但我又看到一些資料顯示,南一版較重視寫字,康軒版與翰林版與之相較,比較重視閱讀,閱讀又是我們唯一能夠努力的目標,就長期而言,由於缺乏學習環境,中文的書寫對我們來說並不切實際。於是,我必須先使用兩種版本的輔助教材,比較之後,再固定使用一個版本。

回顧以前我對於中文識字的思考,雖然一路走來,走走停停,我想,我前前後後所使用的方法還是不脫離「直接識字」的範疇,只是一直沒有找到適合的教材,再加上自己太鐵齒,不相信教科書,以致於,諼諼的識字教育變得斷斷續續、離離落落。

所謂直接識字,就是老師在教學上不多做字形的解釋分析、不重視寫字的訓練、沒有使用音標,在教學上直接讓學童讀,採用多讀的方法來增加識字量。

香港很多學校採用直接閱讀法,讓學童在一年級時認一千五百字,到二年級識字量即可達到兩千五百字,這樣的識字量,快達到最基本的三千字,以這樣的程度就可以進行閱讀了,可見小孩子是有能力在兩年之中,達到獨立閱讀童書的閱讀力。

雖然諼諼個別的字識別力很差,但是直接讀卻讀得出奇地好,雖然大多以猜字來讀,但是猜久了、讀多了,總是能夠在腦海中形成牢固的記憶,可見這樣的方法是適合他個人的學習法。近期,我們還是以這個方法自學,說不定,過些時日,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手的記憶


Moria Flaig
14. August 2016


雪梨歌劇院夜景

手的記憶

今天星期天,孩子的爸在趕論文,所以我們不出遊。寶寶悠哉地在家看書,媽媽趁著春天來臨之前,把廚房擦個晶亮,以迎接南半球的春天。

然而,媽媽心中掛念的還有一樁事,就是那兩本阿媽從台灣寄來的國語課本。我家自學要引進中文課了,不知道諼諼會不會排斥?不如趁著今天沒事,讓孩子試著讀看看吧!

於是,媽媽捧著剛從台灣寄到的課本,不知道要怎麼開始?以往試過好幾個識字法,都不怎麼靈光,自己小時候到底是怎麼讀書寫字的呢?就是憑著這樣的課本啊!從前如此,今天也是一樣,小孩讀書識字就是憑著一本國語課本。

現在終於有了課本了,媽媽應該安心了,事實上,並非如此,識字也就罷了!這些日子以來,諼諼還算認識了一些字,但是寫字嘛!老實說練習了這麼久,感覺上,諼諼不像是在寫字,倒是在「畫」字。

自己當初是怎麼學會讀書寫字的?印象中,字讀多了,書就會讀了,字寫久了,就會寫了,手就能夠自然反射,寫出字形了。這會需要什麼特別的技巧嗎?

想知道問題的癥結,不如直接試試。果然,一試之下就發現問題好多喔!首先是筆順的問題。雖然以前就已經觀察到,諼諼無法正確地掌握筆順。由於,不想給孩子壓力,於是媽媽沒有強制要求,寫字一定要按照筆順,以為,大一點就好了,何必吹毛求疵呢?沒想到,光筆順這一個項,可內含著一大學問呢!再者,若每次寫字要不停地看著字,照著字描繪,速度緩慢,達不到自主性書寫的目的。

媽媽寫字之所以能夠自然地反應寫出來,那就是因為,正確地掌握到了筆順的原則,因此,手能夠毫無困難地將所有字的筆畫全部記憶下來,如果寫字沒有按照筆順,字就寫不順,寫同樣的字,每次任意更改筆畫的順序,大腦就記錄不了手的動作、寫字的動作。咦!人的手有記憶?

最近讀到一本專門談論學習障礙的書:「The Mislabeled Child」(作者:Brock EIDE)。 其中分析到書寫障礙(dysgraphia)形成的原因,有一點引起我的關注,寫字可不是照著樣子描幾遍就可以練成,人的動作是可以形成記憶的,然而書寫障礙的造成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對於動作欠缺記憶性。

人的手有「記憶」?當然不是手在記憶,而是在學習寫字時,人的大腦在記憶手的動作,但是有些人的手指頭卻無法透過神經傳送訊息給大腦,遂造成了書寫障礙,這種類型的書寫障礙稱為:finger agnostic(比較而言,有些書寫障礙是閱讀障礙或是手眼協調障礙所造成)。

然而,動作的記憶在書寫中卻扮演決定性的角色。也就是,我們練字要練到,行雲流水、毫不費勁、一氣呵成地將字運筆而出,甚至不需要回想、思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反射動作,這樣的寫字才能夠有效率,有效率的書寫活動,才能將寫字變成一種正常運作的職能,速記、寫作才能夠隨心所欲。寫字的動作太慢,需要過多思考的時間,長期而言,都會是一種學習障礙。

諼諼似乎很缺乏將寫字的動作內化成自然反射的這種能力,在我的觀察中,他寫任何的字,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停頓、回想、思考,而且對於字形的空間配置與掌握的能力也很差,也就是寫出來的字,部件與部件之間沒有協調性,不是過大,就是過小。

此外,他寫字時沒有掌握到筆順的要訣,書寫中文一定要遵循筆順,筆順之所以十分重要,那是因為只有遵循筆順,大腦才能夠順利地記錄下手的動作,才能夠真正達成「寫字」的目的:準確、速度與效率。也就是說,練字的目的不光是在於正確地描繪出字形而已,主要的目的是讓寫字的精細動作讓大腦牢牢地記住,這樣子,我們想寫什麼字才就能夠揮筆而就,不需要經過回想、思考的過程,也能夠將字迅速、準確地寫出來。

唯有如此,才稱得上真正地學會了寫字,否則只是照著樣子描,只是把字描出來罷了!大腦並沒有把手的動作給記住,並沒有形成「行雲流水」般的技巧。大腦沒有完成筆順的記憶,因此寫字這個動作就無法內化成反射性的動作。

既然中文要在家自學,就要按部就班,我不願再縱容「畫圖式」的寫字方式,要寫就要乖乖地按筆順來,唯有按筆順,諼諼才有機會學會寫字。然而光是這件事,卻是無法想像的「難」,為什麼?因為他已經習慣了用「畫」的來寫字,要他改成用「寫」的,有多難啊!

諼諼寫數字與拉丁字母,也是筆順錯誤,而且運筆喜歡從下面開始「畫」起,尤其是寫阿拉伯數字,幾乎全部從下面「畫」到上面。這種壞習慣自然地運用在寫中文上面。哀哉!中文的筆順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如果老是倒著寫,筆順就亂了,若不照著筆順寫,大腦難以記憶寫字的動作,這樣子孩子如何學會寫字呢?

媽媽只好想出對策來克服:首先,媽媽握著孩子的手在白板上運筆練習,同樣的字多運筆幾次,這樣子可以幫助孩子的手熟悉筆順,要記憶的話,可沒這麼快。第二,每一課的生字,課本上都有清楚地分析筆順,讓孩子直接在課本上描。第三,媽媽用鉛筆在白紙上將字寫下,同一個字寫個八次,寫好了之後,讓孩子使用彩色筆描,媽媽在一旁注意筆順,筆順一錯,可以馬上糾正。第四,發明一些口訣來幫助記憶,比如:「坐」的口訣是,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人,下面一個土。「來」的口訣是,一個大十字架,左邊一個壞人,右邊一個壞人,中間的人是耶穌,「來」就是耶穌會再來。第五,諼諼按照一般筆順拆解法,自己將字一筆一劃地拆解出來,寫在紙上,並編上號碼,他說是要像樂高玩具一樣,幫字製作組合說明書。

第一個方法,可以增加手的靈活度,有助於矯正過去的壞習慣。第二個方法,第二個方法,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筆畫的順序。第三個方法,可以讓孩子藉由描字來熟悉字形,並學習字體的空間配置。第四個方法,是幫助記憶,由口說來引導手的動作。第五個方法,其實玩耍的成分居多,但是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從細部來瞭解,筆順不是一種任意的編排,而是有規則可循的。

我們就這樣練了一天,雖然大部份的字,諼諼還是記不住筆順,但對於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運筆原則似乎已經明白了,接下來,就是天天練習嘍!讓手的動作在腦中形成牢固的記憶。

從這次的經驗裡,媽媽學到了一件事情,一旦養成了習慣,將來要改正會很困難。孩子在一開始學寫字時,就應該即刻掌握正確的筆順,當初學寫拉丁字母與阿拉伯數字,我應該及時矯正筆順的錯誤。

諼諼也寫了兩年的字了,媽媽一直沒留意到孩子的筆順。四歲時在學校學寫ABC,自然有老師在看,五歲時在中文學校練方塊字,也有老師在看,現在六歲了,媽媽要自己教中文了,才發現,慘了!筆順不對。

媽媽一直沒有想過,字的筆畫從下運行到上面有什麼不好?只是跟一般人不同罷了!向來,諼諼學寫字所遇到的挑戰就是,握筆不穩,這顯示孩子手的肌肉未發育健全,媽媽一心以為現在字寫不好,那是因為手腕沒有力氣,大一點自然就會好了,也沒想過筆順不對有什麼要緊的,更沒想過要糾正他。

沒想到一個從下面寫到上面的運筆習慣,竟然在書寫中文時會變成一個大障礙。寫英文時,這樣運筆也就算了,媽媽沒料到,諼諼寫中文時也是這樣寫。從下運筆到上,寫出來的字就會變成零零碎碎、四分五裂、七零八落,不只是難看而已,這還涉及到「手的記憶」,難怪諼諼永遠記不住字怎麼寫,因為他的手根本沒有記住。

一時的姑息竟變成災難性的結果,現在要矯正過來,變得十分困難。孩子啊!不是媽媽不願意通融了,不對的事情只能改正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手沒有記憶,字寫再多也是白寫的,白費力氣,不如不寫。

緊迫盯人是件很累的事情,沒辦法,每一筆一劃都牽涉到手的記憶的問題,當然每一筆一劃都要正確,所以媽媽只好緊緊地盯著,看著孩子有沒有擅自更動筆順。不然手記錯了,字就寫不出來了。像現在,從過去衍生出來的問題,現在要改正過來,有多難啊!

後記︰幾年後,在德國孩子已經被診斷得了大小精細動作發育遲緩。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中文教育再出發


Moria Flaig
4. August 2016

華生灣


暌違一年的讀經識字法,最近在我家再度興起「熱潮」。一年來,我家的中文教育走走停停,終也磨蹭到諼諼年滿六歲,到了傳統的入學年齡。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六歲半時入了學,正式開始學注音符號,這提醒了我:該是積極教導孩子學習中文的時候了。於是,我又開始關注起孩子的中文教育。

我們搬來澳洲之後,諼諼每星期六去上中文學校,也持續上了快一年了,除了眼睛比較習慣中文之外,基本上,並沒有多大的進步,也就是說,有看沒有懂,完全記不住字的筆順,筆畫複雜的字,統統放棄。指頭的小肌肉好像發育未完全,媽媽也不想勉強孩子。心想,再等一年就好了。一轉眼,一年過去了。

此外,中文課只有每週六上一次,與在台灣天天上中文課的小朋友相較,諼諼當然學不好嘍!然而,我們平日的自學又多將時間花在英文拼字與數學的學習上,只有有時候媽媽心血來潮,才回想起中文來,要求孩子額外練習寫些字,朗讀課文,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當然進步得很慢了!

六歲了!應該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入小學。從出生到現在,諼諼並沒有上過多少學,因為自學的緣故,他很早就已經習慣在家讀書、寫字的生活!現在要將中文課加入自學之中,應該不是難事。六歲生日也提醒了媽媽,對孩子的態度要有所改變。已經沒有藉口說,年紀小,發育較晚,筆握不穩。

要求六歲的小孩寫字不能算是過早!要求六歲小孩算數不能算是強求!要求六歲小孩識字不能算是揠苗助長。我想,如果中文讀寫再遲疑的話,起步晚,將來孩子會是個「文盲」。這一年來,中文學校的經驗讓媽媽我有所覺悟,孩子的中文教育不能完全靠中文學校,必須另闢學習路徑,來提升孩子的中文程度,因為學校教得不多,每星期就上一次課,就長期而言,小孩很難以這樣的進度來達到良好的讀寫能力。

最後,我所面臨的挑戰即是,如何將中文也引入聖經教育之中?這是為什麼我考慮再試一次「讀經識字法」。對於孩子的中文教育,一直找不到適當的方法,所謂「眼前無路想回頭」,繞了一圈遠路,或許我應該再回到這條「讀經識字法」,配合目前我們每日讀經進度,其實不必花太多的心思找方法、找教材,因為聖經本身就是方法、就是教材。

在孩子完成一天主要的功課之後:德英文聽寫、聖經閱讀、算數、拼字測驗(Naplan-Test)、法文等等。最後的一道菜,即是聆聽媽媽的中文聖經朗讀,配合當天所讀的NIV英文譯文,我讀出同樣的一段中文譯文(和合本)給孩子聽,一面讀,一面提示一些問題,看看孩子的中文聽力是否能夠跟得上。媽媽朗讀完畢之後,從中選出兩句經文,和孩子一起背誦,並事先將經文寫在紙上,一面背誦,一面指讀,直到熟稔為止。等孩子背完了之後,再讓孩子練習寫經文中的幾個字,最好是一個詞,以利於記憶。

阿媽從台灣寄出的小學國語課本還在空中飛行,我最近的覺悟是,要孩子學好中文,其實不必想這麼多奇巧的方法,只要按照台灣小學課本的進度來教,就是了。但是課本要等到九月開學以後才買得到,因而要等上好幾個月,只好請阿媽先將姪子用過的舊課本先寄來澳洲。

使用課本的好處是,課本有系統、有進度、由簡入繁。而讀經的好處是,可以讓孩子從小熟悉中文聖經的用語,再者,背誦雋永名句,可讓孩子受用一生。但缺點是,聖經並非由簡入繁、無法建立起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一般兒童學習中文的讀寫,皆是從最簡單的字開始學起,如一、二、天、上、山、水、石、木等等。而經文中所出現的字,隨機出現,並非由簡入繁,沒有系統,有些繁複的字,卻居於核心地位,不利於初學者學習。

比如: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是「撒母耳上」第一章,所背的經文是:「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諼諼除了認得「我」與「的」兩字之外,其餘的字都是難寫的生字。在這種情況之下,我還是讓他寫了「耶和華」三個字。因為這是聖經中最常出現的三個字,縱使「耶」不是常見字,還是先練習比較妥當。而且諼諼在寫的時候,頻頻抱怨「華」太難寫了。

由此可見,小孩學中文還是得循序漸進才行,自學的中文課,還是需要課本,按照國小課本的進度學習,孩子才能夠經歷到由簡漸繁的過程,這樣才能夠培養孩子學習中文的信心與興趣。

我想,聖經經文只是適合聆聽與背誦,學寫字還是要按照課本,一步一步來,才可以見到孩子在進步。就以目前盛行的「讀經識字」法,目前無法採用,要等到孩子識字量夠了,再考慮是否實行這個方法。這不只因為,我們家不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而是,小孩子一開始就接觸字體過於複雜的字,挑戰性太高,學習欲望很容易因此被澆滅,這讓孩子變得對中文沒有興趣。我們還是要從簡單的入門才行,所以,朗讀經文的任務,只好落在媽媽身上了。


後記:阿媽從台灣寄出的課本終於抵達澳洲了,我略略翻閱了一下,發現新編的國語課本,的確援引了新的理念,區分「習寫字」與「認讀字」的不同,「認讀字」只需要先學會讀,不需要會寫。這與我們過去的學法不同,在過去,凡是課本裏面的生字我們統統要會讀、會寫。如今,增加「認讀字」的目的是增加學童的識字量,提早學生獨立閱讀。

其實這樣的理念與「讀經識字法」的理念相去不遠,將重點放在「閱讀識字」上,果然新課本額外增加好多閱讀量,與傳統的「書寫識字」截然不同。媽媽我,果然是繞遠路繞了一大圈。只是讀經法還是不太一樣,強調背誦,讓小孩以背誦課文來識字,教育部若是明文規定要求背誦,大概會被大家罵死。

我想,未來我家的中文課即使不要求背誦記憶,但也離不開從熟讀來認字的範疇。這回,我特意不讓諼諼學注音符號,就是因為過去一年中,諼諼過於依賴課本中的漢語拼音而不主動認字,因此至今識字的能力仍然很差,因為一看到漢語拼音馬上能夠提示字的發音,所以字不用認也讀得出來。這次我倒要看看,使用台灣來的課本,沒有漢語拼音的輔助,也看不懂注音符號,這樣一來,是否能夠改善孩子識字能力?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簡易法文聖經


Moria Flaig
8. August 2016

昆士蘭一處燈塔


自從我家自學轉型成以聖經教育為中心之後,我積極地嘗試一些方法將法文與中文也整合於讀經自學的範圍之內,但這件事情非比尋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諼諼的法文字彙量還不足以閱讀法文聖經。第二、法文的兒童聖經皆以簡單過去式行文,不適合於非母語兒童閱讀。第三、諼諼所識的中文字加總起來大概不出三十個,還沒有任何的閱讀能力。

在這個情況之下,要將兩者納入讀經教育之中,實在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目前中文的部份,至少靠媽媽朗誦經文,還聽得懂大概。但法文呢?字彙量是初學者必然面臨到的事情,但還要面臨到拗口、不實用的簡單過去式,真是傷腦筋。

近來,雖然在網上找到了一些兒童法文聖經故事的資料,但不幸的是,法文的聖經故事皆使用簡單過去式,試用了一陣子之後,旋即放棄。這樣的文章並不適合用來學習法文,因為,諼諼只是個初學者,就實際面來考量,簡單過去式對於初學者來說,並不重要,我不想讓他只學了簡單過去式,而忽略了常用的用法。

感謝主,在偶然中,我找到一個瑞士的網站,他們所提供的主日學資料中,使用一個版本的法文聖經叫做:「Parole de Vie」。這個版本沒有使用簡單過去式,行文風格非常地現代,是個實用的版本。於是,我就讓孩子試讀一下最近剛剛讀完的「路得記」。「路得記」的故事簡潔、風格明快,一試之後,馬上打通任督八脈,種種因為不實用的阻礙統統打通。

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就發現,這個譯本所使用的字彙是常用字彙,說不定是本青少年版聖經。德文聖經中的「Hoffnung Für Alle」或是英文聖經中的「Good News」,都是針對青少年族群而發行的版本。基本上,這些版本都有個嚴重的缺點,就是譯文不夠嚴謹,有時偏離原文太遠,為了方便讓讀者瞭解,譯者往往詮釋過度。

本來我不是很贊同閱讀少年版聖經的,但是諼諼的法語能力有限,一下子給他太難的文章,會讓他失去學習的興趣,然而,使用兒童聖經故事也不是個辦法,還是一樣的問題:簡單過去式。兒童聖經故事的行文風格太「古風」了,法語中的簡單過去式,通常只會出現在童話、寓言、歷史故事之中,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裏,對於初學者來說,並不是首要學習的內容。

經過一番查詢之後,果真是如此,這個譯本所使用的字彙局限在3400字之內,副標題稱為「En Française Fondamental」,意指基本法語,適合青少年閱讀。與另一版本的聖經相較,「En Française Courant」,意指現代法語,也適合大人閱讀。

於是,我在網上拷貝了一些「Parole de Vie」的經文,配合著我們讀經的進度,在新約的部份加入法語聖經的閱讀,選擇新約的原因是,新約比較容易讀,因此我們法文聖經的閱讀,不跟著舊約「撒母耳書」的進度。

我先讓孩子閱讀英文NIV,然後再讀法語的經文,這樣子他就可以直接從英文版中去對應法文版。英法對照的讀法有個好處,一方面,便於認識新的字彙,另一方面,讀完了英文之後,孩子就已經知道了故事情節了,自然能夠從情節中去揣測字意,進而掌握文意,就算字彙量不夠,讀起來也會很順。

比如,今天我們讀了「路加福音」中天使與瑪利亞對話的那一段,讀完了NIV之後,孩子自己就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從法文經文中認識一些新的字彙:比如:天使是ange,祖先是ancêtre等等。等孩子讀完了之後,我把預先預備好的生字表,讓孩子讀個一、兩遍,可以加強印象。如果時間允許的話,讀完生字之後,再讓孩子把全文讀一次,效果會更好。

有了這個譯本之後,我就不必辛苦地找兒童聖經故事了,因為兒童聖經故事沒有比較好讀,反而會加深了學習的困難度。這也印證了我當初學習德文與法文的經驗,本以為小孩讀的書應該是最容易讀的,其實不然,傳統的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的行文方式,對於外國人來說,卻是最難的,因為法文與德文的過去式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少數幾個常用的動詞之外,根本不會遇到,閱讀這樣的語態,對於學習語言本身並沒有直接的幫助。

在聖經教育中,時態便是第一個會遇到的阻礙,聖經畢竟是好幾千年前寫下的書,新約也是在兩千年前所寫下的,在翻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要保留一些古老的味道嘍!這也是我偏愛「和合本」的原因:古色古香。

但是,兒童學習外語應該與兒童自身的生活與興趣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童話故事固然吸引人,但是法語不是諼諼的母語,他應該先熟悉一般的常用的時態,將所學的字彙時時呼應現實生活。等到自己能夠流利閱讀法文之後,再考慮閱讀「La Fontaine」之類的經典之作!以現在來說,還太早啦!諼諼有沒有讀德文的「格林童話」呢?老實說,沒有耶!



永矢弗諼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我家的自學風格

Moria Flaig
10. August 2016


昆士蘭一處燈塔


我家的自學風格

孩子在家自學已經快一年了,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家的自學方式,一直都在調整。從隨心所欲的閱讀,到今年開始的基本技能的學習。如今,自學的內容已經漸漸地導入了聖經教育,自學的目標雖然一直在改變、自學的風格也跟著調整,唯一不變的信念是,自學是為了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近來,我在網上讀了一個澳洲自學家庭的部落格(www.theeducatingparent.com),有一個理念是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是,所謂「Natural Learning」,自然學習法。這個家庭認為,學習與呼吸一樣自然,不需要經過訓練與學習,因而拒絕讓孩子呆坐課堂上,強調走出戶外,探索世界,遵循遍地皆是教材的理念,讓生活無時無刻都在學習當中。

這樣的理念雖然算不上新穎,但是的確在我心中激起一串串的漣漪。與之相較,我家這種「鴿籠式」的自學環境,孩子宛如是隻籠中鳥,被飼養在籠中,媽媽定時餵養書本。與人家相較,我們欠缺了天天與袋鼠朝夕相處的優遊自在,更欠缺大自然薰陶的渾厚氣度,就環境而言,我家的確不是個自學的好地方。

澳洲偏遠地區的一些自學家庭,前門有袋鼠在蹦跳覓食,後院樹林有啃食由加利樹的無尾熊,時而騎馬奔馳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在這種環境中,自然就是最好觀察與學習的對象。有些家庭經營農莊,更是能夠將耕種與飼養動物的生活結合在自學之中:在家寫字是在學習、觀察自然是在學習、全家耕種勞作是在學習、餵食袋鼠也是在學習。這種徹徹底底的「自然學習」主義,的確是個很吸引人的理念。

然而,居住在雪梨大城市之中的我們,我家門前沒有小河,後面沒有山坡,更沒有空地可以進行有機農作,就算前面有小河,也是污染最嚴重的Parramatta River,就以自然為師這條件而言,只有嚮往,很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然而,大城市的環境中雖然缺少大自然,但是也有各種不同的活動可以參與,有圖書館、博物館、遊樂園、動物園、水族館、沙灘、渡輪、賞鯨等等,這些都提供孩子參與與觀察的機會,也不是荒漠一片,乏善可陳。

自然學習的理念雖然很吸引人,知識的學習是從觀察自然而獲得,而非從書本中研讀而習得。但是,整體而言,這與其說是自然學習法,不如說是以自然為師的學習法。以自然為師,並不代表著,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技巧能夠不經由學習努力,就能夠自然而然而獲得。人的學習欲望的確與生俱來,但是一些能力的獲得並非像呼吸一樣不需要經過學習的過程,如何讀寫,如何計算,甚至表達說話,這些都需要大人的引導和教導。讀寫絕非像進食、走路、說話,隨著發育成長,時機的成熟,孩子就能夠經過模仿而學習獲得,而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與學習。

因此,我為孩子所設計的學習內容並非針對孩子的興趣與專長而設計,反而是針對孩子不擅長之處的補救措施,換言之,那就是孩子需要努力的地方,也是需要大人的教導的時候。

然而,一個孩子所熱愛、所擅長、所感興趣的事物,我們大人根本不需要教導、甚至不需要引導,孩子自然就會去研讀、去探討、去發掘。我深信,所有的小孩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媽媽的工作主要是在於引導孩子去克服在學習中所規避的事情。像以前的繪畫,到如今的書寫,都是諼諼一直規避的事情,這時,孩子需要大人找到特殊的方法來拉他一把。

因此,我強調方法、教法、學法,並不強調學習的內容、探索的領域。我深信,只要孩子擁有足夠的技巧與能力,自然有能力自己去探索、去學習、去深掘學問的根底。但孩子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會讀寫,而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大人的任務即是讓學習更加容易、更加有效率、更加地俱有自發性,簡言之,讓學習陣痛期儘量縮短,聽起來像是揠苗助長,要孩子快點會讀寫、快快長大,的確,媽媽我確實有這種想法,:孩子只要掌握了讀寫這兩項能力,其他的事情都能自己學習,不需要大人教導,屆時媽媽我就只有納涼了!

於是在孩子小時候,我傾向於「學校式」的技能訓練,「放任式」的知識攝取,我並不看重孩子學習什麼樣的科目,擁有多少知識。首先,要學會的兩項事情,就只是讀寫,算數為輔,剩下的,只要搬一堆書來,還有學不會的嗎?

但這也不是說,我家完全沒有探索、沒有參與活動。向來,我並沒有把週末的活動列入自學範疇之中,因此,我很少介紹週末這三天的活動,我們週間有時也因為雪梨的活動,而沒有「念書」,跑去玩了。目前馬上要迎接的是「科學節」,我們又要大玩一陣子了。這不是說我把家庭變成了學校,也不是說,待在家中寫字才稱得上是學習,其實到處溜達、參加活動也是我家自學的重點。但我卻很少著筆。

沒有提及玩的事情,其實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我不想把玩詮釋成俱有某種教育意義,能夠啓發孩子的潛能、提昇孩子創造力、甚至提高智商???對我而言,玩的時候,快樂就好了,何苦想那麼多,去動物園就是逛逛唄!不要把它當成是上自然課,這樣玩會起來很累。

孩子畫畫時,若把它當成美術課,要完成一項交差的作品,這樣孩子畫起來就不能隨心所欲,不能從畫畫中得到樂趣,讓玩耍變成了一種工作,我認為是最差的一種教育方式。

玩就只是單純快樂而已,哪裡有什麼作品可以完成的?畫畫賞心悅目就夠了,我不想把這些事情和某種教育目標連接在一起,這樣孩子玩起來就不夠好玩了。玩就是單純只是覺得有趣罷了!不要想要怎麼樣玩比較有啓發性、創造性、甚至有靈氣。所以,我很少花心思、變花樣,寓教於樂,也很少把學習放在遊戲中,只是很死板地,拼字就是拼字,沒有什麼拼字遊戲可以玩的。參觀博物館時,我也不會要求孩子做筆記,還是發一張問答題,讓孩子在參觀時尋找到答案,參觀就只是抱著純粹觀賞的心情去看看就好了,我不想要讓作業、作品這些事情壞了參觀的興致。

再者,玩主要是要讓孩子從一星期四天的自學中得到休息、放鬆、養精蓄銳、再出發,迎接另一個嶄新的星期,而非舊有的延續。但不可否認的,玩樂是我家自學中最開心、最俱啓發性、最有靈感的一項活動。但我安排這些都不是與自學有直接相關,我們大人需要散散心,督促小孩讀書也是件很累的事情啊!我們的心情也要得到釋放,不只是針對小孩的需求而已。

若說我家自學有什麼風格,只能說是閱讀是我的不二法門吧!我們無法以自然為師,但是孩子可以以書本為師,我們無法觀察、聆聽自然,但是我們可以從書本中認識自然、閱讀自然。我深信,孩子在書中自然會找到自己的興趣、自己鑽研的領域。因為我們熱愛閱讀,所以我們以閱讀為學習的方式,而孩子的確無時無刻在閱讀,也不離無時無刻都在學習的理念,書本雖然沒有大自然的所散發出來的「靈氣」,讓孩子得到與眾不同的「敏感度」,但孩子只要能夠樂在其中,找到自己鍾愛的騎士、恐龍、太空船,又何必太在意孩子不夠俱有靈氣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諼諼的兩首英文短詩

Moria Flaig
8. August 2016

昆士蘭

諼諼的兩首英文短詩

1)God
He is the Emperor of the emperors. 
He made lions, zebras and dinosaurs.
He made animals. 
He made swamps, lakes and oceans. 
He made the Earth, 
He made the solar system, galaxies and Black Holes.
He made the Universe.
Who could He be?
He is the King of the kings, 
The Lord God.

2) Jesus Christ
He is the Son of God.
He is the Son of Man. 
The men in the synagogue did not like him.
They had crucified him on the cross.
He arose from the death.
He went back to Heaven.
Who could He be?
He is the Son of God, 
Jesus Christ.



一天自學完畢,有時候,我會帶著諼諼到河邊玩,盪鞦韆、看渡輪、看夕陽。今天他在攀爬著繩索時,突然跟我說:「媽媽!我想到了一首詩。」就嘩啦地溜出了一串英文詩,雖然離真正的詩歌還有一段距離,但到底是孩子的第一首詩,這卻讓我興奮不已。

說完了之後,接著又說:「媽媽!我又想到另一首詩了,也是一首英文詩。」於是第二首詩,又接著地毫不費勁地「吟詠」而出。回家後,我幫他把這兩首詩記下來,怎麼看都像是首謎語。

孩子隨口吟出的詩句,沒有經過任何「推敲琢磨」的過程,也不曉得要押韻,但我稍稍地把第一首詩的順序挪動了一下,卻有古詩那種對仗工整的味道。其實諼諼很少接觸中文詩的,為什麼會曉得運用對仗的手法來作詩呢?

或許是,前些日子,練習詩歌朗誦比賽的朗誦文「小鉛筆」,是那首詩所帶給他的靈感吧?「小鉛筆」是一首現代兒童詩,對仗工整,是一首很容易就琅琅上口的韻文。當時,為了讓他牢記這首詩,讓我發了不少脾氣,他老是記不牢。再加上,比賽前一個禮拜,一根手指頭不慎弄傷,所以無法與他人一起配合做動作,我遂讓他退出團體組比賽,只參加了個人非母語組。

沒想到,在潛移默化中,這次比賽的苦練卻啓發了孩子的詩興。並表達出,他個人對於神與基督的理解。

或許,諼諼就如他爸所言,不太有數學天份,但說不一定像大衛王一樣,是個小詩人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我家教改之後


Moria Flaig
3. August 2016

昆士蘭的陽光與沙灘


鑑於諼諼在寫字上遇到了困難,我家自學遂實施教改,改變教法,來改善孩子寫字的效率。

首先,要改的是教材。我家自學中的重頭戲即是「寫」與「算」,這半年來,我使用SchoolZone出版的三本練習本,來讓諼諼學習「寫」與「算」:「Giant Spelling」、「Giant First Grade」、「Maths Basics 2」,雖是美國的產品,澳洲人也很愛用。

前些日子,眼看著練習本快寫完了,於是目光轉向澳洲土產Naplan系統,但Naplan主要是針對考試所設計的模擬試題,既非課本,也非練習本。買了一本三年級的語文(Literacy)來試用,感覺還不錯,孩子做些考題之後,很有成就感。但是,這是一本準備三年級時考試用的參考書,並不適合拿來做教材。

在書店翻閱了SchoolZone出版的二年級與三年級的練習本之後,我決定現階段不再買新的教材,諼諼連一年級都沒去上,當初既然要讓他在家自學,就是想讓他學點與眾不同的,我又何必繼續二年級與三年級的課程?

特別在英文拼字方面,那些教材只不過重複「Spelling」那一大本練習本,基本上大同小異,既然要把Phonics復習得更加熟練,就應該更廣泛地從閱讀文章來練習拼字,而非只是局限於做練習題,若從孩子喜歡的聖經故事來復習,不是更能夠激發孩子寫字的動機嗎?於是我自己另闢蹊徑,以聖經為教材,來進行自學中的「讀」與「寫」。

「讀」這一項,在過去一年裏,我煞費苦心,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提昇孩子的閱讀能力,目前諼諼偏愛閱讀程度四年級的中篇故事。若是讓他獨立閱讀五、六年級的長篇故事書,還有些困難,但閱讀高年級的知識類的書已經駕輕就熟了,有時候甚至可以讀七、八年級的書。於是,我將閱讀課轉變成只閱讀NIV英文聖經,不再安排閱讀其他書籍,原因是,聖經是一本大人讀的書,既然他都能夠讀了,何必訓練閱讀程度較低的書呢?

「寫」這一項,我就不再讓諼諼做Phonics的練習題了,改成直接進行聽寫,讓他從聽寫中來復習所學過的Phonics。我所使用的聽寫教材是一本行文較簡略的聖經故事,句子簡短,蠻適合用來聽寫的。在聽寫中,我時時提醒諼諼回憶這半年來所學過的Phonics,特別是最惱人的雙母音所合併的拼音ea、ou、ee、oa、au等等,需要經過不斷地練習、遇到各種不同的狀況,才能夠熟練。

而Phonics所舉出的例子都是常見的例子,涵蓋面不廣,對於剛開始學拼字的小孩,很有用,但長期而言,Phonics不能增加字彙量,英文拼字中還有更多的Phonics之外的例外,要遇到這些例外,必須從閱讀文章來學習,所以聽寫是一個比較有效率的方法。

改用教法之後,的確顯示出與過去的不同。首先,就最難搞定的「寫」這一項,有著明顯的進步。現在諼諼變得蠻喜歡寫字的,先不論字體(原先的問題並沒有改善多少),但寫字速度明顯地加快很多。再者,不需要媽媽提示,自己也能夠順利地把字拼出來了。第三、目前我們英德聽寫並進,孩子不但可以改善英文拼字,還可以與德文的拼法做比較。最典型的例子是:House/Haus;Mouse/Maus,英德發音一樣,但拼法不同。這樣的比較卻引起孩子的極大的興趣。

手邊的德文聖經故事只有27篇故事,7週就可以讀完了。英文聖經故事則有50篇故事,12週之後,就不夠用了。我想,無所謂,我們還可以從頭再來一遍,選不同的句子來進行聽寫就行了。

我不贊同從頭到尾、逐字聽寫的方式,這樣子的話,聽寫的進度會十分緩慢,孩子要寫很久才能夠寫完一篇故事。不如讓他先高高興興地讀完一篇文章,然後懷著愉快的心情進行聽寫,寫完之後,還可以懷著深刻的感受,把感想畫出來。

因此,在開始聽寫之前,我堅持先讓孩子讀完一篇故事,然後把要聽寫的段落,要求他熟讀幾遍,再進行聽寫。在閱讀時,孩子就已經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所以在聽寫時,也就能夠把寫字當成一種目標來完成。就這一點,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孩子的改變,以前寫拼字練習題時,諼諼總是敷衍了事,有寫就好,不然就是超慢地磨蹭,沒有真心地想要學寫字。改成聽寫之後,變得好認真,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字拼出來。

這種轉變,除了讓媽媽感到驚訝之外,不禁心中凜然一震,幸好教法有改變,沒有繼續使用機械式的練習本,不然長久下來,豈不是讓枯燥的練習本扼殺了孩子寫字的興致。不久之前,還以為諼諼遺傳到家族的讀寫障礙,原來是媽媽方法用錯了,要讓「寫」變得輕鬆自在,必須對症下藥。諼諼不喜歡寫練習本,媽媽一直沒有發覺,誤以為是書寫障礙。

這也不是說,諼諼當初不應該學Phonics,直接採用聽寫的方式就行了,然而萬丈高樓平地起,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Phonics至少教會了他怎麼拼音,是英文拼字的基礎,不可不學。但是機械式的Phonics練習本不可長期使用,因為孩子將來會面臨到的不是寫練習題,而是組織句子、寫短文,聽寫一小段文章除了能夠訓練拼字技巧之外,還能夠培養造句、組織文章的能力。


這兩個星期實施新的教法之後,讀寫障礙警報即刻解除,看到孩子的進步,不得不相信,在學校教育中,教學法的確佔有舉足輕重的腳步。自學與學校教育不同,不是媽媽怎麼教,孩子就怎麼學,孩子完全沒有選擇,媽媽隨時會因應孩子的反應來調整教法,只要一發現方法不管用,就會立刻改變教法。所以我家的自學,免不了暮楚朝秦、朝令夕改,媽媽一有了新的主意,馬上就得一試。目的無非是要找到更有效、更適合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學起來輕鬆,媽媽教起來安心。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三語教育中的寫


Moria Flaig
29. Juli 2016

寄居蟹群聚的沙岸


語言技能中的聽、說、讀、寫四大項,最後完成的是寫,也是最困難、進程最緩慢、最磨人的一項。我家的三語教育項項進行順利,最後卻卡在「寫字」上,甭提中文了,感覺像是陷入泥沼、寸步難行。

我家讀寫的訓練並非三語同時進行,是以先解決一種語言,再開始另一種語言的原則來進行的,而且讀寫不並進。先從閱讀開始,再學拼字。順序是:英文閱讀、德文閱讀、英文拼字、最後是英德拼字並進。每項進程大致上相隔半年,英文閱讀是在四歲開始、德文閱讀是在四歲半開始、英德大量閱讀是在五歲開始,英文拼字是在五歲半開始、德文拼字是在六歲開始。

諼諼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相當地順利,到了寫字階段,就變成一件耗時、耗力、耗耐心的艱巨任務。然而,媽媽漸漸地明白了,拼字也像寫中文字一般,需要經過長期的練習、不斷地練習,無法瞬間達成。

於是在諼諼英文的拼字能力到達一定階段之後,我就直接向德文拼字前進,並非等到英文達到自主書寫的階段之後,才開始學習德文的拼字,否則,等待的時間過長,然而,孩子的德文能力的發展則不能等待。於是,在英文拼音訓練了半年之後,我旋即決定,直接進行德文拼字的訓練,不再等了。

正如雙語教育研究中的結果顯示,若孩子的雙語皆是拼音文字,孩子只要掌握了一種語言的讀寫技能,即能夠將學到的技巧運用在另一種語言之上,我們的自學果然印證了這項研究。就閱讀而言,諼諼在學習德文的閱讀上,並沒有經歷多少時間與訓練,流暢閱讀是一夜之間達成。雖然德文的拼寫也才剛剛起步,卻也不必像英文一樣,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地個別訓練Phonics,才能夠把字拼出來。我直接讓他聽寫德文,他直接就能把字拼出來。

於是,目前我們英德並進,同步練習拼字。但又因英文拼字的特殊狀況太多,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因此,在我家的自學中,還是以英文拼字為主,德文處於伴同的角色。

在英德聽寫課中,通常我會比較英德拼音法之間的異同,來提醒孩子不要混淆了兩種語言拼音法。這樣的提醒與比較,是在一般學校裡所學不到的。然而,這對於日後孩子自主書寫有相當的幫助,因為他是三語思考,先撇開中文不談,書寫時,大概也是雙語同步(希望不是同時進行,而能自主控制)。於是在聽寫課時,適時引導他去注意兩種語言寫法的差異,來提醒他,在書寫時不要將兩種語言混淆了,是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此外,我家的外文教育是法文,目前只學讀,不學寫。但我利用法文來訓練英文拼字,即是讓孩子由觀察法文字,來思索英文的拼法。就以他閱讀量最多的英文來說,按理說,他應該有能力從法文的字形中聯想出正確的英文拼音法。例如:從musique得知music(同字不同型),從pêche中觀察出peach(近似雷同),從dent猜測出tooth(同義不同型)等等。

使用這個方法的優點是:一、刺激孩子去思索正確的英文拼音法。二、加深法文單字的印象。三、分辨兩種語言拼音法的不同。四、從法文中擴展英文的字彙量,例如:從dent中知道dentist的字源,法文在英文中處於是比較優雅、文學味濃厚的地位,比如:tranquille,學習法文字彙有助於增加孩子的英文字彙量。

中文則是自學中最大的一項挑戰,我則放在最後來處理,我必須承認,放在最後來處理的結果是,效果最差,因為小孩的大腦已經徹底地被拼音文字所攻佔了。

我們來澳已經一年了,諼諼也上了快一年的中文學校,在這一年裡,有著太多的自學的問題等著我去解決,其中最令人傷腦筋的中文教育,就學理、就實踐,我還未找到具體的方法來實踐,遂被我打入冷宮、棄置一旁。近來,媽媽我覺悟了,必須把旁門左道、走捷徑的識字法統統放一邊,決心以實實在在的方法來教孩子,學中文沒有撇步:按照台灣國小課本來教就是了。

然而這個單純的心願,卻不單純,因為近年來,台灣教改後的教科書,五花八門,看了讓人流眼淚。天啊!我只不過想要買國小一年級的國語課本而已,怎麼會這麼複雜?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教改改成「一綱多本」,果然多得不得了,不只有多本而已,從中所延伸出來的習字本、字詞本、自修書等等,多得讓媽媽我不知道要買哪一本?只好求救於台灣親友,大家卻說,沒辦法,為了孩子的將來,多本就多本,只好統統都買了。幸好!我們只需要國語這一科,不然統統都買的話,後果真是不敢設想。

學期末時,阿媽去幫媽媽問,說是下學年的新課本還沒出爐呢,要等到九月學校開學以後,對哦!要買還不是隨時隨地可以買到。我倒忘了,現在北半球是夏天,正在放暑假,南半球卻才剛剛結束了上學期。只好SOS,請家人將姪子用過的舊課本,先寄兩本課到澳洲。

的確,媽媽經過一連串的過關斬將,解決了英文、德文兩大將,還膽敢挑戰第三關:法文。這三關都算差強人意。然而,現在想要挑戰自己的母語,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之際,卻沒有什麼信心。

為了為中文教育催生,過去的一切準備工作,雖然不能說是盡善盡美,但應該是時候到了。諼諼的字雖然寫得不是很好,從去年的握筆不穩、到讀寫障礙的警報,到目前字寫得勉強還算可以(可能媽媽的標準很寬鬆)。經過一年時間的摸索期,媽媽心裡面不斷地在問:孩子你到底準備好了沒?筆握穩了嗎?看看他圖畫畫得不錯了,顯示小肌肉應該長好了!現在開始練習寫字,應該不會是揠苗助長吧?

昨天,帶著孩子上中文學校時,把下學期的中文課先停下來,改成只上下午的畫畫課。為什麼呢?我只好跟學校說,路途太遠,孩子早上起不來,所以只好先把早上的課停下來。其實這背後還有另一層原因,我沒說出來罷了。因為中文學校教的都是簡體字,第一年寫的字大部份是象形字,簡體的不多。第二年則頻頻出現簡體字,都不是我們要學的。小孩子必須先學會繁體字,將來才能從繁體來揣測簡體,倒過來學的話,一是、我不會教,二是、將來改得過來嗎?

教畫畫的老師是北京來的,一口標準的京片子,聽起來很舒服,不是太奇特的口音,孩子跟著學無妨。然而早上的中文課,卻只有教簡體字,令人憂心。我想,先停一陣子吧!等我們自學的中文教育上軌道之後,孩子有了辨別的標準之後,我再考慮是否讓他繼續上中文學校。

此外,令人欣慰的是,德文聽寫引進沒有多久之後,諼諼的英文拼字能力大躍進,進行兩種語言的聽寫時,英文與德文相較,英文聽寫時往往能夠振筆疾書,與之前老是處於冥想狀態,大相徑庭,終於顯出這半年來練習Phonics的功力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諼諼英文拼字能力的提昇?是教法改變了嗎?近來,最明顯的改變是,我放棄了寫練習本的教法,改成聽寫聖經的故事,或許故事比機械式的抄寫練習更加有趣,間接地鼓舞孩子寫字的興致。

再者,聽寫時,雖然不是兩種語言同時進行聽寫,但我利用白板、運用不同顏色的白板馬克筆,時時將英德拼字法放在一起比較,讓兩種語言學起來更有系統、更有歸納的效果。說不定這是進步的原因。更最重要的是,時時比較兩者的異同,讓學寫字變得更為生動、有趣,不再是無聊的抄、抄、抄。沒錯!諼諼抄了半年的字,現在終於遇到比較有挑戰性的聽寫,字沒得抄了,現在統統得自己寫出來,反而能夠寫得比以前更好。

現在媽媽期待著,等練習聽寫練一段時日之後,可望順利地進入自主性書寫階段,寫寫短文、卡片、短信之類的。到時候,我才可以看出來,諼諼是否在書寫時,也能夠很嚴謹地將德文、英文兩種語言完全區分開來寫呢?

雙語兒童在說話時,能夠針對不同的人來區別不同的語言,但是書寫時就不同了。加上他是自學生,沒有學校的環境限定他只寫英文。會不會因此時而寫英文,時而寫德文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自由閱讀日


Moria Flaig
31. Juli 2016

昆士蘭一處海港


我家自學一個星期只有四天,其餘三天都安排了其他的活動,諼諼卻常常抱怨讀書的時間太少!怎麼會太少呢?每天晚上沒有課,更沒有家庭作業,多的是時間,怎麼會沒有時間讀書呢?想想看,似乎真的是如此。

每週五雖然是圖書館日,我們通常會在圖書館至少待上兩個小時,但要在三點前趕到教會參加三點到五點的遊戲小組,所以在圖書館讀書的時間也真的不多。週六中文學校下課後和教會聚會之間也有一小時的空檔,通常我們也會去圖書館消磨時間,但短短一個小時,真的讀不了多少書。

週日則是全家出遊日,一天暢遊之後,晚上諼諼經常捧著書,沈醉其中。儘管零碎時間加加起來一大把,但我好像很少給他一整天的時間,讓他開懷地「讀到飽」。相較於自學前的日子,從早到晚隨意讀,隨意瀏覽,想讀多少就讀多少,天天讀得好暢快啊!

今天正逢星期天,爸爸自己一個人出遠門健行去了,留下我們母子兩人在家閒散。於是我提議去奧運公園玩,那裡有個好大的兒童遊戲場。那一頭卻傳來一句話:「我要看書!」我說:「那我們去外面逛逛也好呀!」那一頭卻說:「我有好多書沒看!」聽起來像是,自學剝奪了他讀書的時間。好唄!那今天就是自由閱讀日,你想讀多少就讀多少唄,無限暢讀!

想想諼諼也怪可憐的,因為自學,每每被媽媽限制讀書時間。「把書放下嘍!要上課了!」每天不知要媽媽催多少回,手中還是緊緊捧著一本書,該是按計劃進行自學呢?還是讓孩子自由閱讀?還是讓他讀完手中的書再開始上課?但等到他讀完,一個小時又耗費掉了,就趕不上天黑前把所有的課上完。「上課好?還是自由閱讀好?」這是我每日心中的拉鋸戰。

到了晚上,諼諼更是捨不得閉上眼睛上床睡覺,緊緊抱著一本書,總是要媽媽一再地囑咐:「很晚了!該睡覺了!」但是他的視線總是捨不得離開書本,眼睛總是捨不得閉上,向我抗議,我不讓他看書。以前的確為了鼓勵他多讀書,於是採取無限制的讀書時間,來鼓勵孩子讀書。諼諼卻因此常常讀到五更天,只差沒有讀到雞啼。孩子年紀還小,沒有充足的睡眠怎麼行,這有礙於生長發育,於是媽媽狠下心,規定關燈時間,強制上床睡覺。這變成了最令他傷心掉眼淚的事情:「我不累,我要看書,我睡不著!」

的確,孩子想讀書,卻遇到種種阻礙與限制,以致於每天都讀得不夠暢快。媽媽應該給孩子一個「自由讀書日」,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優遊暢飲。於是當下決定,今天星期日我們在家讀書就好了,不去玩了。哦耶!好棒!

一天下來,悠哉悠哉地,我們母子倆什麼也沒做,是個很棒的感覺!不必homeschooling、不必趕火車上中文學校、不必趕公車上圖書館、不必逛街買東西、更不必趕著時間去玩、去參加活動。

諼諼早餐吃了兩片麵包後,整個人就沉醉於書海之中,連午飯也忘了吃,看書一直看到日落黃昏。我問了幾回要不要休息吃點東西,都回答說:「我不餓!我要看書。」就這樣,孩子看了一整天書。媽媽也能偷閒,閒閒地過了一天。

諼諼說:「好棒啊!可以讀一整天書!不必出去玩。」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閱讀力的展現


Moria Flaig
22. Juli 2016

昆士蘭一處海邊夕陽


關於閱讀力的展現,大家首先關切的是,閱讀能力是否會直接表現在學業成績上。根據研究,學童每天所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與學業成績成正相關(Cunningham & Stanovich,1998):

1)學業成績超越全體20%的學生,平均每天閱讀7分鐘,一年閱讀21000字。
2)學業成績超越全體80%的學生,平均每天閱讀14.2分鐘,一年閱讀1146000字。
3)學業成績超越全體90%的學生,平均每天閱讀21.1分鐘,一年閱讀1823000字。
4)學業成績超越全體98%的學生,平均每天閱讀65分鐘,一年閱讀4358000字。


註:這裡的百分比指的是與同年級全體學童比較而言,98%意指,一百個同年級的兒童中的前兩名。資料來源,Donalyn Miller,Reading in the Wild。

閱讀與學習直接相關,不僅僅是表現在學校課業之上,我想,成績的體現不是單純地表現在加減乘除、是非選擇這麼簡化而已。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透過閱讀得到更多課堂之外的知識與訊息,日積月累,就知識的廣度與深度而言,相較於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小孩,正如數據所顯示,最終,有著驚人的不同。

最近,我利用Naplan-Test來測驗諼諼,我想知道,提早讓孩子學習閱讀,是否能夠影響他在語文上的表現?Naplan-Test是每年在澳洲舉行的全澳性的學習測驗,澳洲政府讓全國的學童分別在三年級、五年級、七年級、九年級時進行測驗。範圍有數學、拼字、閱讀與寫作,但主要分為兩大項目:語文(literacy)與算數(numeracy)。目前,數學的模擬試題,諼諼可以完成二年級的試題,拼字與文法可以完成三年級的試題,閱讀則可以完成五年級的試題。再高一點的年級,我就沒有讓他試了。

通觀Naplan-Test的出題形式,尤其在低年級的階段,數學考的不是計算題,除了一、兩道純計算題之外,其餘的都是問答題,我想,用意在於測試學童對於問題的理解能力,而非計算能力。此外,自然科學的考題也出現在閱讀測驗之中,小學階段的自然科學並沒有學習計算,要理解自然科學必須從閱讀文章來理解訊息。總歸一句話,語文能力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計算數學需要有良好的語文能力才能作答、自然科學也需要良好的語文能力來理解科學知識的描述,然而理解力的培養則來自於日常的閱讀。由此看來,在孩子小時候,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多麼地重要啊!

除了考試之外,我認為創造力的表現,也能夠藉由閱讀來得到刺激與提昇。繪畫是很多研究者在觀察幼兒的創造力與智力的一項重要指標。Ellen Winner,也就是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Gardner的妻子,主要的研究領域是視覺藝術與智力之間的關係,她曾經提到,高IQ,高學業成就的人,並非是創造力最佳的一群人,因為創造力與學業成就所要求的是不同的技能,創造是從舊有的知識中找到新的訊息,而非迅速地、有效地學習舊有的訊息,高IQ的大腦是設計來學習的,非設計來創新的。

言下之意,會讀書的人,是能夠駕馭舊有的知識的人,而非能夠創造新知的人,所以不能算是社會中最先進的一群。我很贊同她的說法,創造力強的人,有些不是有讀寫困難、不然就是語遲兒、遲緩兒、過動兒、不然就是被學校排除在外的怪咖,這些人不一定在學業上能夠表現突出,卻能夠別出心裁,闖出與眾不同的天地。

另一方面,她的說法也不盡然,我認為,創造力也能夠藉由學習、閱讀而得到啓發。很顯然地諼諼能夠利用書本的資訊,利用樂高來組合機器人、太空車、太空基地、恐龍怪獸等等,所設計出的各式各樣的科幻電影中的物品,都不是看電視、電影而來的,而是從書中得到的靈感。由此可見,閱讀是能夠啓發孩子的創造力,孩子的想像空間因為書本而得到支持與發揮。

以同樣的原理,我們可以用來審視孩子的繪畫。諼諼喜歡將所閱讀過的故事內容畫出來,並加上自己的想像力,使畫作更為豐富、精彩,這正是書本激發想像力的另一個佐證。然而理解力中的推論、歸納、分析、尋找線索,很多童書都是以這樣的思路來寫作,以培養小孩子的分析與推論的能力。誰說,小小科學家一定是喜歡「加油添醋」(做實驗啦!)的實證者,埋首群書也可以得到不少訊息與啓發。

回到數據上,學業成績要超越98%的學生,每天至少要閱讀一個小時以上的書喔!為人父母者,能不重視閱讀嗎?但對於現代人繁忙的職場生活來說,每天讀一個小時的書實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很多父母接了小孩回家之後,時間大多用於洗澡、吃晚飯與看電視,最後所剩的一點時間也只夠輔導孩子寫寫作業,寫完之後,孩子接著就要上床睡覺了,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讀書。

其實小孩本身有很多時間的,只是被電視、電玩、課後輔導、才藝課所佔用。如果父母懂得為孩子安排時間,把時間節省下來,每天固定讓孩子讀一個小時的書,其實並不是件難事。

我家每日大約早上十點半開始自學,直到傍晚才結束。但是諼諼睡得晚,我家又沒電視、沒網路,所以每天晚上,他幾乎都在看書,有時看到半夜三更,他還嫌讀書的時間太少。

我家雖然沒有考試來評估閱讀力的如何表現在學業成績上,但從孩子求知的渴望來看,讀書讀到半夜耶!可見這個渴望是多麼的迫切,你能不讓他讀嗎?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以聖經為教材的自學教育


Moria Flaig
26. Juli 2016

昆士蘭一處燈塔


我家自學轉型了!轉型的契機來自於,近來PO文中所談到的讀寫障礙。諼諼的書寫行為中出現了一些書寫障礙的跡象,讀書倒是非常地沉迷與熱衷,難道是媽媽的教法錯了?

兩大本的英文拼字本寫完之後,英文的拼字能力仍不見起飛,書寫速度仍然十分地緩慢,鑑於家族中讀寫障礙的基因,媽媽對於孩子種種異常書寫行為不得不謹慎,難道寫練習本沒有用?

坊間可以買得到的拼字練習本,大都以Phonics為主軸而設計的,Phonics固然重要,需要不時地復習,但書寫不能只侷限於拼字練習,我得另想法子,額外製造一些寫字的機會才行,來激發孩子寫字的意願。要再另尋新的教材與練習本嗎?其他的教材會有根本上的不同嗎?一想到要找教材,就心灰意懶,心裡遲疑著。

念頭一轉,靈光一閃,聖經不就是現成的教材嗎?反正我們每天早上都要讀經靈修,不如就把自學所有的內容改成聖經,以聖經為綱領,作為自學的課本與進度。

然而,經海浩瀚,實行了一陣子的「從頭到尾」一字不落的讀經法,讀完了「創世紀」和「出埃及記」,就發現,這種讀經方式有點應付了事,也不知道孩子領悟的程度到底如何?於是,我放下歷史書,換了成了強調信仰觀念的福音書,福音書的討論空間很大,讀起來應該比較生動活潑吧!讀完了「馬太福音」之後就覺得(其實在讀的時候就感受深刻了),和一個六歲小孩查經實在不是件有趣的事情,媽媽我又不懂得如何為六歲的小孩培靈,不行!不行!還是得另想辦法。

既然要把聖經當閱讀的教材,又不想逐字地讀下去,就必須找到一個適當的研經法,到底該怎麼教呢?那就問問網路吧!找些主日學的網上免費資料,參考一下別人是怎麼做、怎麼教?每間教會都有主日學,網上可以下載的資料一定多得不得了,不然每週日教會姐妹發給孩子們的那些影印紙都是自己製作的嗎?不見得吧!她們一定也只是下載別人的。在網上找一定有!果然,主日學的網上資料相當地豐富,又非常地詳盡,不會有遺珠。而且不只有讀經而已,還結合了美勞與兒歌,每讀完一段經文之後,還有問答測驗。

一個看來相當不錯的主日學教材網站,稱為Free Sundayschool Curriculum。與別家網站相較,我喜歡他們以原文編撰的方式,並且編排得很詳盡,不會疏落任何一個小故事。讀完每一章節之後,隨後都有問答題,讓孩子思索剛剛所讀的經文。而所設計的問題也比較具體,不會太細,太繁瑣,更不會流於泛泛而談的大哉問。對於諼諼這個年齡來說,剛剛好,不會太難回答。最後,還有簡短的摘要,讓孩子回顧一下整章故事,看看自己對原文是否能夠清楚地掌握。此外,他們選用NIV譯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正好配合我家的讀經習慣。

下載了一些主日學教材之後,我遂以一本英文聖經故事為自學的主軸,讓諼諼每天讀一篇聖經故事,因為聖經故事都有精美的插圖,能夠吸引孩子的目光,這都是為了因應小孩圖像式的思考方式。讀完聖經故事之後,再以主日學的資料,閱讀NIV原文。聖經故事再美、再精彩有時還是會出現錯誤,所有經文的學習,最好還是回到文本,所以閱讀原文非常重要。

兩者讀完之後,一起回答主日學教材上的問答題。做測驗題有個好處,可以讓媽媽考察,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與掌握到哪一種程度?有些問答題是討論型的,這能夠讓父母有機會跟孩子談談信仰的核心觀念。而且問題都是從原文出發,並付有出處,如果孩子不會回答,可以讓他把經文再讀一遍,不但幫助理解,也能夠加深孩子對原文的印象。

做完了測驗題之後,我將一些關鍵字用不同顏色的色筆寫在紙上,讓孩子看著這些字,把當天所讀的故事情節畫出來。畫完之後,讓孩子簡略地說明一下所畫的內容,並鼓勵他使用這些關鍵字為圖畫添上文字,這能夠訓練孩子將故事情節(圖畫)與文字連結一起的能力,並練習將整個故事連串起來。

我們還有另外兩本內容簡白的德文與英文聖經故事,這兩本書,則使用於聽寫之上,用來訓練孩子的英、德拼字能力。通常,我讓孩子閱讀一篇故事之後,指示他將要聽寫的句子多讀幾次,然後再進行聽寫。

這也是目前我教導孩子學習德文拼字的唯一途徑,我沒有使用任何的課本與練習本,就只有寫聽寫這一項而已,讓孩子從日常的聽寫中,熟悉德文字的拼寫習慣。我向來沒有閱讀德文聖經的習慣,只讀中文與英文譯本,於是,在我們的自學中,並沒有閱讀德文聖經這一項。

此外,令人興奮的是,孩子主動要求法文課也要閱讀聖經,本來我不是很樂意幫他找法文的兒童聖經。沒錯!因為動詞的緣故。我最近的PO中有說明,與英文不同的地方是,在日常會話中,法國人甚少使用過去式(passé simple),德國人也是如此。殘念!在法語世界中,聖經中所有的動詞都是過去式。

後來,我在網上找到了一套簡單易懂的兒童聖經,雖然也是使用簡單過去式的時態,但有插圖,這能夠引導孩子看圖識字。孩子試讀了之後,非常地興奮,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讀得懂法文。其實媽媽我一點都不感到驚訝,他已經熟知聖經中大部份的故事,自然能夠從故事情節猜解出個別的單字的字義。比如:約櫃的法文。

法文的聖經故事是配合著NIV的閱讀的進度來進行,同一個故事已經用英文讀過了兩遍、再以圖畫繪出,印象夠深刻吧!這時候,我再將同一段故事,把法文聖經故事的敘述刪減濃縮成一小篇短文,並列出單字表,便於參照,縱使所孩子認識的法文字不多,也從故事情節中會意,讀完之後,我再挑出十個單字,讓他寫出英文翻譯,來考察他的理解程度。然而,法文聖經故事的閱讀著眼於字彙的認識,並非故事情節的記憶與掌握,所以故事簡潔並無大礙,我只是想利用這個方法讓孩子多認識一些聖經的詞彙罷了!而我們法文學習的主線還是在兒歌。

因此,我家自學遂以聖經為綱,轉型成整合了閱讀、拼字、繪畫與閱讀測驗四項技能的綜合課程,並也將德文拼字與法文閱讀也整合其中,所使用的教材統統是聖經與聖經故事。只差數學沒有轉型整合其中。

最後,最大的挑戰即是,如何將中文也引入聖經教育之中?於是我考慮再試一次「讀經識字法」。對於孩子的中文教育,一直找不到適當的方法,所謂「眼前無路想回頭」,繞了一圈遠路,或許我應該再試試看這條「讀經識字法」,配合目前我們每日的讀經進度,其實不必花太多的心思找方法、找教材,因為聖經本身就是方法、就是教材。

在孩子完成一天主要的課程之後:德英文聽寫、聖經閱讀、算數、閱讀與拼字測驗(Naplan-Test)、法文等等。最後的一道菜,即是聆聽媽媽的中文聖經朗讀,配合當天所讀的NIV英文譯文,我讀出同樣的一段中文譯文(和合本)給孩子聽,一面讀,一面提示一些問題,看看孩子的中文聽力是否能夠跟得上。媽媽朗讀完畢之後,從中選出兩句經文,和孩子一起背誦,並事先將經文寫在紙上,一面背誦,一面指讀,直到熟稔為止。孩子背完了之後,再讓孩子練習寫經文中的幾個字,最好是詞,以利於記憶。

若問起,我家自學怎麼沒有天文地理、歷史人文、自然科學呢?怎麼光只有學聖經呢?有!有!有!然而這些知識通常都是靠著孩子自己閱讀而來,並不需要額外的教導,也不要靠著上課來進行,也沒有復習與考試,完全讓孩子自己自由摸索發揮。孩子有興趣的主題,我儘量在圖書館找到書來讓他「深研」,因此,我並沒有額外安排歷史、自然、地理等課程來讓他學習。他自己發掘問題時,自然就會找我們討論,有些問題是我無法回答的,特別是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大多必須問他爸爸,他自然會找爸爸討論,他也和爸爸一起看書、一起討論,倒是很少找我一起看書,我想,大概是科學用語英文與德文相近,從書中可以直接知道德文的說法。

我家教學的主旋律是閱讀的訓練,副旋律是語言的學習與觀察。孩子只要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大部份的知識都能夠靠著自己閱讀來吸收、研究。媽媽只要教導孩子學習基本技能就夠了,也就是:閱讀、書寫、算數和外文,這四大技能,小孩子還沒有能力自己學習,技能的培養一切需要靠大人的教導。而其他的領域的學習,就真的是名副其實的「自學」了。我們完全不分科,只有整合性教學,除了算數以外,全部整合在聖經之中。

有了閱讀的能力,孩子還有什麼讀不通的呢?最近,他正沈醉於機器人、Nanobot、Bionic,這都完全靠著他自己閱讀攝取而來的知識,媽媽實在不會教這些,我們夫妻倆並沒有主動引導孩子發掘這方面的興趣。

然而淒慘的是,我最近發現了,諼諼很多基本的知識都還不知道,英文中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等等,一月、二月等等,知道名稱,但還不太會排列順序。最近過六歲生日時,他還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問題:「媽媽!那我七歲生日時是哪一天?」媽媽回答說:「當然是明年的六月八號啊!」孩子接著問:「那八歲的生日是哪一天?」我愣了一下,才醒悟過來,原來他還不知道,我們人每年的生日是同一天,他還以為我們每個人每年生日的日期不同呢!不然就是,他不知道什麼叫做一年,只知道過生日時,一年就過去了。我家諼諼雖然飽讀群書,可能不太有常識。

我得承認,一些很基本的知識,我沒有教,他當然不知道。媽媽是不是捨本逐末?寶寶被誤導了呢?先知撒母耳會比星期的名稱重要嗎?我想,見仁見智吧!(不過,他知道星期三的英文怎麼拼哦!)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