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19. November 2015
美國聖喬治島剪影,諼諼兩歲
三語寶寶怎麼教
1)無論自己的母語有多少個,對寶寶只能說一種語言。而這種語言最好是自己最熟練,最有把握的語言,當初我必須捨棄不熟練的台語,而外子也必須放棄他的史瓦本語,他聽不懂台語,我聽不懂史瓦本語,我們倆若都對寶寶說兩種語言,對面雙方都沒有意義,何必折騰孩子,所以我們要懂得捨棄。要讓寶寶的中文變成母語,媽媽要堅持只說中文,最好全部都是中文,不要一下子國語,一下子台語,一下子又英文。我在美國遇到一些ABC,這些媽媽大概感嘆自己小時候中文學得不夠好,很有心,也很有毅力地,下定決心要教自己的寶寶說中文,可惜的是自己的中文沒有比英文好,於是一下子說中文,又深怕寶寶不明白,又用英文解說了一下,就這樣一下子說中文,一下子又說英文,這會讓寶寶非常地困惑,媽媽到底在幹嘛。我在德國也遇到過一個四個孩子的媽媽,是英文老師,孩子們一出生,媽媽只對他們說英文,爸爸說德文,我真的看到這些孩子在家真的只說英文。這個媽媽成功地達成了,在家的英語教育,那是因為她真的貫徹了,一人一語原則(one person one language),只對孩子說英文,於是四個孩子成功地成為雙語人,即使進入青春期後,孩子也沒有放棄在家說英文。
2)和另一半交談時,無論說哪一種語言,堅持只說一種,而且跟寶寶只說自己的母語,哪怕是另一半完全不懂自己的母語,哪怕是另一半反對,切忌混合使用。我和外子交談時只說德文,諼諼跟我只說中文,跟爸爸只說德文,即使是三人在一起,主要的交談語言是德文,但我和孩子的對話只使用中文,孩子和爸爸的對說只以德文進行。我在德國讀書時有個日語交換,後來她跟一個中國來的同學結婚,兩人一起搬去上海生活,先生在德企上班,夫妻倆之間還是持續使用德文交談。有一次,我去上海拜訪他們,那時候他們的女兒已經三歲多了,上幼稚園了,我們卻沒有聽到她說出任何一句話。但只要聽他們夫妻的對話,馬上就能明白原因在哪裡?我的朋友去了中國後,也學了中文,但是她跟孩子說話卻是三種語言並行:中、日、德,夠嗆吧!其實她本身還存在著一個問題,她說的中文我根本聽不懂,他丈夫愛妻心切,怕太太聽不懂中文,所以說中文時,是用德文說中文,什麼叫做用德文說中文呢?其實我也搞不清楚,於是夫妻倆之間,發展了一種非常奇特的互動模式,即使我自己本身聽得懂,中、日、德三種語言,但是從頭到尾,我完全聽不懂他們一家子在一起對話時到底說了什麼?孩子面對這種錯亂的局面,實在是無言以對。
3)切勿把孩子當成學語言的工具,有些父母想學另一半的語言,但是苦於缺乏練習的環境,於是孩子遂成了練習的對象。外子的弟弟娶的是日本太太,諼諼的表弟直樹出生後,他們一家曾經回日本探親,小叔也趁機學了點日文,小叔為了學日語,在家跟直樹只說日語,結果很淒慘,孩子四歲多了,對於我們這些在德國的親友完全沒有反應,聽小叔和直樹對話,就可以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裡?他爸爸跟他說話,說的是句子不完整的日文,德日夾雜,導致孩子只願意反應日語。三歲後上了幼稚園,老師說,孩子對於德文完全沒有反應,一年多之後,爸爸還是沒有放棄說日語,導致孩子將外面的德文環境一概置之不理。這就是爸爸錯誤的語言使用方式,誤導了孩子,兩種語言夾雜,聽起來,好像可以讓孩子同時學習兩種語言,其實這種是最糟糕的母語:雜文。不但會讓孩子錯亂,無法分清楚兩種語言的不同,最後孩子被迫只選擇一種,有能力應付的。
4)切忌兩種語言並行使用,比起小叔,我還見過一個更高段的教小孩語言的方式,就是兩種語言同時複述。我曾經帶著諼諼去試上一堂法文課,去上了一堂後,當下決定放棄,因為這個老師剛好是我在圖書館遇到的那個很令人側目的媽媽。這個媽媽帶著兩個孩子,非常厲害,能夠把對孩子說的所有話,全部用英文和法文重複說兩次。說起他們家的背景,令人瞠目結舌,她丈夫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韓國人,她自己則是在法國長大的阿拉伯人,他們夫妻倆在西班牙認識,她很有雄心壯志,決心培養五語寶寶:英文、法文、阿拉伯文、韓文、西班牙文,五種語言,外加德文。但我在圖書館側面觀察她的兩個孩子(一個小二,一個六歲),其實他們只說英文,雖然媽媽在一旁很努力地輸入法文,兩種語言一起說,夠吸睛的了!但是孩子們還是置之不理,只說英文,其實她可以不必這麼辛苦,只要說法文就行了。之後,我們去上她的法文課,的確讓我傻了眼,她從頭到尾,每句話都會用英文重述一次,讓三歲的諼諼分不清楚,現在到底是要學法文還是英文呢?而上課時,她的大女兒也一起上,她雖然能夠對上課的內容對答如流,但是她主要還是說英文,沒有很自然地使用法文,她媽媽苦笑著說,她是:Made in America,好像是說,無論她怎麼用心教,在美國出生的小孩,就註定了只說英文。雖然我沒機會觀察到他們在家實際的對話,是不是五語一起來?其實這個媽媽不用這麼辛苦,她只要捨棄其它的語言,去蕪存菁,只說法文就行了,而其它語言:阿拉伯文、韓文還是西班牙文,就只能當第二國語言來教了,她要懂得捨棄。
5)要將旁人的眼光置之不理,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況之下,跟孩子只說母語。有些媽媽會遇到婆家要求不能跟孩子說中文,至少他們在場時,不能說中文,或是爸爸在場時不能說中文,因為他們聽不懂,這時候,媽媽就要有決心了。有些媽媽為了避免衝突,為了讓婆婆安心,丈夫舒服,跟孩子說了一句中文後,馬上又用他們的語言復述一次。在學校時,接送孩子時,和孩子說中文,又用老師的語言(大環境的語言)復述一次。朋友來訪,和孩子說中文,又用朋友的語言復述了一次,都是怕第三者聽不懂自己跟孩子都說了些什麼。如果是偶爾來一次的朋友,說的不是大環境的語言,那還好!如果是讓孩子意識到,其實不必那麼麻煩,說大環境的語言就可以了,多輕鬆,媽媽跟老師不是也說英文嗎?我幹嘛傻傻地學中文。千萬不要讓孩子有這個機會,就算我們去學校接送孩子時,難免和老師談論一下,孩子在校的狀況,這很正常啊!孩子一定會察覺到媽媽也會說英文,但是如果媽媽從來沒有用英文和孩子對談,他就不會把和媽媽互動的模式改變成只有使用英文。我曾經在孩子三歲時,每天讀英文繪本給孩子聽,但是讀完繪本後,我完全只用中文和孩子討論繪本的內容,孩子繼續以中文和媽媽互動,雖然我們讀的書是英文,但是讀完後,孩子還是必須使用中文和我討論。我的好友育君住在耶拿(Jena),因為我和育君有時候會使用孩子聽不懂的台語交談,讓諼諼誤以為,那是耶拿人所使用的語言,拒絕去耶拿,因為自己聽不懂台語。可見情境對孩子多麼重要,孩子對語言的反應,只針對特定的人,特定的地點,如果人和地點混淆了,孩子漸漸地就會捨棄弱項,只說強項了。
6)大環境最後一定比較贏,父母怎樣都拼不過大環境,尤其這個大環境所使用的語言是拼音文字時,最後一定是大勝利。我在美國遇到很多華人父母怕自己孩子上學之後,跟不上其它的美國小孩,於是在家只跟孩子說英文,為了就是確保孩子將來的英文在學校不落人後。這大可不必,大環境最後一定比較贏。我兩個在臺灣出生在美國長大的表哥(幼稚園階段才去美國的),一句中文也不會,最近收到姑姑的來信,才明白了為什麼他們不會說中文,她知道我在教孩子學中文,勸我放棄,因為英文比較重要,孩子不必學辛苦地學中文,原來當初她是選擇放棄的媽媽。孩子在大環境中有一大夥人跟他說話,有充足的書籍讓孩子閱讀,出了家門所見所聞都是不上妳的母語,大環境最後一定比較贏,何苦把寶貴的親子時間拿來說外語,不說母語呢?整體來說,諼諼從出生到現在跟我這個媽相處的時間最長,但是他的中文卻不是最好的。在美國時,他的英文最後勝出,回去德國之後,馬上轉變成德文,來到澳洲後,又慢慢地變回英文,將來我們若回去臺灣探親,可預期中文變成最強勢。哈哈!這只能讓我們拭目以待嘍!
7)父母雙方最好能夠使用寶寶的所有語言,就算不會說,也要能夠聽得懂最基本的。諼諼所使用的三種語言,我們夫妻雙方都會。因為外子能夠聽懂中文,也能夠閱讀,就差不會說了,所以我和寶寶說話時,不需要使用德文復述一次。而爸爸跟寶寶說話時也不需要用英文復述一次,反正我的德文比英文好。而在英文的情境中,到教會去,或是到友人家,雖然和其它人使用英文交談,但和孩子交談時,我們完全不理會外人,我們自顧與孩子使用自己的母語說話,當然啦!外人看我們一家三口,會覺得很奇特,怎麼孩子一下子說德文,一下子說中文,一下子又說英文,但不要管外人的眼光怎麼看,無論孩子說的是哪一種語言,父母要把握一個原則,一定要確保孩子所說的是完整的一種,不要是亂七八糟夾雜著各種不同種的。要能貫徹執行這個原則,最好夫妻雙方要能夠掌握這三種語言:自己的母語、配偶的母語、大環境的語言。不然全家一起行動時,都要透過無數的翻譯解說,那多累啦!一旦有這樣繁瑣的程序出現,慢慢地大家的互動模式就會只變成,使用一種大家都說通的共同語言最直截了當了。無疑地,最後還是大環境會贏。
8)一定要讓寶寶學習閱讀,不要以為寶寶會聽會說就夠了,就算媽媽貫徹到前面幾點,也說服了另一半去上中文課,每天也旁若無人地跟寶寶說中文,但最後決勝負卻是在閱讀,這才是關鍵。要確保三種語言持續地以同樣的速度進步,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無論在哪個國家生活,父母總要辛苦一點:扛著大堆書出國,讓孩子有足夠的讀物閱讀,補足環境的不足。再者,高難度的中文閱讀,要儘早開始,最好在學前,最好在孩子被拼音文字攻佔之前就要開始,即使中文閱讀要花很多時間學習,要經過父母長期的督促,但絕對不要放棄。很殘酷的是,中文閱讀很難克服,孩子很容易感到挫折,拼音文字學起來跟喝粥一樣快,喝完了之後,孩子就不願意花力氣去咀嚼牛排了,就算牛排非常美味,孩子也不願意品嚐。我家現成的例子就是,諼諼很順利地學成英文與德文閱讀之後,就不願意學讀中文了。我們來澳洲之後,即使在缺乏德文的環境,很明顯地,孩子還是能夠透過閱讀,德文每天都有長足的進步,我相信,閱讀能夠淬煉他的德文,從這個事實來看,雖然孩子並沒有在德國成長,但我一點都不擔心他的德文將來回去德國時會落後他人。但是,中文的話,我完全沒有把握,雖然每天我們都會花很多時間閱讀中文。結果有一次,我跟孩子說,我們來閱讀好嗎?他卻說,讀中文根本談不上是在閱讀,而只是在學而已,枯燥無聊。中文讀起來,完全沒有樂趣,只是上課學習而已。閱讀對他來說已經變成吸收知識最重要的手段,像是在研究了,比如說,目前他研究的恐龍,藉由閱讀可以得到很多與恐龍相關的知識,閱讀中文卻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效果,無法滿足求知欲,孩子當然覺得無聊了。要確保三種語言,達到同樣的閱讀力是一種很高的理想,一旦孩子覺得中文落後了,又沒有書籍來澆灌,大腦就會被拼音文字徹底地攻佔,但是有心的媽媽們,不要放棄,要相信自己的選擇,要堅持自己的目標。
9)三語教育是一條很長遠的路,切忌一曝十寒,那是日日夜夜鐵杵磨成繡花針的功夫。此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同階段的多語寶寶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媽媽要懂得做不同的調整,要使用不同的策略,要掌握每階段的學習重點,不然很可能走到一半,就會被迫放棄。我認為在下列四階段,媽媽要懂得做調整,要把握各個時期中文教育的要訣:出生時的語言區分,入園時的持續性,入學後的識字能力,十歲之後的大量閱讀。要訣是:
a)孩子出生時,堅持只說一種語言,放棄其它較薄弱的語言,讓孩子能夠區分各種語言。
b)孩子入園後,持續跟孩子說母語。
c)孩子在入學前,要儘早讓孩子識字閱讀。
d)在孩子十歲左右,要能夠進入大量閱讀。
唯有大量閱讀,孩子的中文能力才能夠得到淬煉和提升,孩子一旦缺乏大量閱讀的能力,漸漸地,就會捨棄中文閱讀,因為閱讀的腳步已經完全跟不上智能的發展了,就算孩子到目前為止,一直保持跟父母說中文,也學了好些中國字,但能不能閱讀呢?學中國字又能怎麼樣呢?十幾歲的孩子已經不願意閱讀繪本了,孩子的閱讀能力沒有隨著年齡而得到提升,閱讀能不能成為吸收知識的手段,還很艱難地處於認字階段,最後孩子會被迫放棄中文閱讀,因為閱讀不能讓他們得到樂趣,而不能從閱讀中不斷地吸取其它的字彙,這是中文教育最大的障礙,要突破它,很困難。最近跟一個在中文學校教中文的台灣媽媽聊起,她的三個孩子都長大了,結婚生子了,談到自己孩子的中文教育,也是大大搖頭,能聽能說,就是不能讀,生了孩子之後,把孩子丟給媽帶,因為自己中文不夠好。她們全家是在三個孩子幼稚園和小學時才移民澳洲,他們在家還說台語耶!但是最後還是功虧一簣在閱讀上!
儘管前面的路都做得很周到,最後是否得到成功,要看孩子能不能從閱讀中不斷地自學了,我也常常想,這麼逼孩子又何苦呢?但教小孩學中文是鐵杵成針的功夫啊!父母能不能堅持到最後關頭呢?
儘管前面的路都做得很周到,最後是否得到成功,要看孩子能不能從閱讀中不斷地自學了,我也常常想,這麼逼孩子又何苦呢?但教小孩學中文是鐵杵成針的功夫啊!父母能不能堅持到最後關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