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識字:重新再出發



識字:重新再出發

為了找到一個有效的識字法,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適合孩子的識字法,一個多月前,我花了一些功夫看各家自學的部落格,發現大多媽媽都是跟著國小教材走,而且大部份的媽媽認為,識字在在家自學中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是最難過的一關。因為,唯有識字之後,孩子的學習才能從學習閱讀(learn to read),進入從閱讀中來學習(read to learn),唯有孩子能夠獨立閱讀後,才能進入自學的核心:獨立學習。無奈,中文字卻是那麼地困難。

中文識字的難度高,讓我幾度灰心卻步,幾乎到達了放棄的地步,我想,有不少媽媽在自學上面臨了同樣的困境。再加上,我們在國外生活,不僅欠缺中文環境,教材也取得不易,也沒有大量的視覺環境來刺激孩子的眼睛,讓孩子所見所視都是中文,種種問題更是讓諼諼的中文教育停滯不前。

此外,有一個媽媽跟我一樣發現了,其實小孩子的認字模式跟我們小時候學校所教的方法,剛好相反,也就是小孩的認字是從先整體開始,然後再慢慢地認識個別的字。順序是從文到句,再從句到詞,再從詞到字。而我們國語的教育,卻過於強調寫字,每個字寫個十幾二十次,從寫中來認字。我不贊同年紀小的孩子使用這種方式來學習認字,因為這樣讓寫字寫不好的孩子,容易產生挫折感。

隨著我最近寫作腳步的緊湊,漸漸地疏忽了對孩子認字的督促,幾乎到了停擺的程度。上個月中文學校開始了第四學期,孩子卻也出現了一些反抗上學的情緒,本來想先讓孩子放空一陣子,至少先讓孩子忘記學中文的壓力,忘記學習的挫折。這個週末和孩子的爸談起孩子中文識字的問題,他給了我一些建議,我才恍然大悟,自己給孩子太多壓力了,爸爸的提醒,讓我不得不重新梳理自己所使用的方法。

孩子的爸也是喜歡自學,上大學之前服社會役時,自學希臘文,我們認識以後,他自學中文。能夠閱讀一點報章雜誌,也能夠閱讀一般的書籍,可謂是自學達人。這次他分享了一點學習語言的心得,其實他的很多觀念和我的全語文閱讀法不謀而合。孩子的爸與他人學語言有著關鍵性的不同,就是他從來不學句型,更不會去背單字,單單只從閱讀文章來學習,他用的方法是:邊讀邊猜的閱讀方式,從上下文中去理解生字,這種「猜」很類似兒童看圖說話的「猜」。其實他的經驗,卻剛好印證了我對孩子閱讀習慣的觀察。孩子的認知是先從文和句開始,並非從個別的字詞,在孩子的認知世界中,所有的故事的內容和情節都是先整體瞭解,而非先對個別的單字進行理解之後,才理解全文,但制式教育的語言教學大部份以反方向進行教學,先學字彙,其次文法句型,最後才是文章。

我想,我必須使用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讓孩子學習:認字要先忽略字,這是什麼道理?難道認字的目的不是在認字,我好像在說,學鋼琴不是在彈琴一般。沒錯!不要先讓孩子認字,要先讓孩子認「文」和「句」,彈琴之前,就先讓孩子聽聽琴聲吧!

大體上,不出於原來的全語文識字法的範疇:先讓孩子從文中識字,而非認識個別的字後,再組成文。更重要的是,在第一階段,只先讓孩子讀「文」與「句」,完全不管詞與字的認識。第二階段的認「詞」與「字」,要儘量延後,至少要在孩子讀過一定量的文本之後,才能夠進行。我想,我犯了操之過急的毛病,在孩子每讀完一篇故事之後,就馬上進行單詞練習,讓孩子感到太難了,而產生放棄的念頭。

我想,這就是急功近利的後果,我一心想要看到孩子的學習成果,想知道方法有沒有用,所以,每次在我們讀完一本書之後,我總是用電腦製作了簡報,來「考」孩子,看看孩子是否將文章裡面的生字都給記熟了,這樣反而違反了我自己所強調的原則:兒童的認知最先是文與句,最後才是個別的字與詞。我硬生生馬上要給他考問單詞。

性急的媽媽,孩子的時間還沒到,還沒準備好呢!孩子的眼睛現在能夠認句子了,已經很好了,為什麼要把孩子這點熱情給摧毀,弄壞了孩子閱讀中文的胃口?我原本應該耐心地等候,等那個奇蹟似的時刻到來:哪一天,孩子的眼睛自然會豁然明亮,猶如古人所說的啓蒙,突然地就會讀書識字了。

我問爸爸,如果不問生字,那怎麼知道,孩子有沒有在認字呢?會不會永遠學不會?「不會的!」任何一次的閱讀,孩子多多少少會在孩子腦海中形成印象,任何一次的指讀,雖然孩子沒有每個字都記得,但在孩子腦海中所形成的印象,全部都會慢慢地自動串聯起來,那些本來沒有意義的字,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夠辨認了,從頻繁的親子共讀中,不久之後,就能夠猜出字來。親子共讀,不是我一直在鼓吹的事情嗎?在孩子小時候,非常熱衷的親子共讀,怎麼就在孩子會閱讀之後,被我遺忘在記憶的角落裡。這不就是現成的法門不二嗎?要孩子學中文就要持續親子共讀,跟小時候不同之處,麻煩的地方就是一一指讀罷了!指讀久了,孩子自然就能夠識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