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問:我想跟寶寶說母語,但是婆家有意見怎麼辦?
答:就算是你做到了讓另一半學習你的語言,或是你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另一半的語言,但是那些婆婆媽媽,小姑小叔呢?除非是跟公公婆婆住一起,在拜訪婆家的場合中,繼續進行母語教育,其實不難。只要孩子跟婆家的人溝通無阻,婆家的接受度其實很高啦!諼諼的表弟的媽媽是日本人,但他們家實行在家說日文,導致孩子只會日文,我們這些親戚無法與孩子溝通,於是婆家的意見就出現了。而諼諼雖然跟我說中文,但跟其他的叔叔姑姑都說德文,溝通無阻,完全不影響與婆家的交流,我們並沒有聽到太多的反對意見。婆家之所以會有意見,大多出現在跟孩子溝通時產生了問題,只要在孩子身上三語與雙語教育做得徹底,婆家大多都沒意見。
12)問:寶寶的三種語言都必須要學會讀寫嗎?
答:答案是一定要。不能讀寫的語言能力是很貧瘠的語言能力,唯有透過閱讀,孩子才能夠將語言不斷地深化,唯有透過閱讀,孩子才能夠學到會話中不常出現的用詞,唯有透過閱讀,孩子才能學習到語言背後深刻的歷史文化。否則,孩子的語言程度將會一直停留在日常會話的程度。我曾經認識一個三語人,爸爸是法國人,媽媽是德國人,但是童年大部份時間在德國和印度成長,上的是國際學校,後來全家人搬回德國,聽他的德文跟一般人似乎沒有什麼不同,英文卻是濃濃的印度腔,但是德文讀寫對他來說卻是非常的痛苦,無法在德國上大學,後來只好去美國上大學,因為家人都在德國,所以他畢業後也回到德國求職,但在工作上卻遇到很多困難,後來他還是離開了德國,選擇去英文系國家工作。可見讀寫能力在求學上與工作上都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不能讀寫,就算是聽說無礙,就等於跟文盲一樣。
13)問:寶寶學三種語言是共時並進,但是到了閱讀階段時,也應該三語並進嗎?
答:我建議,文字相同的分開教,諼諼的情況是先學英文閱讀,然後再學德文閱讀,最後學中文閱讀。中文並不牽涉到混淆拼音規則的問題,其實我當初可以跟英文一起進行,這樣也可以減少孩子的反抗心理,因為拼音文字比較容易,孩子學會了拼音文字就不太願意接受中文的挑戰了。如果這三種語言是:中文、日文和英文的話,父母大可同時進行,但是就要注意日文與中文是否會混淆的問題,一般日本的兒童在學閱讀時,漢字量並不多,所以混淆的可能性較低。但若是在孩子學前就進行識字教育的話,最好分開進行,因為幼兒識別的能力較低。此外,家長也可以實行,父母各自教導自己的母語,而大環境的語言讓學校去處理就好了。我們家的狀況是因為遷徙,導致當初的決定與現狀不相符合,最後變成媽媽自己教導與督促三語的閱讀,而且不是採用同時並進,而是分成三階段:英、德、中。就是解決一個語言之後,再解決下一個語言。
14)問:我想教孩子英語,但英語不是我的母語,可行嗎?
答:我在網路上讀到蠻多父母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進行雙語教育,雖然第二種語言不是他們的母語,但若在家只說外語的話,卻能夠讓孩子成為真正的雙語寶寶。我自己看到過的實例子,就是以這樣的模式進行,的確能夠得到成功。我在德國認識一個英文老師在家只說英文,爸爸說德文,三個孩子的英文相當流利熟稔,第四個還在襁褓中,雖然這個英文老師的母語是德語,但是她卻能夠貫徹實行在家說英語的教育,非常地有決心。我在網路上也讀到一些例子,一個美國媽媽在家實行法語教育,一對美國父母在家成功地教育出八個說德文的孩子,他們的優勢是,兩個媽媽自己本身就是法文老師和德文老師,又熱愛這兩種語言。此外,最好在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徹底地貫徹雙語教育。只要你認為自己的英文不差,就算英文不是你的母語,也可以在家進行雙語教育。但是媽媽要記得,雙語教育不是媽媽說雙語,而是媽媽只能跟寶寶說一種語言,其他的人說的又是另外一種,對有這樣雄心壯志的媽媽是一項考驗,因為媽媽對孩子說外語,使用的不是自己最熟悉的母語。這些媽媽也承認,當孩子漸漸大時,他們還是必須將外語切換成母語,因為孩子越大所面臨的問題會愈來愈複雜,這時候,只有用母語溝通才會貼切。
15)問:我不會外語,想讓小孩成為雙語寶寶,國際學校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答:如果父母雙方都不會另一種語言,比如說不會說英文,只會說母語,又沒有居住在國外,唯有將孩子送外語幼稚園、外語小學,才有可能讓孩子成為雙語寶寶。基於這個理由,在台灣有些父母不惜花費巨資將小孩送去國際學校。但這時候,父母就要注意孩子的中文教育了,畢竟中國字很難學習,這樣最後很可能導致,小孩在台灣長大,卻變成中文文盲。我就認識了不少這樣的新加坡人,新加坡英語教育的結果是,導致華文識字比例低落。就我所待過的北京德國學校而言,來自於中國家庭,而上德國學校的小孩,成為雙語人的機會雖然很高,但這些小孩中文的讀寫能力很差,父母必須要額外花心思培養小孩的中文能力。
16)問:我們住在國外,小孩上幼稚園後,會不會放棄說母語?
答:這是雙語教育最常遇到的困境,孩子在上幼稚園之後,漸漸地捨棄說母語,最後變成只會聽,不會說,徹底地只使用一種語言思考表達。我在美國看到過很多這樣的小孩,有一個六歲的小女孩,甚至非常苦惱地用英文對我說,中文我只會聽,不會說,我深感同情。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尤其是對於父母只有一方說第二種語言的家庭來說,最好儘量減少幼稚園的時數,減少到只有半天或是每週只有兩天,孩子在與父母充足的互動的情況下,就能夠確保孩子的雙語能力了。
17)問:小孩放棄說母語的原因是什麼?
答:最大的原因是,小孩與父母的相處時間不夠,小孩一出生就待在托兒所(美國的托兒所和幼稚園是在一起:0-5歲)。再者,小孩子很敏感,不喜歡自己跟別人不同,為了要贏得他人的認同,他們會努力地成為「美國人」,而脫掉自己原來身份的外衣,第一件事情就是表現在語言上,不再說母語。
18)問:在一個雙語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會說哪種語言呢?
答:通常是大環境或是學校的語言,而不是父母的語言,因為他們共同的生活情境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裏面發生,再加上他們若是有共同的朋友,更是如此了。如果兄弟姐妹之間的年齡差距比較大,也就是說,你已經成功地養育了一個雙語寶寶了之後,再生老二,要求老大只對寶寶說你想要教育的語言(target language),這樣的雙語教育的成功機會比較大。拿前面我所提到的德國媽媽教小孩在家說英文的例子來說,她的老大,和其他小的年紀差很多。因為老大教育成功,小的要跟進就比較容易。我在美國也曾經看過,老大和老二年齡相差十歲以上,老大甚至到了六歲才跟父母來到美國,但是兩個孩子最後都成了passive bilingual,也就是中文最後只剩下能聽不能說,我想,或許是在老二出生前,老大已經變成單語兒童了。
19)問:在三語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會說哪一種語言呢?
答:我猜應該是大環境的語言,因為無論在美國或是在澳洲,諼諼跟說中文的小孩玩,也只說英文,就連去中文學校也是只說英文。若是兄弟姐妹一起去上學的話,孩子之間的交流應該是以大環境的語言為主。我只有諼諼一個孩子,如果有第二個孩子的話,雖然不希望他們之間只說大環境的語言,但若要求他們之間只說爸爸或是媽媽的語言也不合理啊!更不希望他們三種全部混合使用。我曾經問諼諼,如果我們有第二寶寶的話,他會跟寶寶說哪一種語言呢?他說,他會說中文,但想了想,似乎說德文應該比較符合我們家的狀況。後來我問他,那將來跟自己的寶寶呢?想了一想,又說還沒有決定。他的想法大概是,如果我要求他,他會願意跟弟弟妹妹說中文,但是跟自己的寶寶卻還沒有決定,大概要視情況而定吧!但我可以想像,我們若有兩個孩子的情景,大概會是,孩子們跟爸爸說德文,跟我說中文,他們之間說英文吧!
20)問:要教育老二成為雙語或三語寶寶是不是比較困難?
答:沒錯!通常老大在上了幼稚園之後,大環境的語言就會慢慢地變成了他的強勢語言,而老大即使能夠繼續跟父母說父母的母語,但是父母的努力最後總是敵不過大環境,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時間一定多過於:孩子個別跟父母相處的時間。這時,老大自然就會使用他最流利的語言來跟老二相處,這往往就是大環境的語言。這卻會嚴重影響到老二接收到來自父母的語言教育,老二相較於老大,跟父母單獨相處的機會相對來說少很多,除非老大大部份時間都在學校,老二則留在家完全由媽媽照顧,這樣一來,老二跟母親就有充足的獨處時間了,媽媽要進行母語教育也比較容易。但一般人的經驗是,老二要成為一個發展均衡的雙語或三語寶寶要比老大困難得多了,那是因為一般人不會等到老大入學了,才生老二。唯一解決的途徑是多花錢讓老大或是兩個小孩上母語學校。我有一個日本朋友,嫁給英國人,婚後在香港生活,他們就讓老大上日本人學校,而非在香港比較盛行的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