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捍衛學前識字


Moria Flaig

13. November 2015



黑森林Triberg


捍衛學前識字

看到諼諼在學習漢字的路途上困難重重,幾度興起放棄的念頭,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可以認同體反對學前認字的聲音:幼兒不應該超齡學習,學習超過他們能力之外的技能,這樣容易讓孩子感到挫折,日後反而會造成孩子厭惡學習,最後變成揠苗助長。但另一方面,只要我看到諼諼讀英文與德文時,如魚得水的神情,並且順利進入自學的階段,那種讀書的快樂,無疑在無憂無慮的童年中,添加幾分色彩,如果不是中文的種種不順,孩子是最快樂的小讀書人了,這不由得讓我捍衛起學前認字的聲音了。心中不由得假設,如果諼諼當初最先學的是漢字不是英文的話,今天的局面可能會完全不同,今天他極可能成為啃食中文書的小書蟲。

現實世界中,的確有這樣的例子。「家有春夏」的春子即可以印證我的假設。同樣是中英德三語寶寶,同樣是生長在欠缺中文環境的國外,她與諼諼的語言學習進程大體上類似,也是五歲時達到大量閱讀的閱讀力。差別在於,她所大量閱讀的語言是中文,不是英文,也不是德文,閱讀的領域大多集中在古典文學和經典名著的少年版。而諼諼大量閱讀的語言卻是英文和德文,閱讀領域則是百科式的科學叢書,主題集中在自然科學與歷史上。


春子三歲時開始啓蒙讀經,五歲時進入大量閱讀,他們家的語言環境是,媽媽中文,爸爸英文,大環境德文,先兩語再三語,認字上本著先難後易原則,先中文(三歲),再英文(五歲),最後德文(六歲入學後)。而我們家的語言環境是,媽媽中文,爸爸德文,大環境英文,三語並行,不幸地是,在認字上,諼諼是倒著學,本著先易後難原則,先英文(四歲),再來學德文(四歲半),最後中文(五歲),過早閱讀拼音文字的結果是,孩子學習中文閱讀上雪上加霜,此外,春子有著別的混血兒所沒有的中文環境,雖然居住在德國漢堡,但是由於父母研究工作的關係,他們一家人常常跑中國。而我們一家人,因為外子研究的關係,卻長年必須居留在英語系國家裡,難得回去台灣一趟。


總之,在春子身上能看到了諼諼的影子,只要檢視「家有春夏」所PO的照片,諼諼的身影跟春子簡直一模一樣,她無時無刻捧著一本書,那小小的身子,對照起來,書本看起來特別的巨大,而諼諼也是跟春子一樣,無時無刻捧著一本書,那入神的神情也幾乎一樣,一點都不像一個精力旺盛、扭動不停的小小孩,差別在於捧的書本不一樣,也在於,諼諼對於學習漢字的耐性與春子相較,差得十萬八千里。


本來在諼諼三歲半時,我實行了一陣子的日語學習,後來因為一年來搬家種種煩心的事情纏身,漸漸擱置,直到停滯狀態。本來計劃來澳洲後,要繼續進行的,但是因為近來孩子對於學習漢字有抗拒心,我不想加深孩子的困擾,於是改變計劃,心想,日文還是暫時放棄吧!還是等到漢字熟練之後,將來再說吧!遂轉而經營法文。果然有ABC,孩子接受程度很高,反抗的情緒比較低,每天讀一小篇文章,有時候自己玩耍時,還口中念念有詞,跟他三歲半時學日文的狀況一樣,喜歡將學習的內容反映在遊戲之中。因為孩子已經懂得拼音原則,學起法文,相對來說容易多了。或許我是一個儘量先讓孩子嘗試容易的事情的媽媽,事先把困難的障礙給移除,先讓孩子嚐到成功的甜頭,使之成為學習的動力。但這樣反而會造成,孩子日後遇到困難時,而難以克服。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但是我知道,幼齡孩童,還是先鼓勵他們學習容易的事情,然後再循序漸進,再進入困難的事物。當初也是如此,才刻意把中文放在最後來學習的。現在有點「自食惡果」的味道。


我雖然對於春子的中文的閱讀能力羨慕不已,很想讓諼諼迎頭趕上,但也了解諼諼的心境,既然他還未準備好接受漢字,那我就讓孩子慢慢來,至於中文將來能走多遠,就走多久,我不想給孩子太多壓力,這樣反而會深化孩子討厭漢字的心理障礙。總之,從春子這個實例中,我看到了,要讓孩子的中文提早進入大量閱讀階段也是有可能的,不是只有學習拼音文字才有可能達到這種成效,不是我沒有考慮到語言文字的差異性,而是,我相信,漢語閱讀還是有可能在學前達到大量閱讀的。


我想,沒有人會否認親子共讀的重要性,但是有很多人反對學前識字。很多人提出強迫幼兒識字會阻礙正常的發展,更有些人會問,有必要讓孩子提前在學前學習閱讀嗎?讀寫,學校不是都會教嗎?幹嘛父母緊張兮兮地,非得讓孩子學前就學會了閱讀呢?效果有比入學之後再學好嗎?提早學習,就一定能夠比較早進入獨立閱讀階段嗎?時下的幼教不是老被批評偷跑嗎?讓小孩提前學習小一的課程,不但造成小孩不必要的負擔,而且對於孩子將來在學校的課業也沒有多大的幫助。


大部份學者都會警告父母讓幼兒超齡學習的惡果,通常基於幾項理由。第一,無可否認的事實是,超齡學習容易讓孩子感到挫折,容易讓孩子從年幼起,就處於劣勢,中班就開始學習小學學童才能勝任的課程,閱讀即是其中一項。第二,孩子若是提早在學前就學會了入學後才要學習的課業,將來孩子入學後容易感到無聊,學校的課程會變得沒有挑戰性。第三,孩子若是學前就將注意力放在識字上,就沒有將注意力放在觀察圖畫上,觀察自然或是周圍環境,只學習到將注意力放在認字上,沒有注意到生動有趣的圖畫,久而久之,閱讀就會變得枯燥無味。第四,要求小孩讀書,就等於剝奪了孩子玩的樂趣,童年應該是充滿了樂趣,而非學業壓力。


我很同意第一與第二點的說法,但是我並不同意後面兩項的立論。我想,一個孩子喜不喜歡觀察圖畫和自然環境,這和識字沒有直接關係。關鍵點是在於,孩子出生後,父母有沒有提供豐富的環境讓孩子進行觀察,大人有沒有花大量的時間陪孩子看書、觀察圖畫與孩子共讀呢?諼諼四歲會認字之後,對於圖畫觀察反而有增無減,相反地,文字的描述讓他更能夠進行更徹底的觀察,透過文字,孩子更能理解自己所觀察的圖片。一般我們看到路上築路的告示,應該是眼睛馬上一掃而過,然後再專心思考告示的訊息,更進一步配合著告示去注意眼中所看到的情景,這是一般成人處理訊息的習慣,與孩子不同的是,成人習慣於專注於告示的內容,而孩子除了看到路上告示之外,還會看看路上其他的廣告招牌,而且還會注意觀察停在告示旁邊的工程車是什麼顏色,做什麼樣的工程等等,孩子習慣於注意細節,是因為成人早已經習慣細節,認為那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但兒童不會這麼做,會把每天所見的一切都當成探索研究的對象。而一個會閱讀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就不會做一般孩子會做的事情,也不會因為會閱讀而變得不喜歡觀察了,還是閱讀的能力阻礙了觀察能力的發展。


現階段諼諼熱衷於研究恐龍,喜歡閱讀各種恐龍的描述,配合著圖片,進行入微的觀察,並對於各種恐龍做詳細地區分,就跟他當初區分拖拉機的機種如出一轍。我看到書上Allosaurus和Albertosaurus兩種恐龍看起來一樣,就說,這兩種恐龍根本一樣嘛!他馬上說,不一樣!不一樣!Allossaurus的爪子有三隻,而Albertosaurus的爪子有兩隻,果然孩子的觀察非常地仔細,能觀察到大人所忽略掉的,我想,能不能觀察圖畫,跟識字無關,而是和孩子看書的習慣有關,諼諼向來將圖畫觀察得很仔細。


如果孩子不識字,要進行恐龍的研究認識可能有很大的困難,首先,媽媽要面臨到非常大的挑戰就是那一大串的學名,孩子卻能夠不厭其煩地全部記起來,不厭其煩地閱讀那些詳盡的描述,看圖還不過癮,當然還要讀盡書中的介紹。年老的媽媽即是對恐龍不排斥,但是沒有那種牢記恐龍學名的本事,沒有熱忱細讀那些描述。有人會問,讓孩子這麼早就開始機械式的記憶,會不會喪失想像力呢?我想,恰恰相反,孩子記憶恐龍的名稱和記憶貓啊狗啊,基本上相差不遠,在畫畫時,所畫出來的是哪一種恐龍?孩子心裡面一清二楚,繪畫讓他將自己對於恐龍的看法表達出來,好像學生讀書做筆記一樣,更像是寫報告,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恐龍書,感想當然也不少。


再者,提早閱讀會不會剝奪了孩子遊戲的時間?我想,首先我們要先思考一個問題,書對孩子來說是遊戲還是學習?或者兩者都有?我想這個迷思在於,大人習慣將閱讀看得太過嚴肅,把讀書當成要努力才能達成的目標,努力就等於被剝奪了快樂,我們怎麼不問,孩子也很喜歡享受經過努力的成果啊!而非只喜歡享受現成。其實更切確來說,對於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來說,閱讀不是透過努力來達成的,而是透過遊戲,遊戲與閱讀絕對可以同時並行,並非是兩件互相矛盾、背道而馳的事情,都是一種自發性的樂趣,閱讀也可以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大人不應該將讀書當成一件經過刻苦付出才能夠達到的事情,只認定遊戲和作畫才能夠帶來樂趣,我想有這種想法的大人,大概也是不喜歡閱讀的大人吧!


就這樣,幼稚園所有的活動全部壓在美勞上,為什麼所有的人都認定,做美勞比較快樂?對諼諼來說,畫畫卻是一件讓他感到挫敗不已的事情,上幼稚園無異是酷刑,因為他的精細動作發育比較遲緩,遲到五歲多以後才開始有自發性繪圖行為的出現。他偏愛讀書,不愛「創作」,更不愛剪剪貼貼。我就告訴他,如果在學校不喜歡畫畫,不要勉強,拿書來看,或是玩玩具也行,而校方的想法是,一定要讓孩子每天拿件美勞成品回家讓家長看,這樣家長才會覺得花的錢值得,而且每個月都設計個主題,非要孩子剪剪貼貼把所學到的主題表現出來不可。我不否認學前美勞的重要性,但我知道,孩子那些「精美的」作品並不是孩子自己做的,更不是他樂於做的,大部份是在老師的協助下完成出來給父母看的,我寧可讓孩子在外面多玩一點,或多看點書。為什麼所有的幼稚園非得強調美勞呢?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比較有創意,這是普遍的觀點。


與通常人的想法不同,諼諼發展出來的閱讀行為,無異於遊戲,繪畫行為,無異於發展遲緩。他高密度地將閱讀活動改造成遊戲,將書中所讀到的故事「演」出來,說故事給人偶聽,在沒有同伴的情況之下,他自己卻可以扮演角色,演著他心目中的英雄,從農夫、工程師、消防員、騎士到目前的Asterix,都是他一直喜歡扮演的角色,雖然快五歲半了,辦家家酒的興致還是很高,將所讀的故事,透過自己的想像加以改造,表演出來。閱讀在此成了助力,唯有透過語言,孩子所關注和探索的事物,才能夠精確地表達出來。比如說,繁瑣的騎士裝備,各種武器配備,和鐵甲細部描述和專有名稱,在這裡,語言文字反而讓孩子擁有更豐富的想像力,對於專有術語的掌握,更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真正的騎士,絕不厭其刁鑽繁瑣。誰說學前閱讀一定是機械式的認字,誰說文字一定就會剝奪孩子圖畫式的想像力?誰說對這樣的罕見字彙的學習與掌握完全不重要?


最後,閱讀的使命是在傳遞知識,而非在識字本身,如果有些學者認為學前識字,容易讓孩子錯失觀察事物的機會,比如觀察圖畫,觀察自然環境,孩子的目光會只放在認字上。那我們要問,那個孩子是否在學習閱讀的時間過長,無法在短時間內達成迅速閱讀的效果,變成識字上的困難,或是閱讀速度過慢。如果閱讀無法達到藉由閱讀大量的讀物來吸取資訊,來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這個孩子只是停留在認字階段而已,雖然學會了識字,但他的閱讀還是很貧乏,不能進入自主性閱讀,一個能夠自主閱讀的孩子,與之不同的是:第一,他們知道他們想要讀什麼。第二,他們知道,他們能夠從書中得到他們想知道的。第三,他們會主動地想要讀書。第四,閱讀能夠不斷地支持自己所探索的興趣,所以他們會不斷地讀下去。第五,讀書是一件樂趣無窮的事情。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如果不夠洗鍊的話,就很難提昇到我上面列出的那幾點。一個閱讀貧乏的人,無論是五歲還是十歲,甚至到了青少年時期了,應該是一個充足掌握閱讀技巧的年齡的人了,但還是停留在認字階段,閱讀不能熟稔,不能迅速,不能成為求知的工具,更慘的是,閱讀不能帶來樂趣。我想,這些問題跟閱讀開始的早晚無關,而是跟閱讀習慣的養成有關。如果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認字了,就以為是完成「大業」,而忽視而持續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性,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其實識字才是大業的開端,唯有在識字的基礎上,讓孩子不斷地接觸書籍,不斷地孩子閱讀,並且提供孩子大量的讀物,尤其是提供孩子感興趣的讀物,這才能夠讓孩子的學習在識字的基礎上繼續開花結果,否則孩子閱讀的興致很快地就會乾渴枯萎,超前學習,不再超前,反而會漸漸地落後於人,最後,閱讀會變成一種痛苦。


我不是要倡導,如何加速孩子成長的方法,相反地,我很強調「等待」的重要性,「等待」時機的到來,「等待」孩子的成熟。我只是試圖打破一種時下的迷思,想告訴大家,學習不一定是痛苦,學習不一定是充滿了壓力,學習也是美好的一件事情。培養會閱讀的小小孩不一定是,「虎媽戰歌」中運用高壓手段照表操課,來製造培養一些:帶著厚度眼鏡,不動不跳不笑不玩的小學究。我也說了,從嬰兒期就喜歡閱讀的小孩,到一定的階段就會想要自己讀書,自己想要識字,每個人都有獨立意識,不會讀書的小小孩想要學文字,很正常啊!


縱使有千萬的理由說明了學前不要學習閱讀,我的經驗卻告訴我,學習閱讀的最佳時機卻是在學前。若孩子在進入正式教育之前,就開始閱讀,孩子會有更充分的時間閱讀,在台灣雖然低年級還實行半天制,但英語系國家不僅入學年齡提前了一年,而且每天還上課上到下午三點以後才放學回家,更何況有更多的孩子要留到家長下班後才能夠接回。回家之後,孩子做什麼呢?每家都不例外,親子共處的時間只剩下寫作業、看電視、晚餐、洗澡、然後睡覺。還剩下多少時間讓孩子閱讀?要讓孩子有豐富的閱讀經歷,並且進入大量閱讀的階段,首先要讓孩子有時間閱讀,孩子在學前多的是時間,不拿來閱讀,多可惜呀!現代社會,不僅僅是父母很忙,小忙孩比比皆是,這麼忙的人生,要等到什麼才有時間呢?學前不是最有時間嗎?


再者,要讓小孩安安靜靜地閱讀就要有安安靜靜的環境,現代的家庭生活,家家戶戶無不被電視所宰制,更慘的是被電玩與網路所操控,孩子在充斥著聲光影像的世界裏,能夠安安靜靜地閱讀嗎?放學後,孩子的時間已經夠少了,回家後,所有的時間全部被電視所攻佔,到底什麼時候能夠閱讀呢?那週末呢?有些孩子在週末有上不完的課,練不完的琴,上不完的才藝班,又剩下多少時間來閱讀呢?所以,要讓孩子愛上閱讀,父母要善於利用學前這個階段,趁著孩子還沒進入體制教育之前,學會閱讀,讓孩子有時間養成讀書的習慣,而習慣的養成,決定於是否有足夠的閱讀時間,是否有安靜的環境讀。


而學習閱讀,其實也就一年的時間的引導和督促。就連學習高難度的中文閱讀,以「家有春夏」春子的例子,也是在兩年的時間之內可以達成的目標。諼諼自從學會閱讀之後,就能夠完全自學,我幾乎完全採取放養的方式,任由孩子自己從一堆書中去讀去摸索,媽媽的工作就變得異常地輕鬆容易,唯一所要做的一件事,就只有想辦法在圖書館找到對胃的書,然後扛書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