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孩子的學習模式



這些日子以來,觀察孩子每天自學的狀況,發現自學的好處是,除了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動自發的自律精神之外,最大的優點是,孩子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步調來進行學習,家庭無非是最佳的學習環境,完全符合當前最被頌揚:「讓孩子慢慢來」、「讓孩子當自己」等等,以孩子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但缺點卻也是優點本身,如果家長遇到固執的孩子,沒有團體的步調和節奏來鞭策,孩子老是固守自己的腳步,那又該怎麼辦呢?

在家自學最後會不會變成,孩子往往只學自己喜歡學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或是只做自己會做的,面臨挑戰時,卻擺出一副拒絕學習的態度,完全不願意嘗試看看。諼諼是一個十分固執的孩子,若是去上學,所面臨到的挑戰,可想而知大概會是,大家都在畫畫,他卻不畫,自認為不會畫,躲在一旁自己看書;大家都在認字,他卻說一個字也認不出來,只願意等在一旁觀察。


諼諼是一個固守自己的腳步的孩子。他有他自己奇特的學習模式,喜歡等待與觀察。而這個特點,是學習上的助力,同時也會是學習上的阻力。固守自己的腳步,等待時機成熟,等自己「會了」那一刻,只要認定會了之後,往後就一帆風順,不必經歷些不成熟、不成功的嘗試,這種方式能夠降低經歷挫折的機會,而挫折卻是要我這個媽媽去嚐了,因為,怎麼引導、鼓勵完全沒有效果,孩子就是拒絕你。比如說,為了引導孩子畫畫,特意買了64色的蠟筆,但孩子動也沒動,兩年多來蠟筆盒還一直是嶄新的。


雖然日常都是我在教導孩子的,但每當和孩子的爸談起孩子這種奇特的學習模式時,他爸老是十分得意地說:「我也這樣,孩子是遺傳到我的。」我不得不感嘆基因的頑強,或許長相、性格會遺傳,但是學習模式和從中所產生的微妙心理,若非是經歷過,小小孩是不會認知到這一點:「耐心等待時機成熟的到來!只要時機成熟了,一切水到渠成。」


並非我誇大其詞,他們父子倆的認知與學習模式簡直是一模一樣,爸爸也很晚開口說話,凡事喜歡自學,自己教導自己,幾乎不需要大人的教導,或是拒絕大人教導,在自己認定還沒「會」之前,完全不願意跟隨著他人的腳步走。最極端的地方就是:要嘛!不是完全會,不然嘛!就是完全不會,讓人看不到中間學習的過程,媽媽只能耐心等待,而且等得令人抓狂。有興趣的網友請看我的另兩篇文章:「等待」和「適時教育」。


就如,一般人所認為的,任何學習都是需要花時間練習,都有一個過程,不是一蹴可幾,奇的是,在這個強調過程重於結果的社會中,讓我這個有心的媽媽,一心想要把「過程」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大做文章,大書特書,與大家分享,卻往往臨門被拒,他就只是停滯不前,我老是看不出,他有什麼學習過程,我看到的只是:他老是在等待。


我想,諼諼應該有經歷學習過程的,只是他和他爸一樣,極度地將這個過程掩飾起來,自己偷偷地學了,讓媽媽觀察不出來,這也掩飾得「太巧妙」了吧?比如開口說話,孩子在沒有開口說話之前,完全不說任何一個字,連一聲媽媽都沒有叫,一直等到他開口時,我才發現他早已經學會了說話。此外,畫畫也是如此,一直到了最近,五歲多了,才畫出了第一張畫,之前什麼都沒有畫,連畫個圓都沒有。突然有一天,好像下定了決心似地,跟我要了紙和筆,提起筆來作畫,一揮而就,渾然天成,而且畫得很認真,畫得很好,有圖有樣有情節。大部份的小孩一開始的畫作很少有具體的圖案,都是從塗鴉亂抹開始。但諼諼一開始就畫有具體線條,圖形,或是騎士騎著馬,不然就是恐龍獵食別的恐龍,完全不需要經過亂塗亂抹的階段,我想,之前,他在等待「會了」的時刻到來。


當初學習閱讀英文和德文的狀況也差不多是如此,特別是學德文時,這種情況特別明顯,一開始很排斥,一發現德文的拼音方式和英文不同之後,根本不願意學,就老說不會讀。但有一天晚上,卻突然自己主動開口說要讀一本書,更令人驚訝的是,一本厚厚一、兩百頁的讀本,卻一口氣一次讀完,不是說不會嗎?孩子什麼時候學了呢?讓我這個母親摸不著頭緒。學英文閱讀時,至少是從每天看點「reading bear」(這是一個有系統的教導孩童學phonics的教學網站),讓我有看到他的學習過程,有興趣的網友請看之前PO的文章:「三語寶寶學英文閱讀」。但學德文時,我沒讓他看教學網站,要教他時,老是拖拖拉拉說不會,不想學。卻突然一夕之間,讀完了一不算小本的書,我想,孩子大概是認為:讀德文的時間到了。


孩子突然間會自己穿鞋、穿衣、穿襪、扣釦子、拉拉鏈等等,我從來沒有教導過他,都是等我突然發現時,孩子早就已經靠自己的觀察學會了。這種完全自發的學習模式表現在最為明顯的地方就是,嬰兒期的用湯匙吃飯。在他自己拿湯匙吃飯之前,孩子常常拿著煮飯用的大木勺往積木桶子不停地舀,看起來像是在辦家家酒的樣子,不同的是,不斷地重複機械式的動作:「舀」。直到有一天,我餵他吃飯時,他眼睛老盯著湯匙,突然間,趁我不注意時,把我手上的湯匙給搶走,自己就吃起飯來,而且沒有把飯往桌上或地上亂撒,雖然並不是百分之百完全保持乾淨,但從此之後,孩子再也不需要大人餵食了,並很快地,也不需要用圍兜兜了。我們事後才知道,原來當時孩子不是在辦家家酒,而真的是,自己找到了一個練習使用湯匙的辦法。每天都很勤快地在練習。


從上述種種情況看來,諼諼的學習模式的確比較特殊,不喜歡他人教導,喜歡自己摸索學習,自己會找到一套方法去理解組織這個世界,其實很適合自學教育,無論學習任何事情,媽媽不用擔心,反正他早晚會自己摸索出一條路來。但也很容易偏食,對於自己會的事情,懷有極大的熱情,但若是出現新的事物時,就馬上產生很強烈的排斥心理,比如最近的中文識字,和剛剛開始的算數習題。新的挑戰一出現,馬上排斥,不願意去學習。不然就是,要等上一段好長的時間,讓他自己理出一條路之後,他才會明顯地表現出來,像畫畫這件事,足足讓我們等了五年多,算數也是差不多如此。



這次孩子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遭遇到一連串的挫折和困難,送學校讓老師教嘛!好像也沒什麼起色,媽媽用自己摸索出來的認字法,執行效果卻很差。種種不順,不得不讓我好好地重新審視孩子的學習模式。諼諼應該不是學不會,而是媽媽用的方式不對,沒掌握到孩子獨特的學習模式,讓學習變得輕鬆有趣,反而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讓學中文變成沈沈的重擔。

中文不是拼音文字,無法一蹴可幾,我不應該太急功近利,孩子讀了一篇故事,接著馬上就想盡辦法來檢驗孩子認字了沒?孩子有學習英文和德文閱讀的經驗,中文卻無法比照之前的學習經驗,讓孩子感到強烈的挫折感,而變得裹足不前。先不論讓孩子學習拼音文字的利弊,但比起他閱讀拼音文字之勤,之自動自發,之沈溺不拔,只要提到要讀中文就變得非常地痛苦,最磨人的寫字,我連想都別想了。就算我有意完全先避開寫字,但孩子對於學習中文仍然興趣缺缺。更別去期待,那種愛不釋手,每日非讀不可的境界。


學習若能回歸到學習者本身,從學習者自身的學習模式來進行教育,就能比制式教育還來得有效率嗎?沒錯!我們要向古人看齊,其實孔子的「因材施教」與現代的一些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媽媽雖然懂這個道理,但是孔子卻不能告訴我一個有效的認字法?來治孩子固執的毛病。


認字實在是太無趣了,而且還要經過長久的練習之後,才能夠看出一點點成效。很顯然地,我必須將在家自學的中文課變得有趣,讓樂趣來鼓勵孩子。於是我變了把戲,改變作風,每當我們讀完一篇短文之後,我將書中的幾個重要的詞製作成卡片,讓孩子去排列組合,讓他自己去造句,在造出好笑的句子時,孩子會覺得好好笑,好好玩,於是學認字不再是那麼乏味無聊。


除了變花樣讓閱讀中文變得生動有趣外,更重要的,無非是,堅持下去的精神。孩子固執,媽媽也要跟著固執,我自己實行過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學習「例行化」,把它當成例行公事來處理。比如說:一吃完早餐就閱讀中文,還是睡覺前一定要先讀,讓孩子每天心理可以預期,那件討厭的事情什麼時候要面臨,一般孩子不喜歡挑戰,不喜歡改變,喜歡每天重複性,可預期性。若能將討厭的事情重複化、例行化,避免加入新的挑戰,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準備,等待那奇蹟式的一刻的來到:「我會了」。


我總是希望孩子自己主動找我讀中文,一如既往,今天他並沒有這麼做。我認為有必要打破這種過於「尊重」學習者意願的學習模式,和一往不同,今天我逼著孩子非得一起讀兩本中文書不可,從中發現,其實諼諼已經開始在認字了,他的認知方式證實了我的假設:兒童是先見全文,最後才見個別單字。但最大的困難是,每當要求他讀點中文時,他總是推說:「不會!」沒錯!又是掩飾得很好:「最好讓媽媽相信我什麼都不會。」我也知道,他還在等待那個時刻的到來:奇蹟、驚奇、驚訝、輕鬆愉快、沒有壓力、更沒有跌倒失敗。


但這次我不願一味地遷就孩子,我不相信學中文能有奇蹟的出現,學中文只能靠後天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不斷地練習,如何能學會三千字?絕對不會有拼音文字那種頓悟的出現。而我們要建立的,不過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罷了!不然,孩子的自學會離我所夢想的中文腦越來越遙遠,因為,他從早到晚狼吞虎嚥的全都是英文書。既然英文都狼吞虎嚥了,我只要稍微緩緩孩子的腳步,一個字一個字地讓他細嚼慢嚥,好好地咀嚼個中滋味,我相信不久,中文的閱讀力也會有奇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