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為什麼教改讓下一代沒出路:借鏡德國


三語混血兒的博客
Moria Flaig
29. März 2016



攝於雪梨歌劇院對岸的叢林


為什麼教改讓下一代沒出路:借鏡德國

德國的社會跟東亞社會不同,在台灣可以自己開個店做小本生意賣點東西,就算是在日本也相當普遍,在德國沒有人會這樣做,小本生意很難生存,德國那種大型企業的經濟型態根本不允許年輕人有自己創業的空間,而沒有一個專業技術的人根本找不到工作,就連最門檻最低的售貨員都要上職業學校,在店裡當三年學徒,更何況,高技術高科技的工作。

而台灣的產業之所以無法升級,問題正是大家想要開店做生意買咖啡,沒有人想去學技術。我們的下一代(其實現在就很嚴重了)將會面臨一個問題:也就是,很多人擠破頭去卡一個職位,因為每個人都是高學歷,高能力,都是精英,大家的同質性很高,這會造成很多的人要去卡一個位,變成惡性競爭。而會有這種現象的出現,那是因為台灣社會沒有去做一件事情:「技能教育,職業分工化」。

台灣教改非要把所有人改成同質性高,讓大家成為沒有技術的高級知識份子,我們的小孩將來都高學歷,正滿足所有選民的期待,徹底放棄職業教育。教改讓大家有大學讀,同時也讓大家失業。

我小弟弟的學歷不高,但他能做的工作,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而英語現在每個人都在學,都在拼,沒什麼了不起。台灣病態的地方就在這裡,整個社會的資源和心理預期都投資在學英文上,而培養技術工人的環境一直在萎縮,所有的父母都要自己的孩子做白領,誰家的孩子去做藍領呢?這樣一來,我們的工業和技術當然永遠無法升級,永遠只能幫別的國家做代工。

我另一個做幫浦的表哥,自己研發幫浦,開廠製造賺了上億的財產,也熱衷於把孩子送到國外上中學,目前剛好在我家附近上Macquarie大學。此外,還把剛滿三歲的小兒子送到全美語幼稚園,這樣的做法,無非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做白領。但是他公司的規模還不需要有精英式管理,我認為,他應該著重於技藝的傳承,把他自己研發的技藝傳給下一代才對。

我常跟人提起,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可以學機械學工程,去汽車廠工作,最好有機會上賓士汽車廠所屬的中學。每個台灣人聽了,都問:「那是不是去做黑手嗎?」一個不瞭解車的人如何設計出車子呢?沒有去做黑手當學徒,怎麼能當汽車工程師呢?這就是台灣人普遍對於工業技術的心態,大家都爭相要當管理者,沒有人願意「做黑手」,哪來的汽車工業?日韓兩國的汽車工業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從「黑手思維」走出來。

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消費者,自己的汽車工業卻徹底地沒落了,最大的汽車工業城底特律徹底地破產了,而現在在美國路上跑的最多的是日本車和韓國車,而美國的國產車真正能夠走出美國,賣到世界其他國家的,有哪些廠牌呢?他們的車只有美國人自己會買,在其他國家,特別是在歐洲日本,不會有人想買又耗油又跑不快的美國車,特別在無限速的德國,美國車根本飆不起來。

然而,美國人買不買德國車呢?我在德國電視上很少看到賓士車的廣告,在美國電視上賓士的廣告時常出現,那就是為什麼德國這個人口比日本還少的國家,年度外銷額常常會世界第一的原因,那是因為他們製造的車子和機器大部份外銷到國外,他們不太在乎國內市場。在德國很少看到賓士車,至少沒有台灣、美國和雪梨那麼密集。自己人不買沒關係,其他國家會買就行了。

然而,德國嚴重去工業化,最後只剩下高技術工業,中國興起之後,是不是所有的製造業通通倒閉呢?非也!非也!弔詭的是,中國興起後,中國人並沒有搶走德國人的飯碗,反而讓他們的機器賣得更興旺,因為中國比以往需要更多的機器來生產製造。而這種機器,中國並不會製造,需要進口。這是中國興起之後,德國經濟反而更興旺的原因。

而機械工業和汽車工業都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而教改卻沒有看到,唯有通過職技教育,產業升級才有希望。一個傳統工業根基穩固的國家,再多的中國也打擊不了。然而,教改只是把台灣的大學「平民化」了,我們真的就因此產業升級嗎?成功地變成一個輸出生技,IT技術的國家嗎?轉化成純粹靠知識的產業,這方面中國是不是會做得更好呢?中國人多,多的是人可以投入研究工作?

不管我們的工業形態怎麼改變,變成精英管理型也好(目前在進行的模式),還是科研型(新加坡模式)也好,到頭來,那些需要投資大量週邊設備的高技術的產業,無論是技術、機器、原料、人材、教育、研發、設計、製造,都還是掌握在西方國家的手中。

六、七年前,我曾經在賓士汽車公司,全球MIS中心工作過,工作內容是接北京總公司的電話,工作很輕鬆,因為沒有人會打電話來,只回了一些郵件,那份工作沒有人會做很久,因為沒有挑戰性,而且要在半夜起床趕去公司上班。

那時候公司正在評估,是否要把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大陸,那樣我就有機會得到更好的工作了。結果那時他們決定,所有零件都還是留在德國生產,因為一個願意花台幣一兩百萬買輛車的人,不會要買一輛中國製造的車,他們寧可提高價格,也不願意把生產線外移到中國。

你猜結果如何,反而這樣一來,一遇到這幾年的全球金融風暴,賓士轎車的銷售量,不減反增,怎麼會這麼弔詭呢?作為世足德國代表隊最大的贊助商,賓士汽車早在世足開賽之前幾年,遠渡重洋到巴西買地,為當地造路,花大把錢蓋德國隊專用的選手村,不是金融風暴嗎,賓士汽車怎麼會這麼有錢呢?

原因很簡單,金融風暴第一擊垮的是國民車,美國人民窮了,房子都賣了,當然買不起新車了,所以日韓汽車這一兩年會這麼慘,原因也在這裡,因為日本車是買給一般人。而有錢人可能因為金融風暴而少賺一點錢,但是絕不會因為少那一兩百萬台幣日子過不下去,而買不起賓士車,所以相較而言,金融風暴是不會影響到高級車銷售量,因為他們的車是賣給有錢人,不是賣給一般群眾。

所以當初賓士汽車沒有將生產線移到中國是對的,他們不願冒著將賓士降格成為國民車的風險,一切生產技術和品質,完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零外移,百分之百德國製造。在德國有很多高技術產業一直秉持著同樣的理念,有時候,呆板到還停留在「手工業」階段,因為這種工業必須依賴大量的技術人員來生產。而德國職業教育特別重視實際操作與知識學習並重,所有的學生立即進入工廠學習,汽車工程師從拆解汽車學起,這保證了他們的工業技藝的培養與傳承。

記得我剛到德國留學的時候,我覺得我的大學,哥廷根大學是一個奇怪的大學,一個出過四十幾個諾貝爾得主的大學,是現代數學鼻祖高斯的故鄉,是格林兄弟任教大學,是量子物理學發源地,普朗克就葬在那裡,這個大學擁有世界上最珍貴的古騰堡聖經,但是這個大學卻沒有當前最紅的電腦資訊系,直到我離開以前,我一直大惑不解,現在我明白了。

在IT業如火如荼地攻佔了美國、日本時,德國大概是工業國家中唯一沒有積極投入IT產業的國家,但很多人不知道,電腦是德國人發明的。我還在讀書的時候,IT電子股曾經在德國股市曇花一現,但一下子就一蹶不振了,在我認識的朋友中,有人把一輩子積蓄輸在那上面,到現在為止,德國還是沒有什麼IT產業,他們非常執著於傳統工業,幾近食古不化,汽車鋼鐵、航空造船、機械和精密儀器、化學醫藥等等,還有最近興起的環保工業。因為這些工業都需要高度的技術,德國工業技術的傳承靠的是師徒制,這能夠保證把技藝忠實地延續下去。

我現在認為他們的保守是對的,因為一代一代地培養人材,這些工業技術及其品質管理才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他們完全不熱衷於一窩蜂去投資IT產業,因為他們社會本身的結構不適合這樣的迅速成長的產業型態。

在傳統中,他們有很嚴謹的職業訓練,和工會團體來保障員工權益,在美國可以說完全沒有工會文化,因為美國人換工作換得很頻繁,工會沒有凝聚力。德國人就不同了,他們是終身職業觀,做一行是一輩子的事情,相形之下,工會的角色就很重要了。

我想說的是,為什麼德國人沒有熱衷IT,甚至寧可從印度引進IT人材,我後來終於明白了,那是因為,他們要保護自己傳統的產業,這些才是真正的立國根本,而這種產業的技術和設備、人材培養和延續,都是高難度的,別的國家要仿效複製這種技術比較困難,中國可以製造出照相機和手機的模具,不見得可以製造出汽車和飛機部品的模具。

而IT產業只要有電腦有網路,程式就寫得出來了,投資的成本低,人材獨立性高,不需要依賴週邊設備,在哪一國寫程式都是一樣的,但汽車飛機工業就不同了,不是在哪一國都可以生產同樣的汽車飛機。果然不錯,過了幾年後,德國IT人材很快就趕上其他國家,就不需要再從印度引進IT人材了,政府十幾年前所設立的印度方案就無疾而終。

美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就在這裡,他們把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中,美國本來有很完善的重工業,後來逐漸凋零沒落,美國製造的電器和機器,在世界其他國家中是看不到的,巨大無比非常耗能源又不耐用,只有美國人才用得起,但他們並不求改善,一直固守於本國人的消費習慣。

他們現在IT產業獨大,也表示他們的傳統產業凋零殆盡,德國人人人嚮往當工程師,美國人卻人人要去從軍,這正常嗎?我認識的美國人之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跟軍隊有關,不是自己從軍,就是出身軍人家庭,連華裔的一大堆人,大學畢業都要去從軍,你說這正常嗎?

像在台灣,當一個社會每個人都要去當公務員,這個社會就不正常了,美國人真的這麼愛國嗎?不是的,因為在美國軍人是唯一能夠享有完善的國家福利的職業,一個小小的城市就有好幾個徵兵所。我在德國生活這麼多年,從來沒認識過一個當過兵的人,德國是徵兵制,但大家寧可去服社會役,沒有人願意去當兵,更不用說去當職業軍人了。

而美國不是實行徵兵制,而是實行募兵制,人人卻要去當兵,難道他們都這麼愛國,我就不信。而這些的軍人都駐在歐洲,因為在美洲沒有戰爭!美國軍人要駐軍在美國幹嘛?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戰鬥機群,這些美國人怎麼不在自己國家過舒適的生活,幹嘛要遠渡重洋跑去國外,我想不出個道理,難道美國的日子真的是這麼不好過?真正吸引他們的無非是,生活上的保障。退役軍人連昂貴的大學學費都減免了,軍人子弟享有同樣的福利,對於高學費的美國來說,當兵無非是為了這些非常吸引人的福利。

總之,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其實是一個國家經濟形態的縮影。我還是執著於德國傳統的師徒制教育,由上一代親自在產業中教育下一代,讓傳統的技藝不斷地傳承下去。

我在讀書的時候曾經去參觀我們大學的一個很特別的書展:展出內容是中世紀書籍的抄寫製作的技術,到印刷術的發明。我們的大學在宗教改革之前是一個修道院的圖書館,珍藏著很多手抄本,而學校也將古騰堡聖經數位化。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複製書籍已經不再是個問題了,甚至連書都不用製作了,全部都影像數位化了,知識的獲得與傳承似乎很容易,連買書的程序都省了,古騰堡是第一個將知識複製的人。而技藝這個東西,卻是無法簡單複製的,那是因為必須實際跟師傅操作才能學到精華的過程。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醫學院居然沒有教學醫院,他們只有讀書考試,畢業後自己想辦法實習。這幾年美國傳統醫學院面臨了嚴厲的改革,他們要改成德國的訓練方式,當醫生的不是坐在課堂上課,背書考試就可以了,而是必須在醫院病房裡實習看病,醫學院教授不需要在課堂講課了,而是帶著學生將時間和精力全部放在臨床診斷上,這樣他們更可以專心在醫療技術的研究上。

在德國的醫學院全部採取臨床的方式訓練醫生,無論學醫生還是護士全部都是在醫院上課,一面學一面從事實際的工作。而美國醫學院還是很傳統的背書考試,在知識取得容易的時代,已經不符合現實需求了,我們需要的不再是知識豐富的醫生,而是臨床經驗豐富,診斷準確的醫生。

我們之前有討論過,多媒體學習只是讓我們更快速更便捷地得到訊息,而使用多媒體教學的結果卻徹底地剝奪了人獨立思考和融會貫通的能力。而將來的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擁有知識的人才,而是能夠創造知識的人,多媒體教學正在扼殺小孩子的創造力,因為這個世界所有的知識已經透過電腦被整理好了,就等著他們自己去Google,他們不用自己動腦筋去思考去發掘,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總而言之,台灣在退步,那是因為,傳統產業在凋零,大家把蛋都放在IT上,而誰負責去生產製造呢?IT業的人材終究有飽和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下一代又應該做什麼呢?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