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夙願-自學



夙願-自學

在懷孕期間,特別鍾意在家自學的理念,曾經在網上與在德州的茄洛聯繫,她在家教兩個女兒自學。初為人母親的喜悅,讓我雄心壯志,很有自信地說:「我能夠做到的」。但孩子出生後,成日面對早哭晚啼的嬰兒,非常心煩,恨不得把孩子早早送進托兒所,讓別人去把屎把尿。

隨後舉家搬到美國,雖然與茄洛「相鄰」了,但因在舉目無親的國家裏帶孩子實在是太辛苦了,自學的念頭漸淡。既然住在自學最有傳統的美國,難免有機會接觸到自學的家庭,大家都說,孩子要多幾個,父母才有辦法帶得動,只有一個孩子要自學很困難的,說實在的,我並不知道大家說的困難在哪裡。我曾經遇到一個家庭,家中自學的孩子有十幾個,無論做什麼,全家出動,浩浩蕩蕩,孩子多比較容易帶動吧。

剛到美國時,孩子常常趁著我一不留神,自己開了門就溜出外面玩,我一個人在家裡帶著兩歲的叛逆兒,面對著槍支的氾濫,孩子不能自由地在外面玩,我時時要把守著大門,實在令人大感吃不消,時間完全被孩子綁得死死的。所以孩子一滿三歲,我們就馬上就把孩子送進幼稚園,讓我鬆了一口氣,我足足在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好好地補三年多來睡不好的眠。當時我有自知之明,媽媽不是自學的料,遂放棄了自學的美夢。

孩子四歲時,卻得天天早起催孩子上一個早上的VPK,當時真的把目標放在風雨無阻上,孩子差不多可以得全勤獎了,那時之所以會那麼勤快,是因為補眠補完了,媽媽有精神有體力訓練孩子了。VPK是佛州政府為了提高識字律,普遍在小學與幼稚園裏面所設的學前識字課程,每天上課三小時,加上午餐一共四個小時。三四歲的小孩最喜歡粘著媽媽說故事,那時我每天說故事說得快要瘋了,心想,如果孩子自己能夠讀了,媽媽就不必讀了,豈不是一勞永逸。當時我們甚至每天力行晨讀,為了就是要孩子趕快能夠獨立閱讀,但他們班的老師卻告訴我,一般美國的小孩要到小二以後才有辦法自己進行閱讀,聽其他媽媽的經驗也是說法一樣,光是英文閱讀就要督促四年,那我豈不是瘋掉,還是讓學校去教比較省心。沒想到經過我的密集訓練,不久之後,孩子卻徹底地成為書蟲,還好,用不到四年的時間。如今孩子五歲了,到了義務教育的年齡了,我反而要將他留在身邊,捨不得他去上學。回首向來處,在家自學雖然是我的初衷,但是我的確幾度翻轉了我的想法,我這個媽真是個矛盾的媽媽。

回顧這五年來我所經歷這些種種矛盾,在孩子最叛逆的兩歲與三歲,和四歲最磨人的認字階段,這些時日苦不堪言,難怪我把在家自學視為畏途。細數這五年,帶小孩最輕鬆的時期,並非孩子三四歲在美國上幼稚園的那一階段「空巢期」,卻是今年年初,孩子退園後,我帶著孩子回去歐洲四處遊玩的那段時光。直到現在,還是處在輕鬆愉快的階段。因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去旅行就去旅行,想看書就看書,自從孩子在家自學之後,我們的時間變得非常彈性:第一,不必趕時間了,不必每天早起催孩子起床,更不用一大早起來晨讀,孩子每天睡到自然醒,精神充沛。第二,孩子自己會讀書了,自己知道想讀什麼書了,不必媽媽催,沒有課表,也會自動自發。第三,孩子不用上學,媽媽帶孩子變得輕鬆有趣了,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了。這三大點,是我搬來澳洲之後,最深刻體會。孩子每天讀書讀到自己熄燈,書的魅力讓他捨不得睡覺,讀書變成他每天最鍾愛的活動,不用我操心。孩子不上學,就不必凡事趕趕趕,趕起床刷牙吃早餐穿衣服出門上學去,也不用我每天逼逼逼,逼著讀書,逼著畫畫,逼著寫功課(不用懷疑,在美國四歲的小孩子要寫功課)。我深感到,孩子退園,我們回到德國之後,生活變得輕鬆沒有壓力,我們的時間不會被壓縮成趕時間,趕進度。更神奇的是,不趕時間了,沒有閱讀進度了,不用晨讀聖經了,雖然回到了德國,英文的閱讀力卻越來越提升,沒有隨著離開美國而退步,孩子也變得更自動自發,把讀書視為工作,每天努力地讀,孩子帶起來,越來越輕鬆。

現在來澳洲三個月了,除了學中文要我施壓之外,其他的事情,他都會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步調,自己的興之所至去做,去玩,去閱讀,去學習,媽媽所要做的事情,只有給孩子借書了,還有帶孩子去玩了。孩子也比以前更聽話,每天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情。雖然孩子是在家自學,但我反而比以前有更充分的時間上網和寫作。
直到現在我才認識到在家自學的好處:
我們的時間安排更加彈性,想去哪裡逛就去哪逛,不必被接送的時間綁住。孩子早上不用早起趕上課,我中午也不用趕時間接孩子下課。有時候我們一起去上英文,有時候我們一起去購物逛街,去逛圖書館,去盪鞦韆溜滑梯,有時候就只是窩在家中看書,孩子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看似漫無目標的生活,其實有它深刻的意義:孩子從中得到鬆綁,媽媽也從中得到釋放,時間安排更為彈性,凡事皆能以我們自己的步調,我們自己的方式來學習。孩子漸漸地「習慣」了這種自主自立的學習方式,既然在家能夠自己學,何必去上學讓老師教呢?沒錯!自主性學習是一種習慣,不是一種訓練,是一種自律,時間表和課表是他律,習慣他律生活的小孩容易喪失自理自律的能力。

最後,我放棄了課程安排,放棄了進度,目的就是不要讓課程綁住孩子,綁住自己。把時間還給孩子,放孩子假,也是放自己假。如果沒有按照課程,時間表和進度學習,那在家自學豈不是亂無章法嗎?孩子能知道學習的目標嗎?沒有經過反覆練習復習,孩子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能夠穩固紮實嗎?

每個家長一定都經歷過,自己的孩子從地上扶著桌椅站起來的那一刻,是誰教導的?有時間點嗎?目標是什麼?站得穩不穩固?我們都知道那是孩子教自己的,時間點不固定,目標很簡單,就是想要站起來,第一次可能不是很穩,但是之後就會穩了。但是為什麼孩子大了之後,我們不能相信每個孩子皆能自學呢?有能力自己站起來呢?對於孩子所學的總是這麼不放心?昨天諼諼第一次做報告,讓媽媽學到好多(請看:孩子的第一份報告)。或許經過些日子,孩子就會忘記他所報告的內容,那又何妨呢?我以前讀書時,做了那麼多報告,內容也都忘了。為什麼我們不能輕鬆地把它看成是孩子學習的過程?若看重學習的過程,我們就會知道,其實過程是比結果還重要,如果我們的教育一直停留在只看結果,不看過程,我們永遠只會重視考試,不看中如何求知,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因為背重點的方法,效果最顯著。

我相信,天底下的孩子都是一樣的,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發展階段都是他們自己達成的,自己站起來的,不需要大人拉拔著,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完成這些重要階段。我相信,是本能讓他們站起來,也是本能讓他們想求知的。孩子天生就是想學習,要認知,想要站起來,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大人呵護太多,反而會讓他們不知道自己往哪裡走,反而失去了方向,最後變成不知道為何學習的學習,進而討厭學習。

此外,我們家自學有一個時間概念,就是沒有行程表。老實說,我開始要規劃自學時,一週七天,我雖然沒有每天行程排得滿滿的,但是也夠滿了,最近刪掉兩個活動,至少讓我們每週有三天的時間是全天待在家中,完全沒有活動,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家要想想看,我們家是完全沒有學才藝的,就有這麼滿的行程。今天這個社會有一個現象,就是小忙孩特別多,小小年紀行程就被排得滿滿的:課外活動特別多,英文,鋼琴,畫畫,電腦,運動等等,這樣的人生看似很豐富,卻沒有空閒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沒有時間讓孩子自己學習應該怎麼學習。

自學貴在有時間有空閒,貴在孩子能夠在完成一幅畫的下一刻自己知道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有時間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若孩子的行程滿滿的,時間被切割成在接送才藝班之間,那孩子有完整的時間去完成一件事情嗎?行程排得滿滿的,這跟讓孩子去學校上課有什麼區別呢?行程會把一個人綁死,行程會阻礙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既然孩子自己知道什麼時候時間到了,該做什麼事情了,那為什麼我們大人還要安排滿滿一大堆行程綁住孩子,綁住自己呢?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能夠自發自己學習的,不用大人施壓催促,要相信自發是人的天性,而人越大卻越失去了這種能力,那是因為我們從小太習慣有時間表的人生了。沒有大人催促,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了,沒有考試壓力,就不會學習了。小孩厭學,不知道如何學習,錯不在小孩本身,而是在大人,他們願意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去學習如何安排時間,如何運用時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