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才藝焦慮症




才藝焦慮症

我自己小時候學過的才藝不算少,算來有鋼琴、繪畫、書法、寫作。幸好我媽媽是全職媽媽,所以我們不需要浸泡在安親班。從小到大家裡只訂閱國語日報,於是培養我們愛好閱讀的習慣,甚至偶而投稿到國語日報,參加作文比賽,也證實了自己寫作的一點才能。為了讓我學琴,爸媽甚至為我買了鋼琴,請了老師到家裡教琴。回想起童年這些伴著自己成長的琴聲和讀物,我應該被培養成多才多藝才對啊!

事實上並非如此,一旦上了國中,童年結束,停掉所有的才藝,美麗的音符嘎然而止,才藝課統統變成補習英文數學,從此展開了考試人生。經過聯考大戰,離家上大學時,我們家也同時一起搬到台北市,那時我們全家才看到一旁被零落多年的鋼琴,爸媽正考慮如何處置這件大型傢俱時,而我只能在一旁感嘆不已。

日後和台灣來的朋友談起童年往事,每個人內心中都充滿了同樣的遺憾,每個人不約而同地在台灣娘家囤積了一項樂器,不是鋼琴、就是小提琴、長笛、吉他。在台灣考試為主導的教育體制下,那些精心安排的才藝課,最後一個一個都輸給聯考,具體來說都輸給分數了,補習英文數學可以看到月考成績,而畫畫彈琴又能看見什麼呢?讓我們這一代全部抱著遺憾而成長,面對自己花了時間金錢所學習的才藝,最後的收獲只能算是對於藝術有著「崇高」的品味,講究音樂非古典不聽,為了看藝術作品專程去住巴黎之類的奇怪舉動,這些看似崇高的品味,卻是手不能畫,琴不能彈。那種品味說穿了,不過是孤芳自賞,一種聊慰遺憾的心態罷了。

父母大費周章讓我們上這些才藝課,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從來沒有問過我媽。我想,其實理由很簡單,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學吧!我表姐表弟,我三個堂妹,他們都學了鋼琴了,我怎麼能夠不學呢?算是中產階級的父母應該克盡職責的一部份,卻道盡了台灣父母一個共同的心態:「花錢買個安心」。

諼諼也五歲了,才藝這個議題漸漸浮上台面,年初回德國參加朋友的生日宴會時,看到以前認識的小貝比突然間都長大了,他們皆上台表演才藝,彈鋼琴、吹笛子、唱歌樣樣都來,諼諼還小能表演什麼呢?那時候沒有去思考,後來才知道,他有一項與生俱來的技能,就是凡是聽過的CD故事,皆能夠照本宣科地說出來,說個十幾分鐘,一句也不漏。朋友就說,為什麼他沒在她的生日宴會上表演「說書」呢?對啊!我怎麼沒想到,這也算是值得好好栽培的才藝呢?才藝不一定要是彈奏樂器、唱歌、畫畫啊!

發掘孩子的才藝變成了每個父母必修的一門課,我不禁感嘆道:在德國也不例外。回首前塵,反思自己的童年,此刻面對孩子的才藝教育,不想花錢買安心,反而覺得學才藝是一段沒有必要走的路。就算現在讓他去上中文學校,抱歉!在我們家,中文不算是才藝,算是母語教育,一定得上!上完中文課,下午接著上繪畫課,也沒有真心把這門繪畫課當成才藝,也只不過,要讓孩子在中文環境中多待些時刻,小孩子本來就應該多塗鴉,更況且不用額外接送,何樂而不為呢?

但從中我也發現,德國的父母眼中的才藝和台灣的父母眼中的才藝,有些差異。台灣人重視學習某種可以看得到,可以表演的技藝,像是樂器、繪畫、電腦、英文。其實德國的父母也是會讓孩子學習樂器、繪畫或是外文,而他們的外文就很多種了,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俄文等等,他們非常注重外文教育。但比起學習技藝,他們更注重學習休閒,我所認識的德國人裡面,女孩子都學過騎馬,男孩都學過空手道或是足球,甚至有會開小飛機的,有會駕帆船的,對他們來說,休閒屬於生活中的一部份,學習休閒活動比起學習技藝來得更重要。

大體上,每個德國小孩或青少年都會固定參與一兩項的課後的運動訓練,他們稱為club,熟知足球的朋友應該很熟悉這個字眼,沒錯!歐洲足球的結構,金字塔的基層和頂端都叫club。德國人的想法跟台灣人不同的地方是,讓孩子參加這些運動項目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運動習慣、耐心與毅力,還有最重要的是休閒,並非希望孩子學習什麼技能,展現才華,更不信學藝術能夠開發左腦之類的說法,去參加club只不過是要讓小朋友放學後,消耗多餘的精力,讓孩子的發育更為協調均衡罷了。日後,孩子在讀書工作之餘,能夠懂得休閒。其實他們的才藝教育就是休閒教育。

我有一個朋友,很愛騎馬,為了保持這項愛好,特意買了一匹買寄養在農家,德國是全世界飼養馬匹最盛行的國家,也是培育優良種馬最成功的國家,全德國到處有馬場,要騎馬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何必要費事自己養匹馬,不但寄養要花錢,就連運輸也需要購置特別的車廂。況且她既不參加職業比賽,更談不上是個業餘好手,但是她堅持要買匹自己的馬,理由很簡單,因為唯有如此,她每天才會風雨無阻地去騎馬,馬一定每天要奔馳,不能只圈養在農舍中。擁有一匹馬,就對馬有責任,不光是飼養的責任,反正農家會照顧馬的「飲食起居」,更重要的工作是讓馬每天奔馳在原野中,而這項工作,無人代勞,農家只負責養,不負責騎。那她為什麼每天要大費周章地去騎馬呢?因為唯有如此,她工作上的壓力才能等到紓解。這種想法無非是要健身運動,紓解工作上的壓力!讓生活更均衡罷了!沒錯!就是休閒!

我有一個朋友是英國人,我們之間就曾經進行過一項有關才藝的對話,幾近參禪。從小他爸媽就培養他們兄弟姐妹三人學樂器,三人皆學了小提琴和鋼琴不等,其實最精彩的是,他父母為了他們,常常開著車載著他們到歐陸「巡迴演出」,到處旅行,讓他們的青少年時期過得非常地豐富精彩。雖然他們長大成人後,無人從事與音樂有關的工作,但是他們都很感謝他們父母長年來的督促與陪伴,因為他從中瞭解到,人生不是只有「拼」:小時候拼學業,長大後拼業績(在科學界拼論文也算是拼業績),人生中應該有一件讓人樂在其中,放鬆紓解,不必「拼」的事情要做,對他來說就是拉小提琴。我聽之後,非常地感動,小提琴讓他進入「非現實之境」,無目的之目的,一種純粹為自己而拉的樂趣。我想,學才藝的終極目的應該是如此吧!可以放鬆自己的方法,那不是休閒是什麼?好可惜,我錯過這種境界。

小姑很會畫畫,房裏擺設的一幅幅的美麗油畫都是她自己的作品,但是她從未受過任何正式的繪畫訓練。孩子的爸很會下棋,曾經贏得各項比賽,但也就只是在放學後自己去參加西洋棋社團。他們甚至自己學吉他,學鋼琴,但都不是才藝班培養出來的,他們喜歡才藝,自學才藝,不需要父母接送去上課,而且都是靠自己摸索發掘,而培養出來的興趣,換言之,他們學的不是父母所中意的才藝。除了自學才藝外,相較於我們台灣人,婆家學才藝還有一項特色,就是上面所說的,非常注重運動方面的才藝:比如他學過潛水、滑雪、空手道,小姑她們則學騎馬,雖然這些高難度的運動也需要花不少錢上課,但運動技能通常是很快就能學會技能,不需要父母長期往返接送,更無法在家練習,更不需要經年累月地繳錢。更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屬於休閒活動,登山滑雪,潛水衝浪,騎馬射箭,上班上學之餘,散心解壓的休閒活動。

能會一項才藝有多重要呢?小姑上班煩了,把自己關起來作畫,孩子爸爸寫程式煩了,專心下棋。畫畫和下棋無關業績,你說有什麼重要的?當然重要啦!這種單純只為自己的境界,幾近存在主義:所作所為不為什麼,只關乎自己的存在。

於是我開始思考,我們台灣父母每天勤勤懇懇地送孩子上才藝班,所付出的時間金錢不少,我們最後到底回收了些什麼?這些才藝到底能不能夠對孩子的人生起個根本性的作用?是否能夠達到「只關乎自己的存在的境地」?在未來,我又應該為孩子安排什麼樣的才藝課呢?小時候學的鋼琴和畫畫,並沒有讓我臻至存在主義的境界,後來幾度想再開始練琴,總是覺得自己彈得太吵了,更別談享受獨樂樂的境地。當下,我馬上明白了,首先!必須經過天長地久的練習,而且還要經過父母不斷地督促在家練習的的,專門製造親子衝突的那種才藝要馬上剔除掉,那就是學樂器。除非孩子自己主動想要學,而且要約法三章,願意一直學下去,而且要自己主動練習,否則我沒空奉陪。拉提琴的好友的一番話很動人,但我有自知之明,無法將孩子培養到那種境界。

經過一番思考,考察了歐洲人對才藝的觀點之後,我想,學才藝首先應該要把訓練體能心志的,運動方面的技能放在首位。音樂繪畫可以免了,但是運動健身不能免,這一點往往是最為台灣父母所忽視的地方。看清這一點之後,才算解除了我對才藝的焦慮。

孩子已經跟我說好了,而且是他自己主動提出的,他要學馬術和劍術,但這兩項運動都不收小小孩,都只能等他年紀大一點再說了!本來想以日本劍道取代劍術的,日本劍道注重心志的培育,所以強調從小開始訓練,他現在五歲就可以開始練了,而西洋劍要等到三、四年級左右人家才肯收。日本劍道都是集體練習,收費便宜,而西洋劍要經過比較長期的個別指導,加上裝備,收費昂貴。無奈孩子不想學日本劍道,堅持要學西洋劍。為什麼孩子不能變通一下,就算喜歡劍術,暫時以日本劍道代替又何妨?反正兩者都沒學過,不是都一樣嗎?孩子想成為騎士,而在他心目中西洋劍和日本劍道就是不同,毫無通融之處。

後來,我也放棄了說服他,先等幾年之後,再讓他學騎馬和劍術吧!那時候孩子也大了,更瞭解自己了,我想學才藝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的興趣放在首位,才有辦法達到那種只為自己存在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