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自學需要課外活動嗎?
在家自學需要課外活動嗎?其實我們沒有特別為孩子安排什麼課外活動,每天大多任由他自己讀書來「消磨時間」,這成為我們在家自學的基調。我們並不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在參加活動上,更沒去看看別人的孩子都在學什麼?父母要怎麼教?我儘量減少活動,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閱讀,學習和討論,而孩子讀的書,我大多也都跟著他讀,以便於一起探討,一起發現問題,這有利於瞭解孩子的想法和興趣,讓我們隨時隨地將目光放在他目前所學習的主題之中。父母一起讀了,一起學習,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重視他目前所探索的課題,這會給孩子無比的信心,無比的動力,讓他讀完一本,還會再想讀另一本,一直讀下去。
比如,前幾天我們去博物館看了恐龍之後,他就常常畫恐龍,試著自己寫出恐龍的名稱,我也在週末時,從圖書館借了更多的恐龍書給他讀,父子倆一起描繪書中的恐龍,一起用樂高拼出恐龍來玩,我也向圖書館借了三本樂高「指南」給他參考,這三本書教會了孩子一些「技巧」,在發揮想像力之下,讓他把方方正正的樂高拼成活生生的生物。這幾天就自己用樂高拼了個大藍鯨:世界上最大的動物,這隻藍鯨看起來很像在博物館看到的鯨魚骨架,可見那次的博物館之行,不是只是去看恐龍而已,其他的動物也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說我們家的課外活動嘛,其實都很陽春,沒有豪華的海外旅行,大概只有這樣子了。
浸在家中,泡在書中,似乎不符合教養男孩的原則,男孩就是要野,要踢足球,要釣魚抓青蛙,要騎越野車。對於一個四五歲的小孩來說,這些似乎都是時候還不到的活動,等他八九歲再說吧。再者,我也不是怕孩子參加活動之後就會把心玩野了,老實說,我們剛到澳洲,人生地不熟的,實在是沒有活動可以參加。
其實我很羨慕一些台灣在家自學的家庭,擁有足夠的時間精力金錢,為孩子安排那麼豐盛的活動,我知道,這些活動也能讓孩子找到同儕,找到共學的學伴,自學的孩子容易孤單嗎?需要學伴嗎?我也想為孩子找到學伴。然而我們什麼活動也沒參加,也還沒找到自學團體。課後共學嘛,那更不用說了,雖然在雪梨可以找到很多課後輔導的活動,類似台灣的安親班,但這些並非有相同理念的家庭所共組成的共學團,這些安親班大多是政府或社區組織安排的,由政府資助學費,我們沒有永居簽證,還沒有資格享有這項福利。這裡的學校無論小學中學,一律三點鐘放學,當然沒有那麼早下班的家長,孩子往哪裡去呢,他們就集體去這些安親機構等候父母下班的時間。其實澳洲的小孩跟台灣的孩子一樣面臨著沒有大人陪伴的問題,澳洲稅非常地重,沒有雙薪家計維持不下去,大人忙著賺鈔票,有誰願意花時間陪小孩一起課後共學呢?
諼諼每天閒散在家,既沒去上幼稚園,更遑論去安親班了。那在家做什麼呢?玩玩具嗎?其實也不是,很單純,他就只是在家看書而已,讀書對他而已是最有趣的活動。我們在家裡也沒有多媒體設備,像電視或是家庭電影院,甚至連台音響或是收錄音機都沒有,上網也很有限,家裡面更沒有滿山滿谷的玩具讓他玩,經過幾次搬家後,嬰幼兒時期的書早早都送人了,他現在在讀的書都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我們搬來澳洲時,只從德國扛來了一箱的玩具和書,算來也只有30公斤,而這些就是我們在家自學的基本材料了。
若要算有安排課外活動的話,只能算我們固定每週日全家一起出遊這一項,因為小孩也不是跟著我們出去外面走走而已,我們看見貝殼撿貝殼,看見鳥談談鳥,我們昨天還在河裏面找到了一隻水母,本來以為水母海裏面才有的,卻在河裡被發現,算是一種機會教育和野外教學,順便讓父母自己也見識見識一番。若光看書本上的海鷗,都是這麼自由自在地翱翔,我們是不會知道海鷗實際上有多麼「兇惡」。昨天去了一趟世界遺產鸚鵡島,整個島幾乎被海鷗「佔領」了,這些海鷗雖然沒有直接攻擊遊客,但是每一隻都露出咄咄逼人的嘴臉,諼諼曾經在歌劇院前面被海鷗給「搶走」了手中的漢堡,讓他心有餘悸。今天在河岸散步時,我們看見了一隻全白的巨大鸚鵡,這隻鸚鵡足足讓我們觀察了五分鐘,都沒有飛走,再行幾步路,我們就遇到了一對美麗的紅鳥,在草地上旁若無人地漫步,對孩子對大人來說,這些都是令人驚奇不已的美好經驗。說不定現在鳥類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過些日子,他也會要求要借鳥類的書來看了。
我們假日都留在雪梨閒晃,雪梨好玩的地方很多,我們還沒玩透透,連距離最近的藍山都還沒去玩呢!目前還不需要遠征到其他的城市。孩子很喜歡全家出遊這項課外活動,有時去海邊聽濤看海,有時沿著海岸遠足欣賞奇形怪狀的岩石,有時去博物館參觀,有時只是坐渡輪欣賞港灣的景緻。一般都是漫無目的地逛逛看看,但出遊時卻總是固定做同樣一件事,去吃同一家壽司店,甚至固定去歌劇院碼頭對面的麥當勞吃魚堡,然後回家再做豪華型的大魚堡來吃,雖然每次都對麥當勞的魚堡非常不滿,但是這種不滿卻熱烈激起了我們「創作」魚堡的念頭。若是說他有課外活動的話,這大概是諼諼唯一最喜歡的課外活動,吃魚堡。先漫步到渡輪碼頭,然後坐渡輪到歌劇院,接著衝進麥當勞,意猶未盡,在逛完港灣之後,回家的途中買材料,然後回到家,自己在家做魚堡,每次都玩得很盡興,吃得很盡興。小小孩最喜歡不斷地重複同樣的事情,我想吃魚堡,讓他每星期有所期待。
週六去上中文課也算是一項課外活動吧,因為他可以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上課一起玩,他蠻喜歡這項活動的。此外,最近讓他陪我去圖書館上英文課,順便選書借書,也算是一項課外活動吧!沒辦法,市立圖書館是唯一讓小孩跟著一起上課的地方。小朋友有辦法跟著媽媽坐在教室裡面長時間聽老師講課嗎?有時我們連上三堂課,長達六七個小時,小孩會不會哭鬧呢?沒問題,進教室前,我先幫他在圖書館裏選些書,抱一疊讓他讀個夠,在一旁讀累了,就玩從家裡帶來的玩具,他自己也有一本筆記本,玩玩具玩煩了,就把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字抄寫下來,我並不是很在意小孩聽得懂還是聽不懂,有沒有吸收進去,我想練練寫字也是件不錯的事情。我打算讓他參加圖書館所舉辦的閱讀俱樂部「reading club」,那裡有專人輔導小孩閱讀,諼諼若是參與這項活動,就有機會糾正他自己的英文發音。我還計劃每星期五讓他參加教會所舉辦的課後活動,除了唱歌吃點心外,也有兒童福音和說聖經故事,我相信孩子會玩得很快樂的。
一個星期七天,有兩天陪媽媽上英文課,自己順便去上閱讀輔導,星期五參加兩個小時的福音活動,週六去上中文學校,週日全家出遊。我家的課後活動可說是乏善可陳,沒有什麼巧思,更沒有新花樣,由於經年地搬家,我們對於出國旅行,更是興趣缺缺,不是不得已,我也很少特意安排旅遊活動,反而是,靜靜地待在家中,無事忙,是最令人期待的一件事情。
我的教養形態似乎在養一個女孩,傾向於靜態的活動,沒錯,我養了一個很愛說話的「安靜男孩」。就在孩子在學爬學走路時,我看到他那種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學習動機,那時我就確立了我的教養形態:我要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關掉電視電腦音響,避免參與無止盡的社交活動,唯有一顆安靜的心,孩子才有一顆讀書的心,媽媽帶小孩才不會疲憊不堪,於是我從不給孩子太多「刺激」。為了讓他安靜下來,我每天給他唸書說故事,久而久之他把他那旺盛的精力轉化持久的專注力,每天都有讀不完的書,畫不完的畫,自己學習,自己決定要學什麼,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夠專心一致,好像永遠不會厭倦。
不知道,他是否因此錯過了童年?沒有大型玩具,更沒有多彩多姿的活動可以參與,或許有些家長會說,童年應該是拿來踢球玩沙抓魚的,而非拿來啃書吧!如果要說童年的可貴之處在哪裡呢?我想,大概是這種無目的的目的性!學習對孩子來說,是人最初最原始的動力,這種動力就如會爬時,就要奮力扶著傢俱站進來的那種企圖心,如果這種企圖心能夠源源不絕地持續下去,孩子就不會是個討厭學習的孩子。而父母唯一所需要做的事,也就僅止於,不斷地讓孩子保有這顆企圖心,不會讓它燃燒殆盡。目前他專注於閱讀,也開始愛寫字,讀寫對男孩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先不論他開始得早,重點是,他能夠把它當成興趣來做,像組合樂高一樣重要。而父母要做到的就是,讓孩子一本一本地讀下去,字一個一個地寫成,像是樂高一樣,一塊塊地砌出來。雖然這是每個孩子成長必須經過的過程,能夠寫成一個字,沒什麼了不起的,也不需要大書特書。但是我們若無視於,每個孩子成長都需要這些過程,需要這些時間,需要安靜的環境,需要父母的鼓勵和支持,孩子就會慢慢地失去這種原始的動力,漸漸地對學習失去興趣,進而放棄學習。
把孩子做的每件事情都當成全家一起進行的活動來做,讓孩子會一直保持著高度的學習興致。我想,這是在家自學的終極目標。若每個小孩能發掘他們自己的學習動力,像是挖到了一口不會乾枯的井一樣,讓學習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不是只有在學校熬日子而已,這樣孩子的學習動機就會源源不絕,而非從外施以強迫和壓力才願意學習,這也就是我一直強調的自主性學習。如果孩子喜歡讀,就讓他讀唄,雖然有點偏食,偏愛閱讀,那我自己也順便跟著讀讀書,充充電,還問什麼,有沒有營養均衡的問題。
當媽媽的心裡卻很清楚,這一切都要他出自內心的心甘情願,心不甘,情不願的學習,學習的動機容易枯竭,求知的好奇心容易耗盡。昨天晚上,他自己問我,是不是每讀一次中文故事書就可以得到一張乖寶寶貼紙呢?我說我們早約定好的呀!於是,孩子昨晚在睡前就要求一起讀中文繪本,不是媽媽要求才肯讀哦!雖然讀的是漢語拼音,也沒有認真在認字,但沒關係,孩子願意主動地跨出第一步,我先讓他保持這種興致,讓他慢慢來,我們完全不趕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