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適時教育:敏感期



對於我決定讓孩子延後一年入學,明年讓他在家自學,對很多台灣人來說,簡直是件完全無法想像的事。放著現成的最佳學英語的環境,而不讓孩子去上學,反而在家和媽媽一起學中文,怎能放棄這個大好的機會呢?對於這個大好機會,我內心交戰很久。但我心裏明白,若是將孩子早早趕進了學校,他就會徹底地變成英文腦,抗拒中文的情緒就會更加劇烈,想要扳再也扳不回來了。再者,根據德國人的想法,晚一年入學,孩子比較成熟,對於他所要完成的事情也就越有自信心,何不給孩子一個從容的時間成長,何必凡事趕鴨子上架呢?

教育必須配合小孩的發展,在適當的時間給予適當的教育,在家自學的好處就是,父母有時間有機會清楚地觀察孩子的發展,知道什麼時間點該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該等待,什麼時候又該開始學習。在此,尤其要注意的是,孩子所有面向的發展的進度並非是一致的,可能某一方面發展得早發展得快,可能某一方面卻發展得晚發展得慢,有些開始得晚但是進展得快,有些開始得早但是進展得慢,特別是男孩子在發育上,特別有這種發展忽快忽慢忽早忽晚的現象。

諼諼很早就會走路(十個月),但卻很晚才開口說話(兩歲多)。很早就開始閱讀(十個月),但卻很晚才開始畫畫(五歲多以後)。很早就知道語音的拼音原則,並認得字母(三歲時),但是直到很晚才有識別漢字的能力(五歲多以後)。很早就會獨立閱讀(四歲時),但卻很晚才握得住筆(五歲以後)。很早就顯出高度的語言天賦(兩歲到三歲之間),但是到目前還看不出任何運算數字的能力。再複雜的文章無論英文,德文,中文甚至日文,只要聽過一兩次就能夠全部記住,但是十以後的數字卻是怎麼記也記不住。孩子的發育忽快忽慢忽早忽晚,比較慢開始的,也不見得是缺乏天賦,比如說:諼諼很晚開口說話,但不見得欠缺語言天賦,很晚開始畫畫也不見得是欠缺藝術細胞。到現在,十以後的數字還是說得離離落落,更別說數到一百,十以下的實物,讓他數,也常常數得不對,但我卻不因此斷定他就是天生缺乏數學細胞。我小時候在上幼稚園大班以前,不但會數到一百,也很會數二,四,六,八.... 也很會數五,十,十五,二十..... 但我的數學成績在升上國中以後,就每況愈下。學習是一條很長遠的路途要走,在家自學的好處就是,在長時間的陪伴之下,有機會讓父母知道,什麼時候對孩子來說是最佳時機,什麼時候又應該先緩一緩,而非完全按照體制的時間表。

先談畫畫。諼諼很晚才開始畫畫,很多小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畫了,他卻要等到五歲之後,也就是最近才開始拿起畫筆。畫畫和寫字其實是有直接關聯的,不會畫畫也就是手指的發育還不夠靈活,對運筆的力道的掌握還不足,握筆還握不住。先練好了畫畫,再學寫字,才會輕鬆。但是他的學習過程並非如此,四歲在美國上VPK時,每天要練習寫很多字,寫得很辛苦,筆根本握不住,雖然他最終學會寫字了,但是字跡不甚美麗,歪歪扭扭,寫得難以辨認。那時,我知道他寫字的時間還不到,也沒有強迫他多練習多寫。就在老師交代的範圍之內完成作業,交差了事就夠了,我知道目前這是他的弱項,不是強項,也沒有督促他多練習寫字,我知道我們必須等待。我們離開美國之後,我再也沒有要求他練習寫字,我知道,他的指頭發育的比較晚,握筆有困難,就像他當初比較晚說話是一樣的,後來也說得很好,寫字也是一樣的,我相信晚一點再開始練習,一樣也可以寫得很好。

直到最近,他開始畫畫了,並且一畫就畫得非常好,好像早就已經畫了很久一樣,而且充滿了童趣,跟當初他開始說話一樣,一旦開口就說得很好,好像完全沒有經過練習。我才知道孩子一直在等待畫畫的時刻到來,他一旦「決定」要畫了,每天就畫個不停,畫得非常有信心,畫得非常高興,馬上就把一本厚厚的畫冊給用完了。他畫的內容大都與他最近所閱讀的書有關,好像在寫讀後心得一般:城堡和火山,騎士和恐龍。有一隻恐龍畫得非常地好,無論是四肢比例,脖子的長度和幅度,都掌握得很恰當。這時我才深深地體會到什麼叫做敏感期,每個孩子對每件事情的敏感期不同,而每個時期孩子要做的事情也不同。大部份小孩兩歲就開始著色,三歲就會畫一些簡單的圖形,諼諼卻要等到五歲以後,才肯畫,在他認為他「畫得不像」之前,他就是不願意提筆。不然就是,他三歲時將學習焦點放在學英文上,四歲時,則是學習閱讀。所以,當時繪畫還沒「輪」到。現在,英文也學了,閱讀也會了,現在輪到繪畫是學習重點了。

畫畫時,他會在畫的旁邊加上註解說明,有時候甚至會寫出簡單的句子,我想,孩子已經啟動了書寫敏感期。而在美國所上的VPK的確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雖然他當時寫得很不好,經過八個月之後,現在重新提筆,所幸大部份的字母並沒有忘記,至少,他自己的名字還寫得很完整,可見練基本功夫是很重要的,基本功一旦奠定了,一輩子也忘不了。於是,我就給他買本可擦可洗的「練習本」,讓他多描字母的線條,我想,練習久了,26個字母,大小寫一共52個,加上10個數字,要學的也只不過是62個,應該不久就會寫好了。

此外,為了鼓勵他多寫字,我就和他交換信件,我不要求他所有的字要拼寫得正確,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只要他有寫的意願,我都會鼓勵他,如果一直要求孩子訂正所有的錯誤,孩子一旦感到太困難了,挫折感會讓他喪失寫字意願,這就喪失了讓孩子練習寫字的意義了。所以一開始寫得對不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願意不斷地寫下去,孩子既然啟動了這個敏感期,父母就要把握這個敏感期,切忌機械式練習,這容易讓孩子感到厭倦,多利用些技巧誘發孩子多練習寫字,多寫一些孩子感興趣的內容,讓寫字的興致生生不息。

相較於畫畫與握筆,諼諼卻是非常早就開始「讀書」了,「正式開始」是在他十個月大時,非正式開始在更早之前。不用懷疑,十個月大的小嬰兒不會說話,但是懂得利用書本來學習語言,認識這個世界。我寫了一篇「閱讀從零歲開始」,就是在探討小孩其實在嬰兒期就有「閱讀」的能力了,並且懂得利用書本來學習與認識周圍的環境,並且有能力辨別,書中所畫的車子跟路上跑的車子同樣都是叫車子,書中所畫的樹和公園裏面的大樹也都是叫樹,小狗無論時黑色,還是白色,無論是狼犬,還是臘腸狗,就叫做狗。孩子不需要看到塔才知道那叫做塔,不需要看到海才知道那是海,不需要坐過飛機才知道那叫做飛機,因為這些都能夠在書本上得知。這種認知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都與他在嬰兒期就開始讀書有關。等時間一到,閱讀敏感期一啟動,他屁股一坐,每天不斷地翻書,不斷地「指讀」,天天與書為伍,直到現在,對於閱讀的興趣有增無減,每天看書看得津津有味,和遊戲一樣把它當成工作來做,那是因為我們把握了他的閱讀敏感期,並加以培養與訓練,在他那麼丁點大時,就開始向圖書館借閱大量的書給孩子看,並說故事給他聽。直到現在,書伴隨著孩子成長,圖書館成了孩子的最愛去「玩」的地方。

諼諼三歲上幼稚園時,他們老師就教了字母,只是很機械式地認識個別的字母,並沒有教字母與發音之間的關聯性。由於他的語言中,德文和英文是同一語系的語言,他很早就掌握了如何把德文音轉換成英文音,或是從英文轉成德文的技巧,在他身上我們很早就發現了他的語音敏感期,他很早就懂得把兩個字母放在一起就會變成另一個音的拼音原則。有時和爸爸一起玩時,他爸爸就教他一些簡單的拼字原則像Baba,Mama,Hund之類的簡單字彙。這時候,我就趕緊把握孩子的語音敏感期,開始教導他phonics,讓他學習英文閱讀。說正格的,在所有的學習過程中,大體上,若能把握住敏感期,大人稍微給予支持,一般孩子都能夠自己學習,自己達成目標,唯有閱讀,敏感期一出現了,大人不是要把握而已,如果沒有經過一番的共同努力,孩子是不會那麼早就進入大量閱讀的階段。我詳細地記錄了,諼諼學習閱讀的過程,有興趣的人,請回顧「三語寶寶學英文閱讀」和「三語寶寶學習德文閱讀」。

從經驗看來,把握敏感期的適時教育似乎是一個快速有效的教育方式,敏感期還不到,無論大人怎麼努力,孩子就是不配合,那不少孩子不配合,而是時機就是還沒成熟。這也不是時間長短,時候早晚的問題,而是孩子本身還沒準備好。在孩子還沒認定他自己能夠勝任,還沒準備好之前,無論大人怎麼循循善誘,都是枉然的,孩子就是不啟開那扇門。我同時也必須指出,錯過敏感期了之後,父母若是沒有再花時間花精力繼續培養孩子,孩子就不再對於這件事情顯出任何的興趣。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諼諼兩歲半時,非常愛唱歌,唱到媽媽受不了。而我們家是一個喜歡寧靜的家庭,從來就不是一個喜歡音樂的家庭,諼諼會唱歌,主要在他會爬以前,我幫他做寶寶體操,一邊做一唱歌兒歌。沒想到,敏感期一到,他都把以前聽的兒歌給唱出來了,那時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從台灣帶來的兒歌CD,孩子非常地愛聽,從早到晚就是要求聽CD,甚至不會台語的他,連台語兒歌一字也不差地唱出來。後來聽兒歌這件事情漸漸被我們淡忘了,孩子卻也沒繼續唱歌。我現在想,如果我們當時有把握孩子的音樂敏感期,讓孩子多聽音樂,多唱歌,甚至學點樂器,把教育整個教育的重心放在音樂上,我想,孩子大概也能夠繼續唱歌的這項喜好,我們卻沒有培養他這項喜好,也沒有製造學習音樂的環境,常常讓他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之中。那是因為,我們兩個都不聽音樂,我們比較喜歡閱讀,最喜歡在安靜的生活環境中好好地品味一本書,也可能正是如此,諼諼他喜歡讀書不是天生的,而是環境所薰陶的,父母所造成的。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沒有任何聲光影像,就只有書了,於是諼諼從嬰兒期就深深地被書中的圖畫所吸引,後來更是鍾情於媽媽說故事,現在更是變成一個書蟲,每天讀書讀到半夜,不關燈。

可見,小孩的天賦,某一部分不是與生俱來,有一部分卻是父母培育而來的。我和他爸對於語言文字有興趣,於是小孩從小對文字發生興趣,似乎是理所當然。我並掌握閱讀敏感期和語音敏感期的出現,進行識字教育。孩子的爸爸俱有數學和電腦的天賦,哪一天孩子出現了數學敏感期,他爸爸可能會開始訓練他學數學吧。雖然目前,孩子數數的能力還很差,但將來也不一定就是欠缺數理方面的興趣。

總之,每個孩子對於自己每個時期想要做的事情有所不同,一個時間未到,或是錯失良機的教育都不是妥善的教育方式。什麼時候孩子才是準備好了,只有父母最清楚,我想,在家自學的優點,就是父母很能清楚地看到,什麼時候是最佳時機,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還太早,應該等待,這只能孩子和父母一起共同來決定。我想,體制教育所照顧到的是所有的人,並非個別的個體。而每個獨特的個體要怎麼教育,只有父母是最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