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三語教育的挑戰



通常的所看到的資料裏面都會提到一些,多語寶寶所會出現一些的現象,像語言發展遲緩,跟不上同齡的孩童,只大說環境的語言,最後變成單語人等等。有些現象,諼諼有,有些沒有。我跟所有的媽媽們一樣,很關心這些問題,但我想媽媽們更關心的是,我的孩子願意持續地和我說母語嗎?我的母語教育有必要繼續堅持下去嗎?在家教育很辛苦耶!孩子都窩在家跟媽媽說中文,那不是跟不上外面的孩子了?將來出去,英語差人家很多,怎麼跟社會上其他人競爭呢?說實在話,這些問題都是一直在考驗我的決心和耐心的試金石。


自學是我的夙願,但很現實的是,我還不敢把它當成一條永久的路來走。英語不是我們雙方的母語,我們又是無電視無影像家庭,孩子在家跟我們說中文和德文,讀的卻是英文,多奇怪的家庭組合啊!在競爭這麼劇烈的時代之中,我實在不敢冒險把自學當成永久的事業來經營。這最後的結果可能會是,孩子的中文比不上台灣人,德文比不上德國人,英文比不上澳洲人,現在英文和德文可以跟書本學,但是口語表達能力呢?孩子總不能說起話來像本書一樣。而中文呢?就算能夠順利成功地學會了閱讀,但是能讀到什麼程度的書籍呢?作文呢?


我很欽佩陳怡光一家人,在台灣實行在家自學的「冒險精神」,他們家和我們家狀況不同,陳先生的太太是波蘭人,通常爸爸要負責養家,媽媽在自學裏面的擔子比較沈重,書的來源是一大問題,孩子能不能得到足夠的波蘭文書籍,大環境既然是中文,當然中文書免煩惱,但中文是不好學的語言,尤其在讀寫方面,要很花功夫。若是爸爸時間上沒有問題,能夠擔任起孩子的中文教育,夫妻雙方配合得好,自然孩子的中文程度應該不足為慮。我們家的狀況則是,英文和德文的讀寫,由我負責教,剩下的則讓孩子自己讀自己學,英文和德文的聽說,英文有大環境幫忙,德文則是爸爸在負責。英文書來源不是問題,雖然才來澳三個月,但對於德文書已經是大感不足了,這裡的德文族群非常少,圖書館裏面找不到德文童書。最後,中文的聽說讀寫全部我一個人包辦,幸好在圖書館還能借到一些中文書解困。這樣的三語教育能夠保證孩子將來的中文比得上台灣人,德文比得上德國人,英文比得上澳洲人嗎?


而我們的自學方向又是往哪裡呢?我想,孩子大一點後,我們的自學最終還是要回歸學校,不只是怕比不上,而是孩子將來最終的出路要考慮。聽說有拒絕考試的自學家庭,但還沒聽說不要文憑的自學家庭,所有的自學家庭最終都是要面臨出路。無論我們將來搬去哪裡生活,我想,很現實的是,孩子自學最終還是要上大學或是上職業學校取得文憑。沒有文憑,沒有證書,就沒有工作,我們家沒有金飯碗銀飯碗讓孩子捧著,最終孩子還是要出社會的,自學最終離開不了文憑主義。即使如此,中文還要不要教呢?當然,我還是真心希望我的孩子跟我說中文,一直說到我老去。


在雪梨的移民中,華人家庭中是有名的出虎媽,補習班的廣告中,華人子弟在學業上特別有成就,但每每跟這些婆婆媽媽談起華文教育時,她們都很肯定地跟我說了一句話,英文比較重要,學中文沒有什麼用處。這句話非常地震撼我的心!心怦然一跳的是,難怪家族中不乏有移民到美國的親友,雖然都在台灣出生,但一去了美國之後,卻一一地變成單語人,中文完全忘光光。的確,在他們的人生中,或許正如這些婆婆媽媽所說的,中文在美國反正用不上,也沒有必要學,學了浪費時間。但我在想,我不要我的兒子上牛津哈佛劍橋,更不要我的兒子跟我說英文,但我要我的兒子跟我說中文,直到我老去。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有的是時間學語言,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母語呢?無論在美國或是在澳洲,在路上看到跟父母說英文的黃皮膚的小孩,比比皆是,為什麼他們的父母沒有要求他們說母語呢?其實這樣說也不對,為什麼遇到印度小孩跟爸媽說英文時,覺得很正常呢?


雖然三語寶寶比起雙語寶寶要學的多更多了,但是三語寶寶在面對語言轉換時,就不是二選一的困境了,而是三國鼎立的均勢局面。或許這是諼諼能夠一直持續著跟我說中文的一項重要因素吧!


既然認為說母語比名門大學的文憑還重要,就要勇敢地走下去,學語言是一條長遠的路,而且將會面臨到永無止境的挑戰,是一趟未知的旅程,路會引領我們走到哪裡呢?何必預先知道,何不靜靜地期待孩子所帶來的驚奇,這樣人生不是更有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