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30. Oktober 2016
雪梨也過中國春節
差異性教學
前天,我帶著諼諼出席小學入學面試。事先透過網路得知了,這所小學得到資優教育的認證。於是在面試中,我針對了資優教育提出了一個問題:「貴校的資優教育是如何進行?老師如何處理小孩之間的個體差異?」
校長回答:「老師依照不同的程度,將小孩分成幾個小組,然後進行教學,讓每個小孩依照自己的能力、速度來進行學習。依照這種教學方式,一個資優生可以加快學習速度、提前完成進度。」
同理,程度較差的小孩也能夠依照自己的步調來進行學習,而不會因為內容過於困難而放棄學習,聽起來像是一種差異性教學,照顧到個體差異的適性教育。
他們並沒有另外為資優生成立一個資優班,而是與其他小孩在同一個班級裡面學習,也沒有為資優生額外地設立特別的課程(即所謂的pull out或是enrichment),而是在日常的課堂上,依照每個學生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學習速度,來進行程度不一的教學。
換言之,老師要準備的工作相當地繁重,本來備課只要準備一份,現在卻要準備好幾份。對老師來說,工作不但加重了兩三倍,而且必須清楚地掌握每個小孩的學習狀況,才能夠進行分組。理論上聽起來很理想的一種教學模式,但不知道實際上進行起來,效果如何?
與pull out的每週兩個小時相較,差異性教學能夠時時刻刻照顧到孩子的個體性、尊重個體的學習步調,又可以避免跳級的缺點,不必離開同儕,與年齡大的小孩角力,讓資優生能夠保持較高的自信心。
特別是,諼諼在某些地方的發展較遲緩(寫)、某些地方發展較快(讀),這樣的教學法或許能夠既能夠等待他手指頭的發育,又不會阻礙到他的閱讀力的進展,除了自學教育之外,或許對諼諼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Moria Flaig
26. Oktober 2016
華生灣
22K是教育惹的禍?
台灣目前最為人詬病的是22K問題,但不少人把22K的原罪歸咎於台灣的教育太沒有創意,殺死了我們下一代的思考力,以致於新新人類的月薪只有22K。
我們太會為我們的老闆找藉口了吧!台灣人民薪資水平低,應該是老闆對員工過於苛刻吧!這應該是勞資之間協調的問題,怎麼能怪學校教育太沒有創意呢?如果當初學校老師告訴我們,就算是上台大也是只有22K,那小孩還要不要學習?
我想,教育的價值、學習的動機不應該以薪資來衡量。如果光是以投資報酬率來看,台灣的教育是不是太不值錢了?那你還要不要小孩子受教育呢?既然大家都是22K的命運,受不受教育都沒差,為什麼大家還要擠破頭上台大?
既然,上了台大也改變不了22K的命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學習、知識、學歷、研究,僅僅只是為了將來的工作嗎?這樣的教育目標是不是太過狹隘呢?為什麼教育不能只是為了小孩喜歡知識、喜歡學習、喜歡認識這個世界、喜歡思考問題呢?百分之百地純粹與單純。為什麼教育不能只是為了守護小孩子天生好奇、愛學習的心呢?
如果教育只是為了提高下一代的國民生產毛額,如果台灣的國民生產毛額最後還是被全球化給犧牲了,那政府還要不要花錢蓋學校?我們還要不要去維護那顆童稚之心:一種對於世界有著無限的好奇心、一種想要知道所有的知識的雄心大志、一種想要創造新事物的創造力。
諼諼一個小不點,對於錢一點概念都沒有,但是他常常告訴媽媽:「我要看完圖書館所有的書,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面對這樣的熱情,媽媽難道要潑孩子一盆冷水:「你爸爸讀到博士,畢業之後還要不眠不夜地做研究,最後也是只有22K的命,你又何苦把生命浪費在圖書館之中!」
難道學習不能只是小孩子的一廂情願嗎?小孩自己想學、喜歡學?都不行嗎?
若是教育一定要俱有經濟價值的話,那學校所有的科目怎麼都不改成只有:電腦程式、物理、化學、生物、經濟學、英文;學習歷史、地理一點都不重要,況且台灣也不是中國的一部份,中國史、中國地理更是無關緊要!不是嗎?母語教育也可以像新加坡一樣,完全放棄,因為英語最重要,中文難學、難寫、難記,對一個小孩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讓孩子每天練字,豈不是浪費生命,值得嗎?
大家試著去想!當小孩研究黑洞時,雖然現在的父母已經不會說,聯考不會考;但卻會說,求職面試不會因此而加薪!難道孩子的人生格局就要被這個22K給局限住了?
或許,大家會覺得我在說風涼話,歐洲人是出了名的高薪,我們又不會面臨到22K的困境。但是大家別忘了,歐洲的失業率也是出了名,在德國也有所謂的免繳稅、免繳保險的四百歐元的工作,相當於台幣的22K,叫媽媽怎麼不擔心呢!
既然,全世界誰也逃不了22K的命運,整個宇宙沒有一樣物質能夠逃得過黑洞巨大的引力,那孩子該做什麼呢?不如讓他專心於思考黑洞的奧秘吧!
Moria Flaig
27. Oktober 2016
澳洲小學入學面試
這一年來的自學生活,感覺上是一段很漫長的日子,孩子的成長豐富了我們的人生,讓媽媽的日子過得精彩,讓孩子的學習有所得,而輾轉之中,一年也就過了。
依照澳洲的法規,小孩在年滿六歲時,必須入小學,爸爸也認為,自學的孩子會有孤獨感,在找不到學伴的狀況之下,諼諼最好去上學。於是,媽媽忙著找學校、聯絡學校、報名、面試。
澳洲小學入學需要通過面試嗎?其實不然,一般公立小學只要繳交文件、完成報名手續,即使已經額滿了,他們也不能拒收在學區內居住的學生。而私立學校卻非如此,不但有名額的限制,而且還要經過面試,還聽說有些熱門的私立小學,在小孩出生不久後,就要趕緊登記報名了,為了就是要搶先得到名額。沒錯!跟台灣一樣,天下父母心,沒有國籍的不同。
對於新來的我們來說,我們沒有想過要去搶得先機,因為根本沒有那種機會,但我們卻也去報了一個設有資優教育的私立小學。大家不會問,媽媽的教育風格不是:教育DIY,怎麼捨得付昂貴的學費?就只是為了讓孩子擠上資優班?上私立小學單單就為了資優教育這樣的虛名嗎?
其實不然,這所學校卻是在我們學區中,學費最低廉的小學,只有公立小學的一半,是唯一一所我們負擔得起的學校。對於新來的我們,無疑是唯一的選擇。其實資優教育其實不是我們首要的看重的,而是意外之喜。
然而,入學前需要與校長和老師面試,這點也說明了,這個學校選學生,他們不收剛滿四歲的學生,在這一點上,就完全與公立小學不同,公立小學收剛滿四歲的小孩,無形中大幅度地降低教學品質,因為四歲小孩在發展上,能力較有限。但是諼諼已經滿六歲了,他們還會將他編排在Kindergarten(在澳洲俗稱為Kindy)嗎?
在報名時,我跟辦事人員一再強調,諼諼已經能夠讀寫、而且能夠自己藉由閱讀來學習,但他們還是說,按照制度諼諼只能被編在Kindy,但同時也說,面試時我能自己跟校長反應,他或許會考慮到諼諼個別的狀況,願意個案處理。
果然,面試時,校長是有備而來,大概是已經聽到工作人員說起我們的狀況,不但測試了諼諼的閱讀能力,還測試了我自己帶了的與太空相關的書籍,最後還進行了一連串資優生的測試:數理邏輯思考。
校長與家長面談時,問了好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一個剛要入小學的小孩是不是有點苛求?而且都是事先設計好了表格,不但詳細地盤問孩子讀寫、計算的學習,還問了孩子的強項與弱項,還仔細詢問了我們家的語言狀況,除了問孩子目前的語言能力、三語發展進程、三語之間的強弱關係、三語的讀寫能力之外,問題還包括我們夫妻各自的語言能力,我們互動時,使用語言的狀況,我們三人各自中、英、德三語的讀寫能力。
校長與我對談的同時,另一個老師則在一旁測試諼諼的「學力」,因為我專注於校長的問題上,無法注意到他們在談論什麼樣的問題,彷彿中,老師在測試諼諼的閱讀能力、拼字能力、基本的數字和幾何圖形的認知能力。
各自的面談與測試進行完畢之後,校長問了一下老師那一邊的結果,老師說,諼諼這個孩子的表現是一個謎,閱讀理解能力異常地好,擁有很好的科學知識,但是有時候要求他回答簡單的問題時,卻完全拒絕,比如,要他說出幾何圖形的名稱,他卻拒絕回答。
於是,校長針對孩子的狀況,自己直接與孩子做一番對談。除了一些基本的數學思考之外,還問了一些耐人尋味的問題:「太陽系中最靠近太陽的行星是哪一個?」答案是水星。校長再問:「那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是哪一個?」諼諼仔細地想了一下,他既非回答海王星,也非回答冥王星,更不是說Eris,而是緩緩地回答說:「還沒有被發現。」
校長和老師聽了哈哈大笑,異口同聲地說,這個小孩非常地聰明,大家心中都有數,那才是真正的答案,而非一般大眾所認知的海王星或是冥王星,這句話出自一個才六歲的小孩之口,是不是很耐人尋味呢?
於是,他們決定把諼諼編到二年級,一下子跳級跳了兩級,媽媽有點意外。另一方面,也擔心諼諼最弱的書寫能力,校長說,二年級的學生必須能夠寫短文了,他也得知了,諼諼五歲之後才開始畫畫,精細動作發展較慢,於是,要我在明年開學前,多讓他在家中練習。
最後還是逃不過令人頭痛的「寫」,但不久之後,媽媽就想開了。挑戰要孩子自己去承擔、去面對,媽媽怎能老是為孩子排除障礙、移除大石頭呢?學習有挑戰、有障礙,才能激發孩子去尋找解決之道,不是嗎?
Moria Flaig
24. Oktober 2016
豪華郵輪
孩子不能錯過科普
在近年來兒童閱讀在教育界鋪天蓋地地掀起一陣大熱潮,不乏有專家出書介紹各種童書,有些媽媽特別關注名家所開的書單,所謂「100本必讀給孩子聽的故事書」等等。因事關教育與荷包,於是談論童書、選購童書遂成為父母所關注的焦點。
然而,在各種類型的童書中,被關注最多還是繪本,在台灣專門介紹英文繪本的專書已經有不少了,連英文繪本的閱讀風氣都這麼炙熱,然而,卻沒有人對於科普類的童書投以關注的眼神!
以我自己對孩子的觀察來說,科普叢書在書單上非但不可少,而且是讓孩子發現興趣的敲磚石、開啓知識大門的金鑰匙。這些科普童書,並沒有我們印象中的枯燥無聊,馬上令人聯想到讀書考試,種種嚴肅的問題,導致孩童沒有心情閱讀。
其實不然,現在很多科普童書無論是設計、圖片、插圖、解說,都非常地吸引人,皆以讓兒童容易閱讀理解來構想,編寫得非常地精彩、有趣,連大人都愛看,小孩更是不可錯過,不瞞大家說,我們夫妻兩個最愛讀諼諼的書,到圖書館幫孩子借書,好像是為自己借書一般。
中文中所謂的科普類書籍,是相對於學術性書籍而言,適合普羅大眾閱讀。澳洲的圖書館中,泛以Junior None-Fiction來代表科普類童書,包羅各種學科領域:歷史、地理、各國文化、歷史、古文明、生物、自然災害、生態環境、醫學、宇宙星球、物理化學、科技、發明、機器、交通工具、機器人等等。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博學」,心想,閱讀科普、百科全書應該以「博」為重點,不少家庭喜歡買一套百科全書擺在客廳裡面「觀賞」,期望孩子偶爾會拿來翻一翻。
其實不然,閱讀科普不應該只注意到廣博,既然是敲磚石,應該先讓孩子專注在自己的興趣上,先深入某些主題,然後慢慢地觸類旁通,再擴及其他領域。也就是先限定範圍、鎖定主題和興趣是閱讀科普要把握住的要訣。否則百科式的閱讀,不但,容易流於膚淺,而且孩子也不易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
比如:就太空這個主題中,是諼諼愛極了的一個主題,但爸媽別擔心,不止有星星可以認識而已,書中通常還會介紹火箭、太空梭、還有一個孩子們最愛的火星探測機,於是孩子在探索太空這一個主題時,就能夠延伸到另一個主題:機器人。不然就是,孩子開始關注什麼是宇宙中最大與最小的東西。要解答最小的問題,我們馬上會接觸到化學元素與原子物理學這個兩個議題。
所以,科普絕不能錯過,它所包含的範圍十分地廣泛,又互相關連,又能很快地引導孩子去研究新的領域,一開始不必強調「博」,等孩子自己深入研究之後,自然就會將視野擴及其他領域了,發掘新的知識。
我們一家一早吃早餐時,在討論什麼?有一次,我們在討論黑洞在天文望遠鏡中看起來像什麼?黑洞強大的引力會讓光波的走向拐彎,所以在宇宙中看起來和實際很不一樣。爸爸解釋了半天,我還是鴨子聽雷,他興致勃勃地用紙做了一個黑洞的模型,讓我們好好地想想,光波拐彎的道理。
隨後,諼諼問了一串問題:什麼是宇宙中最小的物質?從書上,他讀到了黑洞的中心點singularity比原子還小,他也知道原子的構造,有核子、質子、電子、quark,隨即又想到了一個問題,遂趴在浴室門前對著門縫,問在裡面刮鬍子的爸爸:「Singularity比quark還小嗎?」最後他得到一個結論,singularity可能是宇宙最小的物質。
這些知識都是諼諼從一本叫『Space』的書讀來的,這本太空百科全書,我們全家人讀得津津有味,爸爸是這方面的專業,專門為我們解答疑難,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說,這本書讓我重溫學習的樂趣,黑黑的太空其實不是黑黑的,而是閃爍發光,非常耀眼,只是地球的光害破壞了炫麗的星空,讓我們看不到了太空的真面目,而這本書再度將星空的面貌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對孩子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讀物哦。
再者,諼諼也從這本書上知道了星星核融合的過程:從氫氣到鐵的不同階段。氫原子的質子數為一,一與一融合為二,形成氦原子,以此類推,不斷地融合下去(爸爸說這是最簡略的模式,實際上的核子融合非常地複雜)。
核子融合的過程也說明了一顆星星的命數,年輕的星星很明亮,進行氫的核融合,而紅巨星(Red Giant Star)的生命已經到了末期,它的核子融合已經分成好幾層,從最外的氫,進行到裡層的鐵,越裡層的元素越重。
最近我們又去了一次Australian Museum,曾經看到了一些隕石,有些隕石含鐵量非常地高,橫切面光滑金亮,說明了這顆天體的氣數已經到了最後。配合書中的訊息,從參觀博物館中得到印證,科普知識就這樣,活了起來,孩子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然而,看到這顆黑溜溜的隕石,既古老、又不屬於這個世間,說不定孩子也能夠對此有所體悟呢!
Moria Flaig
24. Oktober 2016
為什麼放棄自學
年終近了,這個學年快結束了,我最近忙著為孩子找學校、準備文件、與校長面談、等待入學通知書。同時,心裡也不斷地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放棄自學?
其實只有兩個原因,一、沒有學伴;二、爸爸不欣賞媽媽的教育風格。
關於第一點,我也曾經積極地幫孩子找學伴、找尋自學團體。但在澳洲,除了偏遠地區之外,自學的風氣並不盛行,在教會裡也都找不到自學的家庭。
此外,澳洲的移民族裔繁多,自學的家庭往往以族裔為核心,組成共學團體。在華人圈中,自學的風氣並不盛行;德國來的移民本來就非常稀有,遑論從中找到學伴;而澳洲當地人的自學團體往往集中在偏遠地區,在雪梨這樣的大城市裏,大部份的父母忙著賺錢,沒閒功夫在家教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要找到適合我們的共學團體,難上加難。
至於第二點嘛!媽媽這種專注於讀書的教育風格,對於歐洲人來說太過呆板單調,爸爸希望孩子多多接觸大自然、到戶外活動、多認識些小朋友、凡事動手做,但是這些都是媽媽不擅長之處。媽媽是典型的出身於大城市的宅女,大自然對我而言,有點陌生;爸爸則是出身於黑森林愛騎單車、滑雪、游泳、健行、愛擁抱自然美景的歐洲人,他老是笑我們母子倆就只會宅在家中,對於媽媽這種注重學力的教育風格,完全不欣賞。
再看公共設施,澳洲的博物館、動物園、水族館等所舉辦的教學活動,通常只開放給學校團體,個人完全沒有機會參與(我所指的不是參觀,每個人都可以入場參觀),我們等於缺少了很多社會資源。
再相較於美國,美國的圖書館有豐富的資源與書籍提供給自學家庭,澳洲的圖書館中,卻找不到任何自學的課程與書籍可供參考與應用。
諼諼明年入學時,雖然只有六歲半,對德國人來說並不算晚,孩子的爸也是等到七歲半以後才入學的,男孩子的發育本來就是較遲,所以晚一點入學並沒有什麼不好。儘管如此,對澳洲人來說,諼諼已經晚了兩年了。
之前,我並不知道四歲可以入學,只按照法規將入學年齡的五歲延後成六歲,我沒有想到,在實際的操作上,澳洲公立學校接受四歲的小孩入小學(晴天霹靂),今天我們在路上遇到鄰居,她也幫女兒完成了入學手續,但是諼諼卻是足足大她女兒兩歲。雖然我們也想依照爸爸家的傳統,七歲以後再入學,但是等到七歲半時,諼諼的同學卻只有四歲,這樣大的年齡差距對孩子的發展並沒有幫助。
此外,小孩在六歲之前,隨便玩、隨便學,都無所謂。但是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了,家裡與圖書館所提供的資源已經明顯地短缺,諼諼需要更多的資源來支持他的成長與學習。再者,讀書並不是當小孩最要緊的一件事情,當小孩最重要的事情無非是玩、交朋友、與他人互動。這卻是在家自學中最欠缺的一項。
在六歲前,諼諼對於交朋友這個概念,僅僅止於「一起玩」而已,但是六歲以後,他開始有交朋友的渴望了,常常去Play Ground等朋友,可見他開始珍視友誼的可貴,交友經驗對於孩子人格的發展是何等地重要,於是,在找不到學伴與共學團體之下,我認為,最好還是讓孩子去上學,因為在學校裏,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不是孤零零地待在家裡和媽媽守在家裡。
最後的原因是,我們最終會離開澳洲、回去德國生活。然而德國政府禁止在家自學,因此,我們遲早都要面臨入學的問題,既然沒有選擇,我想,還是依照德國的制度,六歲入小學,將來回去之後,才銜接得上。
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若能夠讓孩子一年上學、一年自學,不時地輪換,一方面孩子可以過一陣子的學校團體生活,一陣子之後,又可以專心地投入自己的學習與興趣之中,這樣一來,可以結合兩者的優點,倒是一個折中辦法。
在諼諼的心中也有掙扎,一方面渴望與同儕一起遊戲、一起讀書、一起活動,另一方面,也喜歡在家與媽媽守在一起,喜歡在家自由自在的感覺和氣氛。媽媽也捨不得孩子去上學,然而,該放手的時候,就得放手,孩子不可能永遠在媽媽的守護之下成長,哪怕是在外面會面臨到更多的挑戰,更大的挫折,媽媽的斷捨離、放開孩子的手,讓他獨自去面對這個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的世界。
Moria Flaig
25. Oktober 2016
教育一定要有用嗎?
其實這不是台灣的問題,可說是普世的現象。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苦、自己的付出沒有回收呢?天下父母心,可說是沒有國籍、文化的差異。教育一定要有用,怎麼「有用」?言下之意,有所學要能夠有所用,有所用就要有所得,教育有沒有用指的是,有沒有「所得」而言。
我在美國時,一個美國友人讀的是經濟學,卻談起當初自己最想學的是音樂,問她為什麼放棄音樂?她卻說,遭到父親的反對,他不想把白花花的銀子花在沒有用的事情上。我的心頭一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最尊重孩子的意願的美國,也不例外。另一個朋友修的是阿拉伯文,人人都以為,他想去阿拉伯賺石油大亨的錢,非也!非也!他想去阿拉伯傳教啊!把學歷當成賺錢的工具,不是只是存在台灣父母的心中,可說是普世的現象。
說起婆家,也沒有高尚多少。當初,我們來澳洲時,婆家知道了,我們的簽證種類需要付昂貴的學費之後,那一頭馬上傳來的話卻是,等回去德國之後再入學吧!我心中馬上一涼,教育的價值在他們眼中也不過是如此。現在,我們在找學校,舊話重談,他們還是那一句老話,怎麼不等回去德國之後再入學呢?他們也不想想看,回去之後,孩子是幾歲了?
我和外子對諼諼教育的態度,充滿了矛盾,不只是夫妻之間的矛盾而已,而是爸爸那種日耳曼既浪漫又過於實際的觀點,實在是太矛盾了。你們聽聽看,爸爸那一頭傳來的話:「學法文一點用處都沒有,妳幹嘛老是教孩子學法文呢?」
爸爸啊!爸爸,你自己當初也學了希臘文和中文。學中文嘛!談不上有沒有用,只能說是為了這個家庭;但你還去學了希臘文,而且還多學了古希臘文,是要去跟柏拉圖說古希臘文嗎?爸爸你自己做的事情也不是很有用,現在卻不讓我教孩子法文,法文至少比起古希臘文,有用太多了,你老是以有沒有用來衡量孩子的教育,不是矛盾之至嗎?
再者,那一頭不時又傳來:「怎麼老是要孩子寫字,要他多畫畫,畫畫很重要呀!」媽媽不禁心裡面嘀咕著:「你不是說,要有用才要學嗎?你想要他將來當畢卡索嗎?孩子隨便塗鴉的畫又不值錢,而寫字用得上一輩子!」
矛盾的爸爸,說話前請事先想清楚,難道孩子在研究恐龍時,將來就要當古生物學家?孩子在研究騎士時,將來就是要當歷史學家?孩子在研究太空時,將來不是當太空人、不然就是物理學家嗎?當初,孩子熱衷於救火車時,你難道要潑孩子的冷水:「別傻了!救火很危險,而且收入又不高。」當時,你也沒說什麼,現在只不過是學了點法文,就認為法文是沒有用的東西,拿它當箭靶,簡直無的放矢!
功利主義的教育觀與文化無關,說起實際,德國人可是嚇死人的現實。其實說穿了,每個父母都怕孩子栽進了浪漫主義的陷阱,最後弄的三餐不繼,無法養活自己,於是不時諄諄教誨、耳提面命:「學什麼藝術!這根本是浪費錢、浪費時間、浪費生命的東西。」不但自己嚇自己,也嚇壞了孩子。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卻都懷有一顆很不實際的浪漫情懷,媽媽我以前也讀了一大堆沒有用的書:社會學、史學、哲學、宗教學、日本學等等等。爸爸自己也常常一頭就栽進下棋、製作機器人,下棋很花時間;機器人則很花錢,然而,做這些無關痛癢的事情,有用嗎?
我算是一個支持浪漫主義的媽媽,不管有沒有用,只要是孩子的興趣,我一律支持。諼諼說長大後要當騎士,媽媽很支持,但進一步想,我會支持的原因,大概是因為這件事情可能性很低,媽媽從來沒有把這件事情當真,在這個時代當騎士豈一件容易的事情,還要入伊莉莎白女王的法眼,不容易啊!
若諼諼認真地說想要當漢學家,我大概會很擔憂,學漢學不如當水電工來的實際,以漢學文憑找得到工作嗎?媽媽怎麼這麼矛盾?既然不願意孩子學漢學,卻天天逼著孩子學中文,學中文將來有出路嗎?有多少人學了漢學能夠成為漢學家的?單看中國的經濟,這似乎還算是一件上算的投資。
最近,教會牧師娘建議我讓諼諼跟司琴學鍵盤,我心裏盤算得很清楚,諼諼對音樂沒有興趣,就算有興趣,經年累月地逼孩子練琴、送孩子學琴、付學費,最後就算是培養了一項興趣,那也當不成音樂家啊!這項投資非常地不上算,不如,想都不要想,那就不必去花那一筆冤枉錢。
然而,牧師娘自己卻跑去問諼諼,諼諼卻一口回絕:「我只對科學有興趣。」我們從來沒有引導諼諼認識音樂,他當然對音樂沒有興趣。小時候學過點樂器的我,心裡很清楚,學音樂要有決心,不只是孩子自己要有決心,父母也要有砸錢的決心。
然而,教育一定要有用嗎?爸爸啊!縱使孩子現在學點法文,就算將來用不到法文,但是一種語言可以豐富孩子的人生,就像認識恐龍、太空、騎士,都是為了讓孩子的生活更加豐富吧了!至於將來孩子要做什麼!留待他自己去發現吧!
然而,更要緊的事情是,孩子若是能夠樂在其中,就算要砸錢學音樂,只要孩子樂此不疲,媽媽一定支持。教育一定要有用嗎?所學一定要將來能夠賺錢嗎?當孩子在蓋樂高時,我們就一定要假設,孩子將來的出路就是當工程師、建築師嗎?就不能只是純粹玩玩、樂在其中、快樂無窮嗎?
Moria Flaig
24. Oktober 2016
Bondi Beach
閒置在桌上的作業
很不幸地,以媽媽那種台灣強迫症基因,在自學教育上犯了一個大忌:強制性學習。從諼諼對於學習中文的態度,就可以看得出來,強制性的學習模式非但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思考力、原動力,還讓孩子產生排斥的情緒,不但學習效果低落,最後還弄得家裡雞犬不寧。
學習中文如何自主?對一個小小孩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學習中文哪能自動自發?中文只能灌輸啊!灌輸!強制輸入孩子的大腦之中,否則複雜的中國字,孩子完全記不住。然而,今天卻有意外之喜,為什麼是意外呢?
一如既往,我們吃完早餐之後,剛好讀完了一課課文,孩子正翻開習字本練字時,爸爸卻宣布要帶他上博物館看隕石。媽媽心想,算了,咱們今天就甭自學了,於是,桌上擱著只寫了三個字的作業本,媽媽自顧上網回郵件去了。
等爸爸準備就緒、孩子換好衣服之後、媽媽目送他們父子兩個出門,回到餐桌上,卻看到兩頁中文作業已經歪歪扭扭地寫滿了。耶!我不是說只寫一頁嗎?也沒有說寫完才能夠出門,孩子卻自己默默地把字全部寫完,而且還多寫了一頁。這時,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小覷了孩子自動自發的能力呢?
這些日子以來,在媽媽的強制灌輸之下,雖然把一些字強力灌入孩子的腦袋裏面,但是這樣做,非但剝奪了孩子的學習的樂趣,還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排斥感。方法不對,情緒失控,媽媽心裡有數,卻不知道怎麼改善?只好求助於自己慣用的手法:「興趣引導法」,以孩子的興趣來引導學習。
諼諼最近研究的主題剛好是太空,於是我調整了中文課的方式,讓他動手作美勞,讓他自己製作繪本、畫出自己喜歡的火箭、太空船、太空人,然後將國字貼在圖畫上作為說明,媽媽只需要利用孩子所學過的字,外加兩三個生字,這樣子「漢字天文學」就成了。但大家會問,這樣剪剪貼貼不是既費時、又費力,效果會好嗎?
我們進行了幾次的太空漢字美勞課後,今天卻有驚人的成果。今天我們上到「秋千」這一課,諼諼不但自己認出「秋」字也有「火」,還在白板上一口氣寫出: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到目前為止,他從來沒能自己寫出任何一個字,今天卻一鳴驚人、令人刮目相看。這證實了,興趣能夠推動學習、幫助克服困難。就算先前沒有練過的字,孩子也能夠寫出來哦!
當然這一絲絲的成果,還無法成為自學中文的基礎,當下,我不得不認真地思考,是否借助於注音符號的魔力,有了注音符號,孩子能夠馬上知道發音,不需要媽媽也能夠自己讀出課文呢,是不是中文自學的推手呢?
Moria Flaig
21. Oktober 2016自學要有熱情來支持
網友在教育現場中,輔導了幾個離開了體制教育、在家自學卻不知所措的案例,這些學生一離開學校之後,就不知道該如何規劃學習生活。首先,他們不知道如何安排時間,不是沈迷於打電動,要不就是打電話跟朋友聊天,這種情況導致,非得要媽媽施加壓力來干預才行,於是弄得親子關係緊張,最後去找專家來輔導。
輔導的結果,孩子們都說,他們根本不會「自學」,又不想回到體制學校內,因為自學實在是太自由了,他們不想回去後被綁住。這些孩子大多是十幾歲的青少年,我不由得在網友的部落格上留言:十幾歲才開始自學是不是太晚了?但這幾天我卻在想,關鍵點真的在於年齡嗎?
或許,年齡不是阻礙自學的因素,年齡大有年齡大的好處,理解力成熟,可以自學數學和外文,而年紀小的小孩卻沒有這種能力。
我想,癥結點不在於年齡,而是在於,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們想學什麼,除了延續過去在學校的課程、內容與學習模式之外,他們並不知道他們自己是否有所追求,也不知道自己追求什麼,於是求學就變得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彷彿一艘沒有螺旋槳的船,無法向前行,於是只能隨波逐流。
我深信,自主學習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諼諼事先並沒有學過如何自學,但他的確每天都在自學啊!昨天晚上,他還跟爸爸討論quack(比原子的組合部件:中字、質子、電子還要小的物質),不由得讓我的眼睛亮了起來,問他怎麼知道這個字,還是那句老話,書上看到的。
小貝比都是自己奮力站起來的、自己學會走路的。這種自己學會走路、自己學會吃飯、自己學會說話的能力,人類天生就有,也有這樣的學習欲望,並不需要大人教導。同樣地,小孩子應該與生俱來就擁有這樣的學習潛能,也有這樣的學習渴望。但是,孩子越大之後,卻逐漸在群體中喪失了這種能力,變得不願主動求知了。
我想,這些小孩子不知道如何自學,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體制不是按照孩子的興趣與意願去設計的,而是以強大的壓力與脅迫來驅動孩子去學習,學習遂變成一種折磨、痛苦的經歷,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被動、不喜歡學習了。
以諼諼學習中文的歷程,就可以看得出來,在媽媽的強制之下,這種學習模式非但壓抑了孩子的創造力,還讓孩子產生強大的排斥感。我必須想辦法改善才行,於是想到自己向來慣用的手法:「興趣引導法」,以孩子的興趣來引導學習。
孩子最近研究的主題剛好是太空,於是我調整了中文課的方式,讓他動手作美勞,讓他自己製作繪本、畫出自己喜歡的主題,然後將國字貼在圖畫上,媽媽只需要利用孩子所學過的字,外加兩三個生字,這樣就成了。這樣剪剪貼貼不是又費時、又費力,效果會好嗎?
這樣進行了兩三次的太空漢字美勞課後,今天卻有驚人的成果,諼諼自己在白板上自己寫出: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他從來沒能自己寫出任何的字,今天卻一鳴驚人、令人刮目相看。這證實了,興趣能夠推動學習、幫助克服困難。
可見,自學不是把學習的地點改成在家看書,這麼簡單而已。自學需要有主題、有動力、有熱情在後面推動,不是買好了幾堆書本堆在書桌上高高的,要孩子按表操課,就成了。一個對知識沒有好奇、沒有渴望、沒有追求、沒有疑問、沒有解答欲望的人,就像一個沒有熱忱的科學家每天上實驗室,能發現什麼呢?浪費時間罷了!
以諼諼的情況來說,他的閱讀量很大、範圍也很廣:漫畫、繪本、少年小說、歷史、科普統統喜歡讀。但我借書不是隨便借的,都會圍繞著特定的主題來找書。最近最常借閱的書,除了「老鼠記者」、「Big Nate」、「偵探狗」之外,科普類的書則是全力集中在太空與機器人,相關性的主題則是科學實驗和發明等等。
有興趣還不夠,還要有研究的材料,書籍是最好的媒介。如果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可以全家上博物館找尋靈感和方向,讀者們!不妨試試看!
Moria Flaig
23. Oktober 2016
雪梨住家附近的大橋
自主性學習的關鍵
關於知識的吸收與學習,在我家幾乎只讓小孩自己學,並沒有額外安排上課時間,更沒有按照任何進度或是課程來學習,完全讓他自己讀、自己學,也沒有考試來驗收學習成果。
至於孩子讀什麼?學什麼?讀多少?學多深?什麼時候讀?讀多久?都完全由孩子自己決定、控制、進行;媽媽只是幫忙找書、搬書;爸爸則幫忙回答問題;出門時,大家一起發現新大陸,一發現到新的天地時,回家後,媽媽幫忙找書、爸爸幫忙回答問題,這樣就能促成一場新的核子分裂。
我家自學並沒有考試,而且是直線式地進行,沒有期中考、期末考、也沒有總複習,孩子能吸收多少、算多少,就算忘了,也沒關係。自問,自己小時候在學校學的東西,也都還給學校了,怎麼能怪孩子善忘呢!
有時候我拿著孩子看的書和孩子一起討論,卻發現,諼諼把讀過的內容全都記住了,根本不需要考試來鞭策。書上也沒有畫重點、他也沒有事先背書準備,怎麼能夠記住書中那麼多的訊息呢?原來就是因為沒有畫重點,也不知道什麼是重點,所以全部都記住了,再難的字,都能記得一清二楚。比如說,第一上太空的人是誰?第一個上太空的女人是誰?上過太空的那三隻狗叫什麼名字?名字皆是難讀的俄文,媽媽記不住,但孩子卻記得一清二楚。
這種悠閒地把讀書當成遊戲、完全自動自發、學習零壓力的學習;把背書當成看書、記憶書中的知識過目不忘、絕非是為了考試。聽起來像是個馬克思所描繪的烏托邦:上午釣魚、下午讀柏拉圖,完全沒有任何的外在壓力來驅使孩子去讀書,但是他喜歡。那孩子是如何學會自學的?重點就是他喜歡讀,千軍萬馬都阻止不了的愛上讀書。
要讓自學真正地達到自動自發的關鍵在哪裡?我想,有三個要素要掌握:第一,孩子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也就是良好的語文能力:拿起書來要能專心一致地讀下去,而且能夠持續讀個一、兩個小時。
第二,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且讓他盡情地研究自己的興趣:就算很長的一段時間,孩子只關注自己的興趣,對於其他事物視而無見,那也無妨,不要把孩子的興趣當成課外活動,而是要把它變成自學的主角。
第三,要全方位地去支持孩子的興趣:諼諼迷上太空,我除了向圖書館借出大量的書之外,假日時我們就帶他去博物館看太空船、太空衣、月球車、火星機器人。爸爸有時帶著孩子觀察星象,我們也計劃去天文台。今天爸爸帶著諼諼上雪梨大學的博物館,為了就是去看一顆古老的隕石。在中文課方面,我儘量地想辦法把中文的學習也運用在太空上,讓孩子自製繪本,將太空的心情故事畫出來。最後,小孩子不是喜歡假裝扮演嗎?就讓他扮演太空人吧!媽媽可以幫忙做太空衣、爸爸可以利用大紙箱做個太空船!這些無非都是要讓孩子所讀、所見、所思都沉浸在自己的興趣之中。
孩子本身的自律性、自主性確是自學能不能成功的鑰匙,但自主性學習卻是以上三種要素的結果:唯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書才讀得下去;唯有高度的興趣才有研究學習的動力;唯有父母的支持與帶動,才能夠擴展孩子的視野,讓書中所讀到的文字,變成可見、可觀察的事物,讓學習良性循環不已。
唯有良性的循環,孩子才能夠源源不斷地得到求知的動力,讓自主性學習源源不絕地持續下去。於是,自律性與自主性隨之而來,而非在自學開始之前,事先培養好的。
也就是說,當孩子一坐在書堆前面,能夠非常地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要探索什麼?想要知道什麼?還有不知道什麼?於是書本合上時,他會跑來找你聊天問問題,因為在書中找不到解答,在大人口中有可能得到他所想要的答案。
人常言,在家自學是一種為孩子量身定做的適性教育,非也!孩子的身量我們看得到,但是孩子的潛能我們卻看不到,所以,既無法測量,也無法定做,只能說是亦步亦趨。
伴隨著孩子的腳步,父母提供資源(書本、玩具)、提供刺激(參觀、旅行、聽講),讓孩子盡情地徜徉在自己所追求的事物之中。至於知識的吸收、消化,當然是要孩子自己來嘍!人吃飯不是也要自己吃嗎?更何況是讀書啊!
然而,自學貴在於啃書時所得到的樂趣,看一本介紹外太空的書和一本加菲貓都能夠同樣地樂趣無窮。沒錯!在我家,加菲貓也在自學的範圍之中哦!不會因為前者的知識過於冷僻,後者的笑料不斷,而厚此薄彼。諼諼兩者都同樣地喜愛,兩者都能夠愛不釋手。
Moria Flaig
17. Oktober 2016
Harbour Bridge
漢字天文學
雖然這幾天對於中文課倍感無力,但也不想因為中文結構性的問題,而放棄了孩子的中文教育,媽媽要另想辦法,所謂興趣是最大的動力,我必須要找到適當的方法來誘發孩子學習才行。
說實在地,以孩子的興趣來激發孩子對中文的激情,實在是太困難了。回想起去年,在諼諼對騎士最高昂時期,媽媽還曾經想要藉由騎士來拋磚引玉,卻遭到重挫。那時專程從圖書館借了一本騎士的中文童書,還把全文打在電腦上,製作成電子閃字卡,但是由於字太多、太難、遣字用詞太深,不適合初學者,而慘遭失敗。
這會兒我想起了去年的經驗,再度鼓起勇氣試試看,借助興趣來鼓勵諼諼學中文。於是我把太陽系的九大行星的字全部寫在閃字卡,幸好!除了冥王星的「冥」之外,每個字都學過。但認不認得,不敢保證,但值得一試。
先把太陽系畫在紙上,演練過一輪的閃字卡之後,我讓諼諼將寫好的馬賽克一一地貼在九大行星的旁邊,不久之後,就完成了:漢字美勞。一般孩子都喜歡動手做,以這樣的方式製作太陽系,來讓孩子識字,又快又好。在媽媽還不清楚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是金星還是水星之際,諼諼卻記得一清二楚,這倒不失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我再次以同樣的方式,讓孩子製作一本書叫做「太空」,每頁畫上一個行星,最後還加上了超新星、黑洞和火箭,與上次不同的地方是,諼諼一邊畫一邊解說自己畫了什麼,他非常重視細節:
在太陽上畫了太陽黑子、在水星外圍畫上薄薄一層大氣層、金星上畫了很多火山、在地球畫上了最深的海溝(Marianas Trench)、在火星上畫上了太陽系最高火山(Olympus Mons)與大峽谷(Valles Marineris)、在木星上畫上Great Red Spot、在土星上畫了Polar Hexagon、土星的星環較厚、天王星的星環是直立的、海王星的星環比較小、非常稀薄的木星光環則畫得非常地輕、在黑洞還畫上了Singularity(大小比原子小)、最後畫上了ESA的火箭。
反正,一直念念有辭,各個行星的特徵都是他從書上讀來的,媽媽一一詢問解碼之後,參考書上的描述,才看懂孩子畫的是什麼。
想要利用興趣來引導諼諼認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顯然地,以上的訊息全部要以漢字來表達有很大的困難。這本書完成之後,諼諼卻說了一句話,以英文來學習科學是最容易的,他不想要等學會了中文之後,再來學科學。
確實如此,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我們的中文教育何去何從?孩子為何要學習中國字?英文、德文不就夠用了嗎?何必苦苦逼著孩子學中文?媽媽是否應該網開一面?但媽媽還沒有想清楚,網應該開哪一面?顯然地,科學不是中文的強項,但是中文文字優美、詩句雋永,是孩子不該錯過的瑰寶。
媽媽想了想,於是翻開了一本德文的太空百科,抓到了了一個字Röntgen,諼諼馬上說出英文名稱X-Ray,相信很多人都知道X光是誰發現的,中文的翻譯來自英文,但是德文卻以發現者命名:倫琴。我就抓住機會跟諼諼說,如果你不會讀德文的話,不就少了知道X光這個字背後的訊息。可見多會讀一種文字是件多麼棒的事呀!
我再從同樣一本書上找到Yutu Rover,諼諼老是發成YouTube,經過我的矯正之後,他才知道這輛月球車真正的名稱叫做玉兔號,而送玉兔號上月球的是嫦娥三號。這兩個名字背後的意思又是什麼呢?媽媽不免要說出家喻戶曉的嫦娥奔月的故事,雖說是家喻戶曉,但是諼諼卻沒聽過。
聽完以後,諼諼卻問那玉兔跟Lunar Rover(月球車)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那輛機器人長得一點都不像兔子。問得真好!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火箭取嫦娥號,倒可以理解,同樣都是奔月嘛!而玉兔號大概是會留在月球上長陪伴嫦娥吧,因而取名為玉兔。
總之,在我家這種英文優勢之中,我只能盡力而為了!雖然,諼諼每次讀到天王星時老是嘀咕著:「為什麼不是Jupiter是天王星呢?而是Uranus?」因為他讀到希臘羅馬神話中,天神在希臘名為宙斯,在羅馬則稱為朱比特(Jupiter),木星應該取名為天王呀!對此,我又該說什麼呢?瞎編不出來!
Moria Flaig
17. Oktober 2016
諼諼相當偏食
偏食
德國人普遍都患有極度的偏食症,諼諼身上既然有著日耳曼基因,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他的偏食跟一般兒童不同,不是因為好吃甜食、零食、高熱量的垃圾食物而偏食。而是有著某種難以更改的飲食習慣:早餐與宵夜一定要吃燕麥片加牛奶或是優格,配上幾顆小藍莓、覆盆子或是堅果;而煮的蔬菜只願意吃番茄和綠色花椰菜,其他一概只吃生的,連胡蘿蔔也不例外。他的飲食習慣可說是超健康、超營養、超簡單,但卻是苦惱了媽媽。
諼諼的偏食在出門時,常常為我們帶來許多的不便,尤其在教會裡必須常常與弟兄姐妹一起吃飯,諼諼往往挑食挑到沒有食物可吃,只能常常看著我們吃,大家都問,你怎麼不吃呢?如果是與美國人聚會,他的味覺往往挑到只剩下沙拉和披薩,因為沙拉中通常有番茄,至少還有一項選擇。若是與中國人聚會,一看到黑黑的滷肉、油汪汪的炒菜,往往轉頭就走,怎麼都沒有聞到香噴噴的菜香味唷?
而老少咸宜大家最愛的雞塊,相貌和味道常常因為族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無論是美國的肯德基,還是中餐館的糖醋雞塊,或是現在教會裏最常出現的黎巴嫩檸檬烤雞,對諼諼來說卻毫無吸引力。但奇怪的是,他卻很喜歡吃我炒的麻油雞。我覺得,他不吃的理由大概是:沒見過就不吃。
星期日全家一起出遊時,我們一家人上哪裡吃飯?可惜的是,在我們家只有兩種選擇,不是吃日本料理,就是吃漢堡和比薩。日本料理是唯一我們全家三人都欣然接受的食物,因為我們都愛吃壽司。我也想嘗試別種食物,每次不是爸爸有意見、不然就是諼諼不願意吃,最後爸爸總是提出吃漢堡或是比薩的建議,我就說:「怎麼又只有漢堡?」爸爸一聽到媽媽這麼說,只好作罷,打道回府。或許,每回在媽媽提議吃壽司時,爸爸心裡大概想:「怎麼又只有壽司?」
在台灣人的觀念中,所謂打牙祭、飽餐一頓,無非是四菜一湯,外加飯後甜點,然而我們一家從來沒有過四菜一湯的享受。一家才三口,各人對於享口福的定義卻是天差地別。唉!好不容易可以在外面吃一頓飯,怎麼會只有披薩呢?
Moria Flaig
19. Oktober 2016
建行步道沿途怡人景色
反抗期
傳言中的反抗期終於到來了,我家最近頻頻面臨親子衝突的火爆場面,媽媽的耐性受到高度的考驗。本來是個小天使,現在突然變成小魔頭,媽媽應該怎麼辦?
一般來說,小孩子在青春期之前會有兩個明顯的反抗期,一個時間點是在兩、三歲左右,另一個約在六歲時。一個剛好是在入園前後,一個則是在入學時,都跟上學有關,會不會是上學才造成孩子的反抗情緒呢?
回想起諼諼三歲時,本來沒有打算讓他這麼早入園的,但是媽媽帶孩子帶得實在是太累了,想休息一陣子,於是等一戒尿布就馬上安排入園。我想,當時的反抗期應該是入園的理由,而非入園的結果,只不過,當時激烈的反抗情緒卻造成了「轉學」的後果。
而這次離入學還有一段時間,現在我們也沒有刻意引導孩子去做好入學的心理準備,因為手續都還未辦齊,學校也還未通知面試,不知道還成不成呢?我想等到一切都決定了,再教也還來得及,所以這次入學也非反抗期的原因。
我想,歸根結底,反抗期是小孩子的發展所造成的,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就會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翻轉。兩三歲的小孩最喜歡說的字是:「不!」。六歲的小孩最喜歡說的話是:「我要XXX!」聽了都讓人一肚子火。
諼諼三歲時的反抗情緒隨著搬家、換幼稚園而消失。而這次的反抗期會不會隨著明年的入學而結束呢?
面對有理說不清的三歲小孩,媽媽只能靜靜地等待暴風雨過境,轉學之後,媽媽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上學(美國幼稚園沒有適應期,一辦完註冊手續,就可以把孩子丟進園裏,是我自己要求陪讀的;德國的幼稚園則要求父母陪讀一段期間,讓小孩子適應了,才正式入園)。
但這次卻沒這麼簡單,應付一個六歲小孩的反抗期,什麼諄諄教誨、循循善誘、春風化雨全部不管用,就連威脅利誘(賞罰原理)也完全失效,最管用的卻是大吼大罵,孩子才能夠從酣醉中驚醒,沒錯!反抗期的小孩就像磕了藥、醉了酒,失去了理智,沒有下猛藥、潑一盆冷水是醒不過來的。
媽媽也不想這麼做,也一再地跟孩子說明,要媽媽不發火可以,但是孩子要有自覺之心,如果情況沒有改善的話,還是一味地我行我素,媽媽只好下最後通牒,跟孩子攤牌,什麼愛的教育統統收起來。
今天,我要孩子自己選擇,是要繼續跟著媽媽學中文呢?還是要媽媽完全放手不管、讓他自己看著辦?這時候,哭哭啼啼的孩子卻突然變得明理了,好像大夢初醒,也感到自己實在是太超過了。
諼諼在自己的房裡面壁思過之後,才緩緩地對媽媽說,他願意繼續和媽媽學。我想,孩子會反抗作亂,也只是想試探媽媽的極限,不是真的想要自己做主做王,因為自己的能力還不到,小孩子對於大人那種依賴關係,是非常地清楚的。
然而,這是大人控制小孩的手段之一嗎?很不幸的是,沒錯!養兒育女就像放風箏,一放一收,要恰當好處。
隨著年齡增長,小孩會面臨到自主性這種奇妙的經驗。什麼是自主性?每天只吃巧克力糖和洋芋片來果腹也沒關係?成日只看電視打電動也無所謂?兩三個星期不洗澡也不在乎?自主性不是任意而為、不是隨心所欲,與其說是一種自己做主的能力,不如說是自我克制的能力。
然而,我們說要讓孩子做自己,這不是說,孩子完全不需要管教。教養就像放風箏一般,孩子在自由飛翔之際,也是需要父母恰當的一放一收的控制。什麼叫做斷線的風箏?斷了線不是最自由嗎?但是斷線的風箏高飛之後,卻飛得不久,最終還是墜落地面、再也飛不起來了。
誰人願意自己的小孩子成了斷了線的風箏呢?所以啊!管教啊!管教!難唷。
Moria Flaig
19. Oktober 2016
遠眺雪梨港灣大橋
科學不是中文的強項
諼諼是一個很沈迷於自己興趣的孩子,目前他最大的興趣是科學。對於所有與科學有關的書籍(除了動物以外)都可以沉醉不已,過目不忘。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著,既然孩子能夠充分地利用他的閱讀能力來取得科學知識,那認識中國字不就變得很沒必要嗎?顯然地,科學不是中文的強項,而且等上三、四年之後,還不見得能夠讀上一本科普類的中文書咧!
我們的中文教育何去何從?孩子為何要學習中國字?就以他的興趣而言,英文、德文不就夠用了嗎?何必苦苦逼著孩子學中文?媽媽是否應該網開一面?
但媽媽還沒有想清楚,網應該開哪一面?中文的強項既然不是科學,但是中文文字的優美、雋永的詩句,是孩子不該錯過的瑰寶。媽媽的方向是不是錯誤了?不由得,思緒又往古文教育去思考。但是,填牛教育嘛!讓我唯一想要試試的只有中國的詩詞,美輪美奐,不可錯過,而現在的課本所使用的兒童文學也都很美啊!孩子卻無法欣賞嗎?
網開一面,應該開哪一面?有好幾次,我想提早教注音,孩子會注音之後,就算一時忘了讀音,也能夠從注音來認字。一轉念,對呀!當初我自己開始識字時,也只讀注音啊!諼諼不會注音,我卻要求他所有的字都要會讀,這不是強人所難嗎?我想,網開一面的,該是這一面吧!我的方法太強調認字了,讓孩子的挫折感太深了,難怪不喜歡學中文。
今天,諼諼自己卻發現了兩個注音符號怎麼讀,「大家」兩個字旁邊都注了Y,可能是與字母Y字形一樣,卻讀「a」,而引起了他的注意。的確,我應該教他注音的,孩子都能夠自己摸索出來了,可見他很需要注音的提示,這樣一來,媽媽可就輕鬆多了。
Moria Flaig
20. Oktober 2016
核子分裂式學習
前些日子我們去參觀Powerhouse博物館,是雪梨最富盛名的博物館,諼諼他們之前已經去過了,但這回卻是為了日內瓦來的原子加速器(Collider)特意再去參觀一次,此行對我而言卻是第一次。
然而,此行的收獲卻不在於對於原子加速器的認識,特展本身的內容太過困難,對於外行人來說,很難看得懂所以然,對一個媽媽來說,此行收獲卻不在於看得懂,卻是讓我留意起孩子的科學教育,開始觀察孩子的學習模式,我稱之為核子分裂式學習模式。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收獲卻是,對「太空探測」這塊領域終於有了更深層的體認,上回他們沒看到火星機器人的操作,這回讓他開了眼界,而且讓他間接地操作,具體的經驗總算是印證了書本上的知識。詳情請看最近的PO文:「火星模擬實驗室」。
回來之後,孩子頻頻詢問外子原子的問題,諼諼這個孩子對於超巨大的事物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像是巨大的恐龍、無遠弗屆的外太空、黑洞最神秘的Singularity、而核分裂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對他而言,實在是一件再刺激不過的事情了。
當然啦!媽媽也打鐵趁熱,在圖書館多借了幾本與化學和原子相關書籍,書本具體的示意圖讓孩子對於原子的結構有了初步的認知。
本來以為,孩子看不懂這些書的,原子的問題太過抽象了吧!但有時候,側耳傾聽他們之間的討論,還真懷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聽錯了,檢視一下自己的記憶庫中,對於核能的產生,核子分裂的原理,除了愛因斯坦這個名字,早就被我的大腦給刪掉了,不得不問爸爸了,如何導致核分裂?
簡言之,利用一個中子去撞擊原子,分裂之後產生巨大的能量,然後這些能量再繼續撞擊其他的原子,產生連鎖反應。問題來了,如何讓一個中子去撞擊原子呢?這裡就屬於機械工程的問題,製造機器不是物理學家要去解決的,爸爸並不作答。
然而,核分裂卻給了我一個靈感,感覺上好像是諼諼的學習模式:核子分裂式學習。也就是說,兒童的學習事實上不需要大人填鴨,不需要成日坐在課堂上聽講,更不需要為了考試啃書、背書。最終,兒童需要的其實是一顆去撞擊他的中子。說穿了,這不外是,我們所熟知的引導式學習。
與引導式學習不同的是,核子分裂式學習的重點是撞擊後、核子爐內的連續反應;而引導式學習卻重在引導,由老師帶領啓發,並不負責啓發之後的後續工作,也就是說引導式學習只管啓發,不管有沒有連鎖反應。
以前我自己還是學生時就常常在想,自然老師帶領著我們做實驗,看了精彩的實驗結果,然後呢?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好像少了什麼?就好像美麗的煙火,哇一聲,乍然而止。也就是有啓發,卻沒有核子。核子要有分裂的反應,我想關鍵點在於,我們要給孩子大量的閱讀資料,讓孩子自己閱讀、自己理解、自己學習,從閱讀理解之中會產生巨大的能量,然後才會繼續撞擊其他的核子,產生連鎖反應。
檢視諼諼過去所探索過的主題,嬰兒時期的先不論,就從他滿四歲以後,學會了閱讀來說,他曾經狂熱地探索過:騎士、中世紀、羅馬帝國、聖經、恐龍、太空、機器人等等幾個主題。
那顆撞擊中子卻來自於我研究黑洞的好友育君,她知道「Mike the Knight」這部卡通,一年半前我們回到德國時,就住在他們家,那時她英國老公買了一套德文版的CD給諼諼聽,諼諼愛聽極了,從那時候開始,諼諼的原子反應爐就產生了一連串巨大的反應。
先是對於騎士瘋狂地迷戀,閱讀與圖書館中所有與騎士相關的書籍,我們在德國旅行時,鎖定的目標全部都是城堡,買的玩具全部都是騎士。然而奇妙的是,中古傳說故事中的騎士屠龍,那種火龍與恐龍相貌神似雷同。
於是我們來到澳洲之後,諼諼開始瘋狂地研究恐龍,我們帶著他去博物館看恐龍,把兩家圖書館的恐龍書全部借光了,還意猶未盡,有一段日子乾脆去書店看書,因為那裡可以找到一些圖書館裏借不到的書。
然而從騎士還反應到對中古史的熱愛,中古以前是羅馬帝國和希臘時代,聖經裏面所有的記載都發生在這個階段,以凱撒時代為背景的Asterix(高盧英雄傳),曾經在我家風行了一段時間。騎士特異的裝備,讓諼諼對於與騎士相仿的事物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像是日本武士、三劍客、俠盜羅賓漢等等,但是在這裡可以找到的相關書籍不多,沒有書源可供探索。我想,若是我們生活在日本的話,他大概會瘋狂地迷上武士漫畫和日本歷史小說。
太空之旅的核反應,撞擊的那顆中子又是來自哪裡呢?我想應該是「老鼠記者」這套童書。之前,雖然爸爸在德國歐媽家找出太空樂高,帶領著孩子在澳洲新家蓋了一個太空基地,但是那時候諼諼還沉醉於中世紀之中。「老鼠記者」的時光機器才是真正地撞擊、產生核子反應的那顆中子。
從太空這個主題中所得到的連鎖反應就更多了:登陸月球、機器人、物理學、化學、機器發明等等。
其實我們要給孩子的東西並不多,其實就是那顆起連鎖反應的中子罷了!核子分裂時會產生極大的能量、極大的動力,這個動力促使孩子去探索、去閱讀、去學習、去記憶所閱讀到的知識、並且更進一步地對於相關的題目產生極大的興趣,讓核子反應不斷地繼續下去。
唉!這會兒,又不得不抱怨一下令人黯然神傷的中文教育,什麼時候諼諼的中文也能夠起核反應呢?只要媽媽投出中子撞擊一下,孩子就可以自己源源不斷地把方塊字學下去。對了!媽媽必須找到那顆中子。
我將這種學習模式稱為:核子分裂式學習模式。父母要付出的資源並不多,只需要一顆撞擊的中子而已。一旦核分裂一啟動,核子就能夠源源不絕地自己分裂下去。學習就這麼單純,看官們!你們認為如何呢?
Moria Flaig
17. Oktober 2016
達令港
教育實驗場
有人說,在家教育是把自己的小孩拿來當實驗,可憐的孩子,被當成白老鼠來飼養。
周遭的人知道了我家實行在家教育之後,那頭傳來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妳有沒有受過師範教育?」言下之意是說,沒有品質保證啦!
誰人不是自己的父母的白老鼠?世間有誰是先學會了當父母出了師之後,通過筆試、口試、是非、選擇、問答,得了結業證書才生兒育女的?
父母一定要受過師範教育才能夠在家教自己的小孩嗎?
而制式教育何嚐不是一座更大的實驗室呢?而且是父母自己過問不了、干涉不了、控制不了的實驗室。我說的不是,事事要參與過問學校事務的直升機父母哦!我說的是,以瞭解孩子的興趣與能力來引導孩子學習的那種參與。
家庭是個實驗室沒錯,在家教育是個完全由父母自己操作設計的實驗,但是至少是一種適性的實驗。因為父母能夠依照孩子的能力、興趣來設計學習內容,隨時依照孩子的學習狀況來調整難易度,並不需要考慮到一般群體的狀況。
因此,我們可以反問:師範教育就能夠保證教育的品質嗎?師範教育的訓練,是教一個小孩呢?還是教一群小孩?
教會一個姐妹是小學老師,一聽到我們在家自學,她馬上卻說:「生活在澳洲不可不知道澳洲的文化。」意思是說在家教育沒有機會認識澳洲文化,錯失良機。我正好奇地想聽她如何在學校傳授澳洲原住民文化時,她卻從櫃子裏(主日學資料收集庫?)拿出幾張水族館的資料,要我在家教諼諼。咦!認識水族館的鯊魚不是認識生態嗎?如何和澳洲文化牽扯上關係?難道澳洲文化是水族館?
我心裡不免要嘀咕:修完教育學分,也不是品質保證耶!一個老師分不清楚生態與文化,是不是有點難堪呢?
回到前面的問題,有誰先修完「父母學」再當父母的?為什麼當父母都不需要執照了?而當自己小孩的老師卻需要執照?難道教導孩子為人處事和教導知識技能存在著根本上的差異?
不可否認的。會有!像是數學與科學我比較不擅長,教的時候可能有很多錯誤。但是沒有關係,媽媽不會教的話,可以改變方式,讓書本去教,孩子自己讀,自己教自己。
換個方式,和傳統很不一樣,這樣子教,難道會比較差嗎?甚至不合格嗎?
Moria Flaig
15. Oktober 2016
水的力量
為什麼在台灣無法實現自主學習?
我常常在想,台灣教育的問題有一部分會不會是中文所引起的?漢字的學習不但需要很長的時間,也需要高度的制約與控制,規律的習字與反覆的記憶課文皆無可避免,才能讓孩子養成基本的讀寫能力。這種學習模式與自學理念中:引導啟發、自我探索、自律學習等原則相去甚遠。不幸的是,中文教育無論是在國內、國外都很難跳脫這個模式。
我家歷經這兩個多月來的中文教育後,很明顯的,孩子反彈的情緒很高,漢字的學習與我過去所採用的方式截然相反,自主性沒有了,興趣變成配角,孩子受到高度的制約與限制,研究興趣的時間被剝奪了,時間都被挪來練習中文了。以自主學習為理念的在家自學,突然之間變得毫無意義了。
最近我驚覺,中文徹底地擊垮了,我一路走來所建立的自主學習、自我發現的教育模式。英文閱讀訓練只需要幾個月,而中文的閱讀訓練卻要經年累月,借力於英文,我只消花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到圖書館抱回一堆堆的書,包羅歷史、地理、太空、物理、化學各種領域,不需要課堂教學,讓孩子自己讀、自己學、自己發現問題,這是一幅多麼美麗動人的景象啊!但是,中文課就完全做不到這一點:自主學習。
昨天晚上,諼諼和爸爸談論他目前最關注的話題:太空。他在書本上讀到了,探測火星有一個任務是要找到水,有了水,人類就能夠在火星上生存。諼諼隨即又問了,有了水,但是我們呼吸的氧氣要從哪裡來呢?這就牽涉到他關注較少的生物學了。爸爸回答說:「植物可以製造氧氣!」
諼諼就是以這種的方式來學習:先閱讀大量的書,等所得到的知識消化吸收之後,再與大人進行討論,又從討論中發現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然後啓動研究的好奇心,再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然後與大人進行討論,又發現了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如此循環不已。
然而學習中文很難以這種方式來進行,中文的難認、難讀、難寫、難記,基本功夫的訓練過於繁複,養成階段過於漫長,對一個小孩來說,這些困難猶如萬重山一般,難以跨越。
諼諼學中文非常地被動,離自主性很遙遠,媽媽也不想為了練字讓孩子枯坐一整天啊!筆握不住、線條寫不直、比例完全不對,字字東倒西歪,像是颱風橫掃台灣一般。媽媽不禁要問:「中文不適合小男孩子學習嗎?」試問自己小時候喜歡寫字嗎?老實說,寫字是我的強項,都得甲上,但是對於一個活蹦亂跳的小男孩來說,運動神經難以控制,寫字的技巧猶如要求一個大漢穿針引線,沒有女孩靈巧的指頭的話,實在是太困難了。
於是,我家的自學教育很弔詭地體現了兩個極端:自主與填鴨,既矛盾、又互相牽制。前者是以英文閱讀為基礎的科學教育,後者卻是以反覆背誦課文為基礎的中文識字教育。難道自主學習只能助力於外文嗎?中文教育註定難逃填鴨式的命運嗎?我不能將局勢扭轉為兩者互補嗎?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得不大膽地下一個斷論:要在台灣實現自主式學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至少在小孩進入高年級、在基本的閱讀能力養成之前,不太可能達成。在此之前,小孩的閱讀能力還未養成,孩子的知識來源完全得靠大人,也就是以課堂聽講的方式,才有可能取得知識。孩子不太可能以自我探索、自己發掘興趣來學習更深、更專精的知識。
回想起以前,自己第一次閱讀牛頓雜誌,卻是高中以後了(也有可能那時候才有牛頓雜誌)。我家購買的幾本「中華兒童百科全書」(不是全套)也晚到我上國中以後,但我家一年四季都訂閱國語日報。國語日報的確是一個訓練閱讀的優良讀物,但是對於想要深入地吸取科學知識的孩子來說,幫助並不大,所以在國小階段只閱讀國語日報的話,就顯得十分地不足。
當然啦!中文教育中也有鍾情於古典教育的族群:填牛教育,說是古文教育不能等,科學知識可以長大之後再學習。但這還是脫離不了填啊填!
我目前所關切的是:一個小小孩如何超越識字這一關,而不依賴大人的教導,在中文世界中自主學習科學知識呢?
Moria Flaig
17. Oktober 2016
從渡輪的角度看雪梨歌劇院
台灣健保有礙國際化?
最近逛網站,看到有個阿兜仔在台灣育兒,寫起育兒週記,在網上爆紅。我一向關切多語教育,不禁多留意了幾眼。作者的教育觀點,我很有同感。但是看到一篇對台灣健保制度的批評,我不得不為台灣出頭了。
說到我們家全世界走透透,多國經驗不算少,加上我和作者一樣,學的也是社會學,對社會安全制度的研究雖然比不上專家學者,但還算有點認知。
作者描述到,他的女兒在台灣早產出生,先不論保溫、看護的費用,但因為有些器官還未成熟,所以將面臨到龐大的醫療費用。所幸!她的媽媽是台灣人,出生以後不算外國人,所以自動納入健保。
另一家外國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寶寶早產,器官還不成熟,需要開刀。雖然過去他們在台灣按法規納稅、繳健保,但因為小孩子出生後是屬於外國人,按法律,外國人必須在台灣住滿六個月之後,才能夠加入健保,所以他們的寶寶出生後的一切醫療費用,健保無法給付。於是他們一家卻因為這個新生兒的到來,一下子負債台幣一百多萬。後來由善心人士捐款買單,才免除了財務上的危機。
首先,我同意作者的觀點,付稅人應該與公民一樣有權利享受社會福利。但是我不同意,把外國人納入福利體系是「國際化」的指標,這根本是兩碼子的事情。多國經驗告訴我,西方各國無不千方百計地想在社會福利上做功夫,來遏阻移民,有付稅,沒有享受福利的,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而已,在有些西方國家之中,這種不公平的情況更是嚴重,難道這是因為他們不夠國際化嗎?
在美國時,這種因為醫療費而破產的故事,聽得實在是太多了,難道你要以此指責美國不夠國際化嗎?
搬來澳洲後,我們既不是公民,也不是永久居民,所以沒有權利享受免費的健保(medicare),必須自己買私人保險,難道也是因為我們沒有付稅嗎?
再者,我們的小孩沒有權利享受義務教育,必須自費(只是公立學校哦!非常地昂貴,我們付不起),好聽的說法是,因為我們不是公民,所以政府豁免了我們這項義務,耶!納稅的義務怎麼沒有跟著被免除?美國政府有免除我們的所得稅耶!來了澳洲賺錢趕不上繳稅,先不論孩子沒有資格領取各項津貼,但沒有資格受教育耶?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對移民這麼苛刻?
這是因為澳洲不夠國際化所導致的嗎?最國際化的不就是澳洲?五湖四海、各色人種,走在街上要聽到句英語都有點困難了,盈耳而來的不是阿拉伯文、就是廣東話、普通話、不然就是Hindi,我還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族群,說閩南語的馬來西亞人,夠國際化了吧!
然而澳洲政府設立上百種千奇百怪的簽證,只差沒有標價(申請的費用視情況而定),這無非是千方百計地想要你口袋中的銀子。這麼國際化的國家若是對待移民一律平等的話,那澳洲政府的外快從何而來?聽說,這幾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投資移民都是中國人貢獻的,在這個國家中,錢不是與平等同義嗎?國際化不等於是花銀子買來的嗎?花不起銀子的人,在政府眼中,毫無平等可言!
再者,國際化一定是台灣要走的路嗎?本土化難道就是鎖國政策嗎?在歐洲各國對國際化、全球化,避之為恐不及之際,英國的脫歐、瑞典的朗克、瑞士的法郎,各國無不先要保護自己,誰願意輕易對國際化這個洪水猛獸敞開大門?這表示人家保守落後?還是人家懂得明哲保身?
人家外國人批評我們不夠國際化,我們就要傻傻地去做別人的犧牲品?彭明輝教授在部落格指出,日本工程師不會說英文,卻無礙日本工業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日本經驗告訴我們,國際化不一定是條必然的道路。
我自己就不欣賞國際化的國家,太沒有形了,台灣又何苦向國際化擁抱而迷失自己?在親職教育中,我們不是要鼓勵孩子做自己,然而我們的政府都羞於做自己了,我們要如何要求新一代的子民勇於做自己?
Moria Flaig
17. October 2016
大自然是最好的學校
一星期有七天,諼諼在家自學只有四天,其餘三天,一天上中文學校,一天參與課後活動,與其他小朋友共聚一堂,讓在家自學不是封閉式的學習,而有機會和其他小朋友互動、共學。然而對諼諼來說,最精彩的節目卻是在星期日。
夏令時間到了,白天變長了,我們帶著孩子去海灘、去健行、踢足球、坐渡輪、參觀博物館,一路上伴隨著諼諼嘰哩呱啦的德文,全家出遊對他而言是一個練習說德文的好時刻,可以天真、大膽地訴說著他的最愛:太空。太空除了星體之外,有什麼好說的?媽媽也很納悶,諼諼卻可以說個幾個小時都不嫌累。
不可否認,諼諼的自學主靜,自學之外,我們並沒有讓他額外參加其他的運動訓練,像球類、體操、防身術等等。因為孩子年紀還小,我不希望孩子的童年在趕上課之中渡過。
但也不想讓孩子因而變得孤陋寡聞,於是,但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和孩子一起徒步旅行,讓孩子看看全世界。我們常常是以疾走的方式來徒步,不是散步噢!在歐洲時,我們坐著火車到處旅行,而探幽訪勝時,則以走路居多。
孩子跟著我們走過千山萬水,我們一起趕車、一起看城堡、一起看山色、一起啃牛角麵包,這樣的旅行型態訓練了諼諼持久的耐力。山頭的霍亨索倫堡、世界遺產威瑪、Rudolfstadt的巴洛克宮殿、Erfurt與Stuttgart的動物園、博登湖岸,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
來澳洲之後,登山健行成了我們家最重要的體能訓練,沒有足球、劍道、跆拳道照樣也可以訓練孩子的體能。我們帶著他到處健行,一走就是幾個小時,他從來沒有喊過累,從來沒有落後要人等,更沒有要人背要人抱,他行走的速度和我們大人一樣快。
昨天星期日,我們去Manly健行,就足足走了六個多小時,孩子回家之後,照樣能夠和爸爸暢談太空談到半夜。沒錯!這個孩子的毛病就是,永遠不會累,好像永遠不必休息,睡眠的時間特別少,但是用腦讀書的時間卻非常地長。
健行除了訓練體能之外,還能夠讓孩子觀察大自然,除了欣賞美景之外,沿途中,我們經常遇到各種生物,像是一動也不動的蜥蜴、歌喉美妙的小鳥、動作敏捷的Possum、還有美味的火雞(感恩節快到了)。
最美好的是,自然現象能夠引導孩子去認識科學,像是風化的岩石、潮汐的變化、紅樹林等等,我們都可以在健行沿途中,找到解說教育的時機,讓孩子瞭解自然現象的成因,大自然成了最棒的學校,最佳的解說員。
我們昨天在路上遇到了很多蜥蜴,諼諼就問,為什麼蜥蜴根本不怕人,一動也不動靜靜地讓我們觀察很久呢?爸爸的解釋是,蜥蜴是冷血動物,現在是春天,大地剛剛回溫,氣溫還不夠高,所以蜥蜴以靜制動來保持體溫。
當我們爬上一個山頭眺望海口的太平洋時,諼諼就會大喊著,我們終於爬上了喜馬拉雅山的聖母峰(Mount Everest)。我家有一本介紹登山的書(世界上最難爬的山),他讀了之後,對於登山有著深刻的認識,現在爬上河口的最高處,河口的風光一覽無遺,我相信,他現在對於登山有了更深一層的體驗。
健行最美好的地方是,大自然讓我們遠離塵囂,當人潮湧入購物中心之際,卻沒有人想要認識大自然動人心魄的魅力、體會其洗滌心靈的力量。沒人欣賞恰恰正好讓我們全家有個避開人煙之處。
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正是雪梨健行路徑的最佳寫照,見不到人影,但是有時可以聽到人聲。然而那種放空的輕鬆自在,不但讓我們父母得以舒放心懷,也讓孩子得以到美麗的遊樂場遊歷一番。
大自然是最佳的學校,也是最完美的遊樂場。
諼諼專注看書的神情
萃取DNA後記
十月中旬,我們又進行了一次DNA實驗,這次我們將所加入的材料加倍,但草莓的量不變:一茶匙的鹽、四湯匙的洗碗精(非濃縮環保型),150ml純酒精。材料加倍的結果,得到比上次更多的DNA。
上次試驗之後,諼諼明顯地對DNA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他對生物學中的動物還保持著警戒狀態,但對DNA倒是很感興趣,要媽媽多借閱相關書籍。從書中,他知道了複製羊與一些外顯遺傳基因,也知道了他的捲舌是遺傳自他爸爸的基因。
我們的實驗看來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充滿了驚奇與興奮。更重要的是,實驗本身能夠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與興趣。本來對於生物學保持距離與冷漠的諼諼,現在也會要求閱讀生物相關的書籍(只要動物的圖片不是太多的話!),也開始認識基因與光合作用。
媽媽責怪他時,他卻回答說,我的DNA即是如此啊!意思是說,喜歡滔滔不絕地說話是因為他得了愛說話的基因,所以沒有辦法把嘴剎住。他也不會想想看,他的父母都不太愛說話,愛說話的個性不太可能是來自基因遺傳吧!
Moria Flaig
13. Oktober 2016
雨中遊Manly
今天不是週末假日,爸爸卻心血來潮要帶我們去Manly健行,但出門時,空中已經飄著毛毛雨,我心想不妙,但還是默默地跟著出門。
一到雪梨港圓形碼頭(Circular Quai),天空烏雲密佈,尤其往Manly的方向,也就是太平洋的方向,朦朦朧朧的,我心道:Manly那裡已經下起雨來了,這一趟根本不必去了,但還是默默地跟著上船。
果然,在河上風雨開始飄搖,海浪搖晃得非常地厲害,Manly渡輪是雪梨最大的渡輪,通常行船很平穩,不太會搖晃,可見這場暴風雨來勢洶洶。於是,下船之後,我們也不忙,先在碼頭吃頓午飯,再做打算。
吃完飯,雨已經停了,看見天上烏雲中開了天窗,以為已經雨過天晴了,於是我們一行三人放膽向前行。走了沒多久,沒想到一片雲又飄過來,起初我以為是浪高潑上了岸,濺到了身上,外套上也還撒著陽光,沒介意,又往前走了幾步,才意識到是太陽雨,不是海浪。
於是我們一家三口縮在松樹下躲雨,躲雨時,諼諼發現松樹幹上有一戳戳的黏稠物,我們父母當場來一節機會教育:松脂,埋入地下、經年累月之後會變成美麗透明的琥珀,有一些古生物就被保存在琥珀之中。
大家一定馬上聯想到「侏羅紀公園」,但諼諼並沒有看過這部電影,所以他並不知道這個情節,但是他從恐龍的書上曾經讀到,有一些古生物被保存在琥珀中,給了這部電影靈感。
沒多久,這場太陽雨也過境了,但是我們卻被雨淋溼了,加上風浪還很大,感覺有點冷,我們只好打道回府。
這場雨讓我想起以前在FSU(佛州州立大學),我經歷一次很怪異的雨,那時候我推著不到兩歲的諼諼走在校園中,不料迎面來了一場雨,一點都不誇張,真的是迎面而來,像是看到有人在花園裡澆水一般,而這水卻是從天上直接澆灌下來。我只好往回走,雨卻跟著我們,我們被雨追了一陣子之後,最後被雨趕上,我只好進去一棟建築物裏面避雨。
歸途中,渡輪搖晃得更加厲害了,但是在東方往太平洋的方向,卻看到一道彩虹,那艘大遊輪正是我們來時,在圓形碼頭所看到的遊輪,純白的船身,伴著七彩彩虹,朦朦朧朧的,感覺很贊!
健行雖然泡湯了,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平常看不到的景觀呢!
Moria Flaig
6. Oktober 2016
過目不忘
諼諼說,他把讀過的書都記在大腦裏,怎麼可能,媽媽實在是不相信。我知道小孩子的記憶力強,要熟記十幾本書,一點都不誇張。但諼諼讀過的書豈止幾百本,可是上千本,讀過上千本書,如何能過目不忘。
諼諼拿了幾本書要媽媽親自試試,我隨意拿起了一本漫畫「高盧英雄傳」(Asterix and Oblix),心想,漫畫都是對話,要都能記在大腦裏,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沒想到,他真的都記得。接著又換了一本「丁丁歷險記」、然後又換了登陸月球、行星等書,屢試不爽:媽媽讀一句,諼諼就接下一句。
媽媽想,有些書可能是讀過很多次,讀熟了,自然就記住了,但是諼諼堅稱,只要讀過一次就能夠記牢。於是我拿起英文聖經,我們雖然也常常讀聖經,但是諼諼讀經量還不算多。於是我要他讀一段福音書。讀完之後,馬上由媽媽一面朗讀、一面問關鍵字,果然都能夠回答。
聽說,小孩子的記憶力超強,有著過目不忘的能力,沒想到是這麼驚人,怎麼讀起中文卻是這麼吃力呢?
雖然我無意讓孩子的大腦當電腦使用,但仿佛之中,諼諼好像變成了機器人,問什麼,就答什麼,但感覺上有點不對勁,哪裡不對勁?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嗎?頓時間,媽媽有點心慌了:難道這是小孩子提早識字的後遺症嗎?孩子太忙於閱讀,以致於沒有時間幻想、發呆、做夢?
然而,有時候,諼諼也會一個人坐著發呆,口中彷彿念念有詞。跟他說話時,直嚷著別吵他讀書。的確他也有一個人坐著發呆、或躺在床上出神的時候,但我不知道這是在讀書,讀一本特別的書!諼諼堅稱,他讀的這本書叫做「Brain Book」,只存在他的大腦裡,每天都要讀上幾回。這哪是在讀書?簡直在做白日夢啊!
問他書本的內容,卻也說不上來,他說是用英文寫的,媽媽不懂的。但聽起來,大約與他日常看的一些冒險故事相仿,總之,是一本只能他自己看、不能分享的書。感覺上,好神秘喔!究根詰底不是什麼大不了的「Brain Book」, 根本就是在做白日夢嘛!這種書媽媽小時候也讀了很多。
聽了孩子的解釋之後,媽媽頓時心中放下一塊大石頭:幸好!幸好!諼諼不止會讀書,還會做夢,這表示他的大腦發育還很健全。
Moria Flaig
9. Oktober 2016
中文課要改變方針
春假中,我們只復習國語課本一上、一下,其他課業全部暫停,春假嘛!孩子本應當好好休息,但這三個星期來卻讓媽媽感觸萬千,逼得我非得改變自學方針才行。
隨著這幾天諾貝爾獎的揭曉,更觸發了我去反省我對孩子的教育:自家的教育是不是太過嚴格了?是不是限制太多?上課時間是不是太長了?是不是給孩子太少自由發展的空間?反覆地復習同樣的課文是不是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
自學本意就是要走出制式教育、呆坐教育、打罵教育、工業化的複製教育。然而,這幾個星期的中文課上下來,國字的難讀、難寫、難記,令我萬般地感到力不從心。哎!我的孩子終究逃脫不了呆坐的窠臼,媽媽終究也按耐不住火爆的脾氣。
自己花了很多心血、精力,刻意營造出來的自學、自律、自主的學習模式,那種自主閱讀、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像是美麗璀璨的煙火,終究是讚嘆一聲之後,哇地!就消失了。最後毀於一旦,竟是毀在中文之上啊!難道自學空有著華麗的外表,其實是鏡花水月、百忙一場?
在台灣教育界最廣為討論的議題無非是,過度學習而產生的厭學症:教學時間太長、反覆記憶同樣的知識、填鴨式教學扼殺孩子的創造力。我們的教育所教出的孩子,對於世界沒有好奇心、沒有學習的動力、沒有自我探索的渴望,那是因為大人塞給孩子太多東西,而且是孩子不喜歡的東西,足足地倒盡了孩子的胃口,讓孩子煩了、膩了、厭了。
儘管我們的PISA是名列前茅、儘管每年奧林匹亞科學比賽中都有傑出的表現,這一切都顯示台灣的教育品質一流嗎?所謂路遙知馬力,在高等教育中,台灣很明顯地:贏在起跑點,卻輸在終點。我們的學術論文的數量與科學研發的能力,一直不如人家。
連PISA一直名列前茅的韓國也在反思,為什麼韓國遲遲出現不了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唯一的得主金大中得的卻是和平獎。近年來為學界大為歌頌嚮往的芬蘭教育,芬蘭也只有四人得到諾貝爾獎。然而,韓國學生上課時數是全世界第一,天天要補習補到半夜才能夠回家,而德國學生的上課時數卻是全世界倒數第一,天天回家吃午飯。就以諾貝爾獎的觀點來看,韓國的教育體制豈不是太沒有效率了呢?
先姑且不論,教育政策與諾貝爾獎是否有直接關聯。然而,我們走過眾多國家,看過眾多國家的教育政策,我問孩子的爸:「你認為德國教育制度中,哪一點俱有特殊性?」他回答說:「德國的教育制度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發展。」要注意噢!他不是說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學習,人生不是只有學習而已,人生也包含著享受樂趣,玩樂的重要,一直是亞洲教育中所欠缺的。
輸在起跑點的德國教育有某一種層次上的意義,那是一種路遙知馬力的原理,孩子不應該一開始就過度學習、學習不要太過超前、更不要彈性疲乏地不斷地復習同樣的知識。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時時保持好奇心、進一步探索的動力、並擁有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的能力。若是這三種因素能夠時時能動的話,不拘學什麼,孩子都不會厭棄學習的。
我們的中文課兩個月實行下來,很明顯地,諼諼身上出現了某些症狀,對於媽媽的緊迫盯人感到十分厭煩不說,有時候甚至拒學、罷課。這幾天的諾貝爾獎提醒了我,提高上課時數只不過是一時地提高學業成就而已,但是卻也一點一滴地降低了孩子的學習熱忱與興趣。霎時驚覺,媽媽為了那一點虛榮心,為了早一點完成孩子的中文教育而實行高壓手段,這樣只會弄巧成拙,壞了孩子學習的胃口。
我不禁地跟法文課做一比較,法文課原本只是出於做實驗的動機,沒有什麼期望、也沒有什麼目標、只是讓孩子隨意學學而已,但是這樣的學習方式,諼諼就很喜歡。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相近的語言俱有某種程度的親切感,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的確有助於學習。漢語與歐語系統相去甚遠,沒有任何媒介可以幫助學習、記憶,當然入手非常地困難!
先不論難易的問題。最慘的是,孩子滿腔的學習熱情卻被媽媽的一劑猛藥,一瞬間給澆滅了,良才驟變成庸才,天真爛漫的笑靨陡變為悽悽惶惶的苦瓜臉,媽媽真的該反思了,是不是逼得太緊了?
想想爸爸的那一番話,在這個時代之中,誰人都沒有時間,連小孩子都很忙碌,有時間是件多麼珍貴的事情啊!就算只是盪盪鞦韆、爬爬樹、玩玩樂高,什麼字也沒學,那又何妨呢?難能可貴的是,孩子有時間晃盪、有時間感到無聊啊!
今天我們在公園裡遇到一個韓國媽媽帶著一對兒女,看孩子們快樂地一起盪鞦韆,無憂無慮的追逐,好快樂哦!但是我一想到自學的種種周折,就快樂不起來。於是直言不諱地說,看著孩子現在喜孜孜的臉蛋,很難想像,入學之後就煩惱無限。
經過這番反省之後,於是和孩子約法三章,今後,中文還是持續地學、不必忙、不必趕、不必急,孩子你慢慢來!但孩子你要配合。我想,當務之急最重要的是,先培養喜愛方塊字的情緒,不要看到方塊字就排斥生厭。
至於孩子將來的中文閱讀能力嘛!或許媽媽應該調降標準,欠缺中文環境的薰陶,中文教育本來就有很多局限,媽媽不該抱著太多的期望,但是每天多少學一點,一點一點地慢慢學,總比完全放棄還要得好吧!想到這裡,媽媽也想開了。
Moria Flaig
9. Oktober 2016
新版國語課本
阿媽從台灣寄出的國語課本終於漂洋過海到了彼岸,包裹一打開,眼睛一亮,一本本好漂亮的書喔!美麗的色彩鼓舞了諼諼的士氣,這些課本真是及時雨,來得正是時候。
最近我家的中文課,歷經三個星期的總復習,雖然這次復習幫助了諼諼跨越了字盲的關卡,但反反復復地復習同樣的課文,讓孩子心生厭倦、耳朵生繭,同時,復習的缺點在於,媽媽看不出來,孩子是在背書,還是在認字。
這些國語課本的到來,正好解決了我們目前中文課所遇到的瓶頸:孩子開始識字了,但在識字不多的情況之下,讓孩子嘗試閱讀幾篇簡單的短文,異常的重要。要解決這樣的問題,課本卻變成了不可多得的讀物。
一方面,媽媽可以由此來評估孩子的識字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多層面地閱讀新的文章,來避免復習的枯燥無味。當初拜託阿媽買兩種不同的版本:康軒與南一,用意即是在此,讓孩子多閱讀不同的版本,可以降低反覆復習的無聊感。
再者,珍貴的習字本讓諼諼終於可以正式習字了,印刷精美的楷字,比起媽媽手寫的練習紙強太多了。雖然諼諼的字還是像是颳颱風一般,東倒西歪,但是有十字格的輔助,希望字體能夠漸漸地得到改善。
只不過,媽媽心中持疑,新型的語文習寫簿,每個字只描三次,再習寫三次,每字只寫六次,這樣的練字量夠嗎?雖然習字不是我家自學的重點,但是台灣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只寫這個量呢?
春假過後,我家開春第一課,試讀了康軒與南一版的第一課,雖然諼諼的認字能力還很差,但基本上第一課的生字都還算認識。康軒版的第一冊有大幅度的變動,第一課全部改編,加上習作上的短文,一下子增加了好多認字的機會。好耶!終於不必反反覆覆讀一樣的課文了!
整體而言,南一版的造詞風格偏簡短,康軒的風格偏冗長。相較之下,南一版似乎比較適合六歲的小孩學習,有點後悔當初選擇康軒版為主軸,南一版為輔助教材的教學路徑,因為習字本只有買康軒版,要改換,有點困難。
再者,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定,等孩子認字更深入時,讓諼諼也學習注音符號,至少先學會聲母,讓他從聲母中,得到一點認字的提示,這樣一來,認字就不會認得那麼辛苦了。這也有助於習寫習作本中的練習,習作本中所使用的生字還真不少。我想,諼諼若能夠認得一點注音,就能跨越閱讀生字的障礙。但是若是因而養成依賴注音的壞習慣,而不願記憶字形,反而得不償失,變成反效果。所以,關於這一點我要小心謹慎才行。
等孩子的識字量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我再稍微地教導注音符號,若是孩子能夠從聲母中得到足夠的提示,我就點到為止,不會將所有的注音教齊全,等到孩子中文閱讀有了穩固的基礎之後,我再教導全部的注音符號,這樣諼諼就能夠自主地學習、認識生字了。
Moria Flaig
10. Oktober 2016
漢字馬賽克
諼諼老是抱怨學中文太過無聊,筆畫那麼多,每個字看起來又是差不多,花的時間、精力非常地多,但是認字速度卻趕不上自己的成長發育,種種困難讓諼諼感到心灰意冷。
為了讓孩子振作起來,媽媽想到了一個法子,把美勞與識字遊戲結合在一起!先製作了一些字體小的馬賽克,然後讓孩子排列成句子、貼在紙上、然後畫上插圖。嘗試了之後,諼諼馬上興高采烈地說,以後我們要多利用漢字來做美勞。
隨即,他又想到了,利用這個辦法可以自己製作一本書。媽媽也覺得這個辦法真不錯,於是將目前所學會的字寫成馬賽克,然後讓諼諼用馬賽克排成一篇短短的故事,然後再畫上插圖,這不就是一本自製的繪本嗎?
於是,諼諼將媽媽寫的馬賽克排成一個小故事,然後畫上普普的插圖,雖然不是頂美的,但很有繪本的感覺:
我喜歡和爸爸在公園裡走一走。聽小鳥在樹上唱歌,看天空的雲。我們在草地上跑一跑,開開心心的玩球。我喜歡爸爸。
製作完畢之後,諼諼將繪本裝進鞋盒裡面,送給爸爸。爸爸果然開心得不得了!
Moria Flaig
5. Oktober 2016
三語教育中的憾事
在三語中,諼諼英語讀得最多,識字最廣,但聽得最少;中文聽得最多,浸泡的時間最長,但是說得卻最不好;而德文聽得不多,讀得也不多,卻是三語中,說得最好的一個。為什麼呢?
我想,有一部份是環境所造成的,有一部份是讀寫教育所造成的。中文的讀寫若不是這麼困難的話,今天諼諼說得最好、讀得最好的可能是中文。雖然他德文讀得不多,聽得也不多,但是良好的閱讀能力,讓他的德文大大地勝過中文。
再加上,德文的科學用語與英文相近,雖然他大部份時間都在閱讀英文,但沒關係,他自己能夠轉換成德文,雖然讀的書都是英文,但是與爸爸談論起科學,流暢自如,額外要學的術語並不多,但若要使用中文跟媽媽討論科學的話,就不一樣了,說得坑坑疤疤,很多用詞都不曉得呢!
的確,若說我家的三語教育有遺憾的話,那就是中文教育了。我常常想,我家的三語教育若能夠重新來過,我該會怎麼做?首先!絕不能小覷中文讀寫的困難。再則,英文讀寫教育也不該為了等待中文而推延,英文容易學也意味著,孩子能夠較早達到自主學習的階段,讓諼諼早一點學會閱讀拼音文字,我一點都不感到遺憾,感到遺憾的是,卻是漢字的學習太晚開始。
我想,最理想的方式是,中英兩語齊頭並進,德語自然會水到渠成。
兩年前,我應該英文與中文雙管齊下一同進行,不該將中文教育延遲到今。兩年後,終於嘗到了苦果,雖然不算是太晚,但是,學習的挫折太深,進步過於緩慢,讓孩子提早放棄。
如果時間能夠倒轉的話,一開始,我會將英文與中文的識字教育一併進行,就算英文讀寫教育會較快完成,但也無妨,中文若有持續性的進步,就行了。
再者,當初還考慮到握筆的腕力,不想這麼早就讓孩子寫字。現在才發現,沒有習字照樣能夠識字,其實根本不必等到六歲以後,手指頭的發育完成了,才開始中文的識字教育。
我們就算花了兩年的等待時間,如今孩子肌肉發育成熟了,筆握穩了,寫字有力了,諼諼寫字的進度仍然十分緩慢,簡言之,還談不上俱有寫字的能力,但是字卻還識得幾個。可見,沒有練字,照樣能夠識字,習字雖然有助於認字,但小孩寫字能力本來就是遠遠及不上識字能力,我當初不該以寫字來考慮識字,而延誤了孩子最佳的識字時間。
後記︰如今諼諼已經快要十一歲了,中文相當流利,還能看古裝連續劇,對於一個在國外長大的小孩,中文算是不錯的。最大憾事還是︰中文不識字。
Moria Flaig
5. Oktober 2016
密度的實驗
我家今天又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實驗,讓諼諼認識到,各種不同的物品,有著各種不同的密度。
材料很簡單:一個玻璃瓶、水、沙拉油、酒精、一塊小石頭、一塊樂高(塑膠製品)、一小截木頭、纏吐司袋的塑膠片。
將水、沙拉油和酒精三種密度不同的液體,依序倒入玻璃瓶中後,我們可以看到液體依密度的不同而分成三層。水的密度最高,位於最下面一層;沙拉油次之,居於中間一層;酒精密度最低,浮在最上一層。
然後將小石頭、樂高、木頭與塑膠片一一放入玻璃瓶之內,我們就會看到,這四種物品也因密度的不同,而停留在不同的一層:小石頭密度最高,下沈到瓶底;藍色的樂高浮在沙拉油與水的交界處;塑膠片最有趣,剛好擱淺在酒精與沙拉油的分界處;而木頭則漂浮在酒精之中。
這樣的結果顯示了:石頭密度最高;樂高的密度比沙拉油高,但是比水低;塑膠片的密度比沙拉油低,但是比酒精高;而木頭的密度略低於酒精的密度。
這七件物品的密度大小:石頭> 水> 樂高> 沙拉油> 塑膠片> 酒精> 木頭
靜置一晚之後,再觀察是否有不同:1)塑膠片從油面沈到水面,這表示剛開始是油的表面張力支撐了它的重量,而停滯於油的表面,現在則與同樣是塑膠製品的樂高懸浮在水的表面。2)木頭也下沈了一點,浸漬了酒精之後,也下沈到油的表面上。3)後來又放入了棉花,棉花吸足了酒精,和木頭一樣下沈到油的表面上,兩者位於同一高度。4)水越來越清澈,而且出現明顯的氣泡,這表示昨晚與水混合的酒精漸漸地上昇到表面上。
這樣一個簡易的實驗,可以讓孩子明白一個常見的物理原理:為什麼油會浮在水上?我們進而可以擴大解釋範圍,讓孩子瞭解到,為什麼船會漂浮在水面上?船比小石頭重很多,為什麼能夠漂浮在水面上,而石頭下沈?
要讓小孩子明白到密度的問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哦!諼諼對於鐵達尼號能夠浮在海面上,百思莫解,低吟不已呢!
Moria Flaig
2. Oktober 2016
我家的科學教育
我家自學中,並沒有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對此,我並沒有額外設計學程,也沒有額外排上課的時間,然而,科學教育卻是我家自學教育中的重點之一。那諼諼是怎麼學習科學的呢?
我們所使用的方法,其實是德國大學裏面最常見的方法:閱讀與討論。德國大學中,演講課大多是任由學生自由參加,真正能夠取得到成績的卻只有討論課(Seminar),而討論課所使用的方法即是:閱讀、討論與獨立研究,這正是我家科學教育所使用的方法。
通常我會根據孩子的興趣,在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讓孩子多量地閱讀、多方面地瞭解一個主題,等待孩子瞭解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就會和爸爸一起開「讀書會」,一起探討這些書的內容。父子倆邊讀邊討論,孩子一面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爸爸一面將自己所知道的告訴孩子,爸爸就孩子瞭解的程度來應對,可深可淺,這就是所謂的討論。
討論的時間也不限定在某一段時間,可以是趴在客廳的地毯上一起看書時、可以是在浴室裏刷牙時、可以是在廚房裡吃麵包時、也可週日全家出遊時。孩子想到什麼,就問什麼,全看爸爸有沒有興致回答,科學教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一般科普的童書都有著精彩豐富的圖片,這除了能夠讓孩子對科學知識產生具體的圖像之外,更有利於說明解釋。這比起自己在網上看、網上找,更加便利,是最佳的教材,我們若善於利用,就能夠成就「大事」。因為書本的圖片通常是圍繞著主題來設計,自己上網找,不見得就找得到適合的。
我也覺得自己過去在學校中,看太少圖片的機會不多,使用視覺原理的教學方式還未被推廣運用,導致自然課變得枯燥無味,也造成學習上的年齡限制。在諼諼身上我就看到了,圖片可以讓稚齡的學童跨越年齡的障礙,自然課不必等到中高年級,利用圖片來理解一些科學的問題,可以跨越年齡的局限。
在此,我的確深刻地體會到拼音文字的優勢,一個孩子只要具備了閱讀能力,就能夠自己閱讀,詳盡地閱讀圖片的文字說明,吸收科學知識,完全不費力氣。
而在台灣,一般學童六歲入學,但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夠閱讀自然科學的書籍,接觸科學知識呢?恐怕要等到中年級以後吧!學童才能夠閱讀粗淺的讀物;要閱讀內容較詳細的科學讀物,也要等到高年級以後。然而拼音文字卻能夠跨越識字的障礙,就算難度高的科學術語,在文章出現多次,孩子讀久了,自然就能夠理解,進而記憶與運用這些術語。
中文吃虧的地方就是,要先等到有足夠的識字量之後,學童才有可能進行獨立閱讀,這通常需要歷時三、四年的識字訓練,方可達到。然而,拼音文字的閱讀與學習,快則幾個月,慢則一年,比起中文,兒童在閱讀上的發展,可以超前好幾年,科學教育可以提早好幾年開始。
再者,閱讀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大自然的問題,有思考,才有理解的可能。閱讀最大的好處是,孩子的關注有焦點,思考有線索,學習則無壓力,一切自主、自動、自然、而且自律。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或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