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孩子不能錯過科普


Moria Flaig
24. Oktober 2016

豪華郵輪


孩子不能錯過科普

在近年來兒童閱讀在教育界鋪天蓋地地掀起一陣大熱潮,不乏有專家出書介紹各種童書,有些媽媽特別關注名家所開的書單,所謂「100本必讀給孩子聽的故事書」等等。因事關教育與荷包,於是談論童書、選購童書遂成為父母所關注的焦點。

然而,在各種類型的童書中,被關注最多還是繪本,在台灣專門介紹英文繪本的專書已經有不少了,連英文繪本的閱讀風氣都這麼炙熱,然而,卻沒有人對於科普類的童書投以關注的眼神!

以我自己對孩子的觀察來說,科普叢書在書單上非但不可少,而且是讓孩子發現興趣的敲磚石、開啓知識大門的金鑰匙。這些科普童書,並沒有我們印象中的枯燥無聊,馬上令人聯想到讀書考試,種種嚴肅的問題,導致孩童沒有心情閱讀。

其實不然,現在很多科普童書無論是設計、圖片、插圖、解說,都非常地吸引人,皆以讓兒童容易閱讀理解來構想,編寫得非常地精彩、有趣,連大人都愛看,小孩更是不可錯過,不瞞大家說,我們夫妻兩個最愛讀諼諼的書,到圖書館幫孩子借書,好像是為自己借書一般。

中文中所謂的科普類書籍,是相對於學術性書籍而言,適合普羅大眾閱讀。澳洲的圖書館中,泛以Junior None-Fiction來代表科普類童書,包羅各種學科領域:歷史、地理、各國文化、歷史、古文明、生物、自然災害、生態環境、醫學、宇宙星球、物理化學、科技、發明、機器、交通工具、機器人等等。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博學」,心想,閱讀科普、百科全書應該以「博」為重點,不少家庭喜歡買一套百科全書擺在客廳裡面「觀賞」,期望孩子偶爾會拿來翻一翻。

其實不然,閱讀科普不應該只注意到廣博,既然是敲磚石,應該先讓孩子專注在自己的興趣上,先深入某些主題,然後慢慢地觸類旁通,再擴及其他領域。也就是先限定範圍、鎖定主題和興趣是閱讀科普要把握住的要訣。否則百科式的閱讀,不但,容易流於膚淺,而且孩子也不易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

比如:就太空這個主題中,是諼諼愛極了的一個主題,但爸媽別擔心,不止有星星可以認識而已,書中通常還會介紹火箭、太空梭、還有一個孩子們最愛的火星探測機,於是孩子在探索太空這一個主題時,就能夠延伸到另一個主題:機器人。不然就是,孩子開始關注什麼是宇宙中最大與最小的東西。要解答最小的問題,我們馬上會接觸到化學元素與原子物理學這個兩個議題。

所以,科普絕不能錯過,它所包含的範圍十分地廣泛,又互相關連,又能很快地引導孩子去研究新的領域,一開始不必強調「博」,等孩子自己深入研究之後,自然就會將視野擴及其他領域了,發掘新的知識。

我們一家一早吃早餐時,在討論什麼?有一次,我們在討論黑洞在天文望遠鏡中看起來像什麼?黑洞強大的引力會讓光波的走向拐彎,所以在宇宙中看起來和實際很不一樣。爸爸解釋了半天,我還是鴨子聽雷,他興致勃勃地用紙做了一個黑洞的模型,讓我們好好地想想,光波拐彎的道理。

隨後,諼諼問了一串問題:什麼是宇宙中最小的物質?從書上,他讀到了黑洞的中心點singularity比原子還小,他也知道原子的構造,有核子、質子、電子、quark,隨即又想到了一個問題,遂趴在浴室門前對著門縫,問在裡面刮鬍子的爸爸:「Singularity比quark還小嗎?」最後他得到一個結論,singularity可能是宇宙最小的物質。

這些知識都是諼諼從一本叫『Space』的書讀來的,這本太空百科全書,我們全家人讀得津津有味,爸爸是這方面的專業,專門為我們解答疑難,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說,這本書讓我重溫學習的樂趣,黑黑的太空其實不是黑黑的,而是閃爍發光,非常耀眼,只是地球的光害破壞了炫麗的星空,讓我們看不到了太空的真面目,而這本書再度將星空的面貌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對孩子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讀物哦。

再者,諼諼也從這本書上知道了星星核融合的過程:從氫氣到鐵的不同階段。氫原子的質子數為一,一與一融合為二,形成氦原子,以此類推,不斷地融合下去(爸爸說這是最簡略的模式,實際上的核子融合非常地複雜)。

核子融合的過程也說明了一顆星星的命數,年輕的星星很明亮,進行氫的核融合,而紅巨星(Red Giant Star)的生命已經到了末期,它的核子融合已經分成好幾層,從最外的氫,進行到裡層的鐵,越裡層的元素越重。

最近我們又去了一次Australian Museum,曾經看到了一些隕石,有些隕石含鐵量非常地高,橫切面光滑金亮,說明了這顆天體的氣數已經到了最後。配合書中的訊息,從參觀博物館中得到印證,科普知識就這樣,活了起來,孩子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然而,看到這顆黑溜溜的隕石,既古老、又不屬於這個世間,說不定孩子也能夠對此有所體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