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23. Oktober 2016
雪梨住家附近的大橋
自主性學習的關鍵
至於孩子讀什麼?學什麼?讀多少?學多深?什麼時候讀?讀多久?都完全由孩子自己決定、控制、進行;媽媽只是幫忙找書、搬書;爸爸則幫忙回答問題;出門時,大家一起發現新大陸,一發現到新的天地時,回家後,媽媽幫忙找書、爸爸幫忙回答問題,這樣就能促成一場新的核子分裂。
我家自學並沒有考試,而且是直線式地進行,沒有期中考、期末考、也沒有總複習,孩子能吸收多少、算多少,就算忘了,也沒關係。自問,自己小時候在學校學的東西,也都還給學校了,怎麼能怪孩子善忘呢!
有時候我拿著孩子看的書和孩子一起討論,卻發現,諼諼把讀過的內容全都記住了,根本不需要考試來鞭策。書上也沒有畫重點、他也沒有事先背書準備,怎麼能夠記住書中那麼多的訊息呢?原來就是因為沒有畫重點,也不知道什麼是重點,所以全部都記住了,再難的字,都能記得一清二楚。比如說,第一上太空的人是誰?第一個上太空的女人是誰?上過太空的那三隻狗叫什麼名字?名字皆是難讀的俄文,媽媽記不住,但孩子卻記得一清二楚。
這種悠閒地把讀書當成遊戲、完全自動自發、學習零壓力的學習;把背書當成看書、記憶書中的知識過目不忘、絕非是為了考試。聽起來像是個馬克思所描繪的烏托邦:上午釣魚、下午讀柏拉圖,完全沒有任何的外在壓力來驅使孩子去讀書,但是他喜歡。那孩子是如何學會自學的?重點就是他喜歡讀,千軍萬馬都阻止不了的愛上讀書。
要讓自學真正地達到自動自發的關鍵在哪裡?我想,有三個要素要掌握:第一,孩子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也就是良好的語文能力:拿起書來要能專心一致地讀下去,而且能夠持續讀個一、兩個小時。
第二,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並且讓他盡情地研究自己的興趣:就算很長的一段時間,孩子只關注自己的興趣,對於其他事物視而無見,那也無妨,不要把孩子的興趣當成課外活動,而是要把它變成自學的主角。
第三,要全方位地去支持孩子的興趣:諼諼迷上太空,我除了向圖書館借出大量的書之外,假日時我們就帶他去博物館看太空船、太空衣、月球車、火星機器人。爸爸有時帶著孩子觀察星象,我們也計劃去天文台。今天爸爸帶著諼諼上雪梨大學的博物館,為了就是去看一顆古老的隕石。在中文課方面,我儘量地想辦法把中文的學習也運用在太空上,讓孩子自製繪本,將太空的心情故事畫出來。最後,小孩子不是喜歡假裝扮演嗎?就讓他扮演太空人吧!媽媽可以幫忙做太空衣、爸爸可以利用大紙箱做個太空船!這些無非都是要讓孩子所讀、所見、所思都沉浸在自己的興趣之中。
孩子本身的自律性、自主性確是自學能不能成功的鑰匙,但自主性學習卻是以上三種要素的結果:唯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書才讀得下去;唯有高度的興趣才有研究學習的動力;唯有父母的支持與帶動,才能夠擴展孩子的視野,讓書中所讀到的文字,變成可見、可觀察的事物,讓學習良性循環不已。
唯有良性的循環,孩子才能夠源源不斷地得到求知的動力,讓自主性學習源源不絕地持續下去。於是,自律性與自主性隨之而來,而非在自學開始之前,事先培養好的。
也就是說,當孩子一坐在書堆前面,能夠非常地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要探索什麼?想要知道什麼?還有不知道什麼?於是書本合上時,他會跑來找你聊天問問題,因為在書中找不到解答,在大人口中有可能得到他所想要的答案。
人常言,在家自學是一種為孩子量身定做的適性教育,非也!孩子的身量我們看得到,但是孩子的潛能我們卻看不到,所以,既無法測量,也無法定做,只能說是亦步亦趨。
伴隨著孩子的腳步,父母提供資源(書本、玩具)、提供刺激(參觀、旅行、聽講),讓孩子盡情地徜徉在自己所追求的事物之中。至於知識的吸收、消化,當然是要孩子自己來嘍!人吃飯不是也要自己吃嗎?更何況是讀書啊!
然而,自學貴在於啃書時所得到的樂趣,看一本介紹外太空的書和一本加菲貓都能夠同樣地樂趣無窮。沒錯!在我家,加菲貓也在自學的範圍之中哦!不會因為前者的知識過於冷僻,後者的笑料不斷,而厚此薄彼。諼諼兩者都同樣地喜愛,兩者都能夠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