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為什麼放棄自學



Moria Flaig
24. Oktober 2016


諼諼在沙灘上逐浪


為什麼放棄自學

年終近了,這個學年快結束了,我最近忙著為孩子找學校、準備文件、與校長面談、等待入學通知書。同時,心裡也不斷地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放棄自學?

其實只有兩個原因,一、沒有學伴;二、爸爸不欣賞媽媽的教育風格。

關於第一點,我也曾經積極地幫孩子找學伴、找尋自學團體。但在澳洲,除了偏遠地區之外,自學的風氣並不盛行,在教會裡也都找不到自學的家庭。

此外,澳洲的移民族裔繁多,自學的家庭往往以族裔為核心,組成共學團體。在華人圈中,自學的風氣並不盛行;德國來的移民本來就非常稀有,遑論從中找到學伴;而澳洲當地人的自學團體往往集中在偏遠地區,在雪梨這樣的大城市裏,大部份的父母忙著賺錢,沒閒功夫在家教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要找到適合我們的共學團體,難上加難。

至於第二點嘛!媽媽這種專注於讀書的教育風格,對於歐洲人來說太過呆板單調,爸爸希望孩子多多接觸大自然、到戶外活動、多認識些小朋友、凡事動手做,但是這些都是媽媽不擅長之處。媽媽是典型的出身於大城市的宅女,大自然對我而言,有點陌生;爸爸則是出身於黑森林愛騎單車、滑雪、游泳、健行、愛擁抱自然美景的歐洲人,他老是笑我們母子倆就只會宅在家中,對於媽媽這種注重學力的教育風格,完全不欣賞。

再看公共設施,澳洲的博物館、動物園、水族館等所舉辦的教學活動,通常只開放給學校團體,個人完全沒有機會參與(我所指的不是參觀,每個人都可以入場參觀),我們等於缺少了很多社會資源。

再相較於美國,美國的圖書館有豐富的資源與書籍提供給自學家庭,澳洲的圖書館中,卻找不到任何自學的課程與書籍可供參考與應用。

諼諼明年入學時,雖然只有六歲半,對德國人來說並不算晚,孩子的爸也是等到七歲半以後才入學的,男孩子的發育本來就是較遲,所以晚一點入學並沒有什麼不好。儘管如此,對澳洲人來說,諼諼已經晚了兩年了。

之前,我並不知道四歲可以入學,只按照法規將入學年齡的五歲延後成六歲,我沒有想到,在實際的操作上,澳洲公立學校接受四歲的小孩入小學(晴天霹靂),今天我們在路上遇到鄰居,她也幫女兒完成了入學手續,但是諼諼卻是足足大她女兒兩歲。雖然我們也想依照爸爸家的傳統,七歲以後再入學,但是等到七歲半時,諼諼的同學卻只有四歲,這樣大的年齡差距對孩子的發展並沒有幫助。

此外,小孩在六歲之前,隨便玩、隨便學,都無所謂。但是現在孩子越來越大了,家裡與圖書館所提供的資源已經明顯地短缺,諼諼需要更多的資源來支持他的成長與學習。再者,讀書並不是當小孩最要緊的一件事情,當小孩最重要的事情無非是玩、交朋友、與他人互動。這卻是在家自學中最欠缺的一項。

在六歲前,諼諼對於交朋友這個概念,僅僅止於「一起玩」而已,但是六歲以後,他開始有交朋友的渴望了,常常去Play Ground等朋友,可見他開始珍視友誼的可貴,交友經驗對於孩子人格的發展是何等地重要,於是,在找不到學伴與共學團體之下,我認為,最好還是讓孩子去上學,因為在學校裏,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不是孤零零地待在家裡和媽媽守在家裡。

最後的原因是,我們最終會離開澳洲、回去德國生活。然而德國政府禁止在家自學,因此,我們遲早都要面臨入學的問題,既然沒有選擇,我想,還是依照德國的制度,六歲入小學,將來回去之後,才銜接得上。

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若能夠讓孩子一年上學、一年自學,不時地輪換,一方面孩子可以過一陣子的學校團體生活,一陣子之後,又可以專心地投入自己的學習與興趣之中,這樣一來,可以結合兩者的優點,倒是一個折中辦法。

在諼諼的心中也有掙扎,一方面渴望與同儕一起遊戲、一起讀書、一起活動,另一方面,也喜歡在家與媽媽守在一起,喜歡在家自由自在的感覺和氣氛。媽媽也捨不得孩子去上學,然而,該放手的時候,就得放手,孩子不可能永遠在媽媽的守護之下成長,哪怕是在外面會面臨到更多的挑戰,更大的挫折,媽媽的斷捨離、放開孩子的手,讓他獨自去面對這個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