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17. Oktober 2016
從渡輪的角度看雪梨歌劇院
台灣健保有礙國際化?
最近逛網站,看到有個阿兜仔在台灣育兒,寫起育兒週記,在網上爆紅。我一向關切多語教育,不禁多留意了幾眼。作者的教育觀點,我很有同感。但是看到一篇對台灣健保制度的批評,我不得不為台灣出頭了。
說到我們家全世界走透透,多國經驗不算少,加上我和作者一樣,學的也是社會學,對社會安全制度的研究雖然比不上專家學者,但還算有點認知。
作者描述到,他的女兒在台灣早產出生,先不論保溫、看護的費用,但因為有些器官還未成熟,所以將面臨到龐大的醫療費用。所幸!她的媽媽是台灣人,出生以後不算外國人,所以自動納入健保。
另一家外國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寶寶早產,器官還不成熟,需要開刀。雖然過去他們在台灣按法規納稅、繳健保,但因為小孩子出生後是屬於外國人,按法律,外國人必須在台灣住滿六個月之後,才能夠加入健保,所以他們的寶寶出生後的一切醫療費用,健保無法給付。於是他們一家卻因為這個新生兒的到來,一下子負債台幣一百多萬。後來由善心人士捐款買單,才免除了財務上的危機。
首先,我同意作者的觀點,付稅人應該與公民一樣有權利享受社會福利。但是我不同意,把外國人納入福利體系是「國際化」的指標,這根本是兩碼子的事情。多國經驗告訴我,西方各國無不千方百計地想在社會福利上做功夫,來遏阻移民,有付稅,沒有享受福利的,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而已,在有些西方國家之中,這種不公平的情況更是嚴重,難道這是因為他們不夠國際化嗎?
在美國時,這種因為醫療費而破產的故事,聽得實在是太多了,難道你要以此指責美國不夠國際化嗎?
搬來澳洲後,我們既不是公民,也不是永久居民,所以沒有權利享受免費的健保(medicare),必須自己買私人保險,難道也是因為我們沒有付稅嗎?
再者,我們的小孩沒有權利享受義務教育,必須自費(只是公立學校哦!非常地昂貴,我們付不起),好聽的說法是,因為我們不是公民,所以政府豁免了我們這項義務,耶!納稅的義務怎麼沒有跟著被免除?美國政府有免除我們的所得稅耶!來了澳洲賺錢趕不上繳稅,先不論孩子沒有資格領取各項津貼,但沒有資格受教育耶?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對移民這麼苛刻?
這是因為澳洲不夠國際化所導致的嗎?最國際化的不就是澳洲?五湖四海、各色人種,走在街上要聽到句英語都有點困難了,盈耳而來的不是阿拉伯文、就是廣東話、普通話、不然就是Hindi,我還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族群,說閩南語的馬來西亞人,夠國際化了吧!
然而澳洲政府設立上百種千奇百怪的簽證,只差沒有標價(申請的費用視情況而定),這無非是千方百計地想要你口袋中的銀子。這麼國際化的國家若是對待移民一律平等的話,那澳洲政府的外快從何而來?聽說,這幾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投資移民都是中國人貢獻的,在這個國家中,錢不是與平等同義嗎?國際化不等於是花銀子買來的嗎?花不起銀子的人,在政府眼中,毫無平等可言!
再者,國際化一定是台灣要走的路嗎?本土化難道就是鎖國政策嗎?在歐洲各國對國際化、全球化,避之為恐不及之際,英國的脫歐、瑞典的朗克、瑞士的法郎,各國無不先要保護自己,誰願意輕易對國際化這個洪水猛獸敞開大門?這表示人家保守落後?還是人家懂得明哲保身?
人家外國人批評我們不夠國際化,我們就要傻傻地去做別人的犧牲品?彭明輝教授在部落格指出,日本工程師不會說英文,卻無礙日本工業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日本經驗告訴我們,國際化不一定是條必然的道路。
我自己就不欣賞國際化的國家,太沒有形了,台灣又何苦向國際化擁抱而迷失自己?在親職教育中,我們不是要鼓勵孩子做自己,然而我們的政府都羞於做自己了,我們要如何要求新一代的子民勇於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