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反抗期


Moria Flaig
19. Oktober 2016


建行步道沿途怡人景色


反抗期

傳言中的反抗期終於到來了,我家最近頻頻面臨親子衝突的火爆場面,媽媽的耐性受到高度的考驗。本來是個小天使,現在突然變成小魔頭,媽媽應該怎麼辦?

一般來說,小孩子在青春期之前會有兩個明顯的反抗期,一個時間點是在兩、三歲左右,另一個約在六歲時。一個剛好是在入園前後,一個則是在入學時,都跟上學有關,會不會是上學才造成孩子的反抗情緒呢?

回想起諼諼三歲時,本來沒有打算讓他這麼早入園的,但是媽媽帶孩子帶得實在是太累了,想休息一陣子,於是等一戒尿布就馬上安排入園。我想,當時的反抗期應該是入園的理由,而非入園的結果,只不過,當時激烈的反抗情緒卻造成了「轉學」的後果。

而這次離入學還有一段時間,現在我們也沒有刻意引導孩子去做好入學的心理準備,因為手續都還未辦齊,學校也還未通知面試,不知道還成不成呢?我想等到一切都決定了,再教也還來得及,所以這次入學也非反抗期的原因。

我想,歸根結底,反抗期是小孩子的發展所造成的,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就會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翻轉。兩三歲的小孩最喜歡說的字是:「不!」。六歲的小孩最喜歡說的話是:「我要XXX!」聽了都讓人一肚子火。

諼諼三歲時的反抗情緒隨著搬家、換幼稚園而消失。而這次的反抗期會不會隨著明年的入學而結束呢?

面對有理說不清的三歲小孩,媽媽只能靜靜地等待暴風雨過境,轉學之後,媽媽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上學(美國幼稚園沒有適應期,一辦完註冊手續,就可以把孩子丟進園裏,是我自己要求陪讀的;德國的幼稚園則要求父母陪讀一段期間,讓小孩子適應了,才正式入園)。

但這次卻沒這麼簡單,應付一個六歲小孩的反抗期,什麼諄諄教誨、循循善誘、春風化雨全部不管用,就連威脅利誘(賞罰原理)也完全失效,最管用的卻是大吼大罵,孩子才能夠從酣醉中驚醒,沒錯!反抗期的小孩就像磕了藥、醉了酒,失去了理智,沒有下猛藥、潑一盆冷水是醒不過來的。

媽媽也不想這麼做,也一再地跟孩子說明,要媽媽不發火可以,但是孩子要有自覺之心,如果情況沒有改善的話,還是一味地我行我素,媽媽只好下最後通牒,跟孩子攤牌,什麼愛的教育統統收起來。

今天,我要孩子自己選擇,是要繼續跟著媽媽學中文呢?還是要媽媽完全放手不管、讓他自己看著辦?這時候,哭哭啼啼的孩子卻突然變得明理了,好像大夢初醒,也感到自己實在是太超過了。

諼諼在自己的房裡面壁思過之後,才緩緩地對媽媽說,他願意繼續和媽媽學。我想,孩子會反抗作亂,也只是想試探媽媽的極限,不是真的想要自己做主做王,因為自己的能力還不到,小孩子對於大人那種依賴關係,是非常地清楚的。

然而,這是大人控制小孩的手段之一嗎?很不幸的是,沒錯!養兒育女就像放風箏,一放一收,要恰當好處。

隨著年齡增長,小孩會面臨到自主性這種奇妙的經驗。什麼是自主性?每天只吃巧克力糖和洋芋片來果腹也沒關係?成日只看電視打電動也無所謂?兩三個星期不洗澡也不在乎?自主性不是任意而為、不是隨心所欲,與其說是一種自己做主的能力,不如說是自我克制的能力。

然而,我們說要讓孩子做自己,這不是說,孩子完全不需要管教。教養就像放風箏一般,孩子在自由飛翔之際,也是需要父母恰當的一放一收的控制。什麼叫做斷線的風箏?斷了線不是最自由嗎?但是斷線的風箏高飛之後,卻飛得不久,最終還是墜落地面、再也飛不起來了。

誰人願意自己的小孩子成了斷了線的風箏呢?所以啊!管教啊!管教!難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