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為什麼在台灣無法實現自主學習?


Moria Flaig
15. Oktober 2016

水的力量


為什麼在台灣無法實現自主學習?

我常常在想,台灣教育的問題有一部分會不會是中文所引起的?漢字的學習不但需要很長的時間,也需要高度的制約與控制,規律的習字與反覆的記憶課文皆無可避免,才能讓孩子養成基本的讀寫能力。這種學習模式與自學理念中:引導啟發、自我探索、自律學習等原則相去甚遠。不幸的是,中文教育無論是在國內、國外都很難跳脫這個模式。

我家歷經這兩個多月來的中文教育後,很明顯的,孩子反彈的情緒很高,漢字的學習與我過去所採用的方式截然相反,自主性沒有了,興趣變成配角,孩子受到高度的制約與限制,研究興趣的時間被剝奪了,時間都被挪來練習中文了。以自主學習為理念的在家自學,突然之間變得毫無意義了。

最近我驚覺,中文徹底地擊垮了,我一路走來所建立的自主學習、自我發現的教育模式。英文閱讀訓練只需要幾個月,而中文的閱讀訓練卻要經年累月,借力於英文,我只消花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到圖書館抱回一堆堆的書,包羅歷史、地理、太空、物理、化學各種領域,不需要課堂教學,讓孩子自己讀、自己學、自己發現問題,這是一幅多麼美麗動人的景象啊!但是,中文課就完全做不到這一點:自主學習。

昨天晚上,諼諼和爸爸談論他目前最關注的話題:太空。他在書本上讀到了,探測火星有一個任務是要找到水,有了水,人類就能夠在火星上生存。諼諼隨即又問了,有了水,但是我們呼吸的氧氣要從哪裡來呢?這就牽涉到他關注較少的生物學了。爸爸回答說:「植物可以製造氧氣!」

諼諼就是以這種的方式來學習:先閱讀大量的書,等所得到的知識消化吸收之後,再與大人進行討論,又從討論中發現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然後啓動研究的好奇心,再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然後與大人進行討論,又發現了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如此循環不已。

然而學習中文很難以這種方式來進行,中文的難認、難讀、難寫、難記,基本功夫的訓練過於繁複,養成階段過於漫長,對一個小孩來說,這些困難猶如萬重山一般,難以跨越。

諼諼學中文非常地被動,離自主性很遙遠,媽媽也不想為了練字讓孩子枯坐一整天啊!筆握不住、線條寫不直、比例完全不對,字字東倒西歪,像是颱風橫掃台灣一般。媽媽不禁要問:「中文不適合小男孩子學習嗎?」試問自己小時候喜歡寫字嗎?老實說,寫字是我的強項,都得甲上,但是對於一個活蹦亂跳的小男孩來說,運動神經難以控制,寫字的技巧猶如要求一個大漢穿針引線,沒有女孩靈巧的指頭的話,實在是太困難了。

於是,我家的自學教育很弔詭地體現了兩個極端:自主與填鴨,既矛盾、又互相牽制。前者是以英文閱讀為基礎的科學教育,後者卻是以反覆背誦課文為基礎的中文識字教育。難道自主學習只能助力於外文嗎?中文教育註定難逃填鴨式的命運嗎?我不能將局勢扭轉為兩者互補嗎?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得不大膽地下一個斷論:要在台灣實現自主式學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至少在小孩進入高年級、在基本的閱讀能力養成之前,不太可能達成。在此之前,小孩的閱讀能力還未養成,孩子的知識來源完全得靠大人,也就是以課堂聽講的方式,才有可能取得知識。孩子不太可能以自我探索、自己發掘興趣來學習更深、更專精的知識。

回想起以前,自己第一次閱讀牛頓雜誌,卻是高中以後了(也有可能那時候才有牛頓雜誌)。我家購買的幾本「中華兒童百科全書」(不是全套)也晚到我上國中以後,但我家一年四季都訂閱國語日報。國語日報的確是一個訓練閱讀的優良讀物,但是對於想要深入地吸取科學知識的孩子來說,幫助並不大,所以在國小階段只閱讀國語日報的話,就顯得十分地不足。

當然啦!中文教育中也有鍾情於古典教育的族群:填牛教育,說是古文教育不能等,科學知識可以長大之後再學習。但這還是脫離不了填啊填!

我目前所關切的是:一個小小孩如何超越識字這一關,而不依賴大人的教導,在中文世界中自主學習科學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