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阿媽寄來的國語課本



Moria Flaig
15. August 2016




黑森林裏的春花

阿媽寄來的國語課本

我家的三語教育從去年起,走到中文讀寫這個階段,卻演變成一連串令人沮喪歎氣的挫敗經驗,若不是自己在家教孩子,真不敢相信,中文有這麼難學。

生長在國外的小孩,無法抬眼所見,耳朵所聞皆是中文,眼睛對於中文字的敏感度比起生長在中文環境的小朋友差很多。雖然諼諼大部份的時間是在家與媽媽相處,入學時間也一延再延,自學也是由媽媽一手包辦,目的就是要防止英文掌控孩子的大腦,然而在種種預防措施之下,諼諼學起中文讀寫,卻沒有又快又好。一拖再拖,拖到孩子年滿六歲,媽媽倉惶地打鴨子上架,讓孩子現在非得學不可!

再者,孩子的中文欠缺閱讀的刺激。雖然我們曾經經過長時間的親子共讀,中文繪本的閱讀也曾經是親子共讀的主調,但比起現在孩子能夠自己閱讀英文、德文書,中文的閱讀力要達到相同的目標,顯得遙不可及。

暗問自己小時候怎麼學會讀寫的?其實沒有祕訣,在台灣人人都學國語課本,然而人人都通過了中文讀寫這一關。照這樣說來,學習中文讀寫其實沒什麼神秘之處,只需要照著課本按部就班地學下去,如此罷了!

說起教科書,我一直擔憂,孩子可能會排斥。諼諼學英文閱讀時,我沒用過任何一本教科書。學德文閱讀時,用了兩天教科書,孩子馬上就拒絕機械式的拼音練習。現在學中文閱讀會不會也不喜歡教科書呢?

教改之後的國語課本,怎麼看都讓人覺得,結合了許多參考書的功能,多了好多比較字形、字義、同音字的項目,感覺上貼心多了。此外,另一項明顯的改變是,在課文之外,額外多了好多閱讀的練習,然而這些練習所使用的字都是超出課文的範圍,使用額外的生字。我想,這樣編寫課本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藉由閱讀提高字彙量,提早獨立閱讀的時間。我計算過,康軒版一年級上、下兩冊的課文一共列出了三百七十個生字,然而學童能夠從這兩本課本閱讀到的字,遠遠地超出三百七十個字。

可見現今已經不鼓勵由抄寫來識字了,練字只需要練習課文下面所列出的生字就可以了,即所謂的「習寫字」,而閱讀裏所出現的生字不必練習寫,即所謂的「認讀字」,有些甚至根本不需要會認讀,只讓學童照著注音讀一讀罷了。諼諼不會注音,所以由媽媽領讀,會認的儘量讀,不會讀的,就只讀個印象就行了。

與我們小時候相較,以前課本裏面所有的生字一律通通要會寫,現在則以多讀來提高識字量,降低寫字量來減輕學童功課壓力。我想,這些改變大概是因應時下強調閱讀的潮流。很顯然地,台灣教育界已經普遍認為,兒童識字不一定要從書寫獲得,也能夠從大量的閱讀中來達成。

這些額外的閱讀單元,大多圍繞著與課文同樣的主題來設計,但也使用不少課文以外的生字。我讓諼諼試讀了四天,媽媽先導讀課文兩遍,再由孩子自己獨立讀出,讀完課文之後,課文後面的閱讀練習,諼諼也能夠自己讀出個大概。

我想,編者的用意在於,讓學童利用課文中少量的字彙來閱讀不同的文章,比如康軒版第二課吹泡泡:吹吹吹,吹泡泡,我先吹一個小泡泡,再吹一個大泡泡,小泡泡和大泡泡,一個一個都向天上跑。「我會念」這個單元則出現了一篇利用課文裏的生字,所編寫出來的文章,「吹泡泡的月亮」:月亮吹了好多好多的泡泡,大泡泡,小泡泡,變成天上一閃一亮,一亮一閃的大星星和小星星。在「吹泡泡的月亮」這篇文章中,多了月亮和星星這兩個概念,則以漂亮的插圖讓小孩以圖會意,一閃一亮可以從兒歌「小星星」來聯想,於是「吹泡泡的月亮」這篇文章並不需要學習額外的生字,孩子也能夠自行閱讀。

在不懂注音的前提之下,諼諼也能利用課文中學到的生字,透過觀察插圖,由圖會意,文中猜字,自己成功地讀出全文。

我想,從閱讀中來識字,這個原則體現在諼諼身上,是最清楚不過了。中文學校幾乎沒有怎麼教寫,回家功課往往只有一行字,課本裏面每個字都有漢語拼音,課文怎麼讀,一目瞭然,根本不必識字,因為有了漢語拼音的輔助,讓孩子不必刻意地去記住字形也能夠讀出課文。同樣的方法用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台灣國語課本,也很靈光,很多字諼諼可以自己讀得出來,其實他是用猜的,這一點讓媽媽感到非常地驚訝,孩子是怎麼辦到的?

諼諼似乎有某種閱讀能力,沒錯!就是猜字的能力,尤其是把字放在文中,他最會讀了,善於運用讀書時用慣的「以圖會意」、「以上下文猜字」的方法,與其說他會識字,不如說他很會猜字。一旦把字獨立出來讓他讀,他就不會讀了,這種現象奇怪到幾近詭異。

這四天,我們把康軒版第一冊八課全部上完。我進行的方式是,先由媽媽導讀兩次課文之後,讓孩子自己獨立讀出課文,課文後面的「閱讀」,只要跟課文有緊密的相關,諼諼大部份都能夠自己猜出個百分之八十。

此外,這些日子來在中文學校所學,仿佛之中也發揮了作用,諼諼雖然識字不多,但是學校有教過的詞語像是:動物、水果、顏色、家人名稱等等,很明顯地,他能在文中辨認出這些字來。詭異的是,如上所言,他對於個別的字的辨別能力很差,字只能從文中讀出,若把字從文中個別抽離出來讓他念,他就不認得了,有時候同樣的字出現在不同的地方,突然又不認得了。

因此,最好不要學音標,中文學校所使用的課本都有漢語拼音,這造成諼諼對於拼音的過度依賴,養成沒有主動記憶字形的習慣,每個字在腦海中只留下個大概印象,因此,字放在文中猜得出,但是獨立抽離,卻又不識得了。

經過這些初步的觀察。明瞭了孩子的閱讀習慣之後,我當下決定,先讓諼諼迅速地將第一冊讀完。連他自己都很驚訝,媽媽每天讓他讀兩課,馬上就說:「快快讀完之後,然後重複復習幾遍,這樣一來,諼諼就會認字了。」孩子馬上看出了媽媽的企圖。

除了閱讀之外,我們也花了不少時間解決筆順的問題,從中發現,練筆順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眼下只先讓他熟悉中文運筆的習慣,我不要求要孩子要能夠自主寫出字來。先讓孩子多閱讀、多看字、藉由多讀、多看來增加認字的機會。寫字只能慢慢練、慢慢來,此外,阿媽只寄了課本,其他的習作本與字詞練習本都還沒上市呢!等書運到澳洲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現在先將就著在白紙上練習了。

我計劃三個版本的課本都買了,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多讀、多看、多熟悉,至於國語習作、生字練習,也就是說,寫的部分,我只會使用一套。目前我在南一版與康軒版之間搖擺不定,據說南一版是三個版本中最簡單的,我想可能比較適合諼諼的程度。

但我又看到一些資料顯示,南一版較重視寫字,康軒版與翰林版與之相較,比較重視閱讀,閱讀又是我們唯一能夠努力的目標,就長期而言,由於缺乏學習環境,中文的書寫對我們來說並不切實際。於是,我必須先使用兩種版本的輔助教材,比較之後,再固定使用一個版本。

回顧以前我對於中文識字的思考,雖然一路走來,走走停停,我想,我前前後後所使用的方法還是不脫離「直接識字」的範疇,只是一直沒有找到適合的教材,再加上自己太鐵齒,不相信教科書,以致於,諼諼的識字教育變得斷斷續續、離離落落。

所謂直接識字,就是老師在教學上不多做字形的解釋分析、不重視寫字的訓練、沒有使用音標,在教學上直接讓學童讀,採用多讀的方法來增加識字量。

香港很多學校採用直接閱讀法,讓學童在一年級時認一千五百字,到二年級識字量即可達到兩千五百字,這樣的識字量,快達到最基本的三千字,以這樣的程度就可以進行閱讀了,可見小孩子是有能力在兩年之中,達到獨立閱讀童書的閱讀力。

雖然諼諼個別的字識別力很差,但是直接讀卻讀得出奇地好,雖然大多以猜字來讀,但是猜久了、讀多了,總是能夠在腦海中形成牢固的記憶,可見這樣的方法是適合他個人的學習法。近期,我們還是以這個方法自學,說不定,過些時日,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手的記憶


Moria Flaig
14. August 2016


雪梨歌劇院夜景

手的記憶

今天星期天,孩子的爸在趕論文,所以我們不出遊。寶寶悠哉地在家看書,媽媽趁著春天來臨之前,把廚房擦個晶亮,以迎接南半球的春天。

然而,媽媽心中掛念的還有一樁事,就是那兩本阿媽從台灣寄來的國語課本。我家自學要引進中文課了,不知道諼諼會不會排斥?不如趁著今天沒事,讓孩子試著讀看看吧!

於是,媽媽捧著剛從台灣寄到的課本,不知道要怎麼開始?以往試過好幾個識字法,都不怎麼靈光,自己小時候到底是怎麼讀書寫字的呢?就是憑著這樣的課本啊!從前如此,今天也是一樣,小孩讀書識字就是憑著一本國語課本。

現在終於有了課本了,媽媽應該安心了,事實上,並非如此,識字也就罷了!這些日子以來,諼諼還算認識了一些字,但是寫字嘛!老實說練習了這麼久,感覺上,諼諼不像是在寫字,倒是在「畫」字。

自己當初是怎麼學會讀書寫字的?印象中,字讀多了,書就會讀了,字寫久了,就會寫了,手就能夠自然反射,寫出字形了。這會需要什麼特別的技巧嗎?

想知道問題的癥結,不如直接試試。果然,一試之下就發現問題好多喔!首先是筆順的問題。雖然以前就已經觀察到,諼諼無法正確地掌握筆順。由於,不想給孩子壓力,於是媽媽沒有強制要求,寫字一定要按照筆順,以為,大一點就好了,何必吹毛求疵呢?沒想到,光筆順這一個項,可內含著一大學問呢!再者,若每次寫字要不停地看著字,照著字描繪,速度緩慢,達不到自主性書寫的目的。

媽媽寫字之所以能夠自然地反應寫出來,那就是因為,正確地掌握到了筆順的原則,因此,手能夠毫無困難地將所有字的筆畫全部記憶下來,如果寫字沒有按照筆順,字就寫不順,寫同樣的字,每次任意更改筆畫的順序,大腦就記錄不了手的動作、寫字的動作。咦!人的手有記憶?

最近讀到一本專門談論學習障礙的書:「The Mislabeled Child」(作者:Brock EIDE)。 其中分析到書寫障礙(dysgraphia)形成的原因,有一點引起我的關注,寫字可不是照著樣子描幾遍就可以練成,人的動作是可以形成記憶的,然而書寫障礙的造成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對於動作欠缺記憶性。

人的手有「記憶」?當然不是手在記憶,而是在學習寫字時,人的大腦在記憶手的動作,但是有些人的手指頭卻無法透過神經傳送訊息給大腦,遂造成了書寫障礙,這種類型的書寫障礙稱為:finger agnostic(比較而言,有些書寫障礙是閱讀障礙或是手眼協調障礙所造成)。

然而,動作的記憶在書寫中卻扮演決定性的角色。也就是,我們練字要練到,行雲流水、毫不費勁、一氣呵成地將字運筆而出,甚至不需要回想、思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反射動作,這樣的寫字才能夠有效率,有效率的書寫活動,才能將寫字變成一種正常運作的職能,速記、寫作才能夠隨心所欲。寫字的動作太慢,需要過多思考的時間,長期而言,都會是一種學習障礙。

諼諼似乎很缺乏將寫字的動作內化成自然反射的這種能力,在我的觀察中,他寫任何的字,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停頓、回想、思考,而且對於字形的空間配置與掌握的能力也很差,也就是寫出來的字,部件與部件之間沒有協調性,不是過大,就是過小。

此外,他寫字時沒有掌握到筆順的要訣,書寫中文一定要遵循筆順,筆順之所以十分重要,那是因為只有遵循筆順,大腦才能夠順利地記錄下手的動作,才能夠真正達成「寫字」的目的:準確、速度與效率。也就是說,練字的目的不光是在於正確地描繪出字形而已,主要的目的是讓寫字的精細動作讓大腦牢牢地記住,這樣子,我們想寫什麼字才就能夠揮筆而就,不需要經過回想、思考的過程,也能夠將字迅速、準確地寫出來。

唯有如此,才稱得上真正地學會了寫字,否則只是照著樣子描,只是把字描出來罷了!大腦並沒有把手的動作給記住,並沒有形成「行雲流水」般的技巧。大腦沒有完成筆順的記憶,因此寫字這個動作就無法內化成反射性的動作。

既然中文要在家自學,就要按部就班,我不願再縱容「畫圖式」的寫字方式,要寫就要乖乖地按筆順來,唯有按筆順,諼諼才有機會學會寫字。然而光是這件事,卻是無法想像的「難」,為什麼?因為他已經習慣了用「畫」的來寫字,要他改成用「寫」的,有多難啊!

諼諼寫數字與拉丁字母,也是筆順錯誤,而且運筆喜歡從下面開始「畫」起,尤其是寫阿拉伯數字,幾乎全部從下面「畫」到上面。這種壞習慣自然地運用在寫中文上面。哀哉!中文的筆順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如果老是倒著寫,筆順就亂了,若不照著筆順寫,大腦難以記憶寫字的動作,這樣子孩子如何學會寫字呢?

媽媽只好想出對策來克服:首先,媽媽握著孩子的手在白板上運筆練習,同樣的字多運筆幾次,這樣子可以幫助孩子的手熟悉筆順,要記憶的話,可沒這麼快。第二,每一課的生字,課本上都有清楚地分析筆順,讓孩子直接在課本上描。第三,媽媽用鉛筆在白紙上將字寫下,同一個字寫個八次,寫好了之後,讓孩子使用彩色筆描,媽媽在一旁注意筆順,筆順一錯,可以馬上糾正。第四,發明一些口訣來幫助記憶,比如:「坐」的口訣是,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人,下面一個土。「來」的口訣是,一個大十字架,左邊一個壞人,右邊一個壞人,中間的人是耶穌,「來」就是耶穌會再來。第五,諼諼按照一般筆順拆解法,自己將字一筆一劃地拆解出來,寫在紙上,並編上號碼,他說是要像樂高玩具一樣,幫字製作組合說明書。

第一個方法,可以增加手的靈活度,有助於矯正過去的壞習慣。第二個方法,第二個方法,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筆畫的順序。第三個方法,可以讓孩子藉由描字來熟悉字形,並學習字體的空間配置。第四個方法,是幫助記憶,由口說來引導手的動作。第五個方法,其實玩耍的成分居多,但是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從細部來瞭解,筆順不是一種任意的編排,而是有規則可循的。

我們就這樣練了一天,雖然大部份的字,諼諼還是記不住筆順,但對於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運筆原則似乎已經明白了,接下來,就是天天練習嘍!讓手的動作在腦中形成牢固的記憶。

從這次的經驗裡,媽媽學到了一件事情,一旦養成了習慣,將來要改正會很困難。孩子在一開始學寫字時,就應該即刻掌握正確的筆順,當初學寫拉丁字母與阿拉伯數字,我應該及時矯正筆順的錯誤。

諼諼也寫了兩年的字了,媽媽一直沒留意到孩子的筆順。四歲時在學校學寫ABC,自然有老師在看,五歲時在中文學校練方塊字,也有老師在看,現在六歲了,媽媽要自己教中文了,才發現,慘了!筆順不對。

媽媽一直沒有想過,字的筆畫從下運行到上面有什麼不好?只是跟一般人不同罷了!向來,諼諼學寫字所遇到的挑戰就是,握筆不穩,這顯示孩子手的肌肉未發育健全,媽媽一心以為現在字寫不好,那是因為手腕沒有力氣,大一點自然就會好了,也沒想過筆順不對有什麼要緊的,更沒想過要糾正他。

沒想到一個從下面寫到上面的運筆習慣,竟然在書寫中文時會變成一個大障礙。寫英文時,這樣運筆也就算了,媽媽沒料到,諼諼寫中文時也是這樣寫。從下運筆到上,寫出來的字就會變成零零碎碎、四分五裂、七零八落,不只是難看而已,這還涉及到「手的記憶」,難怪諼諼永遠記不住字怎麼寫,因為他的手根本沒有記住。

一時的姑息竟變成災難性的結果,現在要矯正過來,變得十分困難。孩子啊!不是媽媽不願意通融了,不對的事情只能改正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手沒有記憶,字寫再多也是白寫的,白費力氣,不如不寫。

緊迫盯人是件很累的事情,沒辦法,每一筆一劃都牽涉到手的記憶的問題,當然每一筆一劃都要正確,所以媽媽只好緊緊地盯著,看著孩子有沒有擅自更動筆順。不然手記錯了,字就寫不出來了。像現在,從過去衍生出來的問題,現在要改正過來,有多難啊!

後記︰幾年後,在德國孩子已經被診斷得了大小精細動作發育遲緩。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中文教育再出發


Moria Flaig
4. August 2016

華生灣


暌違一年的讀經識字法,最近在我家再度興起「熱潮」。一年來,我家的中文教育走走停停,終也磨蹭到諼諼年滿六歲,到了傳統的入學年齡。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六歲半時入了學,正式開始學注音符號,這提醒了我:該是積極教導孩子學習中文的時候了。於是,我又開始關注起孩子的中文教育。

我們搬來澳洲之後,諼諼每星期六去上中文學校,也持續上了快一年了,除了眼睛比較習慣中文之外,基本上,並沒有多大的進步,也就是說,有看沒有懂,完全記不住字的筆順,筆畫複雜的字,統統放棄。指頭的小肌肉好像發育未完全,媽媽也不想勉強孩子。心想,再等一年就好了。一轉眼,一年過去了。

此外,中文課只有每週六上一次,與在台灣天天上中文課的小朋友相較,諼諼當然學不好嘍!然而,我們平日的自學又多將時間花在英文拼字與數學的學習上,只有有時候媽媽心血來潮,才回想起中文來,要求孩子額外練習寫些字,朗讀課文,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當然進步得很慢了!

六歲了!應該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入小學。從出生到現在,諼諼並沒有上過多少學,因為自學的緣故,他很早就已經習慣在家讀書、寫字的生活!現在要將中文課加入自學之中,應該不是難事。六歲生日也提醒了媽媽,對孩子的態度要有所改變。已經沒有藉口說,年紀小,發育較晚,筆握不穩。

要求六歲的小孩寫字不能算是過早!要求六歲小孩算數不能算是強求!要求六歲小孩識字不能算是揠苗助長。我想,如果中文讀寫再遲疑的話,起步晚,將來孩子會是個「文盲」。這一年來,中文學校的經驗讓媽媽我有所覺悟,孩子的中文教育不能完全靠中文學校,必須另闢學習路徑,來提升孩子的中文程度,因為學校教得不多,每星期就上一次課,就長期而言,小孩很難以這樣的進度來達到良好的讀寫能力。

最後,我所面臨的挑戰即是,如何將中文也引入聖經教育之中?這是為什麼我考慮再試一次「讀經識字法」。對於孩子的中文教育,一直找不到適當的方法,所謂「眼前無路想回頭」,繞了一圈遠路,或許我應該再回到這條「讀經識字法」,配合目前我們每日讀經進度,其實不必花太多的心思找方法、找教材,因為聖經本身就是方法、就是教材。

在孩子完成一天主要的功課之後:德英文聽寫、聖經閱讀、算數、拼字測驗(Naplan-Test)、法文等等。最後的一道菜,即是聆聽媽媽的中文聖經朗讀,配合當天所讀的NIV英文譯文,我讀出同樣的一段中文譯文(和合本)給孩子聽,一面讀,一面提示一些問題,看看孩子的中文聽力是否能夠跟得上。媽媽朗讀完畢之後,從中選出兩句經文,和孩子一起背誦,並事先將經文寫在紙上,一面背誦,一面指讀,直到熟稔為止。等孩子背完了之後,再讓孩子練習寫經文中的幾個字,最好是一個詞,以利於記憶。

阿媽從台灣寄出的小學國語課本還在空中飛行,我最近的覺悟是,要孩子學好中文,其實不必想這麼多奇巧的方法,只要按照台灣小學課本的進度來教,就是了。但是課本要等到九月開學以後才買得到,因而要等上好幾個月,只好請阿媽先將姪子用過的舊課本先寄來澳洲。

使用課本的好處是,課本有系統、有進度、由簡入繁。而讀經的好處是,可以讓孩子從小熟悉中文聖經的用語,再者,背誦雋永名句,可讓孩子受用一生。但缺點是,聖經並非由簡入繁、無法建立起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一般兒童學習中文的讀寫,皆是從最簡單的字開始學起,如一、二、天、上、山、水、石、木等等。而經文中所出現的字,隨機出現,並非由簡入繁,沒有系統,有些繁複的字,卻居於核心地位,不利於初學者學習。

比如: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是「撒母耳上」第一章,所背的經文是:「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諼諼除了認得「我」與「的」兩字之外,其餘的字都是難寫的生字。在這種情況之下,我還是讓他寫了「耶和華」三個字。因為這是聖經中最常出現的三個字,縱使「耶」不是常見字,還是先練習比較妥當。而且諼諼在寫的時候,頻頻抱怨「華」太難寫了。

由此可見,小孩學中文還是得循序漸進才行,自學的中文課,還是需要課本,按照國小課本的進度學習,孩子才能夠經歷到由簡漸繁的過程,這樣才能夠培養孩子學習中文的信心與興趣。

我想,聖經經文只是適合聆聽與背誦,學寫字還是要按照課本,一步一步來,才可以見到孩子在進步。就以目前盛行的「讀經識字」法,目前無法採用,要等到孩子識字量夠了,再考慮是否實行這個方法。這不只因為,我們家不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而是,小孩子一開始就接觸字體過於複雜的字,挑戰性太高,學習欲望很容易因此被澆滅,這讓孩子變得對中文沒有興趣。我們還是要從簡單的入門才行,所以,朗讀經文的任務,只好落在媽媽身上了。


後記:阿媽從台灣寄出的課本終於抵達澳洲了,我略略翻閱了一下,發現新編的國語課本,的確援引了新的理念,區分「習寫字」與「認讀字」的不同,「認讀字」只需要先學會讀,不需要會寫。這與我們過去的學法不同,在過去,凡是課本裏面的生字我們統統要會讀、會寫。如今,增加「認讀字」的目的是增加學童的識字量,提早學生獨立閱讀。

其實這樣的理念與「讀經識字法」的理念相去不遠,將重點放在「閱讀識字」上,果然新課本額外增加好多閱讀量,與傳統的「書寫識字」截然不同。媽媽我,果然是繞遠路繞了一大圈。只是讀經法還是不太一樣,強調背誦,讓小孩以背誦課文來識字,教育部若是明文規定要求背誦,大概會被大家罵死。

我想,未來我家的中文課即使不要求背誦記憶,但也離不開從熟讀來認字的範疇。這回,我特意不讓諼諼學注音符號,就是因為過去一年中,諼諼過於依賴課本中的漢語拼音而不主動認字,因此至今識字的能力仍然很差,因為一看到漢語拼音馬上能夠提示字的發音,所以字不用認也讀得出來。這次我倒要看看,使用台灣來的課本,沒有漢語拼音的輔助,也看不懂注音符號,這樣一來,是否能夠改善孩子識字能力?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簡易法文聖經


Moria Flaig
8. August 2016

昆士蘭一處燈塔


自從我家自學轉型成以聖經教育為中心之後,我積極地嘗試一些方法將法文與中文也整合於讀經自學的範圍之內,但這件事情非比尋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諼諼的法文字彙量還不足以閱讀法文聖經。第二、法文的兒童聖經皆以簡單過去式行文,不適合於非母語兒童閱讀。第三、諼諼所識的中文字加總起來大概不出三十個,還沒有任何的閱讀能力。

在這個情況之下,要將兩者納入讀經教育之中,實在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目前中文的部份,至少靠媽媽朗誦經文,還聽得懂大概。但法文呢?字彙量是初學者必然面臨到的事情,但還要面臨到拗口、不實用的簡單過去式,真是傷腦筋。

近來,雖然在網上找到了一些兒童法文聖經故事的資料,但不幸的是,法文的聖經故事皆使用簡單過去式,試用了一陣子之後,旋即放棄。這樣的文章並不適合用來學習法文,因為,諼諼只是個初學者,就實際面來考量,簡單過去式對於初學者來說,並不重要,我不想讓他只學了簡單過去式,而忽略了常用的用法。

感謝主,在偶然中,我找到一個瑞士的網站,他們所提供的主日學資料中,使用一個版本的法文聖經叫做:「Parole de Vie」。這個版本沒有使用簡單過去式,行文風格非常地現代,是個實用的版本。於是,我就讓孩子試讀一下最近剛剛讀完的「路得記」。「路得記」的故事簡潔、風格明快,一試之後,馬上打通任督八脈,種種因為不實用的阻礙統統打通。

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就發現,這個譯本所使用的字彙是常用字彙,說不定是本青少年版聖經。德文聖經中的「Hoffnung Für Alle」或是英文聖經中的「Good News」,都是針對青少年族群而發行的版本。基本上,這些版本都有個嚴重的缺點,就是譯文不夠嚴謹,有時偏離原文太遠,為了方便讓讀者瞭解,譯者往往詮釋過度。

本來我不是很贊同閱讀少年版聖經的,但是諼諼的法語能力有限,一下子給他太難的文章,會讓他失去學習的興趣,然而,使用兒童聖經故事也不是個辦法,還是一樣的問題:簡單過去式。兒童聖經故事的行文風格太「古風」了,法語中的簡單過去式,通常只會出現在童話、寓言、歷史故事之中,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裏,對於初學者來說,並不是首要學習的內容。

經過一番查詢之後,果真是如此,這個譯本所使用的字彙局限在3400字之內,副標題稱為「En Française Fondamental」,意指基本法語,適合青少年閱讀。與另一版本的聖經相較,「En Française Courant」,意指現代法語,也適合大人閱讀。

於是,我在網上拷貝了一些「Parole de Vie」的經文,配合著我們讀經的進度,在新約的部份加入法語聖經的閱讀,選擇新約的原因是,新約比較容易讀,因此我們法文聖經的閱讀,不跟著舊約「撒母耳書」的進度。

我先讓孩子閱讀英文NIV,然後再讀法語的經文,這樣子他就可以直接從英文版中去對應法文版。英法對照的讀法有個好處,一方面,便於認識新的字彙,另一方面,讀完了英文之後,孩子就已經知道了故事情節了,自然能夠從情節中去揣測字意,進而掌握文意,就算字彙量不夠,讀起來也會很順。

比如,今天我們讀了「路加福音」中天使與瑪利亞對話的那一段,讀完了NIV之後,孩子自己就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從法文經文中認識一些新的字彙:比如:天使是ange,祖先是ancêtre等等。等孩子讀完了之後,我把預先預備好的生字表,讓孩子讀個一、兩遍,可以加強印象。如果時間允許的話,讀完生字之後,再讓孩子把全文讀一次,效果會更好。

有了這個譯本之後,我就不必辛苦地找兒童聖經故事了,因為兒童聖經故事沒有比較好讀,反而會加深了學習的困難度。這也印證了我當初學習德文與法文的經驗,本以為小孩讀的書應該是最容易讀的,其實不然,傳統的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的行文方式,對於外國人來說,卻是最難的,因為法文與德文的過去式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少數幾個常用的動詞之外,根本不會遇到,閱讀這樣的語態,對於學習語言本身並沒有直接的幫助。

在聖經教育中,時態便是第一個會遇到的阻礙,聖經畢竟是好幾千年前寫下的書,新約也是在兩千年前所寫下的,在翻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要保留一些古老的味道嘍!這也是我偏愛「和合本」的原因:古色古香。

但是,兒童學習外語應該與兒童自身的生活與興趣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童話故事固然吸引人,但是法語不是諼諼的母語,他應該先熟悉一般的常用的時態,將所學的字彙時時呼應現實生活。等到自己能夠流利閱讀法文之後,再考慮閱讀「La Fontaine」之類的經典之作!以現在來說,還太早啦!諼諼有沒有讀德文的「格林童話」呢?老實說,沒有耶!



永矢弗諼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我家的自學風格

Moria Flaig
10. August 2016


昆士蘭一處燈塔


我家的自學風格

孩子在家自學已經快一年了,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家的自學方式,一直都在調整。從隨心所欲的閱讀,到今年開始的基本技能的學習。如今,自學的內容已經漸漸地導入了聖經教育,自學的目標雖然一直在改變、自學的風格也跟著調整,唯一不變的信念是,自學是為了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近來,我在網上讀了一個澳洲自學家庭的部落格(www.theeducatingparent.com),有一個理念是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是,所謂「Natural Learning」,自然學習法。這個家庭認為,學習與呼吸一樣自然,不需要經過訓練與學習,因而拒絕讓孩子呆坐課堂上,強調走出戶外,探索世界,遵循遍地皆是教材的理念,讓生活無時無刻都在學習當中。

這樣的理念雖然算不上新穎,但是的確在我心中激起一串串的漣漪。與之相較,我家這種「鴿籠式」的自學環境,孩子宛如是隻籠中鳥,被飼養在籠中,媽媽定時餵養書本。與人家相較,我們欠缺了天天與袋鼠朝夕相處的優遊自在,更欠缺大自然薰陶的渾厚氣度,就環境而言,我家的確不是個自學的好地方。

澳洲偏遠地區的一些自學家庭,前門有袋鼠在蹦跳覓食,後院樹林有啃食由加利樹的無尾熊,時而騎馬奔馳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在這種環境中,自然就是最好觀察與學習的對象。有些家庭經營農莊,更是能夠將耕種與飼養動物的生活結合在自學之中:在家寫字是在學習、觀察自然是在學習、全家耕種勞作是在學習、餵食袋鼠也是在學習。這種徹徹底底的「自然學習」主義,的確是個很吸引人的理念。

然而,居住在雪梨大城市之中的我們,我家門前沒有小河,後面沒有山坡,更沒有空地可以進行有機農作,就算前面有小河,也是污染最嚴重的Parramatta River,就以自然為師這條件而言,只有嚮往,很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然而,大城市的環境中雖然缺少大自然,但是也有各種不同的活動可以參與,有圖書館、博物館、遊樂園、動物園、水族館、沙灘、渡輪、賞鯨等等,這些都提供孩子參與與觀察的機會,也不是荒漠一片,乏善可陳。

自然學習的理念雖然很吸引人,知識的學習是從觀察自然而獲得,而非從書本中研讀而習得。但是,整體而言,這與其說是自然學習法,不如說是以自然為師的學習法。以自然為師,並不代表著,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技巧能夠不經由學習努力,就能夠自然而然而獲得。人的學習欲望的確與生俱來,但是一些能力的獲得並非像呼吸一樣不需要經過學習的過程,如何讀寫,如何計算,甚至表達說話,這些都需要大人的引導和教導。讀寫絕非像進食、走路、說話,隨著發育成長,時機的成熟,孩子就能夠經過模仿而學習獲得,而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與學習。

因此,我為孩子所設計的學習內容並非針對孩子的興趣與專長而設計,反而是針對孩子不擅長之處的補救措施,換言之,那就是孩子需要努力的地方,也是需要大人的教導的時候。

然而,一個孩子所熱愛、所擅長、所感興趣的事物,我們大人根本不需要教導、甚至不需要引導,孩子自然就會去研讀、去探討、去發掘。我深信,所有的小孩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媽媽的工作主要是在於引導孩子去克服在學習中所規避的事情。像以前的繪畫,到如今的書寫,都是諼諼一直規避的事情,這時,孩子需要大人找到特殊的方法來拉他一把。

因此,我強調方法、教法、學法,並不強調學習的內容、探索的領域。我深信,只要孩子擁有足夠的技巧與能力,自然有能力自己去探索、去學習、去深掘學問的根底。但孩子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會讀寫,而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大人的任務即是讓學習更加容易、更加有效率、更加地俱有自發性,簡言之,讓學習陣痛期儘量縮短,聽起來像是揠苗助長,要孩子快點會讀寫、快快長大,的確,媽媽我確實有這種想法,:孩子只要掌握了讀寫這兩項能力,其他的事情都能自己學習,不需要大人教導,屆時媽媽我就只有納涼了!

於是在孩子小時候,我傾向於「學校式」的技能訓練,「放任式」的知識攝取,我並不看重孩子學習什麼樣的科目,擁有多少知識。首先,要學會的兩項事情,就只是讀寫,算數為輔,剩下的,只要搬一堆書來,還有學不會的嗎?

但這也不是說,我家完全沒有探索、沒有參與活動。向來,我並沒有把週末的活動列入自學範疇之中,因此,我很少介紹週末這三天的活動,我們週間有時也因為雪梨的活動,而沒有「念書」,跑去玩了。目前馬上要迎接的是「科學節」,我們又要大玩一陣子了。這不是說我把家庭變成了學校,也不是說,待在家中寫字才稱得上是學習,其實到處溜達、參加活動也是我家自學的重點。但我卻很少著筆。

沒有提及玩的事情,其實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我不想把玩詮釋成俱有某種教育意義,能夠啓發孩子的潛能、提昇孩子創造力、甚至提高智商???對我而言,玩的時候,快樂就好了,何苦想那麼多,去動物園就是逛逛唄!不要把它當成是上自然課,這樣玩會起來很累。

孩子畫畫時,若把它當成美術課,要完成一項交差的作品,這樣孩子畫起來就不能隨心所欲,不能從畫畫中得到樂趣,讓玩耍變成了一種工作,我認為是最差的一種教育方式。

玩就只是單純快樂而已,哪裡有什麼作品可以完成的?畫畫賞心悅目就夠了,我不想把這些事情和某種教育目標連接在一起,這樣孩子玩起來就不夠好玩了。玩就是單純只是覺得有趣罷了!不要想要怎麼樣玩比較有啓發性、創造性、甚至有靈氣。所以,我很少花心思、變花樣,寓教於樂,也很少把學習放在遊戲中,只是很死板地,拼字就是拼字,沒有什麼拼字遊戲可以玩的。參觀博物館時,我也不會要求孩子做筆記,還是發一張問答題,讓孩子在參觀時尋找到答案,參觀就只是抱著純粹觀賞的心情去看看就好了,我不想要讓作業、作品這些事情壞了參觀的興致。

再者,玩主要是要讓孩子從一星期四天的自學中得到休息、放鬆、養精蓄銳、再出發,迎接另一個嶄新的星期,而非舊有的延續。但不可否認的,玩樂是我家自學中最開心、最俱啓發性、最有靈感的一項活動。但我安排這些都不是與自學有直接相關,我們大人需要散散心,督促小孩讀書也是件很累的事情啊!我們的心情也要得到釋放,不只是針對小孩的需求而已。

若說我家自學有什麼風格,只能說是閱讀是我的不二法門吧!我們無法以自然為師,但是孩子可以以書本為師,我們無法觀察、聆聽自然,但是我們可以從書本中認識自然、閱讀自然。我深信,孩子在書中自然會找到自己的興趣、自己鑽研的領域。因為我們熱愛閱讀,所以我們以閱讀為學習的方式,而孩子的確無時無刻在閱讀,也不離無時無刻都在學習的理念,書本雖然沒有大自然的所散發出來的「靈氣」,讓孩子得到與眾不同的「敏感度」,但孩子只要能夠樂在其中,找到自己鍾愛的騎士、恐龍、太空船,又何必太在意孩子不夠俱有靈氣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諼諼的兩首英文短詩

Moria Flaig
8. August 2016

昆士蘭

諼諼的兩首英文短詩

1)God
He is the Emperor of the emperors. 
He made lions, zebras and dinosaurs.
He made animals. 
He made swamps, lakes and oceans. 
He made the Earth, 
He made the solar system, galaxies and Black Holes.
He made the Universe.
Who could He be?
He is the King of the kings, 
The Lord God.

2) Jesus Christ
He is the Son of God.
He is the Son of Man. 
The men in the synagogue did not like him.
They had crucified him on the cross.
He arose from the death.
He went back to Heaven.
Who could He be?
He is the Son of God, 
Jesus Christ.



一天自學完畢,有時候,我會帶著諼諼到河邊玩,盪鞦韆、看渡輪、看夕陽。今天他在攀爬著繩索時,突然跟我說:「媽媽!我想到了一首詩。」就嘩啦地溜出了一串英文詩,雖然離真正的詩歌還有一段距離,但到底是孩子的第一首詩,這卻讓我興奮不已。

說完了之後,接著又說:「媽媽!我又想到另一首詩了,也是一首英文詩。」於是第二首詩,又接著地毫不費勁地「吟詠」而出。回家後,我幫他把這兩首詩記下來,怎麼看都像是首謎語。

孩子隨口吟出的詩句,沒有經過任何「推敲琢磨」的過程,也不曉得要押韻,但我稍稍地把第一首詩的順序挪動了一下,卻有古詩那種對仗工整的味道。其實諼諼很少接觸中文詩的,為什麼會曉得運用對仗的手法來作詩呢?

或許是,前些日子,練習詩歌朗誦比賽的朗誦文「小鉛筆」,是那首詩所帶給他的靈感吧?「小鉛筆」是一首現代兒童詩,對仗工整,是一首很容易就琅琅上口的韻文。當時,為了讓他牢記這首詩,讓我發了不少脾氣,他老是記不牢。再加上,比賽前一個禮拜,一根手指頭不慎弄傷,所以無法與他人一起配合做動作,我遂讓他退出團體組比賽,只參加了個人非母語組。

沒想到,在潛移默化中,這次比賽的苦練卻啓發了孩子的詩興。並表達出,他個人對於神與基督的理解。

或許,諼諼就如他爸所言,不太有數學天份,但說不一定像大衛王一樣,是個小詩人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我家教改之後


Moria Flaig
3. August 2016

昆士蘭的陽光與沙灘


鑑於諼諼在寫字上遇到了困難,我家自學遂實施教改,改變教法,來改善孩子寫字的效率。

首先,要改的是教材。我家自學中的重頭戲即是「寫」與「算」,這半年來,我使用SchoolZone出版的三本練習本,來讓諼諼學習「寫」與「算」:「Giant Spelling」、「Giant First Grade」、「Maths Basics 2」,雖是美國的產品,澳洲人也很愛用。

前些日子,眼看著練習本快寫完了,於是目光轉向澳洲土產Naplan系統,但Naplan主要是針對考試所設計的模擬試題,既非課本,也非練習本。買了一本三年級的語文(Literacy)來試用,感覺還不錯,孩子做些考題之後,很有成就感。但是,這是一本準備三年級時考試用的參考書,並不適合拿來做教材。

在書店翻閱了SchoolZone出版的二年級與三年級的練習本之後,我決定現階段不再買新的教材,諼諼連一年級都沒去上,當初既然要讓他在家自學,就是想讓他學點與眾不同的,我又何必繼續二年級與三年級的課程?

特別在英文拼字方面,那些教材只不過重複「Spelling」那一大本練習本,基本上大同小異,既然要把Phonics復習得更加熟練,就應該更廣泛地從閱讀文章來練習拼字,而非只是局限於做練習題,若從孩子喜歡的聖經故事來復習,不是更能夠激發孩子寫字的動機嗎?於是我自己另闢蹊徑,以聖經為教材,來進行自學中的「讀」與「寫」。

「讀」這一項,在過去一年裏,我煞費苦心,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提昇孩子的閱讀能力,目前諼諼偏愛閱讀程度四年級的中篇故事。若是讓他獨立閱讀五、六年級的長篇故事書,還有些困難,但閱讀高年級的知識類的書已經駕輕就熟了,有時候甚至可以讀七、八年級的書。於是,我將閱讀課轉變成只閱讀NIV英文聖經,不再安排閱讀其他書籍,原因是,聖經是一本大人讀的書,既然他都能夠讀了,何必訓練閱讀程度較低的書呢?

「寫」這一項,我就不再讓諼諼做Phonics的練習題了,改成直接進行聽寫,讓他從聽寫中來復習所學過的Phonics。我所使用的聽寫教材是一本行文較簡略的聖經故事,句子簡短,蠻適合用來聽寫的。在聽寫中,我時時提醒諼諼回憶這半年來所學過的Phonics,特別是最惱人的雙母音所合併的拼音ea、ou、ee、oa、au等等,需要經過不斷地練習、遇到各種不同的狀況,才能夠熟練。

而Phonics所舉出的例子都是常見的例子,涵蓋面不廣,對於剛開始學拼字的小孩,很有用,但長期而言,Phonics不能增加字彙量,英文拼字中還有更多的Phonics之外的例外,要遇到這些例外,必須從閱讀文章來學習,所以聽寫是一個比較有效率的方法。

改用教法之後,的確顯示出與過去的不同。首先,就最難搞定的「寫」這一項,有著明顯的進步。現在諼諼變得蠻喜歡寫字的,先不論字體(原先的問題並沒有改善多少),但寫字速度明顯地加快很多。再者,不需要媽媽提示,自己也能夠順利地把字拼出來了。第三、目前我們英德聽寫並進,孩子不但可以改善英文拼字,還可以與德文的拼法做比較。最典型的例子是:House/Haus;Mouse/Maus,英德發音一樣,但拼法不同。這樣的比較卻引起孩子的極大的興趣。

手邊的德文聖經故事只有27篇故事,7週就可以讀完了。英文聖經故事則有50篇故事,12週之後,就不夠用了。我想,無所謂,我們還可以從頭再來一遍,選不同的句子來進行聽寫就行了。

我不贊同從頭到尾、逐字聽寫的方式,這樣子的話,聽寫的進度會十分緩慢,孩子要寫很久才能夠寫完一篇故事。不如讓他先高高興興地讀完一篇文章,然後懷著愉快的心情進行聽寫,寫完之後,還可以懷著深刻的感受,把感想畫出來。

因此,在開始聽寫之前,我堅持先讓孩子讀完一篇故事,然後把要聽寫的段落,要求他熟讀幾遍,再進行聽寫。在閱讀時,孩子就已經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所以在聽寫時,也就能夠把寫字當成一種目標來完成。就這一點,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孩子的改變,以前寫拼字練習題時,諼諼總是敷衍了事,有寫就好,不然就是超慢地磨蹭,沒有真心地想要學寫字。改成聽寫之後,變得好認真,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字拼出來。

這種轉變,除了讓媽媽感到驚訝之外,不禁心中凜然一震,幸好教法有改變,沒有繼續使用機械式的練習本,不然長久下來,豈不是讓枯燥的練習本扼殺了孩子寫字的興致。不久之前,還以為諼諼遺傳到家族的讀寫障礙,原來是媽媽方法用錯了,要讓「寫」變得輕鬆自在,必須對症下藥。諼諼不喜歡寫練習本,媽媽一直沒有發覺,誤以為是書寫障礙。

這也不是說,諼諼當初不應該學Phonics,直接採用聽寫的方式就行了,然而萬丈高樓平地起,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Phonics至少教會了他怎麼拼音,是英文拼字的基礎,不可不學。但是機械式的Phonics練習本不可長期使用,因為孩子將來會面臨到的不是寫練習題,而是組織句子、寫短文,聽寫一小段文章除了能夠訓練拼字技巧之外,還能夠培養造句、組織文章的能力。


這兩個星期實施新的教法之後,讀寫障礙警報即刻解除,看到孩子的進步,不得不相信,在學校教育中,教學法的確佔有舉足輕重的腳步。自學與學校教育不同,不是媽媽怎麼教,孩子就怎麼學,孩子完全沒有選擇,媽媽隨時會因應孩子的反應來調整教法,只要一發現方法不管用,就會立刻改變教法。所以我家的自學,免不了暮楚朝秦、朝令夕改,媽媽一有了新的主意,馬上就得一試。目的無非是要找到更有效、更適合孩子的方法,讓孩子學起來輕鬆,媽媽教起來安心。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三語教育中的寫


Moria Flaig
29. Juli 2016

寄居蟹群聚的沙岸


語言技能中的聽、說、讀、寫四大項,最後完成的是寫,也是最困難、進程最緩慢、最磨人的一項。我家的三語教育項項進行順利,最後卻卡在「寫字」上,甭提中文了,感覺像是陷入泥沼、寸步難行。

我家讀寫的訓練並非三語同時進行,是以先解決一種語言,再開始另一種語言的原則來進行的,而且讀寫不並進。先從閱讀開始,再學拼字。順序是:英文閱讀、德文閱讀、英文拼字、最後是英德拼字並進。每項進程大致上相隔半年,英文閱讀是在四歲開始、德文閱讀是在四歲半開始、英德大量閱讀是在五歲開始,英文拼字是在五歲半開始、德文拼字是在六歲開始。

諼諼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相當地順利,到了寫字階段,就變成一件耗時、耗力、耗耐心的艱巨任務。然而,媽媽漸漸地明白了,拼字也像寫中文字一般,需要經過長期的練習、不斷地練習,無法瞬間達成。

於是在諼諼英文的拼字能力到達一定階段之後,我就直接向德文拼字前進,並非等到英文達到自主書寫的階段之後,才開始學習德文的拼字,否則,等待的時間過長,然而,孩子的德文能力的發展則不能等待。於是,在英文拼音訓練了半年之後,我旋即決定,直接進行德文拼字的訓練,不再等了。

正如雙語教育研究中的結果顯示,若孩子的雙語皆是拼音文字,孩子只要掌握了一種語言的讀寫技能,即能夠將學到的技巧運用在另一種語言之上,我們的自學果然印證了這項研究。就閱讀而言,諼諼在學習德文的閱讀上,並沒有經歷多少時間與訓練,流暢閱讀是一夜之間達成。雖然德文的拼寫也才剛剛起步,卻也不必像英文一樣,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地個別訓練Phonics,才能夠把字拼出來。我直接讓他聽寫德文,他直接就能把字拼出來。

於是,目前我們英德並進,同步練習拼字。但又因英文拼字的特殊狀況太多,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因此,在我家的自學中,還是以英文拼字為主,德文處於伴同的角色。

在英德聽寫課中,通常我會比較英德拼音法之間的異同,來提醒孩子不要混淆了兩種語言拼音法。這樣的提醒與比較,是在一般學校裡所學不到的。然而,這對於日後孩子自主書寫有相當的幫助,因為他是三語思考,先撇開中文不談,書寫時,大概也是雙語同步(希望不是同時進行,而能自主控制)。於是在聽寫課時,適時引導他去注意兩種語言寫法的差異,來提醒他,在書寫時不要將兩種語言混淆了,是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此外,我家的外文教育是法文,目前只學讀,不學寫。但我利用法文來訓練英文拼字,即是讓孩子由觀察法文字,來思索英文的拼法。就以他閱讀量最多的英文來說,按理說,他應該有能力從法文的字形中聯想出正確的英文拼音法。例如:從musique得知music(同字不同型),從pêche中觀察出peach(近似雷同),從dent猜測出tooth(同義不同型)等等。

使用這個方法的優點是:一、刺激孩子去思索正確的英文拼音法。二、加深法文單字的印象。三、分辨兩種語言拼音法的不同。四、從法文中擴展英文的字彙量,例如:從dent中知道dentist的字源,法文在英文中處於是比較優雅、文學味濃厚的地位,比如:tranquille,學習法文字彙有助於增加孩子的英文字彙量。

中文則是自學中最大的一項挑戰,我則放在最後來處理,我必須承認,放在最後來處理的結果是,效果最差,因為小孩的大腦已經徹底地被拼音文字所攻佔了。

我們來澳已經一年了,諼諼也上了快一年的中文學校,在這一年裡,有著太多的自學的問題等著我去解決,其中最令人傷腦筋的中文教育,就學理、就實踐,我還未找到具體的方法來實踐,遂被我打入冷宮、棄置一旁。近來,媽媽我覺悟了,必須把旁門左道、走捷徑的識字法統統放一邊,決心以實實在在的方法來教孩子,學中文沒有撇步:按照台灣國小課本來教就是了。

然而這個單純的心願,卻不單純,因為近年來,台灣教改後的教科書,五花八門,看了讓人流眼淚。天啊!我只不過想要買國小一年級的國語課本而已,怎麼會這麼複雜?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教改改成「一綱多本」,果然多得不得了,不只有多本而已,從中所延伸出來的習字本、字詞本、自修書等等,多得讓媽媽我不知道要買哪一本?只好求救於台灣親友,大家卻說,沒辦法,為了孩子的將來,多本就多本,只好統統都買了。幸好!我們只需要國語這一科,不然統統都買的話,後果真是不敢設想。

學期末時,阿媽去幫媽媽問,說是下學年的新課本還沒出爐呢,要等到九月學校開學以後,對哦!要買還不是隨時隨地可以買到。我倒忘了,現在北半球是夏天,正在放暑假,南半球卻才剛剛結束了上學期。只好SOS,請家人將姪子用過的舊課本,先寄兩本課到澳洲。

的確,媽媽經過一連串的過關斬將,解決了英文、德文兩大將,還膽敢挑戰第三關:法文。這三關都算差強人意。然而,現在想要挑戰自己的母語,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之際,卻沒有什麼信心。

為了為中文教育催生,過去的一切準備工作,雖然不能說是盡善盡美,但應該是時候到了。諼諼的字雖然寫得不是很好,從去年的握筆不穩、到讀寫障礙的警報,到目前字寫得勉強還算可以(可能媽媽的標準很寬鬆)。經過一年時間的摸索期,媽媽心裡面不斷地在問:孩子你到底準備好了沒?筆握穩了嗎?看看他圖畫畫得不錯了,顯示小肌肉應該長好了!現在開始練習寫字,應該不會是揠苗助長吧?

昨天,帶著孩子上中文學校時,把下學期的中文課先停下來,改成只上下午的畫畫課。為什麼呢?我只好跟學校說,路途太遠,孩子早上起不來,所以只好先把早上的課停下來。其實這背後還有另一層原因,我沒說出來罷了。因為中文學校教的都是簡體字,第一年寫的字大部份是象形字,簡體的不多。第二年則頻頻出現簡體字,都不是我們要學的。小孩子必須先學會繁體字,將來才能從繁體來揣測簡體,倒過來學的話,一是、我不會教,二是、將來改得過來嗎?

教畫畫的老師是北京來的,一口標準的京片子,聽起來很舒服,不是太奇特的口音,孩子跟著學無妨。然而早上的中文課,卻只有教簡體字,令人憂心。我想,先停一陣子吧!等我們自學的中文教育上軌道之後,孩子有了辨別的標準之後,我再考慮是否讓他繼續上中文學校。

此外,令人欣慰的是,德文聽寫引進沒有多久之後,諼諼的英文拼字能力大躍進,進行兩種語言的聽寫時,英文與德文相較,英文聽寫時往往能夠振筆疾書,與之前老是處於冥想狀態,大相徑庭,終於顯出這半年來練習Phonics的功力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諼諼英文拼字能力的提昇?是教法改變了嗎?近來,最明顯的改變是,我放棄了寫練習本的教法,改成聽寫聖經的故事,或許故事比機械式的抄寫練習更加有趣,間接地鼓舞孩子寫字的興致。

再者,聽寫時,雖然不是兩種語言同時進行聽寫,但我利用白板、運用不同顏色的白板馬克筆,時時將英德拼字法放在一起比較,讓兩種語言學起來更有系統、更有歸納的效果。說不定這是進步的原因。更最重要的是,時時比較兩者的異同,讓學寫字變得更為生動、有趣,不再是無聊的抄、抄、抄。沒錯!諼諼抄了半年的字,現在終於遇到比較有挑戰性的聽寫,字沒得抄了,現在統統得自己寫出來,反而能夠寫得比以前更好。

現在媽媽期待著,等練習聽寫練一段時日之後,可望順利地進入自主性書寫階段,寫寫短文、卡片、短信之類的。到時候,我才可以看出來,諼諼是否在書寫時,也能夠很嚴謹地將德文、英文兩種語言完全區分開來寫呢?

雙語兒童在說話時,能夠針對不同的人來區別不同的語言,但是書寫時就不同了。加上他是自學生,沒有學校的環境限定他只寫英文。會不會因此時而寫英文,時而寫德文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自由閱讀日


Moria Flaig
31. Juli 2016

昆士蘭一處海港


我家自學一個星期只有四天,其餘三天都安排了其他的活動,諼諼卻常常抱怨讀書的時間太少!怎麼會太少呢?每天晚上沒有課,更沒有家庭作業,多的是時間,怎麼會沒有時間讀書呢?想想看,似乎真的是如此。

每週五雖然是圖書館日,我們通常會在圖書館至少待上兩個小時,但要在三點前趕到教會參加三點到五點的遊戲小組,所以在圖書館讀書的時間也真的不多。週六中文學校下課後和教會聚會之間也有一小時的空檔,通常我們也會去圖書館消磨時間,但短短一個小時,真的讀不了多少書。

週日則是全家出遊日,一天暢遊之後,晚上諼諼經常捧著書,沈醉其中。儘管零碎時間加加起來一大把,但我好像很少給他一整天的時間,讓他開懷地「讀到飽」。相較於自學前的日子,從早到晚隨意讀,隨意瀏覽,想讀多少就讀多少,天天讀得好暢快啊!

今天正逢星期天,爸爸自己一個人出遠門健行去了,留下我們母子兩人在家閒散。於是我提議去奧運公園玩,那裡有個好大的兒童遊戲場。那一頭卻傳來一句話:「我要看書!」我說:「那我們去外面逛逛也好呀!」那一頭卻說:「我有好多書沒看!」聽起來像是,自學剝奪了他讀書的時間。好唄!那今天就是自由閱讀日,你想讀多少就讀多少唄,無限暢讀!

想想諼諼也怪可憐的,因為自學,每每被媽媽限制讀書時間。「把書放下嘍!要上課了!」每天不知要媽媽催多少回,手中還是緊緊捧著一本書,該是按計劃進行自學呢?還是讓孩子自由閱讀?還是讓他讀完手中的書再開始上課?但等到他讀完,一個小時又耗費掉了,就趕不上天黑前把所有的課上完。「上課好?還是自由閱讀好?」這是我每日心中的拉鋸戰。

到了晚上,諼諼更是捨不得閉上眼睛上床睡覺,緊緊抱著一本書,總是要媽媽一再地囑咐:「很晚了!該睡覺了!」但是他的視線總是捨不得離開書本,眼睛總是捨不得閉上,向我抗議,我不讓他看書。以前的確為了鼓勵他多讀書,於是採取無限制的讀書時間,來鼓勵孩子讀書。諼諼卻因此常常讀到五更天,只差沒有讀到雞啼。孩子年紀還小,沒有充足的睡眠怎麼行,這有礙於生長發育,於是媽媽狠下心,規定關燈時間,強制上床睡覺。這變成了最令他傷心掉眼淚的事情:「我不累,我要看書,我睡不著!」

的確,孩子想讀書,卻遇到種種阻礙與限制,以致於每天都讀得不夠暢快。媽媽應該給孩子一個「自由讀書日」,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優遊暢飲。於是當下決定,今天星期日我們在家讀書就好了,不去玩了。哦耶!好棒!

一天下來,悠哉悠哉地,我們母子倆什麼也沒做,是個很棒的感覺!不必homeschooling、不必趕火車上中文學校、不必趕公車上圖書館、不必逛街買東西、更不必趕著時間去玩、去參加活動。

諼諼早餐吃了兩片麵包後,整個人就沉醉於書海之中,連午飯也忘了吃,看書一直看到日落黃昏。我問了幾回要不要休息吃點東西,都回答說:「我不餓!我要看書。」就這樣,孩子看了一整天書。媽媽也能偷閒,閒閒地過了一天。

諼諼說:「好棒啊!可以讀一整天書!不必出去玩。」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閱讀力的展現


Moria Flaig
22. Juli 2016

昆士蘭一處海邊夕陽


關於閱讀力的展現,大家首先關切的是,閱讀能力是否會直接表現在學業成績上。根據研究,學童每天所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與學業成績成正相關(Cunningham & Stanovich,1998):

1)學業成績超越全體20%的學生,平均每天閱讀7分鐘,一年閱讀21000字。
2)學業成績超越全體80%的學生,平均每天閱讀14.2分鐘,一年閱讀1146000字。
3)學業成績超越全體90%的學生,平均每天閱讀21.1分鐘,一年閱讀1823000字。
4)學業成績超越全體98%的學生,平均每天閱讀65分鐘,一年閱讀4358000字。


註:這裡的百分比指的是與同年級全體學童比較而言,98%意指,一百個同年級的兒童中的前兩名。資料來源,Donalyn Miller,Reading in the Wild。

閱讀與學習直接相關,不僅僅是表現在學校課業之上,我想,成績的體現不是單純地表現在加減乘除、是非選擇這麼簡化而已。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透過閱讀得到更多課堂之外的知識與訊息,日積月累,就知識的廣度與深度而言,相較於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小孩,正如數據所顯示,最終,有著驚人的不同。

最近,我利用Naplan-Test來測驗諼諼,我想知道,提早讓孩子學習閱讀,是否能夠影響他在語文上的表現?Naplan-Test是每年在澳洲舉行的全澳性的學習測驗,澳洲政府讓全國的學童分別在三年級、五年級、七年級、九年級時進行測驗。範圍有數學、拼字、閱讀與寫作,但主要分為兩大項目:語文(literacy)與算數(numeracy)。目前,數學的模擬試題,諼諼可以完成二年級的試題,拼字與文法可以完成三年級的試題,閱讀則可以完成五年級的試題。再高一點的年級,我就沒有讓他試了。

通觀Naplan-Test的出題形式,尤其在低年級的階段,數學考的不是計算題,除了一、兩道純計算題之外,其餘的都是問答題,我想,用意在於測試學童對於問題的理解能力,而非計算能力。此外,自然科學的考題也出現在閱讀測驗之中,小學階段的自然科學並沒有學習計算,要理解自然科學必須從閱讀文章來理解訊息。總歸一句話,語文能力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計算數學需要有良好的語文能力才能作答、自然科學也需要良好的語文能力來理解科學知識的描述,然而理解力的培養則來自於日常的閱讀。由此看來,在孩子小時候,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多麼地重要啊!

除了考試之外,我認為創造力的表現,也能夠藉由閱讀來得到刺激與提昇。繪畫是很多研究者在觀察幼兒的創造力與智力的一項重要指標。Ellen Winner,也就是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Gardner的妻子,主要的研究領域是視覺藝術與智力之間的關係,她曾經提到,高IQ,高學業成就的人,並非是創造力最佳的一群人,因為創造力與學業成就所要求的是不同的技能,創造是從舊有的知識中找到新的訊息,而非迅速地、有效地學習舊有的訊息,高IQ的大腦是設計來學習的,非設計來創新的。

言下之意,會讀書的人,是能夠駕馭舊有的知識的人,而非能夠創造新知的人,所以不能算是社會中最先進的一群。我很贊同她的說法,創造力強的人,有些不是有讀寫困難、不然就是語遲兒、遲緩兒、過動兒、不然就是被學校排除在外的怪咖,這些人不一定在學業上能夠表現突出,卻能夠別出心裁,闖出與眾不同的天地。

另一方面,她的說法也不盡然,我認為,創造力也能夠藉由學習、閱讀而得到啓發。很顯然地諼諼能夠利用書本的資訊,利用樂高來組合機器人、太空車、太空基地、恐龍怪獸等等,所設計出的各式各樣的科幻電影中的物品,都不是看電視、電影而來的,而是從書中得到的靈感。由此可見,閱讀是能夠啓發孩子的創造力,孩子的想像空間因為書本而得到支持與發揮。

以同樣的原理,我們可以用來審視孩子的繪畫。諼諼喜歡將所閱讀過的故事內容畫出來,並加上自己的想像力,使畫作更為豐富、精彩,這正是書本激發想像力的另一個佐證。然而理解力中的推論、歸納、分析、尋找線索,很多童書都是以這樣的思路來寫作,以培養小孩子的分析與推論的能力。誰說,小小科學家一定是喜歡「加油添醋」(做實驗啦!)的實證者,埋首群書也可以得到不少訊息與啓發。

回到數據上,學業成績要超越98%的學生,每天至少要閱讀一個小時以上的書喔!為人父母者,能不重視閱讀嗎?但對於現代人繁忙的職場生活來說,每天讀一個小時的書實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很多父母接了小孩回家之後,時間大多用於洗澡、吃晚飯與看電視,最後所剩的一點時間也只夠輔導孩子寫寫作業,寫完之後,孩子接著就要上床睡覺了,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讀書。

其實小孩本身有很多時間的,只是被電視、電玩、課後輔導、才藝課所佔用。如果父母懂得為孩子安排時間,把時間節省下來,每天固定讓孩子讀一個小時的書,其實並不是件難事。

我家每日大約早上十點半開始自學,直到傍晚才結束。但是諼諼睡得晚,我家又沒電視、沒網路,所以每天晚上,他幾乎都在看書,有時看到半夜三更,他還嫌讀書的時間太少。

我家雖然沒有考試來評估閱讀力的如何表現在學業成績上,但從孩子求知的渴望來看,讀書讀到半夜耶!可見這個渴望是多麼的迫切,你能不讓他讀嗎?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以聖經為教材的自學教育


Moria Flaig
26. Juli 2016

昆士蘭一處燈塔


我家自學轉型了!轉型的契機來自於,近來PO文中所談到的讀寫障礙。諼諼的書寫行為中出現了一些書寫障礙的跡象,讀書倒是非常地沉迷與熱衷,難道是媽媽的教法錯了?

兩大本的英文拼字本寫完之後,英文的拼字能力仍不見起飛,書寫速度仍然十分地緩慢,鑑於家族中讀寫障礙的基因,媽媽對於孩子種種異常書寫行為不得不謹慎,難道寫練習本沒有用?

坊間可以買得到的拼字練習本,大都以Phonics為主軸而設計的,Phonics固然重要,需要不時地復習,但書寫不能只侷限於拼字練習,我得另想法子,額外製造一些寫字的機會才行,來激發孩子寫字的意願。要再另尋新的教材與練習本嗎?其他的教材會有根本上的不同嗎?一想到要找教材,就心灰意懶,心裡遲疑著。

念頭一轉,靈光一閃,聖經不就是現成的教材嗎?反正我們每天早上都要讀經靈修,不如就把自學所有的內容改成聖經,以聖經為綱領,作為自學的課本與進度。

然而,經海浩瀚,實行了一陣子的「從頭到尾」一字不落的讀經法,讀完了「創世紀」和「出埃及記」,就發現,這種讀經方式有點應付了事,也不知道孩子領悟的程度到底如何?於是,我放下歷史書,換了成了強調信仰觀念的福音書,福音書的討論空間很大,讀起來應該比較生動活潑吧!讀完了「馬太福音」之後就覺得(其實在讀的時候就感受深刻了),和一個六歲小孩查經實在不是件有趣的事情,媽媽我又不懂得如何為六歲的小孩培靈,不行!不行!還是得另想辦法。

既然要把聖經當閱讀的教材,又不想逐字地讀下去,就必須找到一個適當的研經法,到底該怎麼教呢?那就問問網路吧!找些主日學的網上免費資料,參考一下別人是怎麼做、怎麼教?每間教會都有主日學,網上可以下載的資料一定多得不得了,不然每週日教會姐妹發給孩子們的那些影印紙都是自己製作的嗎?不見得吧!她們一定也只是下載別人的。在網上找一定有!果然,主日學的網上資料相當地豐富,又非常地詳盡,不會有遺珠。而且不只有讀經而已,還結合了美勞與兒歌,每讀完一段經文之後,還有問答測驗。

一個看來相當不錯的主日學教材網站,稱為Free Sundayschool Curriculum。與別家網站相較,我喜歡他們以原文編撰的方式,並且編排得很詳盡,不會疏落任何一個小故事。讀完每一章節之後,隨後都有問答題,讓孩子思索剛剛所讀的經文。而所設計的問題也比較具體,不會太細,太繁瑣,更不會流於泛泛而談的大哉問。對於諼諼這個年齡來說,剛剛好,不會太難回答。最後,還有簡短的摘要,讓孩子回顧一下整章故事,看看自己對原文是否能夠清楚地掌握。此外,他們選用NIV譯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正好配合我家的讀經習慣。

下載了一些主日學教材之後,我遂以一本英文聖經故事為自學的主軸,讓諼諼每天讀一篇聖經故事,因為聖經故事都有精美的插圖,能夠吸引孩子的目光,這都是為了因應小孩圖像式的思考方式。讀完聖經故事之後,再以主日學的資料,閱讀NIV原文。聖經故事再美、再精彩有時還是會出現錯誤,所有經文的學習,最好還是回到文本,所以閱讀原文非常重要。

兩者讀完之後,一起回答主日學教材上的問答題。做測驗題有個好處,可以讓媽媽考察,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與掌握到哪一種程度?有些問答題是討論型的,這能夠讓父母有機會跟孩子談談信仰的核心觀念。而且問題都是從原文出發,並付有出處,如果孩子不會回答,可以讓他把經文再讀一遍,不但幫助理解,也能夠加深孩子對原文的印象。

做完了測驗題之後,我將一些關鍵字用不同顏色的色筆寫在紙上,讓孩子看著這些字,把當天所讀的故事情節畫出來。畫完之後,讓孩子簡略地說明一下所畫的內容,並鼓勵他使用這些關鍵字為圖畫添上文字,這能夠訓練孩子將故事情節(圖畫)與文字連結一起的能力,並練習將整個故事連串起來。

我們還有另外兩本內容簡白的德文與英文聖經故事,這兩本書,則使用於聽寫之上,用來訓練孩子的英、德拼字能力。通常,我讓孩子閱讀一篇故事之後,指示他將要聽寫的句子多讀幾次,然後再進行聽寫。

這也是目前我教導孩子學習德文拼字的唯一途徑,我沒有使用任何的課本與練習本,就只有寫聽寫這一項而已,讓孩子從日常的聽寫中,熟悉德文字的拼寫習慣。我向來沒有閱讀德文聖經的習慣,只讀中文與英文譯本,於是,在我們的自學中,並沒有閱讀德文聖經這一項。

此外,令人興奮的是,孩子主動要求法文課也要閱讀聖經,本來我不是很樂意幫他找法文的兒童聖經。沒錯!因為動詞的緣故。我最近的PO中有說明,與英文不同的地方是,在日常會話中,法國人甚少使用過去式(passé simple),德國人也是如此。殘念!在法語世界中,聖經中所有的動詞都是過去式。

後來,我在網上找到了一套簡單易懂的兒童聖經,雖然也是使用簡單過去式的時態,但有插圖,這能夠引導孩子看圖識字。孩子試讀了之後,非常地興奮,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讀得懂法文。其實媽媽我一點都不感到驚訝,他已經熟知聖經中大部份的故事,自然能夠從故事情節猜解出個別的單字的字義。比如:約櫃的法文。

法文的聖經故事是配合著NIV的閱讀的進度來進行,同一個故事已經用英文讀過了兩遍、再以圖畫繪出,印象夠深刻吧!這時候,我再將同一段故事,把法文聖經故事的敘述刪減濃縮成一小篇短文,並列出單字表,便於參照,縱使所孩子認識的法文字不多,也從故事情節中會意,讀完之後,我再挑出十個單字,讓他寫出英文翻譯,來考察他的理解程度。然而,法文聖經故事的閱讀著眼於字彙的認識,並非故事情節的記憶與掌握,所以故事簡潔並無大礙,我只是想利用這個方法讓孩子多認識一些聖經的詞彙罷了!而我們法文學習的主線還是在兒歌。

因此,我家自學遂以聖經為綱,轉型成整合了閱讀、拼字、繪畫與閱讀測驗四項技能的綜合課程,並也將德文拼字與法文閱讀也整合其中,所使用的教材統統是聖經與聖經故事。只差數學沒有轉型整合其中。

最後,最大的挑戰即是,如何將中文也引入聖經教育之中?於是我考慮再試一次「讀經識字法」。對於孩子的中文教育,一直找不到適當的方法,所謂「眼前無路想回頭」,繞了一圈遠路,或許我應該再試試看這條「讀經識字法」,配合目前我們每日的讀經進度,其實不必花太多的心思找方法、找教材,因為聖經本身就是方法、就是教材。

在孩子完成一天主要的課程之後:德英文聽寫、聖經閱讀、算數、閱讀與拼字測驗(Naplan-Test)、法文等等。最後的一道菜,即是聆聽媽媽的中文聖經朗讀,配合當天所讀的NIV英文譯文,我讀出同樣的一段中文譯文(和合本)給孩子聽,一面讀,一面提示一些問題,看看孩子的中文聽力是否能夠跟得上。媽媽朗讀完畢之後,從中選出兩句經文,和孩子一起背誦,並事先將經文寫在紙上,一面背誦,一面指讀,直到熟稔為止。孩子背完了之後,再讓孩子練習寫經文中的幾個字,最好是詞,以利於記憶。

若問起,我家自學怎麼沒有天文地理、歷史人文、自然科學呢?怎麼光只有學聖經呢?有!有!有!然而這些知識通常都是靠著孩子自己閱讀而來,並不需要額外的教導,也不要靠著上課來進行,也沒有復習與考試,完全讓孩子自己自由摸索發揮。孩子有興趣的主題,我儘量在圖書館找到書來讓他「深研」,因此,我並沒有額外安排歷史、自然、地理等課程來讓他學習。他自己發掘問題時,自然就會找我們討論,有些問題是我無法回答的,特別是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大多必須問他爸爸,他自然會找爸爸討論,他也和爸爸一起看書、一起討論,倒是很少找我一起看書,我想,大概是科學用語英文與德文相近,從書中可以直接知道德文的說法。

我家教學的主旋律是閱讀的訓練,副旋律是語言的學習與觀察。孩子只要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大部份的知識都能夠靠著自己閱讀來吸收、研究。媽媽只要教導孩子學習基本技能就夠了,也就是:閱讀、書寫、算數和外文,這四大技能,小孩子還沒有能力自己學習,技能的培養一切需要靠大人的教導。而其他的領域的學習,就真的是名副其實的「自學」了。我們完全不分科,只有整合性教學,除了算數以外,全部整合在聖經之中。

有了閱讀的能力,孩子還有什麼讀不通的呢?最近,他正沈醉於機器人、Nanobot、Bionic,這都完全靠著他自己閱讀攝取而來的知識,媽媽實在不會教這些,我們夫妻倆並沒有主動引導孩子發掘這方面的興趣。

然而淒慘的是,我最近發現了,諼諼很多基本的知識都還不知道,英文中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等等,一月、二月等等,知道名稱,但還不太會排列順序。最近過六歲生日時,他還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問題:「媽媽!那我七歲生日時是哪一天?」媽媽回答說:「當然是明年的六月八號啊!」孩子接著問:「那八歲的生日是哪一天?」我愣了一下,才醒悟過來,原來他還不知道,我們人每年的生日是同一天,他還以為我們每個人每年生日的日期不同呢!不然就是,他不知道什麼叫做一年,只知道過生日時,一年就過去了。我家諼諼雖然飽讀群書,可能不太有常識。

我得承認,一些很基本的知識,我沒有教,他當然不知道。媽媽是不是捨本逐末?寶寶被誤導了呢?先知撒母耳會比星期的名稱重要嗎?我想,見仁見智吧!(不過,他知道星期三的英文怎麼拼哦!)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諼諼的第一本法文童書


Moria Flaig
22. Juli 2016

昆士蘭一處海港

從去年11月起,我將法文引入自學之中,後來因為聖誕新年假期,孩子的爸帶著我們玩了兩個月,遂中斷了一陣子。今年三月起,再度開張,算起來他前前後後、陸陸續續地學了半年。如今,諼諼對於發音的駕馭已經進入圓熟階段,換言之,在朗讀認字的過程中,讀錯的情況越來越少,也能注意到連音的現象,全新的文章也能夠毫無困難地朗讀出來。

於是,我開始考慮讓他閱讀書本,目前所採用的教材以兒歌為主,兒歌雖然易懂易學,但是缺點在於非正式的行文風格,這有礙於語法的熟稔與學習。再者,增加閱讀量和提高難度,也是當語言學到一定程度之後,首要提昇之處。讀物必須配合孩子的閱讀程度,孩子才能夠從閱讀中得到進步。目前他的英文和德文讀物主要集中在章節故事之上。於是我靈機一動,不如我們的法文課也來讀章節故事。

孩子的字彙量還很有限,正如前所言,兒歌淺顯易懂,但字彙量不大,以目前他的法語字彙量還無法閱讀大部頭的書,因此一本淺顯易懂又符合他的年齡的書,是我第一個目標。

之前,我們嘗試過閱讀繪本,有圖畫來輔助理解,運用以圖會意的技巧,來增加字彙量。相較而言,章節故事的插圖很少,孩子則是以上下文與故事情節來揣測生字的意涵。然而這個技巧,諼諼在每日大量的閱讀中,已經領悟了這項技巧,我想,應該也能夠運用在法語學習之中。

限於字彙量,與閱讀英文、德文不同,我不會將每篇故事從頭到尾讀完畢。而是節錄某一個段落,並將段落中的重要句型、字彙扼要地節錄出來,寫在紙上,並使用不同顏色的筆,讓這些字更為顯眼。朗讀完畢之後,讓孩子多朗讀幾次媽媽做成的「摘要」,目前我並沒有要求背單字,他能夠順利寫出英文與德文就已經萬幸了,法文嘛!我完全不敢奢求。基本上,我是以嬰兒學習語言的方式來教導諼諼學習法語。也就是說,首要訓練聽,然後讓孩子模仿發音,再讓他看著文字朗讀出來,最後才是瞭解文意。至於書寫嘛!以目前這個年齡來看,我想對他還是太難吧!

雖然他的發音已經熟練了,但對於個別的字義還不是很清楚,於是將主要句型、重要字彙扼要地節錄出來,寫在紙上,讓孩子多看幾眼,這有利於單字的記憶。讀完之後,我通常會做一小測試,選出文中十個字左右,讓他寫出英文翻譯。

不像一般法語教材,我沒有教文法,更沒有讓孩子背繁複冗長的動詞變化表,但我相信,孩子在經過大量的閱讀經驗之後,孩子的大腦能夠逐漸歸納出文法規則與動詞變化。然而拉丁語系中特有的動詞變化,需要有外在的語言環境刺激才能夠臻於熟練,現在只是先讓孩子有個初步的概念,先聽先讀,至於具體上如何變化,哪個人稱對哪個型?現階段,沒有語言環境,並不是很重要。

我為他選的第一本法文童書是「Le Petit Nicolas」系列叢書中的一本,中文譯為「淘氣的尼古拉」,諼諼不久之前也讀過同一系列的英譯本「Nicholas again」,因此,他對於這系列的人物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了,在這個前提之下,要掌握原文就不會太過於困難了。

我之所以會選這一系列,是因為每個章節都是獨立的、不連續的故事,我們沒有非得接續下去的壓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作者雖然不是完全用對話的形式行文,卻是以一個小孩子說話的口氣行文。所以,讀這一系列有個好處,可以讓孩子熟悉口語式的口氣。

一般法文的童書、童話、寓言故事、聖經故事,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常常以過去式(passé simple)與半過去式(imparfait) 行文。La Fontaine的故事雖然家喻戶曉,但使用過去式,所以目前不考慮讓孩子讀。然而,法文的過去式通常不會出現在日常對話之中,因此,過去式的學習與使用對於初學者來說,我認為不是首要學習的項目。但若讓孩子只讀童書的話,大概只能讀到這種時態,對於不是生活在法語的環境的兒童來說,學過去式會造成誤導,他們會誤以為這種時態也使用在會話之中。

英文的過去式大量使用於會話之中,相較而言,德文與法文並非如此,這兩種語言在會話之中,通常是以完成式來表示過去,過去式則很少出現在日常會話之中。諼諼受到英文的影響,喜歡使用德文的過去式(Präteritum)來說故事,聽起來非常地「文言」,感覺上很古老。

目前我們正在閱讀的書叫做:「Le petit Nicolas et les copains」。我在圖書館找到了這本書的英譯本:「Nicholas and the Gang」。在閱讀之前,我會讓諼諼先讀一小段英文譯文,再讓他閱讀法文原文,事先知道文意,有助於理解,而且能夠幫助他從上下文中猜出個別單字的意思。

我所使用的法文本是從網上所下載的PDF,平板電腦上可以朗讀出PDF,平板電腦的朗讀雖然帶點金屬味,但孩子還是可以從聽中模仿發音,這有助於發展聽力。聽完之後,他自己得獨立朗讀出。朗讀完畢之後,我讓他練習我所節錄的句型與單字,加深印象,利於記憶。然而,對於單字,我還是不直接解釋翻譯,盡量讓他直接從上下文中來領悟。

最後就是單字測驗了,一次不要列出太多字,要寫十個以上的字,對於這個年紀的小孩來說,是一項負擔,十個字剛剛好目前是他樂於翻譯的量。從單字測驗中,測驗可以讓我考察,孩子是否能夠從閱讀中瞭解新字,對於全篇的文意又能掌握多少?所以說嘛!有時候,考試並不完全是不好,還能夠順道讓他練習一下英文拼字,製造一項新的寫字機會,他的英文拼字能力實在是有待加強。(請看前文:「運用法文生字來練習英文拼音」)

雖然我們閱讀的速度很慢,嚴格說來,也不算是閱讀。但算是打破傳統的學習外語的方式,我看重文本的掌握,完全不重視文法規則的練習與字彙的記憶。縱使,熟記文法與單字能夠加速學習外文的腳步,但對於學前兒童來說,卻不適合以這種方式來學習外文。因為,他們的學習方式不同,他們欠缺機械式與系統性記憶的能力。

我試過好幾次,要孩子把一些字(phonics)記起來,然後再考拼音,諼諼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所有的字大聲讀一遍,完全不在意到底記全了,就說已經讀好了,記住了,就這麼大聲朗讀一遍?稚齡兒童對於新字與新知的吸收是隨機式的,完全不在意其重點、效率與方法。若是學習有興趣的事物,一蹴可幾,毫不費力氣。沒興趣的話,猶如千山萬水,再怎麼費勁地走,總是達不到目標。

總而言之,我對於諼諼的法語教育,主要著眼點還是在於閱讀的訓練,我相信,只要他學會了閱讀,不久之後,他不需要大人,就有能力藉由閱讀,自己持續地學下去。

然而,法語並非他的母語,法語只能算是語言學上所稱的第二語言。與一般學校教法不同,在完全沒有語法與字彙基礎之下,我採用直接閱讀的方式,讓孩子直接聽、直接讀、直接記憶,把法語當成母語來閱讀。或許,他連最基本的日常用語,例如:Bonjour!Salut!Au revoir!都不是很熟悉,但是卻能夠從每日閱讀中,漸漸地學會數字、星期、顏色、幾何圖形、動物、親屬稱呼等等,也就是學前兒童必須掌握的幾項基本概念。然而這些,我從未有系統地教導過他,只是閱讀的經驗越多,認得的字也越來越多了。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讀寫障礙

Moria Flaig
30. Juni 2016





讀寫障礙

孩子的爸那一邊有讀寫障礙(dyslexia)的遺傳基因,孩子的爺爺有著較輕微的讀寫困難,但在小姑身上顯現出來的則是災難性的學習障礙,閱讀對她而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就學習而言,讀寫困難所產生的最大障礙是,無法藉由閱讀自主性地吸收知識和訊息。對於以自主學習為理念的在家自學教育,這的確是一大障礙。喜歡閱讀的我,深怕諼諼也得了同樣的先天上的缺陷。於是,從懷孕開始,我就開始閱讀相關研究,做好準備,來應付這種「家傳的」學習障礙。

我家從多語教育,進行到多語閱讀,縱使整個過程步步驚魂,從語遲到口吃,中間遇到過不少困難,三語教育進行到如今,整體而言,還算蠻順利的。從各方面看來,諼諼身上出現了一些讀寫障礙的症狀,但是並沒有得到「讀的障礙」。

在美國時,我認識了一個專門研究讀寫障礙的博士生,有時和她聊他們的研究,根據他們的研究,雙語寶寶患有讀寫障礙的比例相當地低,因為雙語寶寶有一項得天獨厚之處,那就是他們的語音意識,因為雙語的環境,比起常人得到更充分的訓練。而讀寫障礙的一項特徵,就是有些人對某些特定的音的發音與拼寫有困難,對於相近的音,區辨有困難,例如:b、p、d、t。語音障礙在雙語寶寶身上發生的比例則較低,因為雙語與多語教育的語音訓練而得到彌補。

我以為,我事先已經為了諼諼打了一劑強力的預防針,因此而「免疫」了,語言學習的四個過程:聽、說、讀、寫。前三項進展得還蠻順利的,直到今年初,諼諼開始學寫字,疑似讀寫障礙的症狀卻一一地出現了,於是,讀寫障礙在我們家又成了關注的焦點。我特意寫郵件給婆婆,問清楚小姑讀寫障礙的症狀。小姑也特地回了信,因為她沒有辦法書寫,於是由她口述,妹妹打字,兩個人一起回了這封信。


諼諼有沒有讀寫障礙?現在還看不出來,因為他完全沒有閱讀障礙,要說有,大概只能從書寫障礙(dysgraphia)談起。談到書寫障礙,最讓人憂心的是中文教育,因為中文的閱讀能力主要是經由寫來獲得的,也就是識字的過程是要透過練字來完成,中國的小孩學寫字的階段特別長,如果書寫障礙真的成為事實的話,那我勢必要改變中文教育的目標?例如,停止上中文學校,只學讀,不學寫,或是只練簡單的字,不要求自主性書寫,以閱讀代替寫字來認字。

這一年來,我在部落格中頻頻抱怨,自學中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寫。為什麼寫字會是這麼地痛苦?媽媽我怎麼想也想不通,字母大小寫一共也不過是52個,阿拉伯數字也只有10個,加起來統共62個字,實在是少不能再少了。

然而,諼諼寫了兩年還寫不好,不是上下倒置,就是左右顛倒,不然就是大小寫混合,不然就是由右寫到左,不然就是忽大忽小,字與字之間不是沒有間隔,不然就是間隔超大,而且無法寫成一直線,種種跡象顯示,他對於空間的控制能力很差,10老是寫成01,無法掌握由左至右的書寫原則(讀寫障礙中,典型的排序困難,英文中的ou則拼成uo,ea則拼成ae,也是空間排序困難所造成的)。中文學校都快上了一年了,還是只會寫大、小、中、一、二、三等字,複雜一點的就寫不出來。

這些現象都在讀寫障礙的check list之上,將來是不是都會一直這樣子,無法改變呢?現在還無法判斷,身為母親的我會對於這些現象儘量寬容,只不過多一道橡皮擦的功夫,辛苦一點,算不了什麼。但將來上學以後,學校老師是否能夠有同樣的態度來包容,我就不知道了。

至於要不要去做專業評估?然而現在根本還沒有辦法做評估,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小孩寫得很少,大多只是練習抄寫與單字的拼寫,根本還未開始自主性的書寫訓練,因此我們無法辨別孩子是否欠缺把語音轉變成文字的能力(書寫障礙的核心)。唯有自主性書寫,才能夠看得出來,孩子的大腦在解碼時(也就是把聲音變成文字),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般要在小學中年級之後,寫作的量增加後,才能夠看得出來,目前只能就一些外顯的症狀來猜測。


就我目前為止,所瞭解的閱讀障礙,常見的症狀有:

1)擅長將文字做三度空間式地旋轉,因而時常書寫鏡像文字、倒立文字,並將相類似的文字互相混淆,例如:無法區別b,d,p,g,q,9,6之間的不同,或將外形相像文字混淆不清:W與M,h與n,5與2,7與f,8與g, A與V,E與3,E與B, s與z與2,H與N,或P與R等等。(諼諼的主要症狀)
2)大小寫混淆,拼字時常常落掉一、兩個字母,不明白標點符號的功能,字體忽大忽小,無法控制字所需要的空間,而且寫不成一直線。(諼諼的次要症狀)
3)排序困難,無法學習字母表,查字典時,一定要把字母歌從頭到尾唱一次,才有辦法找到相應的字母。數字排序困難,21與12常常分不清楚。無法掌握字母的排列順序,英文拼字中ea、ou順序常常寫反,學習某些拼音規則有困難。(有時會發生,以前數數有困難,但整體而言,能夠克服。)
4)拼字時無法區分無聲子音與有聲子音之間的不同,也就是無法區分k與g,p與b,t與d,h與f,f與v之間的不同。無法區別長母音與短母音的不同。對於類似的音像:pit, bit, bid, dip, pig, pick, big, dig, bet, bed, pet, peg, peck, deck, beg, bag, back 對他們而言,聽起來完全一樣,缺乏精準的區辨能力。(小姑的主要症狀)
5)分不清文字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排序原則。
6)缺乏時間感與空間感。
7)嚴重者,無法學習基本數學運算。
8)四肢動作不協調。例如:無法順利接球,常常無端地跌倒碰撞。因為欠缺估算時間與速度的能力,所以接不到球。(諼諼接球有困難)

然而每個讀寫障礙的症狀都不同,嚴重程度不同,即是是同一家族中的讀寫困難的問題也不一,有些幾乎無法讀寫,有些人閱讀正常,但書寫有困難(諼諼的狀況)。有些人讀寫都還算正常,但只會在特定的音拼錯(就是在語音意識發展的過程中,落了某些音)。有些人的讀寫完全沒有問題,只是對於數字、空間、時間的組織和處理有困難。

歸納而言,造成讀寫困難的原因是在大腦神經發展過程中,主要遇到了兩種異常:一是,語音缺陷,約有三分之二的讀寫障礙是這項原因所造成的(小姑的主要問題)。二是,視覺空間缺陷,約有百分八十的讀寫障礙是這項原因所造成的(諼諼主要的問題)。三是,一與二的結合,最嚴重的讀寫障礙。

症狀粗分為兩大類:一是與閱讀相關,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讀寫障礙。二是非閱讀相關,有書寫障礙、數學學習障礙、時間空間認知障礙、手眼協調障礙、說話肌肉控制障礙等等。


很慶幸地,在過去,在學前教育上,我做對了幾件事情,讓我們這個家族遺傳的災害降到最低點:

1)孩子從出世開始就接受多語言教育,學習多種語言能夠減少「落音」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透過多種語言不同的發音系統,孩子的語音意識額外得到了訓練,於是,在大腦發育過程中,落音的可能性降低了。(註:某些讀寫障礙起自於區別發音能力的薄弱,即是第一類原因:語音缺陷(phonological impair)造成的,如上述所言,小姑無法區別有聲子音與無聲子音的不同,對於區別長母音與短母音的能力也有所缺陷。)
2)孩子先學會閱讀,並且能夠進行大量閱讀,也就是會速讀了,才開始學寫字,也就是在視覺上先熟悉了整個字的字形之後(whole word recognition),再學拼音,而非從解碼(decoding)來猜字。
3)在入學前,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吸收知識不依賴拼寫能力。
4)在入學前,先訓練孩子基本的讀寫技能,先讀後寫,避免讀寫並進的學習方式。

為什麼呢?原來會造成讀寫障礙有一種因素是,有些讀寫障礙的小孩的感官知覺與常人不同,他們喜歡將字母做三度空間旋轉的思維活動,即是第二種類型的讀寫障礙:視覺空間缺陷(visual impair)。我讀到一個一本專門介紹讀寫障礙的書「Your Child:Dyslexia」,書中說明了,正是這種三度空間的想像力,造成了小孩子在視覺上無法固定字母的字形,導致無法區別b,d,p,g,q,9,6這些鏡像文字與倒立文字,導致小孩在閱讀與書寫造成障礙。大家試圖把這些字旋轉看看,結果是不是每一個字都一樣呢?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終於瞭解了諼諼的問題的所在。他老是將數字和字母做三度空間的旋轉,難怪他老是寫鏡像文字、倒立文字,因為在寫字時,字總是在大腦中轉個不停,所以在書寫時,無法判斷哪個字形才是正確的。你想想看,d,b,p,g,q不斷地在大腦中做三度空間度旋轉,在寫的時候,如何做正確的判斷呢?難怪,他在寫功課時老是做白日夢,不然就是寫不出來,連抄寫都有困難,但是要求他口頭拼字,卻又拼得出來。

再者,因為他的思維是三度空間旋轉,所以無法掌握左至右的書寫習慣,因此,在英文的拼字中,ea常常倒置成ae,英文拼音中,兩個母音濃縮成一個母音的字:ea,ai,oa,a u,ou,ie等等,在拼寫的時候順序老是弄錯。在寫數字時,也常常發生排序的錯誤,有時候把12寫成21,把21寫成12。對一個三度空間思維的小孩來說,從左到右和從右到左其實沒有分別。



雖然之前我並不知道讀寫障礙與空間視覺有相關聯,對此,我卻做對了一件事情,來降低讀寫障礙的嚴重性。也就是,在小孩入學前,讓他學會閱讀,讀與寫之間相隔一年半的時間,儘量讓書寫的困難不影響到閱讀。

一般學校教導是讀寫並進,小孩在學習閱讀時先駕馭解碼的技巧,主要是從熟稔典型的拼音法來認個別的字,也就是說,從解碼來學猜字。這對於有讀寫障礙的小孩來說,卻是最糟糕的學法。所謂拼音法,是先將每個字拆解開成個別的字母,再將這些零散掉的字母拼在一起來讀,用這種方法來學閱讀,對一個做三度空間式思考的小孩來說,當然會發生障礙!因為他們區分d,b,p,g,q相類似的字體,有困難。

根據我的經驗,有讀寫障礙的小孩學習閱讀時,要直接讀,將每個字視為視覺上的一個整體(whole word),絕對不要拆開。當然,事情的弔詭之處在於,誰也無法在小孩學習讀寫之前就先診斷出小孩有讀寫障礙,而採取暫緩拼寫的學習方案,誰家的孩子不是跟著學校的教學進度走的?

諼諼在學閱讀時也學了Phonics,雖然Phonics也是一種拼音法,但是與德文的拆解式的拼字法完全不同,Phonics並不將字拆解開來讀,而是讓小孩子熟悉某些拼音類型(pattern),例如:cat/fat/mat/pat/bat/sat/hat。這些雖然是單音節,但是都是真的字,絕非虛構,最經典的句子是:The fat cat sat on the mat. 這種拼音法並而非德文那種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拆開的拼音法。例如,將verstehen拆解成三個音節,更甚的教法是,拆解成九個字母,這卻是目前一般德國學校的教法。

雖然將字母拆解開來可以保證拼音的準確度,但是對於一個有視覺空間異常的小孩來說,根本沒有辦法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拼,因為所有的字母都在旋轉,將字拆開反而會讓小孩更加地錯亂。

當初我使用的方法是直接閱讀法,完全沒有學拼字,強調直接從視覺整體上來認字形,再從字形來對比發音,並使用phonics的類型來熟練典型的英文發音規則,因此諼諼學閱讀時,不是拆解成個別字母來發音,而是直接讀整個字,將每個字視為視覺上的一個整體,這樣一來,一整個字要旋轉的話,難度就很高了,既然很難轉,字就認得出來了。

我想,諼諼一夜之間學會德文閱讀是有一定的道理。第一,他已經會讀英文了;第二,因為我從來沒有把字拆開來教,直接讓他讀每個字。一開始,他很抗拒閱讀德文,因為他發現跟Phonics完全不同,每個字都很面生,不想改變原來所熟悉的視覺習慣。

我斷斷續續將圖書館借來的課本,讓他讀了兩個星期,並解釋了幾個德文特有的拼音方式。有一個晚上,他突然要求要讀書,一口氣他把一本兩百多頁的海盜故事書讀完,從此以後,他自己就會讀了,完全不再需要我教了,我想,那是因為,在那一夜之中,他的眼睛習慣了德文的字形。


中文世界中,讀寫障礙的人口較低,也正是因為中文字只表形,並不表音。再加上單音獨體,一個字一個音,不需要經過拼音的過程,而且每個字的複雜度高,旋轉起來有困難,就算是寫成鏡像文字,或是倒立文字,除了幾個例外之外,像是上、下,由、甲,土、士,整體而言,單單這幾個字並不構成混淆的問題,所以不會造成嚴重的閱讀障礙,我讀過的幾個中文書寫障礙的個案,閱讀能力都正常,只是學習寫字有困難。日文的讀寫障礙比例也很低,也正是因為日文的表音系統是以音節來記音,在閱讀的過程中不需要經過拼字的過程。

然而,在英語國家中,有讀寫困難的人口比例卻在百分之十以上,加上其他與讀寫障礙相關的學習障礙,有些學者估計為20%。英文不僅僅是需要拼音,而且拼音規則不固定,母音弱化的狀況嚴重,難怪讀寫困難盛行。於是,我常常跟諼諼說,如果字太長,拼不出來的時候,務必用德文思考,這樣一來,很容易就能夠把字拼出來了,因為德文的母音完全不會弱化,保持音形一致,而且無論是長母音還是短母音,母音寫法不會改變,而英文的短母音與長母音則寫法完全不同。

以拼音法為衡量標準的話,有趣的是,日語是讀寫障礙比例最低的國家,中文是圖像文字,讀寫障礙也較低,義大文的拼音法音形完全一致,讀寫障礙也很低。而英語系國家卻是讀寫障礙比例最高的地方,可見讀寫障礙與一個文字的拼音系統有直接的關聯,英文字很短,音近似的字很多,字型相像的字也不少,再加上音同形異的問題,還有母音弱化過多,母音變長變短,拼法隨之改變,這些都是容易引起混淆錯亂與讀寫困難的原因。

為了確認諼諼讀寫問題,最近我做了一些實驗,發現諼諼是能夠學寫中文字的,正也是因為中文字的複雜性高,在大腦中旋轉有一定的困難度。他自己也說了,中文字不會轉,他在寫中文時,從未寫鏡像文與倒立文。我要求他將一個詞寫10次,隔天,再要求他自主地寫出來,若寫不出來,再要求寫五次。從中我發現到了,其實他是可以記住中文字的字型,因為中文是圖像文字,字形不會旋轉混淆。但他記不住筆順,一般有讀寫障礙的小孩對於順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原則,無法掌握。他寫字母和數字都喜歡從下寫到上,連寫中文也是如此,令人瞠目結舌。

再來,我讓他讀一篇德文的聖經故事,然後在從故事中選出三、四個句子讓他聽寫,從中卻發現,他德文拼寫能力,在毫無訓練的情況之下,寫得還算不錯,有時甚至比英文還要好。當然啦!書寫德文時,掌握字形與空間的能力跟英文一樣差,這與語言毫無關係。不過,我確信,我們每日若是能夠進行同樣的聽寫練習,不久之後,諼諼應該能夠駕馭簡單的德文書寫技巧。

諼諼雖然沒有閱讀障礙,的確有些書寫障礙的跡象,我還不知道具體的對策,一切都要等到小孩子大一點以後,才能夠進行評估,因為那時候才有大量的書寫。再者,這個年齡的小孩還處於圖像式思考的階段,離進入語音思考的階段還有一段時間,在此之前,書寫文字會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困難。現階段,書寫還影響不到學習。我做多能夠做到的是,在每天自學之中,多想出一些讓他練習寫字的方案,希望孩子寫多練多了,假以時日,自然而然就能夠克服書寫的困難了。

然而,一些研究顯示,即便是輕微的讀寫障礙,在小孩進入高中、大學階段之後,課堂上要做筆記、作業要求寫頁數多的報告,拼寫能力差、速度慢的話,自然會影響到學習,最後演變成學習障礙,也會嚴重地影響到健康的心理發展。幸好,以目前的電腦科技,很多學校已經接受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電腦,在大學中使用電腦做筆記的狀況已經非常普及。在此前提之下,或許,書寫障礙並不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學習與發展。

種種疑惑之中,至少,我確定了一件事情,諼諼能夠學中文的,只是比較困難,比起常人需要較多的練習罷了,習慣筆順的時間也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我還是會繼續讓他學中文,不會停止中文教育,寫字的話,就只要求他寫些簡單的字,不強求大量地練字,重點還是放在閱讀之上。


註:有關讀寫障礙的資料來源,請參閱:1) Broke Eide and Fernette Eide, The Mislabeled Child: How Understanding Your Child's Unique Learning Style Can Open to Success, 2006. 2) Robin Temple, Your Child: Dyslexia, 1998.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德文VS英文聽寫


20. Juli 2016




德文VS英文聽寫

為了避免混淆,教導孩子讀寫時,原則上,我所採取的方法是,依照語言的不同分開進行。英文的閱讀達到獨立閱讀的程度(free reading)之後,我再進行德文的閱讀,等到德文獨立閱讀之後,我再開始教法文,但法文只學讀,也就是熟悉字形與發音,近期,並不打算訓練法文的拼字。

然而諼諼學習英文拼字開始於,英文與德文閱讀皆達到獨立閱讀的程度之後,我所使用的教材是依照Phonics原則編寫而成的拼字練習本,基本上,日常的練習都只是抄寫拼音法相類的單字,例如:bean、sea、pea;或是,boat、coat、goal等等。

就這樣,英文拼字奮戰了半年,種種疑似書寫障礙的現象卻一一出現。當務之急,首先要確認孩子學習中國字有無困難?經過一番實驗之後,幸好!諼諼區別與記憶中文字形沒有障礙,但記憶筆順有困難,基本上,中文教育應該可以繼續進行。

於是,我進入第二階段的實驗:德文拼字。我想知道,諼諼寫德文時,是否也遇到與寫英文時同樣的困難?到目前為止,諼諼只是今年年初開始學寫字時,練了相當短時間的德文拼字,但因為缺乏教材與書籍,我不得不放棄,轉而進行教材取得容易的英文拼字練習。基本上,他只有讀德文的經驗,並沒有寫德文的經驗。沒有學過,能夠進行測驗嗎?


根據我所閱讀到的資料,英語系國家之所以會讀寫困難盛行,俱有嚴重的讀寫障礙幾乎佔人口的比例百分之十以上,這可能是與英文的拼音法有直接的相關。相較而言,記音法中音形完全一致的語言,像日語與義大利文,讀寫障礙的人口相對來說,比例則非常低。

而德文記音原則也是採取音形一致的原則,但並非百分之百完全一致,與英文不同的是,德文中的外來語傾向保持原有的音形,大部份的法文字則保持法文原有的拼音與發音,而英文中的外來語,通常會改變其原來的發音與拼法,以適應英文的記音原則,對於外來語量最多的法文字,通常會與原有發音與拼法有所出入。在德文中,對於外來語量最多的法文字,就必須額外記憶拼音法。例如:orange、Toilette、Croissant、Restaurant、Mayonnaise等等,這些字在德文中,皆不以德文拼音原則來記音,而是保持法文原有的拼音與發音原則。而這些字在英文中,除了croissant比較接近原音之外,卻全部按照英文的發音原則來發音。

此外,德文中也有些一音多形的現象,比如:ai、ei、ey,或是,äu、eu,或是,tt、dt屬於一音多形。也有一形多音的現象,比如說,ch的發音。但與英文相較,音形不一致的情況,算是輕微的了,再來,德文中幾乎沒有同音字,而英文則是同音字眾多,音同形異,對小孩子來說,是書寫時最大的障礙。

總而言之,我想,孩子只要記住幾個特殊的拼音規則,拼寫德文應該沒有多大的困難。由此推論,諼諼可能在拼寫英文上會有困難,而拼寫德文時可能會遇到較少的困難。


想到這裡,於是,我打破讀寫不同時一起學兩種語言的原則,這星期開始,在正式閱讀聖經之前,我先讓諼諼讀一篇短篇的德文聖經故事:「Das Großes Bibelbilderbuch」,讀完之後,進行一小段的聽寫。從中發現,雖然他還未學過德文的拼字法,若是文中沒有出現雙母音,拼得得非常順利。今天,聽寫的文中出現了大量的雙母音,並出現了,德文中特有的ch,如:dich、mich等字,今天的聽寫就變得很不順利。

德文聽寫完畢之後,我再讓他將同一個故事讀英文版(只是同一個故事,但不是同書翻譯),然後進行英文聽寫。與德文相較,即使他的英文拼字已經經過一段時日練習,雖然沒有寫得較差,但也不是比德文寫得更好。

根據雙語教育的研究,雙語兒童學習一個語言的讀寫之後,就能夠直接地將所學的拼音原則運用在學習另一個語言的讀寫之上。諼諼在學習英文的拼寫之後,自然能夠將英文的拼音原則運用在德文書寫之中。再者,德文的拼字法,除了需要額外學習幾個特殊狀況之外,基本上音形一致,德文的書寫應該比英文容易多了。我預測,只要每日固定一小段的聽寫,不需要額外的訓練,經過一段時日之後,諼諼應該就能夠具備有駕馭德文書寫的能力,進而進入自主性書寫的階段。至於英文卻有待一段時日的練習,才能夠進入自主書寫的階段。

這只是我的假設,這有待時間來證實。

註:目前,我家聖經課所使用的聖經故事有:
1)Murray Watts: The Bible for Children by Lion Publishing
2)Sophie Piper: The Lion Read & Know Bible by Lion Hudson
3)Kees de Kort: Das Großes Bibelbilderbuch, Deutsche Bibelgeschellschaft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法語兒歌

21. Juli 2016



法語兒歌

打從諼諼開始學法文起,我偏愛的教材即是簡短的兒歌。但是為了先讓孩子有清楚的發音,我只使用兒歌的歌詞做為教材,我們並不聽唱歌,直到最近,我才從圖書館借了兩本附上CD的法文兒歌,孩子一聽,果然愛得不得了。

事後證明,當初的決定是對的,要聽歌,最好在孩子音感與字彙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再聽,這樣子孩子才會更自然地跟著哼,因為這時孩子已經能夠清楚地聽出歌詞的內容,跟著哼不只是跟著歌的旋律而已,而是口中念念有詞,都是法文。並且,聽了一兩次之後,就能夠毫不費勁地將書中的所有的歌詞朗讀出來。

其中有一本還在歌詞旁邊列出單字,在孩子聽完、讀完之後,媽媽我有考試,將單字表裏所列出的單字挑出十個,讓他翻譯成英文,不要多十個就好了,不然欣賞兒歌會變成寫字的苦差事,多掃興呀!看到諼諼皆能順利寫出翻譯,可見兒歌的魅力,孩子不僅是愛聽,更重要的是聽得懂,難怪大多圖書館總是藏著一些讓孩子學外語的兒歌。在美國法語並不普及,最常見的則是西班牙文的兒歌。在澳洲法語是中學最常選的外國語,就算是法語教材極缺,圖書館也還能找到一、兩種法語教材。

有心讓小孩學外文的媽媽們,就從兒歌入門吧!比起枯燥的教科書,兒歌是個生動活潑的世界,小孩子都有豐富的想像力,隨著音樂旋律,語言文字就會變得非常美麗動人噢!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朗讀的優點





Moria Flaig
19. Juli 2016



朗讀的優點

孩子會自主閱讀之後,我們還是每天持續不斷地一起親子共讀,共讀的時候是以朗讀的方式進行,特別是我們閱讀長篇故事時,常常以接力的方式朗讀,也就是諼諼讀一段,我讀一段,直到最近,我才把親子共讀的量減少,改由讓孩子自行閱讀。雖然如此,我們每天自學時,讀經還是少不了朗誦聖經經文,一直維持著朗誦兩、三章的量。

最近讀到一本談論閱讀教育的書,叫做「Reading in the Wild」,作者Donalyn Miller是美國的一位中學教師,多年來教導六年級以上的英文閱讀(美國很多中學是從六年級開始),而她的另一本著作「The Book Whisperer」,也是一本談論閱讀教育的書,卻是一本名氣不小的暢銷書。

書中提到朗讀(read-aloud)的重要性,她的理念與我教導孩子閱讀的經驗不謀而合。記得孩子四歲以前,還不會閱讀,每天要求我讀故事,常常讀到喉嚨痛到不行,但是還是得念下去,因為孩子喜歡聽。

那時候我買了一些美國小學的課本,每本都很厚,每本大約收錄了十五篇到二十篇的故事,我從Kindergarten讀到國小三、四年級,孩子還是聽不夠,只好上網收購。那時不明白為什麼三歲小孩居然聽得懂國小中年級的課本,現在這本書告訴我,大聲朗誦的好處就是,能夠引導小孩聆聽比自己閱讀程度還要高的書。對學步兒而言,就是聆聽比他們理解能力還要高的書。

難怪,諼諼對於每天朗讀NIV版聖經的接收度非常地高,原來不是個意外,人家老師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也是如此,在教學上,朗誦能夠引導學生進入各種不同文體類型的書籍,讓他們接觸他們不熟悉的題材,還有就是聆聽比自己閱讀程度還要高的書籍。

若是有些書,孩子自己閱讀有困難,沒關係,以最溫馨的方式,親子共讀,媽媽溫柔地朗讀出來給孩子聽,這不是在幫孩子讀書,而是能夠拉孩子一把,讓孩子的閱讀能力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也讓孩子重溫嬰兒時期,膩在媽媽懷裏聆聽故事的舊夢。


聖經教育:讀寫兼顧




Moria Flaig
19. Juli 2016


隨著諼諼閱讀能力的增長,我漸漸放鬆了日常閱讀的訓練,在自學中,閱讀這一項逐漸減少時間,改由讓孩子自由閱讀。「Little House」這一系列,總共讀完四本書,全文朗誦,一字也未疏落過,加上「Charlotte's Web」與「The Famous Five」德文譯本一冊,我們一起朗讀了六本長篇故事。

雖然這樣的努力並沒有開啓諼諼閱讀長篇的熱忱,他目前主要的讀物集中在一百多頁的中篇故事,自己並無法獨立讀完一本長篇故事。我並不認為這樣的努力是付之流水,從自發的角度來看,他的閱讀習慣還有待時間來磨礪,耐力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等待成熟度夠了,他應該有自己閱讀長篇的故事,而這樣的閱讀習慣卻是朝朝暮暮、日積月累而來的。

諼諼目前沉迷於「Geronimo Stilton」系列叢書,這一系列已經出版了上百部作品,每本有一百多頁,涉及的主題廣泛,屬於易讀的中篇故事,針對於國小中年級的族群,Scholastic將之列為國小四年級的閱讀級別。諼諼每天都要讀好幾本,既然他閱讀中年級程度的作品已經如魚得水了,完全不需要大人一起共讀,我遂將閱讀長篇故事的例行公事停下來,把閱讀的部分與其他活動整合一起,將自學的重心轉移至讀經與寫字之上。

雖然諼諼很喜歡「Little House」這套書,要求繼續讀下去,我也一直捨不得停下來,想讀完剩下的四本。但是考慮到自學時間有限,教育本身是點滴工程,往後孩子有時間、有興致讀的話,讓他自己去讀,不急於眼前。現在我想把每日自學的時間挪移於讀經與練習拼字上。

諼諼一些疑似書寫障礙的症狀出現之後,如何結合閱讀與書寫,變成我目前最關注的焦點。說實在話,要找到一個兼顧讀與寫的方法並不容易,因為孩子讀與寫的能力相距太遠,讀讓他很快樂,寫讓他很痛苦,讀書很迅速,寫字很緩慢。縱使讀書之後,得到大量的靈感,想抒發己見,但是因為寫的能力非常有限,寫一個字要問兩個字,讓他大感挫折。

他一向喜歡以繪畫的方式來發表每日讀書所得的印象,於是我靈機一動,不如,我們的聖經課也來畫畫。於是我將我家的聖經課轉型,要他在讀完之後將內容畫出來,並加上註解,這樣聖經課不會只是枯燥地朗讀,讀個兩章,就讓孩子哈欠連連,還可以刺激他多練習寫字。

我們閱讀聖經,通常採取傳統的逐句逐章的讀法,讀完「創世紀」、「出埃及記」與「馬太福音」之後,就發現這種讀經方式對於孩子來說,不但是枯燥無聊,而且讀完就算了,要求孩子寫出感想呢,幾乎是不可能,怎麼辦呢?

於是我放棄逐章逐句的讀法,改以聖經故事為主軸,讀完一篇聖經故事之後,要求將讀過的故事畫出來,並加上文字註解說明繪畫內容。果然這是一個好方法,要將故事畫出來,要經過理解與思考,不能單單只是把故事讀完就算了,畫的過程能夠讓孩子回憶閱讀的內容,對於孩子來說,繪畫就是思考的媒介,而且具象的繪畫還要考慮到細節的部分,這能夠表示,他在讀經的時候有無注意到故事細節。

此外,我在網上找一些主日學教材,找出相同篇章的練習題(work sheet),讓孩子讀完、畫完、寫完之後,做點填充與選擇,這樣可以測試孩子是否有掌握經文內容大意,甚至挑戰經文的細節。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在多製造一些寫字的機會,讓孩子多練習寫字。

我只是放棄逐章逐句地讀經方式,並沒有放棄閱讀聖經原文,聖經故事只是個引導我們讀經的主軸而已,每當我們讀完每篇聖經故事,都會將書上所標示的原文出處朗讀一次,讀完原文之後,再讓孩子畫畫、表達讀後觀感。以聖經的故事為主軸,主要用意是想要以欣賞插圖、自由繪畫來引導孩子朝向書寫的階段。

這樣一來,光是聖經課就結合了閱讀、繪畫、拼字與閱讀測驗等四項技能,我就不必再額外買拼字與閱讀的教材了。

此外,孩子在作畫時,我通常會將聖經故事中的幾個關鍵字運用不同的顏色寫在紙上,讓孩子一面作畫、一面看這些字來回想故事的梗概,同時也便於,畫好了之後,利用這些關鍵字來為圖畫做文字上的註解。這些關鍵字除了凸顯故事主軸之外,還能夠加深孩子對於文字的敏感度,引發孩子看圖說話,使用文字表達的欲望。

總之,這個方法讓我家的自學得到整合,日常的讀經靈修也能夠因此而得到了深化。


我家聖經課所使用的聖經故事有:
1)Murray Watts: The Bible for Children by Lion Publishing
2)Sophie Piper: The Lion Read & Know Bible by Lion Hudson
3)Kees de Kort: Das Großes Bibelbilderbuch, Deutsche Bibelgeschellschaft
使用的work sheet:
http://freesundayschoolcurriculum.weebly.com/sponge-activities.html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運用法文單字來練習英文拼音






Moria Flaig
8. Juli 2016



有好一陣子沒有寫部落格了。近來有好多事情,像諼諼參加中文朗誦比賽、部落格滿周歲、藍山之旅、雪梨燈光節(Vivid Sydney)、諼諼的生日、Alliance Française的圖書館、歐洲杯足球賽、諼諼換牙等等,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或許也正因為如此,忙中缺少寫文章的閒情逸致,於是就躲懶起來了,將部落格荒廢了一陣子。

隨著上半學年的結束,這兩個星期澳洲學校放寒假,我家卻對於明年孩子上學的問題彷徨起來了。首先,災難性的一大發現是,從旁門左道、左右鄰舍中知道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澳洲小學入學年齡不是五歲,而是四歲,一般校長都會向下放寬一年。這!未免放得太寬了。天啊!這意思是說,如果明年初諼諼想入學的話,不是比人家大半歲,而是兩歲,這未免差太多了,我在網路上反覆地將規定讀了幾次,非常地納悶,為什麼規定和實際狀況會差得這麼離譜。這讓我不得不考慮,我們是否要繼續在家自學。

此外,又是從旁門左道打聽來的,他們的Kindy,也就是美國的Kindergarten,進度跟諼諼當初在美國所上的VPK很類似,就只有認識字母、基本的Phonics、十以內的數字,完全沒有閱讀與書寫的作業。現在我不知道是不是要將澳洲的Kindy視為Pre-Kindergarten,將一年級視為Kindergarten,將二年級視為一年級,以此類推。也就是說,如果諼諼明年要入學的話,應該上二年級,而非一年級嘍?這個震撼實在太大了,這讓我不得不去考察一下,國小二年級的教學進度。

澳洲小學沒有教科書,但每年五月都有實施一次全國性大會考,叫作NAPLAN ,算是每年一次的學測,似乎是很受到重視,因為坊間到處都有賣相關的參考書,有些書的設計甚至是讓小孩提早一年練習學測。因為沒有教科書,所以我只好從這些參考書來推測學校的教學進度。可惜的是,這項考試是從三年級開始實施,我只能從三年級的考題來推論二年級的進度。學校二月開學,五月考試,我猜,三年級的考題應該是針對二年級的教學內容來設計才對,因為有賣復習二年級的參考書。

上二年級?閱讀應該不會是個問題,就算是很晚才開始的數學也還好,但是諼諼的拼字能力,實在讓人不敢想像了。第一、他字寫得不是普通的慢。第二、字體嘛,除了鏡像文字和大小混合之外,字跡常常難以辨認,像:e和G,b和6,g和9,看起來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尤其是e與G常常混淆不清。寫作業時,必須花大量的時間改正這些錯誤。第三、最糟糕的是,他寫字的意願非常地低落。而這項考試有包含寫作,到目前為止他很少寫出完整的句子,寫的大多是詞組。

而練習本的內容太過單調,無助於發展寫作技巧,照目前的情況看來,我必須額外找些方法來引導孩子寫作。尤其是自發性書寫,到目前為止,練習本上很少出現過。拼字練習大多也以抄寫居多,這樣的方法無法激發孩子自主性書寫的動機。當然,我並不是寄望他現在就能夠長篇大論地以文字來抒發與表達,而是他抄抄寫寫也好一陣子了,一大本Phonics也全部寫完了,至少要能夠做到想到什麼字就寫出什麼字,光是練習抄,也看不出孩子到底有沒有抄到大腦之中?

於是媽媽我想到了,兩個相當不錯的方法:


1)圖像式引導法:

小孩的思考模式是圖像式思考,將思緒轉換成文字會有些困難。於是,我試圖從小孩這種思考特徵,來找到一個結合閱讀、繪畫、文字書寫的練習方式。

每當我們讀完兩章NIV聖經之後,我試著找到相應的「聖經故事」讓孩子再把故事讀一次。目前我們手邊有三本聖經故事,其中一本是教會弟兄送的,內容十分地詳盡,聖經裏大部份重要的章節,都有繪製成故事,是我最常用的一本。

讀原文就好了嘛!為什麼要額外再讀聖經故事呢?這除了讓孩子深化印象之外,聖經故事都會有精美的插圖。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小孩子不像大人,大多是圖像式思考,將圖像思維轉化成語音文字的過程會有困難,在繪畫的環境之中,很顯然地,他們就比較容易表達出個人的想法,這種方法能夠自然地引導出孩子以文字說明圖畫的動機。於是,每當他讀完兩篇聖經的故事之後,我就要求他將所讀的故事內容畫出來,在他作畫時,我就把一些關鍵字標示出來,讓他畫完之後,利用這些關鍵字在一旁寫出文字來說明畫的內容。

雖然這不是依照發音系統而設計的練習法,但畫畫卻是一個誘發孩子自主性書寫的良好的媒介,說不一定,孩子在寫出個別的單字或是詞組之後,就會慢慢地將關鍵字組合成短句。

然而,聖經的用詞都是些比較罕見的字彙和人名,像:Caleb、tabernacle、Ten Commandments等等,諼諼還沒有能力獨立拼出較長的字,還是要看著抄的,但看著孩子努力地將字拼出來的心力,我感受到,作畫的確能夠誘發孩子寫字的興致,是一個讓孩子練習寫字的好方法。


2)外語翻譯法:

其實上面的方法不是什麼重大發現,諼諼一向喜歡在畫畫旁邊寫些字,我只是試圖結合閱讀的技巧,運用所閱讀的內容,將之變化成書寫的材料,並導入自學之中。然而最近重大的發現其實是:利用閱讀法文來練習英文拼字。

我一向都會不定時地復習他所學過的法文,我家的法文課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兒歌,二是章節故事。目前所閱讀的故事書是「Le Petit Nicolas」(淘氣的尼古拉)。以往,我進行的方式只是讓他聽,然後再讓他讀出,主要是在訓練聽與讀,並沒有特別注意他的理解能力,但也不知道這樣的練習,有沒有達到理解文意的目的?這次,我改變了方式,聽完、讀完之後有考試。

不會吧!這麼小的小孩就要接受考試,太可憐了吧?其實,他並不知道什麼是考試,我也沒有說是考試,就只是列出一張單字表,讓他在一旁寫出英文翻譯。看他躍躍欲試的樣子,讓我大感驚訝,本來以為他的心情會很糟的,會強烈抵制的,因為誰都不喜歡考試。沒想到,不知道什麼是考試,就接受考試的小孩,考試時候的心情還蠻好的嘛!沒有我們一向認為的那種戲劇性的緊張。

於是,我從頭復習過去學過的兒歌,將主要單字列出,讓他在一旁寫出英文翻譯。我本來很反對以背單字來學外語的,但從中卻發現,這個方法可以訓練孩子兩種能力:一、英文拼字能力,二、法文字彙理解能力。複習半小時的兒歌之後,我們一起讀一段「Le Petit Nicolas」,讓他聽完、讀完之後,以同樣的方法,將重要單字列出,讓他寫出英文翻譯,這樣可以看出,他是否能夠從閱讀中理解新的字彙,進而理解全文大意,順便讓媽媽把孩子不懂的字抓出來,利於加強解釋。

沒想到,這些日子以來所學的法文,還蠻有成果的,對於法文單字的掌握還不錯嘛!連閱讀程度較高的「Le Petit Nicolas」,大部份的字都能從文中知道意思。雖然,我從未要求他記住單字,上課時,也從未逐字解釋,顯然地,在重複閱讀中,孩子能逐漸地從文章中瞭解單字的意義。這證實了一般幼兒早期語言發展的研究結果:讓嬰兒閱讀英文閃字卡,對他們來說是件毫無意義的事情,語言的學習與瞭解都必須在context中進行,與其讓嬰兒閱讀閃字卡,不如讀一本繪本給他們聽,來得有效果。

因為諼諼已經會閱讀英文與德文了,嫻熟拼音原則,所以我採用直接閱讀法,來讓孩子學法文,並採取「三不政策」:不教發音、不解釋文法、不背單字。同時堅守「三通政策」:直接聽通、直接讀通、直接理解。雖然我通常也會大致地解釋一下文意,但是,我從未做細部的分析,像動詞的過去與現在之分,動詞的人稱變化,名詞單數、複數之分,這完全由他自己去掌握、去體會,就算一時不懂,我相信,孩子讀多了,大腦自然會有歸納規則的能力。

我的理念是以學習母語的方法來學習外語,你說,天底下有哪個小嬰兒先學文法單字,然後再學會母語的?所有的嬰兒學母語的方法都是一樣的:「仔細聆聽媽媽說話!」。我教諼諼學法文的方法就是用同樣的原則,讓孩子不斷地聆聽模仿,孩子學起來很自然,阻力也最小,因為這是他出生以來就熟悉的方式:直接聽、直接模仿發音、直接讀、直接理解記憶。

然而我考他法文的著眼點,其實在於英文拼字,而非法文拼字。我想測試這幾個月來學英文拼字的成效如何?是否能夠達到某種程度的自主性書寫?所謂自主性書寫,就是想到什麼字就能夠寫出什麼字?問題是,他自己說:「媽媽,我沒有想要寫什麼字啊!」哎!為什麼寫字動機這麼低落?難道是三語讓他大腦無法決定想要書寫的語言,三語寶寶說話時是對象來區分語言,但是寫字時又該針對什麼來區分語言呢?

我們今年只進行英文的拼字,德文的書寫因為缺少教材,還未開張呢!基本上,孩子在書寫時,直接的反應應該是英文才對。然而書寫意願低落,我想,最主要的阻力大概是,英文拼字有千百條例外,像最近常常遇到的answer,light,sword等等,還有數不清的同音字lawn與loan,low與law,there與their,see與sea等等,這些千絲萬縷的細節,如同萬重山阻隔其中。

由此看來,法文單字的確成了刺激他反應的一個方法。比起無聊的作業本抄寫法,翻譯法文單字似乎更能夠引起他書寫的興趣,更俱有挑戰性,並且能夠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一看到這麼多法文字都能夠寫出英文翻譯,這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更能夠推動寫的意願。

耶!我們所學的兒歌,都不是很短嗎?我馬上拿來試試,看看孩子是否能夠將整首歌翻譯出來。孩子的確做到了,但是在翻譯第二首歌時,就草率地直接說出翻譯,不願再寫了。從中我發現孩子所面臨的最根本的問題:寫句子不像寫單字,句子加長了寫的時間,要順利地寫出一個完整的句子,還要經過塗塗改改的冗長過程,這加深了孩子的挫折感,造成了對寫字的厭倦感。

然而幾個簡單的法文句子的確能夠刺激孩子翻譯的「本能」,雖然目前無法揮灑自如地寫出一小篇「文章」,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提早寫作」不也是像是砌磚般地,工程浩大嗎?若是現在開始,孩子能夠每天一點一滴地起步走,每次只翻譯一、兩小句子,教育是點滴工程,從單字到短句,從兩句到三句,一步一步來,總有一天,書寫能夠會有行雲流水的時候了。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輕鬆學乘法,不必背九九



Moria Flaig
24. Mai 2016







輕鬆學乘法,不必背九九

談到學乘法,媽媽們馬上想到的是讓孩子背九九乘法表,尤其是學前兒的記憶力佳,背誦能力強,反正遲早都要背的事情,何必等到三年級以後呢?不如趁著學前,孩子多的是時間,正是好整以暇地背誦九九乘法表好時機。

在諼諼學完加法進位法與減法借位法之後,日常除了持續地以閃字卡練習加減法的技巧之外,我也開始教數硬幣、數鈔票與看時鐘等等。然而,要學會這些技巧,首先要有「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的概念,這意味著,孩子的數學觀念正式進入了乘法的領域,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教乘法。

很多人可能沒有想過,其實若能善用「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的技巧,小孩學乘法,根本不用死背,可以輕鬆自在地學乘法。尤其是在學前,很多孩子在四、五歲左右就能夠流利地背誦「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了。然而,我現在所介紹的是,不用背誦的乘法,正是從中衍生出來。

我不反對讓孩子提早背誦九九乘法表,但會背並不代表有乘法的概念,在我看來,理解乘法的概念比背誦九九乘法表更為重要。但如何在學前讓孩子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而不是單單只是死背九九乘法表,而不知所以然呢?





此外,學前孩童的數字概念和演算能力,大多侷限於二十上下。而乘法所涉及的數字通常很大,就算孩子會背誦九九乘法表,但是這並不代表孩子的數字觀念已經成熟。孩子若是能從「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的觀念來學乘法的話,孩子對於乘法的觀念不會只限於「背誦」一大堆數字而已,我這個方法還能訓練孩子的推演能力。

與一般學校教法不同,我用的是分析方法,需要經過一、兩道的分解、演算的過程,不如背誦的直接反應來得迅速確實,但這卻能將算數帶入數學的領域,也就是說,孩子學的不是只是計算而已,還學會數學裏面慣用的拆解分析等技巧。

首先,我將「乘以2」與「乘以3」,全部用拆解開來,先以加法來解釋,讓孩子一個一個地仔細加,例如2乘以8,就是2個8(2加8次),8個2(8加8)。先讓孩子在觀念上,建立清楚的乘法的觀念。先將閃字卡排列成一列,讓孩子自己心算加一遍,然後再重複朗次九九乘法表幾次。

除了強調乘法是由加法衍生而來的這個觀念之外,在教孩子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乘法的幾個特點,讓我更確信,學前兒學乘法根本不必背九九乘法表,只要掌握幾個訣竅,就可以彌補幼兒數字觀念未成熟的不足,用此法學前兒也可以輕鬆容易地學乘法哦。

首先,第一要訣是,在九九乘法表中的乘以0、1、2、3、4、5、6、7、8、9,事實上,孩子真正要背誦的只有「乘以3」,而「乘以3」其實就是一般人比較不熟練的「三個一數」,只要克服這個困難,其他的就容易了,以下說明,如何進行獨家祕方,不必背誦的乘法:





1)乘以0,很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加解釋。
2)乘以2,可以從孩子已經學會的「兩個一數」來理解,乘以5本身就是「五個一數」。等孩子熟練了之後,讓孩子配合手指頭數。例如:2乘以7,讓孩子「兩個一數」,口中數著,指頭跟著扳到7,口中數到14就停下來,所以2*7=14;5乘以8,就是「五個一數」,指頭扳到8,口中數到40,答案正是40。
3)剩下的4、6、8、9都是從「乘以2」與「乘以3」兩個概念延伸而來。例如:4*8=2*(2*8)=2*16。而6*5=2*(3*5)=2*15。以此類推。
4)要能夠學會上面的方法,孩子先要有簡單的除法的觀念,也就是要能夠知道如何將4、6、8、9分解成:4=2*2;6=2*3;8=2*4=2*2*2;9=3*3。以孩子的話來說,也就是:4是兩個2;6是三個2;8是兩個4;9就是三個3。
5)最後剩下「乘以7」,這也不用背,可以反倒過來理解,也就是說,7乘以4,以「4乘以7」來計算,7乘以8,以「8乘以7」來計算。最終我們會發現,只剩下7*7=49必須讓孩子背起來。
6)讓孩子熟記「三個一數」:3、6、9、12、15、18、21、24、27。諼諼只能記誦到12,15以後就無法繼續下去,「三個一數」即使對媽媽我來說,也是很困難的,沒有關係,多練習幾次就好了。
6)等孩子熟練「三個一數」之後,3乘以8,就是以「三個一數」,口中數到時候24,手指頭扳到8,答案正是24。
7)我們會發現,「三個一數」背到27,用來計算「乘以3」是夠用的,但是用來計算「乘以6」與「乘以9」就不夠用了。這時候,3乘以10以上,就要直式筆算,也就是變成兩位數的乘法,所以背到27絕對夠用。
8)原則上,用扳指頭的方法,頂多讓孩子數到10,10之後用指頭運算,容易產生混淆。例如:7*8=8*7=2(4*7)=2*28。以「兩個一數」,讓孩子指頭扳到28會有困難,這時候,我們就只能用筆算了,2*28以直列式筆算,2分別乘以8與20。
9)等孩子熟練這些技巧之後,再慢慢地讓孩子背誦九九乘法表中的「乘以2」、「乘以3」、「乘以5」,孩子能夠流利的背出之後,基本上,就不必再扳指頭數了,就可以直接計算。
10)最後,背誦完整的九九乘法表。九九乘法若能夠熟練,孩子不必思考,就可以直接反應答案,就純粹四則運算來說,背誦還是最快的方法,若學校是以考試為主導,最好還是要讓孩子背九九乘法表。





總結,學前兒童通常都能夠很自然地就能夠學會「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等三項技巧,我們若是善用孩子的這項能力,不用背複雜的九九乘法表也能夠學習乘法,只要額外加強「三個一數」的技巧,讓孩子熟記到27就行了。乘以4、6、8、9皆分解成以「兩個一數」與「三個一數」來運算。這樣子,乘法是不是變得很簡單呢?





延伸閱讀

簡易乘法表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