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在家自學學什麼呢?


在家教育學什麼呢?要學的科目,我想,跟一般學校教育差異不大。一般小學低年級要學的科目有:國語,數學,健康教育,體育和音樂,中高年級加入社會與自然。我想,在家自學也是學這些吧?

與學校不同的是,我特意讓孩子一開始就學歷史,地理,聖經,外文,還有地球科學,因為這些科目,很容易就能夠藉由閱讀來吸取,只要孩子有興趣讀,大多不需要經過大人講解,孩子自己就能夠自主自學了。而且不需要等到國中以後才開始,我認為小孩子等到十二歲之後才學習這些科目,有點太晚了。尤其是那些比較需要記憶的科目,如地理,歷史,聖經和外文,越小開始越好,年紀小的孩子非常能夠融入歷史情景,記憶歷史和聖經的故事輕鬆容易,對他們來說,這跟聽故事一樣生動有趣,不會枯燥無聊,也不會有理解上的困難。

諼諼的爸爸從孩子兩歲起,就為孩子講聖經的故事,諼諼在三四歲時,也就是在自己能夠獨立閱讀前,就把聖經裏面重要的人名和地名記得一清二楚,英文和德文的稱呼比我還清楚,中文的稱呼也一聽就能猜出,現在大多數的兒童聖經都能夠自己閱讀,不用我們特別操心。讀歷史其實跟讀聖經差不多,剛剛我在向他講解中國歷史時,提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他問我什麼是皇帝,我就用英文和德文的名稱講解給他聽,他卻馬上問是不是跟羅馬時代的奧古斯都和尼祿一樣呢?完全正確。我非常驚訝於他已經知道這兩個羅馬時代的皇帝,我沒教過他,他怎麼知道的,沒錯,是他自己看書來的,他對於閱讀歷史的興趣跟閱讀聖經故事一樣,每個小孩都喜歡聽故事 嘛!小孩的確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學歷史了,不需要等到十幾歲之後。

為什麼諼諼知道奧古斯都和尼祿呢?嚴格說起來,在家教育所要學的是就是這種「自動自發」求取知識的態度,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是在家自學要學的。與其說是父母自己教,不如說是,讓孩子自己學的一種教育方式。諼諼自己從書中得知奧古斯都和尼祿的故事,不是父母教的,更不是從電視上看到的,我們家沒有電視,而是自己看書得知的,他還把書翻給我看。

或許,有人會說,諼諼連數數都還不太會數,就學羅馬帝國的歷史,就學希伯來人的歷史,有點本末倒置了吧!我認為,在家自學可貴之處就是在於重視孩子的興趣,利用孩子的特長來學習。目前看來,他的興趣和特長不是做加減乘除的算數練習題,也不是寫字母和方塊字,或是將他所知道的英文字正確拼出來,更不是記憶文法規則的時候。那五歲的小孩的興趣和特長在哪裡?

五歲的小孩應該接受什麼樣的訓練呢?五歲的小孩正處在探究「為什麼」的時候,是想要瞭解我們的生活環境的年紀,探究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認識地球上各種生物與地理景觀,認識我們所生活的人文環境和其他國家的文化,認識過去,認識現在,這些都是這個年紀的小孩最感到興趣的領域。我認為有些我們在上國中以後,甚至上高中以後才學的科目,比如地球科學是我才高一上的科目,認識氣候,地殼變動,恐龍化石,火山,沙漠,風化,地質,礦物,宇宙太空,環境污染,環境保育等等,都是小孩子很早就應該認識學習的,因為這時期的小孩對於認識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地球」特別感興趣,或許小學的自然課會介紹這些知識,我只不過將自然課的內容更加細分,讓孩子更加深入地探究罷了。

但我們小學時的確沒有上過什麼歷史和地理,甚至我們整個國中和高中所學的歷史地理都是很淺薄的。我讓孩子學的歷史是主題式歷史,不學改朝換代,也不背年代和戰爭,更不記憶統治者的名字。雖然我們家將學習歷史的主軸放在歐洲史上,但我也計劃讓他學中國史(最近他已經開始看點中國歷史的書)。此外,粗略地認識各個國家歷史和文化,是絕對必要的,尤其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人文地理相當的重要。我認為我們國中高中的地理課中所學到的地名地勢礦產等等,還有為了考試必須背的:全中國錯綜複雜的鐵路路線,這些知識對於瞭解世界局勢的幫助不大,地理不應該是只局限於地名地勢氣候鐵路的認識,更應該注重對每個國家的人文歷史活動的了解,這樣小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其他國家來的人,才能夠瞭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對於生活在國外的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再者,五歲的小孩特質是什麼呢?就是記憶強,理解力弱,所以這個時期的小孩的學習重點不應該放在理解高抽象性的東西,像超出瞭解能力的數學計算等等。年紀小的小孩應該先從學習具象的知識,慢慢地隨著年紀的增長,才漸漸地進入抽象的領域,我們不應該太早要求小孩學習高深難懂的哲學或是數理的計算。五歲小孩還無法計算加減沒關係,我們可以等到六七歲再學習也不遲。若父母能夠善用兒童這個時期的特質:記憶力超強,讓孩子多學點歷史地理,熟透聖經的故事,如果有機會的話,多學幾種外文,這些知識,在這個年齡,小孩自己很輕鬆容易就能夠從書本中,閱讀中,自主地吸收到,不需要大人花太多精神教導。

至於我曾經實行一兩個月的「讀經教育」,我十分肯定讀經派所強調的直接閱讀法,但是讓小孩花費那麼多時間學習難懂的古文,這些哲理非常難懂,即使是成人也無法理解,更何況是小孩,我認為這就是超齡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容易讓孩子感到挫折,而且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大人不斷地要求與監督,大人念一句,小孩重複一句,不斷地重複同樣的句子,小孩才能將那些難讀的經文記起來,其實這違反了自主性學習的原則。

在家自學並不是強灌知識給孩子,不是父母教,小孩學,我們為什麼要離開學校,離開教室,就是要把學習的主權還給小孩自己,讓他自己決定學什麼,看什麼書,探究什麼主題,自己提問題問父母,進而自己從書中尋找到問題的答案。既然要走出教室了,要自由自在地學習了,要過沒有課表,沒有老師嘮叨的日子,何苦讓孩子進入更大的牢獄裏面,集體圈養在「書院」中,從早到晚背誦古文呢?


若要問在家自學學什麼呢?我想最終要學的就是「自主性學習」,讓孩子每天能夠自己知道,他想要學習什麼,要探究什麼問題,從什麼書上可以找到答案。我深信,讓孩子知道怎麼學,怎麼自己學,要比深究學什麼重要得多了。諼諼每天睜開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書讀,晚上睡覺前,他房裏的燈總是亮著的,昨晚可能看到半夜三點半甚至到四點,因為他總是有看不完的書,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睡覺上,五歲小孩變成書蟲是什麼狀況?他告訴我,世界上有太多可探索的事物,可以讓他無窮無盡地沉浸其中,所以不想睡覺。他讀書讀得廢寢忘食,是有點超過頭了,但我想,這卻是在家自學所要追求的精神。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五歲小孩能大量閱讀嗎?






五歲小孩能大量閱讀嗎?


當初教導諼諼學習閱讀的初衷是,由於一年多前諼諼的爸爸宣布我們要離開美國了,當時也不知道之後他會來澳洲工作。我純粹只想要讓孩子自己從閱讀中,持續地學習英文,不要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忘了英文,那時只是從三語教育的理念出發而做的決定罷了。回想起我五歲前曾經和家人住在泰國,那時也會說幾句泰語,但回台灣之後完全忘光光,在腦海中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一年多前,我為了對付這種可怕的嬰兒失憶症,於是決定訓練諼諼學習英文閱讀,讓他離開美國之後,藉由英語繪本的閱讀,自己從中梳理在美國的英語經驗,進而自我學習,所不定隨著年紀的增長能夠從中自我提昇英文程度。


結果卻大大地超乎我的想像。自從諼諼學會了閱讀英文和德文閱讀之後,現在每天大量地閱讀從圖書館借來的書,內容涉及科普,歷史,地理,兒童文學,我看到的是,孩子不只是從書本中學習語言而已,而是從大量的閱讀中吸取知識,每天樂此不疲。孩子能夠自己從書中學習知識,完全不需要大人指導,完全不需要坐在教室裏面聽課,翻轉教室,徹底放棄講授式的學習方式,不需要我花腦筋,花心思,變花樣,更不需要花大錢,就只是讓孩子徜徉書海之中,一切再簡單樸素不過了。


前幾天我們去博物館,諼諼在博物館所聞所見,一切印證從書中所讀所學的知識,那種雀躍不已的興奮,我想這大概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學校教室老師還需要嗎?學習應該不是重擔,不是壓力,不是痛苦,不是成績名次,應該是歡欣喜悅的事情不是嗎?但卻非我們這個聯考世代所能經歷到的教育方式,而聯考已經終結,我們的下一代呢?是不是能夠擁有正常點的教育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的下一代反而必須面臨更大的競爭和壓力,現在每個人都能上大學了,大家還比什麼呢?正是因為大家都有大學讀了,家長只好變花樣,比學校,孩子的教育更被壓縮成只剩下考試成績,所面臨的壓力比聯考世代更加巨大。


於是我進一步地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只讓孩子進行機械式的記憶,機械式的計算,加上難學的漢字,複雜的筆畫,閱讀無法成為令人喜悅快樂的經驗,一般的學童必須等到十歲以後,才能夠具備大量閱讀的能力,其後果是什麼呢?而我的孩子四五歲就能夠開始的事情,台灣的孩子卻要等到十歲以後才開始。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讓每個小孩從小就能夠自動自發地看書求知,不用大人催促,不用學校體制施加壓力,那會有厭學的小孩嗎?


事實上台灣的小孩會厭學,不都是過度學習嗎?讀書從來不是一件讓人心滿意足的事情,不讓人心滿意足,當然就不會滿心歡喜地去做。台灣的小孩都很忙,從小就浸在幼稚園裡面,雖然大部份的幼稚園從中班大班開始,就有教學童認識基本的漢字,但小孩有學習認字並不等於會閱讀。到了小學,每天更是有寫不完的作業,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後,不是浸在安親班,就是排得滿滿的才藝班,到晚上爸媽接回家後,更有寫不完的作業和練習題要面對,我們的孩子有時間閱讀嗎?我們的教育要孩子做的無非是非填充選擇問答題,不是寫作業,就是趕時間上才藝班,孩子什麼時候才有時間好好地靜下心來享受一本書呢?


諼諼每天自己自動自發地讀書,看累了就畫畫,畫累了,就玩樂高或莫比人,我們沒有什麼錢給孩子買昂貴的玩具,經過一連串地遷移搬家,帶不走或丟掉的玩具比買新的還要多很多,能帶來的就只剩下那幾樣了,但是他每天還是能夠玩得很高興。長久的經驗下來,真正能夠陪伴他的,讓他快樂無比的不是玩具,卻是一本又一本的書,這些書只要去圖書館就能夠借到,不需要花錢去要買。孩子絕對不會因為我們沒有錢買玩具,沒錢買書,沒錢讓他上幼稚園,而成日在家無所事事,荒廢了童年,反而是他成日閒散在家,有足夠的時間閱讀,我也有足夠的時間讀故事書給他聽,這一切奠定了他喜愛閱讀的好習慣。


童年可貴之處,就是貴在有時間,貴在自由自在,沒有課業,沒有考試,沒有名次,可以盡情地玩,盡情地讀,沒有課表,沒有進度,想讀的時候就讀,就算要讀到三更半夜不睡覺,我們也不禁止,燈讓他點著,其實我每天並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才熄燈睡覺。目前我大都等他畫畫畫到十一點左右,就催他刷牙尿尿,然後我們一起讀一個小時到一個半的中文書,等到我累了困了,回房睡覺,他自己繼續在床上讀書,讀到他自己覺得夠了為止。





我完全讓他自己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要畫畫就畫畫,想練習寫字就練習,現在他畫畫時也會在作品旁邊寫幾個字,寫累了畫累了,想玩具就玩,想讀書就讀,有時候拿著書跟爸爸或媽媽一起討論,問問題,有時只是自己閱讀,有時朗讀,有時泛讀,完全隨自己的意思。我們每天總是有一兩次共讀,有時候只是純粹討論他目前在看的書,有時候我教導他認些漢字,有時候也寫點中文學校的作業,並沒有要求他每天固定要寫多少。我必須承認,這樣的在家自學有點散漫,我應該積極點安排課程,而不是只讓孩子自己隨意讀隨意看。


其實我本來也有設計「課程」的,實施一兩週之後就放棄了,孩子更喜歡這種沒有壓力,沒有特殊目的的學習方式。從博物館的經驗看來,其實我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規定或是督促,孩子求知的動機是我們大人無法想像的。拿他最厭惡的漢字來說,前天他突然拿著那本騎士城堡的書來問我,指著上面的字,我很驚訝他主動想要認字,也知道那本書上面有很多不是常用的詞彙,比如:鎖子甲,鐵葉甲等等,一些連我都沒有聽過的字彙,大都是從外文翻譯而來,孩子學生硬的翻譯,不如學點唐詩宋詞來得優美。但是我還是耐心地教他認了幾個字,也沒計較他之後到底記住了哪些字,我知道,教育不能只看結果,我應該看重過程,看重孩子的興趣,看重孩子求知的熱度。



我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孩子因為學了拼音文字而能夠獨立求知學習,享受閱讀的美好與樂趣。但另一方面,小孩卻對於學漢字沒有興趣,讀起中文書來和我斤斤計較,對面他這種反抗的情緒,我只好放鬆我的計劃,他性所至,愛看什麼書就看什麼,我現在沒有特別規定。今天他正在讀一本介紹紫禁城的書,紫禁城和與他所熟知的宮殿城堡不同,他則是以歐洲古堡的觀點來看中國的城市,沒關係,他看這本書已經看了兩天了,或許有一天他能夠把興趣轉移到中國的歷史,還是中國字上呢!

雖然目前諼諼對於象形文字興趣缺缺,只願意讀拼音文字,令媽媽黯然心傷。在此,我還是必須肯定拼音文字的優點。孩子的大量閱讀不需要等到十歲以後才開始,一個小孩若能夠在四歲時學習閱讀,五歲時就開始大量閱讀,等到他十歲時,他對於閱讀能力的掌握,對於知識累積,絕非是一個剛剛開始閱讀的人所能夠比擬的。一個小孩五歲開始大量閱讀是什麼概念?一個小孩十歲時開始大量閱讀又是什麼概念呢?我想,古人三歲啓蒙絕非毫無道理。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閱讀從零歲開始



閱讀從零歲開始

認真地來說,諼諼是從出生後不久就開始閱讀了。而他日後喜愛閱讀,熱愛閱讀,不需要大人刻意培養,每天都能夠自動自發地讀書,玩累了就讀書,讀書會累,同樣地玩也會厭,這種習慣的養成,其實都是與親子共讀有直接相關。

我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本著很普通的方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翻書看書,並讀故事書給他聽。從中發現,當時他雖然只是個嬰兒,卻能夠聽得津津有味。

我也沒有特意花心思買材質特殊的童書,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來提高孩子的閱讀的意願,只有一次,我買了一本非常巨大的書,裏面的圖案還可以讓小孩拼拼圖。但基本上我購書的取向很保守,為孩子選購本好書當然重要,但是我並不認為內容要巧,設計要新穎,才值得購買,比如立體書,音樂書,能教學說話的書等等。其實這些書雖然能夠短暫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也很容易讓孩子分心,如果沒有設計奇巧,功能多元的書,孩子就不願意看了,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我的方法很樸素,沒有任何奇巧,就是親子共讀罷了。

我在懷孕期間曾經研究過一陣子,杜曼的嬰兒閱讀理論,但在他出生後,我並沒有根據他的方法,進行任何嬰兒期的識字訓練,給他看閃字卡,看圖片,或教他數字與ABC。他的ABC是三歲入園後,幼稚園老師教的,數字則是四歲之後上VPK學的。我很清楚,會認ABC不等於識字,會認數字不等於會算數,要學這些不一定要很早開始,等到學校教時再學也不遲。若要論「早教」,我認為要從零歲開始的大概只有:親子共讀了,這是每個父母應該做到的事。說實在的,我的方法再平常普通也不過了,沒有閃字卡,更沒有ABC,完全沒有使用過教育嬰兒的CD或DVD,也只不過一有空有時間就多讀故事書給孩子聽,和孩子一起享受一段又一段好聽的故事,一起沉浸其中,陪伴孩子成長。

我們親子共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其實我也記不太清楚,但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永遠忘不了的是,在孩子十個月大時,剛完成了獨立行走的「工作」之後,他好像完成了人生中一件大事,就很滿意地就往地板上一坐,拿起書來,一頁頁地翻,一樣樣地指著書中的圖畫,發出嗯嗯的聲音,好像在問「這是什麼?」,他指著車子,我就說車子,指著房子,我就說房子,他就看著我,看看書中的圖案,不斷地「讀」,不斷地重複,神情貫注,就這樣他不斷地翻書,不斷地問,也不斷地「讀」,每天把它當成工作來做,而且書都沒有撕破,好像生來就會翻書一樣,當然嘍!我得承認,在他六個月大時,學會了爬行,我們要把書都藏好,免得遭他毒手。

這孩子一學會走路,下一階段應該是學說話吧!令人驚訝的,他並沒有這麼做,他下一步卻要讀書,等他讀了一年多的書之後,才開口說話。孩子的安排既然是如此,我就到我們家旁邊的圖書館借大量的書回來給他讀,因為所有的書都是德文的,我們只是一起觀察圖畫,我用中文解說,這所市圖分館是在一所中學內,藏書以圖文並茂的科普圖鑒之類的居多,故事書比較少,要認識事物,增加字彙量,百科全書最好用了,於是我去買了一些幼兒百科全書之類的圖鑒給他「認圖」,他好像也知道,知識是這樣「指」來的,若是想要認識所有的事物的名稱,就要一個一個指,一個一個「認圖」,而他的一指神功非常神奇,指圖認圖正是他閱讀的開始,那時,我還沒開始密集地朗讀故事給他聽。

諼諼是在夏天出世,冬天時,他剛好半歲,開始一連串的爬行,遊走的過程,非常地「忙碌」,那時我們住在南德,屋外正冰天雪地,帶著一個嬰兒出門非常不便,嬰兒車常常陷入雪地泥沼之中,於是我們的生活就限於遊走和看書說故事的活動了,一起渡過一段非常溫馨的時光。開春之後,我們每週去山下城裡上兩三次的親子課,我也開始積極地買書讀書給他聽,加上城裡總館的故事書非常多,每次去上一次課,總是豐收而歸。印象中十分深刻的是,我買了一本關於小花豹媽媽出門打獵,讓小花豹一個人在家等候的故事,孩子聽了卻感動得哭了起來,每次只要說這個故事,孩子不由得就嚎啕大哭,好像很理解小花豹捨不得離開媽媽的心情。一個還不滿週歲的小嬰兒,卻聽得懂故事,讓我們全家人感到十分地驚訝。後來孩子的嬸嬸在春天時也生了一個男孩,我就買了同樣的一本書當作禮物送給新生兒。

接著,在夏天他滿一歲時,我們全家到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去渡假,住在果農家,那裏漫山遍野都種滿了蘋果樹,那時令他印象深刻的不是好吃的蘋果,而是農夫耕種用的巨大無比的機器:拖拉機,在我們住的地方停靠不少這種大型機器,爸爸每天抱著他去看拖拉機,孩子對於農夫開著大車在田裏「奔馳」非常地嚮往。從此,他所見所聞只有拖拉機了,在台灣田地比較小,很少能夠看到這種大型的拖拉機,我雖然不是第一次見到,但是讓我開始真正認識這種拖拉機卻是我的孩子。

閱讀的美妙之處就是,彷彿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在尋找拖拉機,其實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不僅僅只認識了拖拉機,還認識了各種農機,農莊的動物,農莊的生活。那個時期,我買了不少有關農莊的書籍,和一本拖拉機專業書(給大人看的),當然也少不了到圖書館借閱有關農莊生活,耕種收割,農莊動物,等等的書籍,只要畫有拖拉機的書我都借,最後孩子專業到各種拖拉機的廠牌都能夠分辨(從那本專業書看來的)。孩子整整讀了一年的拖拉機,直到了兩歲,終於開口說話了,他開口說的第一個字卻是:德文Traktor。英文Tractor。

我非常驚訝於孩子對於事物的執著與熱愛,我們幾次試圖轉移他的興趣都告失敗。我們帶他去看兩次飛機,一次去斯圖加特的國際機場,一次去婆家旁邊的小型飛機的玩家機場,我們還帶他去看全世界最大的模型火車,還帶他去海德堡附近非常大型的交通工具博物館,當然啦!令人興奮的協和式飛機,也沒有引起他的興趣,而是一輛輛老爺拖拉機,令他流連忘返。後來我帶著孩子回台灣探親,眾人皆對於他的興趣感到驚訝不已,在台灣大部份人都沒有見過拖拉機,我也是到了德國之後才見到的,連中文的稱呼都不知道。

回到台灣後,終於有機會買中文繪本了,正式展開我的朗讀生涯。每次一讀就是一兩個小時,讀到媽媽喉嚨痛得不得了,誰說嬰幼兒的專注力只有幾分鐘,諼諼從小專注力特別長,特別耐熬,顯然地和從小專心聽媽媽說故事有關,還有他那種棄而不捨,執著固執的性格,不完成一件事情絕對不罷休的態度,跟他爸爸實在是太像了。

孩子讀了一年的拖拉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一天他突然對拖拉機沒興趣了,不再立志當農夫了,這回他要當巴布工程師了「Bob the builder」,一切所有的工程車和工具,挖土機,吊車,平路機等等,像著迷了一般,都吸引著他的注意力。又過了一年,他不想當工程師了,卻對消防員產生極大的興趣,大約是他快要四歲的時候,剛好他上VPK的幼稚園附近有個消防隊,下課後接他回家時,有時我會帶著他去看消防車,那時也是他正在學習英文閱讀的時候。在他學習閱讀之前,我大部份以他的興趣為主來選書,讓孩子更深刻地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但實際上,他並非只願意讀興趣範圍內的書,基本上,只要不要太離奇古怪恐怖的,他都喜歡讀。

到了孩子四歲半,我們離開美國時,他已經能夠迅速地閱讀了。在這之前,他卻已經「讀」了四年的書了,這卻都是零歲開始的。



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在家自學需要買課本嗎?


為了要讓諼諼在家自學,我最近做起準備工作來,陸續地在網路上查找了一些資料,有些家長建議設計學程,有些建議買教材。甚至在美國有些網站有賣一系列在家自學的教材和練習本,皆標榜著,所有的教材根據純正的基督教教義編著:英文課沒有童話魔法故事,自然課沒有進化論,社會課沒有同性婚姻,宗教課沒有普世宗教,等等。這些教材看似自成一套完整的系統,但價格不便宜,不由得讓我心中起了一串串地疑問?

首先,我必須承認,如果有錢買這種教材的話,其實我也會去買,買了之後,媽媽就沒煩惱,照本宣科,一頁頁讓孩子學下去就沒錯了。但實行這樣的教育,除了能保有教義純正之外,其實如果要認真在家實行的話,我心裡懷疑著,那跟在學校學有什麼不同呢?差只差在一個是老師教,一個是媽媽教,這樣的教材還不是讓孩子被動式地吸收課本知識,被動式地聽媽媽講課,於是我心中懷疑著:在家自學需要買昂貴的教材來教嗎?

進一步想想,我的在家自學教育不是現在才要開始,其實以前早就開始了不是嗎?我當初也並沒有買下任何的教材,光靠著網路和圖書館,就教會了孩子閱讀。也從中領悟到,孩子的閱讀能力要不斷地提昇,絕非是靠著一套書就能夠達成的,而是要靠著孩子自己不斷地讀,不斷地從閱讀中吸取經驗,更關鍵地是,孩子要能不斷地擴大閱讀的題材和探索的領域,這樣才能夠接觸到更多不同的文體和字彙,最重要的是,不斷地讀才能夠不斷地從閱讀中得到樂趣,把閱讀當初日常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做,這樣的閱讀教育才能夠算是真正的成功了。


昨天去博物館的經驗告訴我,去博物館之前先讓孩子大量地閱讀相關書籍,孩子就能夠從博物館裏面的實體得到印證,這種學習方式最有效不過的了。來澳之後,我借了不少恐龍和生物方面的書給他讀,兩三個月之後,這次有機會讓他自己在博物館中得到實體的印證,讓我感受特別深刻。我們還在德國時,我曾經帶他去過兩家動物園,還有參觀過幾家宮殿裏面收集標本的標本室(從前製作標本是屬於貴族才做得到的事業),都沒有這次來得深刻。因為,之前孩子沉醉在中古騎士的世界裏面,那時參觀博物館和城堡都是為了騎士而去的。自從孩子閱讀能力從騎士城堡之中充分地得到提昇後,進而閱讀各個領域的書籍。在昨天參觀「Australian Museum」之前,他算是已經廣泛地涉獵過不少生物和恐龍的書籍,昨天所看到的實體後,更能充分地印證他從書中所得到的知識。

從這個經驗中,我不得不問,在家自學需要買昂貴的教材嗎?我認為不需要。自學貴在自由自在,貴在非功利性的學習,貴在自動自發,貴在熱愛知識,貴在自主探索,貴在隨意讀讀隨意討論。我的確買了一些練習本讓他練習著色畫畫,也買了寫字本讓他練習寫字,中文學校也有發練習本,我也督促過孩子寫方塊字(老實說,他寫得很痛苦)。孩子想寫就寫,我也沒有規定和強迫。他的字還很扭曲,表示精細動作的發育還不是很完全,我想還得等一陣子,再讓他多練習寫字。孩子有動力自己想寫幾個字時,特別在畫畫時會表現出來,我也不指導他要有正確的拼音,也不糾正他的錯誤,要寫就寫,讓他寫起字來完全沒有壓力。

我曾經在網上讀到一個實行在家自學的媽媽建議了一些歷史教材,媽媽很細心,在選購之前也都有經過仔細的比較,問題是,這些教材都有著一般歷史課本的毛病:第一,貫穿古今,第二,每課之後一定有練習題。我自己也是學歷史出身的,基本上學習歷史如果淪落到是非選擇填充問答題,那就完全喪失了學習歷史的目的了。尤其是要讓一個小小孩學習歷史,首先要讓歷史有趣,第一,要讓枯燥的歷史變成一篇篇有趣的故事,第二,閱讀歷史要主題式進行,避免從開天闢地到第二次大戰這種通史式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歷史的方式既無法深入歷史課題又枯燥無聊,孩子很快地就會對歷史失去興趣。

我使用的方法是:主題式學習法,選擇一個孩子最感興趣的主題,從一個主題擴大到另一個主題。小孩讀些中世紀騎士的歷史之後,我們可以從這個主題擴大到十字軍東征,孩子就有機會認識到回教徒和聖城耶路撒冷,接著我們可以從中世紀往上追溯到羅馬時代,更往上推移到希臘時代。羅馬時代有埃及豔后周旋於凱撒和安東尼之間的故事,有驚心動魄的競技場,有龐貝城沈沒於火山之中,希臘時代有木馬屠城記的故事,有萬神殿與希臘神話,在學羅馬時代時可以帶進耶穌基督的故事,從耶穌基督的誕生可以往回推移到整個希伯來人的歷史,從希伯來人的歷史更可以擴及到埃及的歷史文化,亞述人與波斯人的興起等等。最近我們在讀的是英國的都鐸王朝,配合著我們來到澳洲,維多利亞女王的無所不在,我開始讓孩子認識一點英國的歷史,還可以順便從這裡回到孩子最喜歡的主題:圓桌武士,獅心查理和羅賓漢的故事。

買本歷史教材或許能夠避免自學的疏落與缺陷,只要貫穿古往今來豈不是萬無一失,但是歷史教育的目的並非在於貫穿古往今來,而是讓孩子愛上古老的故事,進而探究古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與思考方式。至於是否要一定要有貫穿性和一貫性呢?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對於歷史觀念還不是很清楚的時候,不妨多把握孩子喜歡聽故事的特性,把歷史變成精彩的故事,深入古人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孩子自己就能夠拿起歷史書看得津津有味了。
在家自學是需要教材的,而教材就是圖書館的書,不一定要買本教科書,按照教科書的編排與進度來教小孩。我主張主題式教學法,無論是歷史,地理,宗教,科學還是語文,都適合於這種教法。至於數學,物理,化學的話,的確是需要買本教科書來教。幸好我的孩子還小,目前還用不到。我主要還是根據孩子目前的興趣和生活現況來收集書籍,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這不需要花錢一毛錢,只要是孩子有興趣想要讀的書都可以向圖書館借來使用,根本不需要額外花錢買教材。



過度早教



過度早教

我們搬來澳洲後,面臨到諼諼年滿五歲,馬上明年初就要入學了,我每天心裡交戰著:要讓他入學還是不要?由於孩子的生日在入學期限的邊界上,所以我們如果明年讓他在家自學,並不違法。而且諼諼非常喜歡閱讀,實在沒有必要讓他坐在課堂上,接受被動式的教育。

孩子愛讀書,每天晚上睡前不讀書讀到半夜三更不關燈,這個現象已經持續了一段時日了,我們做父母一方面感到很高興,另一方面也感到憂心。是不是過度早教了,導致孩子只讀書,不玩遊戲呢?其實他也不是沒有在玩,他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在玩樂高,還有他那些騎士城堡警察莫比人,玩的時候,神情專注,自言自語地編故事,目前沉浸在俠盜羅賓漢的故事中。

昨天我們全家去參觀「Australian Museum」,我從中嚐到了在家教育的「果實」。孩子對於博物館裡面所展示的動物與昆蟲,不僅僅說得出來名字,而且還可以說出牠們的特性,熱烈地討論著「牠們在做什麼?」,這的確令我們感到十分驚訝。他怎麼知道的?

這個博物館主要是展示動物標本,還有介紹絕種與瀕臨絕種動物,教育的主題放在保護環境,保護動物,保護澳洲土著文化,不讓稀有動物繼續絕種下去。我們之所以會去這個博物館,最主要的是,裡面有展示恐龍,巨大的恐龍最吸引小孩的注意力了。雖然我們也知道所有的博物館所展示的恐龍都是複製品,不是真正的化石,但是孩子最近非常沉迷於看恐龍書,我們為了配合他的興趣,鼓勵他閱讀更多恐龍與動物的書籍,看複製品有價值嗎?絕對是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於是我們就決定帶孩子去參觀這家博物館。

孩子一整天很興奮地跟爸爸討論著恐龍,我對於那些珠鏈般的恐龍名稱,避之唯恐不及,爸爸小時候也曾迷戀過恐龍,對恐龍的名字很熟,他當然只願意找爸爸討論了。看到那些稀有瀕臨絕種的動物時,孩子卻能夠如數家珍地說出這些動物的名稱,名稱都很難記很難念耶!我並不記得自己曾經教過他認識這些動物,因為連我長這麼大都沒有聽過這些動物。問他怎麼知道的,他說從書上看來的,還說得出書名。大人要怎麼教小孩呢?拿書給他讀就對了,根本不必怎麼花時間花功夫,有書他自己就會讀,不是嗎?關於這一點,我有信心。果然,事實印證了我的方法。在博物館裡面我們還看了一些短片,其中一個是介紹一隻被保育的「老虎」,最後還是死了,絕種了,科學家嘗試著要利用基因工程讓牠重新活過來,當時我感到這支短片在孩子腦海中產生深刻的印象,還一直問爸爸什麼是clone?大哉問!我只能說就像生雙胞胎一樣,生了兩個小孩一模一樣,當然不是那麼簡單。沒想到,孩子一回家就拿書翻給我看,我們借的書也有介紹這種動物,難怪他會印象深刻,因為之前在家就讀過了。

我心裡明白,我的孩子很熱衷於閱讀,只要他有興趣讀,我就有興趣借,就會帶著他去圖書館借閱他有興趣的書籍,我借的書大部份都是圖文並茂,有清晰的圖片解說,容易瞭解記憶,但是解說最好不要太簡短無聊,最好同樣的題材多借兩三本,讓孩子重複閱讀加深印象。

他只要有書看,就不會無聊,即使沒有玩具,沒有旅行,沒有盪鞦韆,孩子一樣每天快快樂樂地悅讀,不吵也不鬧。但只要我一拿起中文書,他就一臉不高興,雙眼發紅,顯然地對於學習方塊字很反感,欠缺學習的熱情。昨晚睡前和孩子吵了一架,說道理給他聽,他還是不願意學方塊字,我開始省思,自己是否也中了早教的毒了。古人三歲啓蒙,我等到他五歲才啓蒙,應該不算太早。我心中開始自責起來,要讓孩子喜歡學中文,那必須要讓先他自己喜歡中文才行。要讓他喜歡中文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像當初他學英文閱讀之前,我整整讀了一年英文繪本給他聽,所以英文閱讀才能夠學得這麼快。學中文難道道理不同嗎?難道我不能再多讀故事給他聽嗎?我只好拿起一本內容比較長,而且沒有標音的中文書,是一本他自己沒有辦法讀的書,這是一本有關騎士的書,是孩子非常喜歡的主題,我按照以前的方式,讀書給孩子聽,他很喜歡很高興,讀完之後,我回房睡覺,他繼續在自己的房裡讀書,這次他大聲朗讀出來,雖然讀的不是中文,我也不禁止他,他能夠享受閱讀的樂趣就好了,我就任他讀了。

對於孩子的學前教育,我一直把目標放在三語教育上,讓他的三語能力能夠均衡發展,既沒讓孩子額外學才藝,也沒花大錢買神奇的早教教材,更沒讓他從早到晚只待在幼稚園裏,我只是利用我們所處的環境來進行語文教育,從小讀書給他聽,儘量利用圖書館資源,多借書給他讀,多讀書給他聽,並沒有額外補習上課,更沒有逼迫孩子讀書,聽故事。於是,我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讀到喉嚨疼痛不已,他還是要求我繼續讀。不是說,兩三歲的小孩注意力只有幾分鐘嗎?我的孩子聽故事一聽卻可以聽一兩個小時,完全停不下來。自己會讀之後,同樣的情況再度出現,書也是一讀就是兩個小時以上。這算是過度早教嗎?揠苗助長嗎?

他每天的日常作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想讀書就讀書,想玩樂高就玩樂高,想玩莫比人就玩莫比人,想畫畫就畫畫,我們家沒有電視,沒有電玩,我早已經不使用筆電了,更不會讓孩子碰手機打電動。我們這麼陽春的家庭生活,孩子唯一日常的消遣娛樂大概就只有看書了。

有個教育學者提到:早教的問題並不在於時間早晚,而是怎麼教的問題。如果孩子喜歡看書,熱愛閱讀,在他四歲時就教導他閱讀,讓他五歲時就具備獨立吸取知識和探索世界的能力,這算是度過早教嗎?絕非如此。如果他不喜歡讀書,在四五歲時,我就規定每天要讀書一本,讓孩子心理產生極大的壓力,造成不喜歡讀書,不愛學習文字的心理,這就算是過度早教了。如果孩子每天能夠自己選擇要讀的書,要做的事情,就算他每天讀書十本,我也不認為這是過度早教,揠苗助長。理想的教育是要配合孩子的興趣喜好來進行,讓興趣和喜歡成為學習的動力,並且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去挑戰難度較高的書籍,而非一味地灌輸大量的知識給孩子,逼迫孩子學習能力還不到的知識,就算孩子有高度的興趣,孩子的學習動機早晚也會被被動學習的方式給磨滅,被逼迫給嚇跑,就算每天只要求讀一本書,若一本書能造成孩子的負擔和心理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厭煩,這就是過度早教了。

目前,我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孩子學會了閱讀,能夠自由自在地閱讀,看懂書中的故事,吸取書中的知識,心裡就認為學習中文不是讀書必要的手段,就算我千方百計嘗試各種方式誘導,想讓孩子喜歡「學中文」,效果還是不佳。今天心想,我還是必須回到「威脅利誘」的老方法。孩子只要願意跟著媽媽讀一次中文,就可以得到一個好寶寶貼紙,集滿點數就得到獎品,唉!沒錯!我們必須重新玩起集點遊戲,「威脅利誘」讓他乖乖地跟我學中文。

最後,我不能忘記在家教育的初衷,當初想要讓孩子在家教育,就是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讀書年,讓他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書海之中,讓他自己去挖掘知識寶藏,讀書並不貴在高難度高理解力,而是貴在自由自在。就像我們昨天在博物館中,他停留最久的地方卻是挖恐龍化石的角落,雖然那些不是真的恐龍骨頭,只是一個讓孩子玩耍的角落,但在玩的時候,他好像真正地親身經驗到挖掘到化石的快樂。那不是坐在課堂上被動地吸收知識所能夠得到的快樂,而是一種自己發掘發現的快樂。我不是就是想藉由書,讓孩子自己去發掘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嗎?讓他學習的動機源源不絕地持續下去嗎?而前提卻是要能夠會閱讀。中文也是如此,不是嗎?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直接識字法


顯然地,諼諼會讀漢語拼音之後,走上了高速公路的快捷道路,就不願意走鄉間彎彎曲曲的石子路了,會了漢語拼音,光讀拼音,能夠迅速閱讀,就以為自己會讀了,根本不願學漢字。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必須另外構思一些技巧來提高孩子認字的意願。首先,我放棄了枯燥的「讀經識字法」,改用「繪本識字法」,讀故事最能夠吸引孩子了。難讀拗口的經文,孩子經過幾次朗誦就能背誦,那背繪本豈不是稀鬆平常呢?果然如此,我找了幾本文句通順,內容不要太長的繪本,只讀一次兩次孩子就能夠朗朗上口,不費吹灰之力。指讀時,由於不是什麼難讀的經文,很容易讓孩子以為自己會讀了,讓他覺得要學會讀中文,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事實上,要克服心理對中文的恐懼的心理障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朗誦幾次,指讀幾次,文章顯然背得很順,但我知道孩子根本不識字,孩子自己也說他完全用猜的,根本不會讀,於是,我以單個字來問他考他,果然認不出來。

為了要讓他真的有在認字,不是靠背誦讀出整個故事,於是我把整個故事鍵入平板電腦,每頁鍵入一句,每一字都附注漢語拼音,然後第二頁出現同樣的句子,刪掉漢語拼音,就這樣重複讓孩子讀幾次。孩子會讀漢語拼音,刪掉漢語拼音時,只憑著記憶讀出整個句子,但有在認字嗎?答案是,沒有。但沒有關係,我們必須瞭解到兒童認知的特質,他們會「認句」。

兒童對語言的掌握,是先從文,然後再句,然後是詞,最後才是字。於是我就根據兒童這個特質,設計了「繪本閱讀法」,讓孩子熟讀整篇故事之後,然後讓他認出個別的句子,先順著讀,讓孩子讀幾次之後,我們可以讓孩子「跳著讀」,看看孩子有沒有能夠「認句」,很神奇的是,跳著讀,完全不順著故事情節讀,孩子卻會「認句」,如果問他個別的字時,卻不會「認字」。

經過幾次的「認句」練習之後,就進入第二階段。其實這時候,孩子只是熟練了整篇文章,並不俱有識字能力,但是經過前面的「認句」練習,的確也記住幾個大字。相對於第一階段的朗讀,背誦,和「認句」,第二階段就是精讀了,但先不要要求孩子能夠認出個別的字,我們要先讓孩子精確地記住詞。於是,我將整篇文章重要的詞,製作成簡報,因為前面孩子已經有音標輔助了,這個階段中,我們可以試著刪掉音標,讓孩子自己讀出故事中重要的詞,很神奇地,孩子的確能夠根據第一階段「認句」的經驗,認出個別的詞。

最後的階段,就是認字了,我們可以嘗試著要求孩子指出在書中其他地方重複出現的字,看看孩子經過前面的練習之後,有沒有認識個別的字的能力。第三階段是最難的階段,我的孩子認個別的字的能力很差,背一整篇文章,認句,認詞,都還蠻簡單的,對於認字就非常地困難。之前,他早就認「我的」「你的」「他的」,但是「我」卻經過了很長的時間才學會。正如「大魚」會認,卻認不出很常出現的字:「大」。

繪本認字法就是要利用兒童思考的特性,強調「認句」與「認詞」,所以孩子先不會認個別的字沒有關係,更別要求會寫,而是要先學會認詞,讓孩子直接閱讀,從整篇文章中來認詞。並且儘量讓孩子大量地閱讀,從豐富的閱讀經驗中,孩子自然而然就有機會擴大詞的組合,像:大魚,大雨,大人,大家,大笑,等等,從這些閱讀經驗中來認「大」,而非認了「大」之後,才認:大魚,大雨,大人,大家,大笑。等孩子有了豐富的閱讀經驗之後,自然而然就會認個別的字了。直接閱讀法不強調認個別的字,強調讓小孩從完整的文章中去掌握詞的構成與句子的構成,儘量讓孩子大量地閱讀,不是等孩子識字量達到一定量之後再閱讀,錯過了孩子對閱讀最敏感的時期,直接在小孩五六歲時就直接閱讀。孩子閱讀量越多,自然就能從閱讀的經驗中擴大字彙量,進而增進閱讀能力。

香港很多學校所採用的就是直接閱讀法,讓學童在一年級時認一千五百字,二年級識字量達到兩千五百字,以這樣的識字量,就可以進行閱讀了。中文閱讀其實不必等到四五年級以後,低年級學童識字量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就可以輕鬆閱讀了。而傳統的識字教學,過於強調練習寫字,掌握筆順,大大地限制了識字量,要一個小孩等到十歲以後才真正開始閱讀,父母要讀十年故事書給孩子聽,豈不是費勁,孩子要等十年才能夠親自體驗到閱讀的樂趣,豈不是可惜。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音標和直接識字

Moria Flaig
26. September 2015



我在德國曾經實行了一個月的「讀經識字」教育,讓諼諼朗讀了五章約翰福音,並在他掌握了某種程度的背誦技巧之後,試著節選一些重要的經句,逐字地指讀,啓蒙識字。

從這個經驗中,我觀察到,兒童的識字過程和成人學外語的方法完全相反。兒童不是從字到句然後到文,而是從文到句到詞,最後才注意到個別的字。直接識字法根據兒童對語言認知的特質,強調先讓學童熟讀完整的文章,然後再從文章中直接閱讀識字,而非傳統的先認個別的字,然後再從字造詞,然後利用詞造句,直到識字量達到某種程度之後才進入閱讀階段。

一般台灣的學童必須花費四年的時間在識字上,也就是在國小四五年級之前,一般小孩也就是在十歲之前,並無法進行有效率的閱讀,而錯過了小孩記憶力和好奇心最強的階段,因為識字量太低而無法獨立從閱讀中吸取知識,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基本上,一旦閱讀力無法配合孩子的心理發展與需求,錯過了這段時期了之後,這種制度容易讓小孩對於閱讀產生厭倦感,進而放棄閱讀。

直接識字法直接讓學童朗讀文章,然後再逐字指讀,在這過程中並不強調,單一字的記憶和書寫,而是將個別的字放在文本中去認字去理解。我也發現到孩子對於兩個字或三個字組成的詞,很輕鬆就能夠讀得出來,但是問到單個字,他卻往往要花費非常多時間才想得出來,或者根本想不出來。

但隨著我們離德來澳,讀經斷斷續續讀了幾次,最後隨著孩子進入中文學校而告終止。孩子正式進入體制化的學習,學校所使用的是一般性的教材,先學句型,然後學些相關詞,例如:「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課本設計讓孩子針對這個句型學一些相關詞:廚房,客廳,浴室等等,然後要小孩將這些詞套用在句型之中。這樣的教學方式與直接閱讀法相去甚遠,我並不期待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孩子能在短期中學會中文閱讀。但我還是讓孩子繼續上學,主要的目的是,孩子能在每個星期中有一天,能夠浸泡在完整的中文環境中。完整的中文識字教育還是要依靠在家教育來達成,很顯然地,最終還是要靠媽媽自己在家努力。

學校所使用的教材是以漢語拼音輔助認字,於是我就面臨到了,要不要教導孩子學習音標來輔助孩子認字的問題。

在他進入中文學校後,很快地,我發現他不需經過大人教導,根據英文和德文的閱讀經驗,他馬上就會自己讀出漢語拼音而讀出課文。昨天還畫了一幅騎士與火龍對抗救出公主的畫送我,並在畫旁用漢語拼音歪歪扭扭寫出:「wawa jiu mama:娃娃救媽媽」。

既然漢語拼音不需要學習就會讀,好像也會自己拼出寫出,我就沒有額外再教他學台灣小學所使用的注音符號。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鼓勵孩子多讀中文書,讓他覺得中文其實並不難學,於是我順著孩子會照字母拼音的優勢,去圖書館借了幾本有漢語拼音的繪本,有中國出版的簡體字,也有香港出版的繁體字,當然我也借了附有注音符號的台灣繁體字的繪本,夾雜使用。

從注音來閱讀,雖然違反了直接閱讀的方法,但我也不禁止他,反而鼓勵他,借了一些從中國進口附有漢語拼音的童書,讓他熟練漢語拼音的規則,只有他自己有疑問時才加以解說,最難的/j//q//x//zh//z//r/這六個音,我也沒有另外解說,孩子讀不對自己就會問,直接從過去的閱讀經驗中,去掌握漢語拼音的規則。後來,我自己想想,其實孩子學會漢語拼音並不是件壞事,也希望他能夠正確掌握漢語拼音的技巧,將來就能夠使用漢語拼音來使用電腦。

我原本是想讓諼諼學繁體中文,後來找到的中文學校教的是簡體中文,雖然這個中文學校雖也有繁體校區,但繁體校區的從學前班到小一都是都在教寫注音符號,我們現在讀的是幼低班,明年才上幼高班,後年上小一。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現在去讀繁體校區,我們要還要學兩年半的注音符號。注音符號其實是非常難寫又不實用的東西,我們小時候都是透過注音符號來認字的,但是大一點以後就沒有用了,我知道台灣人很多使用注音符號來打字,但我自己則是使用漢語拼音,知道漢語拼音更符合鍵盤的設計,能夠配合發音和語感,尤其是能配合外語的打字習慣,可以加快中打速度,在使用電腦上佔有優勢。孩子若不會注音符號對將來影響不大,但若會漢語拼音,在使用電腦上卻佔有很大的優勢,他若能認字,就能夠自然而然地使用漢語拼音來寫文章,豈不是一舉兩得嗎?於是我現在也不排斥他會漢語拼音這個事實了。內心經過一陣交戰掙扎,加上對於實際狀況的評估後,我才接受了簡體中文的教學。

「讀經識字法」強調小孩在認字前,不應該先學音標,不應該從注音認字,而要直接認字,任何的注音系統會降低孩子認字的意願。我也看出來,諼諼在讀附有漢語拼音的繪本時,因為所有的字旁邊都注有拉丁字母發音輔助孩子認字,小孩馬上可以流利地讀完一整本書,讀的速度非常神速,容易讓他得到成就感。只要讀漢語拼音照樣能讀完一本書,他當然不願意再學筆畫繁複的漢字了,這的確造成他學習中文字的一大阻礙。

於是,我現在儘量使用平板電腦,將繪本的故事做成簡報,簡報有音標的功能,我可以加入音標,也可以刪掉音標,配合使用,效果不錯。加入音標讓孩子讀起來不會太難,刪掉音標後,孩子可以從印象中嘗試著認出句子來,字看多了,久而久之,或許就會讀了。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為什麼要在家自學

Moria Flaig
21. September 2015



諼諼剛滿五歲,因為他的生日剛好在入學期限的邊緣,澳洲政府規定,剛滿入學年齡的小孩,可以延緩一年再入學。一年前考慮提早讓他在德國入學的我,現在卻想讓他延緩入學。為什麼呢?正因為他已經會閱讀了。

一年前我正如火如荼地訓練他讀英文時,心裡生起的念頭是,在完成訓練後我就要偷懶歇業,課子的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那時決心放手交給學校老師去督促,無心繼續督促另一個語言:德文。俗話說,打鐵要趁熱,趁著這股熱,回德之後,他必須馬上進入學校學習德文閱讀。

研究了德國的法規之後,瞭解了德國學童入學的概況,我所要面臨的實際的問題是,孩子若五歲時提早入學,他有可能比起同學早讀兩年,因為諼諼的生日在六月,剛好在政府所規定的期限的邊緣,很多德國的父母在面臨同樣的狀況,卻寧可選擇讓生日接近入學期限的孩子晚一年入學,我婆家的做法正是如此。所以,孩子若提早入學,年齡上有可能會比同學小兩歲,我們都知道小孩年齡越小,即使生日相差幾個月,身心發展發育都會差距非常大,所以美國的幼稚園大多以半歲來分班。此外,身體上的差距,會造成孩子畏縮和缺乏自信心,小人家兩歲,身高必定矮一大截。先不論提早入學,和延遲入學的優缺點,就身高的事實,讓我打消了提早讓他入學的念頭。

那時知道孩子近期不可能入學,而赴澳簽證未定,更無法去上幼稚園,只好帶著孩子跟著我旅行散養。幸好他之前學會了讀英文,自然而然就會閱讀德文書,回德的那段時間,孩子很配合,也體貼媽媽的心。我們在旅途中,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就去找圖書館找書店,我總會讓孩子輕鬆地讀個一兩小時的書,有時也買本書,讓孩子隨時隨地可以讀書,於是很快地德英兩文,皆能夠閱讀流暢了。

我就這樣帶著孩子旅行閒晃了五個月,才來到了澳洲,到了澳洲後,還是只是到處閒晃。學校好像一輛移動的列車,我們走到哪裡學到哪裡:我們住過貴族養馬的馬場,燃起孩子對馬的熱愛,我們到過賓士汽車博物館,我們到過兩個動物園,還沒到澳洲之前就先去看袋鼠了,我們到過馬丁路德翻譯新約的閣樓,到過拿破崙大軍在耶拿駐紮的古戰場,我們在宮殿裏看到了中古騎士,我們在威瑪遇到了歌德和席勒的,我們去了德國最大的中古市集,親身經驗到中古時代人的生活,我們見證了全世界最大的飛行物齊伯林的隕落,我們在黑森林看到世界最大的咕咕鐘,我們來到了雪梨,孩子喜歡上雪梨歌劇院,我們到海邊看到被風化的岩石,剛好可以配合孩子正在研讀地球科學..... 而這些都不是在學校可以學得到的,我很清楚,留在學校中,幼稚園老師只不過讓孩子著色畫畫罷了。

來澳已經兩個半月了,我們還是沒有為孩子找學校。首先先為孩子找到書,住在旅館時就開始梭巡附近的圖書館,還買到不少廉價的下架書。搬入新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最近的圖書館,馬上借了好多書回家讀。他現在每天能夠大量地讀著歷史地理科學方面的書籍,孩子的興趣越來越廣泛,閱讀的廣泛,觸角的延伸,其實一開始只是起源於,我們在宮殿看到一個騎著一匹馬的鐵甲騎士,這副鐵甲深深地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地他從騎士的故事,閱讀的興趣擴及到城堡,十字軍東征,歐洲歷史,從騎士火龍可以擴及恐龍化石,地球科學,舉凡跟戰士裝備相關的羅馬人,十字軍東征的摩爾人,聖經故事,拿破崙和法國大革命,日本武士等等,都是他涉獵的範圍,從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故事中,可以順便研讀歐洲近東地區的地理文化,進而閱讀世界地理,探索世界地圖。孩子讀書沒有課表,沒有分科目,只是隨著他的興趣,讓他自由地探索。他也不挑,幾乎任何領域的知識他都有興趣,我突然覺得孩子其實可以不必去上學,可以在家自學。

澳洲的學制與美國相似,不同的是學童在入學時必須滿五歲半,也就是說,每年一,二月開學時,入學的小孩必須在前一年的六月底就年滿五歲,才有資格進入小學就讀學前班,所謂的Kindergarten。而德國小學則以年滿六歲為入學資格,在九月一日的開學日,所有入學的小孩必須在六月三十日前滿六歲。相較於台灣與德國,美國入學年齡則是提早一年,而澳洲則是提早半年。美國與澳洲的Kindergarten,雖然名為學前班,但小孩在這一年開始學習閱讀,卻是關鍵的一年,不能算是學前教育了,而是正式的學校教育。對德國人來說,讓未滿六歲的學童學習讀寫,未免太早了,德國人深信,身心必須要達到某個成熟度,小孩子學習起來才能夠事半功倍,所以幼稚園一律不准教讀寫。台灣學制基本上根據同樣的理念來設計,但是一般幼稚園都有教學童學讀寫注音,基本國字,還有練習算數,所以基本上大多數的台灣小孩,六歲前就已經開始讀寫的訓練。

我想讓諼諼延緩一年入學,並非因為男孩心身發展比較遲,或是因為他的年齡剛好落在邊緣地帶,怕孩子年齡小,又是男孩發育較晚,將來會比不上同儕,因而不想勉強讓他入學。我的考慮並非在此,以他目前的閱讀力,應付學校的課業應該不會是個問題。我們的考量,不是怕孩子跟不上,卻因為孩子已經能夠獨立閱讀了,因而心生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群書中一年的念頭,這該會是多麼美好的時光啊!不必每天早起趕時間,不必寫功課,更沒有成績壓力,想讀什麼書就讀什麼書,想學習什麼主題就學什麼主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多麼無拘無束。每天晚上想讀書讀到多晚,隨自己的意。若是明年起到了學校讀書,這美好的無拘無束的快樂童年就要結束了,令我這個做媽有點不忍心。現在孩子已經能夠獨立讀書了,其實不必怎麼督促,陪著他讀一年書,又何妨呢?如果不意外的話,下年度我們想讓他在家自學。

此外,我想給他一年的時間,讓他等待自己還不會或是還不想做的事情,陸陸續續我就會看到他,開始認方塊字,讀中文書,還有算數。算數也是一件他一直「不想做」的事情,雖然我們認為他早就會一點了,數字也會讀也會認,但是他總是說自己還不會。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用時間等待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時間表,不是我們大人所能夠知道的,我們願意給孩子時間,讓他等待。

實際上,事實證明一切。諼諼自今年二月離開美國之後,如今九月了,就再也沒去上學,美國政府撥款所成立的學前識字班VPK,他並沒有上完就離開了,其實他們老師只剛剛教完26個字母,他就跟著我們十萬八千里路地搬家,從美國到德國,又從德國搬到澳洲。他的閱讀力,卻因為沒有去上學而荒廢,反而突飛猛進,現在無論英文德文,都已經達到能夠瀏覽科學方面的書籍的程度,俱有藉由文字來吸收知識的能力了。有必要讓孩子去學校讀書嗎?去「浪費時間」嗎?若是讓他留在家中讀書一年,閱讀力是不是能夠更上一層樓呢?而我現在想要努力輸入餵養的中文,是否還存著一絲絲的希望呢?

孩子還小,需要玩伴,去中文學校上了四次的課,他告訴我,他在中文學校已經交到了朋友,我很替他高興。明年若能夠進入小學,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或許能找到更多的玩伴。種種複雜的因素,讓我每天徘徊在「去」與「不去」的掙扎之中。如果不去的話,我就有很多羈絆,讓孩子綁著什麼也做不了?如果去的話,我夢想中的中文腦,也可能會被外在的英語環境所吞噬殆盡,而隨之灰飛煙滅。我若能犧牲一年,再陪伴他讀書一年,或許中文腦的偉大計劃能夠實現成真。彷彿中有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吸引著我,往著在家教育的方向走。

做事不能只憑著一股熱忱,我必須先評估實際的狀況,首先要從圖書館設備開始。我們去圖書館借書,初步的結果是,和佛州Tallahassee相較,雪梨市圖的圖書中,支持兒童學習閱讀的書很不足,在架子上只擺著幾本書,而且沒有分級分類,我當初在美國借了好幾百本書給他學閱讀,光是繪本就擺滿了一整間屋子,從無言書,到一字書,到一言書,親子共讀,孩子自讀,循序漸進,美國市圖童書分級非常地嚴謹,孩子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讀上來的。這裏要實行當初的計劃,有很大的困難,圖書的擺設都沒有分級分類,而且只有架子上的幾本書,讓懷疑澳洲小學生都不讀書嗎?所以我必須放棄分級式的故事書,改讓孩子閱讀科普和歷史地理。目前看來,諼諼反而更喜歡閱讀知性的書籍,當初超齡超前學習的擔憂是多餘的。

最大的收獲是,這裡的圖書館有不少中文童書。後來,孩子進入中文學校之後,我發現學校旁邊的圖書館的中文書更多,我興奮地辦了兩家圖書館四張借書卡。有書,要教孩子認漢字就有希望了。我很感激澳洲政府,很照顧非英語族群,顯然我們每個月付那麼多稅,不是白付的。

接著,要教日文和法文,能在圖書館找到教材嗎?答案是非常令人失望。和德國市圖裏面,一整櫃一整櫃的外語學習教材相比,很顯然地,澳洲人和美國人一樣,不喜歡學習外語。還好,我順利地找到了日本國際交流協會創立的日本語圖書館,還有全世界最有權威的法語專門學校:Alliance Française。我若善於利用這兩地的圖書設備,雖然是自己以土法來教,小孩應該可以學到一點外語吧。

那他的英文怎麼辦呢?我們又是無電視家庭,小孩沒有去上學,完全沒有英語環境來刺激,英文久而久之就會忘記了,不是嗎?其實不然,這正是閱讀的妙處,自從小孩學會了閱讀,現在是早也讀晚也讀,想忘也忘不了。但有些字的發音他並不知道,單單只是靠著他閱讀的經驗隨意猜猜,英文的發音例外特多,猜錯的時候常常發生。這時,小孩的確需要有專人指導,雪梨各地的圖書館中都設有homework center,讓中小學生下課後到此地討論功課,我的確應該構思些功課讓孩子參與其中,他們另外設有專人輔導閱讀,我們若是能夠善用這些設施,小孩應該有機會矯正錯誤的發音。

我現在正在積極尋找共學群體,我們是外國人,我知道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孩子每個星期能夠固定和其他小孩共學的話,應該可以彌補一些在家自學的不足。比如說,缺乏同儕,缺乏外界刺激,孩子遲早要進入社會的,雖然目前在家自學的規劃只在近期的一年半中進行,孩子若能在這段時間中在家自學,又有同儕共學共玩的喜樂,是最好不過了。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等待敏感期的到來



Moria Flaig
22. September 2015



昨天默默跟我說,他想畫畫,要我給他紙和筆。之前,他是一個從來也不畫畫的小孩,怎麼突然跟我要紙和筆呢?

沒錯已經五歲了,無論幼稚園老師怎麼引導,我怎麼鼓勵,孩子的爸,為了啓發他畫畫,甚至用印表紙把書墊在下面,描了一隻大恐龍給孩子,媽媽憂心忡忡地送孩子去繪畫課「學畫畫」,孩子卻至今在課堂上什麼也沒畫,老師只好描圖樣給他著色,不然就是坐在隔壁的小孩給他畫個五彩繽紛的花草蝴蝶,而他自己只是枯坐在課堂上,畫冊上什麼也沒留下。

兒童心理學所談到的自發性繪畫,三歲小孩能夠畫出圓圈,四歲小孩應該會在圓圈內加上五官變成人頭,五歲小孩會在人頭下面加上雙手雙腳變成小人,這些默默至今都沒有畫過。在美國時,幼稚園老師說,默默的讀寫能力不錯,但是美術方面的能力很欠缺,要我們在家加強。繪畫事關創造力與想像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嗎?要家長怎麼在家加強呢?

昨天,他自己卻啟動了繪畫的按鈕,不停地畫了一整個晚上,今天早上起床還要繼續畫。在他三四歲時,我曾經問過他為什麼從不畫畫,他說他完全不會畫,叔叔阿姨送了好多畫本,他只是拿來讀拿來看,不拿來畫。他說,他的同學都會畫魚畫樹畫花,畫小貓小狗,而他什麼都不會畫。媽媽明白了,孩子說自己不會畫,是因為畫得不像,就認為自己不會畫畫,他還不明白,天底下沒有不會畫畫的小孩,小孩畫畫並不重在「像」而是貴在「有趣」。

我很瞭解,默默是一個喜歡等待的孩子,知道什麼時候才是開始畫畫的時刻,完全自己決定,旁人逼不得的。而這個時刻而就在此時此刻,就在昨天,他一張又一張地畫著騎士的故事,有城堡,有火龍,有公主,有領主,還有一堆攻城的武器,故事中訴說這,騎士與火龍戰鬥,救出被火龍抓走的公主。還有一群騎士圍攻一個大城堡,大射「飛彈」(其實是大石頭),還有防衛的士兵從城堡上擲出一張燃燒的地毯,他還在圖畫旁邊用文字注解說明:十字軍圍攻耶路撒冷(siege of Jerusalem) ,還用了幾個生字(因為我對中世紀武器的名稱並不是很熟悉)。我從來沒有注意到,孩子自己已經開始寫字了,他所寫的就是每天所讀的。當然他寫的不是英文就是德文字,中國字還沒出現,但沒關係,他是一個喜歡等待的小孩,時間一到,中國字自然會出現在他的創作之中。

孩子的性格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有必要讓孩子照著學校的課表進度來學習嗎?」之前在美國上幼稚園時,不是也是有環境有同儕刺激,美國小孩幻想力真豐富,能夠把簡單的房子和大樹畫成色彩繽紛的奇幻世界,而我的孩子呢?面對一張白紙,什麼也沒下筆。今天我才如夢初醒,孩子在等待,等待最佳時機,就如當初等他開口說話一樣,足足讓我們等了兩年,一開口就會說話了,說得字正腔圓,說得很清楚。之前,其實他早就會說話了,他只是在等待,等待他有把握有信心的時刻到來,等待相信自己會說話的時刻。就像他當初跨出人生的第一步之前,他扶著傢俱足足走了三個月了,早也走晚也走,那時我每個星期帶著他去上親子課,老師早就說,他應該馬上自己就會走路了,但跨出那一步,卻足足讓我們等了三個月。而那一步,不用我們拉不用我們扶,他等等,想想,自己決定跨出那一步,而那一步非常地穩,之後走路若不是不小心被坑洞絆倒了,一直走得很穩,沒有跌倒。

在學德文閱讀時,每次都不願意讀,推說不會讀,只願意讀英文繪本,就這樣推推拖拖過了一段時日,我幾乎想要放棄,心裡盤算著:等我們從澳洲搬回德國再學也不遲呀!奇蹟突然出現,突然有一天晚上他跟我說,他要讀書,一本一兩百頁的故事書,一口氣全部讀完,不是不會讀嗎?怎麼能夠一口氣讀完一本書,而且讀得非常地順,長的字也讀得很好。原來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把握有信心的那一刻什麼時候到來,做父母的要耐心等待。

孩子的爸,從小就有數理天份,十二三歲時買了台電腦,無師自通學會寫電腦程式,上大學前無師自通學會了超難學的古希臘文,算是個天才型的人。對於兒子在嬰幼兒期沒有顯現出任何的數學天份,是有點失望。在默默兩歲剛開口說話時,數數一數馬上就數到了十幾,媽媽確信孩子曾經露出那麼點數學天份,但他並沒有數下去,停頓了下來,直到現在。我沒有繼續教他數,我想至今他還在等待,等到他有自信有把握的時刻的到來,自己就會在大腦中啟動數學的按鈕,哪怕我們要多等個一兩年,那又何妨呢?

現在很多學者批評東亞式的初級和中級教育:太早讓小孩學艱難的數學,把人生最寶貴的時間全耗在做數學習題之中,沒有引導小孩更廣泛地閱讀其他知識領域,凡舉歷史,人文,地理,文學,生物,地球科學,等等。這樣著重訓練機械式數學計算的教育,所訓練出來的孩子,雖然有很好的計算能力,書寫能力,卻沒有很好的閱讀能力與科學知識,沒有閱讀的習慣就沒有自主思考的習慣。大部份的孩子因為學校的課業繁重,要做大量的數學國語習題,沒有時間閱讀來廣泛地吸收知識。這種機械式的訓練模式,倒盡了學生的學習胃口,以致於讓學生日後對學習產生極大的厭惡感。

我在美國認識了一些帶著孩子到美國進修的訪問學者,他們都要在家為孩子補上美國學校所落後的功課,免得回中國之後跟不上學校進度,他們都說美國的數學教得很簡單。其實學習數學是可以等待的。孩子的爸爸,小時候也沒做什麼數學習題,長大後照樣可以成為研究數理的科學家。一個物理學博士連加減乘除法的進位和借位的技巧也沒見過!因為他們學的是「概念」式數學,而非訓練迅速計算能力的計算機。

我們的教育太過功利,只看結果,只看考試分數,只看計算結果,答案錯就是錯,連小數也斤斤計較。在德國數學老師評分不是只看答案,而是看學生推算的過程,觀念是否正確,最後的答案對不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推算過程。因為到了大學,真正物理數學的計算是不會有答案,即使有答案也不可能在短短四個小時的考堂中推算出來,何苦跟孩子計較那些小數點的細微差異呢?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四歲小孩能閱讀嗎?



Moria Flaig
17. September 2015





無論學者專家說什麼,我對於默默學習閱讀這件事情,並非一開始就計劃好的,雖然也深入閱讀了一些研究論文,也非一味地應用這些學術研究成果,想盡辦法要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提早閱讀,提早學習,提早成長,剝奪童年,剝奪遊戲,破壞孩子學習的樂趣。以一種揠苗助長的心態,來設計孩子的學習生活。


孩子的識字教育,其實大多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一條路,也不過「順著」孩子的興趣和喜好,希望藉著識字,儘早培養他愛文字進而愛讀書的習慣。我當初沒有想到他會這麼早就進入閱讀階段,這段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歷程,不得不讓我肯定幼兒閱讀的成效:提早閱讀,的確能夠讓閱讀像遊戲一樣成為一種樂趣,最好在學齡前進行,在學校課業還未成為壓力之前,閱讀若能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伴隨著孩子成長的就不是電視和電玩了,而是一本本生動有趣的故事,或是地理,歷史,生物,地球科學等科學知識了。

或許你會問,孩子才五歲,有必要學歷史地理,地球科學嗎?若你的孩子天天捧著書,研究著中世紀的城堡,欣賞著奇特的鐵甲武士的裝備,並指著裝備的各個部位,記誦著拗口難讀的名稱,你也知道,這些只存在博物館的知識,今天是用不上的。但是孩子的眼神中散發出光彩,嘴角露出微笑,他是真心地喜歡鐵甲武士,想要知道所有的鐵甲武士的故事,這時候,帶著孩子參觀城堡,參觀博物館,追溯歷史的軌跡,那些枯燥無聊的名稱都會變得非常地生動有趣,因為在孩子的幻想世界中,這些鐵甲武士都活了起來,生龍活虎地站在孩子地面前說起歷史故事來。我們去參觀Wartburg之後,孩子熱衷於「玩」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故事,因為他親眼看到路德被囚禁的閣樓,在著閣樓中,路德在很短的時日之中翻譯了新約,因而展開了驚天動地的宗教改革,仿佛自己親身經歷。孩子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研究地理,朗誦著每個國家的名稱,三大洋五大洲,我們幾前天才細部地讀了日本四大島的名稱,不是準備考試,更不是考填充題,孩子只不過有興趣知道而已。這一切都受惠於,孩子只要學會了閱讀,孩子就能夠自己獨立探索知識,從書本中得到知識,同時也得到樂趣。

回首來時路,在懷孕期間回台灣探望家人時,好友甚至好意地把她自己製作的圖片閃字卡全部送給我,要我在孩子出世之後,每天出示閃字卡給他看個十幾二十分鐘,據說可以增進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將來的識字能力,她也提到,她兒子在嬰兒時期「讀了」閃字卡之後,幼稚園老師時常誇獎他的觀察力很敏銳,細緻入微,我很感激地收下了,也上網研究了一點嬰兒閱讀的相關資料。但孩子一出世,忙得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一切全部拋之腦後,至今對於嬰兒能識字的說法,還是半信半疑。


我是以土法帶小孩,孩子學會走路之後,每天勤讀繪本給孩子聽,深信小孩最好不要過早讀書識字,童年太寶貴了,怎能拿來讀書識字呢?快樂的童年就是無憂無慮地玩,這種有壓力的事情怎能讓我的孩子再去經歷呢?台灣考試制度噩夢再度出現在我的腦海中,絕對不能把媽媽的虛榮心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學習變成一種壓力,學習應該是自發性的學習,應該是有趣和美好的事情,不應該是考試,比賽,得獎,得名次。


三歲時孩子在美國正式上幼稚園,課程裏面有包含認識字母數字和簡單的西班牙文,我也不以為然,三歲小孩識字太早了吧!他兩歲才開口說話,從中文開始,慢慢地會說點德文,再來慢慢地進入用英文表達的階段,三歲時連話還說不清楚,為什麼要識字?但孩子一進入幼稚園,的確改變了我們家「一人一語」的政策,我開始改讀英文繪本給孩子聽,早也讀晚也讀,希望孩子能在學校找到朋友。我整整為孩子讀了一年的英文繪本,有些故事他全部背下來了,讓人誤以為他會「讀書」。朋友說他翻著書在讀,當媽媽的我當然知道他不是在「讀」,而是媽媽把故事讀了幾遍,孩子就全部背起來了。孩子早也要媽媽讀故事,晚也要媽媽讀故事,繪本讀到了四歲,我真的讀煩讀累了。


爸爸一聲令下要離美,媽媽緊張起來,離開美國後孩子的英文肯定忘光光。一些研究指出,小孩若學會了閱讀,自己就會從閱讀中繼續增進英文能力,雖然沒有英語環境的支持,孩子也不至於把英文忘光光,如果能夠俱閱讀的能力,孩子就能夠藉由書本自己繼續學英文,於是媽媽和寶寶開始了閱讀之旅。當時我們並不知道,回德之後馬上就會搬來澳洲,如果知道的話,媽媽大概不會教孩子閱讀了,反正學校會教,為什麼要媽媽這個外行的來努力呢?


於是默默在種種複雜的背景之下,讓我「逼著」學閱讀。四歲到四歲半學英文閱讀,四歲半回到德國之後,緊接著,四歲半到五歲學習德文閱讀。老實說,一開始是需要經過一番威脅利誘的,如果大家有讀到我寫的三語寶寶學英文閱讀與德文閱讀的文章,就知道我的心路歷程: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會閱讀,閱讀需要經過系統性地學習,需要大人的教導和督促。而且我們是三語家庭,逼完了英文,換逼德文,逼完了德文,換逼中文。我第一段提到的問題統統出現:提早閱讀,提早學習,提早成長,剝奪童年,剝奪遊戲,破壞孩子學習的樂趣,揠苗助長。


有必要讓小孩這麼早學閱讀嗎?在這一年課子的過程中,自己常常憂心逼孩子識字會造成後遺症,壓力會讓孩子日後厭惡學習,過早閱讀會讓孩子將來排斥書本。結果,在我的孩子身上產生的卻是非常正面的結果,孩子自己會閱讀之後,更明白了知識是從書本中來的道理,想要求知首先先要學會閱讀。於是孩子早也讀晚也讀,對於書愛不釋手,他從閱讀的經驗中,他體驗到了,從書中能得到比從大人口中得到的更豐富的知識,只要他想知道的事情,他都可以從書中得知。以前只是媽媽讀故事給寶寶聽,但從來沒有讀過知識性的百科給他聽,自從自己會讀了之後,現在可以自由地廣泛地探索自己的興趣,凡舉:中古城堡,中古騎士,十字軍東征,羅馬帝國,埃及金字塔,墨西哥金字塔,恐龍,鯨魚,企鵝,聖經故事,世界地理,世界地圖,地球科學等等,孩子現在都可以藉由閱讀得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識。當媽媽的更輕鬆了,不必早也讀晚也讀故事給孩子聽,媽媽只要當一個引導的角色,找到適當的書,找到孩子有興趣的主題,配合著孩子的興趣,在圖書館挖寶,帶回家讓孩子讀,挖到寶的話,就像開啓一扇門,就能讓孩子孩進入某一知識領域,對孩子而言是一次又一次的地理大發現。

比如,我最近在圖書館找到一本很有趣的介紹地理的書,書名叫做:「Atlas of Adventures」。基本上這是一本繪本,而且沒有地圖,沒有地圖的地圖集(Atlas),我們看作者精心製作的地圖卻是,在日本畫的是,一群猴子洗溫泉,在美國畫的是,密西西比河的蒸汽船,在埃及畫的是,幾隻駱駝拿著望遠鏡,載著遊客觀光。這本書深刻地引起孩子對地理的興趣,現在他每天搖頭晃腦地朗誦著各個國家的地名,更進一步地學會看地圖,現在已經能夠在地圖上指認出,自己居住過的國家:德國,台灣,美國和澳洲,他現在要求買一個地球儀。沒有地圖的地圖集,的確是一本非常棒的書。

怎麼讓孩子有系統地讀聖經呢?不是只是侷限於諾亞方舟和亞當夏娃的故事。我們買了一套漫畫聖經,不要太漫畫,也內容也不要太簡單,畫風不要太誇張,要忠於聖經原文。這套書我們買的是德文,也有英文版,書名為:「The Bible in Pictures」 。孩子早也讀晚也讀,睡前都要讀個一兩個小時的「聖經」。漫畫能算是閱讀嗎?只要這些漫畫集能夠讓孩子能夠把聖經主旨大意都瞭解了,我有信心那本厚厚的聖經,將來要讀熟,應該不是問題。

默默有時讀到三經半夜不睡覺,五歲小孩提早變成青少年熬夜看小說。我想,孩子還沒入學,現在散養在家,每天都睡得飽飽的,就算偶爾熬夜讀書造成睡眠不足,應該不會影響正常發育。一開始的確有點擔心,擔心小孩是不是會過早得到近視,我們家沒有電視,也很少讓孩子接觸電腦螢幕,眼睛應該不會讀書讀壞了吧?孩子專注於讀書,荒廢了遊戲,是不是也會留下後遺症呢?他會不會跟他爸爸一樣變成個書蟲,只愛讀書,長大後沉默寡言,不善與人交往?


但看到他文字的熱情,我沒有後悔提早讓他識字,因為對他來說,讀書是一件比玩還快樂的事情,既然孩子能夠從中得到樂趣,這不就是教育的初衷嗎?既然他喜歡讀,那就讓他讀唄!幹嘛還憂慮他會讀太多,會影響身心發展呢?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中文腦VS英文腦


Moria Flaig
16. September 2015



我們搬來澳洲一個半月之後,很快地就順利地為孩子找到了間中文學校,這是默默第一次在中文環境中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動學習。默默五歲了,說話還是不改稚氣,堅持要媽媽使用乳名,自稱也使用乳名,母子之間溝通很少使用「你」與「我」,而是「麻麻」和「娃娃」。於是,想讓孩子試試群體生活,看看孩子說中文的語氣是否因此可以改變得成熟一點。此外,當然也想看看在中文環境中,是否能夠提昇孩子學習中文的意願,進而讓他在視覺上轉換成中文腦。

雪梨的中文學校大多是華人自己組織舉辦的,由澳洲政府資助,所以學費便宜,家長自行與學校聯繫後,即可入學,不需要填寫任何繁瑣的表格,也不用繳交任何文件,手續簡便,相當便民。

雪梨地區的中文學校相當多,但是要找到一家離家近,不帶意識形態色彩的學校,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台灣社群也有自己的中文學校,但是離家太遠了,交通不便,但我們也不是因此就被迫加入中國的那一方。雪梨有很多「華僑」社群,這些華僑大多來自比中國更鄰近的東南亞國家,這些華僑世代生活在海外,生長在別人的土地上,對於辦學教育自己的子弟相當有經驗,他們都能很技巧性地避開「繁體」與「簡體」的問題,「統」「獨」的衝突。此外,離我家也比較近,上課時數也比較多,更適合我們這種多語家庭。大多的中文學校上課時數是三小時,而這個學校連繪畫課加在一起,一共是六個小時。我想,這能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沉浸於中文的環境之中,於是默默就進了「華僑」學校。

老師是東北人,字正腔圓,學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從中國進口的教材,漢語拼音,字體是簡體字,但校方強調,在學前課程中,孩子寫的字都是獨體字,沒有繁簡之分,所以不妨礙學習。而這個學校在其他的校區也有教繁體,但是那個學區有點遠,而且下午沒有繪畫課,我想等孩子大一點再讓他上那個學校好了。前來就學的小孩也有些香港人,老師也有台灣人,整體而言,是一個異質性融合性比較高的學校。

入學之後,我根據學校的教材課子,試圖找到更好的學習中文閱讀的方法,我馬上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由於默默已經會閱讀英文和德文,在沒有經過大人的教導之下,他馬上就自己會讀漢語拼音,按照拼音,每課課文都讀得很順,但是有沒有在認字呢?事實上,是沒有的。由於孩子對拼音文字過於依賴,對學習方塊字其實是很抗拒的。我在想,即使在台灣純中文環境成長的孩子,父母雙方也都是台灣人,但若讓小孩去上美國學校,國際學校,孩子在學習中文上,是否也會遇到同樣的瓶頸:中文筆畫太多太難學,孩子在學之前就先行放棄。答案是,沒錯。小孩若先學會拼音文字,心裡就會抗拒學習中文,即使在台灣那個環境中,所見所聞都是中文,但是孩子實際在閱讀中還是會過度依賴拼音文字,排斥方塊字,因為拼音文字的閱讀比較容易上手,一旦孩子的閱讀能力無法配合孩子整體的發展,比如說,五六年級了應該俱有基本的中文閱讀能力了,並且能夠利用閱讀來吸收知識,但是孩子認的字卻沒幾個,閱讀能力不能配合身心發展的需求,最後會導致孩子更加依賴拼音文字。

我五六月時在德國實行的「讀經認字」,已經擱下三個多月了,在這段時日中,我們全家來到澳洲這個新國家,在雪梨這個龐大的都會裡,可忙可做的事情太多了,媽媽太忙了,導致心生「教育外包」的心態,教小孩閱讀中文實在是太難了,太沒有效率了,乾脆全部讓中文學校包辦好了。我也很快地找到了一間令人滿意的中文學校,但是,一週六小時的課程能夠將孩子的英文大腦轉成中文腦嗎?坊間有太多打著「英文腦」的廣告,而我這個媽媽卻急著想將孩子的英文腦轉成中文腦?我真的很想知道,一旦小孩變成英文腦之後,是否能夠同時擁有中文腦呢?

事實證明,沒有環境的支持,要孩子有個中文腦,實在是太難了。我們今年從美國搬回德國,又從德國搬到澳洲,我親身經驗到,孩子在環境的轉換過程中,如何將第一語言從英文轉變成德文,搬到澳洲之後,馬上又從德文轉變成帶著德國腔的英文,雖然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開始說澳洲英語,總之,外在環境勝過一切,這是天底下再努力的媽媽也戰勝不過的。想要小孩有個中文腦,除非回台灣上小學。

此外,孩子每天在讀的讀物是什麼呢?有中文書來餵養中文腦嗎?這裡圖書館有著大量的英文讀物,吸引著孩子,加上我們從德國扛來的一些德文書,孩子每天沉浸在「書海中」,早也讀晚也讀,但從來不主動拿起本中文書來讀。孩子從閱讀中發現,從書中可以得到無窮的知識,這個魅力實在太大了,既然由拼音文字來吸收知識是條高速鐵路,孩子還會願意學習中文,來走鄉間小道嗎?答案是,不願意。想要以中文來吸收知識,完全以中文腦來思考,這條路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太漫長了。在台灣,一般孩子到了五六年級以後才能靠閱讀所得到的知識:凡舉歷史,地理,聖經,生物,發明發現,地球科學等等,一個五歲的小孩一旦學會了閱讀英文,就能夠自己靠著閱讀來吸收這些知識,不需要老師,不需要學校,完全獨立自主,他當然不願放慢腳步「慢慢來了」。

是中文之罪嗎?絕非如此,但很顯然地,閱讀的目的並非僅僅止於學習語言本身而已,孩子若能藉著語言文字來得到訊息和知識,進而沉浸於閱讀的樂趣之中,這才是閱讀真正的目的。孩子不趕時間,沒有時間表,更沒有上班的壓力,每天有著大把花不完的時間,若能夠自由自在地看著自己喜歡的書,沒有任何目的,沒有成就壓力,閱讀之於孩子就如席勒所說的美育:沒有目的的目的性。在沒有學業壓力,沒有考試,沒有競爭比賽之下,天天捧著書,欣賞著圖畫,大聲朗讀書中的文字,是一種獨樂樂的境界,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純粹對於文字與知識的欣賞,如此罷了,在這個背後,他從未思考到將來:成績成就,考試學位,職業工作等等等,就只是很單純地喜歡讀書而已。這是我這個做媽的,每天看到都感到萬分感動的情景,我實在不想打擾孩子這種閱讀的「寧靜」:沒有夾雜任何「雜音:學業成績?」在其中。也不想剝奪孩子閱讀的樂趣:沒有目的性的目的。

我想,最終,是我這個做媽媽的要調整心態,孩子不能轉變成中文腦,那就算了,就讓他把當作一種學習就好了。他既然喜歡讀拼音文字,就讓他去讀,讓他盡情享受。至於中文教育,能夠做到多少算多少,就算成效很差,只要堅持下去,我相信孩子總有一天會主動想學方塊字的。而面對「讀經識字」的神效,我只能望之興嘆了。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雪梨的外語資源


Moria Flaig
15. September 2015


我們家搬到雪梨已經兩個半月了,部落格荒廢了有一段時日了,這段時日除了適應環境,探索當地的教育現場外,為了為默默規劃一個合適的「學習語言」的途徑,實在是讓人煞費苦心。除了母語:德文,英文,中文之外,我想讓孩子在學前能接觸點「外語」,來到雪梨這個多元文化,多語環境,應該是最理想不過的了。但事實上,事與願違,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摸索,遇到不少挫折與阻撓,直到現在算是能寫點心得出來。


澳洲是外來移民眾多的國家,與美國社會不同的是,澳洲政府出資資助各個族群,讓他們在週末利用現有的學校場地,讓移民為自己的子弟進行母語教育,語言選擇多樣,學費低廉,完全家長自由聯繫報名,不會造成家長任何負擔。


經過實際理解之後,其實這種制度的限制卻不少。比如說,原來所計劃的日本語週末學校,透過郵件詢問之後,卻被拒絕入學,因為日語並非默默的母語,學校不願收個沒有基礎的學生,來造成老師教學上的困擾。這讓我想起我以前住在日本的經驗,日本是一個同質性非常高的國家,對社會每個個體極度要求高度的協作與同步調,對於異質性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排斥感,他們天生就怕「與人不同」,怕不被社會與同儕接受。因此,我非常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拒絕讓默默入學,就是怕默默「與眾不同」的這種麻煩。

此外,這些移民的母語教育上課時間大多是在週六進行,日本語學校也不例外,這個時間無法配合中文學校的上課時間,我們終究要在兩者中選擇其一,在不想放棄中文學校的前提之下,我必須放棄日本語學校。因此,默默的日本語教育,最終還是要靠媽媽自己努力。幸而,雪梨市區有個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所成立的圖書館,日文書不少,有書就有希望,藉由這種資源,我想,自己還是可以教孩子學點日文。我在網上也找到了一些,日本人的活動,日本人教會,幼兒日本語遊戲活動,日本人文化活動,時而帶著孩子去參與,孩子應該也會學到一些日本語,不知道會不會再度被拒絕呢?只好厚著臉皮去了。


移民的母語學校大多選擇在週末進行,唯有德文學校上課時間,非常「人性化」,選擇在每週一下午四點,很符合德國人的思維方式:絕對不把假日寶貴的休息時間「浪費」在上學上。上課時間也超短的,一共只有45分鐘(中文學校包含繪畫課一共六個小時),下課後就只有遊戲時間了,直到六點半晚餐時間,可以選擇讓孩子和其他人一起共餐,或是回自己家吃晚餐。只是鐘點費的計算跟昂貴的語言學校一樣高,有點令人吃不消。


而我積極尋找已久的法語學校,還未找到,法語兒童遊戲活動,在兩個地點有舉行,但離家太遠了,沒有辦法去。有一所小學有開設法語課程,也因為學區太遠的關係,也無法進去。目前找到的,沒有入學限制的,只有Alliance Française有提供幼兒法語課程,學費計算方式與德文學校一樣,也有附設圖書館,是我們將來可以利用的資源。


此外,在澳洲移民中,來自拉丁語系國家的,人數最多的就屬義大利人了,很多市立圖書館擁有義大利文的圖書設備,有些公立小學有開設義大利文課。可惜義大利文是我最弱的語言,我只學會了閱讀,會話能力等於零。我家附近有個義大利學校,兩種語言以完全以科目做分開教學,英文時數50%,義大利文時數50%,是雪梨市唯一真正的雙語學校,其他小學所提供的外語教育,都只能稱為LOTE「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每星期只上一節課,有母語背景的學生,頂多每星期上三節,但也非每個公立小學都有為移民開設母語課程。


除了義大利學校之外,雪梨還有其他的「外僑」學校:德國學校,法國學校和日本學校,這些外僑學校不一定要是外僑才能就讀。但這三所學校並沒有實施真正對半的雙語教育,而是完全按照他們自己國家的學程和教材實施自己母國的教育,無法參加澳洲的中學畢業考試(HSC),英語只是學校課程的一個科目而已,教師和教材完全從自己母國引進。


聽說,雪梨新成立了一家中國學校,所有的科目以中文教學,明年起開始招生,我有上網查,只是學費沒有在網上公佈,要家長自己主動與校方聯繫,所以沒有繼續深入瞭解。

此外,為了推動移民的母語教育,在新州政府(NSW)特案下,所規劃的母語教育課程,在雪梨地區一共有三所小學有開設:日語課(Murray Farm Public School),中文課(Rouse Hill Public School),韓語課(Campsie Public School),印尼文課(地點離雪梨市非常遠),加上非政府資助,個人自費的法語課(Killarney Heights Public School)。這五個學校的課程,與一般公立小學所開設的LOTE不同,時數增多,母語背景學生的上課時數,可高達一週五小時,但這也並非真正的雙語教育。


中級教育也有提供外語教育,七八年級以上,一般中學有提供傳統的德文或是法文課,並列為中學畢業考試科目(HSC)。而有其他母語背景的學生,可以以中文或是日語成績,抵用於德語或是法語考試成績。


從這些政策來看,澳洲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動移民的母語教育,擅用移民的語言優勢,並進而資助與推動各個族群的母語教育,借用一般學校的場地,普遍設立週末母語學校,這是其他移民國家望塵莫及之處。但是,對於母語是英語的族群,對其之外語教育,有點顯得薄弱與不足,與美國的狀況相差無幾。或許,某些學生能受益於其他族群,從小學起就開始接觸點外語,但是一週只有一堂課,而且沒有在中學繼續得到加強與提昇,卻讓學生改而修習傳統的德語或是法語,小學的努力沒有在成長的過程中,成為真正能夠使用的語言。整體而言,這樣的外語教育顯得薄弱與不足,也造成教育資源上的浪費,因為師資的培育與養成都是需要經費的。對於母語學生來說,也因為考試制度的「誘導」,在中學時,沒有持續下去,最終還是因為「考試」被迫放棄原來的母語教育,改而修習德語或是法語。移民的母語教育要能夠真正成功,最終還是要看是這項語言否能夠整合於學校教育中,而非長久徘徊在「週末學校」之間。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三語寶寶的中文教育:探索篇 2


默默在學習英文和德文閱讀的過程中,都有經歷些挫折和痛苦,學習是一定要付出努力的。從中我也觀察到,孩子最不喜歡讀的是教科書,枯燥無聊,孩子若不懂經文的話,一定會感到枯燥無聊,無法激起學習意願和動機。但是孩子一旦學會了閱讀,脫離了教科書,若能從閱讀中得到的滿足和快樂,對於書就會變得愛不釋手,連廣告傳單也能讀得津津有味。

孩子捨不得擱下書的那種情景,絕對是每個做父母見了都會感動的,這可謂教育的終極目標。我相信,這絕非光認了幾個字就能夠達到的,識字只是過程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愛書,並且愛上讀書,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樂此不疲。這才是教小孩認字的目的。

我讓孩子識字是要培養一個愛書的孩子,而非認字天才,我不在乎是要識字三千還是五千,就算慢工才能出細活,也沒關係。在這個考量之下,因此,我很快地放棄「讀經法」。

發現了「家有春夏」的文章之後,再度興起我對讀經派的注意。其實讀經派的經驗和理論都印證了,默默在學英文閱讀時所經歷的階段:背誦。孩子因先將文章背起來,進而能夠認字,所以他能夠在短短的時日中學會了閱讀,這也和我使用背誦法有關。這的確是我到目前為止所認識到的,最有效的認字法。

而「家有春夏」的春子,也和默默一樣是三語混血兒,巧的是我們兩家同樣是中英德三語,巧的是他們家和日本也很有淵源,更巧的是,我們這兩個媽媽都是哥廷根大學畢業的。不同的是,我們家信基督,他們夫妻是梵文學者。我們家如果要認真地施行古典教育,那就要從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教起了,而非研讀中文聖經和合本。我讀了她的文章之後,馬上鼓動孩子的爸教孩子古希臘文,但他說很忙沒有時間,不為所動,這又是後話了。

「家有春夏」的作者極力推動兒童的古典教育的理念,和我的不謀而合,尤其在海外孩子們在缺乏中文環境之下,我深信,兒童的中文能力要提升,無不與古文程度息息相關,海外華人子弟的閱讀能力低落,往往也是缺乏古文訓練所造成的。

我認同她的理念,但我並不想讓默默讀四書五經,而是想讓他讀聖經:神所默示的話語。和合本的譯文雖然典雅,但非古文,行文也偏口語,於是我在聖經之外,特意地加入了唐詩宋詞的背誦,讓默默也能夠學得中國文字的精髓,中文無非是種「詩的語言」,非常地優美。幸虧我小時候背一些了,這讓我一輩子,無論行到何方,無論在哪個國家居住,都能時時懷有古人的唐詩情懷,這完全要歸功於童年時背詩的功夫。

讀經派的基本理念是:記誦為本,識字為次,朗讀為本,強記為次,古文為本,白話為次,能誦就能背,能背就能讀。不學注音,不學音標,不學寫字,直接認字。他們利用古典經文為教材,主要是培養孩子古典人文素養,並相信這種素養唯有從小紮根,才能深根,才能潛移默化。因為,兒童有個特點,記憶力超強,但理解力薄弱,他們就是利用兒童這個特點,進行古典教育。一旦過了黃金時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就漸漸加入分析理解階段,逐漸喪失背誦的能力,更遑論要孩子親近難讀拗口的古文了

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理念,但我也不想讓孩子天天搖頭晃腦地背誦不知所云的古文。我也同意,若要讓孩子背經典,並不一定要求孩子百分之百理解文意,但是瞭解個大概是必要的,只有瞭解大意後,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就能自己慢慢地去咀嚼文本內深層的意涵。

因此,誦讀聖經其實是最佳的選擇,合和本時而淺白,時而艱澀。雖然四歲大的孩子對於經文不能完全瞭解,但是文意只要能瞭解個大概,就能夠隨口背誦了,能背誦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有日後待他對聖經逐漸熟稔後,他終究能夠進而瞭解經文背後的深刻的意涵,對於信主的家庭,聖經無非是教育子弟最好的教材。




三語寶寶的中文教育:探索篇 1


Moria Flaig
7. Mai 2015


回德之後,經歷到默默很快地學會德文閱讀,並且開始閱讀主題式百科全書,這表示孩子英德兩語的閱讀能力,已經臻至獨立階段,英文和德文閱讀訓練已經完結,從此之後就要全靠他自己不斷的讀了,已經不需要大人刻意安排額外的訓練時間,孩子想讀就讀,不想讀就玩,我課子的工作也就此告一段落。然而困難的還在後頭,對於下一個目標:中文閱讀大工程,我實在沒有什麼把握。

沒錯,之所以會放在最後進行,是因為它很難,不知道怎麼著手。沒想到這個想法卻大錯特錯,其實應該在孩子沒有開始學會拼音文字之前,就進行漢字識字教育。因為,一旦孩子學會了拼音文字,會極度地依賴拼音文字,這反而會阻礙孩子學習漢字的意願。

眼看著,這點滴工程,再不動工,馬上就會錯過學習認字的黃金時段,因為孩子馬上要五歲了,明年就要入學了,屆時他的世界就完全只有拼音文字了。我馬上警覺到,應該儘快為孩子找到學國字的方法,趕在孩子明年年初入學前,開始進行中文教學。否則在孩子入學後,完全沉浸在拼音文字之中,要把他的心思扳回中文世界,就難上加難。

在網上看了幾個方案後,比如象形會意識字法,都放棄了。甚至都已經下定了決心,去買一系列的為華僑子弟設計的教材,心想,不必要為各式各樣的教學法給迷惑了,認字最終目的是閱讀,實在沒有必要在學每個字時,都要去瞭解古人造字的寓意,學認字不是在研究文字學,大部份的人即使不懂文字學,也能夠閱讀,雖然這種象形教學法很有趣,但是在國外沒有相應的教材教具,實行起來會很困難。後來決定,乾脆按照傳統方法按部就班地教教就算了,不要再找新的教學法了,就算孩子將來中文程度無法提升,也是因為缺乏中文環境,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卻在偶爾機會中,讀到部落格「家有春夏」,楊老師教導她的女兒春子背誦古文,四書五經老莊之類的經書,非常有成效。這個方法非常吸引我,她課子的經驗正好印證了我課子的經驗。其實,在學習拼音文字的過程中,孩子一開始也是要靠背誦記憶來「閱讀」,等到熟稔後,就能夠直接閱讀了。

其實在此之前,我就已經在網上讀到一些跟從讀經派的媽媽寫的部落格,對於「能背就能認字」直接認字法,早在教孩子英文閱讀時,就已經了然於中。但我年初時所讀到的論文或是部落格,皆僅局限於在介紹「中華字經」、「千字文」,而那些經文枯燥難懂,看了令人心焦。

雖然此方法號稱能讓小孩子在短短時日中識字四千,但我認為實在是沒有必要強逼孩子背誦這麼枯燥無趣的經文,識字最終的目的是在於閱讀,而非儘止於識字。

光是識字而沒有讓孩子進行有意義的閱讀,無法讓孩子藉由識字的能力去獲取知識,甚至進一步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這樣孩子是無法從識字中得到閱讀的樂趣,即使孩子能夠因超強記憶力而背了一些經文,我想這並非閱讀的目的,而只是停留在識字的過程之中而已,所以我並不贊同,為了要加速識字效率,而犧牲了閱讀本身的意義和樂趣。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三語寶寶學德文閱讀


Moria Flaig
5. Juni 2015


我們一月二十四日回到了德國,為了調時差和適應氣候,加上我自己搬家時太過勞累,心想,先休息一陣子再說。於是沒讓孩子去上學,也沒有安排閱讀時間,我們每天只是靜靜地待在室內觀看窗外的雪景,享受這無事忙的境界。白雪與幽暗的陽光交暉之中,有種靜謐的自在。啊!我們又回到了德國!孩子的出生地。當初離開此地時,默默還不會說話呢,如今已經成為中英德皆流利的三語寶寶

由於旅途困頓,休息靜養對我而言是件首要之事,幸而友人居住在貴族飼養馬匹的馬場旁,空氣散發著馬糞味,充滿著濃濃的鄉村氣息,讓我能夠盡情地享受鄉村式的悠閒。雖然大老遠從美國抗了兩箱英文童書回德,但高齡媽媽完成不可能任務之後,實在需要好好地閒散一陣子,我並沒有繼續督促孩子閱讀,讓孩子興之所至,隨意讀,隨意看。隨著美國的生活漸行漸遠,孩子在馬場中放養一陣子之後,我發現孩子的興趣逐漸轉移到,跟馬有關的中古騎士。

他這個興趣其實是受到友人所買的一套CD所啓發:「Mike der Ritter」。默默聽了CD之後,他那本來有點不太輪轉的德文,馬上就能口若懸河,出口成章了,聽過幾遍之後,就全都背了起來,從此,對中古騎士產生了莫名的狂熱。剛回到德國之初,我們偶爾還會一起讀一些英文書,他很快地補齊了11本書,獨立完成了200本英文書的閱讀,得到大獎,只是獎品變成莫比人的中古騎士。

不久之後,孩子的爸得到了雪梨的工作,這意味著我們停留在德國的時日不多了,於是我迅速地把目標改成:訓練德文閱讀,暫時將英文讀物放在一旁。想趁著我們還在德國的這段時間中,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訓練他的德文閱讀力,把握這段黃金時期。因為我們在德國只能停留五個月,夏天來臨時,我們就要搬去雪梨「過冬」了。
回德兩個星期後,二月七日星期六,我帶孩子去城裡,買了三本德文故事書,並去圖書館借了些有聲書。「Mike der Ritter」 的經驗使我發現,讓孩子聽大量的有聲書,可以增加孩子的字彙,進一步增進孩子的閱讀能力。

隔天星期日,我正式開始實施德文閱讀訓練,由於他已經會讀英文了,我就讓他直接讀一本小一的讀本,一本騎士的故事書。馬上就很有成果,雖然不是讀得很順,但默默還是把這本書給讀完了。第二天復習時,明顯地流利多了,顯然,英文的拼音原則可以直接運用在德文閱讀上,孩子不必從頭開始學習,都能夠直接猜出每個字母的發音,只是雙母音的部分需要額外的解釋,也需要一些額外的練習。而德文的母音發音固定,孩子馬上就能夠進入閱讀,不必額外練習發音規則,類似英文Phonics的訓練,孩子馬上可以直接閱讀,而且讀得很順。

相較於英文,德文最大的困難在於,德文字都很長,而英文單音節的字非常多,對於小小孩兒來說,一目瞭然,相較而言,英文閱讀很容易上手。而德文動輒十個以上字母組成的字,要一口氣讀出這麼長一大串的字,對小小孩來說是一大挑戰。即使將每個字讀出時沒有困難,但是面對一串串的字鍊,要一直持續讀下去,進行流暢迅速的閱讀,對小小孩兒來說,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正苦於不知用什麼方法讓孩子突破這個障礙時,而非看到字串就挺住了,書店的人推薦了「音節閱讀法」。我並沒有額外買一系列的教材來教,只是向圖書館借了一本用這種閱讀法所編定的小一課本,課本中所有的字以紅藍兩種不同顏色來分音節,讓孩子在朗讀時,一眼就看出如何斷音節,這個方法有助於增加閱讀的流暢度,克服字串的障礙,增加孩子的信心。

使用這種書,不需要經過太多的拼字練習,直接讓孩子閱讀,他馬上就會,不經過發音原則的解說,他也能從文本中猜字。練習一陣子後,熟練了,孩子就能夠自己直接從閱讀經驗中歸納出德文的發音原則。說實在的,剛回到德國時,他的德文比起英文差多了,雖然如此,靠著之前的英文閱讀力,即使沒有經過特別的教導與訓練,孩子馬上就能自己讀出大部份的字來,之所以有這種成效,都歸功於,他英文閱讀能力很紮實,能夠將英文的拼音原則直接運用在德文上。

沒幾天他就讀完了那本小一的課本,於是我去書店多買幾本用兩色分音節印出的書,再從圖書館借更多這種書回家,但不再使用任何教科書,就直接讓孩子閱讀故事書,來訓練閱讀。

開始閱讀另一種語言,孩子顯得信心不夠,多少有抗拒的情緒,根據之前的經驗,我知道必須給孩子些時間,時間到了,他自然就會了,會讀了,自然就會表現出對閱讀的興趣。我也知道德文閱讀不需要盯不需要逼,他自然就會。三個星期後,二月28日晚上,孩子突然要求要讀書,一口氣就讀完一本130頁的維京人的故事書,而且讀得非常地流暢。時間成熟了,孩子相信自己會讀了,就會讀了。

很快地,孩子就能閱讀一般的故事書,在這個過程之中,孩子所關注的事物有所改變,興趣改變了,對讀物的需求也改變了。在美國時,默默讀了大量的兒童文學,全部都是敘述性的故事,回德之後,很明顯地,他對於故事書的興趣大幅度地降低,開始對歷史感到無比的興趣,於是讀物轉變成主題式百科全書。我就根據他所感興趣的主題,為雪梨準備了一些讀物,有中古騎士,城堡,中世紀,羅馬帝國,維京人,飛機,鐵達尼號等等。大大減少故事書的閱讀和購買,儘量讓孩子自由閱讀自己喜歡的書,讓他主動去探究自己有興趣的課題。有時候,我們母子還是會一起讀點故事書,但很明顯地是,孩子開始知識的探索與追求,開始體驗到徜徉在文字中的樂趣,這正式我當初教他閱讀的初衷。

春暖花開,很快地三月四月就如飛而逝,我們離開了圖賓根,整個五月我們都在耶拿威瑪附近旅行,巴哈歌德席勒路德馬克思之鄉。在旅途中,我買了些小二的讀物陪伴他,都是改編過的經典名著,內容較長,雖然用字遣詞對四歲的小孩兒來說,相當困難,有很多字我自己也都沒讀過,但默默並不排斥,都能讀得津津有味,可見德文閱讀訓練已經完成,剩下的就是靠他自己日後不斷地讀了。

在耶拿這段時間,我開始讓他背誦中文和合本聖經,另加唐宋詩詞,可望在背了一定量的經文之後,在他滿五歲生日時,開始指讀認字。雖然孩子在五歲之前順利完成了英德兩種語言的閱讀訓練,但最艱難的,才剛展開序幕:中文閱讀。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三語寶寶學英文閱讀:第五部


十一月十六日:今天默默讀完一本「I can read 」level 2,Frances系列的書,很長的一本,分成早上和下午兩次讀才讀完,略估有1600個字,是「Splat the cat」的3.5倍,所以我一次給他三張貼紙。這表示他能夠讀長篇故事了。只是讀的速度很慢,要讀完一本書要很有耐心。雖然分成兩次才讀完,我非常佩服他為了要得到三張貼紙的毅力。上星期我自己評估,年紀不到,閱讀經驗不夠,要進階進入第二級可能要經過很漫長的時間,但從今天來看,其實不然,內容和用字都是在他能夠勝任的範圍之中,只是文章非常長,孩子還小,專注力還不夠,所以讀得特別辛苦。加上題材不是他感興趣的,但他最後還是把整本書給讀完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25日我們一起去圖書館借書,他想借一本從別本書中的廣告得知的一本書,叫「The fire cat」,一直叫我借給他看,我哪知道書圖書館有沒有這本書,就敷衍孩子說,媽媽不知道這裡有沒有這本書,哪知道孩子看見一個管理員在將書歸架,就自己跑去問她說,我在找一本書叫「The fire cat」,那個小姐沒有聽懂「fire」這個字,沒想到孩子卻拼出來給她,圖書館員叫他稍等,回來隨即找出那本書給他,孩子此舉讓我驚訝不已。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他懂得把對方聽不清的字拼出來。可見孩子已經不只會認字,也會拼字了。

借回這本書之後,他馬上跟我一起讀這本書,是第二本1600字的書。但讀得速度很快,很流暢,我想他已經達到level two的程度了。昨天再度讀完一本1600字的書,是Frances系列,12天前第一次讀完Frances系列,剛開始嘗試讀時,速度蠻慢,由於很長,所以分兩次才讀完,我答應給他三個貼紙,經過這樣威脅利誘他才勉強讀完,可是昨天卻很順利讀完另一本Frances的書「Jam and bread」,可見他現在已經能夠輕鬆地讀完1600字的書了,我要朝這個方向去找書,現在要讓他多讀長一點的文章,這樣閱讀程度可以進步得更迅速。

而大約一個月前,他開始讀「Splat the cat」,沒想到他閱讀速度在一個月之內,從Level one進步到Level two。現在漸漸地真的找不到適合的讀物給他讀了,因為Level two的書為數不多,而Level one的書大多被他讀完了。不知道在離開美國之前,他能不能有能力讀Level three的故事。而三年級的閱讀程度,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大挑戰,用字遣詞都很難,孩子心智還不太能夠理解這樣深度的語言,雖然他在一年前聽力就達到三年級的程度,但是現在要他自己讀的話,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得慢慢地試才行。

此外,我應該把找書的觸角伸入別的系列的書,說不定在「I can read」 之外,能夠找到更好的漸進式的讀本,我覺得I can read的設計不是很理想,因為Level two 的書,真的可謂參差不齊,有些書比level one「splat the cat」還簡單,有些卻突然三級跳,遠遠超出漸進式學習原則,突然讓孩子覺得太難而讀不下去。

十二月七日:現在孩子可以很流利地讀所有Level two的書,還沒嘗試Level three,但我在圖書館找了一下,Level three不多,可能出版社將出版重點放在前兩個Level。此外,我又發現企鵝出版社分級比較細緻,於是我開始進攻這一套書,現在借的三級書中,其實是「I can read」 的二級書,甚至一級書,「Splat the cat」可能被分到第一級,在企鵝系列讀書中,卻被分到三級書了。而郁慈介紹了另一系列的書,令我非常地嚮往,很可惜圖書館沒有買這一套書:「Oxford reading tree」。

此外,這些日子以來都是我在鞭策他讀書,他離一百本書的距離只剩下10本,就可以得到樂高機場救火車,作為聖誕節禮物,我決定要利用這10本書培養他自主讀書的能力,看他會不會主動來找我讀書,現在讓他一個人多讀,讀不會再問媽媽。這一兩天我病臥在床,我睡覺,他一個人很積極在大聲朗誦,特別是救火員的書。這星期我們開始晨讀聖經,每次兩三個故事,孩子讀得非常順暢流利,很喜歡讀聖經,有時候自己主動拿起來讀。我希望他能夠從流利閱讀,達到真正的獨立閱讀。只是孩子還不會問,遇到讀不出來的字就跳過去,我希望培養他積極認字的意願,不是遇到不會讀就只是看圖,要有獨立閱讀能力就是要過這一關。

聖誕節有一個星期的假期,我希望能夠把握這一個星期密集加強他的獨立閱讀的能力,可能要去圖書館借一些消防員的書,誘發他獨立閱讀的興趣。也可能真的要買「Fireman Sam」的書,讓他自己一個去讀,其實可以把那兩本「Bob the builder」拿出來,讓他自己去讀。總之一定要培養他閱讀的興趣,讓他有獨立閱讀的能力。

十二月二十二日:13日讀完100本書,先前所答應他的獎品,但因他爸爸無法在聖誕節之前回到美國,還好孩子並沒有吵著要買獎品。完成100本書之後,我讓他休息一個星期,休息到19日星期五。星期五我到圖書館借了一套十本的長篇故事,我要利用這個一星期的假訓練他讀長篇故事的能力,發現他的接受力還蠻好的,專注力也很好。此外,我計劃利用聖誕節假期訓練他聽些古典文學的有聲小學,我在圖書館找到了:「海蒂」和「小公主」,每本書約十小時。他聽得很認真,很喜歡有聲書,馬上在一天之內聽完一本書,雖然「小公主」比較困難,但是他還是聽得很認真,認為自己都聽得懂。而「海蒂」用字遣詞的確簡單多了,但是他也說「海蒂」比較容易聽得懂,但是還是比較喜歡「小公主」,因為那個女孩叫莎拉。

此外,他自己慢慢地找德文書來看,發現自己會讀一些德文,我雖然還沒有正式開始訓練他閱讀德文,但是他自己好像能夠教會自己閱讀德文,這表示他已經俱有很強的解讀能力,能夠從英文的拼音原則來解讀德文。預計德文的訓練不需要很久的時日,德文主要的問題是字特別長,孩子一開始需要一些引導和練習。我還注意到,我若開始訓練他德文閱讀,必須持續英文閱讀,讓他不斷地比較英文和德文拼音原則,內化成看到字就會直接反應,不需要經過思考。

我並沒有放棄日語,但從訓練他閱讀英文的經驗中,我就強烈地感覺到,訓練小孩閱讀需要一個圖書館來支持,孩子的閱讀程度才能夠不斷地提昇,而國外要實行日語教育,在書籍獲得不易的情況下,簡直是天方夜譚,於是日語漸漸地只變成一種知識性的傳授,而非真正落實在孩子的生活之中。

完成100本書之後,隨著孩子閱讀程度的提昇,現在要改成每天最少讀兩本書,之後,變成三本書。預計在三個月內讀完200本書。而圖書館的那些讀本快被我挖掘光了,真是像孩子說的,他的夢想是讀完圖書館的所有的書。

十二月二十五日:孩子現在的閱讀速度非常地快,只有少些字需要我的幫助,而閱讀的書都在二年級以上,正式進入三年級的程度,很明顯地,I can read系列叢書中,Level one和Level two已經變得太簡單了。此外他現在也能夠接受比較長,有章節的書,一般是一本四章。這個聖誕節假期中,我們也快要讀完Iris and Walter十冊每冊約千字的故事書,雖然這套書的故事有點無聊。

一月十四日:新年之後,二級的讀本已經變得太簡單了,而三級的讀本已經可以輕鬆駕馭,果然在離開美國之前,孩子的閱讀能力已經達到三級程度,就是小三程度,遠遠超出我當初所預料的,當初覺得要達到小三的程度很難,因為年齡不夠成熟,無法理解小三讀物的內容,但是他在很短的時間內,也是經過一些努力,達到這個程度。此外,很明顯地,孩子已經進入獨立閱讀階段,能夠享受閱讀的樂趣了。自己看書時不只是看看圖片,現在會大聲朗誦。此外,對於百科全書類的圖書突然產生極大的興趣。多讓孩子多聽有聲書,很明顯地聽力能夠提升小孩的閱讀能力,他非常地愛聽有聲書,特別是長篇古典小說。

我們現在的目標是,離開美國之前完成200書。孩子!加油!


後記:

結果直到上飛機前,我們還差11本。
回去德國之後就要馬上進行德文閱讀的訓練,希望一切進行順利。



三語寶寶學英文閱讀:第四部


十月八日:最近他只要看到字就要讀,到處問到處讀,雖然還不是很喜歡phonics這個教材,但是很明顯的,孩子現在進入獨立閱讀階段,把所學的規則,自己思索運用到所看到的字,然後試著自己讀出來。希望在十月結束之前,我們能夠完成教材所有的中級教材,15冊的混合子音,可望下個月能夠進入高級階段。

十月九日:昨天寫完教學目標之後,今天早上看了一些有關「慢的教育」的文章,於是決定整個十月放孩子一個月假,只讀圖書館借來的書,孩子愛讀書,但是面對制式教材的挑戰,心理產生排斥感,我決定不再趕進度,只要達到了閱讀的目的,就算phonics沒有全部學完,實在是無關緊要,閱讀本身才是最終目的。現在就只讀圖書館借來的書,故事引發他不斷地讀下去的好奇心,這能夠啟動他主動閱讀的動力。媽媽只站在引導的角色,不催促,不趕鴨子上架,我們一切慢慢來。我可以從書中拷貝一些片斷章節,讓孩子排列組合句子,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後記:從此,我們就完全放棄教材,按照分級勤讀圖書館的書,效果真的比讀教材好多了。)

十月二十五日:雖然決定儘量不再「趕進度」,督促他閱讀,但還是儘量想一些法子激發他閱讀的興趣。孩子對於閱讀有很深厚的興趣,問題是在於他才剛開始學了三個月,孩子年紀還小,不明白萬事需要日積月累,每日辛勤耕耘,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面對無法解讀的字,就會慌,就會失去信心,需要我一直不斷地鼓勵才肯讀下去。

我把一本書拷貝出來貼在牆上,讓他主動去親近文字,效果不是很大。我想先看看他是不是把以前學的都忘記了,於是把他最愛的:Clifford the Big Red Dog,Olivia,Splat the Cat等書拿出來讀,大多是 level one,已經不是Pre Level,他一口氣就讀了三本書,為了獎勵他,我想出一些獎勵的辦法,例如,以收集貼紙來鼓勵他,今天就給了他兩張好寶寶貼紙,然後他數了數得到的貼紙總數,發現已經達到了19張。我答應他,只要得到了20張貼紙就有獎品,他為了得到第20張貼紙,很努力地讀完一本Splat the Cat,是一本450字的書(I Can Read Level One,guided reading level I/J) ,內容完全還未讀過,以他的程度來說,是比較有挑戰性的書,之前讀「Splat the Cat」時,都需要比較多我的引導。此外,這本書的內容較長,孩子的專注力還不夠,無法順利完全自己從頭讀到尾,幾次我勸他放棄,但為了第20個貼紙,即使無法專心,他還是要堅持讀下去,最後真的自己讀完了一整本,得到了20張貼紙,要求買樂高玩具的MonsterTruck。

這次經驗讓我發現獎品的神奇力量,雖然他早就知道只要得到20個貼紙就會有獎品,但是人生頭一次賺到獎品,對於20個數字不是很有概念,都沒有在努力,只是每次得到貼紙就高興了一下下,但對一個才四歲的孩子,這種獎勵辦法還不是很具體,現在真的很具體地可以得到玩具,我親身經驗到獎品的力量。

於是,我印出了月曆,設計了一個容易理解的表格,讓他看到自己努力的「速度」。他六月生日時一直想要一組樂高玩具,因為價格太高沒有買給他,趁著今年聖誕節,可以趁此機會鼓勵他,讓他看到閱讀的成果。我們約定這次他必須積滿60張貼紙,才能夠得到那組昂貴的樂高玩具。從明天開始到年底聖誕節剛好是60天,我們約定明天讀一本,希望他能夠因此而明白努力才會有收獲的道理。

十月三十日:昨天帶著孩子去買他有生以來靠自己的努力贏所得的獎品:一組樂高玩具,是較小的一組。他非常地高興玩著,第一次嘗到努力的果實。孩子還不明白,學習認字的目的,但是獎品是很實際很具體的東西,得到獎品後,他能夠理解到,只要努力就有獎品,希望藉著這個方法,孩子就懂得向目標努力。雖然設立了獎勵的辦法,他還是很被動,雖然很喜歡書,但是目前閱讀的速度還是太過緩慢,容易讓孩子感到疲倦感到挫折。

十一月八日:這星期去借了兩本2級的書,雖然孩子能夠自己讀出一些,但是字數明顯地劇增,句型變長,內容已經超出孩子能夠理解範圍,我可能要花一點心思,才能夠找到從1級過渡到2級的讀本,我覺得「Frog and Toad」可能目前最適合他的2級讀本。今天讀了一本「Splat the Cat」,很明顯地大多的字他都能夠自己讀出來,這表示只要每天有持續在讀,每天都能夠進步一點。到下個星期為止,他只學了四個月閱讀,就能夠擁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能有這樣的成績,令人驚訝。

十一月九日:今天持續週末共讀的時光,孩子閱讀的流暢度,讓他變得更有自信更有把握,自己也說已經會讀了。平時一些解讀不出來的字彙,他自己都會讀了,而且很快地讀完一本書。所以我開始把以前的故事書那出來,看看他自己會不會讀。讓他讀完全沒有圖畫的「Frog and Toad」,結果他真的能夠讀到一半,但由於完全沒有圖畫,他眼睛很快就累了,所以很可惜就這樣中斷了,我也不逼他,不想讀,就算了,他說明天才要讀。那就順著他吧!我想他目前的閱讀程度,應該是J和K。

十一月十二日:最近幾天的閱讀速度顯示,孩子真正進入流暢閱讀階段(early fluent),大部份的字都能很快地順利地自己讀出來,而且閱讀不再痛苦,他可以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也漸漸主動要求共讀了。目前他的程度是小學二年紀的程度,(guided reading level: J-K),我想,要讓他進入三年級的閱讀程度(LM),可能沒有辦法這麼容易,因為三年級的閱讀用字遣詞都比較深,一二年級的讀物都是簡單的句子,而且字數突然加長,對小小孩的注意力是一大挑戰。



三語寶寶學英文閱讀:第三部


九月十四日:上了兩個星期的VPK,每天回到家,都已經一點半了,吃完點心後,孩子只想玩家家酒,沒有再督促他讀書。這個週末抽點空課子,發現他並沒有如上星期所觀察到的「退步」了,而是兩個星期的放鬆,將練習的教材轉移到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我發現,他自己居然對一些字的拼法提出了疑問,比如字尾e,為什麼不發音,字尾ing,g不發音,th有兩個發音,all發oll等等。原來,孩子在不斷地閱讀中,大腦慢慢地整理了一套發音規則。之前,原本計劃,要加快腳步趕緊教完所有phonics的課程,趕緊讓孩子能夠掌握所有的發音規則,只要掌握所有的規則,就能夠閱讀了。現在發現,其實不然,孩子只要學一兩個月之後,即使只是學了一部分規則,孩子在閱讀的經驗之中,會自己陸陸續續發現還沒有學的規則,小孩子的大腦就是有這個歸納的本領。所以為了避免自然發音法教材的枯燥無聊,我慢慢地將把閱讀的重心,放在閱讀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上。

九月十五日:今天還是繼續phonics的課程,終於學完瑣碎繁複使用率不高的混合子音:就是sh  th  st sp  fr  fl 等等。熬到今天,我們終於正式進入非常重要的單元:長母音。因為現在每天早上都要上學,孩子還要抽出時間閱讀其他的故事,還要抽出時間玩玩具,所以phonics的進度無法快。今天讓他自己讀一本比較簡短的書,我自己完全沒有先領讀,試試看他能否認出字來,結果,他大部份都能夠自己閱讀。到目前為止,才進行兩個月的閱讀教學,卻已經顯示,孩子已經能夠讀簡短的書了。

九月十六日:雖然phonics的課程只進行到一半(中級第五冊,中級共有15冊),但課文中絕大部分的字他自己都能夠讀出來了,而且我沒有先領讀過,完全陌生的課文,他能夠完全自己獨立讀出來。這幾天從頭讀alphabetti系列,大部份非紅字部分,他自己也可以獨立讀出來,這表示,讓他大量閱讀課程以外的故事是對的,善用圖書館的資源,孩子可以更高效地練習閱讀,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藉著其他的書籍,提早接觸課文中沒有出現,卻非常常用的字彙。

九月十八日:今天明顯的顯示出,在我沒有先領讀一遍的情況下,他可以順暢地讀出陌生的課文,學過的字大部份自己能夠認出來了。復習alphabetti時顯示,大部份的字,他自己也可以讀出來。看見孩子進步很多很多了。

九月二十八日(進行10週):昨天他自己試著拼出幾個德文字,寫在紙上:Ton,Dach,Tur,Adam。表示他不只會讀,也會自己把一些字拼出來,而且我們完全還沒進行德文閱讀,可見他可以從領悟英文的拼音原則來拼些德文字了。但限於他在學校學到的字母還有限,所以有些他可能自己會拼了,但是還不會寫出來。

這兩天週末,比較有空餘的時間進行閱讀練習。這一兩週來,孩子已經會自己讀出閱讀程度level one的書了,大部份的字自己都能夠認出來。雖然還沒把phonics的課程都教完,但現在孩子已經能夠舉一反三,自己拼出陌生的字了。到目前為止,我一共教他教了十個星期。第一個月,非常俱有挑戰性,孩子反抗的心理非常強烈,注意力還無法持久。第二個月,漸入佳境,漸漸延長閱讀時間,孩子已經可以進行有效的閱讀了,加上開學之後,孩子發現他自己的程度比其他孩子還高,這引起他高度學習的興致。第三個月,顯示孩子的閱讀能力已經逐漸穩定下來,開始大量地閱讀簡易的「I can read」和其他系列的書籍。level two還是很困難,字很多,孩子容易感到挫折感。而level pre明顯地是已經變得太容易了。而這些書大部份都不需要我先領讀,他自己就能夠獨立認出字來。希望離開美國之前,我們能夠將phonics所有的課程上完,在短時間內,閱讀能力達到 level two:即獨立閱讀。

九月三十日:孩子最近只要看到哪裡有字,就嘗試著自己讀出來,今天早上他看著辣椒粉的瓶子,大聲地讀著:red pepper。表示他已經看得懂文字了,雖然還達不到讀出所有的字的階段,但是他已經知道,所有的字都可以靠自己嘗試讀出,只要讀出就可以知道是什麼意思。



三語寶寶學英文閱讀:第二部


八月六日:孩子突然跟我說他已經會讀了,要求我買書給他讀,他要自己讀,不要再讀phonics的教材,當媽的我聽了很高興,信以為真。到目前為止,一共教了18天,讀完六冊, 才完成了兩個短母音/a/和/e/,孩子就說會讀了?他有可能跟他爸一樣是神童。據說,當初他爸是一天之內就學會了閱讀。

在半信半疑之中,我隨便拿本書試試,他當然不是真的會讀。只是今天讀得比較順而已,就認為自己已經會讀了。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我順水推舟,就乾脆復習已經學過的那六冊,故意不要進入新的單元,反覆練習學過的教材,讓孩子相信,自己已經會讀了。說不定他相信自己會讀後,就因此會讀了。小小孩的想法,有時候我們大人是沒有辦法理解的。

八月十三日:經過一個星期後,雖然短母音/a/和/e/尚未複習完畢,但昨天和今天先小試了一下短母音/i/。結果顯示他已經慢慢地會讀出完全沒有學過的字了,像sit和bit,但是信心還不是很足夠。

此外,我也發現「Alphabetti」第九冊以後可以穿插練習,現在孩子一次就順利地讀完一冊(big pig系列)。「Alphabetti」是連貫性的短篇故事,也是在「Progressive Phonics」 網頁上下載的,不同的是以26字母為編排順序,目的是要讓小孩認字母與其發音。因為是一系列的故事,內容比起phonics更適合閱讀,使用的單字也比較少,孩子很容易一口氣讀完一冊,容易有成就感。

但1-8冊卻一直重複dog bob dad 等字,因為這些字字型都很類似,容易讓孩子感到困惑,剛開始教時,進行得很痛苦,只教了四天我就放棄這份教材。三個星期之後,我重新翻閱這份教材,發現第九冊以後慢慢增加其他字母,教授的單字剛好是默默目前在學的單字,所以馬上試試看,孩子是否已經學會了,果然他進步很多,慢慢會讀出完全陌生的文章了,不是在背故事了。

八月十六日:默默這個孩子有個特點就是,聽過的文章,馬上就能夠熟記。這點困擾了我很久,因為我無法清楚地知道,他到底已經會認字了?還是在背書?因為我每讀一頁,他就照本宣科地全部讀出來。讓人無法分辨:「他到底在讀書呢?還是在背書?」。於是,他爸爸建議,我應該利用孩子記性強的特點,儘量讓他把課文背起來,不要要求他將每個字分開拼,分開拼太慢了,會影響閱讀流暢度。應該讓他將每個字視為一個整體,這樣閱讀的速度才會快。

在此,我先簡短地介紹一兩種拼音文字的閱讀學習法。傳統拼音法是將每個字母先拆開讀,再拼起來,再發音,小孩再從發音中去認字。自然發音法也是一種拼音法,不同的是,自然發音法是設計好的一系列的發音模式,比如:at  cat  fat  mat  pat  sat  bat  hat  rat,然後讓小孩從模式中去演繹運用在陌生的單字。此外,還有整體性識字法,是將每個字視為一個圖像,視為一個整體,像認漢字一般,孩子根據上下文,一個字一個字地認出來,缺點是要認相當的字彙量,才能進行閱讀。我兩種並用,一方面讓他學phonics基本的拼音原則,此外也讓他把文章背就來,直接認字閱讀。

今天小試了一下,讓他背五篇短文,每篇大約35-50字左右,大部份只要念過兩遍,有時候甚至只有一遍,第三遍他就會完全自己全部讀出來,連黑色字體(孩子只需讀紅字,父母讀黑色),也自己會讀出來了,但黑色字體部分,我聽得出來,他是靠背,而非真的由拼音而來。

事後,我自己也覺得綜合這兩種教法:拼音法和認字法,對默默最適合的。第一他的記憶力超強,第二要求拼字,有助於注意力練習,並非都只是靠記性來猜字,而非真的有認字的能力。認字法有個缺點,就是必須讀過很多字之後,才能夠具備流利的閱讀能力,就長期來看,要讀文字量大的書,還是必須具備拼字能力。但他爸說,這個辦法只要練習久了,自然而然就會讀了。我想,兩者兼備試試看,最終,孩子還是要具備基本的拼字能力,以後遇到生字,就能夠靠發音規則,自己發音,自己學習生字。尤其是孩子才剛剛滿四歲,而非六歲,拼音的觀念還是很薄弱,必須多練習來就克服。回想自己剛入小學一年級時,也是經過蠻長的一段時間後,才領悟到,如何將/b/和/u/兩個音組合起來,變成「不」,這完全要靠孩子自己去領悟。

八月十七日:今天嘗試另一個教法,我想起小時候上學時,老師總是把要學的新字先寫在黑板上,然後自己先大聲念出,然後再叫一個小朋友讀出黑板上的字。我想孩子還是需要大人引導,學習新的字彙,於是我先將課文讀過一次,然後第二次,要他自己將那些紅色字體(要學的新字)個別唸出,沒有要求他背起來。這個方法非常有效,綜合語音記誦方式,和視覺認字方式,孩子一次可以讀十五頁,打破記錄。

我想以後繼續使用這個教法,配合背誦法,就是每個單元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課文,讓他背。甚至列印出來,貼在牆上,讓他自己摸索,自己讀。今天的睡前晚安故事,很戲劇性地的是,他居然主動要求讀三冊Alphabetti,一口氣讀三冊,不是開玩笑,讀到媽媽自己喊睏了,不要再繼續讀了。不知怎麼了,他突然信心大增,相信自己會讀了。

八月十八日:我將五個短母音比較有代表性的課文列印出來,貼在牆上,要他背起來。順便另外教些還不是課程範圍內的單字,有很多重要的單字,像the of is but you he she 但在phonics的課程中,卻安排到很後面才會教到。

八月十九日:今天晚上他一口氣讀了五冊Alphabetti,連我都累了,他還是要繼續讀, 真是可怕的孩子,讓我感到他目前正在向前跨一大步。從中看來,這幾天的進步,增加他讀書的信心,成就感讓他一直想把故事讀下去。

八月二十四日:五個短母音全部複習完畢,開始混合子音部分,/sh/ 和 /th/,從中發現孩子對於sight words 的掌握能力特別差:只要but一出現就讀不出來,無論練習幾次,都沒有用。還有the和not也有一樣的問題,而th開頭的那些字更是困難重重。此外,我也發現,多音節的單字,特別是名詞,雖然教材還未系統性介紹,但是只要讀過一兩次他都能夠認出,像rabbit,doctor等字。可能是因為名詞很容易可以從上下文理解猜測,但連接詞就較難猜。暑假還剩下一個禮拜,我應該放孩子一個假,讓他休息一下。星期三和週末,不要上課了,也讓我自己也放鬆一下。

八月二十八日:今天讀完43冊的alphabetti。才短短不到六個星期的時間,他就讀完了,實在是太驚人了。混合子音的課程已經開始讀第三本了。

八月二十九日:今天上完phonics的課程之後,試讀一點簡短的故事,結果發現孩子已經能夠解讀一些陌生的字的。現在每天閱讀可以進行到一個小時以上。回想剛開始時,萬事起頭難,氣得幾乎要放棄,板子幾乎要請出來了。(我的原則是,孩子不聽話做錯事要處罰,但我絕對不會因為,小孩學不會一件事而處罰他,學不會不是一件錯事,直到現在我高中數學還有很多不會,那我要被處罰的地方不是還很多嗎?而教小孩閱讀這件事情完全耗盡我的耐心,無時無刻火冒三丈,但是始終耐著性子,板子沒有請出來。)

而現在母子倆卻都很有信心。傍晚時,我要求孩子讀一本一年級後階段的書,試試看孩子能否讀出來,因為他對故事本來就已經耳熟能詳了,很容易地自己就能夠讀出整編故事,但卻一直抱怨字太小太多,經過我不斷地鼓勵要求,終於妥協讀出一些片段。以後睡前床邊故事都要以這種方式進行,讓孩子自己讀讀看。

九月六日:這星期學校開學了,上VPK之後,沒有繼續鞭策phonics的練習,我從圖書館借回了大量的讀本,大部份是一頁一句,很短的故事,讓他每天都讀一點,果然孩子讀的興致非常高昂,從中看出,孩子漸漸地能夠自己獨立認些字了。

後來因為他每天去上VPK,所以沒用太多時間進行phonics教學,我逐漸以圖書館的讀本取代,VPK上了一個月之後,他已經俱有基本的閱讀能力,已經達到level one,小學一年級的程度了。



三語寶寶學英文閱讀:第一部


我們回德的日期已經決定在明年2015年開春時,為了將孩子的英語保鮮,我決定趁著七八月暑假時,看完世界杯足球賽後,教孩子英語閱讀。唯有擁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才能讓孩子透過文字,不斷地擴充字彙量,自主性地學習下去,並且從書中認識日常生活中所聽不到的用詞,唯有擁有廣大的字彙量,孩子日後才有能力閱讀深奧的讀物,尤其是文學性的讀物,詞彙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決定在日常的閱讀中。 

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套詳盡又有趣的免費教材,叫「Progressive Phonics」,所謂自然發音法,全部下載到平板電腦上。由於默默在幼稚園小班時,已經學會了26個字母,暑假過後就要上佛州政府所辦的VPK,也就是所謂的入學先修班,相當於台灣幼稚園中班。此外,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個教拼音的網站,叫「reading bear」,也是按照phonics的原則,由真人教學音。有個漂亮優雅的阿姨,一個字一個字地發音給孩子聽,孩子深受亮麗的阿姨所吸引。於是,我配合著上網學習,以半實驗半求證的態度,開始了小小孩英語閱讀教學實驗,我那四歲的兒子正是我的實驗兔子。

2014七月中旬開張了

剛開始的兩個星期進度很緩慢,孩子反抗的情緒也非常強烈,看到孩子不願意學,我怕壞了孩子學習的胃口,但又相信只要能夠激發起孩子的學習動機,再難他都會努力,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只有「會」與「不會」,沒有「困難」與「容易」的分別。不是閱讀太難學,而是默默的個性是,一見到不會的事情,馬上就放棄,連我這個媽也幾乎要宣告放棄了。但一旦激起他的興趣,他可以一頭栽下去,無時無刻都在探索同一個主題。

面對孩子的反抗,我心裡面還是不斷地質疑著:「孩子才剛滿四歲,畢竟年紀太小了,實在沒有必要那麼小就學閱讀,還是再等兩年吧,等他六歲以後上了小學,學校老師就會教了,他自然就會學了,我何必急在這一時呢?至於英語是否會回德後而全部忘光光,那就順其自然吧。」

但可怕的兒童失憶症,讓我這個做媽的很不放心,當時我還沒想到,我們日後會搬到澳洲去,一心只為了為孩子的英文程度保鮮,心急如焚的媽,眼看著前功就要盡棄了,還好我苦撐下來了。

我每天還是懷著希望,一直堅持下去。卻逐漸發現到,其實癥結在於自己用的方法不對。原來是自己教學時間太長,讓孩子感到挫折,認字是見非常枯燥的事,我每次卻花兩個小時,讓他感受到的只有挫折。教閱讀不能本著平常念繪本的熱度,更不能本著孩子聽故事的熱衷,每次一進行就兩個小時。沒有考慮到,閱讀完全跟聽故事不同:「濃湯要慢慢熬」。難怪孩子反彈得很厲害,進行了兩個星期,孩子完全拒絕合作,我幾乎要宣告放棄了,一直到,我讀到一篇德國輔導閱讀障礙的學童的研究論文。

他們對這些孩子所施行的閱讀訓練是,速度儘量放慢,濃湯真的要慢慢熬,因為有些閱讀障礙是過動所引起的,過動兒最大的問題就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年紀越小,越是有同樣的問題。所以他們建議讀的時間儘量要短,小孩子的注意力還不夠,就無法進行長時間的閱讀,容易對於文字感到厭倦。

此外默默的年紀還小,根本無法跟他多解釋拼字規則,我儘量進行閃字卡遊戲,用卡片造出好笑的句子,製造些笑果。讓孩子多看網上教學,除了可以看到漂亮的阿姨外,透過影像,孩子比較容易領悟出,兩個音是怎麼拼起來的,此外,遊戲可以增加趣味與成就感。利用種種方法,我試圖著將孩子的聽覺學習的階段,慢慢地轉換成視覺學習,整個過程無非是舉步維艱,從錯誤中吸取經驗。